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标题: “未来管理”的随笔 [打印本页]

作者: 古董    时间: 2007-2-11 14:16
标题: “未来管理”的随笔

先向木人、含英问声好,都是老朋友了,本来还在想论坛老友都跑哪去了?你们已经说得够好的了,我再说反而显得多余了,含英变化尤其大,好象忽然从企业文化进入到了许多其它领域,许多见解很精辟,譬如“治理结构”是二十世纪重要贡献之一,确实,它是极少的重大贡献,说出这种看法本身就意味着对于过去的管理成就,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上来原本是准备开个博的,并且写了个开博语,却发现博客不见了,索性,就将开博语再多写点,写成了《未来管理的随想》,直接贴在这里了,同时,也将原本贴在博客里的文章,转贴到这个帖子里了。

去年,《周末画报/财富版》陆续节选了我的新书稿的一部分,大约有六/七篇,我现将其中一篇《第三着是生活方式》贴在下面,其它的几篇不贴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这里看看http://www.chinavalue.net/authorindex.aspx?id=3908&item=article(都是糊涂害的,谁让你的博棵消失了哪,呵呵)


作者: 古董    时间: 2007-2-11 14:18

孙景华:“未来管理”的随笔

 

 

今天并以后,我几乎再也不会“面向过去、基于批判性”来谈论管理了。

 

因为我已经“第一次区分了传统商业和现代企业的不同,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商业进行了一次‘清算’,假如中国以后有管理学的话,那么,这次清算的成果,应该成为中国现代管理学的底线”(《智囊科技》采访时语);并且,我提出了有价值的管理研究,“应该是确立‘中国现代管理学’的基本管理框架,主要是用来区分传统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的管理原理的差异”(《人民日报-市场报》采访时语)。

 

今天并以后,我只愿意“面向未来、基于建设性”来谈论(各类组织)的管理。

 

因为传统的大规模生产制造时代已经整体结束,未来的“一人公司、一人报纸、一人制造……”等等崭新的公司形态已经曙光初现;你个人完全可以象公司一样,通过某种合作方式输出产品,只不过,此产品非彼产品,你的产品是知识、创造性或想象力。当然,这并不代表着大型企业的解体或消失,却代表着大型公司的传统管理体系的崩溃,它只意味着这样一个事实:你再也不能使用传统企业的管理方法,来试图管理未来新型的公司形态了。

 

 

“面向过去、基于批判性”,总是相对容易的。我们常常感觉“鲁迅是灰暗的”,因为他多是批判、而极少建设,虽然他的批判是那么的理性而深刻,却并不能够自动的建设一个新中国。当然,更为糟糕的是,当传统人遭遇到新社会时,总是显得慌张并且畏惧,于是,习惯于回到故纸堆里找答案,反而变相成为了时代进步的绊脚石。

 

“面向未来、基于建设性”,总是一头雾水并且十分艰难。未来总是茫然一片的、甚至连参考路标(观点)都找不到一个;这时,再没有人可以帮你,只有你自己能够帮自己,那就是跌跌撞撞、一路前行----“往前走”几乎成为了唯一可以自救的法宝。这时候,它已经不再依赖于你的传统勤奋、而只能依靠穿透历史的你的洞察力!
   

 

确实,当我完成《2006悄悄发生的管理变化》一文后,我就意识到:我必须结束面向过去的“倒行之旅”了,因为我们非常幸运,恰好处在一个社会时代的历史转折点上,也就是传统工业时代的终结和未来信息与知识时代的开始。因此,使用已有的管理观点解释当下管理现象,最多只能算是一个优秀的管理学者;而只有开创了未来管理的原创性观点,才能证明你是一个伟大的管理学家。

 

 

有一点,几乎完全可以肯定:“下一个社会”,一定会比“上一个社会”更加有趣。

 

是你的精彩回帖,将一则旧闻变成了一则新闻;是你的个性生活,成就了旅行社DIY产品的诞生;是你和你朋友之间的彼此互动,让手机运营商双手悠闲的赚得盆满钵满……是的,是你在生产产品并消费产品,而旅行社、网络公司、手机运行商们,非但不会为你的产品支付一分钱,却反而是要你支付相应成本。

 

