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标题: 三篇有关东北的网文,看过有些沉闷 [打印本页]

作者: th1212    时间: 2003-8-23 20:46
标题: 三篇有关东北的网文,看过有些沉闷
三篇有关东北的网文,看过有些沉闷


1     建国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在全国新建、改建了156个重点建设项目,其中有57个落户在东北三省。现在,谁最关心这57个积压了大量不良贷款项目的命运?

  8月3日,吉林长春。在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座谈会上,有关部门将东北地区的不良贷款核销问题首次向总理提了出来。

  “如果说不良贷款是由于政府干预或者是政策性提令批示形成的,只要有足够的证据,中央都会认帐。”温家宝总理的一位随行人员当场对要求核销贷款的当地官员做了具体承诺。

  “事实上,不良贷款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上级有关部门决策确定的,甚至是作为专项政策任务来督办的,历年积累许多问题无法说清,这个数字有几千亿。现在东北一些负债国企因不能按期付息被排除在信贷体系之外,这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是一个难以突围的障碍。”座谈会、后,这位当地官员无奈地说。

  在重振东北经济之役尚未发动之时,关于东北地区核销不良贷款的争论悄然开始了。
 
    国企的“资金问题”

  在温家宝总理的随行人员中,财政部部长金人庆、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和央行副行长刘廷焕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这使得金融界人士对核销东北地区的不良贷款问题更多了几分猜测。

  “考察组要了东北不良资产的一些数字,但没有对这个问题明确表态。”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在这次考察中,人行沈阳分行行长宋兴国也全程陪同。

  主管东北三省金融的“大区行”为人行沈阳分行,该行早在2000年就东北三省“一五”时期57个重点项目企业技术改造等问题的专题调研。

  “调研结果将直接汇报到人民银行总行,形成金融支持东北国企改革的政策依据之一。”当地的一家商业银行的资深人士说,最新一期的调研报告将在一个月后出来。

  2000年的调研报告显示,东北国企的“资金危机”已经迫在眉睫。2000年上半年,东北三省国有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实现利润217亿元,与其拥有的5000多亿元固定资产和1000多亿元流动资金贷款相比很不相称,除少数效益较好的大型和特大型企业之外,相当一部分企业甚至难以维持简单再生产。

  另外,工业基础设施落后,技改资金投入不足,国有大中型企业平均45%的设备超期服役或接近报废,近十几年来东北三省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平均增长15.9%,一直低于全国19.6%的平均水平;更为严重的是企业自有资金严重不足,偿债能力低下,其中未上市融资的大中型国企的长期借款几乎全部为银行贷款,截止到2000年3月,东北地区在工商银行开户的4100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流动资金合计3607.2亿元,流动负债合计4268.1亿元,流动负债已超过全部流动资产660.9亿元,比例为118.3%,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

  “长春会议”之后,东北三省这个老工业基地开始喧哗与骚动。据东北的官员介绍,国家对振兴东北的思路是,尽量少上新项目,少铺新摊子,集中改组改造现有的企业。但是,目前巨额的贷款使一些老企业感到压力非常大,要想轻装上阵,必须对以往的贷款问题给出明确的解决办法。

  而核销不良贷款,已成了东北当地政府与企业向中央力争的一项政策。

  几千亿与500亿

  “东北需要核销不良贷款多达几千亿元,但是国家每年用来核销不良贷款的总额却仅有500亿元,即使国家将核销的指标全部用在东北,对东北来说也是远远不够用。”人行沈阳分行的一位资深人士无奈地说。

