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中国经营报的新管理版面看到了这样一篇根据“本报独家调查”写成的文章,有点想法。
编者用了这样的题目:70后与80后的管理暗战。看了这个题目后,我甚是惊讶——似乎70后与80后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正在经历一场激烈、阴险的战斗。有这么严重吗?暂且不提他们的暗战,联系地去读完吧。
看看编者按,“可能在中国企业史上从未出现过这样的景象:‘当权派’对他的员工感到手足无措,甚至恐慌,不知道该如何跟他们对话、如何管理他们、如何面对他们的无情的离去……”,“这一切源于一大批80后进入职场,70后登上管理舞台。”,“一个典型的案例……”,这些语句,在理性的思维考虑下,应该是不准确的、是以偏概全的、是不实际的。既然是根据“调查”写成的文,怎么会出现“可能”;“这一切”都是80后造成的结果吗?“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想说明一切,怎么能说明?说明了什么?难道就这样以一概全的表达就能说明“调查”的成果吗?
“不要妄想让他们加班;不要妄想用上世纪70年代和60年代出生的人的那种吃苦精神去要求他们;……”Oh, My God!我几乎要崩溃了。我并不否认其中有些描述80后年代的职场人的特质是正确的,但是,就下文提供的调查数据并不能反映出、说明这些特质真的已经成为了80后控制职场生活的灵魂。
不仅如此,“权力”的调查反映“管理”的暗战,是70后与80后权力的争夺,还是要说明80后已经给70后的管理造成了障碍和麻烦。也许指的是后者,但是怎么能将一些不知道哪里拿来的引用语句放到对80后的职场表现的评价上呢?为什么不能客观的说明已经出现的管理障碍,却要用一些似乎权威的“……”来体现80后的职场缺陷!——可悲的论述啊!
更有意思的是,用一些饼图(我想应该是网上调查数据得出)来说明70后与80后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这一点似乎就不需要你去证明——管理专家早有结论:每个人之间都会有沟通障碍,当然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都会出现差异,特别是有4年出生间隔的人就会有代沟。很明显,沟通当然会有障碍。
再有一点,这些饼图的绘制的基础就存在错误,因为调查数据存在不真实性,为什么?是因为调查方式和被调查者的身份就是错误的。文中列举的数据全都来自于70后和80后,为什么不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引入第三方一个公平的、客观的群体成为被调查人呢?譬如,让60年代人来做这件事?偏偏要让被论述对象成为被调查者,略显可笑啊!
我知道,经营报文章的目的在于探讨怎样让70后更好的管理80后,但我不能容忍文章的不客观性、随意性、虚假性,这最让人讨厌。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经营报关于管理80后的一些解决方案是确切的,真实的。这些解决的方案是不同企业对管理80后的一些体会和办法——他们了解80后需要足够的尊重和成就感;需要高频率激励;一段时间的磨练等等,这样才能更好的管理好80后,使80后获得更高的绩效。他们是对的。但是不得不说的,每一个员工都需要成就感、激励和磨练,这是职场人需要的一个过程和体验。
“别要求80后员工忠贞不二”——我不知道这个题目时谁加的,但是绝对不是给出解决问题的企业给出的。这个题目扭曲了解决方案的实际意义,当吃不上饭的仍然在公司留守叫做忠贞不二吗?当没有工作可做、无所事事的时候在这家公司待着叫做忠贞不二吗?——这些都是企业对员工的职业发展管理的问题,不仅仅是80后年代员工存在的现象,70年代的人就没有吗?扪心自问吧!而企业给出的解决方案,让那些人写出来怎么就扭曲了,谁也无从知道,我知道企业给的方案是可以理解的:“年轻人需要更多地接触不同的公司和环境,经历过以后,才会对自己和社会有更加清醒地认识和判断。”
真诚地希望媒体做调查、写文章能够有理有据,不要让我这个写文章的门外汉,想出“暗战”中的这么多纰漏!
每一代人都有自身的优势,只能用事实说话了。
用实力说话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s://bbs.21manager.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