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标题: [转帖]吴敬琏:我对中国经济复苏论感到惊讶 [打印本页]

作者: net-chen    时间: 2009-2-17 07:05
标题: [转帖]吴敬琏:我对中国经济复苏论感到惊讶
  凤凰网财经讯 2月16日,经济学家吴敬琏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上表示,对媒体传播的中国经济已开始复苏论感到非常惊讶。
  
  吴敬琏说,“今年开年以来,媒体热议中国经济已出现复苏的苗头,我非常惊讶。”
  
  他表示,用生长函数这个公式进行分析,中国经济的根本问题是储蓄率太高,消费率太低。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用短期分析的方法,还是二次分配的问题。政府是不可能长期大量地投入来促使消费增加的。
  
  从长期来看,分配总是一次性的,分配是根据各种要素投入的状况取得收入。所以储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根本的原因在于资本的比重越来越高,劳动的比
  
  重和知识的比重越来越低,根本的问题在这里。从根本来说体制问题是个机制问题。虽然增长方式要能够转变,它根本来自体制的改善。
作者: 小编土豆    时间: 2009-2-17 17:13
不懂经济,不过还是挺赞成吴教授体制改善的说法。[em04]
作者: billia2008    时间: 2009-2-18 08:45

   拉动消费支出在于提高全国总体的劳动力和知识员工的薪酬水平,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进行调整,要进行整体拉动才行.

   不然的话,拉动消费只是空谈.提高农民收入就是一个很好的手段,但是还要关注农民工群体、城市低收入群体以及工人群体的收入提高.

  

[em01][em01][em01]
作者: macrov    时间: 2009-2-18 10:53

吴敬琏老先生终于说了回实话。(实话不假,但真的按他的做了肯定误事)

不过,他懂经济但不懂政治,所以常常出点出发点好的点子却做了误国误民的错事。真的为其感到悲哀。


作者: longge00    时间: 2009-2-18 13:15
经济确实不懂,进来学习一下来着,结果就那么三言两语的。有点失望。[em06]
作者: chenyu527    时间: 2009-2-18 14:53

有点不明白,是不是拉动内需就必然能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似乎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对的,可是我总感觉有不对劲的地方。比如,当所有的人手里都有钱了,市场上没有钱的时候,一个外在的力量对大家说,你们要想要有钱,就必须先把手里的钱抛出去。然后你们就有钱了。我不知道这是什么逻辑推理,如果我不抛我不还是有钱吗?我抛了之后,我凭什么能得到我的钱呢?

我个人认为,虽然经济是必须通过流通才能进步,但是,流通的过程我们也应该考虑。中国政府希望老百姓能把钱拿出来,但是,在现在的社会体制中,社会福利不完善,中国的老百姓是不会把钱哪出来的。只有国家加强了社会保障力度,推广社会保险,养老,生病,教育都不再是问题的时候,钱就自然流通起来了。不知道中国政府怎么想的?哎


作者: 未未    时间: 2009-2-19 09:58
中国人不敢把挣来的钱都消费掉,因为安全感比较低,社会保障做得不够,也不仅仅是消费习惯的问题.
作者: liuye2009    时间: 2009-2-19 10:29
敢说真话的人不的多了  
作者: jinfeng13    时间: 2009-2-19 10:48
钱少哪敢消费啊,医疗,教育。。。好多大山啊
作者: sylviazxh    时间: 2009-2-19 12:05

chenyu527

说的很对!赞成!


作者: 心静志远    时间: 2009-2-20 11:40
经济学家,在中国,已经可以说是普通百姓的对立面了,他们的论断,确实可以是冠冕堂皇,并且总是有依据,这个函数,那个规律的。但实行起来,确实政府挨骂,人民遭殃
作者: dqsvictor    时间: 2009-2-20 12:43

治病治标,短期即好,长期导致癌症.

治病治本,长期健康,得有决心和坚持.


作者: quyaohui    时间: 2009-2-21 08:54

不懂经济,不懂政治,就想法懂点生活吧!
在随波逐流中挣扎
并一直骄傲的活着


作者: 战神乌龙茶    时间: 2009-2-21 11:27

官僚,腐败,匪人当道,人民的安全逐步丧失,储蓄率高,原因自明.


作者: liujijun    时间: 2009-2-21 11:59
really?
作者: jetcar2006    时间: 2009-2-21 16:16

居民个人消费真的对宏观经济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么,如果是储蓄太多,那这些储蓄的钱都在干什么,不是放贷了么?还是放在库里睡觉?!  如果储蓄太多是一个原因,那么储蓄率达到多少是合适的?


