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标题: 【连载】战略经典《孙子兵法》对话录——《教儿子学〈孙子〉》 [打印本页]

作者: sunzimba    时间: 2008-7-1 00:56
标题: 【连载】战略经典《孙子兵法》对话录——《教儿子学〈孙子〉》
本帖最后由 sunzimba 于 2015-3-27 16:49 编辑

兵法对话录——《教儿子学〈孙子〉》(连载)

    这是一本关于《孙子兵法》的对话录。
    构成全书主干的是一父一子的对话,话题全部围绕这部流传千年、至今魅力不减的兵书。


    关于本书风格,作者如是说:
   《孙子》是一部兵书,也是一部社会和人生的寓言。面对纷乱的生存环境,孙子教导我们拥有怎样的精神状态,怎样观察,怎样判断,最后,怎样行动——
    大局观:《孙子》始终站在战略的制高点。他具有统观全局的视野,总能洞察关键,掌握主动;他拥有大智慧和大格局,从不屑于玩弄小伎俩和小聪明。
    攻击性:《孙子》充满积极的进取精神。在他的战略意图中,没有消极防御的地位,没有退让、无为和妥协,面对任何复杂战局,他总是采取进攻者的姿态。
    方法论:《孙子》提供的是一份可操作的计划。他通晓目标、计划和执行之间的关系,具有分析和判断的非凡能力,面对任何困境,总能提出解决之道。
    行动力:《孙子》是一部关于行动的教科书。他不说废话,只在意如何有效的行动;他精通战术战法,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以及如何实施。

[目录]

引子

一. 计篇
二. 作战篇
三. 谋攻篇
四. 形篇
五. 势篇
六. 虚实篇
七. 军争篇
八. 九变篇
九. 行军篇
十. 地形篇
十一. 九地篇
十二. 火攻篇
十三. 用间篇
..
团结出版社出版   陈小云著
[attach]169915[/attach]
作者: sunzimba    时间: 2008-7-1 00:58
  [引子]  


   
  ● 什么是“兵”?
  ○ 兵,就是战士、军队……
  ● 兵的本义,是兵器。比如,兵不血刃……
  ○ 就是说,兵器上没有沾血?
  ● 对!这是句成语,也是兵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我们先来看一件兵器——
  ○ 是一把剑……
  ● 这是一把青铜剑,1964年在山西原平县峙峪村的一座墓葬中出土。剑长50.7厘米,剑身饰有火焰状的纹样,靠近剑格处,刻着八个错金鸟书铭文:“攻吾王光自作用剑”……
  ○ 那是什么意思?
  ●“攻吾”,就是“勾吴”,春秋时吴国的国号;“攻吾王光”,就是吴王光,春秋末期吴国的国君,亦称吴王阖闾……
  ○ 这把剑的主人,难道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吴王阖闾?
  ● 正是此人。吴王阖闾原是吴国公子,姓姬,名光,人称公子光。你看这剑,虽历经2500余年,却依旧青光耀眼,寒气逼人。古人所谓剑出吴越,天下莫及,看来并非虚言……
  ○ 吴越之地,就是现在江浙一带?
  ● 差不多吧。传说春秋末期,吴国的干将,越国的欧冶子,均以铸剑名闻天下。那欧冶子曾为越王铸成名剑五把,吴王闻讯,便向越王相求。越王畏吴之强,只得以其中的湛泸、胜邪、鱼肠三剑相献……
  ○ 这几把名剑,后来落到了公子光手里?
  ● 是的——不久之后,公子光趁吴国出兵伐楚、国内空虚之际,指使一位著名勇士刺杀了当时的国君吴王僚,自立为王,号称吴王阖闾。那刺杀吴王僚所用的剑,便是欧冶子所铸的鱼肠剑……
  ○ 这公子光,真是胆大包天!
  ● 关于这起刺杀事件,我们后面会详细说。先说吴王阖闾即位不久,即令吴国的干将为他铸造两把稀世名剑。干将受命后,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筑炉铸剑,眼看炉中金铁之液沸腾,却始终不肯熔化合流……
  ○ 怎么会是这样?
  ● 眼看时限将到,干将之妻莫邪说:“神物之化,须人而成……”她割断长发,剪下指甲,毅然决然投身炉火,顷刻间,金铁熔化,终于铸成天下无双的雌雄二剑,雄剑名“干将”,雌剑名“莫邪”。干将自己留了下雄剑,把雌剑献给了吴王……
  ○ 那当年的名剑,如今下落如何?
  ● 苏州城阊门外西北有一座虎丘山,想必你也知道——据传吴王阖闾死后,就葬于此山之下,铜椁三重,坟池六尺,并有宝剑三千陪葬……
  ○ 想必那莫邪剑,也在其中。
  ● 史书中只说陪葬的有鱼肠、扁诸等剑,没提到莫邪剑。相传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东巡到了吴地,为寻找吴王宝剑,曾命人到虎丘掘墓,在山脚下凿出一个一丈多深的深坑,却是一无所获。这个深坑,就是现在的“剑池”……
  ○ 照此说来,那吴王阖闾墓与三千宝剑,如今都在剑池之下?
  ● 很有可能——怎么,你也想探寻一下?
  ○ 秦始皇都没探寻到,怎么轮得上我。只是我想,如果此事当真,想必那剑池底下一定有不少稀世名剑,不知山西发现的那把,是不是剑池下流失出来的。
  ● 据说我们今天能见到的吴王光剑,共有三把,分别存放于山西、安徽、上海的博物馆。只是那干将、莫邪以及鱼肠诸剑,不知何时能见天日……
  ○ 可是,这和兵法有关系吗?
  ● 干将把稀世之剑献给吴王阖闾,几乎与此同时,孙子也献给吴王阖闾一把剑,一把历经千年仍然光芒四射、锋利无比的剑……
  ○ 你是说,我们眼前这部兵法,是孙子当年进献给吴王阖闾的?
  ● 孙子名武,又称孙武、孙武子。关于他的身世,至今还是一团迷雾。据史书记载,孙武出身于齐国的军事世家,他的家族,在齐国也算有些势力,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他却离开故土,南下到了僻远的吴国……
  ○ 是为了投奔吴王阖闾?
  ● 据说孙子到吴国后,在吴都郊外穹隆山的茅蓬屋,避隐深居十多年,世人皆莫知其能……
  ○ 是在修习兵法,还是在等待时机?
  ● 这我可不知道了——直到吴王阖闾即位后的第三年,他才经人介绍,面见吴王,并呈上了他的兵法。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吴王阖闾见了孙子后,对他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从头到尾读过了……
  ○ 这吴王阖闾,一手握着天下第一名剑,一手捧着天下第一兵法,想要不称霸也难。
  ● 吴王阖闾的个性,就如他手中的剑,刚猛剽悍,充满了咄咄逼人的野性;而孙子传授给他的,却是另一套全然不同的剑法。
  ○ 另一套剑法?
  ● 对。也许在孙子看来,吴王阖闾虽有剑,但无法。
  ○ 你是说,吴王的剑法,就如吴王的个性——而孙子的兵法,却是针对吴王的剑法而来?
  ● 正是。孙子的十三篇兵法,有如一套精妙绝伦的完美剑法,从起势到收势,出神入化,非常实战,也非常具有针对性。
  ○ 看来,关键不在于剑,而在于有没有“法”……
  ● 剑法如兵法。一套完整的兵法,蕴藏着人性,也如整个的人生,可以细细体会。
  ○ 既是这样,就请孙子出招吧……

  

 .    

作者: sunzimba    时间: 2008-7-1 00:59
  [计篇]  


   
  ● 你有没有野心?
  ○ 这个嘛——不瞒您说,多少有一点。
  ● 呵呵,回答得战战兢兢,全无自信。我再问你,有没有打过架?
  ○ 小学里打过,这你知道,那是小孩子瞎胡闹,现在长大了……
  ● 不知你们那时打架,出于什么原因?
  ○ 这个却没仔细想过——不过,这与兵法有关系吗?
  ● 孙子也没想过这问题。倒是孙子之后的战国名将吴起,不但想过这问题,还按起因将打架分为五种,你可对照一下……
  ○ 打架和战争,还是有区别吧。
  ● 吴起认为,战争的起因有五种:其一,除暴平乱;其二,恃强凌弱;其三,愤怒冲动;其四,争权夺利;其五,国内饥荒……
  ○ 不好意思,我们小时候打架,大多属于第三种,个别的,属于第二种。
  ● 依你的了解,吴王阖闾发动的战争属哪一种?
  ○ 照他的性格分析,不会发动什么正义战争,多半是恃强凌弱的侵略战争,或出于一时冲动——和我们小孩子差不多嘛!
  ● 向小孩子传授兵法,首先应该怎么讲?
  ○ 怎么讲,听孙子的吧……
  
  ——————————————————————————————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  
  ● 孙子开谈兵法,开宗明义是警告:“战争,乃是国家的大事。生与死的战场,存和亡的关键,不可不慎重考察。”
  ○ 兵的本义是兵器,这里引申为战争……
  ● 不过,孙子这里所说的“兵者……”指的并非笼统的、抽象的战争,而是侵略战争。
  ○ 难道孙子这部兵书,是为侵略战争而写?
  ● 别一听到“侵略”就紧张。也许人生就是一场战争,也许侵略就是人的本性……
  ○ 可侵略战争,毕竟是非正义战争。
  ● 孙子的时代,是一个优胜劣败、弱者先亡的时代。诸侯间的战争,就是相互间争霸和兼并,无所谓正义非正义。当时的周天子,已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齐、秦、晋、楚等强国先后称霸,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土和势力范围;面对这样形势,如果你安于现状,不具有侵略性,除了甘心成为大国附庸,就是坐以待毙……
  ○ 吴国的形势如何?
  ● 我们看地图——东方的齐国,自两百年前齐桓公去世,国内陷入动乱,早已不复昔日霸主气象;北方的晋国,正图谋复兴晋文公的事业,继续称霸中原;南方的楚国,仗着地广兵多,豪不相让。中原地带,虽说形成了晋楚争霸局面,但经过几十年战争消耗,两国国力已大不如从前。至于我们吴国,地处东南,虽属后起的蛮夷小国,但从吴王寿梦开始……
  ○ 吴王寿梦,是哪一代吴王?
  ● 就是吴王阖闾的祖父——大概七十年前,寿梦王与北方的晋国结盟,远交近攻,将开疆拓土的锋芒直指楚国,七十年来,此一战略获得极大成功,吴楚间历经大小二十余战,吴国胜多败少,即是明证;今天,吴国已成为东南方一股迅速崛起的势力……
  ○ 别忘了,吴国南面,还有越国……
  ● 越国的潜力不可小视,与我吴国也有些过节和冤仇,但目前尚不成气候,待我诛灭楚国,完成平定中原的大业,再来收拾它不迟……
  ○ 看来,孙子面前的吴王,野心不小。看他对于剑的狂热,可以想像,这是个易冲动、好冒险的家伙……
  ● 这一点,很像他的父王吴王诸樊……
  ○ 吴王阖闾的父亲,就是吴王寿梦的儿子了。
  ● 三十多年前,吴王诸樊率军伐楚,包围了楚国的巢邑。你知道楚军守将是怎么算计他的吗?那位守将说:“吴王好斗而轻率,如果将城门稍稍开启,他一定亲自冲向城门,只要进入射程,我一箭就可要他的命……”
  ○ 结果怎样?
  ● 结果不出这位守将所料,吴王诸樊身先士卒,率军攻打城门,楚军守将躲在短墙后,瞄准,射击……就这样,诸樊死在了楚军箭下。
  ○ 嗯,这是个头脑容易发热,好逞匹夫之勇的国君。眼前的吴王阖闾,身上流淌着父王的血液,看来也充满野性……
  ● 不仅吴王——当时的吴国,地处江苏太湖一带,尚是一片半开化的蛮夷之地,这里民风强悍,人们好勇轻死,有所不忍,便挺剑相斗,动不动刎颈自杀,极为惨烈悲壮……
  ○ 人情风俗与中原截然不同,确实象小孩子。
  ● 你看孙子书中闪烁而出的“死生”、“存亡”诸字,仿佛在告诫:战争是实现野心的手段,但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帮助你实现野心,也可以毁灭你。
  ○ 看来,在把握敌人命脉之前,孙子首先把握了吴王的命脉:想要实现野心,需要适当收敛野性。
  ● 对,问题不在于是否需要出剑,而在于身为国君,当你拔剑出鞘时,是否具备了必胜的把握?是否掌握了对手的命门?是否能做到一剑致命?
  ○ 孙子的第一招,果然是寒光内敛,不动声色……


.

