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标题: [转帖]工作五年,说说那些误导人的管理故事 [打印本页]
作者: 林帆 时间: 2009-2-6 09:14
标题: [转帖]工作五年,说说那些误导人的管理故事
刚从学校出来上班的时候,有人给我发了个《赫尔辛基管理学院经典的88个管理学故事》,作为一个职场新人,我看了一遍,确实经典,觉得学到了很多道理。有些对我还有很深的影响。
五年后,我再次翻开的这些故事的时候,对于这些所谓的管理学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有些道理已经完全被显示颠覆了,相当的误导人哪!有些也就那么回事。让我一一来说说吧,
故事1:关于用人的——弥勒佛韦陀
原文如下:
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勒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
弥勒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地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勒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锱铢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其实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废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贵宝剑,摘花飞叶即可伤人,关键看如何运用。
误导指数:★★★★★
因为99.9999%的人这辈子都不回遇到大师。
真正的道理是:永远不要期待有个大师做你的上级。
故事很有说服力,道理也确实没错,任何人都要长处和缺点,关键是把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大师能做到。
问题是:你能碰的上大师吗?这个概率简直是比投胎变成猪八戒的概率还低。
大师在哪里?一是在学院哩,比如德鲁克。二是在企业里,而且是在企业的高层,而且是在著名企业的高层哟!这样的人,你能做他的下级,那你离大师也就半步远了嘛!!!!!可是,现实是,我们中绝大多数人一辈子在为所谓的科级而奋斗。
所以,当你是个新兵蛋子的时候,你就老老实实的展现你的长处,尤其要隐藏你的缺点哈。你碰到的主管如果是个讲道理的,你就是已经比贫嘴张大民还幸福了;如果碰到的是一个三天两头时不时开骂的,恭喜你,说明你很正常。
故事二: 鹦鹉
原文如下:
一个人去买鹦鹉,看到一只鹦鹉前标:此鹦鹉会两门语言,售价二百元。
另一只鹦鹉前则标道:此鹦鹉会四门语言,售价四百元。
该买哪只呢?两只都毛色光鲜,非常灵活可爱。这人转啊转,拿不定主意。
结果突然发现一只老掉了牙的鹦鹉,毛色暗淡散乱,标价八百元。
这人赶紧将老板叫来:这只鹦鹉是不是会说八门语言?
店主说:不。
这人奇怪了:那为什么又老又丑,又没有能力,会值这个数呢?
店主回答:因为另外两只鹦鹉叫这只鹦鹉老板。
这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领导人,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强,只要懂信任,懂放权,懂珍惜,就能团结比自己更强的力量,从而提升自己的身价。
相反许多能力非常强的人却因为过于完美主义,事必躬亲,什么人都不如自己,最后只能做最好的攻关人员,销售代表,成不了优秀的领导人。
误导指数:★★★★★
误导人们以为放权很重要。
这个故事首先很离谱,情节和讲述的道理没有直接的关系。又老又丑有没有能力的鹦鹉做了老板,怎么着能得出什么要放权、不能过于追求完美的结论哩?
其次道理本身也没有什么内涵。他的观点是真正的领导人要放权,这个和实际真的相差很远。谁愿意自己动手干活哩?人天然就有放权的意愿哪,没看见很多股长、科长派头比谁都大,活什么都不干吗?手下有个兵就想撒手不管哩。所以拿放权来说事,真的没找对地方。
那实际工作中,为什么有时候没办法放权呢?被逼的呗,放不下去呀,底下没有足够能干的人哪!
