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着青春去寻觅>
全书的章节安排:
第一章 我的“幸运”是我进了外企
第二章 你给的,我怎么接受
第三章 为离开找理由
第四章 在日本是泪水
第五章 从春天到秋天
第六章 相交的直线
第七章 一同思索
第八章 试着这样理解
第九章 从城市到农村
第十章 截肢的左手由谁负责
第十一章 我和日本签下悲哀
第十二章 信女信士
第十三章 普通人家的史诗
第十四章 一样的二十岁
第十五章 青春的核试验
第十六章 走走想想
第十七章 剩下的日子
第十八章 发现
第一章 我的“幸运”是我进了外企
一、写之前
人们把大学毕业后的这段职业生涯归为职业探索期,对于刚刚毕业的我们来说,也许离真正的职业探索还有久远,眼前的这个探索过多地体验在不断地试错,不停地经受平淡生活的历练。仔细想想或许是没有一个核心的东西来支撑自己,我迷惑了,终于在日本的这个乌云密布的午后和自己敞开心扉,一起寻找自我,定位自我。
细数着一年来职业生涯的历历在目,和同龄人相处的一字一句仿佛成了此时职业生涯的指南针。我小心翼翼地徘徊着,回避着,揣摩着一个自认为荒诞而明晰的事实,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工作,又为了什么而生存?
有人说,在每个人二十多岁的时候,都将面对职业和人生的烦恼忧愁,经历过这些考验之后才会给年轻人更持久的动力继续追求自己的梦想。我很感激他们对年轻人的职业忠告,它给了懵懂的我们一个最初关于职业的心态。
然而我们的职业行动很多时候却不被长辈接受,所有的“不务实”成了对我们的唯一评价。职场上的长辈都对我们说,“第一年学会认识什么是工作就可以了,公司也不指望你们能干出什么名趟。”
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在这个第一年又在想着什么干着什么,我很好奇地理解着自己的第一年又在观察着同龄人的第一年。是否发现很多事情都被我们当初的想法美化,当自己的生活被职业牵绊之后,又会诞生什么样的人生?不可否认的是工作成了生活的主要部分,工作的满意度直接决定了生活的幸福感。我们幸福吗?
奇妙的是每一个步入职业生涯的同龄人都在经历着不同的职业片段,却可以分享一致的年轻心态。你发现了没有?我们可以放纵自我于这个大好时代,也可以为所欲为地继续接受打击。然而还是忍不住会思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该怎样去思考,该去思考什么?
就如《世界是平的》中写到,当世界不断被抹平的时候,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又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当父辈们在教育我们的时候,他们是否意识到世界已经逐渐抹平,我们已经不被国家“包分配”;当人事部门把我们招进企业时,是否意识到每个人的职业倾向,既然那个“服从分配”的时代已经结束,为什么不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由我们支配?
时代需要和谐,我们也需要在和谐制度下更有效率的成长。于是我们也想努力一把,制造一些自己想要的和谐。至于和谐成什么样,我们知道吗?
我试着回忆,试着整理,试着准备这些来给自己的青春一条新的出路。思前想后,如果自己的努力最终迎来的是先辈们一片否定的声音,或者不被同龄人所接受,该如何面对?
也许就是想让那些不曾经历过这些生活的,或者想去认识当代青年职业观的所有人获取一份参考。或者更多的是让残喘的心灵能够更了解自己,不至于下一步的行动与冲动结伴!
对于那些还在念大学的人来说,很想知道外企是什么,工作是什么,或许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为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多准备一些;对于一直和我们有代沟的父辈来说,可能这些事情可以让他们知道这群孩子每天都在忙着什么,当我们被“纳斯达克”似的前卫包围时,我们和先辈又有什么不能对话的;对于那些一直说我们“被娇养惯了,没有一点为社会责任准备价值观“的那些人,给大家一个共同自由的思考空间,一起论述这个似乎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对于一直忙着挣钱和否认我们的企业老总,挣惯了钱之后为什么还要不依不饶地戳穿我们仅有的一点资本?最后对于已经工作的同龄人或职业上的先辈,分享大家一起的职业心态吧,为自己的职业重新找到起点,也为这个抹平的时代做好职业上的狩猎准备。
二、我也要工作
小郭到处找我,说有一个人打到寝室电话,找我谈工作的事情,而且一个上午打了三四遍。我兴冲冲地从实验室跑回去,迎接这份还没有梦寐到的工作。
对方是这家外企的人事部长,他问我是否愿意参加过几天的企业参观。听他的口气,有一点和平的感觉,“来的时候把就业协议书带好,不过,要考虑好,不然浪费掉这个名额就不好了-----”我满口答应,事实上离毕业的日子真的不远了。
我的大学几乎没有和工作沾过边,几年下来一心想着出国,但最终还是失之交臂。妈妈一直认为我不应该出去工作,她认为工作对我来说是一件艰难的事情。他们一起为我设计的生涯是一直读到博士留在学校做“教授”。我也知道自己的性格天生温和又常常地多愁善感,再加上家庭教育又与社会上的一些人情世故格格不入。我们都坚信任何事情的成功都因个人的努力程度,不会掏钱送礼,也不懂巴结讨好之俗类。还好教师这个职业可以天真而理想地回避这一切,这是我们最直接的想法,也是暂且认准的。
出国的失败给我心理上造成一些阴影,很多的价值观开始倾向灰色,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些什么?告以段落的脆弱让自己的生活格外空虚,看看身边的人却忙得不亦乐乎,而自己似乎还在回味着当初设计的种种漏洞,品尝着长久梦想破灭后的那种滋味。
大四是学生时代的一段疯狂,有的人夹杂着一些悲观厌世,也有的人想重新布置自我。这一年让很多人开始有了追求,闹钟铃之后精神抖擞地冲烽陷阵,莫名中为未来的人生埋下伏笔。一些同学把战场选在最具火暴力的考研,而另一些人顺其自然地迎接自己的职业生涯,最堕落的莫过于那些家境良好不必为这些事情奔走相告的人。我出生在普通家庭,也从未想过要继续依靠父母。
我的大学一直念得都很顺利,当别人还在那里为几级几级拼着老命时,这个在心底想超越孤芳自赏的人已经在岸边欣赏出国的风景了。大学四年没有挂过一门课让自己觉得学习能力还不错,当个老师应该不成问题,现在看来未免自信力强过头了。
事实和现象约束着每个走到毕业的年轻人,辗转反复之下我神经病一般地选择了考研。无心的行动就如一个好人踏上了贼船,自己也不知道究竟在做些什么,只知道这条路不至于毕业后让自己流落街头。而真实的考研绝非一件易事,因为它至少要决定自己的职业选择,它是兼自身能力又论外界因素综合起来的一个工程,对自己的未来要交的是一份答卷。而我却没有多想过什么,冲动之下报考了北京的一所高校,因为我很想去北京。至于那个专业是不是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或者说更容易接近自己价值观的,都不知道,只知道自己学习很努力,有了“目标”就往前冲吧。殊不知,对我而言,这个目标是普遍流行的,不是虚幻即可消失的,是以枉费身心为最终代价的。现在回想起来有点错得离奇,不过那时侯的那股勇气和决心却是今天逐渐流失的。
徒劳后也就要接近毕业,忽然间感觉到所有的一场空,有点世界末日的凄凉。假如明天要毕业,我拎着行李要去向何处,赶问路在何方,那是一种对未来的不知所措和茫然无奈。同学们说我成了面面俱到的出国、考研、工作“专业户”,没想到什么都让我碰上,也让我颇具有和各种人在一起的共鸣。
青年中平凡的人有很多,惟独去追求不平凡才会让自己最终变得更平凡,或许这就是一种心境的转化。确切地说,也许是历练之后的开阔,和对年少无知的辨别。我忽然觉得我也要去工作,我坚强地告诉自己,工作是每个人必须的,世间的人类不能说成是为工作而生,但至少也要同工作生活在一起。
三、外企识别
这一份工作的到来让我有点出乎意料,心中窃喜自己还有那么一点实力,我有了着落。大学的专业和钢铁有关,我曾经试着回想这个专业能干点什么,想来想去没有结果,只是听到有人说下海倒卖钢铁也是一个不错的行业。然而这真的离我们太远了。就是有了黄光裕的志气和勇气,仿佛这个时代也没有为我们准备那份惊险。能到外企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过想要继续哼着“咱们工人有力量”,奔赴热火朝天的钢水铁炉也是需要勇气的。
让我很难相信的是大学四年自己的专业课成绩不能说数一数二,但也绝没有差到什么地步。原来这也是一种高明,不管学到了什么,起码还可以拿成绩骗骗人,因为好多外企扬言,你的学习成绩说明了你的学习能力,而学习能力关乎工作能力,看来我被录取还是不出乎意料的!
眼前的这家外企是一家日本企业,生产电子产品,总公司在美国芝加哥。我所知道的仅此而已,至于它是否是世界五百强,有何惊人的经营理念,或者它能成就自己什么,好象一点都没有在乎。就像很多人流行说,小学时的梦想是当一名科学家,中学时的梦想是当一名企业家,大学时的梦想是到一家大公司当职员,而大学毕业时的梦想是只想留在大城市混口饭吃。我不知道自己到底属不属于这一类,被这样的外企录取还是给了我一些表面上的风光。我的博士师兄悄悄地跟我说,“你能不能帮我打听一下,这样的企业招不招博士,我也很想到企业锻炼一下!”
如约的公司参观给了自己一些新鲜,因为电子产品的生产需要清洁和有序的环境,比起大型制造业的漫天飞尘倒是觉得有了几分安稳。我不是一个怕吃苦受累的人,只是很多的环境与我的性格不太相符,我喜欢安静,喜欢给予周遭一切的思考,我想的工作是能和人发生交流,或者最好能帮助他们做些什么,而心底最脸皮厚的优秀品质就是能助人自助。
和我一起参观的三个大学毕业生,都表现出了各自的才华,既然他们看中了这家企业,对我来说无形中是一种参照。不管怎样,还能和优秀的他们一起共事,一起面对职业生涯的起起落落。我们很顺利地和日本人总经理会完面,打开自己的协议书签上了缘分一般的大名。这个大名的背后是一个对未来的猜测,它单纯地告诉周遭的人你本能地去要和这个社会开始接触,开始要过另一种生活。在今天的头脑中,或许应该把这件事情看成是自己生涯中一个单纯的起点,它少了很多的流言蜚语,只是留给自己一个空白的开始;它从未跟自己可能的职业成功冲突过,首先是因为还没有形成过对职业成功的理性认识。从这个职业开始,要准备去面对了,面对当初自认为的这份神圣。
回到学校难免要向同学传达自己参观的所见所闻,公司承诺要给自己半年的海外培训,这使我不由得趾高气扬。也许是为先前出国的碰壁搏回一个面子,起码现在是这样认为的。不过些许成功的背后,又让自己陷入另一种被动。别人总免不了要问签约公司的情况,属于哪一国,谁在参与管理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纷至沓来。如果说到是日本公司时,他们呼吸间会冷笑一下,我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敏感的人,毕竟学生时代的轻纯自然给了年轻人特有的情感和冲动。服务于日本企业,意味着什么,或许每个人那时侯还没有其它觉悟,只知这是一个异样的举动。直到最后羞于被同学看到自己协议书上-----“日资企业”几个字,原本它们是那么小的四个字,却演变成我一段时间内心世界的挣扎。
听惯了外界所有人对外企的是是非非,毕业的繁杂也隔断了我对它的相思。偶尔想去拥有它,无精打采的拥有,这份拥有是这样的平淡,显然与他们说的雄赳赳气昂昂划开了界限。事实上,那个时候自己是空白的,虽然合格地接受完四年的高等教育,可是它却无论如何也没有教会我该怎样去面对这份职业。
人事部长冷不丁地爆出一个警钟,“等你进入公司的时候,你要保证我们安排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这句话蕴涵着多少潜台词,似乎对其没有任何异议或者说没有任何防备,也许那时侯是铁了心的!我问自己能做什么,自己也不知道。谁也看不到眼前谈论的这些究竟会给生活和生存带来什么,这份职业会给自己的人生价值添加几分?而即将步入的工作又会与自己和谐什么,冲突什么?