  东北是全国不良资产最高的地区之一。对于不良资产的具体数字,人行沈阳分行讳莫如深。

  但据人行沈阳分行的调研报告显示,截止到2000年9月末,东北地区银行贷款的占用已经远远超出了存款,存量相当大,但是真正能参加周转的信贷资金十分有限;在银行信贷登记时配卡企业较多,而实发贷款卡企业仅占20.52%。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状造就了当地银行严峻的经营环境。“一五”时期,在东北地区落户的57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这些企业曾经为国家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截止到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对其中45家企业累计投资572.77亿元,其中国家直接投资504亿元,补充资本金44.9亿元,核销呆坏账23.2亿元,累计贴息0.67亿元,同时,这45家企业累计向国家上缴利税1225亿元,扣除国家的投资,企业净上缴利税652亿元。

  但是,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老国有企业,却日益陷入经营的困境中。

  以本溪钢铁(集团)公司为例,这家有8万多名职工的特大型国企,其2000年的资产负债率为64.34%,在根本无力还本付息的情况下,曾请求将公司在工行、建行、中行、开行1998年末的部分贷款本息44.4亿元,由债权转为股权,实施后预期到2003年利润可达5.9亿元,净资产利润率可达到5.2%。“但由于各方面对债权转股的政策理解不一致,本钢债转股尚没有完全到位。”人行沈阳分行的一名官员说。

  因此,本溪钢铁不得不提出央行帮助协调,一是“短贷长用”;二是债负时间界定,将本溪钢铁在1995年之前的贷款陆续进行倒贷。如此要求,可以减缓企业沉重的负债包袱,但终难“脱胎换骨”。

  对东北三省大部分国企来说,如果国家能拿出钱来核销一部分不良贷款,将体现“咱们这个大家庭并没忘记这个大儿子的贡献”。

  “吃饺子贷款”

  “政府要求银行贷款的项目过去曾大量存在,商业银行在这方面都有过很深的体会。”一位国有银行辽宁分行的人士介绍说:“比如,过年时,下岗职工也要吃饺子,这本来应该由政府解决的问题却推给了银行,让银行的信贷资金为下岗职工临时解决困难。”该人士说,发放此类贷款时,银行会要求地方财政担保,财政一般也会按照银行的要求办好所有的担保手续,但到还款时,地方财政却往往变了脸,这样银行的信贷资金只能成为不良资产。

  对于此类贷款,中央已经承诺给予解决。但是,大量的政策性贷款却往往由于难以说清贷款发放的原因和用途。比如,中央政府有时为某些项目开现场办公会,会上遇到资金难题,一般会要求银行给予贷款。银行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拒绝贷款的发放。而现在这些贷款大多成为不良贷款。

  人行沈阳分行的调研还发现,企业负债中由于政策性原因造成的不少。比如,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在1977年因国家下达指令性计划,安排生产7套轧机,后来又中途下令停止,所有的制品冲销流动资金,使企业自有资金从10264万元一下子销掉9570万元,致使企业流动资金全靠银行贷款来维持,后随着产量增加和物价上涨,流动资金贷款急剧上升,1998年支付的利息高达9300万元,企业大量利润转化为利息支出,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而“第一重型机械”地属高寒地带,每年取暖期长达半年,每年支出的热力费高达7000多万元,加上每年支付的银行利息,企业负担的额外费用相当于全年产值的25%。

  在温家宝总理此次调研中,有关部门领导对“政策性贷款”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如果有明确的证据,比如有文件规定,表明贷款是由于国家政策性原因发放的,国家财政肯定会解决这类不良贷款。

  但其他的不良贷款,国家财政将很难给予特殊的解决办法。

  东北三省则从“振兴东北”这个目标出发,希望国家能对贷款核销的比例更大一点。“对于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很难区分到底是政策性的还是其他原因,从这方面来看,如果国家只核销所谓的政策性不良贷款,在具体操作中将有很大的困难。”辽宁某国有商业银行一位人士说。

  僵局将破

  实际上,“长春会议”之前,温家宝总理已经两度赴辽宁调研。今年春节期间,温在辽宁阜新进行调研,征求当地一些企业对振兴东北的意见。今年5月底6月初,正是非典肆虐的时期,但温家宝总理再次来到辽宁调研,陪同调研的有央行副行长吴晓灵。

  核销不良贷款,无论是东北三省的地方政府、企业还是银行,都表现出了极大兴趣。如果能将贷款核销,实际是国家财政资金变相投入东北,振兴东北就有了另一条资金通道。

  但不良贷款核销的比例是多少?

