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农家账”
———金山廊下纪事之三
编者按 着力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的根本目的。广辟农民增收渠道大有作为,廊下的做法是,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大力发展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想方设法扩大非农就业,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以此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今年水稻播种时节。望着自家 2亩 5分田,光明村村民朱火莲打定主意:下半年,这田还是流转给镇上的金土地绿色农业有限公司统一经营管理,这比自己经营划算。
“金土地”董事长蒋连奎这几天盘点发现,到目前为止,全镇已有 6447户农民自愿把土地流转出来,总面积达到 2.9462万亩,其中经他手的有 1.7072万亩,涉及 3675户。“全镇土地规模经营率已经达 81%。”
朱火莲算收支账
朱火莲是村里妇女干部,热情随和。去她家的路上,吴侬软语不绝于耳。弯弯曲曲的碎石煤渣小路,也就不觉怎么难走了。
依林傍野的光明村,一栋两层小楼。朱火莲说,这房子是上世纪 80年代建的,她一直住到现在。墙面有点斑驳的堂屋十分宽敞,只摆放着一张八仙桌和几把条凳。
“家里生活还好吧?”朱火莲想了想说,给你们算算去年的收支账吧。
家里共有承包地 6亩。其中, 3亩半 3年前已流转,每年每亩 300元,一年可拿到流转费 1050元;余下两亩半去年种油菜和水稻。全年种植收入如下———
1、农本开支:每亩种子 15元,农药 50元,水电灌溉费 43元,耕地机械费 32元,收割机械费 85元,除草、肥料等植保费 350元,人工投入 40元。加在一起,每亩开支 615元, 2.5亩总开支为 1537.5元。
2、种粮补贴:因为是小规模经营,每亩有补贴 60元。 2.5亩拿到补贴 150元。
3、产量、价格和收入:油菜平均亩产 150公斤,当年平均收购价 1.80元/公斤, 2.5亩总产量 375公斤,总产值 675元;水稻平均亩产 450公斤(因台风、稻飞虱等原因,收成较正常年份低),当年平均收购价 1.92元/公斤, 2.5亩总产量 1125公斤,总产值 2160元。
2.5亩总收入 =水稻总产值 +油菜总产值 +种粮补贴 -农本开支 =1447.5元
朱火莲有些感慨:“种田一年忙到头,赚的就是点口粮。我们家的粮食不卖,上面算的收入只是虚账。
今年镇上土地流转费提高到每亩 500元,我考虑再三决定不种田了。”
“那么家里的经济来源主要靠什么?”
“主要还是工资收入。”她说,全家 5口人,她当村干部,一年收入 2.9万元;丈夫在镇上环保所当协管员,每月 800元;夫妻俩一年收入 3.86万元。公婆都 79岁了,没有工资,但是每月都有 75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女儿还在读书。
但是,开销也大—————
1、读书费用最高:女儿读大专,一年 2万元,还算是同学中省吃俭用的。
2、医疗费用:丈夫和女儿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一年共交 220元;自己参加的是社保,村里给交的;两位老人身体还算争气,全家一年看小毛小病支出大概 1000元。
3、家里吃用支出:电费每月 40元,家里没有空调、冰箱,只有照明和电视;电话费每月 145元,其中固定电话费 30元,自己手机费 65元,丈夫手机费 50元;水费每月 10元;交通支出每月 150元, 2辆“小木兰”要加汽油;烟酒费每月 300元;油盐酱醋菜等每月 450元,有些蔬菜还是自留地里种的;衣物一年人均 300元;人情费压力也很大,一年净开销 3000元。以上 8项开支总计 1.764万元。
记者认真地算了算,去年朱火莲家收支情况为:土地流转费 1050元 +夫妻俩工资性收入 3.86万元 +老人保障性收入 1800元 -教育支出 2万元 -医疗支出 1220元 -家庭吃用支出 1.764万元 = 2590元。另外,种植收入 1447.5元,与口粮支出大致相抵。
张经理说规模观
零星种粮,希望不大;规模种粮,前途无量。同为稻粮谋,缘何大不同?