当然,这并不代表着“个人”能够替代公司,或者“公司”将在未来消失----至少,迄今为止,无论个人创造力是多么的强大,总是需要依赖“公司”来实现远大愿望----但是,它却意味着公司和个人的关系,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逆转:在此之前,你的生活被产品所统治;在此之后,你开始用你的生活统治产品。

 

显然,下一个社会必将是一个“有趣的社会”,就如王晓波所描写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一样,既不喜欢自己的生活被别人安排,也不愿意去安排别人的生活----这就是未来下一个社会的基本模样,也是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的觉醒。它的管理意义十分重大,因为它意味着:你的有趣、你的生活态度、你的生活方式……将直接决定了未来公司的模样。

 

确实,你是习惯早晨喝牛奶、还是晚上喝牛奶?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生活习惯,却将牛奶产品区分出了早餐奶和晚餐奶,我的意思是,相同产品因生活方式而不再相同,它不代表着传统的新产品或新技术的市场意义,而只是代表着生活方式不同所带来的市场价值,确切的说,是你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企业产品的命运。

 

这就是“未来的公司”:它再也不是单纯输出一种产品了,而是必须的和恰当的输出一种生活方式,几乎找不出例外。即使是老牌石油公司、钢铁公司、汽车公司等等也是如此,只不过,它们是将有形产品镶嵌到了一种无形的生活方式;当然,新型的信息与知识公司更是如此,它们甚至无须借助有形产品,赤裸裸的直接输出一种生活方式,就如同Google直接创造出了网络虚拟生活方式一样。


作者: 古董    时间: 2007-2-11 14:20

(糟糕,竟然贴不上一篇文章,只好续上)

 

 

“未来的管理”,究竟是一个什么模样?并不取决于公司的自我定义,而是取决于公司的未来模样。

 

假如你的公司,依旧是输出一种有形的标准产品,你将注定只能采取“流水线制”的管理系统,因为它代表着产品质量、产品成本和产量规模,任何意义上的所谓“解放个性”,都不意味着创新、而是典型的破坏,因为上一道工序的任务,决定了下一道工序的任务,甚至连无私奉献都成为了多余,最多,你也只能呼吁提高员工福利,或是期待着管理者面容和蔼。

 

假如你的公司,输出的是一种无形的生活方式,那么,传统的“流水线制”管理体系,就会自然解体或自动崩溃,就如同汽车出租公司一样,按照传统定义产品来理解,它的产品是运输服务,于是,管理就变成了统一标识、统一用语……等等流水线制管理体系,但事实上,它的产品不是“运输服务”、而是“随走随停”,它代表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于是,管理就自动变成了臧勤师傅一样的“快乐的自我管理”,此时,标准化的绩效管理,就自动失效了,管理者则变成了彻底的服务者。

 

英国管理思想家汉迪认为,人们在组织里工作,却并不知道组织是如何运行的;为了组织的效率,组织成为了禁锢灵魂的监狱----他的第一本书,叫做《组织的概念》,而我以前的一篇文章是《组织管理的觉醒》,我暗暗的有些庆幸,从一开始就选择了正确的方向,否则不知要走多少冤枉路----但是,汉迪却给出了未来“三叶草”的组织结构,它代表着汉迪试图拯救“饥饿的灵魂”的解决方案,但是,将最重要的核心部分留在企业边界里、而将其它部分留在组织边界之外,通过采取外包或协作的方式来完成,却并不能够解放“饥饿的灵魂”。

 

同样的,当德鲁克惊人般的发现“人,不是成本、而是资源”时,大大震惊了资本家和老板们,曾经依靠剥削工人而降低成本的做法,开始逐渐的被废弃了,可是,令德鲁克万万想不到是,随之而来的“目标管理”,却再次将人捆绑在了组织的战车上,它将“目标和绩效”联系在一起,个人目标只能在组织目标上发挥作用,否则将是无效的贡献,这也是德鲁克的伟大管理思想中,最遭人诟病的目标管理,它可能是代表着德鲁克根深蒂固的管理思想:组织依旧是一个系统,协调和目标依旧是十分重要的。

 