四、感恩的心
告别了学校的大锅饭,我只身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对于没有参加过企业实践的毕业生来说,所有的一切都需从头开始。那是一个完美而拘束的适应过程,会忽然发现身边的这个人就是你日后的同事,你的领导原来这样完整地展现在你的面前,他们或许是天生的才华横溢,而和自己联系在一起的却是那么的卑微。有人说成功属于过去,成长属于现在,成熟属于将来。从零开始的怯懦和一点局促不安让我始终以崇敬的心态观察着眼前的一切。因为我也要努力地去成长,虽然这个成长暂时是没有方向的。
企业第一时间给了这些大学毕业生温饱的满足感,记得一个同事说,这种生活太美妙了,每天白吃白喝,想吃多少就吃多少。终于盼来的丰衣足食唤起心中的一片感恩。人类奇妙的地方就在这里,当亚当和夏娃没有任何欲望和名利时,他们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还在一起感恩着相互之间泥与水的关系。就像这里似乎是给自己一次灵魂的拯救,所有的青年终于等到了自己的一口饭,这口饭是外企给我们的恩情。想一想我们那时评判企业的标准竟有些幼稚的可笑。
最初的空白给我的生活带来稍许迷茫的自信,不过此时自己的努力好象被放大了无限倍,没有人对自己说,但隐隐能感觉到。所有的人都在演习自己的特长,时间和时机给每个人留下一道题目,未来从现在开始,不管你是否会成熟,总之该来的都会来;不管想要的是什么样的成长,企业在暗中的命题总有一日会公之于众。
一段时间里人事会安排很多的培训,这些培训或许是让我们早一点洗去学校的味道,更改学生的思维,更容易地和企业目标结合在一起。一个月的培训给了我们快乐和团结,因为没有参与工作,只是反复于自己的所理解,看来企业一直都看重我们。很多的培训都大同小异,以至于“感恩的心”需活学活用,我不知道自己从中汲取了什么,反正我们的生活也不曾变化。
不懂得如何来思考和辨认,倒是喜欢上了听很多先辈讲他们的工作哲学。先辈们句句如金,感叹之余,把自己所有的理想和抱负都和他们联系起来。从心底里佩服这些外企人的成功,他们的伟大给了他们充当榜样的机会,不管究竟如何,那时他们倒是赚了一把。
中央二套的《对话》有一集谈论一个关于外企的话题,有一个教授谈到进入外企须具备的心态----“同心同德,情投意和”,建议进入外企的人一定要领会这八个字的精髓,因为打工混饭的心态已经早早地被这个时代甩得远远。
我不懂得为什么人们给予外企那么多的追捧,只知道在自己还属于职业无意识状态时,应该多吸收前人的教诲。这个心态仿佛可以帮助我们很顺利地和企业融合,当企业和自己发生冲突时,也许会以共产主义式的包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顺应企业的要求。
满怀着“同心同德,情投意和”的激情和信念开始了在外企一天又一天。新环境的适应让你无暇顾及很多追求,所有的梦想和兴趣都无意中被置放在一边。或许也是在等待,而我们全部的生活也必然围着这个刚出生的“婴儿”。公司给了我生活的基本,我就应该回馈给它更神圣的青春。这个阶段是天然的单纯,愿意接受来自任何人的信息,真的是一个学习的好阶段,也是一个倾听的好阶段。
五、中国脸
公司的副总经理是一个中国人,长着一张友善正直的中国脸。后来知道是从别的日本企业跳槽进来的,我们暂且把他称为老总。老总硕士毕业,具备了所有中国领导的典型形象,语气沉稳不会让人紧张。第一眼留下的是宽厚和信任的父辈印象,真不愧是事业有成的职业经理人。让我们这些自称个性的新青年,见到这样的脸孔,不免把惊世骇俗、惊天动地的大学文凭踩在脚下,默默预期着何时才能修炼到家。
老总和我们见面是必须的,因为他要嘱托我们一些东西,不管这些东西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这个形式早已成为人类特有的安排,无论在哪里,在什么的背景下,有个先辈和你分享本身就是想要去美化的,不管传达的是什么,最终还需用心灵去感化。这个社会刚刚在我们面前展开,而老总的中国脸也在这一时间给我们的大脑种下意识。或许他就是我们想要成为的人,至于是不是人生规划,大概而已。
《基业常青》中有一种思想很耐人寻味,对于身为员工的你来说,你试着要成为老板的管理者,让董事长和总经理为你挣钱。这是什么逻辑,眼前就是我的老总,我怎么也无法感觉到他要为我挣钱;要是说我要为他卖命,那才是证据确凿的。不管文章究竟说到的是什么样的职业境界,现时而言,我们已变成他手下的一兵一戈,举止间给中国脸留下的记忆也许即将就能成为自己职业生涯的另一种筹码。
老总是一个习得很多人生哲理的人,历史上凡大家的境界也被他演绎成职业上的精神,一路走来,有些道理确实成了自己经常受用的。
以期和大家一起分享:
“大学毕业的新人一定要放低心态,不要把自己想的有多伟大。你和没有念过大学的人没有多少区别,当真正接触工作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大学只是给了你一张文凭,你所学的专业知识在这里很少能派上用场,接下来所有的东西都需静下心来重新学习。傻气一点,就当别人都懂,自己什么都不会。”
老总的话或许是每个同龄人抗逆的,为什么会这样看待大学毕业生,四年的大学眨眼间被贬为一文不值,自认为大有用武之地的上进心至此冷落了一半。其实真正的职业道路上,这样的心态会给自己的周遭留下一些空间。也许旁边的人会对我们另眼相看,这是我们以虔诚之心期盼的;无可奈何的是也有人对我们怀有成见,那就只能让蒙娜丽莎凝固的微笑置之吧。苏格拉底有则名言“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大学的知识尚不能转化为工作的能量,而且在工作的周围很多人又对这个群体嗤之以鼻,他们认为既然什么能力没有,为什么还要给大学毕业生如此高的重视。他们或许会对此漠视,唾弃,变相地攻击,这一切都是可能发生的。我常常在想,当我们大学毕业的时候尚不能学会和各色人群交往,在外人看来是一件可怜的事情。我认为不然,谁要是比“上帝”还聪明,自然不会创造“上帝”这个名词,也不会在自己的精神世界播下这颗信仰的种子。我们此时不需要所谓的聪明,因为我们还要去信仰长久意义上的职业成功。
“不幸的家庭有千万种,而幸福的家庭只有一种,你们将来的职业生涯也是一样,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幸福,前提是你须放低心态从零开始。”
“你拿一个苹果交换别人的一个苹果时,你得到的是一个苹果,当你拿一种思想去交换别人的另一种思想时得到却是两种思想。”
老总告诉大家分享的秘诀,只有懂的分享的人才会得到分享,而越经分享的东西才是越有价值的东西。
“思维的高度决定了事业的高度,而心胸的宽度决定了人生的宽度。”
也许我还不能悟透其中的人生履历,且因我还在“职业”和“事业”的两扇门前徘徊,对于事业的丈量还没有进入自己的潜意识,我该如何去给自己定这个高度?至于心胸的宽度是否属于一个品性的范畴,是与交际结伴的,还是与人生长在一起的,想着糊涂了,好深奥的哲学!能够理解这些文字的人,或许是那些看破尘世的,已经功成名就的,在心中继续祈祷着思考奋进的。
崭新的职业生涯开始了,平淡中多了对社会的认知和对各色人的甄选,开始了最初的职业生涯规划,源于一个淳朴的信念就是要和这个企业生死与共。虽然不能到来的更猛烈,但这种气势在同龄人中间还是流传和盛行的。
第二章 你给的,我怎么接收
大学时代的友谊给了同龄人工作之余的交流,因为适应人的过程是一个缓慢冗长的过程。还好那个时候我们的谈论都是自己在企业的如鱼得水,因为新鲜和猎奇,完全不同于大学的庸懒和毫无目标。刚拿到薪水的兴奋早已洗刷掉“吝啬鬼”的耻辱,现在想想如果把职业生涯都停滞在那个阶段或许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可以轻松地看待身外的工作,可以躲开职场上的人间非议。可是,职业探索期还是要来临,阅历就像年龄一样,对很多事情终归要归纳出自己的见解也会寻找属于自己的出路。
一、工作开始
工作算是开始了,我们遇到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分属部门。基本的做法是按照大学时的专业,你所到的部门总能和大学时的专业名称发生联系。
可是谁也不知道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做这个工作,领导的分配就是军令,外企一贯秉持的独立民主到了中国也需先适应国人的作风。
按照企业的话说,你们什么都不知道还在挑选什么?我早知自己的一无所知,无论去哪一个部门都要从头开始,也就顺其自然地接受了这个事实。一些不安分的种子开始在一些敢于尝试变化的人身上发芽,几个同事被分配到手工线相关的部门,他们认为手工线没有太多能学习的东西,干个几年什么都学不到岂不是自毁前程。有人开始忧虑,有人开始抱怨,还有人开始默默的思考。
正在这时去年进公司的一名大学毕业生提出辞职,百思不得其解,这里不是大家都向往的外企吗?不是说这家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待遇还是不错吗?他离开得那天,我们刚好搬进他住的那间宿舍,亲眼目睹了他背起行囊要浪迹天涯的那份凄凉。或许适应的过程也是一个时刻要动情的过程,一起一落的时候常叫人忍不住叹一口气。面对“辞职”这件事,似乎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怎么会走到那一步,就像那位同事他的辞职无论如何都无法移情于我们,只因还未识得它的深度和广度。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双方的适应过程就是一个匹配的过程。匹配度不高,自然要和对方说再见。原来这个自由转职的时代已经流行很久,只不过自己才刚刚接触而已。盛天昭夫在1964年写的《学历无用论》中详细剖析了日本人及日本企业对辞职的看法,他们确实认为辞职是一种耻辱,他们信奉论资排辈。据说以前从日本企业辞职的,想要到别的日本企业应聘,都会被拒之门外。现在看来新世纪的来临给日本人送来了辞职的勇气,他们也和企业的“从一而终”举手挥别,难怪因辞职自由,职业也变得逐渐自由。
说说我们第一天到部门工作,有一点不知所措,领导分配我们把现场的地板都打扫干净,然后擦洗所有的玻璃。爸爸很早就告诉我这些东西是必须经历的,无须任何牵强的理由来获得逃避。然而,这份分内事一干就是一年,早已在我们身上形成习惯,似乎只有这件事情才是自己能够胜任的。至于真正关乎工作的事情和我们没有任何相干,拿着工资游来晃去也成了消磨时间的镢头。看似清闲的痛苦衰老着每个年轻人的心灵,难受于没有海风,“晾”出来的是不痛不痒的燥热。
所有的不悦也就只好放在自己的情绪上,放在向他人的抱怨上,放在没有逻辑的职业规划上。在我身上早早地就隐藏了那个中庸的心态,这些事情好象对自己的影响不是太大。
然而真正要考验我们的还有很多很多,先说说好朋友传来的消息,他就职于国内的一家著名钢铁企业,分部门后领导就安排他4班3倒,想想凌晨的那段欲睡期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不幸的是他在2班时分无法战胜睡魔,昏昏“已”睡了。国企的厉害就在于它有一本专门对付员工的天书,反正有国家做靠山,牺牲你一个又算得了什么。结果第二天他美妙的睡姿就被整个集团传得沸沸扬扬,到此他的职业生涯还没有真正开始也就等于要垮台了。谁也不敢想象一个放弃保研而钟情于这家企业的活跃分子竟遭此尴尬场面。
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是年轻人既往不咎的错误吗,没有一点吃苦精神和为共产主义拼搏奋斗的誓言。还是那些先人故意在做些什么?他们或许想教训一下这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不要把受过高等教育当成是自己头上的皇冠。
教训的好,教训的对,但这又能带来什么呢?企业既然看中他是人才又何必去折磨他呢,难道对于刚刚毕业的毕业生来说接受这些已经是被认同了的吗?我不禁汗颜!
再来看看我们这边的外企,是否风景独好!几个分到手工线的同事已经开始地下运动。一整天坐在那里无所事事,除了对着电脑屏幕装出发呆式思考,就是不断地跑去厕所以保持清醒。为了守等12点吃饭的钟声,等到“望眼欲穿”,那可真的是一种痛苦。想想那些在政府工作的同学,每天的喝茶看报,或许也是一种人生的消遣。其实是两者之间没有多大的分别,生命不息,运动不止,年轻的生命岂能容得时间一天天吞噬掉自己的青春。
人事部门会定时召集我们一次,整理一下这些年轻人的思想,“人事是把你们当做人才招进来的,在现场的摸爬滚打可就全靠你们了。”我不知道这句话背后隐藏的是什么,是隐藏着人事部门的无力还是立于企业边缘的人才观。他的话是否是一种昭示,我们在心底也在等待真正目睹的这一刻。
是啊,太多的目睹已经叫人心酸,原来给我们的工作已经超越了“摸爬滚打”,“拨乱反正”成了我们自我戏弄的潮流。领导根本无视你的存在,他们口口声声自责说太忙了,没有时间来料理我们的工作,是真的没有时间?还是根本没有某个制度来监督他做这件事情!我和同事一起进部门时,我们和机械操作的工人一起并称为“新人”,而后等到下一批工人来的时候,我们还在以新人的头衔张榜。因为我们不在那里出现,就真的没有地方出现了。
二、没有草根的生命
来到基层你将面对的是各色的人群,好多工人没有受过教育,你的工作将是和他们一起。价值观告诉自己再草根的生命也有闪光,不要把人分为三六九等。不管是以自己的低心态来帮助他们或是被他们帮助,都是工作中的一部分。事实上我在努力着,看来老总的至理名言终于在此时派上用场。
“众生平等”本是佛学家呼吁的一种处世态度,当我们摆正自己的心态时,似乎不经意间以为也替别人摆正了心态。既然自己这样做了,为什么别人却不买帐。以他们自认为的高心态和你现时的低心态,自己本身就处于仰首的姿态,做好心理自卫的准备,让狂风暴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记得培训时,一位阿姨说,刚刚的就业表现的越多,被看到的缺点就越多,受到指责的次数也自然会多。吓得大家都畏畏缩缩,在制造业形成了独特“大学圈”。这些话值得思考,但真正是不是那样还因人而异。大多数人在遭到嘲笑后总会过多地去关注自己的缺点,甚至自卑,英雄无用武之地也就罢了,还引来职业生涯上的一片下课声----“你连这个都干不了,回家好了!”“大学毕业也就不过如此!”------
斯蒂夫-乔布期在2005年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说:“你们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浪费时间在别人的生活里。不要被信条所惑,盲从信条是活在别人的生活里,不要让任何人淹没你们的心声,重要的是拥有跟随内心和直觉的勇气。你的内心知道你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任何其它事物都是次要的。”名人如是说,我们也要更切实际地去做了,但这个阶段是每一个同龄人须经历和面对的。
一天的无聊和所谓没有意义的“活在当下”,给了我们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勇气。这个时候也不必在意谁会关注,因为好久没有被人关注了。突然有一天一个长辈过来跟我们讲---“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先辈讲得很对,但对我们来说熟悉的这个地方也太虚无了,根本没有意识到企业真正核心的东西,就失去了风景,未免给职业生涯抹上一层灰色。曾经清灵的意识就在这些没有逻辑的混乱中沉淀,越沉越深,没有留下一丝痕迹!
已经习惯了和小工人的相处,一天到晚谈论他们新鲜的生活,只因每天的工作都是吃饭扫地倒垃圾,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看来当代大学毕业生要做好干体力活前的热身,大学生也必须潜心修炼自己的“手能缚鸡”遂能过关,因为这才是企业需要的。
突然有一天看到一篇文章写到,刚开始的职业生涯不要和最基层的人在一起,因为他们会消磨掉你的潜质,你会变的失去想法和动力。美国妈妈给儿子精心做的简历让儿子获得了副总经理的高职位,是文章推举的例子。
我们的生活我们来做主,中国人可从来不接受那一套,管理要身体力行,表演要从小角色开始。这是我第一次出现思维混乱,原因是自己的生活不就是每天都围绕在那些人中间吗,他们只会讲社会上最低级邪恶的事情,想想真觉得可怕。
看看这一天我的日记-----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因为假期结束了,很快也很累,只是觉得很多生活的无奈地同一时间积聚到一个人身上。昨天在屋里呆了一天,那种安静的感觉真好,没有任何人打扰,无论畅想银河的唯美,还是编织生活的琐碎,给自己心底留出更多的思考空间。
“肮脏”是一种最直接的心理反映,无论是“近因效应”还是“首因效应”,没有一个人会接纳一个肮脏的事物或是景象。不了解是自己开始现身地适应社会,还是社会开始逼真地教育自己。很多不可知的事物突然赤裸裸地暴露在我眼前,是我的第一知觉难以负担的。是不是我太虚伪了,虚伪地想去逃避这些令人浑浊的人间百态。
一段时间以来我试着去接受感动,拥抱一切感动的人和事,同时去咀嚼不同生命散发出的味道。或许是自己的所见和原本的潜意识发生了冲突,事实上也没有太多的复杂,只是复杂了想去复杂的人,而简单了那些无忧无虑的少年。
说说发生在身边的事情,今天小天请客,因为前几天生日的时候大家都放假。几个人一起去捧场凑热闹,席间有小地,小星,小银,小河和我。因为他们的年龄都比我小,而且没有念过几年的书,从见到他们的第一眼起,厚实朴素就已经留在我心底。曾经和他们无话不谈,因为把自己放在小学生的心态,热心而未有势利。相处的融洽又不断地给了我去体验他们生活的机会。因为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生活,正当他们把十七八岁的阳光沐浴给散发金钱味道的工作时,我却在角逐另一类人过独木桥的战斗。一定意义上,很想知道他们的心里活动,他们对青春梦想的追求以及平淡日子后的精神向往。
所有的交往让我彻底的见证了这一类青年的精神世界。谁会在意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他们早已被做为发达国家剥削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手段,或者是一种活的可以被转移的商品。我好象是混入他们生活中的间谍,似乎准备着要揭露点什么。
很多的事情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简单,讨论中小河道出了女生当中的黑幕,说同一个寝室的女孩一个晚上能接三个客人。而且讲授如何不带“圈”(安全套),也能安全避孕,宣扬有一种姿势对人体有益处。这时候小天插嘴了说,其实做完之后让女的蹲下来或跳一跳也可以避免怀孕。说到判断处女或处男时,他们可谓是经验百出。小地还讲到自己的朋友糟蹋完一个女孩后,发现那女孩由内八字变成了外八字(走路时腿的姿势)。我打断了,问那女孩现在的处境,他说不知道。
我开始有点觉得恶心,但心中又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我能否把它定义为肮脏?这样一个庞大的劳力型企业,像这样的青年已经超过七千。企业和他们是什么关系,企业也许只要定时定量地给他们钱就好了,他们才不会理睬和挣钱无关的事情。这些青年任凭社会的不良风气侵蚀自己无知的心灵,却没有人引导他们走向健康的幸福。工会就像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他们成了外企的附属品,反正一切都是企业给它的,它只负责物质的讨价还价,却对这些豆蔻少年置之不理。
我不想干扰他们心中对性的神秘,揭穿他们对性的负面渴望。却在想他们的精神世界的何等匮乏,没有人告诉他们价值观是什么东西,社会上流行的就是他们向往的。不管是谁给的糟粕都可以兼收并蓄;没有精华去等待他们择优录取。
我不知道是谁的悲哀,谁又会真正关心?他们的父母?工作上的领导?会吗?
