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氏用意不在收购
文/李海棠
被证实的旧闻
墨菲定律早就指出,当面包落向地毯的时候,肯定是涂有果酱的一面朝下。大凡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最后总是发生了,尤其是那些当初曾信誓旦旦的矢口否认。
现在,格林柯尔终于和美菱走到一起,虽然这个消息一年前就在流传。
5月29日美菱电器(000521、200521)发布公告称, 公司接到控股股东合肥美菱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通知:拟于当晚与顺德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签定股权转让协议,将其持有的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82,852,683股转让给对方。由此,格林柯尔将持有20.03%股份成为美菱股份的第一大股东,美菱 集团继续持有美菱股份9.8%的股份,成为美菱股份的第二大股东。
在随后美菱股份有限公司收购报告书摘要中又称:本次转让股份为国家股,转让完成后股份性质变为社会法人股;转让价款为人民币现金207,380,266元。
转让双方同时签订了补充协议。约定格林柯尔不改变美菱电器的主营业务、企业名称、注册地址及品牌;并强调将继续按照美菱电器现有状况与未来发展取向来优化、发展和提升美菱电器在世界冰箱制造业中的地位,在材料采购、市场营销、品牌宣传等方面进行整合,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美菱电器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销售效率。使美菱电器无论在产品质量还是产量上都跃上一个新台阶。
顾氏制冷系
格林柯尔的性格比较复杂,稳准狠、精明善变、左右逢源,相比之下,美菱则显得朴实稳重,没有很多新闻可以炒作。
格林柯尔以制冷起家,号称世界三大制冷剂生产商之一。2000年7月在香港创业版上市(8056.H.K.),现在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及国内的北京、天津、香港等地均设有分公司和控股公司。自入主科龙后,还一路北上收购了江西南昌的齐洛瓦、吉林省的吉诺尔,以及上菱的两条生产线。那么,顾氏这么大的胃口想干什么?
一是想利用制冷这条主线建立企业帝国。很显然,从生产能力、产业布局,这个帝国梦已经基本实现;二是要利用资本运作快速把这个帝国建成,从当初入主科龙就可以看出,格林科尔要用资本的手段迅速完成二次积累,用以小博大的技巧迅速搭建起大型企业集团的框架。
行情低迷时买进,高涨时卖出是所有资本家遵循的铁律。顾雏军敢在整个家电业现状不乐观的情况下短期内连续收购,显示出老练而果断的资本运作手法。
在家电业产能过剩、竞争激烈,通过收购兼并进行低成本扩张,显然比自己新建厂房要划算得多。统计显示,冰箱连续数年产大于销,企业日子都不好过,客观上也提供了大量被收购、整合的资源。而美菱是国内知名的制冷家电企业,底子不错,牌子又亮,正好可以成为“顾氏制冷系”这个链条上闪光的一环。目前的美菱电器似乎比当年科龙的情况乐观一些起码年报上显示要比当年的科龙好。这也意味着顾雏军入主后,无需再像拯救科龙一样“大动干戈”。科龙内部人士曾透露:顾氏入主后,强力压缩费用成本,用“大刀阔斧、血淋淋、铁腕”这些词来形容动作之大毫不过分。
要做强,先要大,这是大多数企业都有的共识。据称:格林科尔看中的是美菱电器在冰箱行业较强的专业技术优势和成熟的销售网络,容声、美菱均在冰箱业“四大家族”之内,实属门当户对。多年的市场打拼已积累了强大的实力,联合对进一步加强市场的整合也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同时,双方在地理位置上也有较强的互补性。美菱在华东、华中有着强大的资源和辐射力,这对共同降低生产和销售成本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但也有人推测,格林柯尔大规模扩军,算盘颇精,即便不能从冰箱空调销售里盈利,还可以通过推广格林柯尔制冷剂而赚钱。不过料想以顾氏的胃口,绝对不止推销这么简单。从近年来市场上流行的资本运作的手法来看,大致分三步走:一是进入上市公司,取得控制权,二是通过包装、置换 、概念来提高业绩,三是重复以上两个步骤,并用各路资金来维系多个企业,并使之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除了决策层,外人很难搞明白的一个综合体。而这个综合体由于庞大且互相关联,所以运作资金方便,抗风险能力也强。格林科尔估计也是这个思路,因为要是做实业,专心打造科龙,维护好科龙、容声系列的品牌就已经足够费神的了。
可见,如果美菱这步棋走好了,格林科尔的帝国梦就又往前迈了一大步,毕竟,美菱比起齐洛瓦、吉诺尔、上菱要出色得多。哑巴吃饺子,心里有数6月1日,格林科尔的代表在合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无可争议的成为主角,而无论是出让股份的美菱集团控股公司还是上市公司都显得很是低调。表面上看,这场交易中美菱显得被动些。大部分人都会认为被收购不是件很光彩的事情。但如果仔细探究一下,这个故事的配角也许会是受益最大的人。
首先是当地政府受益。合肥地处中原,为兵家必争之地,商业竞争也是十分激烈。人口不过百万的城市却诞生了美菱和荣事达,海尔也在这里有工业园,美的也曾染指,距合肥仅100公里的滁州还有西门子,科龙在芜湖也有基地。当地政府早有“把合肥打造成世界家电制造基地”的战略构想。
美菱是合肥重要的国有企业,合肥市内有两条大道,一条是美菱大道,从市政府通往飞机厂,一条是荣事达大道,从市政府通往另一个方向。由此可见这两家企业在当地的影响举足轻重。但美菱和其他家电企业一样,在最近几年遇到了困难。如何轻装上阵、杀出一条血路恐怕美菱和当地政府早就在探索。以前多次传言纷纷的美菱、荣士达合并也是想达到强强联合的目的。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未能玉成。联系到去年“七七之变”(指张巨声、陈荣珍同时退休),可以猜想到当地政府下定决心开始着手产权改革或产业整合。
