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
1、欢迎板砖(言之有据的反对意见),但不欢迎污泥(想当然、凭情绪)。
2、做不到前者的,可以用用脚投票(点有用/无用),但不要象后者。
3、后者的帖子,本人一律无视、不做任何回复。
4、(补充)想拍砖者,建议从我的三个论据入手,对着三个论据猛砸即可,别到处丢石头。
下面言归正传
------------------------------------
正如标题所言,我反对深入学习古籍,包括诸子百家在内的各种古代观点。当然,偶尔看看,还是不错滴。但一定要反对那种把古籍当宝藏,顶礼膜拜、深入学习的方法。原因如下:
1、我们很难弄明白它(泛指古籍,下同)到底在讲什么。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我们现在看到的、有标点符号的古籍,都是后人加上的,而且是挺晚才由后人加上的(清代以后?具体不清楚了,哪位知道告诉我......)--千年之后的人给千年之前的文章加标点,我怎么看都觉得是风险很大的一件事。
而我们接受不接受一个理论、一个观点的前提是我们准确理解了这个观点。在没有弄明白观点所指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学到的东西,往往只是自身以往经验的投射,说它对或者不对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我们实际在谈的是自己的理解。
打个比喻。不少人都听过3个秀才进京赶考,路过寺庙就进去问老和尚考试结果如何。老和尚一言不发,举出了一根手指头。秀才不解其意,闷闷而去。小和尚就觉得纳闷,问老和尚到底什么意思。老和尚说“不管他们考的结果如何,一根手指头都能代表。如果都没中,那么,一根手指头表示“一个都不中”;如果都中了,表示“一个都不了”;同样,中一个、中两个,一根手指头都能正确解释”。
我想古籍就是这么一回事,因为我们不能很清楚搞懂它到底在说什么,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它什么都说到了。
这是第一个理由。
2、古籍中观点与当前一些最新发现不谋而合,不代表古籍就是正确、有价值的。
禅宗在描述修行的阶段性时,分别用“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以及“看山还是山”来形容。在这三个阶段,第一、第三阶段似乎一样(看山都是山),但是,任何一个明眼人都能看出两者之间存在质的差异。对古籍来说,很可能也是如此,即,古籍处于“看山是山”的阶段,而目前最新发现则是处于“看山还是山”的阶段。二者形式上的相同不代表实质上的一样。
3、古籍中多观点,少论证,信不信全在自己。古籍能给你灌一脑子的观念,但却不告诉你为什么这些观念是对的。
既然如此,接受或不接受的责任完全在自身--你要么信,然后去自行寻找证据、验证观点,进一步说服自己;要么不信,毫不理会。
这种手法,和宗教信仰有何区别?都是先要信,然后再去找信的依据。所以,儒、释、道被看做三个宗教,因为他们的基础建立在“信仰”之上。
以上是我的观点,请大家指正。
看完这个帖子的朋友,要么请点击“有用/无用”,给我些反馈,要么发个短贴,让我知道你的意见--我就不枉敲了这几十分钟的字。谢谢!!
================================================
回复记录:
1、8.16;第一批回复(Re:2~10楼)在11~13楼,请查看
2、8.17;第二批回复(Re:14~17楼),在18楼,请查看
3、8.20;第三批回复(Re:19~22楼),在23楼,请察看
================================================
还是理性的好,古典中有好的也有不正确的
虽然不敢说全对,但也非全是错.
不可不信,也不可尽信
楼主,我在读古籍,觉得挺好.
你打的以上文字,不知是读前打的,还是读后打的?
你报着怀疑的观点读书,是很对,但并不能说有怀疑,就不读了。
我女儿四岁半,现在已经读完了:弟子规,孝经,大学,中庸,老子,现在论语读到第十章。我们是跟着她一起读的,觉的古人的智慧实在是我们所不能比拟的。
这些文字是在有了文字后启示下来的,大概有几千年吧。没有文字以前呢,还有一两百万年吧,对所谓的科学,先古的智者可能没有我们了解的多些,但他们对生命,对社会,对生死,情感,等等方面,要比我们思考的多得多,况且这么多年了,天才的智者不知出了多少,我们当然不能否定自己的智力,但和先哲相比呢?我找不出能回答的词语来。
如果可能,你可以读读黄帝内经,品品圣人的思想。
或者先写几首诗后,再读读诗经,找找自己的距离。
或者先空想一番,再读读庄子,看一下古人的境界。
当然如果看不太明白,还是看看别人的注释吧,谁教我们只有这么一点能力,不能看明白祖宗的话语呢?
