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门票第二阶段的销售工作于 10月30日上午9点正式启动,令谁都没有想到的是,销售工作在9个小时后的当日晚上6点戛然而止,原因是在销售工作启动的9个小时内,奥运门票官方网站因流量过大几近瘫痪,订票电话也被打爆,各中国银行的订票网点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大多数老百姓最后都失望而归,一时间民众怨声载道,质疑声不绝于耳,大家都在抱怨是奥组委忽悠了人民大众,本来就不想把票卖给老百姓,还硬要搞这么大的声势,欺骗人民的感情。但是笔者认为,事实上奥组委并不是忽悠人者,而恰恰是被忽悠者,奥组委被本次奥运票务系统的技术服务商给忽悠了。
一切问题都要从根本上找原因。奥运票务三个销售渠道的根本就是处理各渠道订票信息的票务系统。那么这个票务系统是谁做的呢?又为什么会出问题?如果从人力资源招聘的角度来考虑,或许就会知道其中的原因了。奥组委在选择技术服务商的过程中违反了人力资源招聘中的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人员招聘不是要招最好的人,而是要招最合适的人。这一原则运用到奥运案例上就是,选择技术服务商不一定要选最好的,而是要选最合适的。随着就业市场上供需比例不断的失衡,很多企业在选人的底气上也逐渐增大。娱乐圈里盛行的选秀风也延伸到了招聘市场中。而一些本就不怎么优秀的企业却也标榜着类似“非研究生不要”这样的苛刻条件。但是最好的就一定好吗?大多数情况下,这只不过是企业充门面的一个手段而已。中国有个成语叫“门当户对”,招聘与求职也要像娶妻嫁夫,讲究门当户对。顶尖的企业当然要招聘顶尖的人才,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是一些成长型的企业或者中小企业,则要适当地降低一些用人标准,否则即使把最顶尖的人才招来,这个姻缘也不会长远。所以说,我们要找最合适的人才,而不是最好的人才。同样的,奥组委选择技术服务商不一定要最好的,只要最合适的就可以了。据说为奥运票务系统提供技术服务的是某美国公司,我没有调查过这家公司的背景,但是从这家公司的名字来看,应该在业界属于领先的地位。而事实证明了,并不是最好的就最合适。
第二,招聘的人员要具有可控性。企业是一个组织,而员工只是组织的一个元素。任何企业的员工都不能与组织的利益相悖。如果出现了相悖的情况或趋势,则要利用组织对员工加以控制,控制的手段包括规章制度、劳动合同等。这一点在政府部门办事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政府做事一向以稳定为重,任何事情都尽量掌握在自己的控制之下,绝不会出现雅典奥运会开幕前几天体育场馆还没有完工那种懒散的情况出现,因此在政府部门的项目中很少采用外资供应商甚至是上市企业,一方面是外国人不会把你中国政府的事情对待得像国内企业那么重视,另一方面是把项目交给了外国人,万一出了问题没法让人家“负责”。可偏偏奥运会这种涉及国家形象及奥运会组织能力的订票项目不知道为什么交给了外国人来做。事实证明,奥组委并没有很好地控制票务系统的质量,至少没有控制服务商能够事前做好充分的应急预案与准备工作。不是服务商的技术能力不够,也不是技术服务商没有估计中国有这么多的订票需求,而是可控性不足造成的重视程度不够。
第三,一旦选错人,就要勇于承认错误,并在最短的时间里合理合法合情地更换人选。企业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如果一个员工在企业里已经不能创造效益甚至会损失效益,那么这个人就选错了。选错人后唯一应该做的就是立即更换人选,当然了,更换人选的过程要以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为前提。有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即使发现了当初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但是碍于面子总是不敢承认自己犯了错误,而是将错就错,殊不知,这样的措施比招错人的后果还要可怕。但是在奥运门票这件事上,奥组委已经不可能再换别的技术服务商,也只能将错就错了。因为时间已经不允许,现在能够做的,也只能是暂停售票抓紧时间把票务系统整好。
不管怎样,事已搞砸,虽然奥组委的官员不断向民众道歉,但是始终没有承认在供应商的选择上出现了错误。奥运会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希望在未来的不到一年时间里,这样的事故还是少出现为好。
附:奥组委票务中心主任容军在回答外国记者本次事故的责任问题时的回答
“我认为目前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要解决问题,是要解决当前遇到的困难,尽快地拿出一个可行的实施方案,尽快地能够再次向公众实施门票的销售。至于责任的问题,我们会根据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有关的协议条款也是规定比较明确的,但是我认为目前这个工作是放在第二位的事情,包括刚才提到的费用方面的损失,我们也需要经过评估。”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s://bbs.21manager.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