  从东北来看,当然希望将不良贷款尽可能多的核销,以减轻当地企业的负担。然而,从中央来看,财政已经不可能拿出太多的资金来核销不良贷款,如果将资金用来核销不良贷款,那么其他方面的支出将不得不进行削减。

  不少人对东北的不良贷款能否核销表示了担忧。人行沈阳分行的一位人士分析,如果中央给予东北一定的特殊政策,势必引起其他省份的意见。“如果东北可以核销100亿元,别的省份就可以要求中央给核销50亿元,这样的问题是中央不得不仔细考虑的。”这位人士说。

  现在,东北三省国有独资商业银业每年按国家规定的1%提取的呆账准备金,每年提取的数额连当年发生的呆账都不能处理,“更谈不上解决历史形成的欠账。”因此,东北方面有人提出,国家应在“十五”期间将呆、坏账的准备金提取比例在现有的基础上适当提高2~3个百分点,使之与实际形成的呆坏账比例基本吻合。

  (本报记者郑小伶对本文亦有贡献)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孙铭 







2       薄熙来:我脑子里最大的问题是化解金融难题

--------------------------------------------------------------------------------
2003/08/16  蒋培宇  

8月12日晚,辽宁省省长薄熙来抵达青岛。随行的有辽宁省13个市的市长——除了营口市市长有急事没有到之外,辽宁省的市长全到了。

  而在政府官员的背后,则是庞大的企业队伍——辽宁省800家企业全带着合作项目直奔
青岛。

  薄熙来此行收获颇丰:同山东签订800多个合作项目,合同金额160多亿元。

  这其实是薄熙来带领辽宁转型的大棋局的落子之一。最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命题已经提出。在东北生活了二十余年的薄熙来完全了解自己身负的使命。

  在8月14日下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针对本报记者提出的振兴辽宁乃至东北经济,该如何化解金融难题的问题。薄熙来认为,辽宁振兴的两大难题,一是债务多,不良贷款达1800多亿;二是需要用财政花钱养活的人达760万,是全国第一。

  债多是难题中的难题,“已经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了”。薄熙来说,化解金融难题,政府承担了部分包袱,用财政“分期付款”,“老百姓个人的钱,政府是一定要还的”。而在企业破产上,薄熙来说要争取国家的政策。

  对于本报记者提出的引资定位问题,薄熙来也作了回答。到会的其他媒体就辽宁产业定位等问题和薄熙来进行了交流。

  以下为新闻发布会的记录。

  记者:现在东北三省面临许多问题,比如不良贷款问题,已经成为东北经济振兴的一大障碍。国家在不久前提出不再像深圳那样投入大量资金扶持,而是给予优惠政策,但优惠政策也不是简单的减免税。请薄省长以金融为例,谈谈振兴东北特别是辽宁经济,您最希望得到什么政策,准备要用什么政策去化解这一难题?

  薄熙来:辽宁老工业基地最突出的矛盾,一个是人多,一个是债多,我现在需要用财政花钱来养活的人有760万人,全国第一,这是相当大的一个压力,也是一个历史的遗产,我们搞工业化总是要付出代价的。我在辽宁省这两年半的时间里,脑子里想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化解金融方面的难题。现在辽宁的不良贷款,实际上还有1800多亿元,我这两年化解了100多亿元。

  除了银行的不良贷款,还有一些是过去办的一些证券公司,发了一些债券,老百姓买了这些债券,结果现在那些形形色色的证券公司垮掉了。有些老职工把攒了十年二十年的钱都买了债券,结果证券公司不行了。这两年我们省政府的绝大部分精力就是要化解这方面的问题,这两年还了133个亿个人的钱,这是本届政府做的最大的一件事,但是还有80多个亿要还。