作者: sunzimba    时间: 2008-7-1 01:00
  ——————————————————————————————
  
  故经之以五,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  
  ● 刚才孙子出了第一招,你可领悟到那一招的关键?
  ○ 那一招的关键,是不是那个“国”字?因为战争关系到国家命运……
  ● 战争是国家大事,谁不知道?照我看,孙子那一招的关键,不在“国”,而在“察”!
  ○ 那个“察”字,无非表示战争事关重大,需要重视而已……
  ● 你说的“重视”只是态度,作为将军,除了表明态度,还得有后续的方法。
  ○ 后续方法?孙子没说啊……
  ● 孙子的方法,就是那“察”字:它看上去非常冷静,既是第一招的收势,更是后面一系列招法的起势,真好比一道神脉,绵绵不绝,贯穿了孙子十三篇整部兵法……
  ○ 这,有点夸张吧?
  ● 以战略的眼光洞察长远目标,准确的应变,料敌制胜,剑无虚发,从战略、战役到个人间的战斗,都离不开“察”。
  ○ 哦,看来孙子是洞察了吴人的性格,才提出这“察”字:吴王诸樊死于非命,是因为不察”,吴王阖闾要实现野心,就必须“察”……
  ● 所以这“察”字,可不象你轻飘飘一句“重视重视”就完了,它是要你针对即将进行的战争,拿出一份实实在在的考察报告,阐明自己的计划,提交给国君参考……
  ○ 那,那我该怎么着手?
  ● 想像一下,当你准备推出一件新产品,或者,你要击败对手赢得大选,会怎么做?
  ○ 这我们学过:先进行市场调研,分析自己在市场上的优势和弱势,分析竞争对手的状况,然后对目标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策略……
  ● 开拓地盘,击败对手,也就是发动战争——当然,如果你的目标只是自保,那便是另一套做法了。
  ○ 吴王的目标,显然不会满足于自保……
  ● 你呢?
  ○ 我?潜意识里,我们都具有侵略性吧。
  ● 那接下去……
  ○ 接下去,我们着手计划吧。
  ● 孙子说:“所以,必须就五个方面进行评估,再通过计算,对敌我双方的实力进行比较,以探求真实情况……”经:考量、评估。校:通“较”,比较。情:实情。
  ○ 这就是“察”的具体方法了。
  ● 对,着手计划的第一步,就是评估自己的实力,然后再与对手进行比较。
  ○ 需要评估的五个方面是……
  ● 孙子说:“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 这五个评估项目,很玄啊……
  ● 孙子这是在传授方法呢——发动一场战争,或启动一项工程,甚至规划自己的未来,只有经过这样的思考流程,才能达成预定目标。
  ○ 想必吴王发动战争,头脑一热,血气上涌,就拍板决定了,哪有这么复杂!
  ● 这样的战争,只是毫无章法的乱战、浪战,战争的过程和结局,完全不受自己掌控,即使胜了,也是侥幸……
  ○ 那我们就跟着孙子,一项一项评估吧。


.

作者: sunzimba    时间: 2008-7-1 01:01
  ——————————————————————————————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诡也。
    
  ——————————————————————————————  
  ○ 第一项评估要素:道。
  ● 孙子说:“所谓‘道’,就是令民众与国君同心同德,可以与国君同生,可以与国君共死,而没有二心。”意:意愿、意志。诡:违背。
  ○ 就是说,你要发动对外战争,首先得争取国内民意的支持。
  ● 民意支持,是发动战争的政治基础,也是最终赢得战争的条件。如果你国内搞不定,这战争即使发动起来,也难以维持下去。
  ○ 嗯,到时候国内的反战运动一起,怕就骑虎难下了——只是,他所谓的“道”,指的不是道义、正义?
  ● 作为一个职业军事家,孙子只关注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并不在意战争的性质。在他看来,只要赢得民众支持,就是有道,就可发动战争。
  ○ 明白,倘若民众的支持率没有达到一定程度,就不可作出战争决定——这样看来,他说的那个“令”字,就很重要……
  ● 哦,为什么?
  ○ 我理解这个“令”字,包括战前煽动、宣传、教育、承诺……
  ● 我想,光凭战前动员,可赢得一时支持,怕还不足以激发全民的战斗热忱,以至和你同生共死。
  ○ 就如我们常说的团队精神,需要平时不断激励,始终保持凝聚力?
  ● 对。孙子所说的“道”,就是一种全民凝聚力。在他看来,只有唤起并始终保持这种凝聚力,才能于战时激发全民的敌忾心,共赴危难。在胜利的形势下可以勇敢争先,在失败的环境中亦能挺立不动……
  ○ 不然的话,人们可以与之生,却未必愿意与之死。
  ● 我想,这也许是在提醒吴王,战争不是一个表现个人英雄主义的舞台……
  ○ 嗯,战争需要个性,但也不能太有个性,是不是?
  ● 差不多,我们先看下去吧。
.

作者: sunzimba    时间: 2008-7-1 01:02
  —————————————————————————————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   
  ○ 第二项评估要素:天。
  ● 孙子说:“所谓‘天’,就是自然的阴阳、气候的冷暖、季节的更替。”
  ○ 他这里讲的“阴阳”,不是“阴阳五行”的“阴阳”?
  ● 古代的兵家中“兵阴阳家”一派,这我们后面会说。孙子这里讲的“阴阳”,只是指天气的阴阳变化,包括昼夜、晴雨等等。
  ○ 难道天气不好,就不能发动战争?
  ● 你以为只要民心沸腾,就可大手一挥,号召出征了?古人有“冬夏不兴师”的说法:隆冬季节兴师远征,不仅战士们要饱受风霜之苦,粮草供应亦会发生问题;至于盛夏,更是疾病流行的季节……
  ○ 嗯,有时候一场大雪,也会使战争形式逆转。
  ● 战争有战争的规律,作为将帅,不能把自己等同于一般民众。冷兵器时代,天时对战争的制约很大,尽管也有利用天时以克敌制胜的战例……
.

作者: sunzimba    时间: 2008-7-1 01:03
  —————————————————————————————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  
  ○ 第三项评估要素:地。
  ● 孙子说:“所谓‘地’,就是高低、远近、险易、广狭、死生等。”
  ○ 刚才说天时,现在说地利。别的都可理解,就是这“死生”……
  ● 死生,即“死地”与“生地”,那是孙子的军事术语——主要指有利和不利的地形及战场环境,这在后面的《行军篇》、《九地篇》会详细讨论。
  ○ 我想,在战场地形方面,还得考虑南方和北方不同的水土特点……
  ● 哦,说说你的理由。
  ○ 因为北方多平原山地,南方多沼泽湖泊,你进攻南方国家和进攻北方国家,考虑的重点必然也会有所不同……
  ● 呵呵,有道理,会举一反三了。
  ○ 反正当时的战争以陆战为主,作战双方对地形条件的依赖度,应该超过天时。
.

作者: sunzimba    时间: 2008-7-1 01:03
  —————————————————————————————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   
  ○ 第四项评估要素:将。
  ● 孙子说:“所谓‘将’,就是智慧、诚信、仁爱、勇敢、严正。”
  ○ 怪不得古人称赞将军,常说其“文能附众,武能威敌,真大将之才也……”
  ● 这所谓的“大将之才”,在孙子看来,共有五项指标,你不妨依次对照一下自己……
  ○ 第一是“智”——人家都说我脑子灵,有点小聪明,这算不算?
  ● 所谓智,既包括随机应变的机智,更包括战略上的大局观。指挥庞大的军队作战,需要有清晰的思路和冷静的头脑,面对复杂情况,更得有超凡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光凭拍脑袋耍小聪明,你可以当个团长或团参谋长……
  ○ 看来在“智”的方面,还得加强综合性的磨练。看第二项……
  ● 第二是“信”,也就是赏罚有信,言出必行。
  ○ 我一向认为,一个人可以不聪明,但不能言而无信,这一条我自信做得不错。
  ● 在军中实行赏罚,可没你想象的那么简单——这我们后面再说。先看第三项……
  ○ 第三是“仁”。
  ● 这里的“仁”,就是爱兵如子,能与他们同甘共苦……
  ○ 哦,那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仁慈之心,我现在还不好说,至于将来,若果能当上将军,不客气地说,我能做到。
  ● 我看你这个“仁”,八成是做将军最忌讳的妇人之仁……
  ○ 这个却也难说,我们看下去吧。
  ● 第四是“勇”。
  ○ 勇,如果指勇气,有时我头脑发热,匹夫之勇倒是有一些,但往往无济于事;如果指身手不凡、武功高强,那我就没辙了。
  ● 对将帅来说,武功是次要的。我理解孙子说的“勇”,除了冒险、果断、大胆,还应具有一种临危不惧的精神力……
  ○ 就像古人说的:“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天下之大勇也。”
  ● 是啊,作为一军之主帅,必须深明“大勇”和“匹夫之勇”的区别。真正的勇敢,要敢于作出重大决定,并承担责任……
  ○ 嗯,胆小鬼的一大特征,就是不敢承担责任……
  ● 第五是“严”,就是具有三军主将的威严,不但号令严明,更能震慑部下。
  ○ 这恐怕是我的软肋,我这人的一大特点,就是拉不下脸面……综合评估下来,分数不高啊,看来这辈子与将军怕是无缘了。
  ● 何必那么丧气!孙子所说的五项指标,若能身体力行,我看不仅足以治军,更可以治国平天下了。对我们来说,兵法的修习,无非为了完善人格,应对乱世,并非真要去当什么将军的。
  ○ 这我能接受——只是有个问题,既是为将,为何孙子把“智”列在第一,而“勇”却落在第四?
  ● 这是很关键的问题。有一部托名姜太公所著的兵书《六韬》,也曾说到“将有五材”,它的次序是“勇、智、仁、信、忠”。
  ○ 这部《六韬》,特别看重“勇”……
  ● 对。“大将之才”是一种很特殊的才能,严格来讲,只有五材兼备,才足以统帅千军万马,缺少其中任何一项,或则不能应变制敌,或则难以服众,都有问题。至于孙子特别强调“智”,恐怕与他面对的对象有关。
  ○ 哦,在孙子看来,所向无敌、视死如归的匹夫之勇,无论吴王还是吴国将士,都已具备,他要传授的,首先是智。
  ● 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春秋末期的作战形式,正从一天之内解决战斗的中小规模车战,发展到大规模长距离的机动野战……
  ○ 前者主要斗勇,后者则需要斗智——作战形式不同,对将帅的要求也不同……
  ● 是啊。放眼朝中,如果尽是有勇无谋的莽夫,或能谋不能断、临大事就没有主张的所谓聪明人,这战争的决定还是不能下。
  ○ 理想中的大将之才,应是能谋善断、智勇双全。
.

作者: sunzimba    时间: 2008-7-1 01:04
  —————————————————————————————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     
  ○ 第五项评估要素:法。
  ● 孙子说:“所谓‘法’,就是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职务职责、军需的供应管理。”
  ○ 曲制,就是师、旅、团以及作战部、参谋部之类;官道,就是师长、旅长、团长之类;主用,则是后勤部管辖的范围,包括军费、器械、粮草……
  ● 可以这样理解,具体应该更复杂。
  ○ 这些要素,相对次要一些?
  ● 哪里。我甚至觉得,一个有效的管理系统,其重要性绝不亚于一个天才将军。对于军队这架庞大的机器来说,如果没有高效率的组织和控制系统,一旦面临战争,轻则运转失灵,重则立马瘫痪。
  ○ 看来在我那份计划书中,这部分也很重要。
  ● 是啊,你想想看,如果你的部队编制不完备,上下职责不清晰,培训不善,粮草储备不足,通讯系统落后……
  ○ 好啦好啦,我那正规军,都被你说成一群乌合之众了,还打什么仗啊。
.

作者: sunzimba    时间: 2008-7-1 01:05
  —————————————————————————————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  
  ● 以上五项要素加起来,就是所谓的综合战斗力,被历代的兵法家称为“五事”。
  ○ 天时、地利、人和,加上人才、制度……
  ● 孙子总结道:“以上五项,将帅都不能不知道。只有深切地了然于胸,方能赢得战争;不然,就不能赢得战争。”
  ○ 他说的“知”,不只是过问一下,而是需要深入了解?
  ● 所谓“五事”,乃是战略决策的依据,你不经过深入调查,就写不出扎实的考察报告;你考察报告写得虚无缥缈,上层凭什么作出正确决策?
  ○ 可是,战争的发动,主要是政治家的事,将帅只须奉命执行就行了吧?
  ● 即使执行,也得对“五事”了然于胸才行;何况在孙子看来,将帅是要参与决策的。
.
.

作者: Kong_123cheng    时间: 2008-7-1 11:25
又下载的么?
作者: 灰尘72    时间: 2008-7-1 15:37
好帖,分析透彻,认真拜读
作者: 灰尘72    时间: 2008-7-1 15:58
期待中
作者: 优士    时间: 2008-7-1 18:11

