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标题: 一部缔结沉甸甸思想的作品——《如焉@sars.come》读后 [打印本页]

作者: ocq1208    时间: 2007-2-7 23:46
标题: 一部缔结沉甸甸思想的作品——《如焉@sars.come》读后

因为栖息谷家人的推荐,从网上下了胡发云先生的《如焉@sars.come》。躲在被子里,从晚上十二点到凌晨七点,一口气把这本小说看完了。然后久久不能平静,一点睡意都没有,“震撼强烈”,“名不虚传”,《如焉@sars.come》的确是一本难得的好小说。

最近刚从《广州日报》副刊读到柯云路先生的一篇文章——《理想小说的五个要素》,我也深以为然,“最理想的小说或许仍应该具备五个要素:第一,它应该有好的故事。第二,包含较大容量的社会内容。第三,深刻的心理内容。第四,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第五,先锋的文体。”下面就用这五个要素来印证一下《如焉@sars.come》究竟是不是一部好小说吧。

第一,有好的故事。

《如焉@sars.come》,从书名看,它已揭示了这部小说的几个关键词。“如焉”,小说的主人公;“Sars”,小说所处的时代背景;“@”,即“网络”,把小说人物、情节联系起来的关键元素;“come”,不太理解,号召读者关注吧。

《如焉@sars.come》一开始实际是以两个故事开始的,即小说一开始有两条主线。一条以如焉的爱情故事及发展为主线,牵扯出江晓力、梁晋生等人物,叙述了中年人的感情世界、官员的现实生活等故事情节;一条以达摩的民间思想家(青马组织)思想形成及演变为主线,牵扯出卫立文、毛子等人物,叙述了文革、Sars等社会动荡时期一些思想者的思想演进历程。 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故事仍有代表性和可读性,体现了主人公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变化及冲击。

第二,包含较大量的社会内容。

现实主义小说都有一个时空背景,《如焉@sars.come》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并包含了大量的社会内容。这些社会内容或大或小,或远或近,有的已无法被我们感知,有的却仍在影响我们的生活。大的如文革、Sars事件,小的如孙志刚事件、虐猫事件,还有中年人空巢、网络与现实、政治(做官)潜规则、民间思想家等社会现实状况。作者通过《如焉@sars.come》这部小说,把许多看似不相关的社会内容,巧妙的组织、联系到了一起,让我们看到这部小说,就能了解到小说所处时代的现实情况和关键事件。

第三,有深刻的心理内容。

《如焉@sars.come》这部小说没有太多的对人物心理的直接描写,作者采取了通过主人公(主要人物)的语言(说话)和文字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在这部小说里,作者通过几个主要人物的说话(对话),刻画了不同的形象饱满鲜明的人物形象。我觉得,这部小说里形象很鲜明也很有代表性的人物有这样几个,茹嫣、达摩、卫立文、毛子、梁晋生、江晓力等。

茹嫣,这是小说的第一主人公。在小说中茹嫣是理想主义的代表,小说把她树立成了一个不食人间烟火出凡脱尘很单纯又很有思想的女子。作为一个中年女子,作者塑造的这个形象可能离现实有些远,稍微有些不真实的感觉。在咱们一般人看来,茹嫣在小说中的所说所思所为,甚至有些矫情。但我认为,因为茹嫣是理想主义代表,茹嫣这个诗意的名字本身就有一种理想的味道,所以现实生活中少之又少。

达摩,我认为是小说中的二号人物。达摩是一个民间思想家,从小说中的现实身份看,一个集深刻思想和普通修理工于一体的人物,也给人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从达摩文字和思想,达摩有一些民间孤独英雄的味道;但从他的现实的修理工身份,他又是一个普通的平凡人。在我的理解,达摩这个名字就意味着一个孤独的修行者、一个真理的追寻者。按照小说里的说法,我把达摩归于英雄主义与犬儒主义之间(犬儒主义现在更多的是贬义,我在此却是褒奖,指的是他的特立独行与对现实的批判)。

卫立文,即文中所说的卫老师。卫老师在小说中是一位经历丰富、冷眼观世的思想家和智者,他的修为学识远高于众人。《如焉@sars.come》中几乎所有的思想性的警言性的语句都通过卫老师的口中说出来。如果把小说中卫立文老师的语言全部摘录出来,就是一部沉甸甸的思想巨著。

毛子,文中青马组织的另一代表人物。我把他归类于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向市侩主义过渡的人物,这样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这个人物,前期是一个有思想有斗志的青年,但后期却可以为了升职而入党,为了装修费而违心出书。他最终屈服于现实利益,所以说他是市侩主义,但他偏偏是一个重要的思想研究所的所长,是具有讽刺意味的。

江晓力(王熙凤式的人物),在小说中她是茹嫣的情敌。江晓力的重要和形象鲜明,在小说的最后才突显出来,作为理想主义茹嫣的对立面,她只能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了。在小说的最后,你不得不佩服江晓力这种人,她是纯现实主义的,她有政治眼光,能看透现实,能把握住时局的变化并很好的利用。

梁晋生,他是茹嫣的情人,还是一个有地位的勤政的官员,是一个温柔、懂情调的男人。在许多人的眼里,理想男人的形象不过如此。不过,我并不喜欢他,因为他是一个骑墙派人物。一开始,作为一个政治官员,他表现出许多与一般我们所理解的官员概念不一样的东西,一度在小说中快要成为理想主义的人物,但最后他还是为现实、为政治利益所屈服,他的形象也一下子跌了下去。

四、体现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体现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实际上已上升到了人性的高度,已脱离了意识形态层次。《如焉@sars.come》这部小说最大的贡献和赢得众多好评的原因,就是这部小说的思想性,即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和思考,这些思想和思考已脱离了社会形态,成为任何历史阶段都适用的真知。