显然,无论是汉迪、还是德鲁克,都忽视了一个问题:假如企业依旧输出的是标准产品,怎么可能解放组织里的灵魂?!也许,这并不是他们的“忽视”,而是代表着他们根深蒂固的传统公司概念,即:“企业是唯一可以输出产品的组织”(德鲁克语),很显然,在这样一个结论下,组织当然是最重要的,系统和协调也是必不可少的,最多,只能是出于某种需要而做出修正和修改,否则,公司将被颠覆并且不复存在。

 

但事实上,传统的公司概念,确实已经被悄悄颠覆了,就如同上海出租司机臧勤师傅一样,他的目标,不再是公司分解的目标;他的绩效,不再是公司下达的绩效;他甚至连原本重要的系统、协调与合作,也不再需要了……;他的目标,是个人的目标;他的绩效,是个人的绩效;他的管理,成为了典型的自我管理,他甚至学会了原本只属于管理者才懂得的“目标顾客、成本核算”等等管理技术……。

 

这一切,并不妨碍他依旧是出租公司里的一名司机,只不过,出租公司再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出租公司了,确实,它颠覆了传统的公司概念,它意味着未来的公司,再也不是老福特式的典型模样,而是或至少是出租公司的典型样子,它代表着未来的公司将是一个商业平台、解决方案或服务机构,而传统公司将沦落为生产车间----我总是习惯性的将传统管理体系,称之为“车间管理”----由此,未来公司的模样改变,才决定了未来的管理模样。

 

 

只有改变企业对外的输出,才能改变组织内部管理!我的意思是,想要解放组织、释放个性、拯救那些饥饿的灵魂,它与人性的呼唤无关,而只意味着:企业不再输出一种产品、而是为社会输出一种生活方式。

 

事实上,产品本来就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企业组织本来来就整个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过去的产品,着重于改善和提高人们的基本“生活质量”,它代表着传统工业时代的价格低廉、品质优良、坚固实用的标准品特征;未来的产品,则着重于解决社会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它意味着:产品不再是产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这就是我的新书稿《企业的贡献:创造生活方式》的核心观点:企业不仅仅是一个赢利性的经济性组织,更是一个可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社会性组织,企业是通过创造生活方式(而不是创造利润或创造顾客)为社会文明进步做出贡献。事实上,我的新书稿的副标题,就叫“彻底颠覆(西方)传统工业管理体系,构建基于‘生活方式’的管理体系”。

 

它意味着这样一个崭新的管理时代的到来:未来的企业,必须为社会贡献恰当而合理的生活方式,否则,它不仅找不到未来的顾客在哪里,而且还会被未来生活方式变迁所淘汰。


作者: 古董    时间: 2007-2-11 14:21

第三者是生活方式

在产品与顾客之间,隐藏着一个第三者,即“生活方式”。只有当产品代表的生活方式与顾客持有的生活方式之间,发生了某种对应关系时,企业产品才会顺利的畅销起来。

 

孙景华/

 

海尔公司的张瑞敏先生到欧洲一户家庭进行市场调查,当问及欧洲某品牌的一款电水壶与海尔产品的比较时,女主人却指着这款名牌电水壶说:张先生,这是一件工艺品。显然,这是一个令人大跌眼镜的回答,因为电水壶和工艺品,原本是毫不搭界的两个行业,但是,这位女主人却将它们合二为一了。

 

显然,当顾客与企业面对同一件产品时,定义却是如此的截然相反:在企业的眼里,电水壶被定义为小家电产品,而这位女主人却把它定义为了工艺品。调侃一点说,张瑞敏先生应该这样来问:请比较一下这款电水壶和墙上装饰品的区别,因为这款电水壶已经成为了工艺品,不具备与海尔的家电产品的可比较性。

 

那么,究竟是怎样一种决定性的因素,使得这位女主人把电水壶定义为了工艺品?只有一种恰当的、合理的解释:顾客的生活方式。当一个产品还被摆放在仓库里时,产品是由企业来定义的,但是,当一个产品进入到社会之后,社会生活方式会赋予它新的意义。

 

在过去,企业一直误以为在产品与顾客之间,存在着某种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但事实上,在产品与顾客之间,隐藏着一个第三者,即“生活方式”。也就是说,产品对应的并不是顾客、而顾客也不是对应着产品,只有当产品代表的生活方式与顾客的生活方式之间,发生了某种生活方式意义上的对应关系时,企业产品才会顺利的畅销起来。

