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传递书] 书友心得之——《影响力:你为什么会说是》读后感

[复制链接] 35
回复
1335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6-8-12 01:10: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书友心得之——《影响力:你为什么会说是》读后感

 

 

为什么我们会做那么多娱人不娱己的事儿!

这就是《影响力:你为什么会说是》这本书试图解析的东西。

   

吸引力

 

 

       这本书前70%的内容我是一口气读下来的,兴趣使然,因为喜欢这种基于跟踪、调查研究得出的对人的行为进行解读和判断的文字。感性太不确定,又无规律可循,而基于人类对安全的需要,我们总是想探寻出一些看似理性的规律来,以便认识、控制和预知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及其动因。

       另一个吸引我的地方在于:书中所述的现象都很熟悉,背后却有那么多的玄机,让人不禁想探寻答案——为什么你总是离不开那个不怎么爱你,而且缺点一箩筐的家伙?为什么我明明不会买店里10元一只的镯子,而看到标价是40元的同样的货色时,却坚持认为这个用料一定较好而为之掏腰包?为什么你原本跟某人算不上有交情,然而在他帮过你一次之后,你会不自觉地为他说话?……我们是被莫名原理驱使的人,自然也可以掌握它们,用来影响别人!

 

原理

 

       我们为什么说“是”?刨除几个小的方面不说,书中的解释,大致可以归结为两个容易被影响者利用的“弱点”——对 “便捷”的追求以及人的“责任感”。

       无论是追求名牌、相信价高质优,还是迷信权威,盲目从众,期望获得社会认同,都是人们为解脱摇摆境遇、降低决策风险的选择——“我们日常生活的复杂程度对我们脑子的能量和容量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而相信权威、买贵重的东西等等行为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应付忙碌的现代生活的捷径,我们既不必从暴风雨般铺天盖地而来的信息中仔细筛选有关事实,也不必花费脑筋来权衡利弊,更不必担心所作的决定,……”好像一切钻进了保险箱一样!

      书中的其他原理,可以用人的“责任感”解释,我们最难放下的就是“恩惠的包袱”;在别人提出一个要求被我们拒绝后,我们往往容易答应其第二个看似稍低的请求;在开口或写下对别人的承诺时,人们更容易付诸行动,更重要的是,似乎内心也跟着变化了——认为自己是个言行一致的人,并认为有必要保持这种形象。

 

功劳

 

       这本书的功劳在于,一:提醒我们认清自己的需求,如果说书中的“对稀少资源的偏爱”是人的本性,那么至少你可以多问自己一句:那是我真的喜欢和值得我争取的东西吗?……二:它提醒我们善用自己的良知和责任感,否则如果你被一个预谋用施恩的手段来让你达到顺从目的的人利用,做出一些违背自己原则的事,那不仅是娱人不娱己,还有可能是一步步的深陷;三:提醒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机制去影响别人。沃尔玛店员佩戴的“我们的同事创造非凡”,让“创造非凡”的承诺成为一种大家都看得到的承诺,让每个看到胸牌的同事都不由自主地启动“承诺-兑现”系统……如果把这种影响力善加运用,就可以激发人的无限能量和潜力。

 

也有遗憾

 

        可是,如果真的把现实中的自己放到这样的一个情景中,你会怎么做呢?

——你正坐在那个一手将自己提拔起来的校长的办公室里,他老人家先是对你最近的项目的预算超支表示提醒和理解云云,随后提出:把这个科研项目的调研部分外包给A公司做吧!你知道那是校长的朋友,可是水平实在堪忧。面露难色之际,校长又抛出了个低球“好吧,看你这么为难,要不只把数据收集部分让他做,分析部分你自己看着办!”你知道他让步了,所以不好一口回绝,本想以含糊结束会谈,谁知校长最后又说了句:“好,你先忙去吧,你会把这个项目的数据收集部分给A公司来作,对吗?”即使对对话中的一系列手法心知肚明,你会不会仍旧给出不情愿的许诺?

 

      《影响力》点出了平时压在现象下面,而又时不时骚扰我们的东西,可至于如何解决问题,它并没有给出有力的答案。使得真正的当事人,就算读过《影响力》,也未必能真正妥当地处理问题,因为这需要一系列的技巧和方法。

 

 

       我们要怎样做,才能抵御这一切?