  现在处理不良贷款怎么办呢?有几种不同的类型,一是国有企业资不抵债,比如现在还有400多家资不抵债的国有企业——壳企业。这些企业要争取破产,一个是争取国家的破产政策,二是走法律程序来进行依法破产。依法破产就是资产全给银行了,(还款)缺口由政府来拿,比如证券公司整个倒闭之后,欠老百姓的钱,就由政府承担。这对辽宁来说也是一个很沉重的包袱,等于把企业的债务转化成了政府的债务,今后我得用五至七年时间用政府财政所得分期逐年偿还。

  当然,有些属于银行的不良贷款,涉及到一些资不抵债的企业,人去楼空,就剩下一些废铜烂铁,怎么办呢?政府也面对现实,把地产、房产全部交给银行,大家来协商,看能不能冲销这些不良贷款。

  记者: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请问薄省长您如何抓住机遇解决就业问题,使辽老大重振雄风?

  薄熙来:辽宁号称有1000万国有企业职工,是全国最多的,退休职工实际已经达到290多万人,也是最多的,给这些人发养老金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这两年因为大量的煤矿关闭(因为煤挖完了)使大量的工人下岗,这是我们最头疼的一件事。这两年,辽宁最大的问题就是解决就业,去年我们解决了101万人,今年解决了80万人,但是现在还有160万人有就业需求,我今年使大劲能解决90万人,实际上拿我们省的经济增长率来说,我(今年)只能解决40万到50万人的再就业,剩下的40万怎么安排呢,其实就是弹性就业,比如一天干半天的活,(一年)干两三个月的活。现在我们省委、省府的一个中心工作就是全力以赴组织就业,今后5年,我每年必须组织80万到90万的人就业。到2007年,辽宁省人多债多的问题能逐渐走向平衡,这得苦干多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消化一个老工业基地的问题,绝对不是简单的事。

  解决就业问题就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第三产业,加大就业培训,还有就业补贴,政府从财政里拿钱补贴给企业,今年省财政要补贴10万个大龄职工的就业,这是我们比较独特的一个做法。

  记者:在大家的印象中,您是特别懂得营销的官员,我们想知道您办了这么多的辽宁商品展销会,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薄熙来:我觉得到外边去有几个好处,第一个是能把辽宁库里边压的产品销售出去,当然不是大甩卖。第二个是辽宁有大量的下岗职工,如果没有更多的外来投资,你就不能创造就业机会。这两年,辽宁一共有外来投资190个亿,为辽宁创造30万个就业机会,给我解决了很大的问题。第三个方面就是从各个方面介绍辽宁的形象改变人们对辽宁的一些传统的观念定势。

  记者:东北提出要做中国的第四极,请问薄省长如果辽宁大量引进外资,设立新的产业基地,将主要打什么牌?

  薄熙来:我们是要全方位地争取外资,哪儿有资金、技术和项目,我们就到哪儿去。比如说这两年到辽宁投资的,德国的企业、美国的企业比较多,汽车、重装备、车床工业都有,因为辽宁的产业底子是比较厚实的,是多样化的,与辽宁合作的路子还是比较宽的。

  记者:辽宁重点产业是否将有重大转型,基础工业与新型产业的选择孰轻孰重?