 

你再也不能创造顾客

 

现在经常出现的一个场景是:一个企业的产品,几乎全部符合工业时代对于“好产品”要素的要求,譬如功能齐全、价格公道、品质也无瑕疵等等,但是,顾客却并不买账,丝毫没有购买或消费的欲望。显然,企业被搞糊涂了,不明白为什么好产品却不受欢迎?至少,它意味着传统的产品三要素(功能、质量、价格)开始失效,或者说,传统工业时代的判断一个好产品的标准,开始失去了意义。

 

这种现象的发生,通常被解释为“产品时代”的终结、“顾客时代”的来临,它代表着一种新的管理逻辑的出现:是顾客决定产品、而不是产品决定顾客,于是,曾经喊得震天响的“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或“管理就是效率”等等口号,被废止了,另一个新的口号“创造顾客”或“创造顾客价值”,开始流行起来。

 

但实际上,它却正在成为新的骗人的鬼话。事实上,企业所谓的创造顾客,其实并没有真正的面向顾客、而是面向了同行竞争对手,它们并不是在创造顾客、而是在无休无止的争夺顾客。假如不是这样的话,那么,社会上就不可能上演一轮又一轮的兼并大战、规模大战或价格大战了。在真实的商业世界里,“创造顾客”已经沦落为了空洞无物的口号。

 

当然,这并不是在否定德鲁克、而是我们误解了德鲁克,因为德鲁克所说的“企业唯一目的就是创造顾客”,他的真实本意,是说企业的目的,存在于企业外部、而不是企业内部。在此之前,整个管理界一直信奉泰勒的科学管理主义,认为只要将企业内部管理得井井有条,那么,企业效益就会滚滚而来,而管理大师德鲁克彻底的颠覆了“企业内部管理成就,决定企业外部成果”的传统管理逻辑,同时,在德鲁克看来,企业的外部世界,当然是一个顾客的世界,所以,创造顾客就成为了企业的目的。

 

但事实上,企业的外部世界,究竟是不是一个“顾客的世界”?至少,这是一个值得重新思考的问题。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外部社会当然是一个顾客的世界,否则,缺少了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对应关系,企业本身也就不成立了——且慢,所谓的企业不成立的理由,仅仅是企业单方面的看法,但是,从社会的角度来看,顾客并不是顾客,顾客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是生活在社会环境中,他们是被生活方式影响着、而不是被企业产品左右着。假如一个企业自以为能够创造顾客,那么,它一定是过于高估自己的能力了,最多,我们也只能说,企业产品代表的生活方式同顾客所期待的生活方式,不谋而合罢了。

 

寻找生活方式的根源

 

在企业管理的世界里,突然在产品与顾客中间,插入了一个第三者“生活方式”,不仅令企业手足无措,而且令人摸不着头脑:生活方式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为什么以前感受不到生活方式的存在?

 

我们忽视了一个事实:二、三百年以来的工业社会,是一个被“生产方式”长期统治着的社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被合二为一,生产着就是在生活着,生活着就是在生产着。由此,人类自身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反而被压抑或掩盖起来了。工业时代的流水线制生产方式,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的历史。“流水线制”作为工业时代最伟大的生产发明,扮演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双重身份:它既为社会创造出了大量的实用、廉价和标准化的产品,同时,也造就了人们单调乏味的、标准化的生活方式。

 

因此,在过去,我们之所以长期感受不到“生活方式”的存在,就是因为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被一种或几种所谓的“主流生活方式”所主导。在这种状况下,企业所谓的创造顾客或满足顾客,变得相当容易和轻松,甚至连细分顾客都用不着,通俗的说,你即使闭着眼睛,都能猜出上班时间顾客在干什么、下班之后顾客又会在哪里。

 

但是,社会新时代的来临,使得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开始逐渐分离,生活方式开始逐渐独立凸现出来,由此,人们开始摆脱“为生产而生产”的生活怪圈,人类生活本身也开始回归它的本质:生活比生产更重要,或者说,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生活,而不是相反。

 

