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拐点”未现?
本报记者 叶枫
楼市“拐点”是否出现?
3月20日,由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举办的“2007年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及2008年房地产市场预测分析报告”论坛上,中房协副会长兼秘书长朱中一表示,2007年四季度至今的部分地区房价波动并不是“拐点”,应理解为楼市的理性回归。
此前,中房协委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等4家研究机构对中国房地产市场做了四个主题调研,研究报告显示,未来5年中国城镇居民首次置业、居民收入快速提高带来的改善性需求、城镇房屋拆迁导致的刚性需求及流动性过剩带来的投资性需求,虽然比2007年以前有所降低,但是其需求量仍很庞大。
由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承担的<城市住房价格合理性研究>报告中提出,将未来5年新增建设用地和盘活的存量土地总量,按照容积率1.8计算,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未来5年全国新增住宅仍然呈现供不应求的状态,但供需会进一步优化。
上述报告认为,供需平衡是动态的、相对的,有明显的区域性,是结构基本平衡下的总量平衡。因此地方政府应做好住房调查等基础性工作的前提下,再去编制未来的住房建设规划。
朱中一指出,虽然2007年第四季度部分地区房价出现调整,但这种调整也应该分情况对待。即便是调整幅度比较明显的深圳、北京等地区,房价下降也同时伴随成交量、供应量下降。
一方面是供应量减少,另一方面是刚性需求的旺盛。
朱中一指出,2007年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同比增长24.7%,高于同期新开工面积增幅3.4个百分点,高于同期竣工面积增幅19.7个百分点。据40个重点城市1-12月统计数据,商品住宅批准预售面积同比增长10.9%,商品住宅登记销售面积同比增长24.43%,相差近14个百分点。商品房市场有效供应不足。
朱中一认为,造成市场有效供应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部分开发商拿地后未按期开发;二是二手房交易市场不活跃;三是住房供应结构调整缓慢。
对于2008年房地产市场的预测,朱中一等中房协专家认为,虽然今年房市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但是各级政府推进房地产业发展的态度很坚决。各地正在进一步落实住房结构调整工作,抓紧做住房保障规划和住房建设规划,今年房地产市场将朝着“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和“防止房价过快上涨”的目标继续前进。
透明信息政策既可以防止楼市“大涨”,又可防止“超跌”。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s://bbs.21manager.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