  薄熙来:首先是围绕两大基地的振兴,这两大基地也是温家宝总理给我们定的位,一个是装备制造业,一个是工业原材料。同时为了调整经济结构,也要引进相当一批新型产业,这也是结构调整的一个必要条件,这是国务院对我们的要求,所以轻纺、家具、食品、医药等轻型产业,我们也是感兴趣的。第三就是电子信息,因为我们的传统产业要用电子信息来改造我们的装备制造业,所以也是我们的重点。我们还准备在软件制造服务行业和港口方面对外合作。

  ·社评· 大规模修法有序化转轨

  中共16大确定的一个战略目标是在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不只是纸上的蓝图。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召开会议,决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主要议程便是讨论研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和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继1984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全面推动“改革开放”和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开始转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之后,今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将实际启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

  这一进程也将是完善法治的进程,即用一套完善的国家法律系统来确认市场经济体制的合法性,用独立的司法体制来捍卫市场秩序的良好运转。因此,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首先就要修法律、立规矩。

  有媒体近期披露,根据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的内部讨论稿,本届人大内将审议的61件法律草案,其中有30件有关民商经济类法的草案审议。目前已在讨论中的民商经济法类法律草案,包括广受关注的国有资产法、破产法、反垄断法、商业银行法(修改)、中国人民银行法(修改)、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证券投资基金法、公司法(修改)、证券法(修改)等等。10月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也将讨论修改宪法的事宜。可以预计,随着今后一段时间内宪法、行政法、民法商法、经济法、社会法等领域众多法律的修立,加入WTO之后的中国市场法律体系将稍具规模。

  这种大规模修法,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模式进入总结期和着陆期。以前的渐进改革包含了自下而上的社会运动和自上而下的社会改良两个方向的动力,注意各种社会关系的调整和整体平衡,以求减少社会阻力,降低社会变革的制度成本,并使每一具体步骤和措施的失败风险都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例如,正是借助了承包经营、企业自主、法人财产权、股份化、“抓大放小”、企业收购兼并等各种中间环节和过渡阶段,国营企业的民营化以及私营企业的合法性才得以逐步确认;在法制改革方面,则首先从涉外经济法领域开始做起,逐步改变民商事法规的内容,进而在司法部门导入程序公正的观念。在这个过程中,法律的修立很多时候是在改革的意识形态的指引下,为不断推进的改革步步为营地确立合法性。

  这种渐进式的法律修立最大的问题便是制度内部很容易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增加进一步推动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和难度。正如一些专家指出的,目前修法过程中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便是,由于大量法律是部委立法,而部门之间存在利益冲突,法律之间的冲突也就时有出现。在这种情况下,难以形成一种将所有企业都规范地纳入市场激励与市场约束相匹配的经济运行环境,谈不上一个能够灵活应对商业周期变化和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调控体系,也难以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

  因此,要使渐进改革得以成功着陆,目前的大规模修法就需要对症下药,在修法方面进行统摄全局的考虑与安排,超越一时一地的局限,对改革的根本目标有明确的意识,对改革全局有连贯的思路。立法机关有必要选择“综合配套、协调改革”的基本战略,强调宪法的权威,尽大可能地达成共识。

  不过,共识的形成和协调的成功并非易事。“依法治国”之所以是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就在于它意味着约束行政权力,消解不合理垄断,重新界定不同政府部门的利益。此轮立法中的国有资产法、破产法、反垄断法之所以几度修改仍然不能出台,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其间的利益冲突不易处理。一方面,政府既是变革的动力又是变革的对象,打破现状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自我革命。当渐进的改革和局部的变动积累到一定程度而达到临界点时,能否出现突破体制的飞跃?另一方面,不同政府部门在立法过程中自然会尽力争取自身的利益,各种讨价还价和放宽政策尺度能否自发地形成一套公平合理的公共选择机制?

  目前民商经济法立法过程中出现多种多样的利益冲突,自然再正常不过,不过这种状况也意味着变革的成功不可能过分依赖政府的反思理性,还需要在不同政府部门之间建立良好的辩论和审议机制,需要来自社会的支援(例如证监会制定部门法规时邀约券商征求意见)。一般而言,在这种不同部门的竞争中能够经受考验而留下来的选择也许未必是“最正确的选择”,但肯定是最具公共性的选择。从根本上说,法的作用就是保证这些被选中被采纳的公共意志尽可能都是“最正确的选择”。这样看来,在大规模修法的同时,为了使修法和转轨有序化,将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围绕公共选择的各种论证规则和程序安排之上,就有了相当的必要。



第三篇写的有些激动,还是去掉吧
作者: AnyCall2Me    时间: 2003-8-24 01:27
看了这些了解了事实的真相。作为群众有群众的难处,作为省长有省长的难处。只要少出几个贪官污吏就好了。老百姓也不要什么都靠政府来帮助,自己多想想办法,生活总会好起来的。动不动就来个静坐,或者来个闹事。能解决问题么?

