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zhenjieson - 

[原创]《大学》的内圣外王之道

[复制链接] 30
回复
893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1
发表于 2006-12-21 21:31:56 | 只看该作者

尽信书不如无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须批判.每个人,每个年龄段的人看问题的角度和认识问题的层次是不一样的,所以就会产生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感受。

我二十多岁时,看电影,如《雨人》《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辛德勒名单》等片,不会超过五分钟,感受极其没劲,爱看点打斗的,热闹的,如《黄飞鸿》、《鹿鼎记》、《黑侠》之类的片,觉得很过瘾。

现在三十多岁了,才觉得二十多岁认为很没劲的片子,现在看来很经典,以前认为很过瘾的片子,现在看来很一般。

人在成长,心在变,对事物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入。好多东西,只是个人一时的看法,并不是一世的看法。

关于二楼朋友做的 口香糖 比喻,窃以为引喻失当。零食,一次性消费的东西,不可能跟经典的文化、艺术作品来比,二者没有可比性。就像一部好的片子,一部好的书,如《阿甘正传》《平凡的世界》,按常理说片子、书,老片,老书,看过了之后没必要再看了,过时的东西了,但恰恰相反,经典的东西反复看的人大有人在,而且还常常被好的作品感染、打动。

科学方面,按照二楼朋友推理,如果古代经典有问题的话,那中国的勾股定理、种种发明,岂不都被经典给耽误了。

中国现在的发展状况,不要归结于古人的典籍。问题很多,大家也都清楚。

个人认为,古代的经典是有许多可取之处的,我很喜欢,做为一名中国人,我认为应该多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21 21:37:51编辑过]
12
发表于 2006-12-21 22:27:11 | 只看该作者

有人说,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思想自由的时期:一是封建社会即将开始的春秋时期,二是封建社会结束时的五四时期。现在想起来有一定道理。

春秋时孔老夫子(当然包括孔门中人)还不是神,西汉以后孔老夫子逐渐被造成了神,五四时孔老夫子被从神的位置上拉了下来。所有这一切,其实并不是孔老夫子的错。

所以,我不赞成把老夫子神化,跟不赞成把老夫子踩在脚下。孔老夫子他们的东西,绝对不是口香糖,而是丰盛的大餐。只要能够吃下去,自然能够汲取营养。

当然,前提条件是能够消化好。如果自身消化不良的话,最好吃点消化药。

个人感觉:李老先生的道德经,可能是一味良好的消化药。当然,韩夫子的东西也可以帮助消化。

总而言之,内用黄老,外施儒术,兼顾法家,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至于西方的东西,看看可以,用用也可以,但也只能是用用而已。

仅此与二楼的朋友商榷。

13
发表于 2006-12-22 07:14:1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的原创!从典故中确实能学到很多东西。其中的修身与拿破仑波尔的成功学几大要点一样,是属于个人素质的修养。
14
发表于 2006-12-22 17:15:54 | 只看该作者

大学者,大道之学也。大学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精髓。修身是中国儒家文化之真谛。其实不只在中国,国外的许多伟大的人物也是将修身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资本主义精神的精神导师富兰克林希望自己的道德能够达到完美的境界,和儒家追求内圣追求道德完美是异曲同工啊。他给自己设定的准则,也是一种修身的方法。

不过,理论是一部分,实践是更重要的一部分。愿我辈中,也能出几个内圣外王的天地完人。

15
发表于 2006-12-22 17:58:16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hlhqy在2006-12-21 11:35:11的发言:
不客气地说,儒家就是奴役老百姓的糖衣,法家才是社会契约的根基,上不德,要民德,奈何得?法有偏,争自生,或毁或修,皆有善。现代社会只有真正地有公平的法制,才有不断优化的进步,所订定的法制才真正是民生民福的大同!道德约束了不通的“君子”,管不了精明的“小人”,导致逆向淘汰,社会从此不明不正,哪来福瑞!

同意!但是我们再深入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儒家思想西汉后就逐渐被统治阶层所阉割了,传统文化被政治所左右与利用,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儒家思想是孔孟思想的本源吗?所以说儒家思想不是危害的根源,而在于其使用者。

16
发表于 2006-12-22 22:01:27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daimings在2006-12-21 22:27:11的发言:

有人说,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思想自由的时期:一是封建社会即将开始的春秋时期,二是封建社会结束时的五四时期。现在想起来有一定道理。

