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玲30岁时,把个人品牌拓展到了巅峰状态,她以职业规划权威的身份在媒体曝光,为别人的职业生涯做出重要的判断。但其实她自己也处于痛苦中。那不是因为她想要的太多,而是她正处在认清自己的过程中,她的心理学专业提供了很关键的支持,使她没轻易地回避问题。比如,应该实现成就感,还是挣更多钞票?应该创业还是当经理人?应该过一种普通女人的生活,还是为了事业承担代价?
那时她在方正集团某下属公司任部门经理,名声带来了很多机会。一家著名外企向她抛来橄榄枝,还有投资商给她投资创业,专业咨询机构也邀请她加盟。这不能不算是诱惑,“要把握自己,你要注意了。”她对自己说,“有这么多机会时,你要的是哪些?”“这是很迷茫的时期,我花了很多心思来理解自己真正要什么。”
她提炼出三个要点:
1. 失去自己的事业她会发疯。
2. 她的核心技术是人力资源和咨询。
3. 她要和适合的人共事。
她排除旁枝,自此走上了一条属于个人的路。从2003年,“白玲职业规划工作室”成立以来,她就享受着自己饱满的生活,上午9点工作到晚上12点。那是充实有力的时间,她帮助了上万名迷失的现代人。坐落在紫竹院的办公室融合有家的气氛,她工作累了就睡在那里,那不代表不能享受,她会告诉你,她每时都很欣慰自己的选择。
白玲自己在职场中的关键时期就是在减法中完成的。“减法”是现代人的一个必经阶段。或者你开始就明白收敛自己的目标,并在奋力追求。但大多数人是在后来才领悟的。
一路成长中,世界会抛来很多东西,人们却像松鼠一样喜欢存储,时时顺手堆积“存货”。到后来,存货就成了重负,前路越走越累。那么,要清理一下自己,丢掉不必要的东西。“对主体来讲,不是最需要的东西,就要割舍。”
对经理人而言,这尤其是集中精力实现目标的策略。
职业初始是一个“不断去要”的阶段。当自我比较弱小时,我们追随着外在潮流,看到更多是想要的东西,而对自己不要什么既不知情,也不关心。1998年白玲在学校里当老师时,她很不满足学校里平稳的生活,整个社会认可的是白领和管理者,她想要那样的成功。在石化学院当了8年老师,外面的精彩世界诱惑着她,有人给她建议,你去做咨询师吧。
“好啊,那样的生活不错,我去拿。”她去了,“围绕着好奇和喜好”,她要作个优秀咨询师。
发展到上升阶段时,就遇到了路线问题。有人说,“你应该做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
“不,其实我们只做人才评估。”
企业问,“你们能不能做薪资考核?”
“不,我们必须拒绝。”
美国一家著名机构希望和她合作项目,这有很大的利益诱惑,又具品牌意义,但白玲感到公司没有到品牌提升的时候,而应该潜心做基础。她又拒绝了。白玲就这样坚持着自己的目标,控制着步伐。
如何知道你做对了呢?3年过去,白玲品牌收获了丰硕的果实。“你可以感到实实在在的正面反馈,品牌、美誉度、企业的满意度,你感受到充实。这就跟做好人一样,开始并不踏实,后来发现确实好人有好报。”她们的培训费用越来越高,客户越来越多,进来的人才水平越来越高。“只要你确知你要的东西,市场就会给你这些。”
和企业谈谈
白玲遇到的几乎所有咨询客户,都是在选择面前迷惑的人,而那些找不到大方向的人则陷入了极度痛苦。前来咨询的一位何小姐,28 岁,从国外留学回来。在法国企业里待遇很好,每天一个小时就能干完工作,剩下时间用来自由安排。朋友们都很羡慕她。令人吃惊的是,她自己却痛苦得无法睡眠,她觉得“越来越没有自己了”。她干的活是一个流程里的小分支,“在这个企业有,别的地方没有”,一种能力恐慌笼罩着她。使她觉得必须有所选择——让自己更具核心能力,或者继续活在恐慌里。虽然是选择前者,但这是个很大很痛苦的减法,别人艳羡的目光会变成惊诧,而她将自己置于新环境,并重新学习。经历了痛苦的思考,她决定要放弃这个企业。白玲鼓励她说,“这个事想明白了,就是放。”
进行人生取舍的最重要标准是什么?“最重要是,对人性,对自己的理解要深刻。”白玲说,她告诉我们进行选择的三个步骤:
1. 人生主线。
2. 信息整理。
3. 信息确认。
首先是梳理人生主线。当我们看自己时,头绪很多,有很多矛盾的想法,人生一场,其中最重要的任务是能不能找到主线,能不能找到不能割舍的主题。通常主线具有一些特征,如追求高标准,承担核心地位。这些特征会告知你,你最关注并能持续发展主题。然后是信息整理:运用思维力,权衡人世间的事务,做轻重缓急的考虑;最后是信息确认:你需要搜索翔实的信息,了解社会需求、趋势,以及职业待遇高高低低。
