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于1904—1905年两次发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①]
一、此书之大体思路
此书思路之特色:不断破除常识之错误,层层剖析、层层深入,不断澄清。
批经济决定论。比如,对于同样环境下天主教徒与新教徒的行为倾向的
“现代企业的经营领导者和资本所有者中,高级技术工人中,尤其是在技术和经营方面受过较高训练的人中,新教徒都占了绝大多数。”(P3)新教徒为宗教层面,职业分类为社会层面。社会分层中体现了资本主义精神,由此开始分析资本主义精神与宗教的关系。
1、分析澄清资本主义精神并提出资本主义精神对宗教[②]的要求
常人:资本主义精神为金钱欲。
A、通过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箴言形象的说明资本主义精神(P19-20):时间就是金钱;信用就是金钱;金钱具有惊人的繁衍性;善付钱者是他人的钱袋;假如你是一个公认的节俭、诚实的人,你一年虽然只有6英镑的收入,却可以使用100英镑。
金钱欲不同于资本主义精神,“‘金钱欲’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P30)。资本主义精神是尽可能多的、合理的挣钱,但要严格回避对生活的本能性的享受。从利己主义看资本主义精神是不合理的,是“自然关系”的颠倒(赚钱与节俭)。韦伯认为这种不合理被接受的根源在于宗教。
B、资本主义精神的对手是传统主义。举了种田收割的例子。(P32)人之本性不在于赚钱而在于保持传统。对传统主义之克服,无论高工资或低工资都不行,要有把劳动当作天职的精神。传统主义中劳动是谋生的手段,实质是反对劳动与营利的。在现代资本主义那里,劳动是一种愿望和目的,是一种伦理道德和必须恪守的天职。他认为这种转变是“长期热诚教育的产物”,而宗教是教育的思想根源。
前资本主义是靠特权与投机,传统主义是形式上的资本主义,利润经济才是真正的资本主义。
2、新教的作用
常人:新教的世俗性为资本主义的金钱欲提供思想基础。认为天主教徒重来世,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关心。美食与美睡不可兼得,新教徒重美食,甚至有唯物主义倾向。
实际恰好相反,新教不是重视世俗性而是禁欲主义,不是希望消除宗教对世俗的控制而是希望加强。正如上文所述,资本主义精神不是金钱欲,那新教对资本主义之价值也不是世俗性。非凡的资本主义商业意识是与最强烈的虔信共同存在,特别是加尔文教。加尔文教有效的把世俗与神圣的宗教信仰结合起来、把禁欲主义与敬业结合起来。
3、路德与加尔文的区分
常人:认为新教对资本主义之推动在于路德。
没有路德,宗教改革无法想象,而没有加尔文教,路德的工作不可能有长久具体的成就。
当时天主教的观念是“现挣现吃”,通过赦罪仪式,用善行抵消恶行,或作为死后不测的保险。(P95--102)。天主教是因行称义,极端形式是免罪符。
路德对立的提出因信称义,只要信就行。并在开始时提出了天职(Calling)的观念,(上帝安排的劳动任务),天职观念暗含了对世俗日常生活的肯定,认为它也有道德意义,这是路德改革的最大作用。但这种肯定实质上是一种消极的肯定,认为职业作为神明的旨意是必须接受顺从的,人可在任何行业得救,计较行业的形式无任何用处。韦伯认为路德与资本主义精神没有任何关系。
加尔文教中的宗教生活与世俗活动之间的关系与天主教和路德教中的完全不同。加尔文教有命定论,即一个是否获救是命定的。人不能用善行忏悔来抵消罪行而获救的,摒弃了圣礼、忏悔、教会等一切宗教仪式。对于一个来世就是一切的时代,确定是否被选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
人之一生是一个整体,人之被选体现于日常之表现,要用一种增加上帝荣誉的基督教行为来判定,但仅为判定而不是交换。这种行为就是合理的劳动,禁欲主义。加尔文教认为:不愿劳动是没有获得恩典的象征。即便富人也要象穷人一样劳动节俭,因为劳动不是为生活需要,而是一个象征、诫命。浪费时间是最大的罪孽,冥想是无价值的。艰苦的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是公认的禁欲手段。最大谋利而且节俭是天意,是必须的义务。一个合理的赚钱机会是上帝的旨意。
显然,加尔文教出色的把消极宿命论改为了积极的入世禁欲主义,以职业上的尽职尽责来确定自己的被选。限制消费与谋利行为有机结合,导致了资本的有效积累。提供了敬业的资本家和劳动者。
路德否定了教会,但他依旧相信部分圣事的作用;加尔文更进一步否定了宗教仪式。路德倾向于神秘主义和感情主义,加尔文则属于禁欲主义。
对天主教、路德教与加尔文教的区分从其乞讨观上可见一般:天主教认为乞讨为富人行善提供了机会;路德教认为要劳动而不要乞讨,以免麻烦其它弟兄;加尔文教认为工作是天职而乞讨是可耻的(加尔文教观点是我的推测,没有直接的材料)。
韦伯最后指出今日之资本主义精神己变成了世俗性,并说明了经济角度的重要性,但没有真正展开。
http://njchshf.bokee.com/viewdiary.14417882.html