1、我们很难弄明白它(泛指古籍,下同)到底在讲什么。
很难弄明白吗?只是没有弄明白而已,或者不想弄明白而已。有个办法,就是读上二三十遍吧,当然看了注释后可以少读几遍。一般来说,如果真的要弄明白,要求读三百遍,保你终身不忘,一定会融会贯通的。
2、古籍中观点与当前一些最新发现不谋而合,不代表古籍就是正确、有价值的。
也不代表就是不正确的,没有价值的。
3、古籍中多观点,少论证,信不信全在自己。
经典书籍的意思,就是经过历史筛选,不需要怀疑的,经过简单证明,不需要太多论证的,一定会流传下去的,并不会因为什么原因失传,也不会因为有人信不信就失传的箸作。
综上所述,你的观点只能影响个别没读过的人以及你自己。
我有时候总觉得,现在的人总体来说比古代的聪明,也比古代的人眼光看的更长远,调侃点说,大道理就那么多,都让古代人给说完了。
古代的圣人真的比现代的智慧者强吗?不该是这样。
话题不错,有意思。
1.读古籍,如果从学术研究来说,在没有一个很全面很深入的认识前去理解或解释古籍当中的言论未免有点瞎子摸象。
2.从实用角度来说,我们在回顾古籍的时候经常会发现古代先人的有些观点能给我们带来许多启发,结合现实生活工作当中的事例可以用得上。我觉得看古籍的人目的不同,有的只要实用。拿邓爷爷的黑猫白猫理论来说就是管我理解的是否符合原意,只要现在对我有用就行。
3.古籍大多是先人从诸多经历中总结得来,如《孙子兵法》,《人物志》等等。对于LZ古籍中多观点,少论证,信不信全在自己。的观点,我觉得只能说古籍当中的一些观点至今是否适用,只能又我们自己去论证。
最后,我觉得现存于世的古籍都代表了中国的文化,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都是值得我们后人所学习的,并有待我们后人去改进和完善。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古人传下来了他们的智慧,我们也应为我们的后人留下我们的智慧。
我女儿四岁半,现在已经读完了:弟子规,孝经,大学,中庸,老子,现在论语读到第十章。我们是跟着她一起读的,觉的古人的智慧实在是我们所不能比拟的。
pfpf,以后我有小孩子一定要向你请教 如何教会四岁的小孩读那么多的书 哈哈哈
你认为该读古籍或不该读古籍,这两方面的选择你都是对的。
这世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事情。
也许当有一天我们人类的科技足以使我们迁移到太阳系或更遥远的银河系时,我们或更怀念这颗“暗淡的蓝点”----地球,以及这颗星球的智慧人类所创造的文明,也许当初没有这些智慧人类所创造的人类文明,他们的子孙后代不可能迁移到银河系及整个宇宙。
你所说的古籍也许在你眼里也许一文不值,但在我看来它们就是宇宙法则的一部分,尽管我读的很少很少。
第一批回复(Re:2~10楼)
坦白的说,以上回复中,我看到了对我意见的“不同意”,但没有看到“理由”。不知道我是否可以将此理解为读古书的一个副作用?即“只给结论,不给原因”
但好歹有朋友朋友捧场,我就逐个回复一下:
2楼.自在的风:同意你的观点“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但你偏题了,这个帖子谈的是对古籍的态度,你谈的是方法论的问题。更何况,“信与不信”的关键在于对方有无“强有力”的论证,没有的,可以当他是在放屁,毕竟世界上没事乱放屁的人大把大把。就我们这次谈的古书问题,至少我没看到哪篇古书中有强有力的论证。哪位见识广博的仁兄不妨给我指点指点,让我开开眼界。
3楼.阿懒:(跟阿懒说话心里有点忐忑不安,毕竟是前辈阿~~懒兄见谅)你所说的“未入门”,不知如何定义?我自小也是喜欢读古书的,初中就开始看老子、庄子(易经那些东西看不懂,没碰),还看过全文言文的《十一家注孙子》,更别说中学课本中的诗词曲赋,好像在我中学、大学的同学中对古籍的阅读都是领先的。所以,我自认不是一个没看过古籍,随口乱说的人。
“下功夫不够”,不知道要下到什么程度?或者如6楼朋友说的,读300遍?可惜现代不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时代,实在没那么多功夫。
《论语》――其实也存在我在1楼说的问题(没句读,后人注释),而且,比唐宋的文章难懂的多。前段时间家园里有篇帖子讲被我们误读的“经典”,其中好像就有《论语》的。
4楼. lgz1612:“有结论没论据”的典型――不予理会
5楼.RED88SUN:
1、 我不是没读过,是读过后吃了亏,才建议大家不要把古籍太当回事。
2、 “对所谓的科学,先古的智者可能没有我们了解的多些,但他们对生命,对社会,对生死,情感,等等方面,要比我们思考的多得多”
――不同意,大家都是人,而且他们普遍活的都比我们短,同时代人的交流也不如现在方便,凭什么认定他们思考的就比我们多?
3、 当然如果看不太明白,还是看看别人的注释吧,谁教我们只有这么一点能力,不能看明白祖宗的话语呢?
――对啊,我相信所有人,除非做古文学研究的人,大家看得都是别人的注释(加标点应该算注释的一种吧?)。既然如此,我1楼的观点、论据没有被推翻。
发重了,又不知道怎么删,只好占个位。。。。
[em04]6楼.RED88SUN:首先感谢老兄的详细回复,虽然我不认同你的观点,但我感谢你的认真态度――这是对我的最大尊敬。谢谢!
1、 读三百遍的问题:我相信一段文字,读上三遍还不理解它是什么意思的时候,就不应该继续读下去(指论道理的,不包括文学作品)。因为,再反复读,那就是把自己的人生体悟投影上去了。即,你读到的东西,不是文字告诉你的东西,而是你自己以往的知识。
2、 “也不代表是不正确的,没有价值的”――这句话没错,尤其适用于没书读的年代,比如古代各朝、文革时期等。但现在是信息爆炸的年代,有什么必要去读一本只是“可能有价值”的书呢?