我迷惑了,不知道从何做起,也许只有大山的悲壮可以呼吁,大海的宽容可以融解。这个社会在做些什么?我在大山和大海之间疯狂地怒吼,写下了这些让自己稍稍安稳的文字。
大山的厚实稳重,给了我寄托灵魂的靠背,那种脱离人类繁杂后的纯净,似乎可以荡涤掉一切的虚伪和骗局。静静地聆听耳边的和风,默默地感受那阵尘封心灵的颤抖。是啊,在忙什么呢?忙得忘却了大山落落大方的抽象,忘却了上天赐与我享受纯净的这段时机。一时间,难以抽离。
抽离后将要面对的是这个赋予我职业梦想的舞台;面对眼前的工作乱了手脚;面对半年后的出国深造不知所云。究竟这一切为何而来,又因何滋长了不可预期的迷茫。
三、小革命同事
我已经很难回到现实的职业生涯当中,多愁善感让我忍不住要对这类生存给予思考,可是我能做的又是什么呢?我尚不能立足时,却抱着愤世嫉俗地态度来批判这一些,不免叫周遭的人封为“愤青”。然而很多隐藏在背后的故事还不止一处,我有点被束缚了。
像这样的青年除了从劳务市场公开招聘外,一般都是通过学校关系进入企业。透过公司的玻璃窗,会发现每天都有大批的女孩子走进这家企业。这对于他们来说是自己的荣幸,因为读技校的目的就是找一份合适的工作,他们的职业生涯也要开始,只不过和我们的稍稍有点不同罢了。他们缺少更多的机会成本,不过在中国慢慢步入制造业大国的时候,或许对他们来说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企业为了求得更高的利润,适应自己的全球战略,所以在中国,人便要代替机器,花在人身上的钱要比花在机器上的钱节约许多。这是他们须接受的,因为要就业,要混得生存。好多青年都来自乡下,对他们来说是一个进城的机会,他们也想让自己的人生发生变化。有些人还在学校念书,通常念一年后就会来到企业当作实习,事实上给他们的工作已经真正开始了,他们必须服从制造业的轮班制度,因为机器不可能停下来。这一年他们没有和公司签定合同,只是在企业,学校和自己之间有个相关的协议。所以必须努力到能和公司签定合同后,才能获取更多的保障。而往往很多的青年忍受不了这份艰辛,自动下台的时候,学校出来又会约束他们,因为他们没有履行承诺,学校不能发给他们技校的毕业证。这样一来所有的梦想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我非常佩服他们的作息精神,住在一起的同伴的上班时间是不确定的,所以必须养成不被任何噪音干扰的习惯。如果被噪音淘汰了,上班的时候就会被昏迷淘汰,黑白颠倒的生态规律也要在他们身上由一日一夜“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用在这些孩子身上是最正确不过了。我经常去他们住的地方做客,狭小的房间里摆着三张高低床,只是一个用来睡觉的地方。所有的房间晚上10点要熄灯,那些上晚班的人就要艰难地摸黑起床。对于他们来说,什么时候能只上白班或许已经成为一种奢望。
我所在的这个部门噪音极其大,模具上下运动的声音早已超出了人能忍受的范围。然而还是必须有人来操作这些机器,他们的工作时间是12小时,除掉正常的8小时外,剩下的时间算做加班。为了免受噪音的侵害,每个人都配有耳塞,可是当耳朵与噪音隔绝后又与什么接触了?12个小时身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对年轻的他们来说是怎样一种考验,很多坚韧的青年干出了自己的特色,但也有很多青年散漫出一些事故。
后来我去日本访问却发现他们那里的这个部门的噪音很小。跟一位业界的大哥探讨后发现,他们早已经把那些最容易制造噪音的机器配布到中国。听说有一个老外参观现场时,说噪音为什么这么大?你也许误会了他的意思,他想要说的是,这么大的噪音怎么能让工人听出机器出了问题。他们才不会关心中国人的耳膜是否会震破,他们要的是自己的产品没有出现纰漏。这些也许都和我们的国情相关,不是想要改变就能改变的。就委屈那些孩子吧,如果到老的时候不出现什么后遗症就谢天谢地了。
小地只有18岁,但已经成为这个部门的技术大拿。他也算是我的师傅,因为跟着他还可以让自己的职业有点进展。小地虽然比我小,但总是以长者的身份给我一些指导。听说他已经干了两年的班长,手下带着十多个小兵。他经常整夜的失眠,难怪看起来非常憔悴,而且开始不断地驼背,我怀疑他哪一刻就会倒下去。他之前不是修理模具的,是现场的班长,后来压力太大造成一些自闭,整日板着脸不说一句话,就换成今天的这份工作。
小地经常拿着工具对我说,要是这样结束自己的生命就好了。我不敢相信豆蔻年华背后的脆弱,想必他是受尽工作的折磨和煎熬。他们的另一种力量是我所羡慕的,繁重的工作之后继续自己释放激情的电脑和游戏。小地也是经常如此,他的眼圈总是黑的,这一点勿庸置疑。他不乱花钱,留下基本的生活费,所有的工资都要交给母亲保管,因为娶媳妇要花钱,盖房子要花钱。他的全部生活只有了这几件事情,我能看出他的充实的职业状态却猜不出他心理到底在思考什么。
有一次小地生病了,他照常上班,却不愿意讲任何事情,所有的病痛和忧郁写满整张脸庞。繁重还要继续,他对这种生活已经无所谓了,但我有一份担忧,这样花季的少年,他们的职业生涯由谁去设计,如果在这里不出问题的话,他们愿意来默许这一切,愿意交付自己的青春给这份职业。
工作给我的无聊让我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快乐传达给他们,在那样一个噪声的环境下有此这份心情是需要毅力的,因为我也要和谐地去生存。只要他们还愿意听我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鼓吹”,我就愿意帮助他们,不管他们的人生能否发生改变,但至少可以明白生活是可以选择的,他们的人生是由他们选择开始的。四、我们开始抱怨
就像著名的职业咨询
我同与我有相同身份的同事开始在这里开拓自己的天地了。我们首先被安排和工人一起操作机器,只不过不用和他们一起轮班。开始了我们的工人生活,我有一个缺点就是对潜在的危险从来没有发生过惧怕的心理。尽管噪音如此的恶劣,我还是没有养成戴耳塞的习惯,我知道耳塞后面是同样的难受,还不如爽快地让它们来好了。
机器开始工作有时侯几个小时都不用操作,我们只好默默地站在那里等它需要操作的那一刻。我们消失任何任性的等待给了这样的生活许多窒息。谁也不曾体会过噪音下的平淡,人会越发地陶醉到另一个世界,只不过表情是严肃的或者是根本没有表情。我们不知道除此之外还能做些什么,倒是经常回忆自己童年的岁月,想到那时侯不用被物质牵绊,还有很多希奇古怪的已经在人间消失的乐趣。这是一种悲伤的消遣,只要熬过这一关未来的职业生涯或许就是一片坦途。
那位同事天生不爱讲话,总是以发呆做为度日如年的方式。由于每天的站立已经开始叫他吃不消,我偷偷地看到他在寻找能倚靠自己腰部的地方,有几次实在坚持不了就干脆靠在机器的隔音壁上。腰部的疼痛已经让他脸色苍白,目光呆滞给了我最好的回应。我们需忍受这一切,这些不是我们能选择不做的。每天的下班成了我们最大的快乐,同事总是兴高采烈地跑掉,怕被那群加班狂看到,因为他必须要逃避,也许下一个加班他就真的忍无可忍了。他说他想开一家拉面馆或者回家种田,他是理想的。但也能看出他对这份工作的坚贞,或许早已心知杜明,辞掉这份工作到下一家还是一个样,而且走南闯北地找到这份工作也实属不易,委屈一点又算的了什么。
新年的来临让我们有了喘口气的机会,我的同事得了重感冒,走到哪鼻涕擦到哪,谁也在坚持等待这个简短的假期。午饭之后,课长通知我们要去仓库盘点,因为年底企业要做帐。我和同事被带到公司在外面租的一间仓库,我们的任务就是在那里数这个东西有多少,那个东西有多少,然后归类。北方冬天的寒冷给了我们一份黯然伤神的心绪,偌大的仓库黑乎乎的,打个喷嚏也能回响很久,所有的东西都是冰凉的,包括年轻人的这颗心。因为东西要归类,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同事的感冒让他关于身体的所有一切都变的迟钝,所有的动作背后是咳嗽和不听的喘息声。我是一个天生怕脚冷的人,那天的冰冻似乎要吃掉脚上的所有温度,我的脚麻木了,但是理智没有麻木,告诉自己干完是唯一的出路。我们的新年也搭进去了,还好那天是三倍工资,心里也总算平衡了一点。回家的路上,一向默默无闻的同事开始了抱怨,咆哮企业何等的不近人情,自卑于我们的永不翻身,还有半年来四处打杂的职业生涯。
我忘记那时在思考什么,也许无力回应这些,我疲惫了。冬天的天气是昏暗的,仿佛就制造了那样一种心境让我们彼此不解于对方的心情。那是一种矛盾,朋友之间对同一件事出现的纷争,事实上这个纷争不是你的和我的这样清楚,它明明在翻译着共同的痛苦。对半年来职业生涯的检讨,我们需承认我们是脆弱的。
我好象试着安慰他,城堡外有很多人还在羡慕我们的生活,咬紧牙关,一切都会过去。
外企是座宏伟的城堡,里面的人羡慕外面的生活,而外面的人却想去过里面的生活。难怪《围城》传达那种寓意,原来是我们生活所要共享的。
五、思考
我还在信念思考的力量,思考就是原动力,这一些都是暂时的。
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教授在北大演讲时说:“我认为如果你看一看今日最成功的人,他们不是——他们最特别的不是他们掌握了多少知识点,而是在于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在于他们能把很多东西结合在一起的方式、在于他们能够看到人们从前看不到的模式。仔细想想你最关心的到底是什么,什么对你来说能产生重大影响,在哪里你能够产生重大影响,你们要以全部的热情来追求这些东西。仔细想想你身上最特别、最与众不同的东西是什么,然后尽力去发挥它。尽量寻找一些与你所关心的东西相适应的机会,而不是去寻找与你父母所关心的、最传统的,或是与你看到的其他学生都在做的事情有关的机会。在世界上能够产生巨大影响的人,以及从职业角度来看,能够拥有最满意的生活的人,一定是那些能够突显出来的人,他们不仅是一群人中的一部分,而且还正在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因此,一定要找到你的与众不同之处,努力去发挥它。”
虽然大学毕业但这些大学时代激动人心的鼓舞还在激励着我的心,一切就在循规蹈矩中秘密开始。也是这种心态支撑着继续前行,只不过有一种思维开始独立。
第三章 为离开找理由
因为要打破这种局面,寻找下一步起航的平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高耀群在《对话》里说:“首先要理解自己的定位,如果你只是要找一份工作,心态是不一样的,如果你要做的是事业,心态是不一样的,如果只是一个候机室,也就是说我在等着下一次的起飞,在月台上等着下一次的起飞的话,那个心态也是不一样的。这三种心态都是正常的、都是合理的。只是说人生在不同的时段里可能有不断的改变,所以不要认为有这样的心态是不对的,是不好意思的。就是说你要有一个合适的心态去面对每一次的选择。”
一、软禁
半年的时间给了我什么,我从这里又找到了什么?只能听到每个人的抱怨声,大家都在盼望着周末的到来,谁都在逃避关于这份工作的话题,谁也不想回味那些没有主题的思想。
我的工作出现了转机,我和同事被转移到一个小房间里学习研磨,和模具相关人员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我们满天欢喜地迎接革命时刻的到来,只要有改变就有生机。生机给了我们半年来的第一份喜悦,这时我似乎意识到这份大学教育的分量,就像专业人士说的,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我们也必须接受这个事实,重新审视自我和定位自我。
长辈们最不愿意看到我们的不谦虚,他们认为我们的抱怨其实缘于这个群体的浮躁,好吃懒做还多了几分开明的个人主义,没有一点塌实和奋斗的决心,想想他们当年的丰功伟绩和吃苦精神,才有了今天的天下。任凭他们对我们如何的怀疑,这个时代还是给了我们很多的权利和自由。我们小心翼翼地去挣脱束缚,可是心里还是会有痛苦的挣扎,只因我们还在成长,对未来的成熟就这样在黑灯瞎火中摸索。
有一个同事开始了一段时间的请假,人事的人也跑过来问我们到底出了什么事情,事实上这种东西早就写在了行动上,游说工作展开的很顺利,但还是没有感动到“浪子回头”。没有两天第一年的第一份工作就结束了,听说也没有找到新的工作,我没有任何想要发表的,因为我从来就没有他的那股心气。
心理学上把冲动分为积极冲动和消极冲动,我们谁都知道着两个冲动之间的关联,却弄不清自己的这股冲动是属于什么样的范畴。那个同事一个月后回来和我们聚餐,喝醉后满吐自己遭遇的职业困惑,一个没有目标的冲动或许就是消极的吧,这是我认为的。
人事部门的领导又召集我们开会,因为同事的辞职必然会影响我们敏感的神经,或许他们也觉察到这些人的职业潮动,只不过待不到月圆之时就纷纷引退。领导让我们拿双手的食指做出一个人字,做出来之后让我们看看对面的到底是“人”还是“入”,其实他想说的是,每个人的动机不一样自然影响到他的做事方式,在我看来或许就是要不要去选择冲动。
位置上的变化没有变成我的职业转机,却成就了我的思维转机。那个小屋的生活让我有点窒息,灰尘漫天,终日立于砂轮的运转之间。我们自嘲地说,自己被软禁在台湾岛。除了吃饭和上厕所,所有的工作时间都被消磨掉,没有人教你怎么做,向其他人学习是自己想奋进一把。这样的三个月是多么的漫长,没有人在工作的时候,就开始不断地思考,思考自己真正能做出点什么,开始去想着想着-----
二、领导者
这个公司是全球性的企业,美国的CEO每年都要去不同的工厂去访问。我还是第一次知道有个人叫“史拉克”,食堂的过道上贴出一张声明“我们属于日本公司,而日本公司又属于美国公司,所以史拉克也是我们的CEO------”很有条理性的逻辑解释,我们才不想知道这个家伙想来干些什么?他是不是CEO离我们很远,突然感觉到自己在企业中的定位,因为视野和定位是成正比的。当眼光变得狭窄时,自然不会关心企业的目标是什么,企业新的财政年度有何特殊的政策?也搞不清楚自己究竟和它会发生什么关系,只是知道这个企业不招硕士博士,那招我们来干什么?