不错,换了一种角度,多了一种收获。


作者: zjy689    时间: 2008-7-1 18:35
好贴
作者: dt_lzh    时间: 2008-7-2 08:51
这本书将孙子兵法以另一种视角进行了阐释,值得一读
作者: baifayuqiao512    时间: 2008-7-2 13:44
再贴阿
作者: 地狱之火    时间: 2008-7-2 16:14
请sunzimba继续上传,以飨阿拉家人。
作者: sunzimba    时间: 2008-7-3 00:53
  —————————————————————————————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  
  ● 经过对上述“五事”的评估之后,接下去……
  ○ 接下去是比较敌我双方的实力。
  ● 孙子说:“所以,通过计算,对敌我双方的实力进行比较,以探求真实情况。包括……”
  ○ 慢点慢点,他说的“计”,是计算的意思?
  ● 这里的“计”,指计算结果。校之以计,就是将敌我双方的综合战斗力计算出来,进行比较。现在我们作战略研究和竞争对手分析,其实也这样。
  ○ 看不出,两千多年前的孙子,居然这样先进——我们一项一项计算吧。
  ● 第一:“国君方面,哪一方更能获得民意支持?”孰:疑问代词,谁。
  ○ 道,就是上下一心——经过定量调查,我吴王的民众支持率,已达到8.7个百分点,他楚王的支持率,目前仍在5.5到6百分点之间徘徊……
  ● 呵呵,象真的一样。
  ○ 不好意思,很粗糙的评估,战争真打起来,我可不会这样啊。
  ● 第二:“将帅方面,哪一方更有才干?”
  ○ 我军猛将如云,精于剑术,有万夫不当之勇者达三十多位,楚王手下的将领,能达到这一程度的仅六位……
  ● 别忘了,将帅必须五材兼备。
  ○ 该死,“将孰有能”的“能”,应包括智、信、仁、勇、严五个方面的综合比较,怎么刚学就忘!我们分析下去吧。
  ● 第三:“天时地利方面,哪一方更有优势?”
  ○ 这就是五事中“天”和“地”两项评估要素了。就天时而言,战争必须在一个月内结束,不然进入隆冬季节,我远征的南方士兵就会陷入困境;就地利而言,对方国家湖泊纵横,我军则习于水战,机会均等,问题不大。
  ● 第四:“军队的法律和号令,哪一方更能贯彻执行?”
  ○ 我知道,对方的法令虽也完备,但执行力很成问题,这方面我军占有优势。
  ● 第五:“武器装备、物资保障方面,哪一方实力更强?”兵:指兵器。
  ○ 我军科研部门研制出一种新型弓箭,可杀人于百步之外,最近已用于装备军队;至于军粮物资的保障,看看双方的民众支持率就清楚了。
  ● 第六:“士卒方面,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士:甲士。卒:步卒。士卒:泛指士兵。
  ○ 既然早有战争准备,针对性的训练一天也没停止;对方呢,经我方间谍来报,正规军兵力有限,投入战斗的多为临时征调的平民……
  ● 第七:“赏罚方面,哪一方更公正严明?”
  ○ 这也有双方军队的调查数据,可以比较,总的来说,双方差不多。
  ● 照你这样纸上谈兵,不用开打,战争就结束了。
  ○ 呵呵,我觉得,战争和我们日常作业差不多,只是,工作要做得更细,战略情报的掌握要更准确,关键是不要象我这样报喜不报忧……
  ● 所以,孙子才说了两遍“以索其情”,这“情”字,就是指真实情况。
  ○ 这“索”字,便是深入的细致调查。
  ● 孙子最后说:“根据上述诸要素的比较,我就可以预知战争的胜负了。”
  ○ 我发现,孙子的“七计”,就是“道、天、地、将、法”五项要素的展开……
  ●“五事”偏重于治内,“七计”偏重于知外。后世兵法家把孙子这个评估体系合称为“五事七计”,认为是他战略思想的核心纲领。
  ○ 孙子不仅告诫我们“不可不察”的态度,还教导我们“察”的方法。我看他那套方法,隐含了统计学和数字化的思考模式……
  ● 按照“五事七计”的评估体系,你就必须在战前,对敌国的国力和资源做彻底考察,并随时拿来和自己作详细比较。
  ○ 我们现在开展工作,是否也可参照执行?
  ● 不但可以,而且应该——但你也不能太教条了,得根据自己的情况设定考察项目,可能是“三事六计”,也可能是“七事十计”。孙子在这里建立的,是一套行动原则,也就是说,在任何行动之前,必须制定完备周密的计划,这一计划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的精确估计……
  ○ 这个估计,也许就决定了今后的作战方针,决定了我方使用手段的范围和所用力量的大小,甚至可能影响到军事行动的最小环节。
  ● 不过,眼前的“五事七计”还只是孙子兵法的开局——自此以后,从战略到战法,从战术到战斗,从进攻到防御,层层深入,层层展开,每一篇展现一片奇景,真可谓波谲云诡、波澜壮阔……
.
.

作者: sunzimba    时间: 2008-7-3 00:54
  —————————————————————————————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  
  ● 讲完“五事七计”,孙子话锋一转:“如果认同我的计划,用于战争一定获胜,我便留在这儿;如果不认同我的计划,用于战争一定失败,我就向您告辞。”将:如果之意。
  ○ 突然插上这句话,什么意思?
  ● 就象你去应聘一个高级主管的位置,总不会把你的计划和盘托出吧?何况孙子讲的五事七计,属于国家战略的核心内容,如果在这一点上与最高决策者达不成共识,后面的一切就免谈了。
  ○ 嗯,可以想像他讲话时的态度,既显示了充分自信,又非常策略。不知吴王阖闾看到这里,心情如何……
  ● 不单是地处一隅的吴王,我想,即便当时中原诸国,甚至在后世兵法家中,象孙子这种天才的构想,这种战略性的恢弘开局,也非常罕见。
  ○ 他这套战略,总有来历吧。
  ● 我想这与孙子出身齐国,恐怕有些关系——齐国位于今天山东的东北部,东临渤海,在当时的诸侯列国中,也算一个物产丰富、实力强盛的大国。而说到齐国,就要说到姜太公……
  ○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是他吗?
  ● 正是。姜太公又名姜子牙,老年时辅助周文王、周武王励精图治,兴兵伐纣,统一了天下。周朝建国后,其后代被封在齐国。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说,姜太公“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初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 看来姜太公还是兵家的始祖,他有兵书流传后世吗?
  ● 后世有一些托名姜太公的兵书,大部分失传了。今天能见到的,就剩我们前面提到的《六韬》,包括“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卷,虚拟了姜太公与周文王、周武王谈兵论道的言论,虽属伪托之作,但看他们君臣间你来我往、一问一答,多少也可领略旧时的阴谋奇计——但就兵学境界而言,比孙子是差远了。
  ○ 孙子出身于齐国,其兵法的渊源,受到了姜太公影响?
  ● 一国有一国风尚,一地有一地习俗。就山东一带来说,以中部的泰山为界,北部为齐国,齐国的国都临淄,也就是今天的淄博,曾是一个非常繁荣的都市。由泰山往南,就是鲁国,鲁国的都城就是曲阜,鲁国的始祖,便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公……
  ○ 就是那个制礼作乐的周公?
  ● 是的。周公的鲁国和姜太公的齐国,代表了两种风尚:南方鲁国民风纯朴,礼乐制度发达;北方齐国的民风急功近利,经济和军事比较发达,后世称“齐人好议兵”,就源于这个传统。到春秋时期,齐国出了个管仲……
  ○ 我知道,管仲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的第一霸。
  ● 管仲在齐国改革军制和政治,他与齐桓公讨论攻伐之道时,曾说:“计必先定于内,然后兵出乎境……”
  ○ 这与孙子的思想一脉相承啊。
  ● 管仲死后大概一百多年,齐国的孙子来到吴国,向吴王阖闾呈上他的兵法,与此同时,鲁国的孔子则在家乡广收门徒,开始宣讲他的儒家学说。
  ○ 呵呵,山东那一带可真是神奇,有时间得去淄博和曲阜拜访拜访。
  ● 现在那里的状况却不知如何了。反正在当时,齐鲁两国的文化如双峰对峙,兴盛一时:齐国讲究智,鲁国讲究仁;齐国讲究利,鲁国讲究礼;齐国人老练世故,鲁国人忠厚质朴;齐国尚武,鲁国崇文……
  ○ 孔子重理想,孙子重行动;孔子目标遥远,孙子目标现实;孔子的理想缺乏计划性和执行力,孙子的行动,目的明确,计划周密……
  ● 呵呵,差不多。不过我们有点扯远了,还是回到孙子吧。
.

作者: sunzimba    时间: 2008-7-3 00:55
  —————————————————————————————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  
  ○ 现在,“五事七计”的构想得到认可,各方面的优势也已确立,下一步怎么做?
  ● 计划可以在战前从容不迫地制定,但临到大军出征,乃至两军对峙,还是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
  ○ 是否必须告诉前线指挥官,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
  ● 孙子说:“通过计算,一切都处于有利地位,并且被采纳,便需要设法制造‘势’,用以辅助对外行动……”以:并且之意。听:听从。
  ○ 他说的“势”,具体指什么?
  ● 如果说“五事七计”属于内部计划制定,“势”就是对外战略的具体部署。
  ○ 就是说,对外的战略部署,必须配合“五事七计”进行,就如军事战略必须符合政治战略,具体战役必须符合整体战略……
  ● 所以孙子接着说:“所谓‘势’,就是根据有利的原则,制定应变的谋略。”权:权变。
  ○ 这个“权”字,值得玩味。
  ● 所谓“权”,原义是秤锤,引申为“称量”,古人云:“权,然后知轻重……”
  ○ 就象拿着秤杆称物,那秤锤必须随着物体的轻重,不断地调整。
  ● 对手强大,有针对强大的部署;对手弱小,有针对弱小的部署;对手戒备森严,有针对其森严的部署;对手防守松懈,有针对其松懈的部署……
  ○ 充分权衡利害得失,怎样有利,怎样部署。
  ● 对。前面讲的“五事七计”,有点类似统计学,属于不变的常法;这里讲“因利而制权”,告诫我们根据对手情况,灵活部署,以形成有利态势……
  ○ 嗯,你会“五事七计”,对手也会。战争是一门艺术,需要在“五事七计”的基础上展现创造性,光凭科学统计,打不赢战争。
  ● 所以孙子讲完常法,马上提出“因利而制权”的变法——以科学统计为基础,然后进入艺术的创造,逻辑非常紧凑严密。
  ○ 接下去,我们看他如何变法……

.

作者: sunzimba    时间: 2008-7-3 00:56
本帖最后由 sunzimba 于 2015-5-14 13:45 编辑

     —————————————————————————————
   
         
         兵者,诡道也。
         
         —————————————————————————————
         
         ● 孙子说:“用兵,是一种违反常理的‘道’。”
         ○ 这里的“兵”,不是战争,而是用兵?
         ● 对,从这里开始,我们进入指挥战争的阶段,也就是你说的艺术领域。
         ○ 可是,大家都说“诡道”是一种诡诈之道。
         ● 那是大家理解错了!诡,有违反、违背之意,与“正”相对。用兵之道,有正道,有诡道:正道是常规之道,诡道是变化之道;正道是直接之道,诡道是间接之道……
         ○ 正道诡道合参,方能领悟孙子的用兵之道?
         ● 对啊,道家的祖师老子曾说:“反者,道之动”,有一股相反的力量出现,万物才会运行。在用兵上,凡采用违反常理的计划和行动,都可称为诡道。
         ○ 看似这样,却是那样;应该这样,我偏那样;逆向思维,不循常规,每一次出招,犹如每一步棋,都出人意料……
         ● 孙子的诡道,不仅隐含用兵的要诀,更贯通着人性和社会的许多道理——这,哪里是简单的欺诈可以包括的。
         ○ 那兵法书上常说“兵不厌诈”……
         ● 诡是违反常理,诈是欺诈,属于两个层次上概念。孙子说的诡道,当然包括战术层次的欺诈,这我们在后面会谈到——不然,孙子为何不直接说“兵者,诈道也”?
         ○ 还是有点抽象,能否具体点?
         ● 具体点,就是下面的“诡道十二法”……

作者: z0h0l0    时间: 2008-7-3 01:53
挺有创意的一本书……
作者: kungking    时间: 2008-7-3 07:58

这样读下去才不会那么拿苦涩难懂,人人都能读懂这部名著啊!


作者: 偷着happy    时间: 2008-7-3 09:20
谢谢楼主,也请楼主顺道打造一本电子书[em10]
作者: lanbotian    时间: 2008-7-3 09:35
是啊!期待电子书!!!!楼主辛苦了
作者: deqiangw    时间: 2008-7-3 09:42

一句话2个字:强文。


作者: 纵横沙场    时间: 2008-7-4 13:04

期待下文


作者: xiaoluobo    时间: 2008-7-4 15:57

期待下面的对话!!!!!!!!!!


作者: alpha    时间: 2008-7-4 17:16
XIAN JI LU YI XIA ,下次来细细看,谢谢LZ.

作者: 阿LEI    时间: 2008-7-5 08:21

看来现在通俗文学越来越多了,不知此书有下载的吗?


作者: lnhai    时间: 2008-7-5 11:19
good
作者: liujijun    时间: 2008-7-5 11:37
thank you, very good.
作者: simpo    时间: 2008-7-5 16:23
非常好!受益匪浅!
作者: sunzimba    时间: 2008-7-6 00:24

谢谢各位鼓励,还望各位兵法和管理高手多多交流。

暂未看到有此书的电子书,看来只能慢慢载完再做了~~只是本人还不知如何做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6 10:30:23编辑过]

作者: sunzimba    时间: 2008-7-6 00:25
  —————————————————————————————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  
  ● 关于诡道的运用,孙子说:“……所以,有能力,要显得没有能力;想开战,要显得不想开战;靠近,要显得趋远;趋远,要显得靠近……”
  ○ 为了达成目的,所有的行动,都循着相反的路径。
  ● 这儿的关键词是“示”,也就是兵家常说的“示形”,属于制造假象的心理战范畴。
  ○ 看他连用四个“示”,算是“诡道十二法”中的前四法?
  ● 是的。大概四年之后,吴王阖闾用这“四示”之法,在豫章之战中大败楚军……
  ○ 豫章,那是在哪里?
  ● 豫章的范围争议比较大,这里大约指今天的安徽巢湖一带。我们不管这些了,说眼下的战事吧——那一年夏天,桐国背叛了楚国……
  ○ 桐国又在哪里?
  ● 安徽桐城县北面——吴王阖闾接获桐国叛楚的情报后,即派遣间谍到楚国的领地散布谣言,声称吴国惧怕楚军进攻,希望以讨伐桐国来讨好楚国。楚国君臣信以为真,认为有机可乘,便在这年秋天,派令尹子常率大军伐吴。
  ○ 这就是“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了……
  ● 吴军的行动方案是:一方面大张旗鼓调集水军前往豫章地区,将战船布满桐国以南江面,摆出进攻桐国的架势;另一方面暗集军队奔赴楚国的另一重镇巢邑,就是今天安徽巢县东北一带。
  ○ 这算是“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 楚将子常得报,以为吴军真要进攻桐国,便将大军松松垮垮地驻扎在豫章地区,静观其变。不料这年十月,吴军突然向豫章的楚军发起攻击,楚军猝不及防,大败而逃;与此同时,巢邑告急,随即被吴军出其不意地攻占,驻守巢邑的楚国公子亦被俘虏……
  ○ 这场战争,是孙子指挥的吗?
  ● 史书上没说,按时间推算,他应该参与其事吧。
  ○ 看这场战役的战法风格,“四示”之法连环使用,确实有孙子的影子。
  ● 宋代的兵法家王皙,看到孙子的“四示”之法,觉得不够,便继续发挥道:强示弱,勇示怯,治示乱,实示虚,智示愚,众示寡……
  ○ 够了够了,凭我的领悟力,不用他发挥,也能一通百通。我们听孙子继续说吧。


.