做这样人生的整理时,减法是其中一种具挑战的方法:拿到了再舍弃。那意味着割除和自己牵扯在一起的东西,意味着痛苦——例如身上的光环,待遇的缺失,常年养成的习性。也意味着蝶化——这是种更难的,更具力度的成长智慧。它摆脱包袱,唤醒使命,直奔目标。
何小姐必须祛除诱惑,打造核心竞争力。而邢先生的问题就更冲突。最近在给一个IT企业做咨询时,白玲遇到一个戏剧化的问题:该公司邢先生要被提拔成为公司负责人时,他和妻子却突然移民到国外,不辞而别。谁都没想到,对一直栽培他的公司连招呼都不打,就销声匿迹了。整个董事会十分震惊,“企业在给你更好的机会……这种回馈太不能理解了。”
同事们对他的评价很好,“谦和、正直……人很正常。”公司董事来请教白玲,他们觉得问题也有可能出在管理上。回忆一下和邢先生的接触,公司董事想起邢先生是很顾家的人,而他妻子希望他安逸些,他确实私下里提出过不要做负责人的话,可没有被注意。他的性子温和谦逊,与上级对抗使他更为不安,便以这种方式来达成自己的意志。这种爆炸性的结局令企业遗憾,“我们要给员工做职业规划,听一下员工的声音。”公司董事说。
“这是潜在的普遍问题。”白玲指出。企业自己的话语太大声了,而员工的声音则太小,当很多人知道自己不要什么时,企业仍一味希望他去要,这就造成了终将决裂的根源。“企业与个人目标有时是相互违背的,不能视而不见,需要及时要找出两者联结的主线。”
找到联结点,就要找出人们想要减法的深层原因,减法动机可以总结为如下三点:1.平衡,在职业规划里平衡发展,兼顾事业、家庭、组织;2.持久,职业是长跑而非短跑,缺乏长远规划,被事务驱赶、耗竭精力并不明智;3.聚焦,人们应该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才干,把精力用在对自己而言最具意义的事情上,才能更好发挥价值和潜能。
这三者事实上没有得到企业重视,尽管它对企业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多数短视的企按照自己的鲁莽本能来行事,为追求眼前利润而极其迟钝。
和企业谈谈吧,白玲建议。
白玲对管理环境的洞察中,发现一个隐秘的空间,即企业和职员之间存在的一个任务弹性场。那是愿景、制度、企业文化之间的一片飞地,通常被企业文化中虚荣和恐惧的苔藓所占据,即制度之外;企业可以有要求员工更尽力的弹性,在愿景的意义内,员工也有要求企业更支持的弹性。确实,不要忘了组织的另一重意义就是,让一个人得到更多的支持。
至少你可以与企业谈以下条件:
一、你可以为聚焦而减。先形成自己一个独特的力量,使这力量有特别的优势,不容易被替代。在与企业谈职责时,你可以要求避免干扰,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这一战略点上,并能为公司带来更具意义的爆发点。但你要训练这一优势成其为一种筹码,并跟企业大战略保持一致。
二、你可以为大局而减。不要迷信企业的正确性,上级做一些分配时确有极其不合理的情况,很多人安于当好人,俯首听命。实际上,从企业和领导高度讲,他们也需要你的一手意见。有些任务是必须的而有些是机动的,机动的任务其实更琐碎,不断蚕食你的时间和精力,并给要事带来不必要的压力。交涉任务时,你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承受力和熟练程度聚焦在最容易产生合力的地方。在任务的筛选上,抓主线,排除机动,这完全可以谈判。我们身边的管理人员,很多时候是因为能干,便不断接受着企业更多的指派,以至于精神和效率趋于崩溃。
三、你可以减速度。一般而言,企业要求越快越好,大家都喜欢说“速度决定成败”。但并非都是如此,有些行业并不如此,不同的岗位也并不如此。这像短跑项目、长跑项目技术要求的区别一样。在一些重要项目上,你必须为自己争取时间,越是高技艺的工作越需要时间的锻造,你可以高喊口号:为了质量!为了品牌和愿景!从而获得自己的条件。因为你的能力和条件必须和低技术重复工作有所差别。
同客户、供应商、老板之间也不是不能谈判的。如果绳子特别紧会崩断,把这个道理摆出来,而避免总是考验自己的底线。原则是,只要抓住它最重要的需求,就能让他满足你最重要的需求。对企业,对个人,我们都要剪掉一些旁枝,让自己呼吸得轻松健康些。