前面说过,在《如焉@sars.come》这部小说中,卫立文老师的说话提炼出来就是一部思想巨著,那么《如焉@sars.come》这部小说中几乎所有的真知语句都是卫老师说出来的。而这些真知灼见,读出来真有一种让人思考和心痛的感觉,一种触动心底的感觉。

1、“没有不带个人情绪的思考,除非是机器人。但是,如果个人的情绪个人的经验,带有普遍的意义,那它常常就会穿越许多迷障,看见深远处的一些东西。”

2、“首先,我把它放到历史的背景中来看,与其说是我选择了革命,不如说是革命选择了我,就像一粒种子,在一个特定的时候从树上落下来,被一阵偶然的风吹到某一处。”

3、“这里,就出现了一种双重的悲剧,我们连自己个人的情绪记忆,都附着在一种无处不在水银泻地般的意识形态文化上了。我们竟然没有我们自己的纯正的洁净的文化载体,来记录下我们的生命。没有,真是一点都没有,干干净净啊。其他国家有,包括那些最贫穷最落后的国家都有,它几乎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作家艺术家们留下的自己的声音,永远闪烁着人性光辉的声音,诗歌,音乐,小说,雕塑,戏剧……”

4、“我们那样多的作家艺术家,又有谁在那些苦难的日子里写下过自己的苦难,人民的苦难,让人们今天一唱起它,便能够深切地记住我们苦难的历史,而不至于太过轻浮地遗忘呢?这一切,是比苦难本身更苦难的一件事。他们的记忆,是用自己的血写在大地上的;我们的记忆,是别人用刀刻在我们的伤口上的。数十年来,我们失去了表达苦难和忧伤的能力,失去了表达爱的能力,我们只有一些代用品,有些甚至是荒唐的代用品。”

5、“一个民族,苦不怕,难不怕,饥不怕,寒不怕,如果人人心中都有某种莫名的恐惧,才是最可怕的。便是今天,吃好了,穿暖了,那心中的恐惧却远远没有消失掉。穷有穷的恐惧,富有富的恐惧,贱民有贱民的恐惧,权贵有权贵的恐惧,写文章的有写文章的恐惧,连读文章的,也有读文章的恐惧。”

6、“不是的时候,他们说是,是的时候,他们又会说不是。”

五、先锋的文体。

从这一要素来评价,可能这是《如焉@sars.come》这部小说唯一的不足。《如焉@sars.come》的书名,是新颖和先锋的,但就语言精炼程度和小说结构主线鲜明程度来讲,确实还不如一些其他的流行小说。

语言方面,大多的是一些主人公们话语的罗列和背景、原因的解释,语言的刻画和情节的推进还不够精致,略显粗糙。结构方面,一开始两条主线离得太远,每条主线几段几段的交叉写下来,感觉就像两个不相干的故事,到了最后,Sars的出现,才将两条主线的人物跟故事情节结合到一起,小说的结构层次没有组合的太好。

运用柯云路先生的小说的五个要素对《如焉@sars.come》这部小说进行评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如焉@sars.come》是一部非常好,非常值得一读,近年来非常少见的一部小说。我爱看小说。有些小说,是纯娱乐性质的,越读越放松,但思想含量极少(也不能说没思想,但思想都埋在十八层深的书底,需要你去钻探,去提炼),比如说最近很火的《赵赶驴电梯奇遇记》;有些小说,越读越沉重,越读越引起你思考(这些小说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并且就在浅层,你很容易就挖掘并收获),《如焉@sars.come》就是这样一部小说。在此,非常感谢《如焉@sars.come》的作者胡发云先生。

除了《如焉@sars.com》闪现的一些真知卓见的收获,通过读这部小说我还有一些其他的收获和思考。

1、所谓“历史继承”问题。我们真正应该对历史继承的,不是所谓的物质财富,丰功伟绩,而是历史沉淀下来的,用文字和艺术记录下来的思想、智慧,只有这些东西才值得我们及后代子孙去继承、挖掘、发扬、光大。现在许多人在提倡学习西方,我们在学习西方的东西绝对不能遗忘中国的传统,中国五千年的漫漫历史长河,散落着太多思想、智慧的珍珠,比如《孙子兵法》、《论语》、《易经》等等。

2、思想的产生和演变。我们喜欢安定、和谐,但只有冲突、危机、动荡才能激发人类深层思考,这就是为什么乱世能更多的出思想家、哲学家的原因。这真是人类的一个矛盾,本身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哲学问题,乱世出思想家、哲学家,盛世出经济学家、科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是拯救人类的人;经济学家、科学家却可能是毁灭人类的人。不过,对于个人成长来讲,经历一些危机和挫折,确实是让一个人成熟和进步的有效手段。

3、关于读书。如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是信息极度开放的时代,我们总感觉有太多的书要读,觉得书无法读尽。我觉得,书分为两种,一种是工具类的,读这种书是增加和提升自己知识技能的,比如我们常看的营销类、管理类及自科类书籍等,这类书以“学”为主,对一个人的成长起量变作用;一种书是思想类的,读这种书能启迪思考升华精神,比如哲学类、社科类书籍及历史读物、小说等,这类书以“悟”为主,对一个人的成长起质变作用。

附:

1、柯云路《理想小说的五个要素》:

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07-02/05/content_22699577.htm

2、家人brucechao提供的电子版,在此表示感谢:

http://www.21manager.com/dispbbs.asp?n=151,101557,1,0,5,0,0,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9 17:45:10编辑过]

作者: 少天    时间: 2007-2-8 09:30

最近比较忙呼,这本书我早就做成手机JAVA书,但只看了一部分。

我看完再认真评论。


作者: 会飞的猫    时间: 2007-2-8 09:41
飞猫先拜读磨剑兄的文章,然后再来凑凑热闹。^O^
作者: 小狗的骨头    时间: 2007-2-8 10:32

书分为两种,一种是工具类的,读这种书是增加和提升自己知识技能的,比如我们常看的营销类、管理类及自科类书籍等,这类书以“学”为主,对一个人的成长起量变作用;一种书是思想类的,读这种书能启迪思考升华精神,比如哲学类、社科类书籍及历史读物、小说等,这类书以“悟”为主,对一个人的成长起质变作用。

分的很好,回头也看看这部小书去........