作者: sunzimba    时间: 2008-7-6 00:26
  —————————————————————————————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  
  ● 前面的“四示”之法,是为了迷惑对手,我方主动造成的“势”;接下去,就该根据对手的状况,进行针对性的部署了……
  ○ 目前敌我双方的态势如何?
  ● 按原定计划,十月初八日太阳下山前,我军必须对敌人的营寨形成合围之势,并将其一举歼灭……
  ○ 呵呵,那就按计划执行。
  ● 正式接敌前,我们必须考虑几种可能的状况。孙子说:“对手贪利,就以小利诱惑;对手混乱,就趁机攻取……”
  ○ 哦,如果对手贪利,可以引蛇出洞,未必一定采用围歼战术;如果对手陷入混乱,现在就可下令出击,也不必等到什么十月初八……
  ● 孙子说:“对手兵力充实,就严加防备;对手兵力强大,就暂时回避……”
  ○ 如果真是这样,原定的围歼计划得作些调整,另谋他策了。
  ● 孙子说:“对手愤怒,设法使之泄气;对手卑怯,设法使之骄傲;对于安逸,设法使之疲劳;对手团结,设法使之离心离德……”挠:挫败之意。
  ○ 对手,对手,对手,每一项部署,都针对对手而来……
  ● 这就叫“因利而制权”。
  ○ 上述八项临战应变之策,可否称作“八权”?
  ● 可以啊,不过得说明理由……
  ○ 我认为实施这“八权”有一个共同前提,就是必须对敌情了如指掌,比如敌将的个性,军力的虚实,乃至士卒的背后议论,都得调查清楚……
  ● 对,这和实施“四示”之法不同:“四示”的目的在于隐瞒自己的兵力和动向,“八权”的重点,在于掌握敌情。
  ○ 但也必须防备敌人的疑兵之计啊……
  ● 这孙子早已安排,具体他会在最后一篇透露,现在不便说明。
  ○ 万一掌握敌情有误,比如那位将军并非真的贪利……
  ● 放心吧,一切都安排妥贴,非常严密。我们回到本题——前面的“四示”,加上这里的“八权”,被后世兵法家合称为“诡道十二法”或“十二诡道”——紧接着“十二诡道”,孙子就提出了他关于用兵的千古名言……
.

作者: sunzimba    时间: 2008-7-6 00:27
  —————————————————————————————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  
  ● 孙子说:“进攻的方向,总在对手毫无防备之处;出击的行动,总令对手意想不到。”
  ○ 这句名言,应该是“十二诡道”的精髓……
  ● 哦,为什么?
  ○ 仔细品味那“十二诡道”,感觉处处显示了我方的主动性和控制力,所有的部署和行动,都在诱导对手,令对手陷于“无备”和“不意”之中。
  ● 对于作战部队来说,要达到这个境界,必须具有极强的机动性。
  ○ 嗯,计划周密,行踪飘忽,机会一旦出现,便疾如电光石火,剑指对手咽喉。
  ● 最后,孙子总结道:“这就是兵家获胜的奥秘,不可能事先传授。”
  ○ 他不是在传授了么,怎么又说不能传授?
  ● 孙子的意思是,他的“五事七计”有一定章法可寻,可事先了解,他的“十二诡道”却必须根据对手的情况灵活应变,战前并不能预先知道……
  ○ 哦,敌变我变,确实难以传授。

.

作者: sunzimba    时间: 2008-7-6 00:28
  —————————————————————————————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  
  ● 这样,从治内、知外到应变的战略规划就接近完成了……
  ○ 以“察”字为灵魂,由“兵者,国之大事”开始,到“五事七计”、“十二诡道”,分别对应于治内、知外和应变……真是一篇令人惊叹的伟大开局!
  ● 这对你个人的生涯规划,或者,对你们团队制定未来的计划,是否有些启发?
  ○ 个人与团队的规划——虽说规模没那么宏大,但原理还是一样。
  ● 差别在于你们的规划在小范围内制定,吴王阖闾的战略计划,则在庙堂进行……
  ○ 庙堂,就是朝廷吧?
  ● 庙,原指太庙,为古代举行祭祀大典、兴师命将等重大活动的场所,朝廷在庙堂中进行的战争筹划和决策,被称为“庙算”,或“庙策”、“庙谋”……
  ○ 孙子的《计篇》,讲的就是“庙算”?
  ● 是的。孙子说:“战争发动前,能在庙算阶段战胜对手的,是因为取胜的筹码多;战争发动前,不能在庙算阶段战胜对手,是因为取胜的筹码少……”庙算之“算”:指决策。得算多少之“算”:指计数用的筹码。
  ○ 筹码筹码,怎么象赌博一样?
  ● 即使近代的军事理论家,也曾感叹:战争无论就其客观性质来看还是就其主观性质来看,都近似赌博。
  ○ 既然是赌博,筹码的多少,和赌博结果就很有关系……
  ● 所以孙子说:“取胜筹码多的胜,取胜筹码少的不胜,何况根本就没有取胜的筹码呢!”
  ○ 看来,孙子没有因为战争的赌博性质而显得消极。
  ● 对,孙子相信筹码,相信只要掌握足够多的筹码,就掌握了战争。他所谓的“算”,本来就有两个意思,一个作为动词——
  ○ 就是计算的意思。
  ● 另一个作为名词,是一种长六寸,直径一分,用竹棍制作的计算工具,也叫“算筹”,相当于古人的计算器。
  ○ 所谓“运筹帷喔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就是这意思吧?
  ● 正是,比如刚才孙子讲的,国君支持率的比较,天时地利诸要素的比较,将军能力指数的比较,军队战斗力的比较……
  ○ 拥有坦克数量的比较,拥有航母数量的比较……
  ● 呵呵是啊,如果各方面都具备压倒性的优势,结果如何,便可想而知了。
.

作者: sunzimba    时间: 2008-7-6 00:29
  —————————————————————————————
  
  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  
  ● 通过一系列计算、比较和评估,孙子下结论了:“我们从这些方面考察,胜负就很明显了。”见:同“现”。
  ○ 可单单的统计比较,就能决定胜负?
  ●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当然不止这些。目前我们考察的,也就是孙子这一篇的主题,还只是“计”——回到本篇的篇名,什么是“计”?
  ○ 孙子的“计”,应该是计算和计划,也就是对敌我双方综合实力的估算和对比,属于战略层面的规划和决策。
  ● 所谓计谋,就是先计而后谋,先计划全局,再决策具体。
  ○ 原来我一直以为他讲的计,无非是诡计妙计,或三十六计呢——看来后世兵家大多满足于“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的灵感,也是没能领会孙子的精髓,在于全局的计划对于行动的重要性。
  ● 问你一个问题,曹操认识吗?
  ○ 三国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谁都认识。
  ● 曹操博览群书,几乎读遍了当时能见到的所有兵书,不仅深深服膺于《孙子》,还对它进行了全面整理和注解,我们今天看到的《孙子》,就是经他整理流传下来的……
  ○ 那真得好好感谢他——不过,他注解《孙子》,见解如何?
  ● 他的见解,许多非常精到,但对于孙子的“计”,他的解释是:“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
  ○ 错是没错,但感觉缺乏战略高度——我倒觉得,《计篇》给人印象最深的,在于其宏大的构思和严密的体系。
  ● 可在当时,曹操也算得上最具战略眼光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了……
  ○ 那又怎样,至少他对于“计”的理解,也仅此而已。

.

作者: sunzimba    时间: 2008-7-6 00:29
《计篇》完。

作者: redsuny    时间: 2008-7-6 11:14

关键在于用自己的头脑独立思考


作者: 阿LEI    时间: 2008-7-6 15:50

不错,有机会买一本读一读


作者: 曼陀罗    时间: 2008-7-8 22:05
谢谢了,比我以前看过的书籍容易理解,呵呵
作者: wwxun    时间: 2008-7-13 07:48
谢谢,有书吗?
作者: chenzhm    时间: 2008-7-13 20:20

[em05][em05]

深入浅出,经典之作


作者: rwufo    时间: 2008-7-15 14:56
标题: 非常不错

非常不错,强烈期待电子书,楼主加油


作者: sunzimba    时间: 2008-7-15 23:42
  [作战篇]
  


  ● 吴王阖闾与孙子的“庙算”已定……
  ○ 看来这场战争必须打,而且八成打得赢。
  ● 下一步该干什么?
  ○ 标题上写着呢——作战,就是开战,就是投入战斗。
  ● 还没到战斗的时候——这里的“作”,是发动、兴起之意;“作战”就是战争的启动。国家战略制定后,必须制定军事战略,而孙子的军事战略,主要集中于战略进攻……
  ○ 他不讲防御?
  ● 孙子不屑于防御。在他的十三篇兵法中,从不谈战略防御,如果要谈的话,也只是战役和战术上的攻防战法。
  ○ 对孙子这一风格,同样崇尚进攻的吴王阖闾应该非常认同——好,讲下去。
  ● 制定进攻战略的第一步,是算账……
  ○ 战士们都摩拳擦掌了,你还有心思算账?
  ● 记住,你是将军,不是战士,也不是那位只崇尚进攻不讲究算账的吴王……
  ○ 你所谓的算账是……

.

作者: sunzimba    时间: 2008-7-15 23:43
  —————————————————————————————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  
  ● 孙子说:“出兵作战的一般法则,需动用轻车千辆,重车千辆,士卒十万,并运粮于千里之外……”带甲:泛指士兵。馈:运送。
  ○ 驰车和革车,都是当时的战车?
  ● 春秋时代的战争,以车战为主。每车载甲士三名,并配备一定数量的步卒。战车通常分为轻型战车和重型战车:轻型战车主攻,因其快速轻便,又称驰车、轻车;重刑战车主守,因表面蒙有兽皮,又称革车。
  ○ 千里馈粮,意味着将部队开到境外作战?
  ● 是的,孙子讲的战争,大多是针对邻国的掠夺和兼并战争,也就是侵略战争。
  ○ 发动一场侵略战争,才出兵十万,似乎规模不大……
  ● 规模不小了。春秋时代大国用兵,出动兵车一般不过数百辆,很少兴师十万,据说只有到了战国时代,才有超过十万之众的大规模战争——有人还据此怀疑这部兵书是否真为孙子所撰呢。
  ○ 这不重要——孙子的重点,在于大量的军车、大量的军队、大量的粮草以及千里之长的运输线,他又在计算了……
  ● 发动战争,就得花钱,所以孙子得计算战争的经济代价。
  ○ 嗯,不仅需要筹集大量军需物资,还得设法护送这些物资与军队一同长途跋涉,战线越长,一路上的损耗也就越大——如此惊人的开销,庙算阶段为何没有提及?
  ● 庙算阶段,重点在于国家战略的决策;作战阶段,重点在于军事战略的制定,包括战争的规模、战争所采用的方式……
  ○ 哦,是进入执行阶段了。
  ● 孙子思考问题的层次非常清楚,哪象你啊,一听说作战,就兴冲冲提剑上阵,完全没有章法。
  ○ 看来又得做一份计划……
  ● 孙子继续算账:“……这样的话,国内与国外的费用,包括招待宾客使节的开支、胶漆等军用的器材、车辆盔甲的补充,每天需花费千金之巨,然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宾客:指各国使节及游士。胶漆之材:指制作与维修弓箭等兵器的材料。奉:保养、补给。
  ○ 国外的开销,主要是外交;国内的开销,主要在军事后勤方面——这是一笔间接费用,看来也非常庞大……
  ● 怎么样,战争没想象的那么刺激和浪漫吧?
  ○ 可是,你问题摆得太多,会不会影响国君的决心啊?
  ● 问题还不止这些呢……
  
.

作者: sunzimba    时间: 2008-7-15 23:44
  —————————————————————————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曝)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
  ● 孙子说:“象这样投入战斗,时间一长就会损耗军队、挫伤锐气;攻城之时,兵力便已用尽……”胜:任;胜久:意为持久。
  ○ 还没开战,说这些是否有些丧气?
  ● 孙子继续说:“军队长期在国外作战,国内的财政便会日益困难。”暴:即“曝”;暴师,指军队长期在外,蒙受风霜雨露。
  ○ 国力耗尽,士气受挫,财政困难——我说将军,我请你来,是想听你有什么克敌制胜的高见,不是听你诉说困难的。
  ● 更严重的状况还在后面,孙子按照自己的思路继续说:“这样损耗军队,挫伤锐气,兵力耗尽,国用枯竭,诸侯各国便会城此危机制造事端……”殚:枯竭。货:财货。弊:疲困,这里指危机。
  ○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就陷我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了……
  ● 是啊,你周边的那些小国,平日里夹在大国之间,看似没有确切立场,但只要情势一变,便立即见风转舵,落井下石。
  ○ 这些小人!
  ● 面对这种局面,孙子也只能感叹:“……即便有足智多谋的人,也难以挽回局面了。”
  ○ 看来战争的结果,就是让我内外交困——罢了罢了,我决定收回成命……
  ● 看你,庙算阶段还意气风发,雄心勃勃,怎么突然收回成命了?
  ○ 你老兄摆出这么一堆问题、危机,明摆着不想动手呢。
  ● 恰恰相反,这只是一个忠告,并非叫你不要发动战争——从刚才那一系列言论中,你就没听出一点端倪?
  ○ 我听到的只是困难、困难、困难……
.
.

