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水寒
猪肉上涨的积极因素,似乎就是让CPI成为了一个国人尽知的热门名称,连我这个发誓不学英语的人,竟都能将其背得滚瓜烂熟,好像如今言不称INFLATION(通货膨胀),就跟这个世界脱轨了似的。
2007年8月初公布的中国公民消费价格指数显示为5.4%,7月份的CPI指数创下1997年2月以来的新高。其中,食品价格涨幅达到15.4%,鲜菜价格同比上涨了18.7%,,此前6月涨幅仅为4.8%,而鲜蛋价格的涨幅也高达37.9%。一时间,似乎通货膨胀,不,应该是恶性通货膨胀正在逼进,仿似人民生活将迅速跌入水深火热之中。于是,政府官员在各种场合下的解释、专家们在屏幕前的分析、消费者在菜市场的抱怨、媒体推波助澜的报道、国外舆论或善意或恶意的“友邦惊诧”纷纷交织在一起,响成了一片盛夏蛙塘的鼓噪。
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CPI的上涨最先击倒的莽汉,竟然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世界拉面协会中国分会”,这个有着莫名其妙的拗口名称的协会,在棕榈油和面粉涨价的背景下,曾组织一些方便面企业相约于今年6月1日集体涨价,好像是每包上涨了0.2元钱。猪肉价格上涨了一倍都没有引发市场恐慌,而这区区两毛钱的涨价,倒是引发了有关部门的“恐慌”。正所谓枪打出头鸟,正在为涨价犯愁的政府,正好拿这包不知好歹的方便面“杀鸡儆猴”。反正既不是居民消费的核心产品,又无关国民经济的增长,发改委一纸《认定》,便决定了这个协会的命运:严重扰乱了市场价格秩序,阻碍了经营者之间的正当竞争,损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涨还是不涨,不仅仅是CPI的问题
当然,串通涨价、涉嫌垄断自然是应当受到批判的,但关键的问题是,这包方便面的价格到底应不应该涨。
在笔者看来,是应该涨。
近年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逐年高位增长,而物价指数则持续在平稳增长,这意味着中国商品一直靠着低价格在艰难地拓展着市场空间。而国民生产总值的高位增长所带来的国民收入的增长,并没有体现在消费指数的增长上。这种情况折射出的市场怪相,就是在很大一部分人还生存于温饱线附近的情况下,中国却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奢侈品消费大国。这说明中国一部分富人手里的钱,并没有花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日用品上,而是花在以国外品牌为主的奢侈品上。这与我国目前以生产制造普通日用消费品为工业基础的现状,是严重的不协调。
一方面,这种现状反映了严重的贫富不均,另一方面正说明了国产日用消费品低利润、低成本的现状。笔者在一次购物中充分感受了这种低利润:一个没有商标的带有液晶电子表的塑料质钥匙扣,在批发市场的售价仅为2.0元,而一个杂牌指甲钳,售价为5元钱。即便是按照最简单的逻辑,一个带有电子表的钥匙扣价格也不应低至如此。要知道,笔者手上带着的一块卡西欧电子登山表,含关税的零售价在2500元至3000元一块,而不含税的水货价格,也在1200元左右。于是,笔者又在该批发市场转了一圈,发现国产杂牌电子表的价格,一般都在20元以下,国产名牌百圣牛三防电子表的价格,大约在80-150元之间,而几乎同品质的卡西欧电子表价格则在400元以上。使用日本机芯的国产杂牌石英表的价格,在批发市场最低可达到20-25元一块,带日历夜光的产品价格约为40元左右。而差不多是同等制作水平的斯沃琪,价格则高至300元和500元。
当然,这其中有品牌因素,这不是本文所探讨的问题。但是,相差如此悬殊的价格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中国日用消费品的低利润。
不久前因美泰召回事件而含冤自杀的东莞某玩具厂厂长张树鸿,也正是死于这种低利润。因为低利润,使他和他的企业根本无力承受这种突如其来的企业危机,哪怕这危机是暂时的,哪怕这危机是假的,哪怕这危机是很快就会被“平反昭雪”的。
由此可见,中国日用消费品生产企业的日子过的有多么艰难,他们就是一些无法渡过初霜的嫩苗,却要在刺骨严寒中的世界企业丛林中寻找生存的缝隙。这样的企业长不大,长不大的企业无法给工人更好的收入,国民没有良好收入的国家不能富强,不能富强的国家保护不了自己的企业。
