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标题: [转帖]别让金融风暴摧垮创新动力 [打印本页]

作者: wudexin2    时间: 2008-12-11 13:29
标题: [转帖]别让金融风暴摧垮创新动力
 2008年,世界经济遭遇了金融危机,这也给改革创新了30年的中国金融业提出了一个至为关键的命题:如何平衡创新与风险控制?

    王天義

    王天義女士现任IBM大中华区副总裁,IBM大中华区金融服务事业部总经理。在IBM任职25年,曾任服务、产品支持及业务多个团队的领导工作。在她的职业生涯中,成功地为客户提供最适IT解决方案于应用开发、系统整合、基础架构及产品服务、和硬软件产品,并在客户服务和业务伙伴合作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编者按】

    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就指出,过去的银行不是真正的银行,是会计出纳,是货币发行公司。他明确地提出了银行改革的目标:“要把银行作为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杠杆,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从而开始了恢复金融、重构金融组织体系的工作,并奠定了这个以市场为取向的、渐进化的金融改革逻辑。当时中国银行业的工作方式十分落后,效率极其低下,更谈不上精确管理。因此,中国银行业从改革的一开始,就迫切地希望借助电子化实现金融产业的跃进。

    30年过去了,中国金融行业依托信息系统不断的改革创新,使得中国金融行业的信息管理从原来的手工工作到电子化,到实现同城通存通兑和跨行通兑,并完成了“数据大集中”,实现对金融信息的有效监控。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包括后来衍生的一系列的风暴,很大程度上是金融衍生品创新和管制所导致的,在经营风险的金融行业,如何将创新进行到底,如何平衡创新与监控金融风险,成为了中国金融行业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

    金融风险紧随颠覆性创新

    《新智囊》:您如何看待当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此次危机将给金融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王天義:2007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房地产泡沫崩溃,对美国和世界金融机构带来连锁性负面影响。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波诡云谲的新时期。在这个时期,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其意义更加重大。

    当前,在国际上金融系统的风险控制和监管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整个人类经济社会都建构在金融安全运行的基础之上,一次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损失甚至会远远超过战争和天灾。毫无疑问,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完善金融风险管理,保证金融系统的安全运行。

    为此,国际清算银行下属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于2003年颁布实施了新巴塞尔协议,强调最低资本适足、检查审理程序和市场自律三大支柱,从而增进金融体系安全与稳健,强调公平竞争,更有力地应对风险。中国银行业已经迈上了采纳新巴塞尔协议的道路,这意味着银行的运行监管机制都将发生重大变化。

    在我们看来,中国的金融机构要注重加强风险管理水平,同时要认真考虑如何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对于有些银行也可以选择实行兼并和收购战略以增强自己的实力。相应的,银行IT系统也需要做重大调整。

    《新智囊》:美国金融次贷危机发生后,您对金融创新是否有新的理解?这对于中国金融业的创新有何启示?

    王天義:现在世界进入一个动荡的年代,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由变化带来的影响不见得一定是正面的。

同时客户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的是颠覆性的创新,而不是顺其自然随着历程的创新。金融创新自然也不例外。

    美国的金融风暴,实际上会给全世界包括中国在若干年内所有的金融业务的管制和创新带来一系列的深远影响,这是肯定的。美国的次贷危机包括后来衍生的一系列的风暴是金融衍生品创新和管制所导致的。这一点离中国现在的金融监管有很大的差别,目前中国在金融新产品的创新,提出、批准、管制、管理方面,整个体系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我们是相对保守的。另外可以看到一种迹象,个人信贷产品的创新方面,比如信用卡,有很多前车之鉴,现在信用卡审批条件越来越弱,放宽贷款越来越多。其实韩国信用卡出现的坏帐问题,已经给很多新兴国家的信用卡发展提供了启示,这一点中国也会吸取很多东西。

    国际上普遍认为银行业缺乏创新与变革的动力,IBM2008年举行的全球CEO调查结果也表明,银行CEO普遍“认识到成功实施变革的意义和重要性——但已经落后了”。银行业往往处于高度监管之下,较高的准入壁垒、缺乏竞争与监管保护下较容易赚取的利润,使得银行业的领导者缺乏推动变革的动力,或者,主动的变革并不能够得到相应的报偿,银行也具有行业特殊性,例如服务的客户范围非常广,客户需求过于多样化,等等,这些都是造成银行没有其它行业创新的主要原因。然而,在世界变得全球化、“扁平”,“缩小”的今天,银行进行创新将是我们不得不去做的事情。因为你或你的竞争对手将会做以上提到的所有事情。

    《新智囊》:在一定程度上,次贷危机也是美国金融产品创新失控的结果,那么您刚才提到的颠覆性创新与防范风险二者之间如何协调?