3、 关于经典书籍问题――现如今的经典书籍,并非以其自身魅力、价值得以流传至今,而更多的是靠“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治流传下来的。所以,你说的不需要论证,我觉得只适用于中国仍处于封建社会时期,而非如今。
4、 观点影响问题――我的观点能影响谁我是不知道的,我也没想这么一个小帖子就能影响谁。我知道的是,至少我应该把自己的看法准确的表达出来,否则其他人没法帮助我。
7楼.少天:少天的话是最对我胃口的,可惜说的太少。少天兄,帮俺说两句话?呵呵
8楼. NORIMICHI:呵呵,又是一个高手啊,不过还是没说服我。。。。嘿嘿
1、 学术研究――就古籍而言,中国似乎没有哪篇文章是以“学术精神”写成的。多数都是通篇的“理所当然”。既然如此,何必要求读者要有“很全面、很深入的认识”呢?
2、 古籍的启发――我承认古籍能给人启发,但是,正如我之前所讲,这些启发恐怕不是来自于古籍,而是来自于你自己的思考总结,right?
3、 自行论证――不知道对其他人而言是否有难度,至少我自己看书是希望能够快速的吸收前人智慧,而不是去论证前人的观点――这些论证工作交给学者吧,我们只需要知道结论、以及简单的推理论证过程即可。
9楼.纵横驰骋:你这家伙,我们在讨论严肃问题,你来这儿谈小孩。。。。。。赶紧回去生个BB,再来讨论。嘿嘿 :)
10楼.纵横驰骋:
1、 对你的看法,我表示理解,也愿意尊重古籍,毕竟那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藏。但是,我仍然相信,我们不能就此把古籍供起来,对吗?
2、 这世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事情。――同意这句话,所以我们更应该在微观、具体的领域谈论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这也是我发起这个讨论的初衷。
书籍没有时间概念,不是说古籍太老了就没有研读的价值了,这要看读书人。例如,我前两天偶尔到我们的书市去买书,看到有几个朋友在找很早的一本书;同样书中的内容,我们每个人看都会收获到不同的结果,同样的一本书,相隔多少年再看又有不同的味道。不要动不动就要舍弃一些,共存的结果多好,你不愿意看还有别人看呢。
8楼. NORIMICHI:呵呵,又是一个高手啊,不过还是没说服我。。。。嘿嘿
1、 学术研究――就古籍而言,中国似乎没有哪篇文章是以“学术精神”写成的。多数都是通篇的“理所当然”。既然如此,何必要求读者要有“很全面、很深入的认识”呢?
2、 古籍的启发――我承认古籍能给人启发,但是,正如我之前所讲,这些启发恐怕不是来自于古籍,而是来自于你自己的思考总结,right?
3、 自行论证――不知道对其他人而言是否有难度,至少我自己看书是希望能够快速的吸收前人智慧,而不是去论证前人的观点――这些论证工作交给学者吧,我们只需要知道结论、以及简单的推理论证过程即可。
^_^ 来这里谈谈自己的看法,并无想要说服beyonlee的意思。有句话说的好,尽信书不如无书,我是比较反对太过死板的要去信奉古籍。知识和智慧有一个不断升华的过程,要是顶礼膜拜古籍未免会导致固步自封,我们就很难突破先人的束缚(现在就是有这种现象)。每个人看古籍的目的不同,就我来说我是只要实用就行,不管理解是否符合原意我先拿来主义再说。因为每个人看书都会受到自身情况的影响(学历、经历、素质、思考模式),可以说对古籍都是自己主观的理解,所以就没有必要再大费周章的要去揣测古籍中的原意。最后,我觉得对观点的论证是很必要的,不为别人都是为了自己,正所谓理论结合实际,学了知识要活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让实践去考验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论证并非学者的专利,我们的一生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位学者,修的课程就是“自己的一生”。然后有些人能把自己的总结观点写成书,经过几百年的洗礼还能被后人拿来说的我们把它们叫做经典古籍,之后又会有一批人来揣测书的原意,然后又会由不同的观点产生争论,再然后。。。。。。。大家自己去想吧。哈哈哈哈!
这里碰到了一些认真的人,真是高兴。
1、 我不是没读过,是读过后吃了亏,才建议大家不要把古籍太当回事。
--------------------------------------
首先要明确一件事,我们的目标有些不同,我指的是古籍中的经典,不是全部的古籍。至于中学课本中的诗词曲赋、唐宋诗词,还有什么野史不在我描述的本意之内。
看到您在初中时读过老庄,真是相当有眼光,我在当时就知道如何练习空翻什么的。当然你现在不迷信他们了。
您读过以后不知吃了什么亏?可否是按书的观点运用时发现受骗上当,又或是觉得花了大量的时间不可惜没有什么体悟?不管怎么样吧。总是只是你个人的看法,或许是把法则用错了也有可能,又或是你觉得根本没用,而不想用。
2、 “对所谓的科学,先古的智者可能没有我们了解的多些,但他们对生命,对社会,对生死,情感,等等方面,要比我们思考的多得多”
――不同意,大家都是人,而且他们普遍活的都比我们短,同时代人的交流也不如现在方便,凭什么认定他们思考的就比我们多?