三: 袋鼠与笼子
原文如下:
一天动物园管理员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所以他们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10米加高到20米。结果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所以他们又决定再将高度加高到30米。
没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员们大为紧张,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100米。
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们在闲聊,“你们看,这些人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长颈鹿问。“很难说。”袋鼠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
管理心得:事有“本末”、“轻重”、“缓急”,关门是本,加高笼子是末,舍本而逐末,当然就不得要领了。管理是什么?管理就是先分析事情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认清事情的“本末”、“轻重”、“缓急”,然后从重要的方面下手。
误导指数:☆
关于事情的处理方法确实如此,没有办法反驳呀,关键就是要坚持。
对于我这种基层管理者来说,大致实践方式就是:
1、 抓住本:每个月和老板定方向,明确这个月的关键任务是什么,需要达成什么目标。这样就把这个月的“本”给定了。
2、 为了达成目标,需要做哪些事情,列个清单,然后就根据经典的“重要性和紧急程度”进行排序了。
个人体会是:一个月这么做不难,关键是每个月都这么做,坚持下去。
四:扁鹊的医术
原文如下: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管理心得: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数的事业经营者均未能体会到这一点,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而往往是即使请来了名气很大的“空降兵”,结果于事无补。
误导指数:★★☆
误导方向:自我要求过高,追求至高境界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觉得很新鲜,很震撼,是呀,到底谁是医术最好的人呢?如同武学最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心中有剑,手中无剑”之类的,原来是“医病于无形”。
其实职场中80%的人都是普通人,普通的职员,评价的标准也很简单:1、有没有能用数据衡量的业绩?2、业绩不能用数据很量的话,那就是能不能解决问题。所以要求不必那么高嘛!!!更多的时候,我们就是在解决麻烦和困难,为老大分忧,实现“老板的老板的梦想”。能够做一个普通的医生就已经不错了,可以解决温饱问题。能够做个主任医师,就可以解决小康问题了;到了扁鹊那个层次,哈哈,就是金字塔顶了。
对于管理学故事,最深的感受就是用至高的境界来要求人,这个出发点导致了绝大部分人都做不到,其实也失去了讲故事的意义了。
五:曲突徒薪
有位客人到某人家里做客,看见主人家的灶上烟囱是直的,旁边又有很多木材。客人告诉主人说,烟囱要改曲,木材须移去,否则将来可能会有火灾,主人听了没有作任何表示。
不久主人家里果然失火,四周的邻居赶紧跑来救火,最后火被扑灭了,于是主人烹羊宰牛,宴请四邻,以酬谢他们救火的功劳,但并没有请当初建议他将木材移走,烟囱改曲的人。
有人对主人说:“如果当初听了那位先生的话,今天也不用准备筵席,而且没有火灾的损失,现在论功行赏,原先给你建议的人没有被感恩,而救火的人却是座上客,真是很奇怪的事呢!”主人顿时省悟,赶紧去邀请当初给予建议的那个客人来吃酒。
管理心得:一般人认为,足以摆平或解决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棘手问题的人,就是优秀的管理者,其实这是有待商榷的,俗话说:“预防重于治疗”,能防患于未然之前,更胜于治乱于已成之后,由此观之,企业问题的预防者,其实是优于企业问题的解决者。
针对基层管理者/普通员工/职场新人
误导指数:★★★
误导方向: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太高,“企业问题的预防者”呀,啥级别的人物呀!!!
个人感悟:“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做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先,精耕细作,出业绩,出亮点,没问题,老板放心,老板为你骄傲,老板离不开你,老板欣赏你!!!就够了。等自己到了能够“预防问题“的地位了,就照自己的梦想做去吧,那时真的是”我的地盘我做主”
六:出门
古时候,有两个兄弟各自带着一只行李箱出远门。一路上,重重的行李箱将兄弟俩都压得 喘不过气来。他们只好左手累了换右手,右手累了又换左手。忽然,大哥停了下来,在路边买了一根扁担,将两个行李箱一左一右挂在扁担上。他挑起两个箱子上路,反倒觉得轻松了很多。
把这两个故事联系在一起也许有些牵强,但他们确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故事中的小战士和弟弟是幸运的,但更加幸运的是故事中的上尉和大哥,因为他们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
管理心得:在我们人生的大道上,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我们是不是都知道,在前进的道路上,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有时恰恰是为自己铺路?