    王天義:对,正如你所说,在一定程度上,次贷危机也是美国金融产品创新失控的结果。从IT的角度看,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现今,世界各国的领导人都很重视全球一体化背后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含义,自由贸易协定、互联网以及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世界“缩小”和“扁平化”了。当前美国次贷危机的部分原因就在于,银行的现有系统无法处理随着抵押债权证券化、融资和交易而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相互联系,致使银行无法得知和管理其风险敞口。他们对市场上正在发生的事情失去了洞察力,因为这些事情是实时发生的而且复杂性过于巨大。就金融行业而言,如何构建一个“智慧金融系统”为每天交易额达10万亿美元的全球货币市场系统提供支持,当任何风险到来的时候,我们所构建的系统可以智慧到提供给管理者指示信息,这都是我们所值得考虑的问题。

    颠覆创新并不表示是一个很平稳的路,所以中间带出来的是风险如何防范。本质上今天美国的金融风暴和它的管理是没有关系的,而是金融衍生物产生的动机。今天中国谈的风险比较多是从管理的角度、制式化的角度往前走。刚刚提到颠覆性的创新,今天中国的银行可能还是从比较传统的银行业务走到创新,还没有谈到真正的颠覆性的创新,颠覆性的创新还有很多其他的元素,比如说开放的程度,中国在现阶段还没有达到。可能是天佑中国,在我们还没有准备好,内功还没有练好的时候,因为政府比较保守,反而成为在整个全球金融风暴中间受到影响最小的一块。

    我觉得这一次的金融风暴在过去这一年对中国是一个最好的提醒的考量点。在系统创新的过程中间,怎么平衡考量,为了利润、为了业绩,可怎么做到有序经营,在整个风险的考量动机点要先想清楚。今天谈的风险管理,不管是巴塞尔协议还是国内定的管理规矩,比较多从执行面、从市场风险、操作风险这些角度去看,而不是新产品设计的动机,这个动机本身是这一次全球金融风暴的引爆点。


作者: wudexin2    时间: 2008-12-11 13:29
信息化监控金融风险

    《新智囊》:金融是经营风险的行业,风险无处不在,风险管理对金融业更是有着重要意义。您认为在未来中国的金融行业应该如何提高抗风险能力?

    王天義:风险管理是银行的核心能力,用来支持银行获得稳定的风险调整后收益的基础,渗透在从客户及业务拓展到股东价值创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现在,本土商业银行面临着监管合规的急迫压力,同时自身在风险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由于银行零售业务的比重不断扩大、行业监管力度的随之加大,银行IT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银行卡系统、电子银行、网上银行、移动银行等新热点业务带来了更多的网络安全隐患,加大了管理的难度,针对金融机构的网络攻击一直在增加。国内银行在风险管理的战略管理、业务操作、系统平台以及反欺诈技术等各方面都面临挑战。另外,法律、法规遵从性也对金融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本土银行需要抓住新资本协议合规契机,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面对这样的状况,银行应首先明确风险能力建设的战略定位,制订全面风险管理战略,确定未来风险管理的环境因素,例如金融监管环境、经济环境、竞争环境,并与未来战略整合,然后建立完整的风险管理框架,为系统数据提供支持,最后进行整体的推进和监控。

    毫无疑问,所有这些改进和革新都离不开更先进、更可靠、更精密、更灵活、与业务结合更紧密的IT系统的支撑。在这个阶段,IT已经与金融业务完全融合到一起,它不仅仅是金融的支撑平台和基本工具,而且已经深入业务本身,成为当代金融决策、管理和实施的基本手段。一家金融商业机构的运营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和应用的水平,依靠信息系统实现创新和管理信息系统的能力。

    《新智囊》: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的每一次变革,背后都有金融改革的牵引和推动,金融改革的每一个成就,都离不开金融信息化建设的进展,而中国金融信息化三十年来的飞速发展,则自始至终有着IBM的巨大支持和襄助,IBM作为这一过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请简要介绍一下30年来中国金融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阶段?

