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2.5亿人所使用,包括英国、新加坡、墨西哥、澳大利亚等国政府机构、教育机构以及迪斯尼、微软、IBM、甲骨文、惠普等众多知名跨国企业。
被全世界54个国家和世界500强企业(包括微软、摩托罗拉、松下、麦当劳、可口可乐、IBM、西门子、雀巢等)争先引进的思维模式。
明托金字塔原理已成为麦肯锡公司的公司标准,并被认为是麦肯锡公司组织结构的一个重要部分。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要点概述,价值仅仅在于描述出每一种方法的根本思想,是思想而不是方法。这是全书最有价值的部分,但并不是说其它的内容即实践方法就没有价值了。如果真的想运用,还是有必要再回到原著的。
其他思想要从中心思想向四周发散(核心),
并且可在空白处自由添加(核心)。
要对每个思想概括出一个关键词(重要)。
分支与主干的连接线要自然弯曲,因为思想不是死板的(次要)。
要充分利用色彩和图形的形象表达,刺激大脑产生更多新想法(次要)。
思考是分为白色的信息、红色的情感、黑色的风险、黄色的优势、绿色的创新和蓝色的控制这六种角度的,彼此间没有优劣,各个层面的思考都有用处(核心)。
Ø (应该)鼓励人们进行多方面思考而不是满足于以往的偏好。
Ø (应该)提供发泄平台,避免潜意识里混淆。
一个人在一个时间段只能进行一种思考(核心)。
个人的思考结果总是片面且有待发展的,应该培育不健全的思考,把它发展为健全的思想(核心)。
应当在几个类型的思考基础上进行超然的规划和安排(重要)。
应当对同一级思想进行分组和排序,要确保一组思想是属于同一级别(核心)。
把下一级的一类思想概括为上一级的一个思想,然后再对这一级思想进行分组排序,以此类推(核心)。
确保每一级的各思想“相互独立/完全穷尽”(核心)。
确保同一类思想间存在演绎和归纳之一的关系。因为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关系,但不能两种关系杂糅(重要)。
上一个层次的概括必须揭发实质思想,不能出现“几种方法”这样的笼统划分(重要)。
每一组思想不能超过七个,以四到五个为宜(可以通过分类),这是由于人的短期记忆限度(次要)。
应当使用情景/冲突/问题的讲故事方法(次要)。
简单纵览一下这三种方法的要点,可以看到它们的方法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思考要按思考的规律来,写作要按写作的规律来。简言之,“上者因之”。
这当然是显而易见的,并不是我统一的最后结论,但这是统一这三个方法的依据。规律指出了在一个世界不变的法则,是科学的重要部分。所谓“方法”,就是在对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探索出的如何利用规律用最小成本达到目的的最优途径,例如,杠杆的方法可以使人用最小的力把东西举起。因此在我看来,记忆术一定少不了联想规律,而思考方法也必定少不了大脑进行逻辑判断的规律。
有一个著名的“奥卡姆剃刀”理论,认为如果同样正确,理论应该越精简越好。然而,自它发表的中世纪以来的漫长岁月里,它都只是一个理想,没有谁提出过将理论精简的方法论。但是我以为,下面的方法将确实达到这个目标,它虽然不能把一个单独的理论精简,却可以把几个理论统一成一个理论。
当然,如果只想了解最后统一思维方法的结论,或者认为本章的结论--“规律间存在层级关系”是不证自明的,可以跳过这一章的大段内容。
规律既然是客观的,就绝不可能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就好比在地球上,苹果是往地上掉的,作为一条被确知的规律,绝不可能容许其他的情况存在。如果有的时候往天上飞,有的时候往地上掉,那它就不是一条规律,不具有运用价值。
我们有的时候会发现和传统认知不相符的事情,这是有可能的。但是往往不是它颠覆了规律(虽然也可能出现我们自以为客观的规律被颠覆的情况),而是领域的不同。例如,苹果在太空就不往下掉。这完全可以和地球上往下掉并行不悖。
正是因为一个领域内的客观规律不能彼此矛盾,我们才可能把几条规律统一为一条。
规律所解释的都是一个因果关系:如果怎么样,那就会怎么样。有一些规律的因是隐藏在司空见惯之中的,例如苹果往地上掉是因为地心引力。但是这并不妨碍这些规律的因果性质。
规律具有同一属性是我们可以统一它们的另一个依据。
1.规律是以“类属”为依托的
正如上面所论述的,规律是以“领域”为依托的,这个“领域”必须保持在一个不大不小的范围,既大到能够容纳符合这个规律的一切事物,又小到不能把不符合的事物容纳进来。