这种情况的出现,常常被解释为是整个社会普遍富裕的结果,这是一种颇有诱惑力的说法,但真实情况却并非如此,因为它不仅忽视了生产方式的重要性、而且误解了生活方式本身的意义。事实上,生活方式的凸现,是传统生产方式瓦解的结果;生活方式的意义,在于人们具有了自由选择个性化生活的权力和意识。当社会上大部分的企业都是非生产制造类的工业企业时,当企业里的大部分员工都是白领知识份子时,传统生产方式就自然而然的瓦解崩溃了。事实上,传统生产方式的崩溃瓦解,不仅使得人们获得了更多的闲暇时间,而且直接释放了长期被压抑的个性化的生活方式,曾经统治整个社会的三点一线式的所谓主流生活方式,被各种个性化或流行性的生活方式所颠覆。

 

在今天,生活方式不仅独立于生产方式之外,甚至开始统治生产方式或工作方式,我们只要看看一些新型的公司----譬如Google公司----工作场景或工作方式,就会知道生活方式是怎样统治工作方式的:在Google公司的办公室里,代表着纪律严明的统一装饰色不见了,知识工作者正在按照个人喜好,把个人工作空间变得五颜六色,人们不仅可以懒洋洋的躺在沙发上工作,也可以带着自己的爱狗一同来工作,知识工作者们不再按照命令行事,而是需要看似荒诞的奇思妙想。显然,这样的工作场景和工作方式,同居家生活是如此的相似,只会让我们想到一个词:生活方式。


作者: 古董    时间: 2007-2-11 14:22

(还是续上) 

生活方式的时代

 

我们今天所处的崭新的时代,不是一个顾客时代、不是一个消费时代、不是一个知识时代,当然,也不是所谓的休闲时代或体验时代,因为无论是休闲生活、还是体验经济,仅仅是生活方式其中的一个类别,远远不能够涵盖人类生活方式本身的丰富性。

 

我们是处在一个生活方式的时代,每一个顾客或消费者,都是处在大大小小的、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的河流中,并且深受其中一种或某几种生活方式的影响和左右。假如不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好产品却不受欢迎?为什么尽量满足顾客却反遭顾客的强烈反感?为什么最先进的技术产品却反而被市场淘汰?为什么企业具有了强大的组织复制功能,却依旧无法走向世界的各个角落?这其中的原因,只有一个:顾客或消费者受制于某种生活方式、而不是受制于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凡是不代表生活方式意义的产品或服务,都会因无法识别而被顾客或消费者无情的淘汰。

 

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产茶大国,但是,茶叶产品却很难走向世界,一个似乎令人信服的、自我辩护式的理由是,西方人不习惯喝茶。这种说法当然没有错,但他们却忽视了另外一种现象:中国人同样不习惯喝咖啡,但是,却一点都不妨碍星巴克公司在中国落地,并且赚得盆满钵满。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双方如此截然相反的命运?中国的茶叶公司,是在贩卖一种产品,而美国的星巴克公司,却是在贩卖一种生活方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星巴克的成功常常被归咎于是在卖服务或卖环境,这是相当模糊的、是似而非的说法,事实上,星巴克是创造出了人们生活两大场所(一是家里,二是公司)之外的“第三生活空间”。也就是说,中国人并不是因为喜欢喝咖啡,而走进了星巴克咖啡店,恰好相反,中国人是因为喜欢星巴克的“第三生活空间”,而慢慢习惯了喝咖啡。

 

这时,我们就会发现,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是什么”,并不重要,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代表着什么”,才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在崭新的生活方式的时代里,企业产品与生活方式之间正确的逻辑关系,是生活方式决定企业产品、而不是企业产品决定生活方式。这是一个不能颠倒的逻辑次序,就如美国西北航空的一则广告所说:“先定义你的生活方式,再选择适合你自己的产品与服务”。

 

因此,缺乏对于现代生活方式本身的洞察力、还原力和创造力,才是企业所遇到的最糟糕事情,也是企业未来的真正的敌人。在中国的浙江,一些头脑灵活的民营小企业,开发出了一种自动削水果的削皮机,这听起来象是一个很不错的主意吧?既减少了个人家务劳动强度,又符合休闲生活方式的要求,但是,它却如昙花一现般的迅速的消失了,为什么哪?原因恰恰是它的自动削皮的产品功能太强大了,反而把居家生活中的情感交流方式给消灭了。