CEO的到来让我们又开始了大扫除,听说我们这个部门去年在全球排倒数几名,所以领导自然不会放松警惕,所有的地方都要亲自过目。领导是一个实干家,可以看出他的身体力行和面对职业的“偏执”精神,所有的工作指导都落实在“动”上,没有看过他不在走动。这就是一个典范,据说他的业务是在这里是数一数二的。
领导是技术出身,难怪他跟我们说自己也是这样过来的,看来从技术到管理也是一条不错的路,起码对于想从事管理的年轻人是一个建议。领导没有给太多的权利分摊给下面的人,只有两个系长,大事小事都得向他汇报。这样做是有效的,只要领导继续自己的“走动管理”,所有的一切都会在他的掌控之下。他很少过问我们的事情,经常能看到他拖着疲惫的身躯走来走去,那个伟岸的背影开始变的弯曲,想必也是太累。每天都是最后一个吃饭,最后一个下班,这种精神是日本人最为推崇的,他们理应把这种领导当成自己的精神领袖。
领导不是一个教条的人,但事事都按规则进行,他的这种精神或许就是明日中国的管理之星。我们碰到面很少打招呼,他连走路都会思考,不给别人一眼的机会。
CEO来到现场,大家开始紧张起来。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逃避着和他发生正面关系。我倒是想看看CEO和正常人有什么区别,没有什么好害怕的,弄不好我还想和他交谈几句。只见一队人涌进了工厂的那条窄道,走在前面的是两个美国人,旁边的都是日本人,大家东瞅瞅西看看,也不知道能发现什么。我在猜想那个高大威猛,一双蓝眼睛的人就是CEO。他们要走去那台大机器参观,可是那台机器在检测阶段,工人借口都跑开了。不知道是什么勇气告诉我,我要走上去当这个工人。CEO想要看看产品,我能看出他的意思。当我双手把产品递到他面前的时候,CEO笑了,我不清楚他在笑什么,只见旁边的人敬佩地模仿着我的递送。或许是被我的礼貌打动了,CEO一直冲我笑,看来这个工人的素质还不错。
这件事我没有和任何人讲过,因为它根本无关于自己的生活,就算是我的礼貌让他们感慨一把,也不会给自己带来什么。CEO走后,我看到课长兴冲冲地朝我这边走过来。一堆笑容地对我说,以后还要学习-----还要继续学习--------这是他第一次对我如此的恭维,看来我的双手还能为我赢来点什么。事情很快过去了,我还是那些工人中的小人物,下一步盼望点什么,我也不知道----
三、另类职业
小千是一个活泼的女孩子,不过身材魁梧有点运动员的感觉。她的工作是负责物品的领放还有其它一些事物性的工作。平时的爱好就是给每个人起绰号,她会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征,不管是心理的还是生理的,给你的人生一个新的符号。我们部门有一个皮肤长的黑,牙齿很白的年轻人,笑的时候嘴唇会掀起,有一天小千突然对他说,你怎么一笑就像土豆发了芽似的。笑掉大牙的比喻,可是她的工作是轻松的也是快乐的。除了不敢和领导仰首叉腰,剩下的所有人她都不会在乎。我们自然也会被她使唤来使唤去,因为她的活动是我们想要参加的,也是想趁此机会逃避现实的。
一来一往,我和她似乎有了些话题,她对念过书的人顶礼膜拜。她没有念过几年的书,是一个善于表达勇于表现自我的女孩子。突出的特点就是和任何人都能打成一片,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是难能可贵的,但同时也叫人替她捏把汗。不过这样的人生才是快乐的,她的要强粉碎了人们意识中的“泼妇“,只是叫你不得不把她想要的东西给她,因为她总能给人工作之余的放松。
她不会英文,而公司的管理系统里都是英文,她的聪明让她上网搜索,开始一步一磕的英语学习。我们很羡慕她的生活,在这样一个嘈杂的环境下竟能享得如此清闲。看看那些女孩子被现场的噪音和轮班的劳累逐渐破坏的皮肤,她自豪了,想当年她也是那里的一员,因为表现出众才有了今天的这份特殊的职业。
据说小千的绯闻男友络绎不绝,不过连她自己也分不清楚到底哪一个才是自己的真命天子。突然有一天她爱上我们部门的一个崔姓青年,她单腿跪地,深情款款地向他求爱。崔姓青年被吓了一跳,造成两人时至今日的尴尬。她的大胆也给了其他女孩子报复的念头,因为她们各自的生活就像是天上和人间,但她并未由此而被孤立,她总是以不同的方式迎得别人的欢笑,这是一个天才。
部门新买了转椅,比原来的要小很多,不过却很好玩。她的领导是一个胖子,据说结婚之后不断地发福,真能看出他的幸福。小千怀疑这个椅子已经不能适合领导的大屁股,只见她拿出尺子偷偷地跑到胖子背后量他的屁股,让所有的人笑得人仰马翻。
或许这样的人才能生活的痛快,这是她天生的性格,和毫无顾及的人生态度。与其在那里无聊不如学习一下旁边人的处世哲学。有时候会询问他们快乐的原因,他们的快乐很简单,因为愁也是一天笑也是一天。上帝给了他们多于别的孩子劳累的同时,又给他们植入这么单纯的思维,他们不需要烦恼。
四、发现
我的生活麻木了,也出奇地平淡了,有了可以让自己相对好过的舒适区,所有的痛苦挣扎之后还会归于这样的朴实。
企业的“培训”如此的长,这样生活结束后,还会安排半年的海外研修,而我们为了这个海外研修等得是如此的辛苦。在此时的心态多是,辞掉这份工作,谁还会再来要我,没有一点工作经验,什么技术都没有,到哪里都是一样的。这或许是我们这些唯唯诺诺的人才会采取的自我暗示法,这种心态会让我接受着眼前的事实,较长的时间里属于妥协状态,也许是还没有准备好。
为什么不说自己想要出国,想要看看外面的世界,才有了今天的种种无奈。这是一组没有逻辑的自私的矛盾,因为自己也搞不清楚,出去后到底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多大帮助,只是爸爸说是个机会就要把握好了。
一些在职业生涯上成功的人总在说当代的大学毕业生没有一点创新精神,这是他们最大的缺点。仔细思考一下自己真的困惑,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创新。是精神堕落了,还是一些无形的东西在束缚着自己,让自己行动不便。李开复在《做最好的自己》中说到,先从实际出发,做不太喜爱的工作,把不喜爱的工作做到足够好。然后利用业余时间追逐自己的兴趣和理想;先从实际出发,做不太喜爱的工作,等赚够了钱,解决了吃饭问题后,再去做喜爱的工作。
是啊,没有工作不等于不要去工作,浪费青春的软禁不等于职业生涯的结束。年轻的生命才不会轻易妥协,即使现在还改变不了什么,力量依然还在积蓄,思想也变得逐渐充盈。
我的思考给了自己很多的新意,开始思考自己的性格和兴趣,思考自己还未成形的价值观,想一想自己到底适合做些什么?
寻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更是一种不断体验的过程,我从《做最好的自己》中得到了一些启示,开始在自己的业余时间里登陆《开复学生网》寻找自己职业生涯的开端。那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读遍了所有的文章,有一种力量开始给了我指引,疯狂地爱上了阅读。每一次发工资都要去买书,有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等,也不知道自己的哪根神经出了问题,也许是灵感在指引自己,还是“书中自有黄金屋”。总之在别人打麻将洗桑拿甚至疯狂地娱乐时,我却喜欢上这些东西。
《开复学生网》给了中国大学生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让他们不仅有心灵的沟通,更主要的是它能散发一股时代的气息,让人觉得离开烦躁的现实环境后找到一片清新宜人的绿地。大学生和刚刚毕业的同龄人成为这个网站的主流团体,大家从交流分享中得到快乐,得到人生获取进步的动力。我也成为其中的一员,变得很少抱怨,因为我想成为一个能尽一点力气帮助别人的人。
《咨询心理学》中说从事咨询的初始阶段是一个模仿阶段,或许自己的这些还不能算是咨询,但我有一种喜悦感,就是尽自己所知传达出一些有意义的思想和心态。也许自己离真正给别人有所启迪还很远很远,但我已经喜欢上了这个业余的工作,每当同龄人能够给自己肯定的声音时,我就需继续拿勇气来贡献这点时间。不过似乎看来是许许多多的同龄人给了我人生的贡献,让我实践了“助人自助”,也开始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开始了最初的准备。
五、魂魄
转眼间大半年就要过去了,领导开始对我们有了评价。他说:“在我看来,这样的企业并不适合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一个新起来的企业更重视有经验可以独当一面的人,所以你们被冷漠也是正常的事情。”一个“正常”可以敷衍无数的“不适合”,反正我们也无力改变这些,就像李开复说的,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接受不可以改变的事情,而有智慧来区分两者的区别!记得在周遭人牢骚爆起时,我总能拿这句话浇灭他们。
我开始变的不太关注现时的职业环境,试着要修炼一种职业性格,即使这种性格和自己的价值观相冲突,但毕竟生活还要继续,我也要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江东父老还在看着我是否能够混出个模样。这些可能就是同龄人一起的职业心态,因为相似的教育背景、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给了我们这些普通人共同的心声。
崭新的职业生涯开始出现一些分歧,抱怨的声音越来越猛,跳巢的冲动也愈来愈强烈,还有一些人开始在自己的工作上崭露头角,开始步入集目的性和计划性于一体的职业生涯。不过大多数的同龄人还是在不断地进行摸索,因为这个过程和谈恋爱颇有几分相象,也许掺和着缘分和一见钟情,但更多的还是让人劳苦的“试错”!
我也忙着准备出国学习,有一点兴奋,至少一段新的生活即将开始。就在这时又有一位同事提出辞职。对于这个事情来的比较突然,但都在大家的意料之中。一来出国之后自己无形中就被企业捆绑了,庞大的违约金恐怕让我们的后半生都要付出代价。企业和员工之间的这座无形桥梁,架起的是明日职业生涯的彩虹,还是初一十五不一样的那弯新月?对于我们来说即使是新月也是自己的追求,但对于企业来说你要为你的行为付出代价,这是一个社会人需遵守的游戏规则。
林语堂的《人生的盛宴》中写到:神灵附在人身上时便叫做“魄”;脱离人身而四处飘荡时便叫做“魂”。一个人有坚强的个性或精神奋发时,便说是有很大的“魄力”。
谁有“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魄力,而此时在我的身上可能只有和鬼才会一起的“魂”吧!那位同事因为日语考过一级,在日本企业大受欢迎,所以他不怕自己找不到去日本的机会,他的魄力算是体验出来了。
说来道去或许每个人都在观望,走一步看一步,也许未来的生活会展开新的画卷。
第四章 在日本是泪水
一、出发
出发时海水还在睡觉,车沿着被薄雾笼罩的海边驶过时,我的心情有一点沉重,倒也说不出是什么感觉。收尽了所有人的祝福和嘱托,告别了相对沉闷的工作,可以在安静的飞机上享受这一份安宁。
我的旁边坐着一位中国人,我们很友好地攀谈起来,我很早就认为自己有一种特别的亲和力,只要接触的人都愿意和我讲点什么,有点夸张,不过还是给了自己一丝庆幸。
先辈到东京出差,问了我的大概情况后,开始讲述自己的职业生涯。他就职于国内一家软件公司,说到自己大学毕业时,也被送到日本培训了两年,然后回国后续签了五年合约。不过这个两年托起了人生的一次起飞,让他迅速地成长起来。
我低下头有片刻间的走神,我在想自己能获取什么,自己又能得到什么样的职业收获。先辈建议我不要为了节省钱而不到外面见识,在这个年龄开阔眼界是相对重要的,视野的深度和广度将决定我们未来给人生的态度。
短短的三个小时结束了,我们分别在东京国际机场。眼前新的景象收走了任何的思虑,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对于二十二岁的我来说,到外边走走看看是自己的梦想,然而这个代价的背后是什么,没有时间也没有经验顾及!
陌生和适应开始光顾着每一个第一次走出国门的年轻人。这个国家和我们想象中有如此的区别,一点都没有中国的磅礴大气,到处是矮矮的小房子,道路窄得扭扭曲曲。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入乡随俗就好了,中国人的不卑不亢在哪里都是一样,起码我们还要继续自己想要得到的,不管来日本能给我们什么。
二、适应
适应新环境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无数的意外让你的脑袋发胀。看看这一天发生了什么?