在我们的知识体系中,这个“领域”就是“类属”。有理由认为,类属是客观存在的。两只“羊”虽然存在彼此特殊的地方,我们却可以保证它们的内外结构都是大致相同的。美国小学生进行的一项测试显示,对于把“蝙蝠的体内构造更像老鼠还是更像黑鸟”这个问题,九成的小学生都会选择老鼠而不是外观更接近的黑鸟。这就是哺乳动物的划分是有其客观性的,客观性就表现在有至少一条规律对于类属中的每一个事物都有效。
所以“熟透的苹果会落地”当然是对所有的熟透苹果都有效的,万有引力对万物都有效。思维方法的规律,自然必须对所有人类都有效。
2.规律之间呈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规律既然以类属为依托,就必然显示出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显然,类属之间呈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哺乳动物必然包含“鼠科”和“猫科”等,鼠类中又可以分为仓鼠和田鼠等,猫科中又有猫和老虎等。所以,适用于哺乳动物的规律,必然适用于所有老鼠和所有猫;适用于所有老鼠的规律,必然适用于所有田鼠,但不一定会适用于猫。
那么,“所有哺乳动物都哺乳”这条规律就必然包含“所有老鼠都哺乳”这条规律。
上面不厌其烦论述的关于规律的关系,只是为了证明这个结论--规律间存在层级关系:(1)底层规律的普遍性更强,高层规律的特殊性更强。(2)同一层规律由于排中,是可以统一且并行不悖的。(3)有的高层规律被包含于某个底层规律(但不是都如此)。
规律的层级关系十分重要。这就跟《金字塔原理》写文章的方法一样,得判断出思想属于同一层才能进行归纳和概括出上一层思想。而判断出规律属于哪一层我们才能判断它们是否能合并。否则,把底层规律和高层规律合并,要么会丧失底层规律的普遍性,要么会把高层规律的普遍性夸大。
由于是分析思维方法,就把“思考的过程”当做最基本的领域,而不用事物这样的更大范围。第二级是“思想的产生”,它是我们思考的根本目的。第三级是“思想的完善”,它是思想产生过程中最核心的部分。
(上面是思想,下面是分析出的规律)
Ø 其他思想要从中心思想向四周发散(核心),
规律一: 思考是发散式的,次要思想是从中心思想衍生出来的
(领域2:思想的产生)
Ø 并且可在空白处自由添加(核心)。
规律二: 事物(这里是指思想)总是不完善的,往往存在许多发展空间--发展空间就在于中心思想的衍生。
(领域3:思想的完善)
Ø 要对每个思想概括出一个关键词(重要)。
规律三: 人的思维有其容量,把思想概括为关键词更易于思考
(领域1:思考的过程)
Ø 分支与主干的连接线要自然弯曲,因为思想不是死板的(次要)。
Ø 要充分利用色彩和图形的形象表达,刺激大脑产生更多新想法(次要)。
规律四: 思维容易接受形象化的的东西,这可以刺激思想的产生
(领域1:思考的过程)
Ø 各个层面的思考都有用处,应该鼓励人们进行多方面思考而不是满足于以往的偏好(核心)。
规律五: 事物总是有各个方面的,思想要把各方面认识综合起来才算全面
(领域2:思想的产生)
Ø 应该提供发泄平台,避免潜意识里混淆(核心)。
规律六: 思维中包含各个因素,要避免思想产生时混淆了原因(尤其是参杂了感情)
(领域2:思想的产生)
Ø 一个人在一个时间段只能进行一种思考(核心)。
规律七: 思维是不应该并行的(虽然看过研究显示是可以并行的),必须集中。
(领域1:思考的过程)
Ø 个人的思考结果总是片面且有待发展的,应该培育不健全的思考,把它发展为健全的思想(核心)。
规律八: 个人的思想总是不够尽善尽美的,但是可以作为更好思想的基石。
(领域3:思想的完善)
Ø 应当在几个类型的思考基础上进行超然的规划和安排(重要)。
规律九: 应该规划思想的产生,综合几个方面的思想。(领域2:思想的产生)
Ø 应当对同一级思想进行分组和排序,要确保一组思想是属于同一级别(核心)。
规律一:许多思想是属于一类的,应该把各类思想分清,并且排好顺序,否则会干扰思想的明晰。(领域3:思想的完善)
Ø 把下一级的一类思想概括为上一级的一个思想,然后再对这一级思想进行分组排序,以此类推(核心)。
规律二: 应该把一类支持思想概括为一个上层思想,上层思想就能够涵盖这些思想的全部价值。以避免思想太多太乱。(领域3:思想的完善)
Ø 确保每一级的各思想“相互独立/完全穷尽”(核心)。
规律三: 思想的分类对可能遗漏的思想进行了暗示。(领域3:思想的完善)
Ø 确保同一类思想间存在演绎和归纳之一的关系。因为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关系,但不能两种关系杂糅(重要)。