-------------------------------------------
--大家都是人,但你忽视了人和人的不同。或者说生命和生命的不同。
我们想一想:
一块猪肉和一颗种子有什么不同?
死的和活的。
一块石头和一颗小草有什么不同?
不会成长和会会成长。
一个蚂蚁和一个小狗有什么不同?
思考力不同。
一个傻子和一个正常人有什么不同?
这样说起来太麻烦了,直说吧,我们和自己的领导有什么不同,又和自己集团的领导有什么不同,和市长有什么不同,和省长有什么不同,和胡总有什么不同。
只是想说明一个意思,人分了很多层次,生命分很多层次,思考力分很多层次。我们如果不承认这些,只能说明自己愚蠢。
以上只是临时找了个耙子。所以请不要随便的乱说,既然要严肃的讨论。
3、 当然如果看不太明白,还是看看别人的注释吧,谁教我们只有这么一点能力,不能看明白祖宗的话语呢?
――对啊,我相信所有人,除非做古文学研究的人,大家看得都是别人的注释(加标点应该算注释的一种吧?)。既然如此,我1楼的观点、论据没有被推翻。
-------------------------------------------
先抨击一下,不一定所有的人都要看别人的注释,如五四以前到孔子以后的大多数,包括李白吧,他们不用看,还有一种说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只有我辈中一些偷懒的人不想读了,所以采用了一些经济的做法,去看注释。各位,三百遍的说法,是祖宗传下了的噢,那是终身不忘的做法。但对我女儿的话,十遍以内,她就可以记下了,还有多说一句,我观察,大多数孩子都有这个能力,只是我们很多人没有发现和运用。呵呵,运用也是不容易啊。
再来举一例:女儿学了“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这句了后,过了一阵子(我们从没有给她讲解过),有一天她突然对我们说:幼儿园的小朋友,有的听了老师的话后,马上去洗手,有的听了后,象没有听到一样,有的小朋友还笑别人呢。我们就是从这件事上知道。不需要讲解,她会明白其中的意思的。这件小事就足以做为论据推翻了吧?
还有要明确的事,读经典著作,最重要的是,对的读了要做。楼主初中读了后体会了多少,又做了多少呢。至少我女儿读懂了后明白了,老师说的对,要马上行动。
现在的多少成功学说,那一个不是要求行动。
但我感谢你的认真态度――这是对我的最大尊敬。
----------------------------------------
原谅我回复的随意,文字处理是俺的缺陷。
1、 读三百遍的问题:我相信一段文字,读上三遍还不理解它是什么意思的时候,就不应该继续读下去(指论道理的,不包括文学作品)。因为,再反复读,那就是把自己的人生体悟投影上去了。即,你读到的东西,不是文字告诉你的东西,而是你自己以往的知识。
-------------------------------------
你还有这样的观点,第一次听到。如果你是圣人可以这样做,因为你已经没有了疑问。读三遍不懂,是自己能力的问题,我们(只限于我们和我们以上两代)不具备读古文的能力了,以前的文人都有这些能力,就是因为他们在幼年时期都读过两百多遍的古文,后来他们有了这能力以后,又读了其它很多的内容。你的“即”来的太快了,没有这样的因果关系。
2、 “也不代表是不正确的,没有价值的”――这句话没错,尤其适用于没书读的年代,比如古代各朝、文革时期等。但现在是信息爆炸的年代,有什么必要去读一本只是“可能有价值”的书呢?
--------------------------------------------
读书是自己的事。正确和价值是自己的判断。要相信历史的判断,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是最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要成果之一。被历史淘汰的书籍,我们现在看不到。如果讨论可能不可能就没意义了。信息爆炸的年代会产生更多的错误信息出来,会有更多我们无法分辨的可能和不可能有价值。最简单,比如国民党在位时,也有很多书出来,你现在能到几本。
3、 关于经典书籍问题――现如今的经典书籍,并非以其自身魅力、价值得以流传至今,而更多的是靠“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治流传下来的。所以,你说的不需要论证,我觉得只适用于中国仍处于封建社会时期,而非如今。
-----------------------------------------
呵呵,还有佛经呢?古兰经?圣经?各位,认真的想想,中国的当今政治社会和封建社会有多少不同吗?新中国不过才几十年嘛,放在历史长河中看看吧?
《老子》不是儒术,佛经也不是,你们觉的,当今的社会最缺失的是人们的信仰吧,说信阿公,这里有几个,是如何信的?能为它献身吗?能叫做信仰吗?我目前是无神论者,对达尔文和老马还是暂时同意的。你们呢?说来说去,思想或者说经典是靠强权政治流传是不可能。
4、 观点影响问题――我的观点能影响谁我是不知道的,我也没想这么一个小帖子就能影响谁。我知道的是,至少我应该把自己的看法准确的表达出来,否则其他人没法帮助我。
-----------------------------------------
这不是问题,佛家讲不渡无缘人。老子也讲如何“化人,化物”问题。就是入党,还要两个推荐人呢。
从另一方面来说其实这个话题还是蛮有意思的
比方说为什么欧美发达国家并没有把我们的国学经典作为他们国家教育的核心,他们仍然可以在如今的国际社会中处于发达国家行列?