我不知道今天该如何开头,只知道下班已经很晚了,黑夜中骑着自行车摸索前进的路,磅礴大雨中,有点孤独和落寞。没有任何人在乎你的存在,第一次感觉到在他乡的那份思乡之情,想到家中七十多岁带我长大的奶奶,心中不知是什么滋味。
黑暗和大雨遮住了每个人清醒的意识,急急忙忙中我们迷路了,路上的汽车好象也要飞奔回家,和我们一样的焦急。拐弯的时候,我差点和迎面来的汽车相撞,还好司机的紧刹车避免了一次灾难。胆战心惊后以最快的速度回到家,忍不住地打开冰箱抱起能吃的东西往嘴里塞。真的是饿坏了,天又这么晚,心情坏到了极点。
白天是一群日本指导者的“狂轰乱炸”,晚上又遭遇此份紧张和恐惧。也许是心情的负面反应而不由自主地引发一系列的低谷。我没法发泄心中的味道,因为这样做也无济于事。想想自己连心的所属都没有找到,还被未来职业生涯的种种困惑干扰着。看看身边的这些同龄人,他们的问题,他们的青春,他们的抱怨,他们无时无刻的妒忌和无休止的人身攻击给了我出离的崩溃。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没有了心的出路,犹如困在北海道的冰雪,只能向苍天大地发出哀号。
这是多么艰巨的任务,是我必须坚持和抵抗的心头之患。陌生的环境最容易给人束缚,回头反思一下看不到的东西实在太多。但有一个信念始终支持着我,想去知道那些日本人心中对于职业的声音。我应该鼓起勇气去获取自己想知道的东西,每个职业背后所隐藏的东西,这也许已经是自己最后的执着。
昨天有个部长给我们讲了自己的一个体会,对我好象有所启示。他说到,因为我们没有执着追求,所以出来很多阻碍因素,担心身体和心理即将受到的伤害。他不爱听别人对他说这件事情干不了,而希望听到的是可以干,不过有一个,两个,三个等等的问题存在。然后每个问题逐个击破,达到对完美的追求。
这个略显灰色的开始给了我一个消极的状态,不知道其他人是否还好。或许他们才没有我这种所谓的多愁善感,他们要去实践自己好男人的诺言,即使骂口脏话也不愿意承认此时浑浊的心境。我不知道如何抒发自己的感受,也许想要用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去和这个世界交换,交换心境的开朗,交换更多自认为的成熟。三、事故
今天的所有时刻都不同于以往,不知道如何去诉说心中的压抑和悲苦。我的同事从此离开了我们,踏上了没有重来的天堂之路。
在踏上日本的短短时间里,他离开了我们,眨眼间生命到了尽头。忽然意识到毕业后的第一年是如此的凄惨,经历着失去生命的精神打击和对未来的种种迷茫。
我和王都是去年毕业,一起进了现在的这家外企。一起经历了前两个人的辞职,一起经历了一个同伴由于事故死里逃生的惊险。他是一个非常幽默机敏的人,愿意和我们分享自己与生俱来的快乐。没有看过他的凄凉,因为他的全部人生都和欢乐有关,他是为欢乐而生的。
王讲一口地道的东北话,还经常洋洋得意的说自己说的是“普通话”!大家以此作为笑柄,用以攻击别人的“不普通”话。他还有一个外号叫“小红”,是因为他害羞时一直红到耳根。幽默的谈吐和搞笑的“小红”,让我们都愿意和他一起聊天,职业生涯的苦闷之后还会伴随如此共有的笑声。
大家每天都会有一些话题,这就是一个懂得幽默的人的特质,因为他总能找到不被别人注意的笑料。根据平常的交往,得知他的梦想是做一个节目主持人,公司的晚会就是由他主持的。他很少抱怨,我能看出他对职业生涯的洒脱,他是我们这里最能找到出路的人,因为他相信实现自己梦想的那一天一定会到来。业余的生活给了我们对未来的对话,我们彼此欣赏,愿意讲出自己的生涯规划。他的性格让他的感情生活一路丰富,无往不摧的亲和力得到了更多人的追逐。
一起学习了半年的日语,一起置办出国的林林种种,一起在机场扔掉超重的东西,一起登上飞机,一起生活了前面的十天,一起走到昨天回家的路上,接下来发生了-------
我眼睁睁地看到一辆疾驰而过的汽车把他撞飞,接着另一辆飞奔而来从他身上直接压过去。所有的一切停止的那一刻,我不禁失声大哭,接着是大口大口的呕吐,我的意识在混乱中仿佛要结束。接着他被送到医院,我呆子一般地麻木了几个小时。
一点钟回到公司租的房子里,打开所有的灯,一闭眼睛就是:“咣-----咣------”两声;还有那幅黑色恐怖的画面。我试着用各种方法让自己不去想那个画面,然而紧接着的还是无法控制的恐惧和害怕。几次刚要睡着,突然惊醒,发现浑身都是冷汗。一直坚持到凌晨四点半,天亮了,我把电视打开试着看看不懂的日语新闻,猜测这样的事情会不会出现在新闻里,每当出现“中国”两个字时,不由得紧张一下,因为这是我唯一获取消息的途径。公司只给十个人一部手机,手机不在我这里,无法知道他现时的状况。房间里就我一个人,每一个响动都让我竖起汗毛,好像身边都是他的影子,看不出是什么表情。
终于的天明,让我有了摆脱困境的勇气。赶紧骑车去找别的同事,昨晚就是因为自行车,他被撞了。我无法说出骑自行车时的感受,只是告诉自己无数的小心,有点神经质还是歇斯底里,说不出来。有很长一段路我都推着走,一直想把它扔掉。今天的太阳是如此的烈,好像要刺穿心头的那一丝企望。
事实上,由于脑部严重受损,危在旦夕。医学上把死亡分为脑死亡和心跳停止,一定意义上讲生命还没有完全中止。我们赶到的时候心跳的频率已经消失了灵活的波峰。为了等亲人的到来,还在进行着外部强加的呼吸。整个不成人形,从头到脚十几处骨折。日本人员让我们和他讲讲话,我的喉咙好象被塞了一股难以名状的痛苦,夹杂着自己内心不敢出声的那一份祈祷。
所有的同伴集中到了等候室,空气凝固成了水银,满屋子的拉气声,比叹气的声音更凝重,让人压抑到胃部恶心直到要吐的状态。因为心理上的过度紧张,有几个人开始不停地拉肚子。厕所成了大家不断的出入的地方,时不时有人真的受不了了,就跑到外面透透气,没有一个合适的词语来形容所有人的状态。
下午两点的时候突然有一个男护工叫王的家人,有几个人跑进去,等到我们知道的时候,已经宣布了医学意义上的死亡。我把自己贴到了墙壁上,不知道心中何种的挣扎和痛楚。
医生开始处理尸体,之后安排在场的人道别。时间已经变成叫人心中闷热的一种液体或者固体,无法想自己此时想的是什么。有人开始嘟哝这一切的意外和噩梦一般,打乱了所有人阵脚。我被安排在第二组进去,此时已经放在太平间。大家分两侧站好,揭开了白布和脸上的白沙,已经没有了肿胀,看起来有些平和,没叫人害怕。走出之后10个人各靠一个墙角,像是十字架上还没有绑好的耶稣,不知道该如何抒发心中的悲恸。所有的精神世界都一下被摧毁了,下一步还会发生什么。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离开了医院,大家好像自由了一下,几个人突然的大笑,给人难以形容的紧张和惶恐。晚上他的父母会到,更痛苦的还在后面。
忽然在想,人的生命有时候坚强到无法抵御,以致战胜了世界,但有时候又脆弱到如铅笔尖一样,瞬间把全部的个人世界消失。重要的一点是,活着就好好活下去吧,因为还有很多的梦想待你去设计,人生只有一次该做的马上就做,该给的马上就给吧。
四、之后
公司的培训照常进行,我们也不知道自己应该作出什么表情,或许是根本没有表情。心灵的巨大创伤已经无法将其置之一边。公司很好地做了其他人员的安顿工作,但该继续的还需要继续。
事故过去快一周了,没法想象这一周是怎么过来的,我天天入睡时都感受着从未有过的痛苦。仿佛王还在每个人的身边,从来就不曾离开大家。我不知道是我过于敏感,还是每个人都是这样,每天晚上几个人挤在一起,相濡以沫地战胜着面对死亡的恐惧。
时间就像是上冻的河流,结伴着无法驶出的过度悲伤,不再相信神的力量和那一点仅存的信仰。
还好这是个周末,有了些许的轻松,没有任何动力,想到赴日前立下的雄心壮志仿佛已变成陈年旧事。生活里消失了任何的所谓,发觉自己开始变得有点神经质,任何事情都能触动发怒的神经。看看周围的人,每个人似乎也变成不可一世的狮子。
不知道为什么所有人的矛头都对准了另一个同事,在中国的时候,他被当成开玩笑的话柄,可是现在不是,大家好像刻意地找一些话题“攻击”他。也许他的性格造成了别人的错觉,还是他的思维干扰了其他人正常的痛苦。今天,我竟然和他发生口角,没有任何意识的想冲动。
下午他试图问我为什么变得不可理喻,想要和我说一些心中的话。我很发怒地拒绝了他,还冲他大吼出自己心中的压抑和没有方向的无助。我可以理解所有人的感受,包括他不合时宜的一点微笑。
一直以来,我可是把帮助别人走出困境当成自己毕生的追求,可是到了这个时候,当自己陷入其中时,却不能很好地鼓励自己。
和他的争吵,给了我更多的脆弱,突然间决堤的泪水,心头上像冷水浇过后无法立即反应的痛苦。是啊,也许心中太多的沉闷无法表达,更多没有逻辑的思维左右着灵魂的方向。结果心灵被眼前所有的琐事所累,无法为其找到新的归宿。
我大致认同人的相近,对于近人性的东西我们去追求和信仰;而对于远离人的东西就由时间历练吧!对于事故而言它已经发生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再多的折磨也换不会给它的倒退。
我要做的是赶紧过好自己的生活,整理好自己的人生,这也许是给故人最大的回音。他的离去,轻而轻盈,重而厚实,留给我们的是对生命更多的思考。走出心中对天灾人祸的畏惧,一如既往地精彩以后的生活,追求更多健康正义的幸福!
《羊皮卷》中写到,上帝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烦恼的同时,为的是让我们找到具有更多价值的种子。让我第一次认识了更多的人间世态,也许是没有见过太多的伤残和从未体会过的心灵压制,让我开始思考自己的生命。
我应该充当起一种角色,在这种最最让人窒息的情形下,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不要把太多感情导向消极,和其他的同伴一起走出痛苦的阴影。
五、伤感
我的同事绍欣来我们宿舍做客,转眼间就睡着了,太多的疲劳、消沉和苦闷沉落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我不知道出国的生活是悲还是苦。加上同事因车祸的刚刚离开,每个人心中自有一段悲曲,但在大家的面前却努力地回避着。而我也学会用文字抒发自己躁郁和无法言语的感受。
大家都不愿意提起那件事情,即使他人提起也会集体保持缄默,保持着脸上默许的悲哀。毕竟工作还是工作,工作之余的休息时间里更多的是小心翼翼的默哀。
几天的辗转我生病了,按东北人的话说就是“上火了”,开始了感冒所有的症状,有些惶恐,好多的病魔是我不曾经历过的。研修结束后胀破脑袋的疼痛还有无时无刻的心慌让我的全部生活陷入一片乱麻。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不知道将要去表达什么。我试着观察同伴们的生活,或许他们也正在试着去习惯这人间的悲欢离合。只是谁也不愿意多和对方说起自己的这些事情,提起时就需回避,长叹一声不了了之!
一天的技术研修结束后,是两个小时的日语课,再接着还要写所谓的研修报告,经常是晚上七八点之后才能完成公司令自己肩负的使命。忽然间我在思考完成这个使命的意义,我们不能逃避头痛的日语课,不能逃避六点多钟即将虚脱的饥饿,最后和自己相关的还会存留多少。
世人总是以“相轻”来给自己不断的安慰,即使在这样的境况下,总是看到别人的缺点后用其假象敷衍自己现实的心灵。他们不愿表达自己的真实却在挖掘着别人的痛苦。我不愿成为这样的人,我要开始自己的梦,找到属于自己的下榻之处。
六、葬礼
除了爷爷和外公的葬礼之外,我一直认为所有的葬礼都离我很远。当傅彪的葬礼被各家媒体争抢头版时,我对其没有丝毫的兴趣。不是因为我在观望什么,而是天生就在逃避这个仪式给自己的痛苦。每次名人的去世都让我心寒一阵,尽管他们都在我的生活之外。而今天就要参加同事在日本的葬礼,所有的伙伴都在事故后的一个月中努力调整着身处异国的悲痛情绪,冲撞着所有和自己心绪冲突的事物,但还是必须面对最后的葬礼。
葬礼被安排在大和市的一家殡仪馆,我们去的时候,同事的爸爸和姑姑已经到达,他的父亲已经被憔悴掩盖了所有的表情,只有姑姑还在旁边讲一些事情。等到大家到齐时,遗体告别仪式宣布开始。公司的负责人致悼词,默哀。接着安排他的父亲讲话,我忽然发现中年父亲的双鬓已经染上白霜,悲苦之情,不言而喻。白发人送黑发人,人世间的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此,姑姑已经泣不成声,身体几近跌倒,但还在那里强撑着。“我们要把所有的悲伤留在我们的小家庭中,决不会因此而影响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感情”,抽噎着的父亲讲到。在每个人都沉陷于巨大的悲痛时,如此深明大义的思想还是不尽让人感叹。
此时的父亲老泪纵横,无情的刀刃穿刺着活人的心。不敢多想什么,心中不知该如何去诉说这人世间最为悲惨最为心痛的场面。我忽然地想起自己的父亲,想想我们一年中只有几天的见面,因为离多聚少,他总是给我事业上的鼓励,心态上的支持。他总是告诉我,他的所有意见都当作参考,不要因此而左右了我的思考。他经常说我是上天跳下来的礼物,他们很爱我,也更愿意看到我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好多的男孩子都很少和父亲交流,但是我和我的父亲更像兄弟和朋友!
没法去继续自己的感受,只希望马上结束这个仪式,给自己一分安静。
七、检讨
好久没有打字了,没有心情,也没有动力,大病之后,我用尽全力拯救自己的灵魂,用尽所有的思想给心灵找到出路。日子一天一天好起来,朋友告诉我出去呼吸新鲜空气,使自己尽量得到释放和轻松。
我也努力地去试着给自己一个总结,可能是自己太感性了,面对生活总是有数也数不清的叹息。但我又能做些什么呢,只有这点写作的本领还是自己擅长的,明天的路还得继续。他们说我是一个会写散文的人,尽管生活对我们是这样,但我们还应该努力去颂扬它。
生命也许就是这样,把太多的时间放在过度的伤感,很多的阳光也便与自己插肩而过了,过多的抱怨会让心灵失去清明,更多的惧怕会让自己不断地陷入挣扎的深渊。然而又不得不去钻牛角尖,因为这是真实的情感。
改变自己的思想吧,不断告诉自己“我有坚强的意志”。鼓起更多的勇气去迎接明天的生活,鼓起生命的力量去和这个人间较量。
大学时代,我信念着两个词语,“守正”---守住一颗正直淳朴的心,“慎独”----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保持自己的操守。现在意味着两句话,又是一种独特的感受。此时此地,发生的这一切,或许就是让自己抗拒性地接纳这份持久的免疫力,接着去免疫人间的至喜至悲。
李医生曾经跟我说过,我们应该努力把让自己受害的坏事情转变成好事情。前提是尽力去改造自己的心境,不卑不亢,不要让感性的黑纱迷惑自己的眼睛。
忽然想起自己暂时忘却的事情----同龄人职业生涯规划。在我的大脑中,也突然生出了朴素主义观点的生涯规划。我意识到这个朴素主义的价值。依据现实更多地去设计自己的人生价值,设计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对于我们这一代,不知道是时代的幸运儿,还是时代的悲剧。幸运的是我们被时代的财富推涌着,迎接更多现代的方便和快捷。享受着不断被人类更新的一轮又一轮。不幸的是,现代社会的背后又给人们带来无数的竞争和考验。
那我们应该去准备了!