 

[管理智库]

 

未来将如何管理企业,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新时代。

 

一种定义是,新时代是一个“消费时代”。至少,消费时代的定义要比顾客时代的定义,更接近新时代的真相,因为在顾客时代,“顾客是上帝”,满足顾客成为了企业致胜的法宝,但事实结果却恰好相反,企业越是试图满足顾客----譬如产品功能越来越齐全、服务质量越来越周到----反而越是引起顾客的不满,按照顾客的说法是,我喜欢功能简单的产品,我讨厌近乎神经质的服务。消费时代的定义,意味着几乎所有的企业产品,都成为了可买可不买的、顾客需求之外的一种多余品或奢侈品,不具备消费意义的产品,将沦落为库存的好产品。

 

另一种定义是,新时代是一个“知识时代”。无疑,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定义,因为它揭示了未来新时代的财富生产过程,即:是知识、而不是资本,成为了创造财富的源泉。

 

虽然这两种新的时代定义,正确的描述社会新时代的某些真相,但是,它们却并没有解决未来企业管理的问题,因为我们依旧不知道如何创造顾客,我们无法把未来的管理,称之为“管理就是创造消费”或“管理就是创造知识”。

 

因此,真正的问题既不是如何定义新时代、也不是企业如何创造顾客,正确的提问应该是:究竟是哪一种决定性的因素,影响或决定了顾客的消费行为?

 

至少,我们已经知道的答案是:不是产品决定顾客消费、不是服务决定顾客消费,当然,更不可能是消费本身决定顾客消费。

 

这时,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好产品却不受欢迎”了,当一个企业大肆宣称,我的产品价格低、功能全、质量好时,顾客却反问到:这些跟我有什么关系?不符合我的生活方式的产品或服务,即使再好也是无用的垃圾。显然,过去企业曾经试图主导顾客、甚至是企图主导社会的做法,是多么的蛮横、霸道和荒唐可笑,事实上,社会生活方式的演变,不仅会颠覆企业或企业产品、甚至会将整个行业掀翻在地。

 

周末画报财富版/2006/5/6  (作者新书稿《企业的贡献:创造生活方式》节选之一)

 


作者: 古董    时间: 2007-2-11 14:25

(还是续上) 

生活方式的时代

 

我们今天所处的崭新的时代,不是一个顾客时代、不是一个消费时代、不是一个知识时代,当然,也不是所谓的休闲时代或体验时代,因为无论是休闲生活、还是体验经济,仅仅是生活方式其中的一个类别,远远不能够涵盖人类生活方式本身的丰富性。

 

我们是处在一个生活方式的时代,每一个顾客或消费者,都是处在大大小小的、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的河流中,并且深受其中一种或某几种生活方式的影响和左右。假如不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好产品却不受欢迎?为什么尽量满足顾客却反遭顾客的强烈反感?为什么最先进的技术产品却反而被市场淘汰?为什么企业具有了强大的组织复制功能,却依旧无法走向世界的各个角落?这其中的原因,只有一个:顾客或消费者受制于某种生活方式、而不是受制于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凡是不代表生活方式意义的产品或服务,都会因无法识别而被顾客或消费者无情的淘汰。

 

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产茶大国,但是,茶叶产品却很难走向世界,一个似乎令人信服的、自我辩护式的理由是,西方人不习惯喝茶。这种说法当然没有错,但他们却忽视了另外一种现象:中国人同样不习惯喝咖啡,但是,却一点都不妨碍星巴克公司在中国落地,并且赚得盆满钵满。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双方如此截然相反的命运?中国的茶叶公司,是在贩卖一种产品,而美国的星巴克公司,却是在贩卖一种生活方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星巴克的成功常常被归咎于是在卖服务或卖环境,这是相当模糊的、是似而非的说法,事实上,星巴克是创造出了人们生活两大场所(一是家里,二是公司)之外的“第三生活空间”。也就是说,中国人并不是因为喜欢喝咖啡,而走进了星巴克咖啡店,恰好相反,中国人是因为喜欢星巴克的“第三生活空间”,而慢慢习惯了喝咖啡。