对于职场新人、职员、基层管理者
误导指数:★★★★★
误导方向:
这个误导人的程度是很高的,哇塞,合作真的很重要哈,能减轻自己的负担嘛,能解决自己的困难嘛!这个要和其他人、其他团队好好配合,好好合作
个人感悟:
当时我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很感动,真的,逆向思维好呀,更幸运的是“帮助别人的人”。心里对自己说:啊,我要做那个更幸运的人,呵呵!!真幼稚、真天真、真傻。几年下来,结果给人的印象就是“很好说话,软弱”——原因何在?自己经历太少,不知道企业中合作是怎么一回事,不知道把握程度和火候,什么时候合作ok?怎么去合作?怎么通过合作获取自己的利益?
也怪我当时没注意,故事本身就有提醒的嘛——是“有时恰恰是为自己铺路”。请注意是“有时”!!!
其实——合作是稀缺资源!!!哪个团队都会强调合作,哪个领导都会强调配合!大会大说,小会小说。为啥呀?部门、团队哪那么容易搞到一块去,责任明晰、配合无间的?良好的合作其实好少见的!!!“一个下水道”都能让好多部门扯不清楚哩。
其实——合作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无论做什么,我们都是实现自己的目标为最终要务的。赚到钱了、完成项目了、解决问题了。而与他人、其他团队的合作只是俺们实现自己目的的“垫脚石”而已嘛!!
其实——对自己和他人要求放低些,就能“释怀”了。大家都是普通人,做普通的事情,过普通的生活。给你做事有没有好处?没有,对不起,俺们态度是积极的,想配合,但是,没有时间和资源,干不了!哦,你不配合?理解,让领导们pk去吧!
作者: dragon 时间: 2009-2-6 09:33
Don't let smoke get in your eyes.
作者: jeff14 时间: 2009-2-6 10:27
我想,凡事都有两面性,任何一个故事都不是完美,它们只是针对某一个细节做一些延伸,而看故事的我们当然也是用批判的眼光来学习。
作者: zdm2233 时间: 2009-2-10 18:02
这些事情,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只是一个提醒,把他当作自己的行为准则,肯定完蛋。
作者: 夕风浪子 时间: 2009-2-10 18:31
针对楼主的发言我想说几句:楼主说的比较的有道理但是我发现楼主很多的问题都是在重复故事里面的经典的管理思维对于管理思维的反驳却很少,我们一个一个的看看
故事1:关于用人的——弥勒佛韦陀
我觉得我们看这个故事的时候想到的发扬自己的闪光点,如果自己做了领导希望可以用会对人,希望可以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楼主分析的确实消极的做法,期待大师,有没有遇到大师是自己的际遇问题不是自己可以选择的,自己是不是在修炼是不是在提升,是不是向大师的方向努力是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故事二: 鹦鹉
我承认这个故事很烂,但是向楼主分析的现实生活中不敢放权,我承认有这种情况,有的时候下属的能力确实有问题确实不足以跟上领导的思路。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下属有很多的好同志,结合第一个故事我们同样可以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那样的放权有何不可,现在很多的人也出现了本位思想,宁愿自己大权在握也不愿意放手,并且我感觉楼主很大一部人再说人的自私自立,做为一个职场中的人作为一个职业化的人我相信大家还是有基本的素质的。关于下属不利的情况我在刚参加单位的时候写了一句话,兵不利独木难成林。(当然这个故事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三: 袋鼠与笼子
楼主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和故事本来要说的意思完全一样,只不过加上了一个持久的坚不能说是故事在误导人!