上海金廊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理张炎夏介绍,他从前年开始就在廊下租地 500亩种粮,还聘请一位退休的农技员任顾问和一位当地农民作助手,当年经营状况还算不错。今年,他扩大到 900亩,并和廊下一批农户签订种地合同,统一种植优质水稻。由于形成了一定规模,金廊公司还引进一架农用飞机。
“金廊”的与众不同,就是“规模”:一是“耕种规模”,就是集中大规模土地,通过机械自动化作业以降低耕种的人工成本。以飞机作业为例,水稻种植过程中的播种、施肥、灭虫、锄草等环节,人工操作需要 3个人工/亩,折合 60元。如果飞机作业,每小时可完成 1000亩,运营成本 1000元。折合成单位成本,每亩需要 1元,是人工操作的 1/60。另外,通过“采购规模”,种子、肥料、农药的采购价格至少能下降 10%以上。企业经营利润一定能大大超过农民个体种植。
二是“生产方式规模”,就是采用工业上的专业化分工大生产模式提高劳动效率。像生产零件一样地生产水稻,将播种、施肥、灭虫、收割这样的工作,分别委托各专业公司实施,以获得更优质的服务和更低廉的价格,进一步降低成本。
三是“经营规模”。前面两种规模上去了,就能向流通领域延伸,通过扩展销售网点,优质优价销售农产品,获取高附加值及商业利润,并把获得的一部分利润让给签约农户,比如用高于市场收购价的价格向农民收购稻谷。而以往农民根本无法分享流通环节中的利润。
“金廊”做法的关键,是通过一揽子合同,比如,公司先跟村委会签订收购水稻合同;村委会代表公司再同具体农户签订条款大致相同的合同;镇植保部门和农户签订灭虫承包合同等,来协调政府、企业、农民三者之间关系,将个体农民的分散土地和生产行为有机地整合起来,通过实施统一品种、统一种植和统一品牌的方法,在农民土地不流转的情况下,同样取得规模农业的效果。传统的“订单农业”模式依赖批零差价维系,而“金廊”是想通过“品质差价”生存运转。
“金廊”能否最终走出一条新路,且让实践去检验。
“金土地”谈土地经
企业和种粮大户规模化种植的土地,都来自镇上的“金土地”公司。
蒋连奎告诉记者,“金土地”扮演农民“娘家人”的角色。农民不种地后,将土地统一流转给公司,获得流转费;企业要租地则统一由“金土地”提供,支付相应的土地租金。在企业和农民之间,“金土地”将代表农民与企业谈判,以保证农民获得尽可能多的补偿。“金土地”目前实行的是“浮动式租赁合同”,即第一年按 700元/亩保底出租,从第二年起随着粮食价格涨幅而同步提升。保底租费 700元/亩,对应的是 0.80元的基准粮价。但如果粮价低于 0.80元,土地租费则不低于 700元。
值得注意的是,“金土地”在建立农民增收机制上作了积极探索,专门设立了土地基金账户。农民拿到的流转费与企业支付的租赁费之间的差价,作为土地基金存在其中,不能挪作他用。蒋连奎说:“三五年后,当土地差价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就可能作为农民分红的来源。”
尽管说不清“金土地”的土地经,但一位 60多岁的农民心满意足地告诉记者:“土地流转了,不仅拿到流转费,还在园区里捡到了一只‘饭碗头’。”去年,这位老年农民到园区中的一家草坪公司打工,一年做 200天,挣了 4000多元。“一年内赚到这么多钱,我这辈子还是第一次。”
三本“农家账”透出哪些重要信息?一、农民的富裕程度不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二、农民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比例趋大,经营性收入比例趋小。一方面,要扩大非农就业,为农民向“农业工人”转变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把耕地集中,通过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效益。三、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廊下推进的改革实践,正在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金钥匙”。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s://bbs.21manager.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