作者: sunzimba    时间: 2008-7-15 23:45
  —————————————————————————————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
  ● 孙子说:“所以,发动战争,只听说笨拙的速决,没见过弄巧而持久的……”巧:工巧。久:拖延。
  ○ 明白了——孙子摆了一大堆困难,目的是反对持久战!
  ● 对孙子来说,军事战略的制定,或者说,采用持久战还是速决战,首先不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经济问题。
  ○ 战争,首先得花钱;时间,就是金钱……
  ● 对侵略者来说,为避免先前提到的一系列可怕后果,最佳的选择,就是在军事上采取速决战:让战争如闪电般开始,如旋风般结束!
  ○ 他所谓的宁可“拙速”,也不“巧久”,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
  ● 对。这里有两层概念:其一是时间上的迅速和持久,其二是谋略上的巧妙与笨拙,组合起来便有四种战法,四种选择……
  ○ 第一,巧妙的速决战;第二,巧妙的持久战;第三,笨拙的速决战;第四,笨拙的持久战——笨拙,就是仗打得很难看?
  ● 或者,伤亡多一点……
  ○ 照此说来,理想的境界固然是“巧速”,当这一境界达不到,即使笨拙的速决,也要胜于巧妙的持久。
  ● 所以,孙子说:“战事久拖不决而有利于国家的情况,是从来没有过的。”
  ○ 战前计划周密,战时干净利落,绝不拖泥带水,就侵略战而言,这是真理。但如果我是被侵略一方,就未必如此了。
  ● 这就对了!兵者诡道,一切都从相反的角度考虑——这才是学习兵法的正确方法。
  ○ 就是说,站在孙子的对立面思考问题……
  ● 用兵如对弈,现在,孙子已经下了一手——怎么样,请吧……
  ○ 那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面对孙子强大的攻势,我的战略是:“故兵闻拙久,未睹巧之速也”——宁愿采用笨拙的持久战,也不追求巧妙的速决战。
  ● 呵呵,与孙子对着干起来啦。说说你的理由……
  ○ 很简单,对孙子来说,最不愿看到战事久拖不决,因为这意味着他开始积蓄的一切能量和优势,都渐渐被消解;相反,作为反侵略一方,由于是被迫接受战争,所以全部的战略就是拖,只要战局僵持不下,便意味着具有了化被动为主动的机会。
  ● 嗯,侵略者的困难,正好可以成为反侵略的战略。
  ○ 当然,我那“拙久”战法,只是就战略层面而言,个别的战役,我仍然会要求各部队追求“巧速”的……
  ● 你小子,居然和孙子斗起法来了,还头头是道。
  ○ 不好意思,人在江湖,各为其主,抱歉了……
  ● 好啦,我们进入正题吧。.

.

作者: sunzimba    时间: 2008-7-15 23:46
  —————————————————————————————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
  ● 战争的主动挑起者,大多容易高估自己,轻视对手……
  ○ 这我有体会,头脑发热时,容易放大有利的一面,忽视或回避不利的一面——没办法,人性的弱点。
  ● 对此,孙子特别提醒道:“所以,不彻底了解用兵的危害,就不能彻底了解用兵的利益。”
  ○ 呵呵,又是一个反向思维:决定或采取任何一项行动之前,首先考虑的不是行动所带来的利益,而是可能引发的最坏结果……
  ● 战争是一项趋利避害的游戏,孙子是一个非常理性的战略家,所以他的思考重点,首先放在“害”的一面。
  ○ 嗯,他没有对吴王拍胸脯说:没问题没问题,以我孙子的才干,加上大王的英明和全体将士的英勇,击败楚国,踏平中原,包在我身上。
  ● 你以为是你啊。
  ○ 我开玩笑。除了这一点,我还发现孙子的一个特点……
  ● 说说你的发现。
  ○ 我想像中,一般所谓的善于用兵,关注点都集中于战场,孙子不一样,他的着眼点,首先放在战场之外,比如第一篇,关注的是政治,这第二篇,关注的似乎是经济。
  ● 战争,并非只是率领军队上战场。一个优秀的战略家,本就应该具备看透天下大势、制定全局性策略的头脑,不会把眼光仅仅局限于两军交战……
  ○ 嗯,决战于战争之前,决胜于战场之外!

.

作者: fumozunzhe    时间: 2008-7-16 09:40
非常希望能够多一些这样的文章。
作者: why_lng    时间: 2008-7-16 10:17

有没有电子版可以下载的?

角度不错!


作者: ginhongye    时间: 2008-7-16 11:59
呵呵,用最朴实话,将孙子兵法解释清楚了.
作者: yyyang    时间: 2008-7-17 09:02

下文在哪里,期待中、热切盼望中


作者: 天火1999    时间: 2008-7-17 10:12
好长呀!有没有文本的,直接下到电子书里面看!!
作者: sunzimba    时间: 2008-7-17 11:40

此书好像暂无完整的电子本~~

[em04]
作者: sunzimba    时间: 2008-7-17 11:42
  —————————————————————————————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
  ● 尽量多的考虑“用兵之害”,目的是什么?
  ○ 目的在于制定有针对性的进攻战略,先立足于避害,再考虑趋利……
  ● 目前我军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 是经济问题,比如装备保证、粮草补充、运输线的安全和畅通等等——好像都属于一些军事后勤工作……
  ● 孙子说:“善于用兵的人……”
  ○ 善用兵者——就是全军之主帅了,这后勤保障工作,也要负责?
  ● 制定军事战略时,充分考虑后勤物资的来源、筹措、运输、储存、补给等,是孙子的一个特点。
  ○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不是单纯的后勤问题,而是一个战略问题。
  ● 冷兵器时代,充足的粮草就意味着充足的战斗力——你可以想像一下,我现在给你十万兵马,首先令你头痛的,是克敌制胜的谋略,还是全军的吃饭问题?
  ○ 难怪当时许多将军,一听说对手袭击粮仓或切断运输线,就会大惊失色;也难怪当时许多军队,不是败于战场,而是败于粮草。
  ● 所以孙子说:“善于用兵的人,兵员不多次征集,粮草不多次运输……”役:兵役。籍:名册。载:运载、输送。再、三:泛言多,不止一次。
  ○ 只动员一次兵力,只携带一次粮草,那是准备速决战了——多少有些冒险吧?
  ● 孙子说:“……武器装备取用于国内,粮草则依靠敌国补充,这样,军队的粮食供应就可得到满足。”因:依靠。
  ○ 这便是孙子的解决之道?
  ● 相对来说,武器装备不属于消耗品,所以尽量取用于国内。粮草不同,当时军队所消耗的各类物资中,以粮草所占比例最大,如果再加上组织力量长途运输所占的份额,这每日的消耗,非常惊人,所以孙子提出“因粮于敌”,希望粮草尽量取用于敌国。
  ○ 你以为你很聪明,可我还是有疑问……
  ● 呵呵,既然是军事会议,就把你的问题摆出来嘛。
  ○ 你要“因粮于敌”,就必然要攻打敌国的城邑和乡村,夺取敌军的粮仓,或袭击敌人后方的运输线,在此过程中,部队推进速度受阻,士兵在战斗中阵亡,难道不是消耗?
  ● 那我们就继续算账……

.

作者: sunzimba    时间: 2008-7-17 11:43
  —————————————————————————————
  
  国之贫于师者:远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
  ● 当你率领十万人马越境出征,一路攻城略地,想过国内的状况如何吗?
  ○ 全国人民翘首以待,等待我们的胜利捷报。
  ● 那是你想当然了。孙子说:“国家因出兵而贫困的原因在于:远征军需要长途运输,长途运输就造成了百姓的贫困。”
  ○ 出征国外,这是必然的,请大家理解,克服一段时间吧。
  ● 孙子说:“靠近军队驻扎的地方,物价一定飞涨……”
  ○ 那是因为战场附近,有很多奸商聚集?
  ● 哪里啊——你想,如果你是一个小贩,趁着战争之际,牵牛驾车,千里迢迢赶到战场附近设摊,你出售的货物会不涨价?
  ○ 冒着生命危险做点小生意,这是什么成本啊,我的货当然不便宜……
  ● 孙子说:“物价飞涨,国家的财力就会枯竭;国家财力枯竭,就会加重百姓赋役的压力。”丘:古代地方行政单位。丘役:指按丘征发的赋役。
  ○ 这赋役是怎么回事?
  ● 赋是军赋,役是劳役,具体制度不太清楚,反正战事一起,国家就会按照行政单位,规定每家每户出马牛、车乘、甲胄兵器若干,规定每家每户出劳力若干。战事如果长年不息,这赋役征发的力度自然也不断加强。
  ○ 看来问题比想像的严重……

  
.

作者: sunzimba    时间: 2008-7-17 11:43
  —————————————————————————————
  
  屈力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
  ● 即使你一路高奏凯歌,但战事久拖不决,问题还是存在。
  ○ 时至如今,孙子还在强调“用兵之害”。
  ● 就百姓而言,孙子说:“兵力消耗于中原战场,国内则十室九空,百姓的财物,折损十分之六……”中原:原野之意,指国外的战场。
  ○ 如果是现在,反战的声浪就会随着战争的拖延而渐渐高涨。
  ● 就政府而言,孙子说:“公家的财政,因战车损坏、战马疲惫,以及盔甲、箭弩、戟楯、矛橹等武器装备损耗,辎重车辆的征用,折损十分之七。”罢:同“疲”。甲:铠甲。胄:头盔。楯:同“盾”。橹:大盾。丘牛:大牛。丘牛大车:泛指辎重车辆。
  ○ 可是,我们在规划“五事七计”时,进行过民意调查,战争发动前,已有效地动员了民众,做到“令民与上同意”了……
  ● 你以为你想玩多久,大家就会陪你玩多久?你以为民众的耐心指数,会永远保持在你期望的高度?


.

作者: sunzimba    时间: 2008-7-17 11:44
  —————————————————————————————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
  ● 后方的账算好了,接下去算前线的账……
  ○ 也就是“因粮于敌”的账。
  ● 孙子说:“所以,聪明的将军务求在敌国解决粮草:消耗敌国一钟粮食,相当于从本国运输二十钟;动用敌国一石饲草,相当于从本国运送二十石。”钟:容量单位,每钟六十四斗。萁秆:泛指饲草。石:重量单位,每石一百二十斤。
  ○ 是否因粮于敌,会有二十倍差距?
  ● 你想,千里运粮,除了保证前线部队的补给,这一路上,押运的部队,随军的役夫,大量的牲口,岂不也要消耗粮草!
  ○ 哦,可以想像,那满载粮草的笨重车辆,前后相属,一望无际,蜗牛般地沿着崎岖的运输线爬行,一旦进入敌境,还免不了担惊受怕,万一半道上遭遇敌军偷袭……
  ● 如能因粮于敌,不仅可以减免我方的负担和损失,同时也在消耗对手的粮草,这样合计下来,岂止二十倍啊!
  ○ 而且,如能夺得敌国粮草,又可打击对手士气,提升我军士气……
  ● 这恐怕就难以用数字计算了。
  ○ 嗯,这“因粮于敌”四字,确实大有意味……
  ● 看来你不仅同意孙子的战略,还有了新的体会?
  ○ 我觉得“因粮于敌”,有点类似借力使力的战法——就如高手对决,当你把对方手中的剑视为自己的剑;无形之中,就等于多了一把剑。
  ● 对,此消彼长的道理,可运用于很多方面……
  ○ 你是说,不仅仅限于粮草?
  ● 我们看下去……


.

作者: sunzimba    时间: 2008-7-17 11:45
  —————————————————————————————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
  ● 孙子说:“所以,要士卒英勇杀敌,就必须激起他们士气;要夺取敌人物资,就必须以财货奖赏他们。”怒:激励。货:货财,这里指用货财奖励。
  ○ 既有精神激励,又有物质奖励,这是讲方法……
  ● 古话说“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当时很多士兵,尤其那些步卒,多是临时征调而来的平民,大家都冲着“财”和“赏”随军征战……
  ○ 具体怎么执行呢?
  ● 孙子说:“所以,在车战中,凡缴获战车十辆以上,要奖赏最先缴获的士卒,并更换战车旗帜,混合编入我方车队之中,优待俘虏,善加使用……”已:同“以”。杂:配置。
  ○ 这是在“因粮于敌”之外,又增加了“因战车于敌”……
  ● 当时的战争,车兵是军队主力,由贵族武士担当,孙子强调夺取敌方战车,并以此作为激励士气的手段,一方面出于擒贼先擒王的战术考虑,另一方面恐怕与吴军的车战能力不强有关……
  ○ 吴国地处江南水乡,水网密布,丘陵纵横,本不适合车战。
  ● 是啊,在当时的中原诸国,车战已有数百年历史,各种编队、阵法、战法已非常成熟,至于吴国,知道有车战这么回事,大概也只有七十年……
  ○ 那是还吴王寿梦在位的时候。
  ● 当时,北方的晋国和南方的楚国为争夺中原霸主地位,正打得不可开交。楚国叛臣申公巫臣向晋景公建议,联合吴国从南方夹击楚国,并亲自带了三十辆兵车出使吴国,受到了吴王寿梦的欢迎。巫臣向吴军传授车战的技术和阵法,鼓动吴人进攻楚国……
  ○ 吴楚交恶,是否由此开始?
  ● 是的。也许正因为吴军掌握车战技术不久,如能在战斗中夺取敌方战车,并插上自己的旗帜,这对鼓舞士气、提升自信心的作用多大啊!
  ○ 除了“因战车于敌”,还有“因士卒于敌”……
  ● 春秋时代对一般战俘的处理,或则罚作奴隶,或则以“献俘”方式杀死。由于这些士卒并非贵族武士,只要能善加安抚,很容易成为我方战斗人员。
  ○ 敌人的战车、士卒均能为我所用,则我方的战斗力又增强不止一倍了。
  ● 除此之外,想想还有什么可“因”的?
  ○ 什么都可以“因”吧——我想,尽量利用敌国的一切资源,应是侵略战的一项原则,比如当地的宣传机器,当地的行政资源,当地有号召力的人物,甚至当地的政府机构,如果可能的话……
  ● 所以孙子说:“……这就是所谓战胜了敌人,又使自己更加强大。”
  ○ 看来这“胜敌而益强”五字,亦是兵法的至高境界。
  ● 哦,说说你的理由……
  ○ 我认为,胜敌并不等于强,胜敌的结果如不能使自己更强,就没必要采取行动。
  ● 是啊,经过一场战争,战胜者不但占不到任何便宜,反而使军队损失惨重,国家元气大伤,也是常有的事……
  ○ 所以孙子才这样强调因粮于敌,因战车于敌,因士卒于敌……
  ● 尽量利用敌国资源,用尽可能少的代价和风险,谋取最大的利益,这就是孙子的行动原则——近代军事家提出的“以战养战”思想,也是基于同样考虑。
  ○ 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笔账算下来,还是值得。


.