作者: ocq1208    时间: 2007-2-8 11:05

楼上的都是谷里的大佬,谢谢捧场啊!

这本书确实值得一看,不是浪得虚名的.


作者: ccb008    时间: 2007-2-8 11:06

楼主的评论非常精彩!通过一篇好小说需要具备的五个要素为结构,对小说的人物、结构以及小说揭示的思想都做了非常精辟的分析,为楼主顶一下!这篇小说我也看过了,对于小说开始时的结构与楼主有同感,开始的时候并未看出小说的精彩。越到后面越觉得小说对社会、对人的心理深刻的剖析,对社会、对人心无情的揭露,让人透不过气来!很多情况下,人都会被环境所改变!就好像《等等灵魂》里面说的:“人本来是钓生活的,但往往大多数人都会被生活所钓。”

这只是我的一点浅见,因为深知和各位的差距,我正在努力学习,希望各位大佬多批评指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8 11:09:00编辑过]

作者: ocq1208    时间: 2007-2-8 11:09

谢谢CCB008兄的肯定!


作者: sinobadboy    时间: 2007-2-8 19:13
看来我实在是太过于浅薄,其实早就见人推荐过这本书,但仅仅因为不喜欢女主人公的名字就从心里否决了它。看了lz的读后感,原来这是一本这么好的书,决定找来看看。
作者: 布易斑    时间: 2007-2-9 12:05

谁有电子版的能发给我一份吗!谢了!

clm78@163.com


作者: sunwendao    时间: 2007-2-9 17:01

书名应该是《如焉@sars·come〉吧?是come不是com

确实是好书。

其实本来不应该那么好。就像我们觉得青椒肉丝不是好东西,但吃一年的榨菜,来一盘青椒肉丝,就是好东西了。

20多年前的刘心武的《班主任> 。

苦了我们这帮爱读点文字,又不懂外文的土鳖了。


作者: ocq1208    时间: 2007-2-9 17:41
QUOTE:
以下是引用sunwendao在2007-2-9 17:01:40的发言:

书名应该是《如焉@sars·come〉吧?是come不是com

[em04]晕!既然看书连书名都没看清楚,闹个大笑话!

看来com已经根深蒂固了,这就是网络的影响.


作者: 会飞的猫    时间: 2007-2-9 18:05

磨剑兄的读后感真的写得好,飞猫一时参战“美日已发动对华金融战争、外汇股市恐将失控”的贴子,忘乎所以,罪过。

晚上再来重复点一己浅见。


作者: 会飞的猫    时间: 2007-2-9 21:11
QUOTE:
以下是引用ocq1208在2007-2-7 23:46:09的发言:

1、所谓“历史继承”问题。我们真正应该对历史继承的,不是所谓的物质财富,丰功伟绩,而是历史沉淀下来的,用文字和艺术记录下来的思想、智慧,只有这些东西才值得我们及后代子孙去继承、挖掘、发扬、光大。现在许多人在提倡学习西方,我们在学习西方的东西绝对不能遗忘中国的传统,中国五千年的漫漫历史长河,散落着太多思想、智慧的珍珠,比如《孙子兵法》、《论语》、《易经》等等。

  古有云:“不知古,焉知今?” 我们也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正确的认识今天;我们也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的把握未来。历史,往往会惊人的重复着。

  每个人对历史、对管理之道的不同见解,将产生不同的行为,从而形成千万种不同的行为结果。

  历史,是今天的过去;今天,是历史真实未来的展现。
  历史,是真理的母亲,是生活的镜子,是社会进步的阶梯。

  毛主席一生酷爱读书,尤其酷爱古今史书,并对许多古书作了不少点评。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没有历史知识,没有革命的理论,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我们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这三点对伟人毛泽东的成长和中国革命的影响力之大!

  人们学习历史,学习思想理论,是为了能够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启迪思维、加宽思路、增长智慧,从而在人们的心中起到“劝善明恶、记功司过、察往知来、激浊扬清”的良好作用,使每一个人能在错误、失败、选择和机遇中成长起来,在博奕交锋之中成长起来。
  比如:我们要修一座水坝,就必须了解该河段洪水的历史记录,这样才能确定水坝的各种参数。现在经常提到的建造可以抵御百年一遇洪水的大坝,有人会想为什么不能设计成能抵御千年一遇的洪水呢?但是设计提高一个级别,成本就要大幅度增加,所以要在成本和标准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设计者凭什么来确定这些标准呢?那就要依靠历史。

  然,21世纪的今天,中华文明原有的巨大影响力正在日益失落和被抛弃,西方文化正在日益侵蚀、占据中国人的大脑、思想阵地和行为生活(例如肯德鸡、可口可乐、好莱坞大片、圣诞节等)。中华文明昔日的辉煌,已成为昨日之黄花,实值得大多数人深思与警惕。

  对中华文明的来龙去脉,人们需要有一个起码的了解、研究,需要有更多的人将其正本清源,需要有更多关心、研究中华文明的学者专家、官员首长、人民爱好者,中国人才能谈得上进一步承传和光复中华文明。毕竟,中华文明经历了怎么样的起源、融聚、进化的具体过程,大多数中国人至今依然知之甚少,又从何高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之绝学,播华夏之文明,开万世之太平”这样伟大的高调呢?又凭什么“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呢?”