涨还是不涨,是个社会公平度的问题
应该限价的不是日用消费品,而是那些奢侈品、房产、汽车……,这已经是老生常谈,我已经不想再重复。我这里说的涨,不是指物价,而是指收入。
物价与收入,是天平的两头。只要保持天平两头的平衡,物价与收入成一定比例的同时上涨,在国际贸易差额允许的情况下,是不会造成通胀危机的。因此,抑制物价增长和增加国民收入,是解决这次“猪肉危机”的两种思路,运用哪种思路,是政府应对金融问题的策略高低的看板。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一份报告显示,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人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已从67%降至现在的56%。世界银行(World Bank)发现,自1998年以来,这一比例的下降幅度更高,为9%。这说明国民并没有在高速的经济增长中获得应该获得的利益,甚至还有所下降。因此,从这个角度观察,提高国民收入在目前来看,是比抑制物价上涨更好的办法。
当然,政府也在动用收入杠杆来调解目前居高不下的消费价格指数。但是,调高银行利率只能给高收入阶层带来更多的利益,而对于那些日用消费品消费增长的主要受益者——普通公民来说,却是重演“马太效应”的悲剧。因此,提高收入,应该从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最低工资收入标准,减少公共费用如医疗、教育支出开始,首先要让底层民众获得利益,才能提高国民平均收入水平,进而调整物价指数,避免通货膨胀的危机。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让富人贫穷些,让穷人富裕些,社会才能达到真正的公平,政府不能用强迫的手段剥夺富人的财产,但是可以通过强迫手段提高穷人收入,通过税收、价格等工具降低富人未来收入水平来实现这一公平。对于富人来说,暂时降低一些收益以保证市场平稳,总比大家都陷入通货膨胀,进入经济萧条期要好很多。
涨与不涨,是个时机与技巧的问题
事实上,怀着最“歹毒”的幸灾乐祸心理的笔者认为,从目前情况下看,物价上涨也并非是坏事。明年就是2008年奥运会,世界各地的“老乡们”就要来咱们国家参观购物了,此时适当的上涨些物价,只要把握好那个天平,就咱们这个“第三世界国家”来说可谓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啊,增加了收入不说,增加了收入的商家,也能尽心尽力地给国际友人提供优良的服务;增加了收入的国民,也可以天天笑逐颜开、自信宽容,提高咱们国家的国际声誉与地位。
同时,增加了收入的国民,也可以提高国民购买能力,做大中国市场这个盘子。实际上,对于国外投资者来说,将资本投入到中国真正看重的是什么?不是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也不仅仅是中国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产业链,而是中国这个市场,是中国市场的巨大消费潜力。而中国市场和消费潜力的支撑者,是每一个公民兜里叮当作响的银子。只要这个市场在,国外资本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入进来。多年经验表明,中国人力资源成本的上升,并没有减缓国际资本投资中国的步伐,相反还有所加快,就是这个道理。有了这个巨大的市场,中国就不怕越南、印度抢走中国制造业的饭碗。毕竟,资本的个性就是锦上添花,让他们雪中送炭,比登天还难。
增加收入就能提高购买力;提高购买力便可以吸引资本、促进工商业发展;工商业发展便可以吸引就业、提高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提高了自然增加购买力。中国只要按照这样的正循环发展下去,何愁不国富民强?
因此,增加国民收入的好处远大于遏制物价,而且,现在增加国民收入水平又正当其时,那么,我们还等什么呢?
ZF只敢欺负卖方便面的,实在是滑稽!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s://bbs.21manager.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