作者: sunzimba    时间: 2008-7-17 11:46
  —————————————————————————————
  
  故兵贵胜,不贵久。
  
  —————————————————————————————
  ● 孙子重申:“所以,用兵贵在取胜,不在持久。”
  ○ 看来对于持久战,孙子有强烈的心理障碍——当时一场战争,究竟会持续多久?
  ● 春秋时代,车战仍是主要作战方式:战争双方多选择平坦之地为战场,布阵完毕,战鼓响起,双方或以阵形对抗,或混战厮杀,虽一时间旌旗翻滚,杀声震天,只要一方的车兵被击溃,战斗便告结束……
  ○ 所谓“一鼓作气”,指的就是这类战斗吧——那用不了多久,顶多几个时辰。
  ● 据史书记载,发生于春秋时代的一些著名大战,都在一天之内决出胜负,人们概括当时的战争规模是“车不过千乘,兵不过十万,战不过一天”……
  ○ 难道说,持续时间较长的战争,当时还没出现?
  ● 有啊。早在八十年前,楚庄王为争霸中原,大举进犯宋国,就发生了一场持续时间长达九个月的攻城之战……
  ○ 被围的城市现在哪里?
  ● 宋国的都城,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这场围城之战除了时间长,战况惨烈,还为后世贡献了至少三条著名成语。
  ○ 第一条是……
  ●〔鞭长莫及〕战争从这一年的九月爆发,直到第二年春天,双方还是相持不下。宋国派使者向北方的晋国告急。晋景公正准备派兵援助,大夫伯宗却说:“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既然老天爷要把宋国授予楚国,我们又何必与其争锋……”就是说,马鞭虽长,也不能打马肚子,即便有力量,也不能用在不该用的地方。
  ○ 后来比喻虽然愿意去做,但力量达不到——下一句成语呢?
  ●〔易子析骸〕夏季来临,宋国没有盼到晋国援兵,却仍然固守城池,楚军面对如此顽强的抵抗,无计可施,楚庄王甚至一度萌生退意。一天深夜,宋国的执政大夫华元悄悄潜入楚军主将子反的营帐,对他说:“我们国君派我把宋国的艰难状况告诉您:城中已经易子而食,析骸以爨……”
  ○ 就是说,粮草吃光,大家交换孩子当饭吃;柴草烧光,大家拆散尸骨当柴烧。战争打到这份上,真是触目惊心——后来呢?
  ● 华元继续说:“……虽然如此,但想让我国订立屈辱的城下之盟,那我们宁肯与国家共存亡;如果贵军能退兵三十里,我们将惟命是从!”
  ○ 接下去,应是第三条成语——
  ●〔尔虞我诈〕第二天,楚庄王下令楚军退兵三十里。华元作为人质,前往楚营订立盟约,盟约上写着八个字:“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 这意思是——
  ● 尔,就是“你”;虞,猜测之意。
  ○ 意思就是“我不欺骗你,你也不用防着我”,真是非常理想化的盟约……
  ● 是啊,盟约这样写,实际上双方仍然“尔虞我诈”,我欺骗你,你防着我——扯得够远了,我们回到正题吧。
  ○ 我想此战下来,楚庄王虽占得一点便宜,但这历时九个月的围城之战,应该也把他消耗得够呛,没什么值得夸耀——侵略战久拖不得,看来是千古不易的真理。
  ● 夜长梦多,所以孙子才这么强调“兵贵胜,不贵久”……
  ○ 看到或听到那“易子而食,析骸以爨”的惨象,任何负责任的将军或国君,都该好好反省才是。
  ● 孙子确实陷入了反省:如何在双方不受损失的情况下,战胜对手?
  ○ 这又有点钻牛角尖了,战争嘛,尽量避免我方损失还说得过去,怎能奢望对方也不受损失……
  ● 不管如何,经过深切反省,孙子得出了他的结论——这我们看下去就知道了。


.

作者: sunzimba    时间: 2008-7-17 11:47
  —————————————————————————————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
  ● 孙子最后说:“所以,懂得用兵的将帅,是民众生命的掌管者,国家安危的主宰。”司:主管、掌管。
  ○ 这部兵法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仿佛又在这里浮现……
  ● 是啊,“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战争拖延一天,你背后的人民就多付出一天牺牲,国家就多一份危险。
  ○ 不以单纯的杀敌立功为能事,可见他是一位负责任的将军。
  ● 我怀疑,这不过是对吴王阖闾的又一次警告——宋代的兵法家何氏读到这里,也颇为感叹:“孙子首尾言兵久之理,盖知兵不可玩、武不可黩之深也……”
  ○ 嗯,战争不是儿戏,战争需要算账……
  ● 这一篇的中心,基本上就是一份战争预算报告。
  ○ 对了,你刚才提到的那位何氏,他是谁?
  ● 何氏,据说名叫何延锡——顺便说明一下:自曹操之后,历代为《孙子》作注解的人层出不断,宋代以前,主要有十一家,人们习称“十一家注孙子”,何氏便是其中一家……
  ○ 其他各家,都有哪些人物?
  ● 曹操之后,有南朝的孟氏,唐朝的李筌、贾林、杜佑、杜牧、陈皞,宋朝的王皙、梅尧臣、何氏、张预……
  ○ 那个杜牧我认识,人称“小杜”,是个诗人,居然也谈兵法。
  ● 诗人为何不能谈兵法?
  ○ 这倒是,曹操也是诗人——关键是这位小杜的注解水平如何?
  ● 反正他的注解,是十一家中话最多的,相比之下,有实战经验的曹操,却是十一家中话最少的——其余的,你自己去看吧。
  ○ 文人就是话多,想必和你我一样,尽是纸上谈兵……
  ● 呵呵,闲话少说,战争马上开始,我们还是关注孙子吧。

.

作者: sunzimba    时间: 2008-7-17 11:47
《作战篇》完。

作者: feelingzhang    时间: 2008-7-17 14:34

拜读


作者: 呜呜吹的风    时间: 2008-7-17 15:15

楼主不会是一个一个地打上去的吧,太强了也


作者: 梦想花圃    时间: 2008-7-17 15:34

久读不厌,久而久之,已拊之


作者: chunyuliang2    时间: 2008-7-17 15:34

不错 不错


作者: 夜落无声    时间: 2008-7-17 16:30

有电子版的吗?在线看有点麻烦,我想拷到PDA里慢慢看


作者: 唐武成    时间: 2008-7-17 16:45
家园各兄长,姐妹,我想看那书,又不想去书店买,去哪找
作者: caoyang166    时间: 2008-7-17 16:53
的确很精彩,不会像古人那么生涩!
作者: 梦想花圃    时间: 2008-7-18 09:04

还没连载出来啊


作者: yuwg    时间: 2008-7-18 14:36
真的不错.孙子兵法还有这样讲解的.
作者: 灰尘72    时间: 2008-7-18 15:01

[连载]兵法对话录——《教儿子学〈孙子〉》


作者: 灰尘72    时间: 2008-7-18 15:04
天涯,煮酒论史有更快的连载。
作者: sunzimba    时间: 2008-7-18 22:13

  [三、谋攻篇]
  


  
  ● 什么是攻?
  ○ 攻,就是攻击,就是主动进攻。我们讲过,孙子这部兵法,就是为吴王阖闾制定的侵略计划。
  ● 发动侵略战争,目的是什么?
  ○ 用武力给对手一些教训,或者,掠夺对方的土地、资源……
  ● 但孙子的进攻,是“谋攻”。
  ○ 那应该是运用智慧,运用谋略发动进攻……
  ● 孙子的战略,是“全”。
  ○ 这就意味着,征服,不局限于使用武力?
  ● 对,所谓全,就是实施整体战,除了动用武力,还包括谋略战、外交战、情报战、心理战等等……
  ○ 照此说来,还应包括经济控制,文化渗透……
  ● 是的。整体战的目标,就是在没有任何损耗的情况下,战胜对手。
  ○ 这就是上一回提出的问题了,不但自己没有损耗,连对手也没有损耗,真是闻所未闻……
  ● 这是孙子对战争进行整体反省后得出的结论。
  ○ 以不战而胜为目标,虽令人神往,但是否太理想化了,怎么可能?

.


作者: sunzimba    时间: 2008-7-18 22:14

  —————————————————————————————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
  ● 孙子说:“一般用兵的原则是:使一个国家完整地屈服为上策,用武力击败这个国家次之;使一个军完整地屈服为上策,用武力击败这个军次之……”国:国都,亦泛指国家。
  ○ 感觉孙子讲这两句话时,站在高高的云端……
  ● 怎么会有这感觉?
  ○ 说不清楚,反正这两句话,流露出一种驾御全局的控制力,一种征服者的气魄——仿佛敌国君臣和上百万敌军,都匍匐在他的脚下……
  ● 思考大战略和部署军队一样,首先得占领制高点——相对于当时甚至后世,孙子思考战争的高度和宽广度,确实难以企及。
  ○ 对不起,听了两句就忍不住打岔,他还没说完吧……
  ● 孙子继续说:“使一个旅完整地屈服为上策,用武力击破这个旅次之;使一个卒完整地屈服为上策,用武力击破这个卒次之;使一个伍完整地屈服为上策,用武力击破这个伍次之。”
  ○ 这里涉及军队的编制……
  ● 周朝的军制,一般分为军、师、旅、卒、两、伍等级,其中,12500人为军、2500人为师、500人为旅、100人为卒、25人为两、5人为伍——当然,这只是大概的情况。
  ○ 古代和现代的军制,其实也大同小异。
  ● 不仅军队,只要是有组织的人群,不是乌合之众,都差不多吧。
  ○ 照他的意思,不仅全军之主帅需要掌握“全胜”的整体思想,连我那些旅长、排长、班长们也要深刻领会……
  ● 是的,不仅战略和战役,甚至小规模的战斗,都必须以“全胜”为首要目标。
  ○ 仍然觉得这个要求有点高……
  ● 这个高,应该是高超的高——我们看下去。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18 22:15:41编辑过]

作者: sunzimba    时间: 2008-7-18 22:16

  —————————————————————————————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
  ● 孙子说:“因此,百战百胜,算不上高明中的高明;不动用武力就使敌军屈服,才是高明中的高明。”
  ○ 他是说,用武力摧毁敌国和敌军,并非战略上的首选?
  ● 是的,整体战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孙子讲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 我却认为,百战百胜同样能达成目标,并且可以更有力地震慑对手,有一句古诗说得好:“但得将军能百胜,不须天子筑长城!”
  ● 那我问你,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 自然是打垮对手,如果是侵略战,还应包括掠夺敌国的领土、资源……
  ● 那么,战争本身不是目的?
  ○ 战争只是手段……
  ● 也就是说,只要达到屈人之兵的目的,迫使敌人服从我们的意志,既可使用武力,也可采用其他手段,是不是?
  ○ 应该是吧。
  ● 那么,在诸多手段之中,哪一项成本最高?
  ○ 自然是战争,这在《作战篇》探讨过……
  ● 我们在作战略选择时,是选择成本高的手段,还是成本低的手段?
  ○ 这个——自然是成本越低越理想。
  ● 发动战争,不是为了炫耀武力,也不是为你手下的将军们提供一个表现勇敢精神的舞台,战争乃是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 这我知道。问题在于,这么高的境界是否具有现实性?如何实施?
  ● 这个他后面会说……

.