思考ing
第五章 从春天到秋天
很多不愉快的事情过去了,不知道刻在心头的苦涩还会作难多久,对比着眼前无数的不同,反省着种种思绪的落差。时刻还想着做点什么,这样长久的海外研修生活,还会给自己带来多少的社会认知,经验和价值对自己来说是一个模糊的东西。
揣摩着这个民族特殊的地方,也感叹着今日发达所付出的代价。一切都在繁忙和识别中匆匆地过去了。屋外清新的小雨和苍天的绿树构成了我此时的心境。难得的周末,可以坐下来抒发心中的感慨。
一、何以规划
赴日接近一个月了,待在屋子里的时间漫长而遥远。我们的小屋比较偏僻,旁边是个公园,苍翠挺拔的大树和栖息在一起没完没了的乌鸦,天天盘旋在头顶,好像暴风雨之前的乌云和响彻耳底的雷声。入乡随俗吧,既然是“国鸟”就要好好善待他们。小屋小得只供让人吃喝拉撒,他们认为这样的生存环境也是造成日本人生活压抑的元凶之一。只看到他们很安静,没有表情,严肃而没有活力。这点与中国的喜气洋洋和落落大方显然是格格不入,自然地很多司空见惯的印象不免与日本的风俗礼俗出现了对决。我很想去了解他们内心世界的东西,可是整个城市的寂静,只让人感觉到他们的坐吃山空,而看不到为了生存赶赴争斗的激烈场景。
我们坚信不应该输给他们的是我们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中华民族向前复兴的动力。中华复兴时代的到来是历史的使然,她和谐而生动地展示出东方世界的魅力。我们同样坚信不必像日本一样付出民族尊严上的代价,这个代价是在安静的城市上空阴霾的美军飞机随时随地进行的演练。有时候会看到当日本的一代又一代穿梭在马路上的时候,轰炸机在他们大脑上方发出野盲的狂妄时,他们心中做何感想。这也许就是代价,继续资本主义的代价!
对于我来说,忽然间丢掉了更多传递职业的信息,当自己不断地重新捡起在时空上阻隔的职业梦想时,不免有点牵强。自己该从何开始?怎样打开眼界去了解这个职业中的核心,一时间把自己也弄糊涂了。是啊,我以前把自己的职业当成了业余,今天在这里继续自己的梦想时,似乎有点滑稽。猛然间我才发现自己对眼前的机遇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才发现自己丢掉了交流的工具。就像
很多人像我一样总是在不停地观望,因为学识浅薄,目光短浅,总是在我能要什么和我想要什么之间徘徊,而最终的结果是什么都要不了。这是什么理论,为什么给我们这样的结局,一些人说当你们失掉“应届毕业生”的光荣称号时,看谁还会在乎你们。似乎我们所有的存在只会给这个社会带来负担,而对我们总是批评的声音大于赞扬的声音。为什么让我们毕业,为什么还要让我们参加工作?
二、困难前的共语(过劳死)
梅雨季节的父亲节显得格外的清静,蒙蒙的细雨寄托着我们这一代人对父辈的无限祝福。日本社会也在展现着自己的父亲节,很多商家也利用大好时机大做文章。
今天早上正式和同事解除了合作关系后,自己一个人开始自己的生活,走在路上有点觉得自在。到处走走看看,那样安详的绿色是如此想让人聆听,浅淡的花朵在雨中闪烁着耀眼的七彩,一切都是鲜活的。
好久没有这样的心情了,边走边听,边走边看,直到把自己都感动了。在苦难结束的日子里,越过了心灵的耸动,直到有所思想的今天。刘若英写过几个字-----“吃得饱,睡得好,自然醒,没烦恼”。每个被苦难折磨过的人都有一种期待,期待着雨过天晴,期待着阳光海岸,还期待着最朴实的“吃得饱,睡得好,自然醒,没烦恼”。
我很想找到自己想说的主题,忽然间觉得有点模糊,也许这就是人性真实的一面,总是让喜怒哀乐交织着人生。出国后,一开始的适应生活,包括自己和身边的人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想回家,想自己家中年迈的老母亲。事实上母亲一点都帮不了我们,只是我们不够坚强和勇敢,总是寻找着可以逃避的理由,可以让自己早一点解脱的孩童意识。
没有风雨哪能见彩虹,我们要做的是遇事磨练自己,无论在任何的境况下都能不断地给自己打气,能够持续地实现自己的梦想。每一次艰难都不可能一步跨过,这条路上也许需要的是韧性的力量和弹性的忍受!
我尽可能地思考着自己的生活,没有兴趣的工作,没有激情的出国学习。我的好朋友说这样会影响培训效果。对啊,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东西连自己都弄不清楚。我想起了妈妈对姐姐医生之路的评价。那时候姐姐在医校读书,妈妈说姐姐学习不够专,不把自己的学习当成生命中最主要的事情。妈妈教育我们学一行,专一行。很对啊,这不是兴趣不兴趣的地方,而是专不专的问题,说到底也就是态度问题。只要生活在当下里,用端正的态度指引当下的工作,或许就会好过些。
当华为的硕士在职场上离开我们的时候,我不晓得别人对这个事情的看法。有人说这是“过劳死”,也许过劳死才刚刚要光顾中国。软件业的同行也因此而受到震动,我有一个从事软件业的同学说,当自己工作得头昏脑胀时,惶恐的是自己会不会因此而过劳死。不过他还是有点中庸的态度,不想因此而牵绊到自己的生活。他告诉我说,那个硕士更多的是不幸运,或者说是刚好赶上了。不管怎样的解说,这样的年龄发生这样的事情换来的不仅是一阵悲哀的惋惜,我忽然在想偏执狂也有自己的死穴,毕竟身体不是铁打的。
刚刚咀嚼加班的职场新人或许又要给它一个新面孔,我开始猜想我们和工作之间的关系,或者是和过劳这个关系。也许养成一个和谐的工作习惯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个习惯首先要从学习开始,从规划设计开始,从个人最大解放于工作开始。
还是那句话,吃得饱,睡得好,自然醒,没烦恼,好态度,迎梦想。
三、杂绪
按照日本企业的培训方式,结束了集体的理论培训,接下来开始现场的培训。在国内也受过一些培训,不过国内是量产工厂,没有人在意你的成长,至于真正做人事的,也是天高皇帝远,就像我们这种人最终能不能成为他们说的中层干部候补,还要看自己的造化。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圆圈里过活,没有任何感觉,平平淡淡的,正好日本人安排我们阅读资料,可以整天的在那里整理思绪,不受任何异族的影响,这是我所珍视的时光,也在祈求有所发现。
在我看来,每一次经过苦难的洗礼后,都会有相当长的时间在静待,静待给明天的思考。 记得大学的时候,为了出国考雅思,一门心思全放在上面,直到考完后的那一刻,才发觉原来结束的感觉是那样的无聊,接下来的日子是没有方向的空虚。
可是这一次不一样,陪伴一个生命走完全程,面对生与死的认识后,发觉现在的生活是如此的平静,没有一丝的混乱,就像流水的哗哗作响直到碰到卵石的轻微打转,随后轻舞飞扬,直到一路上越过戈壁险滩,征服了太阳的炙烈,大地的干涸后,最后流到心田中的一份安详。
我从来不乞求至喜,或许今日的这份感觉才是真正应该拥有和善待的。不要在意生命中的枯燥,更让人悔恨的是生命中经常有的却是没有在意的。无论以后的日子会怎样,记住的是,勇敢坚强去面对这一切,无论这条路上有多少痛苦和哀伤,再大的痛都要直面应对,直到坚韧征服的那一刻。
四、元老
为了这次海外研修,毕业的时候我唯一看中了这家公司。给我培训时间长达一年半,还有一些同事更长两年,三年。总公司位于美国芝加哥,全球有五十五个工厂,而大连的这个工厂才刚刚起步,所以我们也把自己自封为元老。
事实上元老们的位置是中层干部的候补,所以企业不惜一切代价让元老们快速成长,将来为占据中国市场发光发热。可是不妙的是,当元老们已经习惯了现实的作业规则,厌倦了高呼的干部宣言------誓将美国佬的事业进行到底!
或许是还没有醒事,看不透企业的良苦用心。元老们开始抉择,开始了大学毕业后的第一轮“试错”,有人开始换行业,有人开始转企业,各路神仙尽显神通。
有人说:企业就像是一座城堡,外面的人羡慕里面的世界,而里面的人却羡慕外面的世界。就像我们这样,被人羡慕掉眼球的海外研修。刚刚大学毕业就被封此大任,实在难得。而还在城堡中的元老们却在漫无目的的接受着自己的培训。为什么?
作为一员,我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自己的现状。不知道是民族间的差异,还是企业在这一方面的漏洞。接近一年半的培训常常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整天无所事事的日子实在太多。我们不愧练就了一身好本事,那就是不同状态下“假装”,反正也没人在乎你。家里的领导急得团团转,元老们什么时候就习得一身好功夫,但是事与愿违。
也不知道为什么,经常的无聊不免让人过多的思考,每个人也有了自己打发时间的方式。其间不免有让人小鸡啄米的欲睡期,我总是随手写点东西,这样便能艰难地战胜欲望。而我的同事却已经习惯了拿着笔在本子上描字,只见他的所有汉字都粗之又粗。
这就是我们必须接受的生活,即使在浪费青春,浪费生命,因为现实没法改变。我有时候在想企业总是说出发点是好的,但至于下面真正接受我们的人又有几个。
没法主动的生活真让人昏昏欲睡,只想的是今天晚上做什么吃,到大街上走走看看,看看什么商机可以被发现引到中国。没有经历过这些事情的人很难予以接受,假如今天的这篇文字被老总看到,我看他死的心都有了。
现实就是这样,我们束手无策,我每天告诫自己这次海外研修不单单在业务上有提高,重要的是学习“日本”,学习好的工作方法,学习创意和他们的工作精神。
在这个时间段,或许还有更多的同龄人和我们有同样的职业现状,那就一起学会适应,学会改变,学会创造吧!
五、午后
下午的工作,对我来说,没有任何兴致,一直呆呆地坐在那里等待下班的铃声,没有人关心你学到什么,只是还在不得不进行,因为他们在大连的投资需要使得上力的人。毕竟中国已经变成更多企业竞争的沃土,那里将要爆发经济的狂热。很多日本企业竞相跑到中国投资,这也就促成了更过的中国人能像我一样拿着薪水领受着研修的头衔在异国接受半年的学习。
每次的提笔都给了自己莫大的鼓励和感动,在我心中还坚信着这个愿望会实现,能够让更多的同龄人在精神家园种下职业规划的种子。
忽然想毕业后的这一年有多少可以改变,在这一年里又诞生了多少如流星般划过的灵感,有多少珍藏在心中,因缘而变成一个执着的追求。在我们的生活中又有多少的顺性和谐。每个人都在坚守着自我的精神圣地,生怕变种的时代因素侵蚀涉世之初的淳朴。但往往事非所愿,尽管中华民族紧攥着社会主义的风向,而在这人间还是会隐藏无数无法想象的空间,容易滋长的痛苦和悖理。
岁月是一条无情的鞭,鞭策着进取的辉煌,同时又荡涤着心境的污垢。人心是历世之后的愈清明,愈浑厚和愈翔实。当你打开一扇清明之窗,就会自行比列出周遭的污浊;浑厚喻大山的无边旷达,再没有任何力量可与之较量,过琼楼玉宇而含纳万物;青春似乎应该是厚实而不轻浮,低调应对这个无法抵挡的时代。
抒情本是易事,收感却堪困难,如何将感受嵌之于实践,引发计划后的行动,对我,对每个同龄人都是挑战。
六、大森先生
大森先生是我在日本同一个部门的前辈,周一的时候他没有来上班,听其他人说他退休了。他是我们这里最老的同事,整整工作了45年。听到这些事情的时候,总会浮想联翩,以前总认为退休离我们很远,想想自己45年之后又会是什么样子。而大森先生已经在这家企业工作了20多年。私底下竟觉得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再看看现在的年轻人,每个人的想法莫不是先做着看看,找到好的地方再跳!
美国人一生至少要跳3-4次,他们认为跳槽是阅历倍增的好方法,所以这种转职的心态也开始在全世界开始流行,其中也包括一向以"论资排辈"著称的日本。有一篇文章这样地评价中国:当二十一世纪到来的时候,世界已经适应了中国,而不知道中国能否适应世界,往日的韩国和日本似乎只是以小老鼠的姿态闯入世界,而今天的中国犹如一头大象,谁也不知道他会给世界带来什么?
就像中国青年式的跳槽,很多人都想知道其中的迷。跳来跳去最终失去了职业的稳定性,而此时企业总会拿一些额外的负担束缚或者评价时不是论能力而是论稳定。不知道这是一种个性还是共性。还是对于大学刚刚毕业的同龄人的一种人事方法。
西
后来听说他自己要办一家公司。我突然想起一个寓言故事,当一个人被老虎追赶时,不小心掉进悬崖,他在半山腰抓住了藤条,向上看是老虎的虎视眈眈,向下看是万丈深渊。这时忽然发现眼前是一颗又大又红熟透了的草莓,这个人会怎么办?就像西
人们经常说,人与环境的关系有四种:抱怨,离开,改变和适应。就拿我们现在的职业环境来说,每一个同龄人都徘徊在这四个关系当中,都在不断地寻找自我和定位自我。跳槽也有好方法而言,找对生涯选对路,或许自己也能迎来一个"三级跳"。
七、我在日本想中国
早就想写一些关于日本和中国的感受,可是都被很多的琐事所拖累,忘了时间,忘了地点,忘了所要表达的感受。今天在这个很安静的环境里,试着整理一下自己的印象。
说:中国制造
在日本买到的东西几乎都是中国制造,很多中国人觉得愤愤不平,为什么我们要为日本人做东西,正值和平发展的年代,为什么还在受着日本人对中国劳动力的剥削。我们是不是应该起来抵制日本企业对中国经济的压制,或者更多的其它。
其实,所有经济之外的政治问题,我没有能力提及,因为自己所说的已经没有老百姓说的有说服力。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正处在第三世界的发展过程中,而日本是所谓的发达国家,因为有经济上的能力,这样便于他们通过经济来限制我们。中国发展要改革开放,由于改革我们和课本上的社会主义有了界限,成为特色的社会主义;由于开放,更容易接触先进的思想及文化,或者是更背离人性的糟粕。今天对中国来说,经济发展上的收益似乎要大于被压制后产生的消极效应,不管怎样说这也是民族间友好的进程。无论日本的东西是不是由中国制造,我们要做的是接受更多发展的模式,接受社会发展的更多良性进程。
说: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日本的华人很乐于讨论中国的事情,可能他们无法融入日本文化当中,而且身处异乡不便于谈论他国的是是非非。说起中国的事情,他们也许更容易从宏观的角度入手,譬如说国家体制,百姓生活等等。不像我们时刻跟着党的口号走,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呼喊和谐社会的热浪,掀起八荣八耻的社会风范。在他们的眼里,中国似乎已经变成了完全的资本主义,只是还在高喊着共产主义式的伟大构想。但是当特色的社会主义转入和谐社会的建设当中时,不免叫他们也刮目相看。社会上对“和谐”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老百姓可以大胆讲自己想说的话,还有人说“和谐”意味着社会主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幸福感。不管缘何而有信服力,只要我们心中还有对祖国发展的信仰,那就一起平凡地改变吧!
