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无事,想及又将出差,不如到父亲居处混口粥喝。一举两得,既可以见上老人一面,也可以勉强充饥解馋。电话过去,老人忙碌起来,我及时赶至:就是喝粥,青菜即可。百无聊赖,谈及我的外公与爷爷,两位祖辈我都没有见到过,就是我出世前,二老已经驾鹤西去。每年清明上坟扫墓,我内心总是浮出些许缺憾,两家老人的坟头相距不远,我惟有多磕几个头,化上几张纸,努力慎终追远吧。
外公是解放前的一个郎中,后来置了几亩薄地,雇过几个短工。解放后划成富农,据父亲说,在那个运动开始时,家门就给封上了。记得那个晚上父亲还去看过外公,到第二日早上,就听到外公投河自尽的噩耗了。相去几近40多年了,父亲说来还是一脸沉重。过去母亲也是偶然给我提及外公,说长得特帅,母亲一脸骄傲的样子。
根据父母多年零散给我的记忆片断,我努力勾勒外公的形象。外公从小很聪明,学到了当郎中的手艺,对母亲也很孝顺。人也长得帅气,所以成年后在当地人缘不错;又善于交往,加上人也不失精明。慢慢就积累一些钱财,开始添置一些田地。但对国家大的形势没有一点认知,而且重男轻女传统思想十分顽固。于是在那场运动中,一直受人尊重、又心高气傲的外公,走上绝路似乎在冥冥中已有征兆。
而我的爷爷,是给流浪儿,十六岁才从苏北讨饭到江南。后来到了二十岁以后才过继王家,一辈子尝尽人世的心酸苦辣。后来父亲出世,爷爷就是坚持再苦也要让父亲读书,可以说:父亲是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以致父母对我哥俩读书也是倾其所能,后来我的舅舅也都是如此。
祖辈那个时代,他们被迫经历的苦难,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劫难。其实不单是他们,可以上溯到三百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先人们就是为了活下来,为了养活孩子,为了给他们读书以及其他的机会,以此逐步改变人生的命运。直到现在,孩子的教育,是绝大多数国人均放在重要位置的。为什么?屈辱与苦难,希望我们的孩子可以少经受一些,早做一些尽可能充分的准备。有此精神,我们的民族走上昌盛之路是具有内在必然性的。
父亲看到我去,哪怕稍坐,喝口茶或者喝碗粥,总是象我们儿时过节一样开心。但是我还是去的很少,想到先人,想到父亲渐渐变老,内心不由增添会丝丝愧歉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