  …………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史学传统的国家,丰富的史学遗产为世所罕匹。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中国‘历史作家’的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梁启超也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也就是说,我们中华民族拥有巨大的历史知识宝库。

  我国历来有重视历史教育的传统,可惜的是今天的人们对历史之了解越来越少,华夏文明日益没落,其前景甚忧。唐朝的一位著名史学批评家刘知几对史学的价值这样说道:“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有国有家者,其可缺之哉!”(《史通·史官建置》)。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则认为“史学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盛衰之学”(见任继愈《〈续修四库全书〉出版的重大意义》。

  在中国的封建皇帝中,唐太宗是一个重视修史、重视在政治实践中读史、用史的贤明皇帝。在他身边,有许多精通历史的名臣,与他经常“商榷古今”,成为讽谏的专家,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虞世南、萧瑀、王珪、刘洎、马周等都是这样的人,他们对贞观时期的重大政治决策都起了很大作用,对唐太宗的为君之道产生了积极影响。唐太宗有一句名言,说:“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以古为镜”,表明他注重借鉴历史。他常以自己的体会要求群臣多读“古籍”,提倡群臣“事之闲,宜观典籍”。有一次,他还送给以直谏著称的李大亮一部《汉纪》,说:“此书叙致简要,议论深博,极为政之体,尽君臣之义,今以赐卿,宜加寻阅”。

  唐太宗李世民能够直面历史,敢于用历史上的嘉言懿行、明君贤相来匡正自己的言行,用历史上的昏君暴君庸君的腐败残暴导致国破人亡的教训时时提醒自己,表现出封建统治者对历史少有的自警勇气和自觉借鉴意识,从而创建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没有腐败的开明盛世——“贞观之治”。

  …………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常保此三镜,可以防己大过矣!

  历史,往往会惊人的重复着。我们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洞察未来!


作者: 会飞的猫    时间: 2007-2-9 22:20
QUOTE:
以下是引用ocq1208在2007-2-7 23:46:09的发言:

2、思想的产生和演变。我们喜欢安定、和谐,但只有冲突、危机、动荡才能激发人类深层思考,这就是为什么乱世能更多的出思想家、哲学家的原因。这真是人类的一个矛盾,本身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哲学问题,乱世出思想家、哲学家,盛世出经济学家、科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是拯救人类的人;经济学家、科学家却可能是毁灭人类的人。不过,对于个人成长来讲,经历一些危机和挫折,确实是让一个人成熟和进步的有效手段。

  磨剑兄的这个论点说得非常好,这也就是“乱世出英雄,乱世出哲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今天这个世界所谓的英雄,主要是指他在社会中立了多少言、多少德、多少功而矣。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英雄吗?!

  圣人大过,贤人小过,庸人无过。人们除非历经了许多大错和教训,否则无人能够变得伟大或更优秀。(毛主席称不上圣人,但其一生英明神武,富于远见卓识,可惜晚年依然犯下大错)。

  英雄只有在乱世之中,才能有较多的机会、足够大的平台展示他“立言、立德、立功”的智慧、道德和才能,而不会像在盛世里受到什么过多的发展限制。例如古代战乱频繁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六国的时期,优秀的英雄们、哲学家们,层出不穷。

  盛世里的人们往往贪图安逸享乐,畏惧风险与失败,不愿创新尝试新事物,讲究森严的等级秩序,按步就班、循序渐进的发展,他们的学习接受能力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生活与工作,有点像温水里煮着的青蛙一样。

  英雄,多半出现在乱世,也只有乱世中的英雄更像真金不怕火炼的英雄。毛主席有一句话说得好:“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闯王李自成贪图安逸享乐的下场、没有穷将剩勇追穷寇沽名钓誉的西楚霸王项羽、秦二世胡亥的短命王朝……,就是“高贵者最愚蠢”的历史见证!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苏秦悬梁刺股、陈胜吴广起义……的故事,就是卑贱者最聪明的历史见证!正所谓:“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乱世的变数大,机遇和挑战并存,什么都有可能发生。所以有智、有德、有才之人容易崭露头角,获得明君伯乐们的青睐;盛世则和平安逸,社会等级秩序森严,按步就班,循序渐进,英雄们要想脱颖而出,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因为受到诸如资历、学历、裙带关系、道德品质、自身某些条件不合于世……等等的限制,就算缺了你这个英雄,人家还是活得很好,国家企业照样转嘛。乱世出英雄,时势(这个时势主要指天下百姓)造英雄,英雄造时势(例如周文王讨伐纣王……等故事),正反相生,矛盾统一。古今中外历史发展的趋势就是:唯危难之时方显英雄本色嘛!

  毛主席称古之曹操是一位真英雄。但是他在当时被认为是窃国大贼、一代奸雄,为许多人所否定。事实上,他是为中国的统一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为社会的进步、天下百姓的生存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有效保障。他是被奸雄化了的“乱世英雄”,这是当时世人庸俗思想的偏见。

  古有云:“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如其时不遇,则没身而矣,田园养老罢了;若能乘时乘势而起,则能创大的功德矣。

  昔日三国的曹操,能崛起于孙权、刘备等诸英雄之上,皆源于他能得“天时、人和”之利也。天时,指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人和,指曹操求才若渴,几次在全国范围内颁布《求贤令》征集人才。所以,曹操能建立如许的大功业,非偶然之因素也。但如果当时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客观环境,没有周天子弱、诸侯强的势力格局,曹操焉能成为一代历史英雄乎?恐怕也多是田园养老的命运格局。

  …………

  李广是陇丁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他家世世代代擅长射箭,李广也以善射出名。汉文帝的时候,李广在一次抗击匈奴的战争中立了战功,被提拔为皇帝的持卫官。李广经常陪著汉文帝出去打猎,他那百发百中的箭法,每次都使汉文帝满载而归。汉文帝很高兴,他曾经对李广说:“可惜你生在今天,只能陪著我打打猎,要是你生在高祖那个时候,封个万户候是不成问题的。”
  这个故事深刻的折射出乱世和盛世的环境格局,导致英雄们的命运也是大为悬殊的。盛世时期的各朝各代都有能人高手,例如李白一生任侠,深为皇上器重,却只能在盛世做个大诗人。谋定天下的张良,其师黄石公也只是田园归老,没身而矣。太多的事例,枚不胜举。

