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很著名的教育段子——某大学生毕业后恍然大悟:这四年,不是我上了大学,而是大学上了我。语多戏谑,且近暧昧,但你不能说这不是他的心里实情。那么,此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近日,京城有多家报纸报道了重庆工商大学学生周家亮申请退学一事,退学的理由居然是“看不起学校”。消息被搬上网后,一些网站都有相应的跟帖,有条跟帖颇有趣:“我大三的时候退学,退学后才觉得后悔,为什么我要上大学呢……,浪费了三年时间。”——这位前本科生居然不是后悔退学,而是上学。联想到去年9月,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在读博士生王垠也向学校提出退学,他在公开信中,表示了对学校博士培养模式的不满。从本科到博士,从地方高校到京都清华,这几例退学,看似微澜,却也可以见微知著。
对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满,是他们退学的主因。当时重庆校方要开除周,原由是他多门功课不及格。这虽是周自己造成,但是否还有教育本身的因素呢?在采访中,周坦言他对学校的教授内容和方式都不满意。他之屡屡不及格,其实是以消极的方式表达了不满。
学生对教授内容和方式的不满,绝非个别学校,它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即以教授内容为例,中国任何一个高校,不论什么专业,四年中都有近三分之一的课程是公共必修课。谁都知道,那些课往往抽象教条又枯燥无味。但是,不开又绝对不行。这些课还经常弄些和教学无关的行政或党政人员去上,于是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的景观:上面口干舌燥,下面五花八门——听MP3的有,看其他书的有,伏桌而睡的有,交头接耳的有,偌大教室,真不知能有几人听得进去。这当然怪不了学生,他们是在自费读书,但他们并没有本来应该有的选择或不选择某种知识商品的权利。显然,这个问题不在哪所高校,而在我们的教育体制。它原是计划体制下计划教育一仍旧贯。
这样就明白什么叫“不是我上了大学,而是大学上了我”。我上大学,我是主体,大学是对象,在大学面前,我有我的精神主动性,我通过它能够成就我所需要的自己:这就是我上大学。相反,在大学中,我不是主体,我不是主动的,我只是一个对象,一个被那些课业所灌输的对象,而我又并非想成为那样,且不那样还不行:这就是大学上我,抑或我被上。周在采访中说:“学校如果能够让一些学生去学自己喜欢的、实在的东西的话,我可以不退学,也想混个文凭。”这是实话。“以人为本”落实在学校中就是“以生为本”,它更需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课程和方式上。
另外,高校在教与学上的应试化,也是学生非主体性的一个原因。据新华社报道,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报告:“目前尚未从整体上改变应试教育的倾向”。问题是,这个倾向不仅存在于小学、初中、高中,而且在高校蔓延。由于教育产业化,大学年年扩招,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逼得许多本科生只好以考研来暂时逃避。于是,大学中的教与学便难以避免应试化的问题。有些高校(主要是地方高校)甚至把各系考上研究生的人数作为本年度考评的业绩指标。而学生在学习中更是以考研为中心,政治课、英语课、专业课,都在围绕应试指挥棒转。高校如同高中,学生没有自己的自由时间。可是,如果没有“自由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吗?笔者一个三年级的学生,在学年论文中选择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题目,但要读很多书。可是,她面临的是什么?已经考过一次但没有过去的英语考级,还有明年1月份的研究生考试。我作为老师,却也只好劝她先英语后备研,文章放放再说。因为前者不过,便没有学士学位;后者不过,就业立即就成问题。像这样一种状况,你说,这个大学,到底是谁上了谁?
不要说那个学生看不起学校,似这样的教育状况,我也看不起。
哎~连本科的大学都这样,那我读专科的就微乎其微咯
俺这边的所谓“老师”连自己说话都说不清楚,也不知道这么的就当上了大学老师,真可怕
老师上课比听和尚念经还难捱~ 成天弄个破软件给我们把玩 然后她就在上面开电脑听歌~45分钟到点就下课
搞个所谓的案例分析,弄一道题~ 讨论用一节课,分组上去讲用一节课,搞定!做老师的连说句话都不用~真的是当老师的最高境界了!!
系办的拿分数拿入党资格来压学生~做跑腿 搬水 做苦力 代老师去考试 不做就是你思想觉悟不高,没有主动性啊!!
.......
唉~不说 了~ 还是像郑渊洁一样自个在家学习来的自在又省钱啊!!!!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s://bbs.21manager.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