多想想自己还有什么可以作的。生活就会好起来。
作者: 偶然    时间: 2003-8-24 21:53
我是东北人,在南方呆了十来年,感触最大的是,东北最大的问题是跟政府跟的太紧,又不明白政府的真正想法,被政府的表面文章错误指引!
其实政府是人的政府,中央没有一个东北人,怎么可能理解东北的痛苦呢!
作者: xxx3333    时间: 2003-11-14 15:53
说到底,关键还是人的观念问题,我认为东北人的观念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说到观念,就是一个“懒”。我想东北人应该对这个字有所感悟。
作者: public    时间: 2003-11-28 18:49
标题: 东北国企的三大特点
我是从国企出来的,我从学校毕业就进了国企可以说对国企有一定的了解。首先由上到下就是个贪,老总贪因为他们掌握着实权,是土皇帝,国企是他家开的。干部贪,老总都拿我为什么不拿。工人贪,但只能小打小闹,眼睛都红了。
第二就是人多啊,没办法国家的企业就要多招人,这样才算是社会主义嘛!
第三就是系统太讲人情了,主人翁感觉没有。
作者: reagen    时间: 2003-12-2 11:08
感觉沉重
作者: puxiaolong    时间: 2004-2-15 15:05
思想观念不更新,给再多的支持,也是扶不起来的阿斗,要说东北下岗职工多,但为什么鲜见东北兄弟出来打工?另东北的官本位思想是中国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我是东北人,我希望东北振作起来,但首先应是人的因素,这是要靠自己的,谁也帮不了的。
作者: lime    时间: 2004-3-12 13:37
关键还是人!
作者: guangzhou    时间: 2004-4-7 19:28

我想当前国企业搞不好的原因也是人的问题,有几个头真正用心在企业管理上,只想个人利益,而这政府也相当清楚,但是积重难返!!让我们想想这些贷款都用到什么地方了,估计我们就更清楚了。

不知总理能不能给我们带些许希望?


作者: chgue    时间: 2004-5-18 16:20
东北就象是后娘养的小孩,中央这个当妈的就疼沿海、西部和香港台湾!
作者: 西儿    时间: 2004-5-25 13:15
当官贪,实际上跟用人机制相关,如果给以高薪,没有几个人愿意贪,关键是社会上很多比老总能力差的人收入比老总高很多倍, 导致他们心态的不平衡.
作者: dream6868    时间: 2004-6-24 13:31
我现在就刚从上海来到东北,感觉这里的人没有什么经营的理念(除了小企业),稍微达一点的企业,就想着怎么去贷款,弄钱!也不会说去怎么减少成本什么的!太恐怖了,这样肯定不行的!!
作者: dream6868    时间: 2004-6-24 13:36

企业的发展要看下面,看自己的客户,这里的企业却往上看,看这个企业的社会意义,领导喜欢不喜欢。

企业赚钱只能靠,优秀的产品,低廉的价格,方便的服务来赢得客户的青睐,

只想靠政府,没有促进生产,生产力不发展,最后谁也没有钱了!!

坏账一出现就想核销,最后银行在因钞票,我们每个人都要摊一部分,现在的通货膨胀就是这个原因

坏账太多了!!!!!!!!!!


作者: 蝴蝶谷主    时间: 2004-6-25 12:56
国企养了一批大大小小的蛀虫。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s://bbs.21manager.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