四:扁鹊的医术
我觉得这个故事并不是在误导人,只是在告诉人们预防比时候控制要好,我们在管理中要朝着这个方向去发展。尽最大的可能去预防事情,当然有一点我同意楼主的,预防是在可以控制的前提下,如果说你自己不能控制的话谈何预防!可是楼主也不要说的过于悲观,我们做到扁鹊就已经是金字塔了!当你从事一个行业比较长,并且比较的了解这个行业的时候就可以预防一部分的问题,当然预防所有的问题几乎不可能!
五:曲突徒薪
这个故事也是说我们要找到事物的关键所在,楼主对于人性说的过于的可怕了吧,其实有些事情说简单就非常的简单.基层员工不能好高骛远,老是想一些总经理才应该想的事情,但是我们不能不进步对吧,只有在自己的工作中不断的学习和进步才能够逐渐的走上领导的岗位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尤其是楼主说的等自己到了能够“预防问题“的地位了,就照自己的梦想做去吧,那时真的是”我的地盘我做主”
这不也是得在自己工作岗位上不断的有自己的创造力吗?如果以前更没有更高位置的想法难道到了高位置才去想是不是晚了?
六:出门
关于合作,大家都知道两个人肯定是有一方先伸出自己的友好的双手才可以换来大家的和平。现在的社会确实不再像以前的社会那么的单纯,但是我相信人性还是本善的!其余的我就不便多说了
如有不同意见 ,请楼主拍砖。
作者: cool0882 时间: 2009-2-10 18:47
楼主说的不错,这就是中国人的劣根性,管理是门科学,是门艺术。一个故事仅仅是扑捉到管理的裙角而已,而中国人却当次为真理,可笑的聪明的中国人
作者: anyun 时间: 2009-2-10 21:19
故事只是告诉我们一个目标
作者: helanxue 时间: 2009-2-10 21:45
先撇开故事误人与否不谈,因那是次要的。重要的是问题的关键是择其要、择其善而运用之。管理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如卫青读兵书,观其大略;又如岳飞所言:运用之妙,存乎于心。读管理相关书籍我想也应当大抵如此,方能死去活来!
作者: 慕龙 时间: 2009-2-10 23:27
故事只是故事而已,你只要从中挖掘出对你有帮助的就可以了,谁有能真正知道故事创作者的本意呢?
作者: 地产王子 时间: 2009-2-11 09:16
本人认为,关键是个度,太过和不及都会是错误的。两边都不要偏。
作者: longge00 时间: 2009-2-11 09:45
楼主说的很有道理,给刚毕业不久的我提了个醒。5楼则让我想到“看问题”不仅仅是“看”,更要“观察”。我就没5楼“观察”的深刻。理论和知识,都应该活学活用吧。看什么环境讲什么故事喽。
作者: fengqingya 时间: 2009-2-11 10:06
楼主的分析是有切身感受的
作者: linxi 时间: 2009-2-11 11:05
呵呵~没细看~
不过就第一个而言,如果只是给领导看的,告诉领导要准确用人~我看就挺好!~
受众不同~结论也不同~
作者: redya 时间: 2009-2-11 11:10
作者绝对是职场老手啊
作者: qq8926085 时间: 2009-2-11 12:56
以下是引用helanxue在2009-2-10 21:45:00的发言:
先撇开故事误人与否不谈,因那是次要的。重要的是问题的关键是择其要、择其善而运用之。管理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如卫青读兵书,观其大略;又如岳飞所言:运用之妙,存乎于心。读管理相关书籍我想也应当大抵如此,方能死去活来!
赞同。
作者: lxy2007 时间: 2009-2-11 13:24
什么是比喻?如果说管理故事误导管理人,那也只是自己太过于迷信或崇拜。
作者: blxs 时间: 2009-2-11 17:24
看法是一方面,看的角度又是一方面,所以故事要活看活用,否则
作者: xiexi00 时间: 2009-2-12 10:05
支持楼主把自己的真实工作感受写出来。其实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面对不同的职场环境,获得的职业场感悟是不同的,人的思想也是在不断地发展进步当中的。从这一角度来说,楼主的经验分享无论是对职场新人(帮助他们更加务实地看待现实)和HR从业者(帮助他们更加真实地了解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观点可以各有不同,但是分享的精神应该无处不在。不同的思想碰撞总能产生耀眼的火花,每次我都能感受到这种惊喜。这也是我喜欢家园的原因。
支持楼主,支持所有的家人!