  一般而言,乱世里的英雄多以“客观实际、任人为能”为检验标准,而盛世的英雄大多是以个人喜好、任人唯亲为检验标准。当然,凡事有例行也有例外,这里只要指概率而言。英雄在乱世有更有机会展示自己,明君伯乐也倾向于大力选拔人才,只要你有智、有德、有才就行,能为自己和周围人带来更多利益和光明前途。而盛世则掺杂了较多的人为及社会环境因素,遇到明君伯乐,英雄还有机会发挥自己。否则,要么田园养老、没身而矣,要么被枪打出头鸟……。枪打出头鸟……这一点,古代的韩非子在《韩非子·说难第十二》中说得很好。

  在此,飞猫不由想到了古代李斯“粮仓硕鼠”选择积极环境的优秀哲学思想。可惜的是,李斯大人却忽视了“选择良师益友”的优秀思想也是同等的重要、同等的明智。飞猫浅以为:一个人若能真正知道并选择积极的环境、选择自己的良师益友,则其人生多能获得成功矣。祸福无门,惟人自召。成败在谋,安危在德。

  …………

  圣人大过,贤人小过,庸人无过。 

  公元前三百多年,古希腊最伟大的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哲学家和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称之为“学园之灵”,恩格斯称之为“最博学的人”。亚里士多德的很多观点被西方人奉若神明,他本人也被奉为绝对权威,他凭着“自信的直觉”,做出了“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速度要快些”的观点,这种观点统治了西方学术界将近2000年。 

  1590年的一天,年轻的比萨大学数学教授伽利略,邀请比萨的一些学者和大学生来到斜塔下面,他和他的助手登上斜塔,让一个重一百磅和一个重一磅的铁球,同时由塔上自由下落,轻的和重的几乎同时落地。伽利略把实验重复一次,结果仍然相同。伽利略的实验,动摇了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长期占统治地位的臆断,在观众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伽利略发现了真理,但却触怒了比萨大学里亚里士多德学派的信徒,他们攻击伽利略胆敢怀疑亚里士多德,必定是圣教的叛徒。伽利略被赶出了比萨大学,但他由于这个实验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当时他刚26岁,是他当教授的第二年。伽利略,1564年,出生于意大利比萨市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1581年考入比萨大学,遵从父命学医。在大学里,伽利略深深地爱上了数学,在宫庭数学家里奇的悉心辅导下,他把阿基米德的浮力原理和杠杆原理结合起来,获得了精密的测量方法,发明了用以测定合金成分的“液体静力天平”,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1589年夏天,他受聘为比萨大学数学教授,年仅25岁。 

  21世纪的我们,是否也应该对亚里士多德“自信的直觉”奉若神明呢?!正如亚里士多德自己说过的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师,不如无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9 22:43:44编辑过]

作者: ocq1208    时间: 2007-2-9 22:34
真佩服飞猫兄组织文章的能力,这绝对是值得我认真学习的地方.
作者: 会飞的猫    时间: 2007-2-9 22:49

磨剑兄客气了,我们是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进步。


作者: 小强    时间: 2007-2-11 10:54
友人强烈推荐,准备春节拜读。[em01]
作者: vipgao    时间: 2007-2-11 12:52
标题: 回复:(ocq1208)一部缔结沉甸甸思想的作品——《如焉...

   看完推荐和导读,就去下载了,借着周末,看了几页就完全放不下了,推了所有乱七八糟的事情,一个慢慢品读起来,虽然现在只看到44节,感觉已经被洗脑了!

    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此书!


作者: vipgao    时间: 2007-2-11 14:38
标题: 回复:(ocq1208)一部缔结沉甸甸思想的作品——《如焉...

  看到书中父女孙三,经过半世纪的沧桑,相聚,自己鼻子酸酸,眼泪也止不住稀里哗啦起来!便忍不住再来跟上一贴,顺便帖上下载!

一天没出门看完了,可以吃饭,洗澡,睡觉了。有得思考了,开始考虑起来自己形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upload=rar]down60102.asp?ID=68854[/uploa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11 20:46:53编辑过]

作者: mlh66    时间: 2007-2-12 14:31

看了楼主的读后感,回去把如焉读完了,倒不觉得如焉矫情,她的生活背景、性格导致她的所作所为,应该说如焉是个率性的人物。达摩、如焉虽然欣赏他们,但在生活中却不敢向他们学习,更多得需要向江晓力学习,适时适景。梁晋升我也不喜欢这样的人物,觉得不应该是个副市长的角色。


