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洲零售界,无孔不入的温州人正在狂飙突进。
近年来,温州人超市刮起了一股强悍的“温州旋风”。据不完全统计,温州军团仅在纽约超市业的投资就已超过一亿美元。
在曼哈顿小商品批发市场,200多家温州籍批发商每周至少从中国大陆进口两百个货柜。以每个货柜500万元人民币计,每年的交易量就达520亿元。
而在南美的阿根廷,以温州人为主的华人超市已成功拥有该国食品和饮料零售市场30%的市场份额。现在,华人超市在该国仍以平均每个月新开业19家的速度扩张。
纽约大中华超市集团总裁张利惠对本报表示,美国江浙工商总会拥有会员3000多名,可调动的资金高达300亿美元,其中温州资金所占比例超过30%强。据介绍,目前温州资本主要集中在美国进出口贸易、地产及零售终端业务中。
摊贩起家
6月28日,紧邻纽约布碌仑第8大道华人商区的湾脊区Fort Hamilton Parkway(福哈明顿公园大道)夹67街交口,一家总面积达2.5万平方英尺的大中华超市正式开张。
张利惠对这间分店信心十足,他将一万平方英尺作为划分大型与小型华人超市的分界线。他表示,大中华超市集团旗下拥有八间分店,其规模应是全美华人超市中的第一。
“刚到美国时,我就是个流动小摊贩。”张利惠说,1992年他与邻居吴宽和、虞锡龙等人赴美。他们先在唐人街或地铁口摆地摊,接着到超市租下柜台经营。
同年底,吴宽和在纽约第二大唐人街皇后区法拉盛缅街(Main street)收购一处韩国人杂货店,改名为“中国城超市”。
1993年起,虞锡龙在东百老汇开出“第一兴龙超市”与“鹿城超市”。到如今,他已在纽约开出6间超市、2家商场。
1996年,张利惠携手福建侨胞邓龙,收购法拉盛一家越南华侨创办的“越华超市”。温州人张建中则突进岭南商帮盘踞的纽约华埔勿街(Mott Street),开设新瓯江超市。
此后,这帮温州人分分合合,先后开出了大丰、新中国、黄金、中美、金城发等十几家超市,而外族裔商家则纷纷撤离法拉盛。
2001年10月,位于凯辛娜大道的美国连锁超市ASSOCIATE关门,虞锡龙以150万美元接盘开设中美超市。“那也许是最后一家老外超市退出法拉盛核心商圈。”张利惠回忆说。
来自台湾的蔬菜批发商林士城,是中美超市唯一的“外人”股东。他说,温州人脑子灵活,“不以利小而不为”,而台湾人不喜欢薄利多销,因此逐渐丧失了在法拉盛的市场份额。
追溯美国华埠商战风云,华人超市的兴起不过30年时间。以法拉盛为例,1950年代这里曾是犹太人聚居区,1970年代华人资本涉足当地房地产业,时任亚细亚银行总裁蔡仁泰之妻在缅街开设大道超市,另有两家名为九华、美廉的台资杂货店开张。
1981年,台湾人黄希隆、黄希敏兄弟在缅街兴办金山超市。这个营业面积达7400平方英尺的超市,早期曾是当地华人超市的标志。
1986年起,法拉盛房地产出现热涨,商业繁盛一时。直至温州军团登场,零售商战愈发如火如荼。在半径不超过2公里的法拉盛商圈,聚集了十几家以温州资本为主的华人超市。
近年来,温州军团还大举进军费城、波士顿等地,在华人零售终端大战中渐处上风。
筹集资金
做生意需要本钱。而在纽约闹市,一般小杂货店的初创资金也要10万美元,温州人如何筹得这笔钱呢?
