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婿配海外高潮迭起
在一场不事张扬的海外收购中,万向悄然完成了蜕变,也圆了鲁冠球的跨国梦。
2007年7月6日(美国中部时间),万向收购美国AI公司30%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总部位于底特律的美国AI公司,是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的“零级供应商”,在美国7个州拥有12个装配工厂。2006年,AI公司向汽车厂组装模块化供货业务规模约为80亿美元,美国几乎每5辆车中就有一辆要用AI的产品。
收购时间,似乎也经过精心安排,再有2天,就是万向集团成立38周年的日子。而这一消息的发布,正是在周年庆当天。
7月9日,万向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鲁冠球在电话里向朋友吴晓波表达了自己的兴奋之情:从昨天起,万向具备了“一家真正意义上跨国公司的雏形”。“省级集团——国家级集团——跨国集团”,正是多年以前他给万向定的目标。此前,他一直对自己的“跨国情结”念念不忘。
“收购AI公司,鲁冠球为什么那么高兴?因为他的海外销售超过了国内。”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对《英才》记者分析说:“如果一家公司海外销售超过一半,海外资产和雇员都超过一半了,那就是全球性公司。万向就可以认为是总部在中国的全球公司了。”
而在鲁冠球看来,收购AI其实也是水到渠成的事,“AI公司本身就是国际大公司的零级供应商。我们同福特、通用和克莱斯勒已经打了十几年交道,我们早就了解这个情况。”他告诉《英才》记者,而万向与AI也有着几年的合作经历。
鲁冠球的女婿、万向美国公司总裁倪频是这一重大收购的促成者与主导者。“当时他们(AI)来找我们,听他们介绍,大概听了20多分钟,我就说,你不用介绍了,我们合起来是不是更好?接下来就是并购谈判。”倪频向《英才》记者回顾说,经过一年多的谈判,收购最终成功。
“万向会让现代化的美国汽车工业企业变得更赚钱。”AI的股东之一、美国CA公司合伙人格明达·贝地在评价万向成为AI第一大股东时如此表示。
这种信任,与万向海外业务拓展上特别是北美地区的表现不无关系。万向几乎是最早的海外“试水者”,亦堪称是最成功的“走出去”中国企业之一。
时间回溯到1984年,当时的美国三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之一的舍勒公司,以代工方式向万向定购了3万套万向节总成,万向借助这一渠道顺利进入北美市场。10年后的1994年,倪频在美国设立了万向美国公司,初始投入仅为2万美元。
颇具戏剧性的是,万向成为跨国集团的发端,也与舍勒有关。1998年,该公司出现严重亏损,而此时万向在美的销售额已达3000万美元。2年后,万向集团与美国LSB公司合作,以42万美元的价格买下舍勒品牌、技术专利以及专用设备。
此后,万向美国一发不可收。2001年,以280万美元收购了境况不佳的芝加哥零配件厂商UAI公司21%的股份。“UAI公司是濒临破产的时候我们收购过来,AI公司是正在兴旺发达的时候收购过来的。”鲁冠球表示两笔收购有根本的不同。
不过,4年之后,UAI未能避免破产清算的命运,并最终倒闭。
倪频更乐意提及的,是万向买下了美国的一间百年老店——洛克福特汽配公司33.5%的股份,成为该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时间是2003年9月30日。鲁冠球对这一收购也颇为欣慰,还专门向万向美国公司去信表示祝贺。
实际上,倪频8年前就曾与该公司打交道,不过当时,他只能呆在传达室与傲慢的洛克福特业务人员会谈。
“当时收购的原因,就是要增加它的价值。”倪频说,万向进去时,这家公司快要倒闭了,“欠了很多退休金,相当于他们一年销售额的一半,几千万美元。”
而3年后出售该公司时,“欠的退休金全部交足了,也不欠银行的钱,成了家赚钱的公司。”倪频透露,洛克福特的那些小股东由此都成了百万富翁,“另一方面,我们也获得很丰厚的回报。3年时间,大概是31倍的回报。”
最重要的是,万向让“傲慢的洛克福特”实现了转型,“他们从制造公司变成了技术服务公司。而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帮他们转型,也能使我们自身升级,变得更高端了。”
这就难怪,谈起倪频及其所带领的万向美国,鲁冠球会连说一串“满意”。尤其是海外收购的谈判与操作,“我基本上不参与。他们说的英文我又听不懂。对他们的文化又不够了解。”
不过,倪频并不这么认为。通过越洋电话跟《英才》记者聊及此事时,他极力搜索着自己认为最合适的词,来形容远在万里之外的鲁冠球——他的老板,亦是他的岳父。
“你别听他那么讲。他是属于那种,怎么讲呢,谋略型的。我见过的人也算不少了,像他这样智慧和胆略的人我还没见过。”倪频说自己不用讲很多,甚至仅仅开个头,他就知道什么意思了。“这跟语言没有关系,天生就会。我们跟他汇报工作比较容易,虽然隔这么远,很多时候一眼就看穿了。有时候也会很奇怪,他又没看到,怎么就知道了?”