作者: 达兮    时间: 2007-2-12 16:06
呵,春节作业。。。谢谢推荐 了。
作者: 会飞的猫    时间: 2007-2-13 09:52

我也谈如何读书

文/一个人磨剑

  看了栖息谷eyong家人的《读书的层次》的贴子,对他的十二个层次的分类很赞赏;也学习了栖息谷Ydy135家人的《如何更有效的读书》的贴子,也很有启发。连续工作了近七年,最近赋闲在家,自己做个休整,也列了个书目打算好好看看书,整理整理自己的过去,使自己知识能力更系统化。那么我也谈一谈我的读书观。
  当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是信息极度开放的时代,现在的书籍可谓浩瀚无际,即使是某一学科的书籍,一生也难以读完。古人说“读书破万卷”,按古人的算法,我们从小学到大学,所读的书早就破万卷了,可我们总感觉有太多的书要读,总觉得这书也该看那书也该看。那在有限的时间和生命里,我们如何有效的去读书呢?
  我的看法,书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工具类的,读这种书是增加和提升自己知识技能的,比如我们常看的营销类、管理类、外语类及自科类书籍等,这类书以“学”为主,对一个人的成长起量变作用;一种书是思想类的,读这种书能启迪思考升华精神,比如哲学类、社科类书籍及历史读物、小说等,这类书以“悟”为主,对一个人的成长起质变作用。
  那么具体到书的选择,我的看法是两个字“原”与“新”,其实也可以说就是一个字“精”,即精选。这里的“原”,指的是原著、基本原理性的或代表性的书籍,不管现在学科分得多细,但每个学科都有原理性的代表性的书籍,比如对于工具类的营销书籍,可能你看懂看透一本科特勒的《营销管理》,许多其他人编的营销书籍就不需要看;“新”这里不是指新书,而是指代表某领域某流派“新理论新发展”的书籍,现在新书非常多,但许多新书其实是“新瓶装旧酒”,价值并不大。即使按照“原”与“新”的标准与选书,仍然可以选出许多好书。即使有许多好书,我们也没必要也不可能看完。我的看法,对于工具类的书籍,可以带有目的性的去看,即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专业领域、工作岗位、临时需求去选择,这类书籍看后可以很快的发挥作用;对于思想类的书籍,则需要慢慢来,目的性不要太强,比如哲学书籍,真正看容易,但理解起来困难,而接受里面的观点并发挥作用更难。
  读书的方法,说的人太多了。什么背诵、泛读、精读、由厚读薄等等,都说的很有道理。但说来说去,还是一个“精”字,叫精读。我的体会,真正要读透一本好书,必须要精读,看一遍不行,要看几遍;看一本书不行,把一本书中的问题弄懂可能要联系起来看好几本书(这也是所谓的先把书读厚,带出许多问题,再把书读薄,弄清楚问题);有些书看过一遍,放一放,经历一些事后,回头再看一遍,又会理解和悟出更多的东西。
  从选书,到读书,最后就到了用书。书读过了,就是要拿来用的,读书必须“学以致用”,结合实践进行验证,不然书读得再多,也就是一个书呆子或一个人脑存储器而已。具体书怎么用?古人有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是告诉我们对待一本好书的正确方法,人类在不停的进步,社会环境也在不停的改变。许多书籍记载的方法、技能、思想都有“推陈出新”的时候,都有所精华有所糟粕,我们在用书的时候,仍然是一个精字,即“用其精华,弃其糟粕”。
  最后一句话总结我的读书观——精选、精读、用其精华。