美国江浙工商总会常务副会长瞿建国说,温州人的资金来源大致有三:自筹资金、向亲友借款和参加传统民间集资手段“互助会”(标会)。
据透露,在美温州人的标会相当普遍,一般规模为60人。第一个月,每个会员拿出1000元交给作为发起人的“会头”,后者一次可筹集60000元。从第二个月开始,会头每月要拿出1000元,其它会员各出五百元,轮流提供给会员使用。
有关人士表示,目前法拉盛商业物业年租金约为800美元/平方英尺,以每间超市平均10000平方英尺计,上述十余家超市仅租金一项就高达8000万美元/年。而带有传统“熟人圈经济”色彩的民间借贷,正是温州军团崛起纽约超市业的原动力。
瞿建国认为,标会体现了温州人团结、信任和互助的精神。“最初几个人捧一个,一个人发了,再借钱给其它人。一个人来美国,就会带来许多温州人。”
而在完成原始积累之后,敢于冒险的温州人迅速进入房地产市场。据新华社报道,2003年起,温商就在缅街购置至少八处商业楼宇,总价值上亿美元。而在历来被视为富人聚居的长岛及沿长岛高速公路30到40出口的地段,几位温州超市老板已购买了多座豪宅。
“豆子要不断翻炒才能熟,经商做投资就应该炒,炒才能成就大业。”一位在美经商的温州人说,不论是做超市还是炒房,他从不担心出现亏损。
张利惠也认为,丰富的民间资金是温州人成功的因素之一。而由于家族经营、同乡联姻,类似法拉盛超市业的集中经营模式可以有效占有、扩大市场,创造更多的商机。
然而纵观法拉盛超市,千店一面的同质现象严重,与美国同业的差异化定位迥异——在美国各城市,通常有三家超市处于一个商圈,一家以普通家庭采购者为目标顾客,一家主要面对中低收入者,另一家则为24便利店。尽管处于同一地区,却都能盈利。
虞锡龙并不认为法拉盛有市场饱和之虞,各超市虽然规模相似,但因位置和经营特色不同而拥有各自的固定客户群。以新中国超市为例,2000年起他就在义乌设立一个办事处,目前每周向该超市发50个货柜,使得部分商品价格极具竞争优势。
“一个人赚钱没有什么了不起,要让大家都能赚钱。”瞿建国说,去年9月,多家温州超市在缅街联合酬宾:顾客到其中任何一家超市购物均可抽奖,头奖为名贵汽车,最少亦有购物券。此举凸显了温州人“圈子”的强大凝聚力。
逐鹿美洲
美国超市业竞争压力大,但走出华埠是华人超市的必由之路。
张利惠说,唐人街曾被老一辈华人视为社区中心,而大批新移民的消费水平越来越高,消费形态随之改变。加上唐人街地方狭窄,商店林立,不方便客人泊车。因此,华人超市应向外州扩张,与美国同业平等竞争。
在北美华人超市业界已有先行者——香港超级市场集团与台资大统华超市集团旗下均有十多家分店,分别覆盖美国、加拿大的主要城市。
而在南美的阿根廷,温州人则做得更为成功。据新华社报道,该国华人约有6万人,其中大部分经商,而超市业因为对语言要求不高、资金压力不大而成为华人经商的首选。分布在阿根廷的华人超市已达3940家,其中2500多家集中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和外省地区。
目前,华人超市在阿根廷食品和饮料零售市场上已经拥有30%的占有率,但其成长势头依旧猛烈,现在以平均每个月新开业19家超市的速度,迅速从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及大布省地区向阿根廷内陆省份扩张。
2006年10月,为避免通货膨胀,阿根廷政府决定将限定物价的政策顺延到2007年12月止。阿根廷华人超市公会与阿根廷政府签署协议,约定在政府规定的期限内,所有华人超市将不会调整400多种基本民生用品的价格。
对此,阿根廷总统基什内尔曾发表电视讲话对华人表示感谢,他鼓励华人业主在这个领域继续发展,并相信华人能够配合阿根廷政府在社会各个领域里扮演重要角色。
温州大学的马津龙教授认为,华人零售业在海外部分市场取得了成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规模小、品牌意识不强等。他建议,国内零售行业企业去海外整合当地华人超市。
张利惠也表示,如果活跃在全球各地的40多万温州人加强资本联姻,假以时日,温州军团也可以成就一间跨国零售连锁企业。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s://bbs.21manager.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