鲁冠球当然并非“先知先觉”,但这位63岁的老人,对信息的把握显得及时而敏感。据说,秘书每天会给他准备20公分厚的资料;即使在大家都休息的星期天,秘书依然会把资料发给他。对于每一份资料,他都会认真看,必要的还会批示,并转发给相关高管。
当然,这样的“翁婿配”也并非无一失手。在美国德尔福收购战中,他们曾尝到过败绩。2005年10月1日,亏损严重的德尔福进入破产保护程序,并寻求新买家重组;同年12月20日,鲁冠球向美国媒体披露,万向“正在与德尔福就收购其在美部分资产展开谈判”。但一年后的2006年12月18日,德尔福决定了自己的归宿,但却不是万向,其72%的股权拟出售给美国一家私人投资集团。
如今旧事重提,鲁冠球会爽朗地大笑,“打了69天,最后失败了,没有拿下来。”
如今,他更愿意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这一点。“回过头来看,任何事都是有得有失的,该放弃的就得放弃,该获得自然也会获得。或许,如果没有放弃湘火炬,可能就没有后来的美国AI公司。”
曾有猜测认为,万向在美国的并购投资得大于失,而国内的并购投资失大于得,与鲁冠球身处国内、且对万向集团的强势掌控不无关系。
鲁冠球承认“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归根到底还是环境”。他对《英才》记者表示:“我们现在的改革跟过去30年比当然要好很多,但还没有达到完全的市场经济。它既有市场经济的因素,也有一些人为的因素。美国完全是市场经济,完全可以按照它的法律、自身的实力和智慧去决策一件事情。这就是为什么国外成功的多一点,国内比国外差一点的原因,应该客观看待这个差距。”
但是,鲁冠球也断然否定了会将决策的权力授予鲁伟鼎的可能性。“他可以去调研,也可以提出意见。”
“不放心?”《英才》记者追问。
“不是不放心。一是我的性格,二是我的责任。”他回答。
“不怕别人说你独裁?”
“不管人家怎么讲,决策一定要慎重,要慎之又慎,这是对事业负责。”
“决策一定要慎重”,也体现在万向既往的投资并购案例中。一般的,万向会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先做“二股东”,积累行业经验,分享投资收益,且不急于参与管理。这甚至一度成为“万向式并购”的鲜明特色。而这,当然也避免了万向因为并购而被拖下水的可能。
能够领悟到这些并“绝不越雷池半步”,与鲁冠球的阅历不无关系。
上世纪80年代,鲁冠球曾尝试过“立体农业”,养鳗鱼、养猪,但最终,鳗鱼产业亏损过亿,这场灾难险些殃及万向集团的整体发展。同样在80年代,“钢厂很热,他也上项目啊,后来亏损嘛,就自己砍啊。”
此外,多年来,鲁冠球目睹了国内众多企业的生死沉浮,很多企业出问题,盲目扩张就是诱因之一。
所以,他对诱惑时刻保持着冷静。2007年,万向集团实现营业收入408.47亿元。而2008年,他给万向定出的是一个不算激进的目标:500亿。
“诱惑时时都会有。人都是有理想的,但要符合实际的理想,否则就成了空想和梦想了。只有实事求是,讲究实际,一步一个台阶上去的,才经得起考验。”鲁冠球说。
1985年进入万向、如今任职万向钱潮总经理的周建群对此感触颇深。“万向的发展是39年来,一步一个台阶,慢慢来的。大起大落没有,很快的增长也没有。”
他告诉《英才》记者,这首先跟万向是靠制造业起家有关,“制造业起家嘛,做事情就是踏踏实实的。跟德隆、科龙等的纯粹资本运作不一样,那个像是资本游戏一样,很快就没有了。就像不同的树种,有些树长得很快,有些树长得很慢。你去看,长得慢的树,只要没有毛病,不但是增长的,而且是很结实的。”
而万向没有所谓“靠山”的独立式发展,也是不能忽视的。“万向从一开始就是野外的,不是在温室里。这个特点决定了它早就适应风风雨雨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德尔福公司,在脱离通用公司8年后即宣告破产。
而这也正是鲁冠球所考虑的,“我传统的产品要搞,这是我吃饭的东西。同时我也要考虑我未来吃什么。所以,一方面,一部分人在搞万向节,另一部分人开始搞主件,还有一部分人在搞模块,也有人在搞电动汽车,新能源的东西也要搞,对不对?”