八、官
有人说,速效成的大多是小器。要成大器,就要耐得住寂寞。
恰好我们的日子平淡的只有了呼吸,已经适应了现实的职业环境,还是那句话,在没有实力闯出一片天来的时候,该有的寂寞还得继续。
身处异国的诸多感受,总叫人经常的怀念。昨天我们去日本老师家做客,回家的路上和一个同事聊了很多,好久没有的畅快,我们谈理想,谈我们眼中的中国社会以及眼前的日本。从毕业开始,我们好象都无暇顾及这一切。
很多的话题在两个年轻人的心中流淌。无数次唤起了我的思考,我觉得一个有意思的东西是当我们谈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时,感觉是那样的逼真和实际。因为有了参照物,才会使大脑中的印象更鲜明。
我们说到什么是“官”?什么是“社会主义老百姓的官”?想想其中肯定会有一番适合老百姓讨论的话题。社会主义的“官”是老百姓自己选出来的,“官”的角色是拿着纳税人的钱为老百姓服务的,“官”也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
为什么在现实的社会中“官”成了一种权威和权势的代名词,他们享有无数的绿色通道,“朝里有人好做官”,真的是一点都不假。当这些在华夏民族的文化里横冲直撞了几千年后,伴随着迎来的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为人民服务,还在不停地改头换面。
想想这些究竟离我们的生活有多近!
有多少领导还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一份责任,责任仅此!
我不禁悲哀起来,为什么会给他们无数的权利和腐败的筹码。他们只不过从事了一种特别的服务业而已,他们拿走了纳税人的钱,服务的质量却是如此的差劲!为什么要给他们如此高的追捧,纳税人辛辛苦苦缴税后却成了他们的政绩。
也许这就是当今社会的价值导向,偏离了社会给他们的真正责任和义务。
九、夏令营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来到日本快要两个月,大风狂暴之后逐渐转为平静。我的生活也开始变的平实可以令我思考。不过来到日本重要的是学习,所以中日之间的种种之差异在我心中摩擦,有时候忽然间灵感奔放。
面对这样一个国家而去意味中华民族改革发展的道路时,在我这样的年纪真有点局促。一时间竟然不敢做些苍白无力的比较,因为这样反而会让自己的价值天平出现倾斜,在以后的生活中难倾清澈之情,助人自助的道路上难燃激情之火。
小学时很多人都听过关于中日两国小学生夏令营的事情。没有记错的话,是要写一篇议论文,论证阐述中日两国小学生通过夏令营表现出来的精神特质。虽然那个时候还没有办法将其转化为社会现象。但前几天读一篇相关的文章,该文的大意是二十年后,当这些曾经参加过夏令营的一代步入青年,即将成家立业时,他们又和日本的青年出现了什么样的差异。当我看到这篇文章时,心中暗暗独白:自己也是这一代青年,以自己现在的机会成本,二十年的青春之路也不过如此。不懈奋斗,步入结婚生子,将要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日本青年有何大通?或许已将驱逐美军出境的愤然炸弹深埋心中,我不晓得。我经常倒是会思考,当美军的飞机以震耳欲聋的姿态从日本青年头上飞过时,他们也许不会说,那是他们尊敬的客人。
事实上生活就是这样,上帝总会安排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让你去经历和体验,然后给你无尽的揣摩和提炼。
公司安排我和一个中国同事与日本刚毕业的三个大学生一起参加培训。按道理我们应该大他们一届,但是由于中日两国大学毕业的时间不一致,就这样狭路相逢了。这也给我心中默默埋下种子,看看我们这一代二十年之后又有什么有趣的事情。
我不知道拿自己和中国同事能否代表我们这一代的素质和精神,不过也尽量把自己片面的思想抽离出来,然后将同时代两国青年的软硬性特征客观地予以比较。
第一天我们五个人见了面,不知道为什么大家脸都臭臭的。可以想象在日本人的群体中出现两个中国人是什么感觉。虽然我们已经有了大半年的日语培训,但到真正的交流感情还差十万八千里。首当其冲的介绍之后,是没法探讨一些事情,只能凭直觉和一些简单的肢体语言进行初步的交流。当我以自己的视觉来观看整个相处的进展时,真是意味深长。一开始大家的面面相觑,真让人觉得捉襟见肘。似乎语言已经成为我们交流的直接障碍,但我还是鼓起勇气表达自己与生俱备的中国热情和友好。没想到他们也和我们一样心中充满了无数的探索和关注。这就是民族之间的感受,即使在经历了无尽的变数之后,还是会隐隐地在意他国的成长。我相信自己能以谦逊的方式演绎中华儿女的落落大方。我们五个人开始了接下来的工作。
日本大学生交流能力似乎略胜一筹,他们来到公司不到三个月,和每个人相处的都很好,经常看到他们在喝茶厅和不同的人交流,而想想我们步入职场时,很多的时间都处在观望状态,都是在等别人做,看看他做的怎样之后我再去做,也许我们太谦虚了。
当我们五个被要求组装一套模具时,先拿出纸和笔写一个日程表,大家集体发言,一致同意后签名确认。当签名确认后也就保证了自我的权威性,没有人愿意向别人屈服说自己执行力不强。这是国际化的表现!
作为当代青年,我艰难地把握着我们的整体特征。当《感动中国》的徐本禹印入眼帘的时候,我似乎意识到我们这一代中国人,更执着着对人性友善的追求,以及具备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爱恨情仇。
十、不精神文明
这已经是几天前的场面,我们集体去迪士尼乐园玩,第一次来到东京,在东京电车站直接乘京叶线就可以到达。还好这是个周五,人不是很多。临近时已经听到了中国话,等到进去时到处都流淌着华夏儿女的声音。对于我来说日语不是很好,所以无法辨别日本人有多少来这里,但身在异国的敏感让我出奇地捕捉中国人的声音。可以想象这是个什么样的时代,跨国旅游已经走进一个逐渐强大的国度,不久之后整个华夏大地将会翻腾,这是我的信念!
一天的玩耍让我尽兴,不知道已经到了深夜,礼花结束在深蓝色的夜幕上,也让我开始在电车上有了所有的回味:工作人员表演似的工作姿势,嘴角永远抹不掉的微笑,无数的感动,无数的欣喜和惊狂------
12点多钟的日本电车是如此的壮观,每当电车到达车站时,过道上的人流无法用一个词汇能加以形容,如此的压抑又觉得无法抵挡,好似势不可挡,但却有无穷的灰色意味,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表情,或者没有表情。
好不容易挤到车上,我选的位置在对侧的车门,这里方便下车,而且可以靠到旁边的护栏。日本人无语,或许是由于疲惫,好多人都闭上了眼睛。此时我心中不知道是什么感受,感受这个社会真正发达后又会带给人类什么,带来是更多的压抑和竞争,还是更多的失衡和紊乱。我不知道他们心中对于和谐的理解,然而生活就是这样,社会就是这样,谁也抱怨不得。
不知道过了几站,上来一个女生,长得小巧,她根本无法够到车顶的拉手,所以只能在人群中寻找能让自己有所依靠的栏杆,好不容易握到了对面的栏杆,可以看出她的艰难。此时她已经夹在一男一女中间,小女生前面是一个职业女性正在摆弄自己的手机,而她的正背后却是一个看起来疲惫到闭眼的中年男子,该男子手钩在车顶的挂手上,眯着眼睛,立于小女生的背后。我忽然意识到那个男子的猥亵,他开始弯曲自己的双腿,随着车体的摇晃,趁机做着下流的动作。小女生开始出现了表情上的不妙,可是她无力反抗,在这个塞满人的车厢里,谁也不能动弹。我一腔愤怒,却受着世间种种限制的约束。只见那个色狼表情窃喜,谁也无法作出什么,很多的日本人或许已经习以为常。
电车的到站解救了小女生,她只是移开了原来的位置,拿出了手机,一边书写一边回头看那个男人,我不知道她是在书写自己的愤懑,还是描述着色狼的形态以予求报复。更可恶的是当小女生逃离虎口后,色狼又对前面的职业女性下手了。还好,电车到站了,所有污浊的画面即刻消失掉了。
在我心中有个想法就是来到日本之后要好好学习“日本”,学习它关于物性的抒发,学习更优良的社会资源调配,学习更适以匹配中国的组织形式。但是难免面对其丑陋的一面,似乎更想告诉大家此时的不精神文明是如此的形态,在中华大地上呼应的“八荣八耻”或许正是有力的比照。
第六章 相交的直线
一、从离别写起
我们经常说时间给了我们很多谎言,又给了我们无尽的悲欢离合,就好似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永远是一个主题却又能唤起无数次心中的共响。
我和莫大哥认识的时间接近三个月。他很欣赏我会写诗,其实我不是会写诗,偶尔的几篇散文随笔得到了他的赞扬。说我有诗人般的情怀,但又不断地给我暗示,这个时代不需要诗人,诗人的功能充其量是发发牢骚,他不希望年轻人把大好光阴浪费在这个上面。
他的职业经历让我有几分欣赏,几分赞叹和几分无奈。也许每个人走上职业生涯的时候先暗自怀疑,接着是不断的奔走相告,不断在人生的职业困苦中起起伏伏,进入职业稳定期后还必须显示给大家现在的工作是如何的兴致勃勃。
莫大哥硕士毕业,留在日本已经11年,他的职业生涯被烙上中日之间特有的文化和经济烙印,一时间无法说出这种生存状态到底是不是我们所期待和拥有的。当海外华人在国外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后,他们始终没法融合他族特有的人文情怀,生活特质没有得到升华,没有特定的交流圈可以共享生命的痛苦和欢乐,因此有些人生活的并不是很满意。或许这也是莫大哥经常和我们在一起的原因。
他为人耿直,浙江人,浑身都是南方人的优点。
我们经常探讨职业里短,当我告诉他说我想做职业规划师时,他竟然不知道这个名词。我哭笑不得,这是真的!很多人都不知道。我无语。莫大哥经常讲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的梦想,日本人是不知道梦想的,他们只相信天皇,天皇才是他们真正的神。当他们步入职业生涯的时候更多是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寻找精神领袖,无论他们被带到什么位置,也同样是埋头信任。这或许也就解释了他们的"成团跳槽",要永远地和他们的领袖生死与共。
但莫大哥还是愿意听我们讲"三个代表"和"八荣八耻",再老的梗他也觉得新鲜。我们一起谈成长的经历和对人生的感悟。也愿意讲自己的职场上的起起落落,他觉得为了身边的人是他一生的信念。
今天他跑来突然让我说他的缺点,往日都是他对我的人生指指点点。这下我可以趾高气扬一把了。不过,我还是第一次碰到一个人让我讲他的缺点,怎么可能?!
这些东西我只在名家大师的励志读物上目睹过,可现实生活中谁愿意别人讲自己的缺点,"揭人不揭短",揭短等价于伤口上撒盐。换位思考一下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万一讲到痛处,南方人也是会阴柔地冲动一把的!
或许他真的不是一般人,但接触时间有限,互相的了解受到礼节边框的约束,很多的交流点到为止,大家心中都会有一个衡量标度,谁也不敢喝大后才后悔自己原来讲的都是"假话"。中华民族的文化早熟此时被演绎地如火如荼,即使我们有缘成为不一般的人。
无言面对缺点。只好挑了一个共性话题试着去发现和引导他的个性。《社会学家》有一期提到:中国儒家思想提倡的性格是温柔厚实。“厚”在后面支持的“柔”,所以柔而不弱,内力十足。道家主张以柔弱胜刚强,将“阴柔”的思想表达得更彻底。然而当中国男人的阴柔遇上西方人的阳刚时,难免有点招架不住。这是每个中国男人的忧虑,短时间内或许还是一组矛盾。我不知道莫大哥的理解程度和自己的感受,也许生活在外国更会感同身受。
于是我在想自己是否有勇气倾听他人的直言的缺点,是否有勇气面对人性中本来就有的悲哀,而悲哀或许也早早地为这些具备自觉的人准备着,因为更自觉而不愿意随意地践踏生命。 不管莫大哥愿意听到什么,想想一切的缺点优点又何能数尽。
二、最后的缺点
听莫大哥说今天是他在我们公司的最后两天,再过几天他将要回到阔别已久的中国。这几天他没有太多的事务,有大量的时间来处理这三个月来的人际关系,也有无数的心情和我们一起意味这个世间的一切。
下午他来到我学习的地方,继续索要我给他的缺点。每个人都有缺点,但作为晚辈我不敢,也在心中告诉自己不可以对长辈品头论足。即使他是如何地想知道我给他的评价,对于我来说,这个“助人自助”真的是难上加难。我可以对同辈如何地咆哮,只要我信念这点还可以在他的人生道路上着一点色。莫大哥的真诚没法“打动我桎梏的论缺心”。
我们开始了一些浅显平淡的讨论,讨论他的生活以及自己生命中重要的细节,而我更象一个主持人或者一个发出无数惊叹的粉丝。在他背后无数的精彩远远超过了寄人篱下的颠沛流离。我相信这是他的生存价值和自信动力后的结晶。我不敢多讲自己的什么!