 

这时,我们就会发现,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是什么”,并不重要,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代表着什么”,才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在崭新的生活方式的时代里,企业产品与生活方式之间正确的逻辑关系,是生活方式决定企业产品、而不是企业产品决定生活方式。这是一个不能颠倒的逻辑次序,就如美国西北航空的一则广告所说:“先定义你的生活方式,再选择适合你自己的产品与服务”。

 

因此,缺乏对于现代生活方式本身的洞察力、还原力和创造力,才是企业所遇到的最糟糕事情,也是企业未来的真正的敌人。在中国的浙江,一些头脑灵活的民营小企业,开发出了一种自动削水果的削皮机,这听起来象是一个很不错的主意吧?既减少了个人家务劳动强度,又符合休闲生活方式的要求,但是,它却如昙花一现般的迅速的消失了,为什么哪?原因恰恰是它的自动削皮的产品功能太强大了,反而把居家生活中的情感交流方式给消灭了。

 

[管理智库]

 

未来将如何管理企业,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新时代。

 

一种定义是,新时代是一个“消费时代”。至少,消费时代的定义要比顾客时代的定义,更接近新时代的真相,因为在顾客时代,“顾客是上帝”,满足顾客成为了企业致胜的法宝,但事实结果却恰好相反,企业越是试图满足顾客----譬如产品功能越来越齐全、服务质量越来越周到----反而越是引起顾客的不满,按照顾客的说法是,我喜欢功能简单的产品,我讨厌近乎神经质的服务。消费时代的定义,意味着几乎所有的企业产品,都成为了可买可不买的、顾客需求之外的一种多余品或奢侈品,不具备消费意义的产品,将沦落为库存的好产品。

 

另一种定义是,新时代是一个“知识时代”。无疑,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定义,因为它揭示了未来新时代的财富生产过程,即:是知识、而不是资本,成为了创造财富的源泉。

 

虽然这两种新的时代定义,正确的描述社会新时代的某些真相,但是,它们却并没有解决未来企业管理的问题,因为我们依旧不知道如何创造顾客,我们无法把未来的管理,称之为“管理就是创造消费”或“管理就是创造知识”。

 

因此,真正的问题既不是如何定义新时代、也不是企业如何创造顾客,正确的提问应该是:究竟是哪一种决定性的因素,影响或决定了顾客的消费行为?

 

至少,我们已经知道的答案是:不是产品决定顾客消费、不是服务决定顾客消费,当然,更不可能是消费本身决定顾客消费。

 

这时,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好产品却不受欢迎”了,当一个企业大肆宣称,我的产品价格低、功能全、质量好时,顾客却反问到:这些跟我有什么关系?不符合我的生活方式的产品或服务,即使再好也是无用的垃圾。显然,过去企业曾经试图主导顾客、甚至是企图主导社会的做法,是多么的蛮横、霸道和荒唐可笑,事实上,社会生活方式的演变,不仅会颠覆企业或企业产品、甚至会将整个行业掀翻在地。

 

周末画报财富版/2006/5/6  (作者新书稿《企业的贡献:创造生活方式》节选之一)


作者: 古董    时间: 2007-2-11 14:28

糟糕,上面一个续上发多了,哪位给删掉?

贴完~~~~~~收工~~~~~~过年~~~~~~祝各位春节好~~~~拜拜


作者: 会飞的猫    时间: 2007-2-11 15:03

哈,飞猫先来坐个沙发。古董兄一口气,发下如许多洋洋洒洒的好文章。

飞猫先拜读一二。


作者: 阿懒    时间: 2007-2-11 15:32
QUOTE:
以下是引用古董在2007-2-11 14:28:58的发言:

糟糕,上面一个续上发多了,哪位给删掉?

贴完~~~~~~收工~~~~~~过年~~~~~~祝各位春节好~~~~拜拜

我对古董兄的见解是愈发的佩服了。重复部分我已经删掉,预祝古董兄春节快乐!
blog的事,胡涂会查看的,我最近使用没有遇到问题。


作者: rgang    时间: 2007-2-11 16:01

不用删,留着就很好.