规律四: (准确说来应该是)演绎和归纳的杂糅可以转化为归纳,因为演绎部分可以转化为归纳的一个部分。这是为了保证思想的清晰。
(领域3:思想的完善)
Ø 上一个层次的概括必须揭发实质思想,不能出现“几种方法”这样的笼统划分(重要)。
规律五: 笼统划分有碍实质的归纳,即概括思想的产生。(领域2:思想的产生)
Ø 每一组思想不能超过七个,以四到五个为宜(可以通过分类),这是由于人的短期记忆限度(次要)。
规律六: 思想的数量必须控制在理解限度的7个内。(领域1:思考的过程)
Ø 应当使用情景/冲突/问题的讲故事方法(次要)。
规律七: 思想的表达必须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不包括在思维方法内)
现在解构这三个思考方法,提取出这15个规律并分类,进行重要性排序:
规律一: 思维是不应该并行的,必须集中。
规律二: 人的思维有其容量,把思想概括为关键词更易于思考
规律三: 思维容易接受形象化的的东西,这可以刺激思想的产生
规律四: 思想的数量必须控制在理解限度的7个内。
规律一: 思考是发散式的,次要思想是从中心思想衍生出来的
规律二: 事物总是有各个方面的,思想要把各方面认识综合起来才算全面
规律三: 思维中包含各个因素,要避免思想产生时混淆了原因(尤其是参杂了感情)
规律四: 笼统划分有碍实质的归纳,即概括思想的产生。
规律五: 应该规划思想的产生,综合几个方面的思想。
规律一: 事物(这里是指思想)总是不完善的,往往存在许多发展空间--发展空间就在于中心思想的衍生。
规律二:个人的见解总是不够尽善尽美的,但是可以作为更好思想的基石。
规律三:应该规划思想的产生,综合几个方面的思想。
规律四:思想的分类对可能遗漏的思想进行了暗示。
规律五: 许多思想是属于一类的,应该把各类思想分清,并且排好顺序,否则会干扰思想的明晰。
规律六: 应该把一类支持思想概括为一个上层思想,上层思想就能够涵盖这些思想的全部价值。以避免思想太多太乱。
规律七: 演绎和归纳的杂糅可以转化为归纳,因为演绎部分可以转化为归纳的一个部分。这是为了保证思想的清晰。
这里并没有明显的重合,我以为思维导图作为一个模式,和另外两个思想并不冲突,而只有它能最好的满足规律三的要求,因此应该把思维导图作为基本模式。另外三条规律作为思维导图的规则。
结论:在思考中运用思维导图,要注意(1)一个分支不能参杂几个角度(信息、情绪等),一次只思考一个分支;(2)把每条分支概括为关键词;(3)每个分支的具体思想控制在七个内,可以通过另辟分支或者分分支进行精简。
这里蓝色思考帽的“控制”可以作为思维导图的核心。思维导图的几个分支,可以当作是六个角度的规划(先进行什么,再进行什么)。思维导图原作者的意图只是作为分论点的衍生,但我们在了解《六顶思考帽》和《金字塔原理》后,就可以把它当作各个角度的衍生和规定它们必须属于明确的不同分类。
这里要注意思想的产生有两个方向:一是《思维导图》的发散;二是《金字塔原理》的收敛。新思想的产生必须要从旧有的思想发散出去,但最终必须从支持的论点集中为一个核心观点,这样就完成了思想的再造。
结论:把思维导图当成对六个角度思想进行规划的工具。从旧思想发散出新思想,再从新思想总结出一个核心思想,这就是思想的再造。
可以看到《思维导图》强调的“思想有许多发展空间”和《六顶思考帽》强调的“对思想进行培育”很好的契合了。思想发展的方法是明确的,三本书都要求把原有思想当作新思想的基石,但是《思维导图》强调中心思想的衍生作用,《六顶思考帽》强调旧思想的发展,《金字塔原理》则强调思想分类的限制(其实由于各分类思想都概括为一个中心思想,这和《思维导图》的方法是一致的)。
规律五到七综合起来就是思想的完善过程必须包含使其明晰化的过程,不仅易于理解,作者自己也更容易把握真实意图。
结论:思想有许多发展空间,应该对既有思想进行培育。培育方法一是旧思想的指引、导因的运用;二是中心思想衍生出的思想中,可能会有一些被遗漏,而遗漏思想必定处于这一类思想中。
后注:分析中发现,《金字塔原理》并不是单纯的写作的方法,也不是单纯的思考的方法,它是介于写作与思考之间的“归纳方法”。它既不像思考那样能发现新东西,也不像写作那样停留在原有的思想。它的价值是,运用原有的思想,清晰化、集中化,使之凝聚为一个思想。
抱歉,一帖发不完,第X章这个错了(因为我在word里自动编号),但是顺序没有错。大家可以直接看结论的 其它主要是一个方法,不看也无所谓
我自己感觉确实完成了统一的过程,三种方法的思想融合在最后的结论里,彼此都被打散了。但肯定还有不足,请大家不吝指出。
之所以不厌其烦的写这个方法,是为了说我们读书可以用这个方法统一,以免被一大堆《X个习惯》《X个问题》弄的晕头转向,呵呵
条理清晰,思维慎密,感谢!