二、此书的理论分析对科学社会学的启示
理想类型。资本主义精神和新教伦理就是一个应用理想类型的例子。
对历史社会现象的定义方法要描述而不是属加种差的科学式定义方法。定义不在开头而在结尾,随着分析而展开,与实证主义不同。充分体现了新康德主义。有解释学风格。
注重文化的视角。与汤因比,享廷顿有相通之处,都有文化本原论的倾向。不关注宗教无法理解西方,尤其是与中世纪有关的内容,好比涉及中国70年代而不涉及文革一样。任何社会历史现象背后都有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要重视文化(culture)、观念(idear)、信念(belief)的作用。比如数学文化、数学教室文化,范式也是一个学科内的文化。
文化视角具体应用于科学中。从库恩开始就重视从社会的视角,把科学作为一个社会现象来研究,比如STS、SSK等。
再具体到新教伦理与现代科学精神。对圣事的抛弃进而对一切有巫幻色彩的获救手段的抛弃应该对近代科学的兴起有促进作用。
韦伯对宗教的分析是以信念而不是以教义、教规为依据的,因为从教规到具体信念的解释途中会出现偏差。(P140)这启示我们分析社会现实问题时不要局限于材料表象而远离事实。
不足:未运用解释学循环。韦伯虽在文章的最后说考虑经济因素也是必要的,但实际未做,他重视的是文化。在某些视角看来,经济与文化的作用有轻重之别,但关键是不要看谁有决定性作用,要具体分析两者的相互作用,不断的深入进去。
参考书目:
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彭强,黄晓京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周晓红。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爱德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赵丰等译。商务印书馆出版,1998。
参考书目中的错误:
爱德华?伯恩斯等的《世界文明史》(1998年版)的980页“他准备进行殊死反对的正这种因信称义的神学。”应更正为“因行称义”。可参考南大译本。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此译本翻译不佳。82页,加尔文的《基督教纲要》实际上通译为《基督教原理》。
--------------------------------------------------------------------------------
[①]马克思-韦伯(1864—1920):德国人,享年56岁。出身名门,狄尔泰(1833—1911,“释义学之父”,深受康德的影响)是他父亲的朋友,外祖父、外祖母是狂热的加尔文教徒。1897年7月他指责父亲对母亲的专横并让父亲离开自己的家,1个月后父亲在旅徒中逝世,他也精神崩溃,直到6年后(1903年)才恢复。韦伯反对当时盛行的实证方法,建立了解释社会学,开文化比较研究之先河,对科层制做深入分析。思想来源:英国的经验主义,德国新康德主义(李凯尔特、文德尔班)和历史主义,马克思主义。
[②] 基督教有天主教、正教、新教。1世纪传教。3天后复活,40天后升天,50天后差遣圣灵降临。30--40年代,其使徒受圣灵召唤以耶路撒冷城为中心传教。罗马于392年定为国教。东部为希腊语派,西部为拉丁语派。在以后的发展中,西派以罗马为中心,成为天主教,有教皇制;东派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称为东正教(正教),有牧首制。1096—1291年8次十字军东征。
新教有三大流派:路德宗(信义宗),加尔文宗(归正宗),安立甘宗(圣公会的统称)。
清教徒,16世纪中叶起源于英国。原为英国国教(圣公会)内以加尔文教为旗帜的改革派,后以发展出一些脱离国教的新宗派,讲究清规戒律。又称“纯洁主义者”。
纵横兄,文章太大段了,看的我晕啊~~[em06]
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看法,给出几句话的摘要?
我没看过这本书,不过纵横兄提到老马的主义,我也说说相关的书籍。[em07]
在破除对马克思的迷信过程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两本书,一是卡尔.波普的《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二是哈耶克的《自由秩序原理》。
我读前者是在大三的一个下午,读完之后,虽是夏天,我却出了一身冷汗。波普的证伪理论非常细致的分析了老马理论的谬误之处。
而后者,更是一本经典之作,从政治、经济的高度论述了资本主义存在的合理性,说服力比起老马那个叫牛啊~
收藏ed
“不管白猫还是黑猫,抓着耗子就是好猫!”
学习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s://bbs.21manager.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