    王天義:正如你刚才所说,金融是经营风险的行业,不真实的信息可能会给银行带来大的风险,一旦出事,后果不堪设想。因此,电子化对金融产业跃进的推动作用至关重要。

    1964年4月,IBMSystem/360大型主机成为承载金融核心业务系统的理想平台,从那时起,便确立了IBM主机在金融领域内的核心地位。

    1979年,中国银行香港分行率先引进第一台IBM3032大型计算机,从存取款业务开始,短短几年间,包括储蓄帐户管理、会计核算、存贷款、黄金交易和ATM等在内的多种柜台业务就成功地运行在这台大型机上,自此拉开了中国金融信息化的序幕。与此同时,中国内地的金融体制改革也走上了快车道。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银行在IBM协助下引进SAFE软件系统,形成了中国第一代核心银行业务系统,为了引进SAFE,IBM从全球集中了包括了从前台直到后台的大量专家,奋战两年,对SAFE实施改造。这是中国金融信息化历史上必须浓墨重彩记下的一笔。

当时,在多数银行业务还依靠“流水账式”的手工操作业务模式下,SAFE不仅替代手工,提高了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它带来了一个新的行业标准。1990年,中国金融信息化实现第一次大联机,从簿记走向联机运营,达成同城通存通兑。同时,中国各大银行已经在各省、地、市分行及网点初步实现了电子化,极大提高了日常工作的效率。接下来在90年代末期,金融信息化达到了一个发展的高峰。而这也正是IBM为中国金融信息化设计的发展方向。

    从1991年至1998年,IBM提出了以主机扩展方式实现全国覆盖、跨省跨行联网的方案,建立了全球规模最大的APPN网络,实现省级数据集中。数据大集中的实施,成为中国金融信息化历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同时也是中国金融改革史中的关键篇章。这一时期的IBM,通过服务化转型的实施,将多年来在金融领域的深厚积累,与崭新的发展思路结合起来,帮助中国的银行实施数据大集中工作,此时IBM已经成为整个产业中独一无二的金融IT领袖。

    在中国金融业走向千年之交的同时,IBM团队还协助中国金融业攻克了千年虫的难关,为顺利进入信息时代保驾护航。进入21世纪,IBM在转型之路上越走越稳健。2001年中国“入世”成功,金融产业对外开放已成定局。中国金融业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来自全球的竞争压力。紧要关头,IBM发表了《中国银行业加入WTO竞争与变化》的白皮书,用强有力的数据和分析断言了中国银行业在未来的竞争中获胜,这给了中国金融界巨大的信心。2002年,IBM收购普华永道业务咨询服务部,成立了全球最大的业务咨询机构。2004年,IBM又将其个人电脑业务部剥离给联想,开始继续深化向服务转型。2007年起,IBM开始帮助中国金融业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银行转型,帮助银行业实现了银行业务与IT紧密协同,同时,继续深化风险及合规管理,在银行业务转型和IT基础架构转型方面贡献力量。


作者: wudexin2    时间: 2008-12-11 13:30
全球化下的金融管理创新

    《新智囊》: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任何一家银行,都有可能对某一个区域甚至全球的金融行业造成影响。在您看来,中国金融行业现在以及未来,在管理创新方面最需要关注的和提高的方面是什么?

    王天義:全球化是一个双刃剑,当中国走向国际、国际走到中国,中国金融业怎么去变革创新企业的文化、怎么改变领导风格来应对全球化,市场混乱不可避免,新的业务模型跟创新对于成功至关重要。

    第一,银行业在所有的行业里面算是创新脚步最慢的,它还是一个很传统的行业,怎么在未来的世界中走得更稳健、走得更好,怎么在过去的这些创新上再突破,怎么更好地向其它的行业学习,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第二,我们要让创新超出客户的想象。怎么和客户之间的协作价值提升,能够协作得更好,有更大的进步空间。银行业在这方面的动作比其它的行业慢,银行业在客户创新方面远远落后于其它行业。金融行业怎么能够走到超乎客户的想象,超乎客户预期、最佳客户体验,这是第二个未来值得我们一起思考的。

    第三,全球整合,银行怎么走入国际,国际怎么走入本地,每个金融体系间的互相协作、互相影响,远比以前大得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尤其是未来,动向会越来越明显,我们怎么能够跟着我们客户稳健地走下去。

其实在这个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整个文化的转型跟整个风险的管理。现在的CEO自己去考量的是,在整个的创新变化之下,我们怎么去领导这样的银行进入创新、转型,这是第三个全球整合所带来的反思。

    第四,要变革,这不光光是改变,而且是颠覆性的创新。我觉得“颠覆”这两个字就非常的颠覆,传统是说你要不断地寻求进步,不断地要产生新的产品,不断地增加业绩,不断地要产值进步。今天已经不是持续性、慢慢地进步,而是怎么样很快地做一些改变。

    第五,未来的企业是一个有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在这样的想法之下,银行业要怎么去盈利。一是是否合规、是否合法,是不是尽到企业伦理。好的企业公民不光只是应政府的要求而做,而是在每个经营里考虑怎么回馈社会。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s://bbs.21manager.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