事实上,万向并未因为慎重就止步不前。能够先人一步看到机遇,敢于下本钱突破,也是万向的生存法则之一。
早在1979年,鲁冠球就看到了汽车业未来的发展,并于80年代初毅然砍掉了农具——万向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当年收入减少100万,占总收入的近一半。
而正是多年来坚持生产万向节,并向汽车零部件逐步扩展,才成就了万向今日的辉煌。
与万向近30年来一直以汽车零部件为主业有关,鲁冠球的另一个情结是“造车梦”。
“我这一代造不了汽车,我儿子也要造。”几年前,他曾如此表示。这也引得坊间猜测不断,关于万向如何实现造车的版本,也众说纷纭,譬如2004年的“借道昌河”、2005年的“参股广汽图谋整车”,等等。
但鲁冠球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兴奋地掏出了一本万向的宣传册,指着其中的一页说:“这都是我们自己造的汽车,未来的清洁能源车。”
他所指的,是万向生产的电动汽车。为此,万向集团于2002年组建了万向电动汽车有限公司。电动汽车的研发,则开始得更早,1997年,万向研究院就成立了电动车研究小组。
之所以选择电动汽车,据说是鲁冠球受了世界太阳能电池权威专家马丁·格林的影响。这位诺贝尔环境奖获得者认为:未来10到20年将是人类从化石能源转向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过渡期。格林预计,到2050年,通过太阳能发电可以满足人类四分之一的能源需求,目前尚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满足未来的能源供应。
如今,万向的电动汽车已经在杭州西子湖畔游9线路试运行了3年。而且,万向的电动汽车“已经在卖了,已经卖到国外去了”。
这符合鲁冠球一贯的风格——“有目标、沉住气、悄悄干”。非但如此,目标一旦确立,鲁冠球不会轻易去改变。
但是,对于电动汽车的处境及前景,业界似乎并不看好。“纯电动车目前的情况,由于成本高、使用寿命短、便捷性比较差,所以普通家庭不太能够接受。”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副教授王贺武对《英才》记者分析说:“国内电动车发展制约因素,除了技术上的,主要是没有使用电动车的环境,比如住楼房,充电怎么办?美国人基本上每家都有自己的车库,是可以充电的。另外在欧洲,它有一些公共的充电设施。国内充电设施就跟不上。”
王贺武甚至提出,目前这种电动汽车要想得到普及,至少需要三五年时间,而市场占有率也只能有千分之几。“到2010年,我估计在市场上能够见到的纯电动汽车,能有1万辆就不错了。”
“他讲的是对的。”当《英才》记者将王贺武的担忧转述给鲁冠球时,他如此表示:“这些情况我们都看到了。既然前景是对的,出现了暂时困难,我们就要去不断研究、开发,去想办法解决它。”
鲁冠球对于电动汽车的坚持,显然与其他企业有着明显的不同,尤其是当今这样的年代,新业务如果让财务报表难看,不出3年它或许就被砍掉了。事实上,鲁冠球多年来坚持看报表,他对风险及隐患也非常重视,但这并不代表他会因为报表而让既定的战略打折扣。尤其是,400亿的规模,也让万向有能力做长线投资。
此外,鲁冠球还试图在太阳能产业上有所作为。
为此,万向于2002年收购了硅峰电子。这家以生产单晶硅片知名的公司,所生产的太阳能硅片先后用在了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和2007年探月的“嫦娥一号”上。
2007年,万向硅峰销售额达到3亿元。但是太阳能产业的发展所需的主要原料是多晶硅,而开发的核心技术是在美国、日本和德国手中。于是,倪频接下了负责海外合作的担子。当然,鲁冠球也会及时将国内的行业动向及建议转给他。
据说,每天通常会忙到深夜11点半的鲁冠球,有着这样的习惯,一边开着电视一边工作。今年4月8日晚,他留意到一则报道:洛阳中硅在建设多晶硅项目的过程中,由于技术和其他原因,造成了周围环境污染引发民愤。
为此,鲁冠球特地作出批示,并传真给倪频。批示的内容看似平淡无奇:“按既定方案,先采购,后易货贸易,再合作引进,总之看进展而定,不贸然而动。倪频阅。”更值得注意的,似乎是仅有初中文化的鲁冠球的一笔好字,工整的毛笔小楷。“他练字练了六七年。不光是练字,还要把他的思想练进去。”秘书张彬彬透露说。
其实,类似事情并不少见。2003年3月,在北京参加“两会”的鲁冠球,看到了《人民日报》关于江西鄱阳湖小龙虾泛滥,并危害当地水稻种植的报道后,立即给旗下远洋渔业的负责人打电话,要求其调查是否可以“变害为宝”。远洋渔业调查后认为有投资价值,第二年,万向在鄱阳湖建立了小龙虾、淡水鱼出口加工基地,生产加工的小龙虾全部出口欧洲,不仅使小龙虾“变害为宝”,还带动了当地1万多农民增收。
实际上,“农林牧渔”一向是鲁冠球钟爱的产业,但在2000年入股万向德农的前身华冠科技之前,鲁冠球之前30年试水农业都可谓屡败屡战。而以入股的方式,万向集团旗下的农业控股上市公司已经有万向德农和承德露露两家。
在今年的“两会”上,他还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企业责无旁贷”的观点。
从不讳言自己是农民的鲁冠球对《英才》记者说:“历史上历来都是富人赚穷人的钱,我现在倒过来,穷人要赚富人的钱。我要把富人的钱赚过来反哺农业,为什么呀?农业需要投资啊。一切来源于农业。只有农业技术发展了,国家才发达了。万向三农每年都在投资,现在40个亿了。”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s://bbs.21manager.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