古董在这篇文章中主要阐述了生活方式对于未来企业管理的重大影响,认为"消费时代"的来临将对企业的生产方式或者其经营模式产生巨大影响(我还不太敢用“革命性”一词)。

事实上,仅仅从一般意义上的产品销售和服务,我们可以感受到现代社会人们的消费心理,崇尚自由的不受干扰的自主选择和确定。当你进入一家大型超市购物的时候,我想你是不愿意旁边出现促销员喋喋不休的解说的。这正是“消费时代”来临的社会心理变化。或者可以成为“生活方式”决定企业经营模式的一个证据吧。

古董的文章很精辟。再谢。


作者: 阿懒    时间: 2007-2-11 16:17

趋势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趋势的转折点和转折过程,唯有准确地预测并抓住那个趋势转折点,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成长空间。
我们的周围变化速度确实比以前快了很多,但很多方面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快。


作者: zhong-hua    时间: 2007-2-11 20:10

受益匪浅,留着细细品悟,谢谢古董!


作者: fisherljy    时间: 2007-2-11 20:20

前几天还在和木人讲古董兄呢,最近也买到了您的大作《中国人的管理逻辑》,正在研读中。

希望分享您的更多的高见。


作者: 会飞的猫    时间: 2007-2-11 20:24

趋势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趋势的转折点和转折过程,唯有准确地预测并抓住那个趋势转折点,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成长空间。

说得好。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兹基,不如待时。


作者: 胡涂    时间: 2007-2-12 08:34
QUOTE:
以下是引用古董在2007-2-11 14:16:07的发言:

都是糊涂害的,谁让你的博棵消失了哪,呵呵

    古董兄,你打不开www.folo.cn ? 家园的博客叫足迹噢,呵呵...


作者: 菲歌    时间: 2007-2-12 09:48

细读了两遍,大有收获.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12 10:20:11编辑过]

作者: 阿懒    时间: 2007-2-12 13:37

产品与顾客中间,插入了一个第三者“生活方式",产品和顾客不是直接对应,而是分别和生活方式对应,这个观点太有启发了。

突然产生一个想法:
以前是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合二为一,生活方式迁就生产方式,比较整齐划一而单调;
现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渐分开,生活方式不再迁就生产方式,逐渐追求个性的生活方式;
未来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再次合二为一,但是是生产方式向生活方式靠拢,生产方式逐渐满足人们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并最终不仅仅影响到产品,甚至影响到生产产品的方式。


作者: airdancer    时间: 2007-2-12 14:52
古董先生的文章一向有很多新鲜的观点让大家豁然开朗一下.感谢古董先生,让在下真是受益匪浅。
不过看了阁下的这几篇关于生活方式主导未来管理的文章后有几点个人看法,希望能得到古董先生和其它同仁的指导。
1.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是不一样的,妄图通过千变万化的生活方式来主导产品的生产。窃以为这样的任务只能说是只有上帝能完成的.
2.人类社会有很多种消费人群.真正消费的主动力还是金字塔基座的这一些人,而这些人的生活方式应该说是很类似的,即使有差别也是很小的差别,所以说千变万化生活方式决定未来应用各个方面的普遍管理还是理想主义了一些吧.
希望大家能够指正

作者: tomcheung8    时间: 2007-2-13 09:36

很值得看的文章,古董兄加油!

[em07]
作者: cqbgavin    时间: 2007-2-14 12:26

好文!

值得用心研读~~


作者: isee    时间: 2007-2-14 22:34

提出一种观点,总是抓住重点,不计其余。

生活方式也好,消费时代也好,创造顾客也好,都说出了企业存在的价值之一。楼主的论述很精彩,但是个性化产品和标准化产品在我们的有生之年,一定同时存在。


作者: isee    时间: 2007-2-14 22:37
正如长尾理论,很好。但是,如果你开个网站去卖邻家BB用过的尿布,保证你的尾巴永远翘不起。淘宝上很多尾巴就证明——数月无成交的店铺比比皆是。
作者: 雾都旷野    时间: 2007-11-11 18:43
生活方式对于未来企业管理的影响,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谢谢,楼主!!
作者: demotool    时间: 2007-12-14 11:44
拜读古董兄的大作◎!谢谢!
作者: 刘破破    时间: 2008-4-15 17:34
精辟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s://bbs.21manager.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