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消息表明,全球快餐业“巨无霸”麦当劳出现了其上市37年来的首次季度亏损:在2002年第4季度,麦当劳每股亏损27美分。在此之前,麦当劳公司2002年11月8日宣布,由于销售业绩不理想,公司决定关闭美国以外的175家连锁店,并在全球范围内裁员600人,同时撤出中东和拉丁美洲3个国家的业务,停止在4个国家的“圈地”项目。
世界快餐业“巨无霸”麦当劳缘何业绩出现大幅滑坡?高层缘何发生如此震荡?这些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麦当劳的管理失误。而这些管理失误,并不是你所想象的那么宏大和一发不可收,相反地,麦当劳的这些管理失误,对这个百年老店来说几乎“微乎其微”,可以说只是几个“蚁穴”式的漏洞。但正是这些“微乎其微”的管理漏洞,让麦当劳几乎陷入万劫不复的绝境。
“蚁穴”之一:价格纷争,丧失把握市场的能力。
几个月以前,一向只卖汉堡包、炸鸡和薯条的麦当劳,开始在台湾的350个营业点“卖饭”。从来不可能出现米饭的麦当劳,革命性地朝“本土化”经营。麦当劳在台湾卖饭并非首创,去年3月麦当劳在新加坡早餐时段卖粥,7月在香港晚餐卖饭,台湾的午晚餐都卖饭,则是麦当劳的第三波动作。
这些盲目地“本土化经营”,由于价格的虚高而失去了很多顾客。据悉,麦当劳卖的饭比当地超级市场供应的快餐盒饭贵2.5倍。这对经济本就不景气的台湾来说,这样的价格无疑使它失去了不少“领地”。与此次价格虚高相反的是,即使降低价格,也没为企业萎缩的经营带来希望。1998年,麦当劳业绩连连下滑,引起了高层管理者的恐慌,他们病急乱投医,举起了全面降价这一法宝,大打价格战。麦当劳大降价使老顾客得到实惠,但并未吸引更多的潜在顾客,甚至让一般大众产生了降价与劣质滞销货的联想。因此,麦当劳的降价措施反而引起业绩的更大滑坡。
在降低价格和提升价格都不能提高经营业绩的情况下,百年老店麦当劳就像一个老态龙钟的迟暮之人,丧失了把握市场的能力。
“蚁穴”之二:盲目开设分店、丧失核心品牌。
由于麦当劳对外投资速度过快,导致顾客满意度大幅度下降,市场占有率有降无升。在2002年麦当劳缩减扩张计划之前,麦当劳在世界新建分店的速度最快时一度达到每3小时一家。然而,从1987年到1997年间,虽然麦当劳的分店增加了50%,但销售总额却下降了2%,单个分店的利润也急速下降。麦当劳盲目开设分店也引起众多特许经营商的不满,认为麦当劳在不恰当的地方开设了一大堆不恰当的分店。一味追求数量,使得顾客对其满意度大打折扣。
特许经营店占整个麦当劳快餐连锁店数量的3/4,自格林伯格1998年上台以来,特许经营店拥有了比以前更多的自主权,可自由作出从市场营销到具体菜单项目的一系列决策,这大大弱化了麦当劳一直引以为豪的传家宝--“麦当劳化”。麦当劳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因此而大大地丧失掉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品牌已经不再像过去那么有广泛的影响力了,众多快餐业新秀正在崛起,挑战麦当劳的“霸权”。麦当劳日趋衰退,竞争对手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会和市场空间,纷纷从麦当劳手中夺取巨大的市场利润,导致麦当劳在美国本土市场上的份额不断下降。目前,麦当劳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已经下降到43%。
“蚁穴”之三:经营环境恶化
除了受经济和市场因素方面的影响外,麦当劳还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社会问题,其经营环境日趋恶化。
首先是快餐影响消费者健康。已发生了多起肥胖症患者状告麦当劳事件,这种案件可能发展成集体诉讼,如果原告胜诉的话,麦当劳将面临巨额赔偿。媒体也曾报道麦当劳“毒油”事件,令中国人对一向视食品卫生为企业生命的麦当劳产生怀疑。
其次,文化冲突事件增多。麦当劳是全球最大的跨国快餐连锁企业,代表着美国文化,在全球各地可能面临不同民族和宗教在文化上的对抗,这在穆斯林国家显得尤为突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和利益冲突的展开,“麦当劳化”也成为人们口诛笔伐的一个对象,而麦当劳更被指责为“血腥资本的代表”和“狭隘美国文化侵蚀其他文明的一个工具”。麦当劳在出名的同时,成了愤怒人们的“出气筒”和资本全球化的“替罪羊”。
其三,全球“反快餐”、“反麦当劳”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人性关怀、生态环境以及各地区的传统文化等这些曾被人们所忽视的东西,如今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发达国家,人们开始反思大工业时代所遗留下来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麦当劳为代表的快餐文化,当然成为反思的对象之一。每年的10月16日甚至成为“世界反麦当劳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