 

 

《影响力:你为什么会说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张力慧译

沙发
发表于 2006-8-12 22:54:05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我们公司在组织学习:)

板凳
发表于 2006-8-13 19:42:47 | 只看该作者
上回在够书中心既然没这书``汗``
4
发表于 2006-8-13 22:27:59 | 只看该作者

我看的是人大版的,在火车上看了一半。到了目的地,送给了一个朋友。

回家又在当当买了一本。

怎么说呢,还算不错。说出了很多我们常见的习惯性问题的心理思维问题。

说白了。这本书是一本说服艺术的图书。更属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范畴。

我同意楼主的意见,这本书对实际的指导意义的力量,还是蛮薄弱的。、

毕竟,这是本理论力量更强大的图书,呵呵。

5
 楼主| 发表于 2006-8-15 00:08:56 | 只看该作者

人大版据说比不上社科版。下面是“豆瓣”上的一篇比较:

读《影响力》还是要读社科版

 

读《影响力》还是要读社科版,原因有三个:

 

第一,社科《影响力》是新版,人大《影响力》是旧版

 

社科版《影响力》和人大版《影响力》是同一本书的两个版本。虽然社科版的《影响力》比人大版早了整整5年问世,但社科版所翻译的是2001年出的《影响力》第四版,而人大版翻译的是1993年出的旧版。两个版本的行文结构完全一样,唯一的差别是,原作者在第四版中加入了近年来新的研究成果和新的案例。比如说,在社科版的233页(第六章,权威)上,是一幅拉里·金采访比尔·克林顿的照片。你在人大版中找不到这幅照片,因为写那一版的时候,这场采访可能还没有发生呢。

 

既然有更新更好的东西,为什么还要买旧的、过了时的东西呢?

 

 

第二,人大版《影响力》的翻译远不如社科版的优美流畅

 

人大翻译《影响力》的时候,社科版的《影响力》已经在市面上流行好几年了。事实上,人大版的《影响力》到处都是“参考”社科版《影响力》的痕迹。但尽管如此,人大版的译文还是远不如社科版的优美流畅。读者只要读一读“引言”(或人大版“序言”)的第一页,马上就可以判断出两者的优劣高下。

 

 

第三,人大版擅加内容,臃肿累赘;社科版干净利落,保持了作品的原汁原味

 

人大版在原版本的基础上加入了专家解读、中国案例等内容。这完全是画蛇添足。《影响力》本身写得条理清晰,通俗易懂,而且案例也十分丰富,这些“专家解读”和“中国案例”根本就没有必要。事实上,这些额外添加的内容在见解的深刻、思路的清晰上比原作明显地差了一截,反而降低了全书的整体水平。

 

本来社科版的《影响力》翻译的是原书的最新版本,内容比人大版略微丰富一点。但人大版因为自己添加了不少内容,反而比社科版多了整整60页,价钱也高出了将近百分之二十!这60页“蛇足”不仅浪费纸张,也浪费读者的时间和金钱,还是不要为妙。

 

 

总而言之,人大版《影响力》是看到社科版《影响力》的成功之后出炉的一部跟风之作。这一举动本身,就是对社科版《影响力》的一种肯定。人大版《影响力》中引用的所有那些对《影响力》的赞美之词,都是针对社科版《影响力》的。读《影响力》,还是要读社科版。

6
发表于 2006-8-15 00:28:38 | 只看该作者
哈哈!我在卓越网都看过对这两种版本的完全不同的两种评价,让人有种难以选择的感觉。书还没有到手不能作出评价。
7
发表于 2006-8-16 15:22:05 | 只看该作者

我读的是电子版本的,是从家里下载的!

一口气看了几十页,真的挺有兴趣的.书中从另外一个视角来揭示一些

我们原以为很平常很正常不过的事情,小试验小例子很有特色!

从中,自己觉得很受启发,很有感觉!

8
 楼主| 发表于 2006-8-18 08:27:42 | 只看该作者
有的东西不好说,但人大的点评实在是太差劲了点。本来就是多此一举,实在要评,也找个水平高点的呀。
9
发表于 2006-8-20 21:24:14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是我最后悔买的书之一,同样的垃圾还有《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之类,可能只能坐在马桶上翻翻。

10
 楼主| 发表于 2006-8-22 02:00:37 | 只看该作者
楼上的读的是人大的还是社科的?社科的朴实干净,喜欢的人不少。家园里流传的电子版就是社科的。人大的做得花里胡哨,而且点评者的水平不怎么样,所以整本书的档次是比较低。我是《影响力》的忠实追随者,希望大家不要因为看了人大的《影响力》,就把一本好书一笔勾销。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