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相关媒体报道显示,为了更好地进军国际市场,我国自主汽车品牌掀起了一股“换标”风潮。江淮、长安、海马、吉利、长城、比亚迪都被卷入了这场风潮。各企业都认为,这个换标是汽车发展历史的必然,是公司内部战略调整的关键,通过换标,改变形象,提高层次。但是,也有很多人认为,这些行为更多的是一种噱头。为了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在短期内提升销售额的举动。换标到底是内因还是外因?是发展的必然要求还是营销的噱头?换标是好还是坏?换标是否会为企业带来成功?
一、换标原因既有噱头也有本身需求。
——这次他们换标,是不是两个目的:1、制造噱头;2、扩大销售量。
——也有品牌战略调整的部分啦
品牌标志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还应该考虑其所处政治和经济环境。标志设计出来后,应该消费者座谈,目标消费者评标是个关键。所以呀,换不换标和品牌要结合自己在这个领域里面的核心技术、产业基础的平衡才对。归根结底,品牌还是主要由消费者来定义。而不应该只是品牌拥有人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理念和文化的体现。
让内部每一个员工理解品牌的核心内涵与让目标群体理解一样重要,因为正是通过这些人创造出的消费体验和互动活动,品牌理念才得以形成,因此这些人更需要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品牌代表着什么。无论搞产品研发设计的、还是生产、营销、客户服务的所有企业价值链上的成员,因为“什么都和品牌有关”。像沃尔沃的“安全”,他的研发设计人员首要考虑的因素就是“安全”。
二、换标意味着对品牌的重视。
——换标只是一种动作,就好象喝水。本身不没有什么好坏之分,但喝得拉肚子了,就做错了。
——现在的换标,很多都是为当年的无知买单。
汽车换标因素很多,有的是资本关系变化,有的是走更高层次的需要。但换标只是一种动作,就好象喝水。本身不没有什么好坏之分,但喝得拉肚子了,就做错了。恰巧这次换标有国企,也有民企。他们大部分都是即将开始做轿车业务的企业,从以前的试产,到现在量产。
集体换标,是说明集体出状况了,还是集体觉悟了呢?只能说,我们的汽车企业经营者们开始觉悟了。比起当初不懂品牌管理的状况,目前开始有所思考。很多人在当初决策的时候就是灵光一闪,做了个自以为是的品牌,现在感觉不入流了,再改,代价呀!现在的换标,很多都是为当年的无知买单。
三、换标的部分不足已经显现。
——海马的新车整天在我面前出现,我讨厌死了,我觉得设计的人真是个笨蛋
——比亚迪的新车标,图形标志换成文字标志“BYD”,好事者就取了不好的谐音出来,有点得不偿失
其实,换标对企业调整品牌策略是非常有帮助的。例如IBM,BP公司,他们的标志在早期的时候也经常有变化;即使到现在,随着社会的变迁,标志仍然需要一些调整,以适应品牌策略的调整。但是,他们是根据时代的变迁来记性修正完善,并不敢轻易丢弃前人的成果。毕竟,不管怎么变,核心的品牌形象还是有必要一直延续的。
海马换标就有资本的关系变化。但是新标在用户心中并不好看,这是一个失败的地方。关键是,在进行换标工作进行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很少有中国企业做到,那就是对品牌的目标人群进行调研。
四、练好内功比换标更重要。
——我国的汽车工业应该从基础工业抓起,低价不一定是出路,中国人不一定因为价格低就会买国产。
——条条道路通罗马,问题在于领路人是不是想往罗马去?甚至有的领路人连罗马在哪里都不知道,这就麻烦了!
品牌就是那3000年开花3000结果的果,很诱人但是太难成活太难等,谁都不愿做栽树的前人,宁可随便找个果子种下等秋天收成。很多公司都是耐不住短期利益的诱惑,认为打造品牌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因为这件事情不仅需要大投入,操作过程复杂,而且“耕种与收获”的时间太长,这让很多习惯了加工业的公司难以接受。
品牌的建设应该兼顾长短期利益,既要提升短期销量,又要为长远的品牌资产做积累,而我们的品牌管理工作要在保证长远的品牌资产积累的前提下,突出他的短期效果,可能会容易被企业认可和接受。现在的销售导向、短视现象实在是对汽车品牌的一种谋杀。
品牌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工作之一,但是往往在一开始时不受重视。象我国的汽车工业,多为合资品牌,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别人手里。所以国产车要发展,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和金钱用在研发上,尽快摆脱现在的状态。品牌专家应该去帮助吉利,用专业去支援国产品牌,让他们少走弯路。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s://bbs.21manager.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