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四天时间,断断续续看完了电子版的《货币战争》一书,看完以后,不能说没有感触,但也说不上心灵震撼,总的来说这是一本不可不看又不可全信的经管类图书,在当下流行有其特别的流行理由。以下是我的几点综合感受,写出来与各位共同交流: 一、《货币战争》之所以如此红火,是因为它是一本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抓住了中国读者正确“软肋”选题的图书 与其说是书的选题独特、观点犀利,倒不如说是当下中国民众正好需要这方面的不同声音,以调教他们听腻了的并感觉与实际状况有较大出入的传统经济之声。 从普通民众角度来说,这几年不同阶层对于货币的感知与认识确实自觉或被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为数不少的勤俭节约派,发现他们辛勤劳作一辈子的积蓄,放在银行里几年内就大幅缩水,甚至“一觉回到解放前”,从而产生了极大的恐慌;当然也有一些七零八零年代的新贵,无产反而无畏,敢于搏傻,善于“无中生有”甚至“他为我用”,在信用、模型、杠杆、信心、网络、互动等现代社会时髦理念与做派中寻找机会,并敢于“该出手时就出手”,不少人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原始积累,跻身社会经济阶层的中上地位……两类人群对于“货币”的感知都是切肤的、真实而深刻的。 此外,对于货币有着系统与持续需求的还有各类组织,其中又以企业与政府的感受更为实在与迫切。象资产价格飞涨、CPI指数居高不下、实业创收远慢于金融运作与“创新“、全民投机而不投资等问题,都需要政府与组织从货币这一源头来寻找应对之策。 于是,在诸多“病人”都对自己的病症有比较类似描述的情势下,《货币战争》这一剂“诊断书”适时出现了,虽然不一定能够解决实质性的问题,但确实会引起广泛的认同共鸣,从这个角度来说,此书是适时、适地、适人群的好东西,真的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啊!
二、《货币战争》以“阴谋”与“阳谋”合二为一并贯彻始终的主线来加以叙述,全书的主题鲜明,有的鲜明到了耸人听闻的地步! 有三点我非常佩服作者:一是其博览群书、引经据典的大视野;二是其在浩淼史料中“为我所用”的穿透力;三是在重点事件与人物渲染上的超级想象力。纵观全书,作者叙述了一个个深谋远虑、立足百世的超级“阴谋”,而几乎无一例外的是,最终这些金融巨头们总是动用各种资源与手段,使得“阴谋”变成“阳谋”,使其利益合法化、永久化并且最大化! 但这里也有几个问题非常值得探讨:首先是人性中的贪婪本性并非局限于对财富的拥有,尤其对于男性而言(书中绝大多数银行家都是男性),恐怕还有对于权力、声望、女色等的与生俱来的追求。但我们看到的“罗斯切尔德”们似乎永远满足于隐形控制、“垂帘听政”,时间长达几个世纪,人数多达上百位!如果是个别人或少数人的状况,尚能令人信服;但是这样一群人,能力无与能比,运作手眼通天,读者会问:为什么他们自己不走到前台?为什么他们不自己亲自操刀?为什么他们不光鲜荣耀,非得要时时、处处去寻找“政治傀儡”(是否傀儡,尚存疑问)而多此一举?这实在是有违男人的共通本性!其次是作者描写的大量内室密谋的镜头,仿佛作者就在现场,其真实性是很值得商榷的!而关键问题就是作者并不在现场,只是他根据有关史料、报章等报道而臆想出来的,看起来确实精彩,很有想象力,但作为非小说文体的书籍,其不凡的想象力恐怕对阐述问题的可行度有害而无益。象书中的小岛密谋、国际清算银行总部的“和谐”氛围、美联储诞生的环环紧扣、“23年前就确定了的世界大战”等分镜头,作为电影题材可以接受,但作为学术论据就显得太苍白而幼稚!再次就是书中的主人翁在前半部分还是比较清晰的,有名有姓的很多,但到了近现代就变成了一个笼统的“国际银行家们”的称谓,姓名泛化了,政治信仰没有了,这些也就罢了,文化差异(如日本银行家与美国银行家的高度一致认同)也不存在了,甚至宗教的信仰也只剩下“货币”这一唯一的上帝了……如此的描述实在有些牵强、难免有哗众取宠之嫌。 三、《货币战争》的流行对中国的经济安全有着很大的正面警示作用 这几年,企业界流行“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品牌、一流企业卖标准”的说法。其实,在国家与国家之间,也有类似的情况存在。中国人民的勤劳苦干是世所公认的,我们创造财富的能力是勿容置疑的。但在一个全球开放的环境下面,我们创造出的财富如何被评估,如何被使用,这一点会反过来对国民再创造财富的积极性有着极大影响!而财富评价体系的相对公正与全面事实上就是一个国家甚至全球的“绩效评估体系”,可以说是指哪打哪,百试百灵。从中国民间某些风俗的变化就可以窥见其力量之大、影响之远。如十年前甚至五年前,在给小孩“抓周”的时候,“芹菜”还是必放物品之一,寓意孩子长大以后要“勤快”;但如今变了,芹菜没有了,“葱”成了必有之物,寓意孩子要“聪明”。现在的时尚是要“聪明而不勤快”,绝不要“勤快而不聪明”!甚至那些终生勤劳的人也开始“幡然醒悟”了,不卖葱、不卖姜,开始研究股票炒卖秘笈了。出现这种情况,不能不说与整个社会的财富评价体系乃至人生价值评估体系的巨大转变息息相关!所以怎样夺得财富评价体系制定的主导权,夯实中国财富的实体基础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 诚如作者所言,这些年在各种各样“与国际接轨”的伟大口号下面,我们在没有准备好甚至还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就走进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由别人主导比赛规则的竞技场,其惶恐不言而喻。究其原因,因素很多,但学术界研究的附庸主流、没有独立眼光、缺乏“第三只眼”的透视能力确实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如初期的关于人民币不会升值,后期的升值无大碍等的观点,没有对政府的决策起到应有的警示作用,也模糊、稀释了民间对于国际货币体系冲击人民币运行机制的特有警觉,由此观之,《货币战争》的出版与流行有其超越书中内容的更多警示意义,它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那就是我们这个社会需要更多类似的不一样的声音!至于是不是要多多储备黄金白银等具体问题,则更应该放在一个全新的中国经济运行与评价的“机制”下面去加以考量与选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