作者: zjmche    时间: 2007-2-28 22:47
章诒和:胡发云《如焉》香港版序
● 章诒和

    我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一边从事戏曲研究,一方面为文学而准备。写的第一篇文章是“忆罗隆基”。写毕,急急忙忙又恭恭敬敬地拿给丈夫(马克郁)审阅。他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专攻戏曲小说。就文学言,他是内行,我是外行。审阅前,我塞给他一支中华牌铅笔,并在耳边细语,道:“你看到有什么段落或句子写得还算好的话,就在旁边给我画个圈圈,以资鼓励嘛!” ( http://www.tecn.cn )
    他笑笑。一笑之间,我们的关系顿时从夫妻转变为师生。他坐着,我站着。近三万字的篇幅,他一页一页地看,我一刻一刻地捱。只见老公手里的笔,一动不动,我心里凉了半截。看到最后一页,他画了一连串的圈圈。我知道:这是专为“以资鼓励”才画的。瞅着这最后的圆圈,我都快哭了。 ( http://www.tecn.cn )
    丈夫让我坐下,严肃地对我说:“小愚,你有丰富的经历和记忆。平时聊天,听你形容个人儿或说件事儿,都活灵活现的,可到了纸上,你怎么就干巴啦……”说话的口气,像训孙子一样。 ( http://www.tecn.cn )
    “你知道自己缺少什么吗?”
    “缺少语汇呗!”我说。
    “不是缺少语汇,是缺乏文学训练。”
    哦,原来我缺的是文学训练!于是,我便开始了马拉松式的训练。每天读古诗古文古小说,又翻阅当代读物。为此,订了许多期刊,包括《小说选刊》,《小说月报》。自认为比较好的作品,读后拿给老公鉴定。他有时像法官一样,盯着我问:“你说说,这东西好在哪儿?”一听这口气,便知道自己又看走眼了。几年下来,也还真阅读了一些当下作家的文学作品,特别是中篇小说。其中一个中篇,题目叫《死于合唱》,看得我兴奋不已,打听这个叫“胡发云”的作者是谁?还不遗余力地四处推荐。书中描述的费普——一个民国时期的遗老遗少,从1949年起,他的日子从英租界移到了红旗下。由少到老,一辈子都在努力改造旧思想,努力地去适应新环境。结果,家庭、地位、财产、职业等等身边的一切都变了,可就是那份儿遗传下来的精神状态无法改变。正是这个文化的顽固性,让费普历尽坎坷,也让我读得热泪滚滚。我自掏腰包复印了许多份“死于合唱”,送给那些自幼家境甚好,就读于教会学校并精通合唱的女友们。她们也是一样的感受。只要我们凑在一起,就要说“合唱”。 ( http://www.tecn.cn )
    一晃多少年。我与胡发云先生会面了。但我们的话题,不是“死于合唱”,而是死于癌症。我丧夫数载,他丧妻也已年余。由于亲人死于同样的绝症,我们的第一个话题便是病痛与死亡,也是一个反复的话题。 ( http://www.tecn.cn )
    中年是最灰色的,如悠长的冬日,似飘落的雪花。胡先生比我坚强,他很快给亡妻写了长长的悼文,以寄托浓浓的哀思。悼文是用“伊妹儿”传过来的。我边读边哭,字里行间我听到了他的心碎声。文中,一段给病重妻子洗澡的细节,深深震动了我—— ( http://www.tecn.cn )
    妻子说想个洗澡。胡先生跑了大半个武汉市,买来一个椭圆型的轻巧小浴缸,刚好可以放在病房里。他灌满热水,把妻子抱起来放进小浴缸,先用毛巾把锁骨处的输液接口裹严实,再一处一处给她轻轻擦洗。妻子自嘲地说:“我变得这么难看了。”胡先生笑着说:“我觉得不难看,那就是不难看。”然后又背诵了法国女作家杜拉斯那一句撼天动地的话——“与你年轻时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容颜”。洗完后,他用了几乎整整一瓶护肤霜给妻子全身上下轻轻涂抹了一遍,肌肤立时就滋润鲜亮起来…… ( http://www.tecn.cn )
    写到这里,胡发云感叹道:“51年的生命。30年的相识。26年的夫妻。像一株自己种下的花儿,眼见了一个女人一生的美。这种美,只有种花人自己才真正看见的……哪怕凋萎,也看得见其中绵延不绝的风韵。就像家里那几束早已老去的山菊花和勿忘我。”泪落染树,血流染枝。这篇悼文,使我看到一种以生命的执着去完成的宿命式的神圣爱情。 ( http://www.tecn.cn )
    窗外,太阳冷冷地照着,我心里一片悲哀。世间最坚韧、最脆弱的关系莫过于夫妻了。夫妻?有谁懂得什么是夫妻?小时候,父亲谈及罗隆基私人生活,曾说过这样一句:“在中国,懂得女人的男人不多;懂得男人的女人也不多。”我没见过胡先生的妻子,但我觉得他是懂得自己的妻子的,他是懂得女人的男人。 ( http://www.tecn.cn )
    我是第二次婚姻了。二次婚姻的特点是婚前双方要把所有问题提前谈好,权衡的分量大于情感的砝码。所以,婚后我和丈夫的关系,平淡得像“独联体”——松散的联盟。一人一间屋,各干各的事,各看各的书,经济独立,社交独立。日子再平淡不过了。可是一旦他倒下,那平淡后面的东西突然显露出来,血淋淋的!我恍然大悟:他不是我的丈夫,他是我生命的全部。我哭泣着不断哀求医生:“救救他,用我的命换他的命!”两次昏死在他的病房。我第一次倒地,他大叫:“这儿不是医院,这是虎口。我俩不能都掉进来,你要逃出去!从明天起,不许你来看我。”第二次,他就只能用无比忧伤的眼睛望着我,望着我。 ( http://www.tecn.cn )
    丈夫的病越来越重了,那时我刚好写完“忆张伯驹夫妇”的草稿。他挣扎着一天看一两页,还在稿子上面做记号。并吃力地说:“小愚,你写得比以前好多了。也还有很多问题,等我的病好了,我来给你改。”过了一个多月,丈夫大概知道已经没有为我修改文章的可能了。他把稿子从枕头底下抽出来还给我。说:“写吧,写吧。等我死了,你就成功了。” ( http://www.tecn.cn )
    一天,丈夫的气色还好。他坐起来拉着我的手说:“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四段。后三段都是苦,前面的生,也未必是乐。古人把立德、立功、立言视为人生的标准。小愚,对你来说,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要活下去!这是你父亲当年的叮嘱,也是我的叮嘱。我不担心你的工作,只担心你的生活。你什么都不会呀。我死后,谁给你领工资?马桶坏了,谁给你修?灯绳断了,谁给你接?你一个人实在过不下去了,就再找一个男人吧!”我扑在他胸前,放声大哭。 ( http://www.tecn.cn )
    “死”是结束;“老病”是处在生死之间;而半生半死,最是痛苦。我和他都是半生半死人。此后,丈夫连说话的气力都没有了,靠输液和“杜冷丁”活着。一个周日,他的两个孩子都来探视。预感到来日无多的他,流着眼泪要求孩子:“你们今后要照顾好章姨!答应我,答应我!”其声嘶哑,其情凄怆——死神来临之际,夫妻诀别之时,我临近花甲之年,懂得了爱情,也懂得了男人。清理他的遗物,我发现一个纸夹。那上面的每一张纸,丈夫用铅笔写着同样的一句话:今后最苦是小愚,今后最苦是小愚。 ( http://www.tecn.cn )
    丈夫死在位于通州的北京胸科医院。他去世六载。六年来,我双脚不过四惠桥,两眼不看东方红。以往夫妻的共同节目如看大片、看球赛、写对联、下棋、听戏、散步,我全戒了。 ( http://www.tecn.cn )
    我一直以为人生有两件东西是属于自己的,一是情感,二是健康。丈夫一步一回头的离去,使我猛然醒悟:这个世界原来是什么也抓不住的!我内心那份绝望的寂寞,从此与生命同在。只要活一天,它就在一日,很深,很细。 ( http://www.tecn.cn )