合肥市政府2003年出台的《合肥市千亿规划纲要》就指出:通过资产重组等手段壮大规模、建设国内外重要的制造加工基地的发展规划。此次格林柯尔的进入,应算是政府在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中引进民营机制,加快企业发展的一桩实际案例。
巧的是,当初科龙的大东家也是当地政府,之所以进行改革就是为了明晰产权、增加企业活力,把政府从繁杂的企业事务中解脱出来。地方政府原来也想在体制内改造科龙,使它能够盈利,但是后来没有成功,所以才决定要重组。或许合肥市政府在考虑重组的过程中还借鉴了顺德的成功经验。
其次是控股公司受益。国内上市公司由于历史问题,大多有股份公司为大股东承担巨额担保、关联交易不清晰等问题。当初容声集团就欠下其控制的股份公司科龙巨额资金。格林柯尔用的是以收购股权的款项替容声集团还款的方式注入科龙,格林科尔这次入主美菱,对于美菱电器改善财务状况大有好处,对美菱控股也是一种解脱,否则,大股东也不会轻易让出自己的位子。集团方面的考虑很现实:拖延下去对各方面都不利,还不如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价格出手。
三是股份公司受益。首先从美菱的现状看,现阶段的美菱并不具备快速扩张的条件。虽然经过几年的调整,家电行业开始复苏,但也仅仅是复苏而已,各企业的盈利能力仍然不强。主要原因是家电行业仍然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及整个行业产大于销的大环境、加之产品价格不断下滑和2002年下半年以来相关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企业通过大幅压缩相关费用、加快清理库存、加紧处理应收账款来实现企业的进一步调整,减轻经营困难。科龙是这样,美菱也是这样。美菱电器2002年实现了扭亏目标主要还是得益于降低了成本,控制了费用。可见中国家电企业在核心竞争力和核心盈利能力方面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既然仅仅通过自身的努力很难摆脱困境,何不借助外力?
从政府、集团公司到股份公司到处都有敞开大门,格林科尔才得以顺利进来。
仍有悬疑
格林柯尔入主科龙后,并没有对科龙进行大规模的资产置换,经营上也没有重大革新。主要还是通过输入技术、加强管理使科龙在2002年扭亏为盈。2002年年报很明显显示,科龙的盈利主要来源于降低成本,但仅仅节流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行之有效的开源之路何在?中国的家电企业截止目前看来还没有找到。
对于科龙的扭亏,一直还有另外一种声音存在:2001年科龙之所以爆出15亿的天价亏损,是在大甩包袱:将暗亏、潜亏一次性做足,把老账、欠帐全部留给老科龙,这样就可以轻装上路,尽管当时账面难看,却为来年扭亏埋下“伏笔”。
格林柯尔此次入主美菱,会不会用这一手?
实际上,科龙业绩的不确定也加深外界的猜疑。今年4月,科龙公布年报后又紧急调整:每股收益由原来的0.2025元调整到现在的 0.1021元;将每股净资产由2.7079元调整到 2.5957元;将资产收益率由原来的7.48%调整到3.93% 元;利润也从原来的2.01亿元调整到现在的1.03亿元。 外界对此评价大多含有疑虑。
除科龙外,格林科尔的盈利能力也屡次遭到置疑,格林柯尔科技今年首季的业绩也是大幅下滑,较去年同期大跌70%。近年香港股市不断传出对民企不利的消息:欧亚、超大、华晨、中国稀土等屡屡收到关注,以至投资人心有余悸,产生诚信疑问。
以上是对科龙、格林科尔的盈利能力的怀疑,那么,即便格林科尔有能力,有实力进行收购,收购后的实际意义有多大?
现在的家电企业不缺产能,缺的是产品的创新能力与销售能力。如果不能在短期摆脱困境,随着时间的推移,固定资产等硬件将快速贬值,而品牌等软件的价值也会降低。因为不断有新面孔进来,比如科龙今年还推出了中低端的“康拜恩”。当年科龙兼并华宝后很长一段时间都要为“消化”问题左右平衡、顾此失彼。在目前制造能力严重过剩的制冷业,格林科尔能否在规模扩张的同时保持住一定的赢利能力,这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从管理上看:让旗下科龙、容声、美菱、康拜恩和平共处,协同发展,而不是自相残杀,这也是个现实问题。所以从产品经营的角度去看、入主美菱只对合肥方面有好处,对格林科尔恐怕带不来什么现实收益,当然,要是从资本运作的角度看,顾氏恐怕还有更加复杂的考虑,后面还会有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财技动作。毕竟,科龙、美菱等不过是受同一大股东控制的关联企业而已,只能起到棋子的作用。整个收购也不能很简单地理解为产品经营层面的强强联合。
也有证券分析人士认为,不让科龙直接入主美菱,而以格林柯尔的身份入主是出于规避收购风险的考虑:因为美菱2002年报刚刚扭亏为盈,恐怕拖累科龙上市业绩。实际上顾雏军仅持有科龙20%多的股份,要用科龙的名义收购,就需要取得科龙其他股东的同意,操作起来恐怕比较复杂。用格林柯尔的名义收购则容易得多,因为收购方顺德市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只有两个股东,一个是顾雏军,占60%股份,另一个是格林柯尔制冷剂公司占40%,这才是顾雏军的个人公司。而且,用格林科尔的牌子来收购美菱也似乎暗示了顾氏制冷帝国的真正主宰是谁?
而香港传媒对此次合作却抱有另一番忧虑:“顺德格林柯尔同时为美菱和科龙的单一最大股东,而两间公司分属竞争对手,未知大股东将来如何平衡两公司之间利益冲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