反思一下,我们也可以从国学经典中“挑刺”,“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很高兴有朋友继续和我讨论这个问题! : - )
――栖息谷啥都好,就是讨论的氛围差一点,很多话题都没有深入。讨论了半天没有结论,半途而止,实在让人失望。
Re:14~17楼
14楼.wyqwln:
1、“书籍没有时间概念”――很难认同这个观念。书籍是人写的,而人都是历史的存在,打有时代的烙印。所以,书籍也必然会有时代的烙印。因此,我们读书必然要看一本书是什么时间撰写,什么时间出版,如此才能比较好的理解书籍的内涵。有时,我们甚至需要进一步研究作者的生平、经历等等信息,才能更好的理解书籍。
2、“不要动不动就舍弃”――这位仁兄一定没有仔细看我的原贴。我从来没有说过要舍弃古籍,我反对的只是“深入学习古籍”。这个论点中有两点,一是“深入”,即我不提倡把古籍当成“宝藏”,花大力气去研究。但是我也不反对偶尔看看古籍。其次才是反对的对象“古籍”。――这么说,不知14楼朋友是否理解了我的观点?
15楼:NORIMICHI
1、“来这里谈谈自己的想法,并无想要说服beyonlee的意思”――我理解这句话,不过,我想借这个机会表达一下我对讨论的观点:“说服别人,是我的荣幸;被别人说服,是我的幸运”。――这也是我发起、回复讨论的原因
2、拿来主义、实用主义――这也是我坚持的。
3、对论点的论证是很必要的――同意这种观点。事实上,中国上千年文明,一直在原地打转,不能寸进,“只给结论、不给论证”的做法恐怕难辞其咎。
16楼.RED88SUN
1、 我吃的亏是:接受了一大堆“似是而非”的观点,在实际生活、工作中,发现遗毒无穷,让自己走了很多弯路,浪费了很多时间。――当然,这都是我的经历,对或不对,都是我个人的看法。而这,正是我发起讨论的原因。我从来没有认为过自己的观点能代表其他人,也从未试图过去代表其他人。只希望你也能记住这一点。
2、 “人分了很多层次”――你这一段讲的不是太明白,所谓的人、生命、思考力分很多层次,不知道是指什么?就我揣测而言,我认为你可能是想说“先贤的境界比我们高的多,所以,我们不应该随便非议先贤的言论”。不知道是不是这个意思?如果是这个意思,那么,我觉得这个意见中至少有几点值得斟酌:
a) 先贤的境界是否比我们高?这恐怕很难比较,毕竟孔子、老子、韩非恐怕骨头都已经成灰了。按照波普的“证伪理论”,这个问题无法证伪,所以,也没有必要讨论。
b) 所谓的“随便的乱说”不知道该怎么定义?是你来定义还是我来定义?就我看来,我觉得我都是在平心而论,没有“乱说”。因为,从心底里,我还是佩服这些先贤的,但这不妨碍我认为他们的理论落伍了。
3、 注释问题――首先,我不知道李白是不是需要看注释,但我确实知道,学古文首先要学分“句读”。而分“句读”,在古代是靠私塾先生教,在现代,是专家给分好了的。有这么一个“分句读,加标点”的过程,我不认为李白不用看注释。其次,你提到古话“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不知道你听没有听过二战时期戈培尔的名言“谎言重复千遍,就成为真理”?试问,我们读了百遍之后,是因为我们弄懂了这句话为什么这样呢?还是因为重复次数太多,我们从内心相信了它?
4、 “读三遍不懂”的问题:我不知道古人和今人有多大差别,为什么他们就能具有读古文的能力,而我们就没有?red88sun兄拿未经过训练的现代普通人和花费大把时间读书的“古代文人”来对比,未免有些“对比不当”的问题。
5、 “读书是自己的事,正确和价值是自己的判断”――这话未免武断。如果正是这样,我们干吗要讨论?论坛里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朋友和大家分享、推荐书评?价值判断可以有自己的判断,但是,大体上,一本书、一篇文章是对是错,价值大小还是会有公论的。这种公论就是我们有选择读书的基础所在。另外,“被历史淘汰的书籍。。。。。”之论,实际上反映你没有读懂唯物辩证法,还是在用机械的方法利用历史辩证法。直接的一个反例是:由于“焚书坑儒”而未流传下来的书,它们都是“经不起历史考验”的书吗?
6、 “关于经典书籍”――不知道red88sun是想从哪个角度驳斥我的观点。我的观点的核心是“经典书籍之所以成为经典,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于自身魅力、价值,而是政治的强权推行”。老兄能否来些直接的意见,反正我看你那两段没看明白什么意思。
17楼,纵横驰骋:同意你的看法,事实上欧美没有我们这套东西照样发展的很好。这是“国学无大用”的反例。
我的观点的核心是“经典书籍之所以成为经典,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于自身魅力、价值,而是政治的强权推行”
--------------------------------------------------------------------
这样,我们直接上干货,看一看《大学》的经文及注释以及讲解。
这里的所讲的文字是不是过时了?是不是我们没必要要深入的理解和认真领会了?
《大学》不是当今社会强权推行的,我们中是不是很多人在按这个道路行走的呢?