春秋时孔老夫子(当然包括孔门中人)还不是神,西汉以后孔老夫子逐渐被造成了神,五四时孔老夫子被从神的位置上拉了下来。所有这一切,其实并不是孔老夫子的错。

所以,我不赞成把老夫子神化,跟不赞成把老夫子踩在脚下。孔老夫子他们的东西,绝对不是口香糖,而是丰盛的大餐。只要能够吃下去,自然能够汲取营养。

当然,前提条件是能够消化好。如果自身消化不良的话,最好吃点消化药。

个人感觉:李老先生的道德经,可能是一味良好的消化药。当然,韩夫子的东西也可以帮助消化。

总而言之,内用黄老,外施儒术,兼顾法家,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至于西方的东西,看看可以,用用也可以,但也只能是用用而已。

仅此与二楼的朋友商榷。

有同感!其实中国传统文化由于我们长期以来的定性思维教育,数千年来我们从来没有真正看清楚过他的真正面孔,现在我们对传统文化即要批判也要继承,一个民族总要有一个灵魂,外来的东东是基于他们自己的历史与传统而形成的,照搬对我们来说只能是灾难。

17
发表于 2006-12-22 22:02:57 | 只看该作者

个人认为,在信用体系的基础之上,再讲叙这些东东才是有合理的,人们才会心甘情愿的相信、自觉的相信。孔子的那一套东西没有错,但客观环境、丛林法则却要求人们不能死抱教条,必须因时因人因势而变。只有变,才能通达!否则就不会出现孔子三千弟子只剩七十二贤人的故事了,其胸中学问不能卖与帝王家,不能为平民大众谋福。所以,孔子算不上圣人,但顶尖级的贤人,却是当之无愧。

天下之乱,在于吏治不修;

吏治不修,在于人才不出;

人才不出,在于人心不正;

人心不正,在于学术不讲;

学术不讲,在于诚信之道不立也!

  许老师说:“天下之乱,不是人才不出,而是出而无路。现在仍然如此,有效的选吏渠道应该建立了。”
  飞猫说:“您所言及是。但这里面存在一个道与术的问题。曾经有一位地产的老板自负地说,他企业的竞争优势就是政府关系。如果确是如此,其企业内部的管理之道必为“无间道”。如此经营企业,则“术”盛行起来、“道”反而隐退在“术”之下、中国企业平均寿命短的道理便可知了。今天“平衡”,明天“计分”,后来又来了个“素质模型”,外加“绩效考核”。可是越做越不自信、越做越摸不到头脑。醒醒吧,企业的管理者们。术盛行,就得先学好术呀,向福建的赖昌星学习呀。呵呵。
  企业家们,先回到驾车的道上来,看看交通规则,如无“道”,“术”必当其道,如此昏天黑地,企业就果然要变成武林和江湖了。这么说金庸老爷子一定不高兴了,他必说咱武林江湖也是“道”为先、“术”为后的。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在此,飞猫不由想起了中国智慧古书《黄石公三略》中的一句话:“赏罚明,则将威行;官人得,则士卒服;所任贤,则敌国畏。”

  道隐退于术之下,赏罚不明,何以将威行?何以使工资、待遇这些只可涨不可跌、刚性的东东,人们心甘情愿的能高能低?干部们在领导任免职的安排上心悦诚服的能上能下?

  ……

  请对飞猫的拙文,谈点您的看法。http://www.21manager.com/dispbbs.asp?n=147,98913,0,0,1,0,0,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22 22:13:27编辑过]
18
发表于 2006-12-22 22:06:06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阿懒在2006-12-21 11:45:45的发言:

三重境界:第一重,看山是山;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第三重,看山还是山。

zhenjieson兄在第三重,于加朋兄在第二重,被于加朋兄批判的那种思想在第一重。

鉴定完毕,嘿嘿。

高见!!对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是近年来社会及学术界的热点之一,一味的否定与完全的肯定都是不可取的,而仅凭一些皮毛就对中国传统文化指手划脚这种态度则更不可取。

19
发表于 2006-12-23 14:54:08 | 只看该作者

同意2楼4楼的观点,儒家或者说被封建统治者篡改过的儒家就是奴役老百姓或者说桎梏老百姓思想的糖衣,根本上是为统治者培养顺民服务的。

儒家主要思想无非就是做人要当正人君子,遵守所谓封建道德礼教,遵守君纲臣纲。

就说楼主所说的对修身的解释:“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无偏见,无陋习,才能为别人所拥护。”试问有几个统治者或者君子能够做到无偏见无陋习的,大凡有成就的人或多或少都有某种偏见和陋习,这点无需辩驳吧。但这是人性使然,或者说每个人的独立性使然,抹杀了他们那点偏见与陋习,也就抹杀了他们的天性,独立性,那么到头来也就是一个顺民了。人家纪晓岚有大学问也有个喜欢大烟袋的癖好。

20
发表于 2006-12-23 20:20:21 | 只看该作者
同意阿懒兄的观点![em01]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