富丽集团公司里有很多业务,部门之间职责错综交织。大家都责怪一个猎头部经理,说他“只管自己的事,别的什么事都不管。”而刘裕彤和大家打成一片,活泼伶俐,热爱东奔西跑处理各种事情,很多部门的同事都喜欢她。但半年后,她开始郁郁寡欢,这个“什么都管”的女孩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而猎头部在市场上颇具竞争力,成为公司的优势业务,猎头部经理的地位也更巩固。“我后来觉得自己错了。”刘裕彤发现什么事情少了她都行,这么长时间,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她来白玲这里做了次长谈,“每个人都要不同的定位,你要找到自己的核心。即你要知道你要专心干的事情的界限。”
正如猎头部的情况,因为他声明要专心干一件事。企业会答应这个条件:好,那你就做下去,我们只要你出结果。
是所有人都该做减法吗?不,有时候减法会更糟。减法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作用。岗位分工实际上就是一种事先减法,但你也会发现:职位低的员工很不喜欢严格的分工,由于他只做流程中的一部分,掌握很少量的信息,便“知道的少,负责得少”,于是他们跳槽到更有承担的企业里。正如民企和外企的区别,很多毕业生开始选择进入民企,“混乱的地方有机会得到锻炼”,他们在那里有倍速发展的机会,飞快地进入管理层。因此,减法哲学伴随着人生阶段,意味着人的发展阶段和企业的发展阶段要相匹配,如果搞错了,那就极度糟糕:你在加法状态待在减法企业里就难受,你在减法状态去加法企业就痛苦。
本质显现
回到现实世界,我们看到更多的人走在歧路上。出于无奈,干着自己不愿干的事。每天,白玲都能在她的论坛里听到这样的哭诉。一个女孩因为紧张的职业关系,自毁性地搞砸了恋爱。另一个女孩每次倾吐过自己的痛苦后,都要说,“我要咬紧牙关。”一位先生把3年内换了11分工作的历程洋洋洒洒写成万言书。
得承认,多数人没有太多机会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干些不愿干的,甚至怀疑自己无法找到出口。对有历练的经理人而言,职业核心竞争力并不就是个人的兴趣与才干,那么,在外在要求和内心动力之间如何选择?
还是要选择自己愿意做的事情。白玲建议,这个“愿意”是原动力,没有这个干什么都不开心。职业不仅带给人成就感,还一定要带给人快乐。这才是你的“命运”。但一开始你很难让二者统一起来。在个人兴趣和现实压力的冲突上,如果没有选择,你就要忍一忍,“三年苦工,五年技工。”有了这个,后面就有了职业的从容和自由,到一定阶段,你会惊奇,原来工作很有意思!从左踢右找,疲于应付,到行云流水一样有感觉。一旦你明白什么是第一位的,其他东西就配在主线周围。
危险的是,兴趣与核心竞争力也会被毁掉,很多人明白如何保养机器,却总是在耗竭自己,如果忽略了保养,沉重疲乏的心理负担会把兴趣拉下水,使人丧失激情和活力,所作所为都缺乏内在价值。所谓的职业保养,即恢复内力便尤为重要。如何恢复内力?其实也需要一些减法:如在生活上简单一些,放弃一些物质诱饵,放弃一些目的性特别强的行为,你就更能享受一些过程,在轻松生活中,激活了兴趣。简单一句话,“玩的时候就不累了。”
无论如何,更高的动力来自信仰。总有些人干活无数,多么艰苦、多么困难都无所谓,他们内在坚定的信念为这些行动提供了源源不绝的能量。企业家呕心沥血,艺术家自我牺牲,记者们甘受风险。毋庸置疑,李嘉诚再累都无所谓,他在做一件信仰层面的事。而中国经理人的心力大致是二级水平,就是只到了和人比面子的级别,这样的目标就特别累。
“当年我是北师大心理专业的学生,我自觉很牛,经常给别人讲我是北师大心理专业。忽然之间,我明白这可笑的东西不重要了。我知道我原来是在借势。如果下次还要拿牌子,我就得读博士,读博士后,不断装饰自己。其实有必要吗?我干自己的事,看到内心的力量。”
像禅宗所指,把上面的尘埃迷雾拨开,才看见自己的自然状态。和企业的较量是技法的减,到了更深入的阶段,本质上是要减掉心理的压力,清理心理垃圾。志向很明确的人并不多。为什么有时候不明确?因为尘埃太多了,欲望和志向纠缠不清、相互干扰,形成了庞大的内耗。根本没有时间应对外面的世界。真正的减法包含了“减外面和减里面”,外面的累赘是容易被发现的,里面的东西只有自己会知道。那是一种修炼。“在减自己内心时,你会恐慌,你会卷入,你回避的东西会折磨你。你必须利用反思,它是特别重要的武器,直到识破了假象。”
“这是国民教育的问题,企业领导人要是明白的话,应该集体补些传统文化课。”白玲说,“补些人的精神,把恐惧,虚荣减到真实而不夸张的水平。”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s://bbs.21manager.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