作者: whitezeng 时间: 2009-2-12 13:29
好贴
最起码做到用另一只眼来看事情
这是一种好的思维模式
无需拘泥于成规
作者: Zale 时间: 2009-2-12 16:50
不同的故事都有相应的受益读者
就像士兵只需看基本战场技能方面的书就行了,连营长看战术方面的书,军师长才看战略方面的书
站的高度不同,所需要思考的角度自然就不同了
作者: sleep 时间: 2009-2-12 19:33
可能站在我们比较低的角度来说,这些东西不太符合实际,但真正想达到好的程度,这些道理还是很有用的,这些需要我们站到真正能理解这些的时候才能真正明白吧
作者: leader971 时间: 2009-2-13 09:22
公有公道理,婆有婆理啊
作者: jiangjiang1017 时间: 2009-2-13 14:41
[em04]
作者: foglee 时间: 2009-2-13 15:46
同样的事情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或管理思路.
作者: foglee 时间: 2009-2-13 15:47
管理是不可能复制的,只有结合实际情况加以运用才是比较适用的.
作者: 八碗茶 时间: 2009-2-13 16:17
不同阶段看这些东西都有不同的体悟的。。。。。[em01][em01]
作者: Domon 时间: 2009-2-13 16:45
对于这些管理故事,每人都有自已的思维方式,只要与时俱进,分清楚就行了,也不能就一概否定!
作者: 罗马王子 时间: 2009-2-14 01:17
误不误人,关键是你是否真正的读懂了这些故事
作者: 黄欣 时间: 2009-2-14 11:14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一种文字可以有无数种意思,各人理解不同罢了.
作者: tracert 时间: 2009-2-14 11:42
管理故事并非定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你的目的性很强,什么管理故事都可以为你服务,表达你的个人观点,有时候俗起来御用更为高明。
作者: bamyy 时间: 2009-2-14 15:52
书不能不信,更不能全信!一本书读完后,也许有一句有用,就受用了![em06]
作者: hobo_14 时间: 2009-2-14 15:56
故事本身没有问题,关键看故事的人站在什么样的角度和高度去认识,去理解。楼主的观点可能会让一些职场新人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态度。也能让上级主管了解新人对工作的看法
作者: razdoco 时间: 2009-2-15 03:04
从另一方面来理解故事,也是不错的。吸取好的理念,把它用在合适的情景中去,就已经很有价值了。
作者: zhangribin 时间: 2009-2-15 13:55
学习。谢谢
作者: gpfcom2 时间: 2009-2-15 16:52
楼主有点忽悠大家。
其实楼主是站在另一个角度,或者站在另一个消费群体来讲这些故事的。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设置多面性,对于不同的阅读者,这些故事有着不同的用处。
都是非常有道理的,不能说误导。
楼主提出来,我觉得挺好,能让大家去思考。
书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信与不信,都无所谓,关键在于你在这里获得了什么。
作者: twtuuu 时间: 2009-2-15 18:50
管理本来就没有模式,关键是看运用它的人是谁.处在不同管理层的人,对其的理解肯定会不一样,中国人一向主张:不在其位不谋其职,首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如果想提升自己,那就必须用更高层次的思维去考虑问题.