我觉目前很多成功学中讲的方法也和这有些相近。不过是很多人不习惯看古文,而要听易懂的白话文。
【原文】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其本乱而未治者 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经)
【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 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 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后一种含义 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 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 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 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 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 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5)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 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 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 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 的却加以重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 法等)。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 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 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 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 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 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 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 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 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 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 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 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 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 能的!
【读解】
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子至善。它既是《大学》的 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 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 生进修阶梯。 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 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 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 会登堂入室,领略懦学经典的奥义。 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 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 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 环,则是连结“年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 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 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 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 列学说怯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 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 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 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 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看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 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 地展开。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 的野鹤闲云、隐逸高士呢?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
1、书是经验的固化形式;
2、古人今人的差别实在有限;
3、吃什么东西都有讲究,消化不良跟食物无关;
4、爱学不学,没人管你。
讨论的好热烈,楼主真是个认真的人啊,偶也来参与一下。
对于古籍,我的观点一直是可以看,可以深入的看但不可以全看,选一两本深入学习一下就可以了。
可以看:我现在买书看书的唯一的选择条件就是十年二十年后这本书还有没有再出版,还能不能看的到,所以我一向不买畅销书之类的,时间沉淀下来的一般都是经典。古籍可以从古代那么多出版的书当中留存下来,自然有其道理,当然也不否认存在一些政治上的考虑,但经典就是经典,乾隆的诗词政府再推销也不会流传下来。
可以深入的学习一两本,所谓一法通,百法通,道理就这么多,很多书籍只是换个角度重新说一遍,所以也没有多看的必要;有些是很有道理,但跟你没关系,也没有必要看,就像地球绕着太阳转一样,是真理,但跟绝大部分人来说这个真理有没有根本就没关系。
再说,也没这么多时间去看,经典的另一个含义就是你要学习很久,要看很多遍,你才能有所理解,不然随便翻翻就当看过,也没什么意义。
至于beyonlee说
1、我们很难弄明白它(泛指古籍,下同)到底在讲什么。
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那你认为红楼梦在说什么??我认为重要的不是古籍本身在说什么,而是你从中看出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这才是关键。
2、古籍中观点与当前一些最新发现不谋而合,不代表古籍就是正确、有价值的
这个可能要分开看吧,有些的确是很牵强,属于后人生搬硬套,硬要把现代的一些发明发现跟古人联系起来,以证明中国的古人是多么的明智,呵呵,这个不去说它。
但有一些你也不可否认,的确是有指导意义的,虽然历经千年,但还是光芒万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巴黎和会上的宣言》上有这么一句“人类若想在今后的岁月中生存下去,就必须看看两千年前,从孔子那里学习智慧。”当然这也不一定对,但至少也代表一种观点吧。
3、古籍中多观点,少论证,信不信全在自己。
古籍古籍,就是很精简嘛,呵呵,有很多论证不就成白话文了啊,开玩笑哈。
古籍中多观点少论证这个应该算是时代的痕迹吧,你不可能要求古人像写白话文一样,把意思说的很透,还是跟上面说的一样,信不信在你自己,信什么也在你自己~
第一次写这么多,累,给点掌声,哈~
19楼.RED88SUN:
1、 中国的文化史,经过了“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历朝历代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统治,更甚一步,几乎每个朝代都有的“文字狱”、“以言定罪”。。。。。。试问,在这样环境下,其他书籍能和现存的所谓“经典书籍”公平竞争(就比如现在,大家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书籍)吗?
2、 我不否认《大学》一书有价值,甚至相当有价值。但是,有价值,不能使得一本书成为经典――正如我们说一个人个子高,不能证明这个人的个子是“世界记录”。――因为,究竟是不是经典,必须和其他书籍比较而言。没有了竞争对手,我想任何一本书都能流传下来,成为所谓的“经典”。
20楼.山野毛虫:欢迎毛虫兄加入讨论,毛虫兄的古文功底一向为我所敬佩,希望有机会学习学习~~
1、 讨论方式的问题――毛虫兄喜欢从“反对论点”入手,这是个人选择,我无权干涉,也只能这样。不过,我认为,在讨论,反对方哪怕从其他方面否定了对手的“论点”,但如果没有否定掉对手的“论据”,那么,这个讨论还是不完整的――因为,如此一来,就成“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双方的观点无法交锋,讨论自然流于表面。
2、 关于智慧问题――“智慧”这个词,是我一向希望避免使用的。这实在是一个太宽泛的概念,我“智慧”不够,还无法就这个东西进行讨论。不知毛虫兄是怎么定义“智慧”的?智慧和聪明之间又有哪些本质上的、表现上的差别?我想,我们先把这两个问题的定义统一了,才能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3、 关于深入――毛虫兄的确好眼力,一眼就看到了我论点中的问题。的确,这个论点不是一个太严密的主张,“深入”如何定义我也没给出个自己的看法。这是一个“硬伤”,我没法回避。不过,我也不准备解决这个问题。毕竟,不过是在论坛上聊聊,又不是学术研究,没必要那么较真。而且,我想多数人是能明白我所说的“深入”大概是什么意思。
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很经典。但是,不仅仅是古籍中才有的。至少我在西方文化中就看到过类似的表述。而且(请注意这个而且),至少就我的经验而言,我认为西方文化中对相关概念的解释更加完整,更容易让象我这样的普通人学习。另外,我的观点是“反对深入学习古籍”,这句话不应该是需要深入学习才能掌握的吧?毛虫兄以此置疑我是否有些有失公允?