和智人聊天是一种享受,不管有没有意识到这是在分享,最重要的是你获得了久违的,和生命中从来没有过的意念和思考。莫大哥“最后的缺点”被逻辑成对我的人生规划。这个规划鲜活地又包含着他人生经验的苦果,直至苦果裂变成人心的考量,也就有了今天金子般的忠告。
说到我的人生规划,凭借三个月来的观色察言,他觉得我干现在的这一行迟早会疯掉。像我这种多愁善感的种子,在无数奇特惊险上演后,才有了用文字表达的动力,而在这个尚不用考虑金钱的特别时期,还有人愿意听我的胡编乱造和不切实际。一旦到了文思枯竭的时候,将变成一文不值,所谓虚无飘渺的人性观察只会变成是罗嗦和牢骚的专用语。
他用了一词来形容我------“人渣”!多伤人的一个字眼!群众学家认为这个社会早早地被分为四类人的天下。第一类人是人物,他们思考着人生哲理,不断升华和造就崭新的人类思考。第二类人是人才,他们获得事业成功和财富,或许还能做些慈善事业为了自己和他人。第三类人是人人,人人是普通人,每天早上一睁眼便开始挤电车,为了不至于迟到,挤破门也要钻进去,为了生活不得不奔波,日复一日,享受着朴实平常的幸福感。而最后一类人便是人渣,“我可能成为的人”。他们无恶不作,杀无赦!真觉得可怕,可莫大哥却给了我如此“高”评价。
记得大学时一些事情发生后,我试着在想自己能否变成一个坏人,因为被做好人戳穿心房。但是事情并没有那么糟,我一如继往地选择了修身养性,选择了不断修正和价值观的升华,最终到现在。
莫大哥的“缺点”一点不沾边,却成了我“反缺点”的政治宣判大会。他建议我继续写作,不断寻找展现自己文字的机会,即使现在还不够好。这是他认为我最能够得心应手的职业,至于成不成名还要看我的努力。这一点我可能从来都没有思考过,面对现在复杂的合同关系,早已被现实职业环境的迷雾包围,我看不到自己的转变,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突破点。
其实这篇文字打得沉重至极,忽然得到否定后的落寞和面对人生的陌生视觉,一时间开始了彷徨,彷徨后是精练还是迷茫,我不知道。
莫大哥的生活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规划进行,他的规划至少在两年之内,一年中的计划是掐指能算的,变化不会超出一年,而半年内要做的事情用眼睛都能看见!我无以言表,更能惊叹出的是他的执着,他的自信和他的坚强。这完全是不用辩白的事实。他在日本生活了11年后,想回中国看看,结果就有了我们的相识,就有了三个月来思想火花的碰撞和对各自大概人生的了解。他移民加拿大已经得到70多分,也就是说随时可以干自己想干的事情,而他的目的只是想去了解一下英文,或者说是再去积攒一下经验成本。
不可思议的动机确是如此淳朴,只知是为了更多地享受人生,写到这里我无意地舒了一口气,所有一天的思想大浪也伴日落随潮去而平息渐稳心中。我的人生也该起航了,去靠向一个更真切更勇敢的彼岸!
三、说再见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按莫大哥的话说我们的相识就像直线的交点,以后各自行进各自的生活。人总是在分别的时候,才会想起他给的帮助是如此的重要。
他要回到上海的一家日本公司,而我们则继续呆在日本。莫大哥所在的公司其实是我们的外注公司,他过来参加这个培训是为了回去更好的指导员工。11年的日本生活,让他足以以自己真切的人生体验倾诉一个海外华人的心声。他不改国籍是因为他在信仰,信仰中国的成长复兴。这次回到上海也是想在那里寻找空间,在那里发光发热。
一些在国外待惯的人不愿意回去,因为他们怕失去已经积累的他国分数。他们总是在进行着中日之间经济上的对比,环境下的差异,人文间的面面相觑,也许是因为不敢直接说自己的“崇洋媚外”。我很看不起这些人,在他国还不放弃给中国的流言蜚语。不想了解他们抱以何种心态,只知道物质主义和资本主义已经充斥其身,难以自拔。在他们身上还会经常显现一种特征-----心理学上的折射原理,在异国难以立足时,却总是把所有的不利因素归结到中国身上。很显然的不道德!
而莫大哥不是这种人,他对中日之间的比较已经超越了人性的狭隘,偶尔也会轻视文人学者的陈词滥调,却对祖国的发展抱以雄心。
还有一件事触动他回国,那就是小孩的教育,他想让他们在中国读书。我没法想象作出这个选择的初衷。许多父母打折掉所有在中国的身价,纷纷移民出来,为的是儿女的优良教育,而莫大哥却要把孩子们送回中国。
他唯一的目的是想让孩子们成长为真正的中国人。他没有直接说,但我能隐隐感觉到他多少年来拼搏奋斗的源泉。
梁漱溟教授的《人心和人生》上说,“每一次思想上的开悟都是人生的翻新”。莫大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给了我心灵上的触动,当我还在细数在外国的无数次感动时,他已经离开。真觉得如一场梦般短暂,却让我集足了勇气去呼应更多同龄人的价值观,我知道这件事情是值得的。
而在现实中,莫大哥说我忽略一点,没有将价值观背后的动力引入实际的工作中。价值观是一个虚无的东西,没有人会在乎你所谓的价值观,无论它是如何的激昂悲壮;只有当你身体力行,取得人生成绩时,才会建立起更多的信服力。
这也是他对我的担忧,他希望我做一些更实际的事情,哪怕是要去挑战,而不要成为一个畏畏缩缩,光说不练,最终被社会淘汰的人。
深思------
四、顶天立地
昨天莫大哥和我最后一次通话,因为我要去冈山的农村实习,那里没有网络,我们会暂且失去联络。他回到中国快要一个月了,上海的生活给了他正常的不适应和重新的世界观。日本11年的生活建筑起的生活姿势让他不得不摧毁已有的观念,来适应这个特色的中国。他说他有点失去了信心,我知道这是事实,慢慢就会适应。他看到了许多奇怪的社会现象,而这些现象又和自己心目中的中国有点违背,所以一时间让自己心灵蒙受阴影也属情理内的事情。
他从日本的离开的时候,我送给他一本《人心与人生》,在扉页上抄写了网络上宣传的“青春中国的十大事件”,我说不出自己的用心,也许是想给他一个准备,所有的一切需用发展的心态来评价。“青工技能大赛”和“大学生村官”这两个事件对莫大哥和我来说都是陌生的,看到这些的时候,我们自信地讨论着伴随中国的飞速发展,一些创新的事物还在不断涌现。而这些事情马上要展现在他的面前,对于三十而立的人来说,已经不象我们一样要被社会所改造,他们要做的是积聚自己的力量来创造社会。莫大哥的一腔热血就是这样诞生的,中国能够让他成功!
而眼下的中国让他不得不重新怀疑,这个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经越过了自己的心里底线,看到了上海翻腾下的平民疾苦。我告诉他国家的政策是“先富带后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只要不引起社会动乱,这种差距还会继续加大。
我们阻止不了,是因为它的客观性,而我们不去思考,是由于我们的主观性。莫大哥很显然地道出自己成人式的观点。他认为这是中国泡沫经济的原因,中国的权利应该重新分配,中国是这样,世界也是这样。悬殊的东西总会让他敏感和不舒服,对比着放弃的一切,心理的落差或许需要给自己一段时间来平复。
我不认为这是他的怨声载道,他勇猛的个性需要让中国留给他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而后他和中国相互适应,开创从未有过的新事业。许多成功的海归从此找到了自己的路,而在中华大地上顶天立地。
第七章 一同思索
一、选择
热销全球的《羊皮卷》中有一章论述了人与选择的关系。书中说:人类最伟大的力量就在于选择。因为选择之后的所有结果因有选择而存在于整个人间。我忽然想这个选择是多么的有趣,它可以任人发挥,任思想畅游,又可以束缚一切的可能和不可能。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迁,选择也适应了时代的脚步,随潮流而论选择。真的是一件具有行动意义的事情,我们不能做什么选择,又选择过多少,有多少选择可以重来,明日又有何关乎选择的计划。
谁也知道我们不能选择的东西实在太多,我们不可以选择我们的父母,选择我们的出生地,不能选择自己的长相等等。事实上这些不能选择的东西,曾经也成为自己不顺境况下抱怨的首选。当我们不能出生得富丽豪华时,我们抱怨自己的出生;当我们不被时尚所修饰时,抱怨自己的长相。上帝很喜欢做些有趣的安排,当岁月的痕迹开始在人的面部留下沟沟壑壑时,还有多少人抱怨这些;还有多少人在心中独白,无力选择的这些东西成为其一生的灾难。我们总是在很浮夸的环境中失掉了自己的价值观,或许有些人根本就没有树立过正确的,符合理性的观念,任何事情只要一时阻挡自己的欲望,就归咎于难以选择的东西。因为丧失掉了许多正性的东西,所以不惜去强加一些世俗的观念充当起自己所谓的价值观。结果很多违背人性的事物竞相成为流行的焦点,很多的同龄人最终变得无力选择成为自毁的牺牲品。
我们选择过多少。在我短短的二十三岁的生命中,人世间的事情有多少是由自己选择过的。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是否可以选择更具说服力的方式;无力抗拒一些事情的时候,是否可以选择处乱不惊,处之泰然,指挥若定地转化为生命中的动力和勇气。就像现在,我们没有能力改变不尽如人意的工作,但至少可以选择自己的工作态度,选择在努力之下储藏想去拥有的知识和经验。
事实上,无论大事小事发生时,我们丢掉了选择的权利,首先被冲动冲昏了头脑,任由自我冲动,随波逐流,直至顺其自然。成功学上似乎很不满意顺其自然的说法,他们认为顺其自然似乎就是失去了斗志,失去了再战的勇气和心智。就像我们这样的年纪,论愚公移山有些遥远,然而心有余力不足的事情常常也光顾其身,只能顺其自然,世界的丰富就在于顺其自然之后或许还会孕育出一些青葱葱的转机。
面对双方的冲撞我们可以选择沉默,沉默是一种强大的武器。无论是情感纠葛还是世故冲突,沉默是思考的化生,正因为有了沉默,才会有无数思维的缓存,组织起更有益的思考桥梁,从而获取适宜的解决方式。
有多少选择可以重来。当我们已心力憔悴,回避面对往事的时候,大半的原因是我们做错了事,走了不该走的路,没有听取别人的意见,自认为自我的强悍------当往事成为回忆时,我们可否选择重来。不可以,因为很多事情已经有了时代的烙印,岁月的烙印和灵魂的烙印。有人分析说做坏事和做好事所要消耗的精力和心思是一模一样,但还是有人选择了做坏事。自然做坏事的人,终有一天会被绳之以法。之后便生出了无尽悔悟的泪水,重新面对人生时的敏感和尴尬。面对失去的选择,我们应该付出的代价或许应该是用自己的苦难筑起免疫的巨坝,祈求类似的选择摆在自己面前时更能从容地应对。
明天是什么样子,是否可以规划自己的选择。明天的选择是否更有力,更执着,更能体现自我价值观-----
当我雄纠纠地要开始同龄人职业生涯规划时,所有的一切也便开始让我选择了,选择去学习,选择去经验,选择去交流和探讨,选择去积累,选择去面对不同事物的思考。忽然明白明天选择的方式和意义,就是要通过孜孜不倦地努力,增强其选择的力量,从而为实现理想和人生价值添砖加瓦。
二、雨后寄予
(1)
经历了一周的辛苦劳累和情绪的颠沛流离,难得有一天休假。明天接着继续面对生活的支柱,告诫自己工作是个不断给自己进步的阶梯,只是依努力的程度罢了。下班后的无聊让我学会了阅读,也试着跟身边和远方的同学分享着这一刻的心情。心灵深处有股力量催促自己和所有的同龄人一起规划好各自的人生。有时侯对他们提出问题,觉得无法下手和力不从心。但有一点,还是以一种谦虚的心态和大家一起不断地找寻。
大学寝室的大胡,让我有一点无可奈何,提到时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愫。他说他好想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没有了任何方向。在我的生命里也历经磨难,我承认大学时的我是一个脆弱到可以随时哭的人。可是我没有放弃过追逐,追逐某种意义上的成功;没有放弃过修正,修正没有意义的偏激;没有放弃过总结和升华,直至今天的林林种种。
事实上,无论怎样,我还是忍不住给大胡一定程度上的关注。大学时代,我们曾经一度处于关系紧张的局面,但最终伴随着四年的悲欢离合,彼此理解着对方的内心和处境,一切也就烟消云散。大胡生在一个富裕的独子家庭,我亲眼目睹了父母对他的无微不至,以及中华民族浓缩的家庭哲学。四年里,他是一个不愁吃不愁穿的小资少年。正是由于家庭哲学对独子的养尊处优,也让他处处盛气凌人,自我欣赏的不可开交。毕竟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事过境迁和整个家庭的衰败兴旺,一定程度上追逐中国式的成长在他身上表露无疑。曾经为了追求一个心仪女孩,每天早起长跑以求把自己胖胖的体格减轻,但是还没有等到春天的花开,所有的一切就在一场春雨后轻轻消失了。
他的性格是典型的外控型,他相信的是命运为他安排了这一切。度过了勉强的毕业和没有丝毫兴趣的人生转机,他签约到了天津的一家钢铁公司。有同感的是那时很多人还没有树立起职业观念,像东北大学这样的高校以钢铁专业为强势背景,不进钢厂,也自然体现不了竞争价值。这是毋庸置疑的!无数坚强的生命在这个行业里描绘出了人生的彩虹。不过,重型制造业的恶劣环境和传统复杂的劳资关系,把和改革开放一起长大的钢铁学子折磨得苦不堪言,这也奠定了大胡改变命运的动力和决心。他毅然辞职回到学校,与那些和他有相似经历的伙伴走到了一起,这一切都不足为奇,因为他们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给了他们这样的机会。我也经历过四个月的考研生活,体会到了人类最强烈的无助和孤独。是啊,今天的孤独是明天更多自由的代价。有人说,当你把工作的态度变成生活的态度时,很容易变成个偏执狂。对于别无选择的他们,考研或许也可以看作是毕业后的另一类工作,不把考研的态度变成生活的态度,还怎样继续自己二十岁的生命!就像现在流行的一本书《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同样也是大胡的人生态度。
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总得不停地面对成功和失败,尤其是在转换角色和背景的时候。大胡考研失败,就像今天的小雨一样,阴冷阴冷地拨弄着我共情的心弦。他对我说,再考一年!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存方式的权利。要是换做是我,或许都不知道该从何下手。
我们太熟悉了,所有的一切在两个人的空间里难免牵强,一个敏感的人,再加上“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生活练习。我不敢去琢磨他内心世界的苍白和满口的自负言辞!
傍晚的时候我给他回了一条短信:你对考研的专业没有兴趣和感动,只是被动地接受了生命的等待。就是到明年也是等待一次没有激情的转机。何不现在就开始自己积极的思维。
大胡没有给我直接回应,也使得自己有点束手无策。但我相信,我会努力地和他一起探讨他的职业生涯规划。也相信这个雨后,寄予我更多的灵感和坚不可摧的力量!
就一个字总结:猛!
可以考虑出书!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s://bbs.21manager.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