    这几年,我与胡先生常通电话,一聊就是几十分钟。聊天中,我才知道他正式退出了武汉、湖北、中国三级作家协会,奉还他从来没有接受过、也从未使用过的各类头衔。胡发云认为,搞这种无聊的头衔有辱于一个作家的情商和智商。于是,他成为一个体制内生存、体制外思考的作家。他住一套房子,另有一套住着被收容的残疾猫和流浪狗。 ( http://www.tecn.cn )
    我问:“你为什么要收留它们?”
    他说:“在街头看见它们,单是那眼神就足够打动你了。”有时,他把话筒拎得老高老高,让我听听猫叫和犬吠。 ( http://www.tecn.cn )
    夏季,我常劝他:“武汉太热,来北京住住吧!”他的回答,就是简单的一句:“我习惯了。”
    冬季,论到他叮嘱我了:窗户关好没有哇?穿暖和没有?吃得如何呀?我们的交往稀松散淡,却又像隔壁邻居密切琐细。我对未来一向悲观,消沉又绝望。我在给他的信中写道:“等我把所有的故事写完,就去了断自己:或向东行,沉没于大海;或向西去,消失于沙漠。”——他急得直劝我,说:现实并不怎么好,但我们还应该抱有某些温暖的期望。 ( http://www.tecn.cn )
    他的长篇小说《如焉》,我是通过朋友的推荐在网上看到的。很兴奋!很久很久了,没有读到这样一本直面现实的文学作品。全篇情绪饱满,文字清淡,平静的后面是思想的波澜。我是用“两晋无文,唯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当代无文,唯胡发云《如焉》而已。”的话来评价的。有人说,评价过高。可无独有偶,一位网友也发出了类似的评价,说:自己根本不知道湖北有这样一个作家,读了《如焉》,大有“孤篇压全唐”之感。 ( http://www.tecn.cn )
    只要细心,你就都能从《如焉》里隐隐约约地找到“非典(SARS)”,蒋彦永,李慎之的影子。这是多么敏感的事件和人物呀!有记者问他:“害怕不?能承担吗?”他说:“我尽可能承担到我内心真实表达所需要的程度。不管它会给我带来荣誉还是灾难,顺利还是坎坷。我非常深切地体会到了‘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的快乐。公众会在心灵上引起震撼或疼痛的事件,一个作家也应该天经地义在内心有所反映,而不会因为恐惧而放弃。”书中,有三个智者形象(卫老师、达摩、如焉的母亲),寓意深刻。苦难,享受,征服,驯化,反抗,通达,愚钝,都通过智者们的对话和行为获得了历史的解密和精神的验证。胡发云以此寄托了对理想主义和理性世界的充分想象。我们这个国家不缺乏说教者,缺少的正是能够思想的思想者。所以他说,这本书“就是寻找历史上失踪的思想者”。而爱情线索的精致铺排和智者的悲剧收场,则显示了出这部长篇小说的审美价值和文学魅力。 ( http://www.tecn.cn )
    《如焉》刚上市是很热销的,看着要降温了。突然,峰回路转。国家新闻出版署一位副署长在2007年1月11日全国出版社负责人的“通风会”上,公布的八本“2006违规出版书目”里,除了有我的“伶人”,还有他的“如焉”。 ( http://www.tecn.cn )
    有记者问胡发云:“《如焉》被禁,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他答:“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荒谬可笑,像一个顽童的恶作剧,这孩子不知天高地厚,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今天是e世纪的互联网时代,这种动作除了挑战大量读者、媒体、评论家的智商与尊严外,一点正面意义都没有。不讲法理也不讲学理的禁书方式,有点像暗夜在人身后打闷棍……我在《如焉》中说过——‘当他们不让你说的时候,就已经证实了你说的是实事’。这是一条屡试不爽的定律。可能他们汲取了以前做的那些见不得人的事,但被白纸黑字记录下来的一种教训。我与朋友们开玩笑说,共产党当年许多指示总是口耳相传,或者把文件内容看清楚了,即刻把它烧掉或塞进嘴里吃了,那时你是地下党,现在你是执政党,怎么还搞地下党那一套呢?” ( http://www.tecn.cn )
    顿时,《如焉》的销量飙升,用胡先生自己的话来形容就是:这部小说其实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没想到在它正要谢幕之时,又让它得到了一次美丽转身的机会。 ( http://www.tecn.cn )
    胡发云的下一部作品是写文革的,或者说是与文革相关的作品。我劝他暂时放放,题材太敏感了,官方通不过的。他说:“十几亿人在十年间付出这么惨痛的代价的历史事件,早就该有一百部一千部的作品了,可直到今天还没有人真实地写它,而这种荒谬性甚至都没有人去置疑。我就要写!”《如焉》的封底上摘选了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这句话,他常用来劝慰我。而他本人其实是有忧郁,也有愤慨的。 ( http://www.tecn.cn )
    我的“伶人”也在被查禁之列。官员还不点名地点我,说:“这个人的思想有问题。我们已经反复打过招呼,她的书不能出……”由此,我联想到第一本书(《往事并不如烟》,香港版更名为《最后的贵族》)被禁,完全是因为一位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把它定性为“反党宣言”。事情再明白不过了:从1957年到今天的五十年间,我就是被左派认定为的一个右派。右派就右派——别人觉得可耻,我备感光荣,终于能和父母站在一起了。但谁也不能以此为由而剥夺我的公民基本权利。我决定拿出性命来讨回属于自己的东西。 ( http://www.tecn.cn )
    我发表声明:誓言要以生命维护自己的文字。胡先生都在网上看了。他支持我,只是劝我别真的生气,说:“你现在吃要吃好,喝要喝好,睡要睡好。”许许多多的朋友都对我这样说,素不相识者也通过各种方式带来真挚的问候。人心如水,恩义如山。一本书的命运跌宕起伏,而世间至戚关怀,更令我戴德难安。我不是没见过世面,也不是没有经历过风浪,那些无数颤栗不安的梦幻和万念俱灰的破灭,却始终没能给我胸膛里按上一颗平常心。泪往下滴,血朝上涌,为了起码的尊严和良知,我拼了。 ( http://www.tecn.cn )
    写作是自语。从前的文人和今天的作家,都是语言文字的囚徒。他们提笔都是有话要说,有兴趣去说,还有人爱听他们说。对我这样一个“生非容易死非甘”的人而言,唯有写作才能进入我的骨肉,激活生命。身处孤独无援之地,灯下展卷时的一点点温暖,便真的感到了富足。几十年来,我们不是把文学绑在革命的车轮战车上,就是把写作搭在缚于改革的翅膀上羽翼下,期待借助于文学的力量让车轮转得更快,叫飞机飞得更高或倚仗改革的风势让文学飞得更高。对于这样的责任感,我承担不了,也承受不起。昔日的岁月笼罩了我一生的路,我只能做到旧梦重温,重温旧梦。用心灵呼唤已死的心灵。“画船儿载将春去也,空留下半江明月”。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是极度缺乏现实责任感的,是个时代的落伍者。我想——大队人马迎着朝阳高唱进行曲的同时,偌大的社会能否容许像我这样一个可有可无的人,坐在路边低吟咏叹调呢?当然,也应该让胡发云先生写他的“文革”长篇。 ( http://www.tecn.cn )
    我相信他会写的,或许正在写呢。
    
    2007年2月13日于北京守愚斋
 

作者: ocq1208    时间: 2007-3-1 17:04

《如焉》有被禁的命运么?谢谢楼上贴这个贴子。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s://bbs.21manager.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