作者: 李进    时间: 2009-2-21 22:06
经济复苏不复苏!自己的感觉是对的!工资涨了!工作机会多了!挣钱的机会多了!股市长起来了!才是复苏的一种表达方式之一!
作者: 唐沙    时间: 2009-2-22 00:21
看过。。。
作者: 北门听雨    时间: 2009-2-22 21:42
他懂经济但不懂政治
作者: kjs7717    时间: 2009-2-22 23:29

美国的金融控制者把各国政府都整惨了,中国也一样,媒体说的经济复苏那是假的,真实情况是实体经济越来越惨……


作者: qingyun197    时间: 2009-2-23 10:54

还是吴老说了实话,哈哈。中国经济这样下去,迟早崩盘,同志们,把握好现金流,是最好的选择


作者: simon001    时间: 2009-2-23 14:18

吴老说得非常有道理,中国现在正好与美国相反,美国人是今天花明天的钱,透支过高,而我们中国是消费过低,储蓄率过高。


作者: duke_zero    时间: 2009-2-24 14:51
复苏!只蒙蒙那些书呆子。
前几期一虎一席谈上有个书呆子说什么金融风暴对中国影响非常小之类的话。
去年沿海制造业关了多少家,多少工人失业,现在大企业的裁员情况。
这些家伙到底知不知道,简直是读书读傻了。


作者: xuechliang    时间: 2009-2-24 23:09

用修路架桥来复苏经济是有史以来最大昏招!

中国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不是来自外部风暴,而是来自内部腐败,畸形的体制结构才是万恶之源!

那些妄谈中国会率先复苏的人不是无知就是别有用心,蛊惑人心!转移注意力。。。。。。


作者: hustzealot    时间: 2009-2-25 23:02
像他这样说话的知名经济学学家太少了
作者: zhangknme    时间: 2009-2-26 16:05
QUOTE:
以下是引用duke_zero在2009-2-24 14:51:09的发言:
复苏!只蒙蒙那些书呆子。
前几期一虎一席谈上有个书呆子说什么金融风暴对中国影响非常小之类的话。
去年沿海制造业关了多少家,多少工人失业,现在大企业的裁员情况。
这些家伙到底知不知道,简直是读书读傻了。

这位仁兄说的对,那伙所谓的经济学家就是吃白干饭的!


作者: linfang    时间: 2009-2-27 09:45
QUOTE:
以下是引用未未在2009-2-19 9:58:47的发言:
中国人不敢把挣来的钱都消费掉,因为安全感比较低,社会保障做得不够,也不仅仅是消费习惯的问题.

是啊,这才是根本问题


作者: 徐玄智    时间: 2009-2-27 16:42
QUOTE:
以下是引用chenyu527在2009-2-18 14:53:28的发言:

有点不明白,是不是拉动内需就必然能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似乎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对的,可是我总感觉有不对劲的地方。比如,当所有的人手里都有钱了,市场上没有钱的时候,一个外在的力量对大家说,你们要想要有钱,就必须先把手里的钱抛出去。然后你们就有钱了。我不知道这是什么逻辑推理,如果我不抛我不还是有钱吗?我抛了之后,我凭什么能得到我的钱呢?

我个人认为,虽然经济是必须通过流通才能进步,但是,流通的过程我们也应该考虑。中国政府希望老百姓能把钱拿出来,但是,在现在的社会体制中,社会福利不完善,中国的老百姓是不会把钱哪出来的。只有国家加强了社会保障力度,推广社会保险,养老,生病,教育都不再是问题的时候,钱就自然流通起来了。不知道中国政府怎么想的?哎

比较同意这个观点,社会保障没做好之前,不管怎么样老百姓都是不敢多花钱的。


作者: 姚波    时间: 2009-3-1 13:11

中国很多人习惯将问题最终归结为体制问题,因为他们实质上也给不出解决问题的有效良方。比如中国实行的股改,以前经济学家大力鼓吹股份制改革,但实际上问题的解决并非一股就灵;中国经济学家缺乏主观判断和结合中国实情,国外的产权理论被他们奉为灵丹妙药,但其不但没能有效解决原来的问题,反倒引发国家资本大量流失,留给国人的是一个个MBO的案例。

所以,我们要批判的去看待那些什么家的言辞,他们不是万能,而是站在某一个立场,代表某一部分人的利益,大家当清楚。


作者: alonewolf    时间: 2009-3-5 17:26
GOOD
作者: wujinyuan2    时间: 2009-3-16 10:48
吴老不老!
作者: ppzy0018    时间: 2009-3-17 19:42
[em01]
作者: dfhui    时间: 2009-3-18 18:21

[em01][em01][em01][em01]改革  

  还是 改革

  没有拿出实际的方法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s://bbs.21manager.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