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南大师
余,庸懒之人。历览史书,观其大略。意之所之,谨以识之,随即记录。可以稽典故,可以广闻见, 玩而索之,大有益处。处世办事之法皆有矣。以飨家人。
所谓历史,全部不过是两个问题:一个人的问题,一个事的问题。历史的记载,不外人与事。从人的方面来讲,大概又分两个方向来立论,拿旧的观念说:一个是经,一个是权。经是大原则,不能变动,权又叫作权变,就是运用的方法。
尤其是和现代国际问题有关的,就该把《战国策》、《左传》、《史记》这几本书读通了,将观念变成现代化,自然就懂得了。现在再告诉大家一个捷路:把司马迁所着《史记》的每一篇后面的结论,就是“太史公日”如何如何的,把它集中下来,这其间就有很多谋略的大原则,不过他并不完全偏重于谋略,同时还注意到君子之道,就是作人的基本原则。
读史记的方法——《留侯世家》,就是张良的传记,我想大家一定读过的,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上为张良所写的传记。如果仔细研究这一篇传记,就可自这一篇当中,了解到略谋的大原则,以及张良作人、做事的大原则,包括了君道、臣道与师道的精神。
天地间的人情、事情、物象,没有一个绝对固定不变的。有阴就一定有阳,有阳一定有阴。阴与阳在哪里?当阴的时候,阳的成分一定涵在阴的当中,当阳的时候,阴的成分也一定涵在阳的里面。当我们做一件事情,好的时候,坏的因素已经种因在好的里面。
《易经》上对人生宇宙,只用四个现象概括:吉、凶、悔、吝,没有第五个。吉是好。凶是坏。悔是半坏、不太坏、倒霉。吝是闭塞、阻凝、走不通。《周易·系传》有句话,“吉凶悔吝,生乎动者也。”
仁、义、礼、乐、名、刑、赏、罚,是中国文化所处处标榜的,可是在反经的纵横家看来,儒家所讲的“仁义”,道家所讲的“道德”这些名称,都不过是政治的一种措施、一种方法而已,他们认为儒家、道家标榜这些,是好玩的,可笑的,这不过是一种政治方法,有什么好标榜的!
“天子爱天下,诸侯爱境内,……”仁爱有一定的范围,超过了范围,就变成私了,如果有偏心,他对我好,我就对他仁爱,这是不可以的,只要偏重仁爱,偏私就会来。自古府主败亡者多仁慈而不智,项羽、梁武帝等人,其例甚多。
其上贤也,以平教化,正狱讼,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泽施于下,万人怀德。至于衰也,朋党比周,各推其与,废公趋私,外内相举,奸人在位,贤者隐处。——反贤也。太公谓文王曰:君好听世俗之所举者,或以非贤为贤,或以非智为智,君以世俗之所举者为贤智,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是以群邪比周而蔽贤,是以世乱愈甚。文王曰:举贤奈何?太公曰:将相分职,而君以官举人,案名察实,选才考能,则得贤之道。古语曰:重朋党则蔽主,争名利则害友,务欲速则失德也。
一切的努力,都是为别人作准备。
帮忙人家,结果还是帮忙了自己,阻别人路的人,最后还是把自己的路塞了。
而有所建议也不要超过职权的范围以外
做任何一件事情。要注意到反面的结果,作人也好,做事也好,尤其是政治上,事先就需要注意到反面的流弊。
很喜欢他的那本《历史的经验》 书中在解说《素书》里面有句话现在还记得很深刻:
言君子之出而应世也,须才、德、学三者具备。胸襟、气度缺一不可
很喜欢他的那本《历史的经验》 书中在解说《素书》里面有句话现在还记得很深刻:
言君子之出而应世也,须才、德、学三者具备。胸襟、气度缺一不可,那么我觉的还差一项.胆识.那方称英雄.
言君子之出而应世也,须才、德、学三者具备。胸襟、气度缺一不可,那么我觉的还差一项.胆识.那方称英雄.
LZ加的那项“胆识”很有见解 那就再合个《孙子兵法》及《六韬》里的五才 请LZ点评 哈哈哈 如下:
言君子之出而应世也,须才、德、学三者具备。胸襟、气度、胆识缺一不可,智信仁勇[是不是和胆识重了?]严忠 那方称英雄.
[em01][em01]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s://bbs.21manager.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