做学问的人都喜欢玩儿概念(容易成名吧),其实,许多东西都是一脉相承的。面对如原子弹炸弹般疯狂膨胀的信息,要是专门有人做这样的归纳与总结,相信我们人类的文明会发展得更快些。[em07]
能够把几种思维方式的精华总结出来,并且整合统一,很有借鉴价值。谢谢楼主!
拜读,学习!
学习中
不错,条理清晰,谢楼主。
谢谢大家的支持:)
其实有一个关键我没把握,就是我总结的要点,虽然我自己以为应该是最重要的几点,但也不能保证没有遗漏
所以在创造性思维也发帖请家人指正了。如果这一点不完全,当然统一的方法也会残缺
大家看的时候还是多注意了,另外,方法上也请不吝斧正
个人看法:关于思维方法的著作我推荐一本,很老了,讲的是思维逻辑,或者说是思维规律吧,我觉得不错!书名叫《立体思维与历史辩证唯物主义》,是从马恩的著作中所提炼出来的,是马恩所用来思考问题的方法所体现的思维规律的总结,不过这本书不一定好找,我是在上大学的时候在一个旧书坊买到的,在网上找了好久也没找到电子版的!希望大家有机会能看一看,真正的思维规律和思考方法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
顶就一个字,我只说一次
嗯,写的很好,正在应用这几种方法
没看懂,挺深奥的,一头雾水,有机会返回来再品吧~
感谢楼主,是高人哪!
不错,学习了!
没有看过金字塔原理这本书,但是人的进步总是在处理矛盾中进行的,集中而发散,专一而全面,个人看法。
我的基础太差,看了脑子里乱哄哄的...
[em06]非常好,谢谢啦
感谢上面几位的支持。楼上说的很有道理,但是我认为所有的思维方法都只有一个目的:解决问题,只有一个路径:符合大脑思考规律。因此三种方法只是涉及同一个问题(即大脑思考规律)的不同方面,依我看可能有的部分还有所重叠。既然规律只有一条,方法就可以统一为一种,三剑客固然好听却不容易使用--尤其是在当今方法繁多、信息超载的情况下,season兄以为然否?
是的,符合大脑的思考规律,并注意常规思考规律缺陷,加以改进:)
不错.谢谢分享
写的太好了,谢谢啊
三本书,必看不可。
强,第一回 看到有人把他们给大一统的!!!
很棒的总结。
看过这几本书的,可以顺着这个思路来整理归纳一下;没看过的,也可以先有个方向。
楼主写得太好了。
太感谢楼主了
如果看书看到能总结到这种程度,真的很不错
只可惜自己的功力不够
如果看书看到能总结到这种程度,真的很不错
只可惜自己的功力不够
三者统一,我的实践(用mindmanager软件):
1、确定主题
2、确定第一层次。
3、选一个分支,确定这个分支的下一层次。
4、重复3
5、随时可以归纳总结,补充遗漏。修改推理结果。
注意:不要刻意为了这些规则而阻挡自己的思路。想到什么就写出什么,可以后面再来整理。规则只是用来引导你的思路。开始使用的时候,可以先固化,后再优化。
好贴,先顶了,再来细看
学习中
楼主很用心,谢谢!
楼主很用心,谢谢!
[em01]
楼主是一个用心在看书的人,应该说这篇帖子是我们读书人应该好好领会的。楼主这种精神非常的让我佩服。《如何阅读一本》中讲到,读书的最高境界应该就是---主题阅读。楼主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
个人认为楼主如果能够通过一些简单的实例来分析和应用这个统一的思考过程,家人应该会更容易理解你所讲的东西。
不过话说回来,楼主通过这种思想来归纳三本书是不是就一定是正确的呢?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思考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就解决问题本身的方法来说,那一种方法都是对的,如果非要归纳为一种,就好比说“到罗马的距离一定是直线”,这种思路是不是显的过于的简化了。或者说这种统一的过程就是不可取的呢。
很好,很好,很好。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s://bbs.21manager.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