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1899年4月23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1919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
1940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威尔斯理、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
1955年9月15日,纳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并引发争议。
1961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1977年7月2日在洛桑病逝。
媒体评论
这本曾一路窜升至《纽约时报》畅销书单的第一位的书,带给我们是永远都值得品味的一种人生的哲思。不同的人在读完此书后会有决然不同的想法:一位论者自觉找到了被这种含混性掩埋了的真义,称《洛丽塔》是“衰老的欧洲诱奸年少的美国”的象征,但另一位论者却在同样的地方有了别的发现:《洛丽塔》是“年少的美国诱奸衰老的欧洲”的寓言。但是,聪明的作者纳博科夫劝读者不要在他的作品里寻找象征或寓言,滑稽模仿带来的含混性并不掩盖什么,它本身就是一种诗意的精神,是通向纳博科夫所谓的“严肃情感的最高境界”的跳板。
于是,我们的眼光又能回到这本书上,因为,它本身就具有无以伦比的魅力。《洛丽塔》虽说不乏性的描写,但它既没有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里的那种细腻撩人的感官快感,也没有乔伊斯《尤利西斯》里的那种满不在乎的猥亵。但是,这并不是小说吸引人的根本所在,它的最大价值在于读者对它独到的理解。表面上,纳博科夫既没有挑战社会道德规范的雄心大志,也没有普渡欲海众生的情怀,没有批判和嘲讽,也没有感伤和警喻。可是,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对于所谓的社会道德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鄙夷。
或许,我们在全神贯注地捕捉最销魂夺魄的欲望细节时,也会不时扯进令我们倍感煎熬的道德困惑。书中的世界充满了矛盾……
推荐
影响世界的100部文学名著之一,一个中年男人的不伦之恋,在美国曾经是一部禁书!但却被称为本世纪以来唯一令人信服的爱情故事!《一树梨花压海棠 》据此改编,全美禁演。小说故事生动,情节曲折,开创了现代两性文学伦理上的新视角,淡化了常识上的社会内涵与道德是非,完成了“年少的美国诱惑衰老的欧洲”的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