5、 (论据部分)“明白”问题――首先,不知道毛虫兄读我这句话用了多长时间。我相信就这句话而言,应该不会耗费超过1分钟的时间。对吗?而对于很多古文,你又需要多长时间来明白呢?更何况,古籍也有自己的硬伤,那就是都是需要注释才能明白的――要不然,也不会出现那么多人来注释《论语》。而每个人的注释多多少少都有所差别。不是吗?这种情况下,何来“准确理解”?我们所能理解的,不过是某位大家根据自己的意思给出的理解而已。
其次,关于读书的影响。对这个问题,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现代西方的若干典籍对我的影响更大,而不是《论语》、《老子》、《庄子》。为了更好的说明这个问题,我可以举一些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书籍:《开放社会及其敌人》(让我理解了老马主义的问题所在)、《自由秩序原理》(让我知道西方人为什么选择市场经济)、《幸福之路》(让我明白幸福必须求诸于外)、《金字塔原理》(让我明白使用结构化思维更有助于人与人的沟通)等等。
其次,关于读书的影响。对这个问题,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现代西方的若干典籍对我的影响更大,而不是《论语》、《老子》、《庄子》。为了更好的说明这个问题,我可以举一些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书籍:《开放社会及其敌人》(让我理解了老马主义的问题所在)、《自由秩序原理》(让我知道西方人为什么选择市场经济)、《幸福之路》(让我明白幸福必须求诸于外)、《金字塔原理》(让我明白使用结构化思维更有助于人与人的沟通)等等。
其次,关于读书的影响。对这个问题,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现代西方的若干典籍对我的影响更大,而不是《论语》、《老子》、《庄子》。为了更好的说明这个问题,我可以举一些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书籍:《开放社会及其敌人》(让我理解了老马主义的问题所在)、《自由秩序原理》(让我知道西方人为什么选择市场经济)、《幸福之路》(让我明白幸福必须求诸于外)、《金字塔原理》(让我明白使用结构化思维更有助于人与人的沟通)等等。6、 “不能够明白的解决知道就是放弃?”――这可能很让人沮丧,但我觉得在如今这个时代就是应该放弃,至少应该“大体上放弃”。因为,没有放弃就没有收获。
7、 “价值问题”――我的论点就是就目前这个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环境而言的,即,在如今这个时代,没有必要深入学习古籍。
8、 注释问题――不再重复,之前已经提过很多次了。
9、 信不信问题――和古籍一样存在“信或不信”的还有宗教,比如基督教、佛教、道教等等。――相比起来,传统的儒家经典,不过是在“信”的核心上,更多的使用了似是而非的论证而已。
10、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不强求”――我们是在讨论,这不能算是“强求”吧?毛虫兄,这顶帽子太大了,我可承担不起。
21楼.长云:长云兄“微言大义”,我的理解能力有限,无法解读,只好不回复了。借长云兄最后一句话“爱学不学,每人管你”,我也模仿一句:对这次讨论“参加不参加,没人管你。”
22楼.eddyhe:eddyhe兄讲的很好,能够很好的补充我原有的观点,不偏不倚,在下受教了~~掌声大大的。。。。。。
那我们说点浅显的,楼主请先把论点说清楚:
是:反对深入学习所有的古籍!
还是:反对深入学习有的古籍!
是前者,那么尚可一辨;如是后者,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实在没有必要如此大张旗鼓。
前者尚可一辩吗?一个不区分阅读对象的极端结论值得讨论吗?至少我不认为。
另外,我有大张旗鼓吗?我能鼓动其他朋友参与讨论吗?我的帖子中间有鼓动、煽动、挑动。。的意思吗?如果有的话,麻烦找出来;如果没有,建议以后不要随便扣帽子。
======================
既然长云兄要求我把论点说清楚,那我就再说一遍:
我反对管理人员深入学习古籍,但不包含从事古文研究的相关人员;
1、古籍--指所有的古籍;我不认为古籍中间有太多值得借鉴的管理知识。具体原因,参见river兄在论坛的一个帖子。(http://21manager.com/dispbbs.asp?n=147,108430,0,0,0,0,0,0)
2、对象--指管理人员,但不包含从事古文研究的相关人员。
3、程度--深入。所谓深入,我指的是抱着本古籍啃。所谓不深入,即浏览古籍,不象要考试那样去看,不深究其中的意义。
1、希望楼主发帖注意标题以及内容用语的精确性,不要让大家有“哗众取宠”的误解;
2、楼主既然在澄清观点,不妨把三个论据也一一澄清,加上“所有的”、“有的”字样,然后合到一起,看看能否推出结论;
3、只以结论而言,大家观点差异不大,您请继续。
楼主以拍砖为题,性格必也豁达,拍你几下,聊表敬意。
1、希望楼主发帖注意标题以及内容用语的精确性,不要让大家有“哗众取宠”的误解;
2、楼主既然在澄清观点,不妨把三个论据也一一澄清,加上“所有的”、“有的”字样,然后合到一起,看看能否推出结论;
3、只以结论而言,大家观点一致,你请继续。
楼主以拍砖为题,性格必也豁达,拍你几下,聊表敬意。
很高兴能和长云兄取得一致~~毕竟俺也常读长云兄的帖子,收益非少。 [em10]
关于对论据进一步澄清,我觉得就没有必要了。帖子帖子,随性而贴,实在没有必要搞得词斟句酌
最后,欢迎长云兄以后继续给我拍砖~~[em07]
敢发这样的险帖,beyonlee兄精神可嘉!