作者: sun_day 时间: 2009-2-16 10:57
吸取对你有用的东西,故事本身也是一个悟的开始,不同的经历和不同的认识了对故事本身的理解是不同的
作者: yantsi 时间: 2009-2-16 12:10
把握好度,建议大家学习一下周易中的精神。
作者: 漫漫心路 时间: 2009-2-16 13:19
感谢楼主与5楼
作者: ahowei 时间: 2009-2-16 14:41
不错
作者: 王小山 时间: 2009-2-16 16:47
看问题确实要分开来看,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但是,原文中的思想也是很有用的,不能一棍子打死。我觉得也不应该算是误导吧。
作者: jxwqh 时间: 2009-2-16 22:06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成长经历,不能说这个对那个就不对
作者: dryang 时间: 2009-2-17 10:59
成功的人找方法,失败的人找理由(毛病)。经常有人会贬低自己的老板(上司),认为“如果换我就会怎样怎样……”。但为何没有勇气在困难的处境下坚持面对呢?或者就找对自己应该为之努力工作的好公司呢?——有人说找不到啊,不是的,多半是无法接受待遇而已!所以,面对不完美的世界、不完美的上司、不完美的自己,努力咬牙前行(哪怕是爬行),只要是自己想清楚是在朝自己的目标前进,就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大写的人!、
希望楼主能积极正面的看待人生、社会、工作,祝你成功!
作者: wudexin2 时间: 2009-2-17 14:54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有的故事为了突出某个道理,可能忽视了另外的一些东西,我们要看的是它所阐述的显而易见的积极的观念,而不要追究它所忽略的细节,就像看西游记,我们不可能追究世上怎么有妖怪,怎么会有神灵,我们所要关注的是故事的本身,是故事所要阐述的的道理。
作者: kwhhhhkw 时间: 2009-2-18 13:06
是冷是热,是痒是痛,只有自己知道
作者: dyhywhq 时间: 2009-2-18 17:34
还是比较有用的.在袋鼠与笼子的分析中对业绩的认定上,要不用数字说话,要不去解决问题,挺中肯,毛主席讲过,人的能力关键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者给出了一个简单的方法,和老板定目标,再去完成,怎样都不会错了.
作者: thz706 时间: 2009-2-18 20:28
支持楼主
我也喜欢看故事,特别是管理类与哲理类故事。感觉有的故事太完美了,而现实是不完美的。
作者: angrel 时间: 2009-2-19 10:53
故事只是一种方式去启迪读者,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体会,看个人的思维和理解方式了。故事本身并没有什么过错。
作者: sxmuljt 时间: 2009-2-19 11:33
说得很好,是有真实经历后的感悟,难得!
作者: dslkjf 时间: 2009-2-19 15:17
呵呵
|
作者: LLB212 时间: 2009-2-19 22:40
故事不牵强就不是故事啦
作者: jilehua 时间: 2009-2-20 12:54
怎么总拿动物说事啊?
我们是人啊!
作者: 果果男孩 时间: 2009-2-24 11:19
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借鉴与学习这些故事寓意,凡事要向好的方面努力,以好的结果作为目标。
作者: 梅谦雪 时间: 2009-2-24 21:17
如果楼主工作了三年得到是以上感悟的话,建议楼主考虑换一个单位。这几个例子中,好几个对于做好企业,做好工作是非常重要的。[em09]
作者: hkenny 时间: 2009-2-24 23:10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啊~
作者: 徐玄智 时间: 2009-2-25 11:20
活学活用,不能死搬书上的东西。
作者: messi1985 时间: 2009-2-25 13:04
部分分析得不错
作者: lft0987 时间: 2009-2-25 13:50
事物都会有正反的两面,从故事中找出自己需要的哲理,我认为是有价值的,故事本人没有错,感悟的思想也没有问题,所以,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请不要批判断愿意分享的朋友
如果支持就顶吧!~~~~
作者: xinzhiling 时间: 2009-2-25 17:19
故事很不错,但是究竟有多少人是这样想,而又这样去做的呢?
作者: yssd1616 时间: 2009-2-25 22:58
既然是学习,要论效果;关键就在于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学习不是迷信和盲从,应该是肯定加批判!
楼主的学习方式很好,值得我们学习!
|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s://bbs.21manager.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