作者: sunzimba    时间: 2008-7-18 22:17

  —————————————————————————————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
  ● 什么是伐?
  ○ 伐,就是砍伐,如伐木;还有就是进攻,如讨伐、征伐……
  ● 伐的本义,是杀人。你看这“伐”字,左边“人”,右边“戈”,或指杀人,或指掌握生杀之权的人;后来引申出讨伐、征服的含义……
  ○ 孙子不是不主张杀伐么?
  ● 这要看用什么手段了——接下去,他提出了四种杀伐之道……
  ○ 目标制定了,接下去是手段……
  ● 孙子说:“所以,上等的用兵之道,是以谋略征服对手;其次,是以外交征服对手;再其次,是以武力征服对手;最下等的,才是攻城。”
  ○ 有几个问题……
  ● 但讲不妨。
  ○ 第一,他所谓的“伐谋”,就是运用谋略,使敌国缴械投降?
  ● 是的。后世的兵家常说“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孙子的伐谋,核心就是攻击对手的心理,摧毁其精神力量和战略企图……
  ○ 有什么具体手段?
  ● 比如威慑、分化、制裁、封锁,再比如策反敌国高层人员,培植反政府力量,动用宣传机器展开攻心战,和平演变……
  ○ 嗯,伐谋的目的,不在杀死对手,而在控制对手,瓦解对手。所谓兵不血刃,杀人于无形——不过多少有点不厚道。
  ● 你以为“一将功成万骨枯”才是厚道?如果哪一天,全世界的冲突都用伐谋的方式解决,那才是真正的厚道呢。
  ○ 第二个问题,伐谋是谋略战,伐交是外交战,是不是?
  ● 是的,外交上所谓的折冲樽俎,也是兵法。
  ○ 那请问,伐谋和伐交,有什么区别?与此相关,伐兵和攻城,又有什么区别?
  ● 这是以战略目标为核心,通过成本核算,对进攻手段进行的细分:伐谋和伐交,都以“全胜”为目标,但伐交的成本高于伐谋,所以退居次席;同样道理,伐兵和攻城,都以“破国”为目标,但攻城的成本高于伐兵,所以最为下策。
  ○ 这么说来,伐交也就是伐谋,差别只在于成本?
  ● 是的。比如说,春秋战国之际产生的纵横家,就专门从事伐交工作……
  ○ 据说这些纵横家非常了得,个个能以三寸之舌退百万之师。
  ● 纵横家又称策士,非常雄辩,算是十分特殊的外交政治家。他们流浪天下,以布衣之身游说各国诸侯,利用各国间的利益和矛盾,充分运用威慑、离间、讹诈、利诱等手段,期望不战而屈人之兵……
  ○ 以最少的损失,换取最大的利益。
  ● 但对孙子来说,伐交需要动用国际力量,你想,派出外交使节或利用纵横家进行穿梭外交,争取同盟国和国际舆论支持,岂不都得花钱?
  ○ 那些所谓的同盟国,都不是省油的灯……
  ● 是啊。相对来说,伐谋求诸己,伐交求诸人,伐谋比较主动,伐交多少有些被动……
  ○ 嗯,有道理。孙子这段话,至少给我两点启发。
  ● 说来听听。
  ○ 第一点启发是,实力第一,求人不如求己。因为无论伐谋还是伐交,自身拥有强大的实力,最为关键。
  ● 孙子所谓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本身就是一种强势战略,是实现霸权的一种途径。
  ○ 实力雄厚,才有伐谋和伐交的本钱。想那些小国和弱国,自顾尚且不暇,哪里还谈得上不战而屈人之兵。
  ● 这一点我略有异议……
  ○ 你也请讲。
  ● 小国和弱国运用伐谋或伐交战略,可以暂时自保,可以拖延时间,可以迷惑对手,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发展自身实力,赢得有利的国际环境,不知哪一天,一跃成为强国大国,也未可知。
  ○ 哦,或远交近攻,制衡对手,或韬光养晦,含羞忍耻……
  ● 扯远了。说说你的第二点……
  ○ 第二点是,凡事都要考虑成本。象吴国那样的新兴强国,如欲称霸天下,就得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在无谓的争斗中消耗过多武力,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所以,孙子才向吴王阖闾递交了关于伐谋、伐交、伐兵、攻城的四份预算报告,让他比较一下……
  ○ 呵呵是吗,说不定那吴王,此刻正热衷于伐兵和攻城呢。
  ● 下面,孙子就描绘了一幅春秋时代的攻城战图景……

.


作者: sunzimba    时间: 2008-7-18 22:19

  —————————————————————————————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贲(车旁)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
  
  —————————————————————————————
  ● 谈到攻城,孙子首先说:“攻城,是不得已采用的办法……”
  ○ 谈到攻城,他脑海里一定浮现出八十年前楚庄王对宋国发动的那场围城之战,历时九个多月,太惨烈了……
  ● 春秋时期战争频繁,各诸侯国出于军事防御需要,其城堡建筑也出现了各种型式,有组合的内城外城,有连体的大城小城。即使象吴楚之间那个不起眼的蔡国,据一份考古报告说,其城墙的总长度就有10490米,宽度15~25米,最厚处达到70~95米;外城墙还被一条宽70~103米的护城河保护……
  ○ 象这样坚固的城池,我想,只要粮草充足,即使守军再不济,也能将攻城大军抵挡上几个月吧。
  ● 我们看孙子做的预算:“修造攻城的各种战车,准备攻城的器械,三个月才能完成;构筑攻城的土山,又要三个月才能竣工……”橹:大盾。贲辒:攻城用的四轮车。距堙:用以攻城而堆积的土坡。
  ○ 这里好像出现了几件攻城的武器……
  ● 先说“贲辒”——那是一种覆盖犀牛皮的四轮车,以粗壮的木材制成,下面可容纳十个个人;其任务主要有两项:第一是运土填壕……
  ○ 就是运送泥土将城墙前的壕沟填满?
  ● 是的。第二项任务是,城壕填满后,将攻城器械运至城下,攻击或挖掘城墙。由于这种攻城车覆盖有犀牛皮,可有效抵挡城墙上敌军的弓箭和石块、火器等抛掷物。
  ○ 那“距堙”又是什么?
  ● 距堙,就是在城外构筑高于城墙顶部的土山,以便俯瞰城内的防守状况。据说,也有将高高的土山一直堆到城墙边,形成入城的通道。
  ○ 真是工程浩大。孙子在这里还只是举例说明,实际的攻城器械远不止这些吧?
  ● 那当然,除了贲辒、距堙,还有钩、冲、云梯……
  ○ 唉,可惜当时没有远程精确制导的武器,没有轰炸机和侦察卫星,才这么麻烦。
  ● 你以为这些现代武器就不需要成本了?科研经费、仪器、时间、人力资源等等,你做一份预算试试,投入恐怕更惊人呢。
  ○ 这倒也是,战争,在任何时候其实都一样。
  ● 何况这个时候,对手也没闲着……

.


作者: sunzimba    时间: 2008-7-18 22:20

  —————————————————————————————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
  ○ 攻城之战打响后,情况怎么样?
  ● 孙子描述道:“将帅抑制不住内心愤怒,驱使士卒蚂蚁般地攀爬城墙,士卒损失了三分之一,敌城仍未攻破,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啊。”蚁附:象蚂蚁一样爬梯攻城。
  ○ 蚁附,是一种攻城战术吗?
  ● 那是一种人海战性质的密集攻城方式。
  ○ 看来这位将军也属于冲动型的性格,等不及贲辒、距堙等攻城器械完成,就大旗一挥,组织攻城了。
  ● 吴国将士,本来就充满血性,极易冲动。
  ○ 城池本是易守难攻之处,你必须了解其结构和弱点,再择机攻击,强攻不成,也可以另想办法呀……
  ● 你在想办法攻,你的对手在想办法守——大概也是在春秋战国之际,出了一位著名的“守城”专家,名叫墨翟……
  ○ 墨翟我知道,就是墨家的宗师墨子,有一个词叫“墨守”,是不是与此有关?
  ● 是的。墨家是春秋战国之际出现的一个学派,一个产生于战乱中的准军事集团,有严密的组织纪律,聚集了一批为信仰敢于赴汤蹈火、视死如归的人物,他们吃苦耐劳,在损人利己的时代,专门从事损己利人、扶危救困的事业,很有一些侠气……
  ○ 这个组织倒是很令人神往,听起来比孙子孔子他们高尚许多。
  ● 那当然,只不过理想的主张都不容于世——比如墨家有一个重要主张,就是“非攻”;为了对抗“攻城”之战,他们专攻“守城”技术,并为此奔波与各个弱小国家之间。
  ○ 孙子和墨子交过手吗?
  ● 墨子的身世不见记载,大概比孙子晚五、六十年吧。墨子的守城技术,记载于深奥难懂的《墨子》一书中,包括守城的组织原则,对付十二种攻城技术的防御方法、防御器械等等,从字里行间透露的科学而又详尽的程度,可以想见那批墨家子弟的认真精神,非常令人感佩……
  ○ 以刚才孙子说的攻城之术,墨子会如何应对?
  ● 就以“蚁附”为例吧,墨子提供的战法有:在城墙下散布铁蒺藜和碎陶片,并埋设尖铁桩,以阻滞敌人前进;城墙上的士兵除了装备通常的守城兵器,还配备特制的长柄锤和长柄斧;对于攀爬城墙的敌军士兵,墨子建议向他们头上倾倒燃烧物、沸水、沙石……
  ○ 难怪孙子会说“此攻城之灾也”,也难怪楚庄王围城九个月会萌生退意——罢了罢了,我们撤兵吧。
  ● 这就是孙子所作的“攻城”预算报告:包括粮草的成本,武器装备的成本,时间的成本,现在,又搭上了三分之一士兵生命的成本……
  ○ 说到底,还是一个成本问题: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益,才是善之善者。
  ● 于是,孙子得出了关于战争的一个重要结论——

.


作者: sunzimba    时间: 2008-7-18 22:21

  —————————————————————————————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
  ● 孙子说:“所以,善于用兵的将帅,使敌军屈服,不一定动用武力;夺取敌人城池,不一定依靠强攻;毁灭敌人的国家,不一定经过久战。”
  ○ 也就是说,制定战争计划,不一定局限于军事行动……
  ● 通常的军事行动,无非是进攻和防御,孙子的整体战计划,却在单纯的进攻和防御之外,提出了战略上的控制之道,即通过伐谋、伐交以及伐兵的配合运用,控制局势,瓦解对手,不战而屈人之兵。
  ○ 我想,即使在战术上,也可实施整体的控制战法……
  ● 哦,你倒说说。
  ○ 我看古人攻城,如果碰上顽固的敌将据城不降,聪明的将军就会向城内射出箭书,威胁利诱,分化瓦解敌军和城内百姓,这一招有时也很灵。
  ● 这就是“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 孙子的这种想法,吴王阖闾一定觉得非常新鲜——想必他原先认为,战争无非就是伐兵。
  ● 对于现代战法,新兴的吴国才刚熟习,而孙子却来自齐国……
  ○ 齐国是现代兵学的发源地……
  ● 想当年,管仲在辅佐齐桓公时,曾说:“至善不战,其次一之……”意思就是:至高的境界是不动用武力,其次的境界是一战而定胜局。
  ○ 孙子的思想,可能就来自管仲。
  ● 齐国成为春秋五霸的第一霸,非常倚重外交战,对此,孔子曾评价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 可不管怎样,你想通过外交战控制天下,也得以强大的实力为后盾……
  ● 对,从管仲辅佐齐桓公的第一天起,其政策就是充实内政,富国强兵,由此构成了最基本的威慑力。
  ○ 不战的目的,说到底,还是为了称霸。
  ● 所以孙子说:“务必采用整体谋略来争胜于天下,这样,才能在不损伤军队的前提下,赢得整体利益。这就是谋攻的艺术。”顿:通“钝”,受挫之意。
  ○ 整体战的谋略,就是伐谋、伐交和伐兵的综合运用,就是“全”……
  ● 是啊,把战争视为整体争胜,而不仅是武力争胜,这样,你的争胜手段就会更丰富、更灵活。

.


作者: sunzimba    时间: 2008-7-18 22:23

我太佩服孙子了,希望各路高手看贴之余,多多讨论交流~~~~~


作者: allending    时间: 2008-7-19 22:46

很好阿,拜读了。


作者: 光而不耀    时间: 2008-7-20 00:05
写得深入浅出,剖析出诸多自己十多年都没有读出来的道理。
作者: sunyujuan    时间: 2008-7-20 20:24
标题: 整理后的完整版

整理后的完整版点击下载:

[upload=rar]down9_0410.asp?ID=107992[/uploa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20 20:25:56编辑过]

作者: sunzimba    时间: 2008-7-20 21:54

  —————————————————————————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
  
  —————————————————————————
  ● 我们的最高战略目标是“不战而胜”,是吗?
  ○ 是,已经阐述得很透彻了……
  ● 目前的状况是,我们面对的那个邻国,伐谋不成,伐交也不成,那该如何?
  ○ 那就不能和他干耗着了,照我说,一个字:打!
  ● 第一,打还是不打?第二,如果打的话,怎么打?想过没有?
  ○ 这个,你说呢?
  ● 孙子按照他一贯的风格,开始计算……
  ○ 孙子比较善于数字化思考,虽然很先进,但会不会失之死板?
  ● 先不忙下结论,我们看他怎么制定战略和战术……
  ○ 那好,我就洗耳恭听。
  ● 孙子说:“所以,用兵的法则,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四面包围敌军……”
  ○ 常言道,大军无兵法。这种态势,我去指挥也能获胜。
  ● 不过,你得注意孙子用了一个“围”字,没用“攻”字、“战”字,也是有讲究的。
  ○ 哦,既然十倍于敌,围了未必要打,争取不战而胜,才是上策。
  ● 孙子说:“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列阵而战胜敌军……”
  ○ 五倍于敌,照理说优势已很明显,但孙子还是比较谨慎。
  ● 你觉得他太谨慎了?
  ○ 不,我觉得非常正确。
  ● 说说你的理由。
  ○ 我方五倍于敌,尽管占有明显优势,但如果全力合围,也许某些部分会显得单薄,容易被敌军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因而影响全局;但列阵而战,应该绰绰有余了,说不定还可分出一部分兵力迂回到敌军后方,实施夹击……
  ● 呵呵,还蛮有道理,就这样定了。
  ○ 下面,一倍于敌军怎么打?
  ● 孙子说:“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努力战胜敌军……”
  ○ 一倍于敌,以二当一,采用正面进攻的方式,从理论上讲不应该吃亏。但我觉得不必把全部兵力投入正面进攻,你觉得呢?
  ● 哦,为什么?
  ○ 可以考虑适当分出一部分兵力进攻其翼侧……
  ● 分兵的战法,孙子马上要讲到了。
  ○ 哦,一定是在双方兵力对等的状况下,采用分兵战法。
  ● 孙子说:“与敌人兵力相等,就要善于分散敌军……”敌:对等之意。
  ○ 双方兵力相等,正面对决的话,胜率只是五五开,恰当的做法,是派出小股部队引开一部分敌军,然后再正面进攻,这样,我军便可形成局部优势……
  ● 看他用的这个“能”字,其实很有意味。
  ○ 那表示分兵有不同分法,具体采用哪一种,得看你的智慧。继续……
  ● 稍等——我们插一个简单的练习,测试一下你的谋略。
  ○ 嗯,可以试试。
  ● 这里的“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两句,在许多的《孙子》版本中,却写作“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
  ○ 两种写法,代表了两种战法,我们以哪一种为准?
  ● 以哪一种为准,你自己判断呀……
  ○ 让我想想——首先,如果双方兵力相等,我认为一定得采取分兵的战法,才有把握取胜,所以,“敌则能战之”显然不是最佳选择;其次,如果我军数量一倍于敌,正面进攻是正确选择,分兵则是更佳方案。
  ● 尽管很多的《孙子》版本都写作“敌则能战之”,但早期兵家在引用《孙子》时,却常常说“敌则能分之”……
  ○ 那可能是后来的《孙子》版本弄错了。我们看下面,兵力少于对手时怎么办……
  ● 孙子说:“兵力少于敌人,就要善于防守……” 
  ○ 他又用了一个“能”字,说明即使兵力少于对手,也不可消极防守,而应运用谋略,采用积极防守的战法。继续……
  ● 孙子说:“实力不如对手的话,就要善于回避。” 
  ○ 请教一下,“少”和“不若”有何区别?
  ● 前者指数量,后者指综合实力,包括数量、装备、士气、将军的才能、后勤补给的保障等等……
  ○ 哦,数量少,还可以一战,综合实力不如对手,那就得识时务了……
  ● 怎么,不坚持战斗吗?
  ○ 明知不敌对手,还坚持战斗,不是自取灭亡么?
  ● 孙子在这里仍然用了一个“能”字,说明即使回避或撤退,还是得有一定章法,不但不可失了士气,甚至不排除以退为进的目的。
  ○ 自双方兵力相等开始,他都用了“能”字,可见谋略在此时的重要性。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20 21:57:41编辑过]