不过坦白的说一句,好的立意如果没有好的表达方式,反倒可能因文害义。
还是很佩服楼主的豁达和勇气。[em10]
1、我们很难弄明白它(泛指古籍,下同)到底在讲什么。
我们经常自豪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有5000年历史与文明,不读古籍何以了解?有时候去景点,看楹联,题诗,再看游记或者相关的文献,还是觉得有收获的.
对于我们这些没有古文基础的人而言,可以同时看一看古代晚期\近代人与现代人写的书,当然现在这些书不太好找.书店卖的大多数是抄的,要淘.
古籍中很多智慧集众多智者之大成,有时看一看,能够理解一此历史事件\社会文化现象的根源.
2、古籍中观点与当前一些最新发现不谋而合,不代表古籍就是正确、有价值的。
我反对将古代的观点与最新发现结合起来,中国古文化总的来说重思想,轻实践。重伦理,轻实证.比如博弈论,虽然思想很悠久,但是在商业与科学社会的应用,完全是两码事.
3、古籍中多观点,少论证,信不信全在自己。
所以重点是你为什么读古籍,深入研究古籍是学者的事,通过古籍提高自己的修养是爱好者的事,了解与宏扬古籍的优秀的核心思想对社会是有益的.
1、我们很难弄明白它(泛指古籍,下同)到底在讲什么。
我们经常自豪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有5000年历史与文明,不读古籍何以了解?有时候去景点,看楹联,题诗,再看游记或者相关的文献,还是觉得有收获的.
对于我们这些没有古文基础的人而言,可以同时看一看古代晚期\近代人与现代人写的书,当然现在这些书不太好找.书店卖的大多数是抄的,要淘.
古籍中很多智慧集众多智者之大成,有时看一看,能够理解一此历史事件\社会文化现象的根源.
2、古籍中观点与当前一些最新发现不谋而合,不代表古籍就是正确、有价值的。
我反对将古代的观点与最新发现结合起来,中国古文化总的来说重思想,轻实践。重伦理,轻实证.比如博弈论,虽然思想很悠久,但是在商业与科学社会的应用,完全是两码事.
3、古籍中多观点,少论证,信不信全在自己。
所以重点是你为什么读古籍,深入研究古籍是学者的事,通过古籍提高自己的修养是爱好者的事,了解与宏扬古籍的优秀的核心思想对社会是有益的.
1、我们很难弄明白它(泛指古籍,下同)到底在讲什么。
我们经常自豪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有5000年历史与文明,不读古籍何以了解?有时候去景点,看楹联,题诗,再看游记或者相关的文献,还是觉得有收获的.
对于我们这些没有古文基础的人而言,可以同时看一看古代晚期\近代人与现代人写的书,当然现在这些书不太好找.书店卖的大多数是抄的,要淘.
古籍中很多智慧集众多智者之大成,有时看一看,能够理解一此历史事件\社会文化现象的根源.
2、古籍中观点与当前一些最新发现不谋而合,不代表古籍就是正确、有价值的。
我反对将古代的观点与最新发现结合起来,中国古文化总的来说重思想,轻实践。重伦理,轻实证.比如博弈论,虽然思想很悠久,但是在商业与科学社会的应用,完全是两码事.
3、古籍中多观点,少论证,信不信全在自己。
所以重点是你为什么读古籍,深入研究古籍是学者的事,通过古籍提高自己的修养是爱好者的事,了解与宏扬古籍的优秀的核心思想对社会是有益的.
兄弟,你到底是什么意思?支持还是反对我的意见?拜托明确点,我看不明白
古人比较务实,有相当一批人能够静下心来去研究人生的真谛、去感悟生活、去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
因此,留下了一大批这方面的文章。
而今人比较浮躁,为了功名利禄,为了养家糊口,可能真正静下心来做研究的,很少很少了。
而作为人,无论从古至今,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应该是相通的,因此,古人的一些感悟对我们今人来说,
应该是适用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古人的许多文章很值得我们今人学习。
点击率有何可赚?仁兄是否能说明白点?
又有,你这句话能不能看成是又“故出奇言,以作高深态”之嫌?
--按照之前发帖时所说的原则,对该贴不予理会~~
--(模仿一下)鉴定完毕。
--哈哈哈哈哈哈
敢发这样的险帖,beyonlee兄精神可嘉!
不过坦白的说一句,好的立意如果没有好的表达方式,反倒可能因文害义。
还是很佩服楼主的豁达和勇气。[em10]
长云真是个实诚人 [em43]
陆贾(如果没记错)在他的《新语》(术事篇)里的一句话比较能代表个人的观点,“书不必起仲尼之门,药不必出扁鹊之方,合之者善,可以为法,因世而权行。”
所谓英雄不问出身,学习的对象亦如此。
我也反对深入学习,普通人学个一知半解差不多就行了,“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要学的东东多着呢!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s://bbs.21manager.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