作者: sunzimba    时间: 2008-7-20 21:56

  —————————————————————————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
  ● 刚才你说,力量过于悬殊的话,就不必坚持战斗了?
  ○ 不然的话,岂不是以卵击石,不自量力……
  ● 针对这一情况,孙子再次强调:“所以,弱小的军队固执硬拼,就会被强大敌军俘虏。”坚:固执。
  ○ 尽管孙子讲得很在理,但我还是有疑问。
  ● 很好啊,就怕你没疑问。
  ○ 我感觉孙子太注重数量优势,似乎不建立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就难以战胜对手,可历史上很多以弱胜强、以小胜大的战例,如何解释?
  ● 孙子并非只注重数量优势的兵法家,这我们后面会看到——不过我同意你的看法,战斗力的强弱不能仅看数量,它应该是一个综合指标;有时候,仅凭高昂的士气,就可战胜三倍甚至五倍于己的敌人……
  ○ 我想,他之所以特别强调“小敌之坚,大敌之擒”,可能是针对吴人的性格……
  ● 有可能啊。吴人强悍好斗,知进而不知退,崇尚那种“生往死还,不受其辱”的勇士作风;由这批家伙组成军队,其战斗力爆发出来,确实恐怖,但如果调教不当,结果也很可怕。
  ○ 他们不在乎死,只在乎个人行为的壮烈。 
  ● 为了荣誉和承诺,他们会不惜“小敌之坚,大敌之擒”,拿着鸡蛋往石头上碰……
  ○ 孙子的警告,真是用心良苦。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20 21:58:23编辑过]

作者: sunzimba    时间: 2008-7-20 22:00

  —————————————————————————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
  ● 还记得《计篇》中,孙子讲完“五事七计”后,突然插了一句话吗?
  ○ 记得,他当时说:你吴王如果同意我的计划,我就跟着你干,如果不同意,我就走人。
  ● 在这里,他又一次对“将军”的职责给予明确定位……
  ○ 他是担心吴王阖闾欣赏他,却不信任他?
  ● 孙子说:“将帅,是国家的辅佐……”
  ○ 三军统帅,自然是国家的辅佐,社稷的重臣,这有什么疑问吗?
  ● 据说春秋时代,尚无专职领兵的将军。平日里,国君和卿大夫忙于政务,战事一起,国君就是三军统帅,卿大夫也各司军职,将兵出征……
  ○ 哦,军政不分,连政府首脑、行政官员都披挂上阵——他们行吗?
  ● 当时贵族阶级的所有成员,都是武士出身,自幼接受系统的文化和军事训练,所以大多文武兼备,当兵打仗是他们的责任,也是他们的光荣;至于平民百姓,除非你有特别的才能和表现,才有资格参军……
  ○ 难怪当时的诸侯、卿大夫常常亲赴前线,还常常战死。
  ● 据说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军政才逐渐分开,出现了专职的“将军”职位和称号。至于孙子对“将军”一职的定位,恐怕与他推崇伐谋、伐交、伐兵的整体战思想有关……
  ○ 嗯,在整体战中,三军之统帅,必须具有全局性的政治远见,不能只知军事。
  ● 孙子接着说:“……辅佐得周密,则国家一定强大;辅佐有缺陷,则国家一定衰弱。”隙:漏洞、缺陷。
  ○ 辅,是相辅相成之意……
  ● 就将军而言,自应克尽职守,思虑周密;但是,在与国君的配合方面,也应明确各自的职责,不能有太多模糊区域。
  ○ 这是管理上最重要的问题,孙子说在前面,说明他脑子很清楚,也很职业……
  ● 他没有因国君一时的欣赏而犯糊涂,他知道,一切取决于今后实际作业时不出状况,所以才把丑话得说在前面。
  ○ 接下去,就是丑话了吧……

.


作者: sunzimba    时间: 2008-7-20 22:01

  —————————————————————————————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
  ● 就国君一方,孙子说:“所以,国君对军队可能构成的危害,表现在三个方面……”
  ○ 这就开始讲丑话了,而且是三个方面……
  ● 第一:“不了解军队不可以进军,却命令进军,不了解军队不可以退却,却命令退却,这叫做束缚军队。”縻:羁绊、束缚。
  ○ 这是国君在干涉前线的具体指挥……
  ● 第二:“不了解三军的事务,却要参与三军之事的管理,军士就会迷惑。” 
  ○ 这是国君介入军队基层的管理……
  ● 第三:“不了解三军的权变,却要参与三军职务的委任,军士就会疑虑。”权:权谋、权变。任:任用。 
  ○ 这是国君插手将帅职责内的人事安排……
  ● 关于由此造成的后果,孙子说:“三军将士既迷惑有疑虑,那么诸侯各国制造的祸端就会降临……”
  ○ 孙子所说的三军,包括哪三个兵种?
  ● 当时的三军不是指兵种,而是指主力和非主力。春秋时,大国一般设中军、上军、下军,以中军之将为三军统帅;或设中军、左军、右军,以中军为主力。后以“三军”泛指全军。
  ○ 军队的体制和管理,以及对人员的要求,确有其特殊性……
  ● 所以古兵法有“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的规定,就是说朝廷的制度重在礼让,不能用于军队,军队的纪律重在义勇,不可用于朝廷。
  ○ 可是,我军内部管理出了问题,何以会引来诸侯各国制造的祸端?
  ● 春秋之世,诸侯国之间互相觊觎,尔虞我诈,各国的内部动向,很快会传到邻国,邻国的君臣,马上会在朝廷上讨论此事…… 
  ○ 嗯,他们会讨论说:那吴国如今是君臣不和,上下猜忌,军无斗志,何不趁此之机,或以大军侵掠边境,或派奸细制造事端…… 
  ● 所以,孙子感叹道:“这就是自乱其军,而把胜机留给了敌人。”引胜:引敌人胜我之意。
  ○ 攘外必先治内,不然大家都会致力于内耗——可是我想,那吴王并非不知用兵之人,怎么也会这样?
  ● 不知用兵倒也罢了,问题可能就在于他当过将军,如今又兼国君,孙子不趁现在将双方职责讲清楚,将来一旦开赴前线,也许更加麻烦。
  ○ 看来当时,军政之职尚未完全分离,所以孙子才这样反复申说。
  ● 现在,双方的职责既已明确,就可举行授权仪式了……
  ○ 就是出师拜将的仪式吧,都有哪些规矩?
  ● 仪式举行前,国君会委派太史进行占卜,选定良辰吉日,亲自斋戒三日。
  ○ 国之大事,不可不慎重其事。
  ● 仪式通常在太庙举行,文武百官肃立恭迎,国君手执代表权力的斧和钺,进行授权;将军则北向而立,接受任命。授钺时,国君手持钺首,将钺柄递给将军,说:“从此上至于天,将军制之。”授斧时,国君手持斧柄,将斧刃递给将军,说:“从此下至于渊,将军
  制之……” 
  ○ 将军怎么回应?
  ● 将军会郑重地说:臣奉命出征,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国君不于朝内遥制将军,将军就可在前线专心杀敌;不获全胜,决不回朝。
  ○ 这套仪式的目的,也在提醒国君,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


作者: sunzimba    时间: 2008-7-20 22:02

  —————————————————————————————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
  ● 接着,孙子总结了致胜的几项要点:“所以,从五个方面可以预知胜利……”
  ○ 我看他是希望在战前,就这五个方面和国君达成共识……
  ● 第一:“了解什么情况下可以作战、什么情况下不可以作战,能够获胜……”
  ○ 这是整体战的思想,前面讲过了,战争并非只有伐兵一条途径,而应综合伐谋、伐交。
  ● 第二:“懂得兵力多和兵力少的不同运用之道,能够获胜……”
  ○ 这是军事战略,前面讲过了,“十则围之,五则攻之……”,甚至不排除必要时候“避之”。
  ● 第三:“上下齐心协力,可以获胜……”同欲:同心、齐心之意。
  ○ 这是精神准备,强化团队凝聚力,类似“五事七计”中的“道”,前面也讲过了……
  ● 第四:“以准备充分对付准备不足,能够获胜……”虞:警惕、准备之意。
  ○ 这是战略计划,在“庙算”阶段就开始谋划了……
  ● 第五:“将军才能出众,国君又不加干预,能够获胜。”御:这里指牵制、干涉。
  ○ 这是——呵呵,转了一圈,孙子又回到了这个敏感问题!
  ● 关于这个敏感问题,历来还是有不同看法——比如《尉缭子》这部兵书说:“夫将者,上不制乎天,下不制乎地,中不制乎人……” 
  ○ 这观点似乎比孙子更绝对。
  ● 战国时代的法家韩非子则认为,对于带兵出征的将帅授权太多,以至于他们经常不请示而擅自行动,这是亡国的征兆之一。
  ○ 说得挺严重——这是职业军人和政治家的视角不同吧?
  ● 这课题太复杂,先搁一边吧,我们回到原来的话题——最后,孙子再次强调:“这五个方面,就是预知胜利的途径。”
  ○ 就是说,只要就上述五点与国君达成共识,胜利就如探囊取物一般——这,我想还不至于吧……
  ● 仔细体会孙子这五点教训,可以发现他的重点,还只是“治内”的一面。
  ○ 治内,就是自身的修炼,虽是首要之务,但还不是全部?
  ●所以,孙子才讲出了下面一段至理名言……

.


作者: sunzimba    时间: 2008-7-20 22:03

  —————————————————————————————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
  ● 回到《计篇》,主要阐述了什么道理?
  ○ 阐述了政治问题,涉及国家战略的制定,对敌我双方综合实力的计算和评估……
  ● 回到《作战篇》,主要阐述了什么道理?
  ○ 阐述了经济问题,涉及军事战略的制定,提出了侵略战争的速胜论……
  ● 回到《谋攻篇》,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
  ○ 阐述了政治、外交、军事的整体战构思,涉及攘外和治内的关系问题……
  ● 于是,孙子开始作总结……
  ○ 不仅仅对本篇,而是对他整个战略构思的总结吧?
  ● 孙子说:“所以说:了解对手,也了解自己,虽经百战,也无任何危险;不了解对手,只了解自己,胜负的可能,各占一半;不了解对手,也不了解自己,每战必败。”
  ○ 这段著名的话,不仅对侵略战,也不仅对战争的进攻方或防御方,对任何有关生存竞争的活动,都具有启发。
  ● 所有的关键,就在于这个“知”字。
  ○ 看到这个“知”,《计篇》开头那个冷静的“察”字,又浮现了出来,居然一直贯通到这里……
  ● 不止贯通到这里,你等着瞧,它还会一直贯通下去。
  ○ 就目前而言,这所谓的“知”,应该是谋攻的关键所在:胜,因为知;败,因为不知……
  ● 在中国古文字中,“知”和“智”本是同一个字,说明在当时中国人的观念中,了解和掌握情况,与拥有智慧是同一回事。
  ○ 有知就有智,谋攻需要运用智慧,但前提却是了解和掌握情况。
  ● 问你一个问题——就“知”而言,你认为知己重要,还是知彼重要?
  ○ 应该同等重要吧……
  ● 二选一呢?
  ○ 我想,如果你生来就没有企图心,而只想保全自己,知己重要一些;相反,如果你有野心,哪怕只有一点进取之心,那就非知彼不可——是不是这样?
  ● 是不是这样,我也在想——
  ○ 但是,通观目前所学的内容,孙子讲的,大多还是知己……
  ● 具体的知彼工作,他早已安排,不过现在不便说。
  ○ 是这项工作太隐秘?
  ● 在这部兵书的最后,他会透露其中奥秘,我们到时再说吧。
  ○ 看来,真正的战争,早已开始……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20 22:04:56编辑过]

作者: sunzimba    时间: 2008-7-20 22:05
《谋攻篇》完。
作者: mamu2008    时间: 2008-7-20 22:25
学习中,连载
作者: hj00225    时间: 2008-7-21 09:16
有意思,貌似值得一看,看看.......谢谢·!!
作者: xiangweiwu    时间: 2008-7-21 10:19

[em01]好文章


作者: 唐武成    时间: 2008-7-22 10:31

有点陌生

能否详细点说明


作者: why_lng    时间: 2008-7-22 13:31

没有电子班的吗?看起来比较累啊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s://bbs.21manager.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