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攻第十二 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①,二曰火积②,三曰火辎③,四曰火库④,五曰火队。行火必有因⑤,烟火必素具⑥。发火有时,起火有日⑦。时者,天之燥⑧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⑨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⑩。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⑾。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⑿,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⒀,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⑷。火发上风,无攻下风⒂。昼风久,夜风止⒃。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以数守之⑺。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⒅。水可以绝,不可以夺⒆。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⒇,命曰费留(21),故曰:明主虑(22)之,良将修之(23)。非利不动(24),非得不用(25),非危不战(26)。主不可以怒而兴军,将不可以愠(27)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28)。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29)。 【注释】 ①火人:李筌注:“焚其营,杀其士卒也。”杜牧曰:“焚其营栅,困烧兵士。”此句意谓焚烧营栅,烧毁敌军人马。 ②火积:杜牧注云:“积者,积蓄也,粮食薪* 是也。”此言焚烧敌军积聚的粮草。 ③火辎:辎,装载物资的车辆。杜牧曰:“器械财物及军士衣装,在车中上道未止曰辎。”此句言焚烧敌军被服、军器装备及车辆等辎重。 ④火库:《说文》:“库,兵车藏也。”此谓焚毁敌军所贮装备、军饷、财物等库藏。 ⑤行火必有因:因,《吕览·尽数》“因智而明之,”高诱注:“因,依也。”此言行火时必须有所依就,即天时、敌情可用,行火器材常备。 ⑥烟火必素具:烟火,曹操注:“烧具也。”此言发火器材必须平素准备好。 ⑦发火有时,起火有日:“发动火攻要选择好天时,具体点火要有恰当日子。 ⑧天之燥:燥,曹操注:“旱也。”此言气候干燥,物品容易燃烧。 ⑨箕、壁、翼、轸:为二十八星宿之四宿。箕为东方苍龙七宿之一;壁为北方玄武七宿之一;翼、轸为南方朱雀宿之二。古人通过长期观察,月亮与这些星宿运行到一起的日子,一般多风,这可看作上古时的气候资料。 ⑩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根据五种火攻所引起的敌情变化,这时地运用军队策应。 ⑾旱应之于外:曹操注:“以兵应之也。”杜牧注:“凡火,乃使敌人惊乱,因而击之,非谓空以火败敌人也。闻火初作,即攻之;若火阑众定而攻之,当无益,故曰早也。” ⑿极其火力:使火力燃烧到最旺时。 ⒀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从,随也。曹操注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此句言可随火而进攻敌人则进攻,没有机会进攻就按兵不动。 ⒁以时发之:陈皞注:“以时发之,所谓天之燥、月之宿在四星也。”其说甚是。 ⒂无攻下风:不要在下风处进攻。赵本学注曰:“下风为烟焰所冲,固不宜攻,亦恐敌兵避火,溃出相蹂藉也。” ⒃昼风久,夜风止:白天刮风时间长,到晚上就会停止。各家注本皆同此。唯刘寅《直解》引张贲说:“白昼遇风而发火,则当以兵从之;遇夜风而发火,则止而不从,恐彼有伏,反乘我也。” ⒄以数守之:即按火攻应遵循的自然规律把握火攻的时机。杜牧注曰:“须算星躔之数,守风起日,乃可发火,不可偶然而为之。” ⒅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此句谓用火进攻敌人效果十分明显,用水进攻敌人就会壮大我军声势。 ⒆水可以绝,不可以夺:绝,断绝、分割。不可以夺,曹操注:“不可以夺敌蓄积。”全句谓用水攻敌可以分割敌人,但不能彻底摧毁敌人。 ⒇不修其功者,凶:凶,祸患也。此言打了胜仗,夺取城邑,而不修明政治,及时论功行赏,激扬士气,以巩固胜利成果的,则有祸患存在。 (21)命曰费留:命,名也。费留,曹操注云:“若水之留,不复还也。”此言若不及时赏赐士卒,将士不用命,致使战争拖延或失败,军费将如流水般逝去。 (22)虑:《说文》:“虑,谋思也。”此言思索、想到。 (23)良将修之:明智的将领应很好地研究这个问题。 (24)非利不动:于* 《香草续校书》云:“当指士卒言,谓非有所利,则不为我动也。”全句言对我无利则军队不行动。 (25)非得不用:于* 《香草续校书》云:“非有所得,则不为我用也。”全句意谓没有必胜的把握则不出动军队作战。 (26)非危不战:危,紧急。于* 《香草续校书》云:“非有所危,则不为我战也。” (27)愠:怨愤、恼怒。 (28)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梅尧臣注:“一时之怒,可返而喜也;一时之惺,可返而悦也。国亡军死,不可复已。”其说颇是。 (29)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张预注:“君常慎于用兵,则国可以安;将常戒子轻敌,则可以全军。”全句谓明智的国君要慎重,贤良的将帅要警惕,这是安定国家、保全军队的重要原则。 【译文] 孙子说,大凡火攻有五种:一为烧毁敌军人马,二是烧毁敌军军需,三是火烧敌军辎重,四是火烧敌军武库,五是焚敌交通粮道。实施火攻需要具备一定条件,点火器材必须平日准备好。发动火攻要依据一定天时,点火要看准日子。天时是指气候干燥的季节,日子是指月亮行经箕、壁、翼、轸四星所在位置的日子。凡月亮经过四星宿的时候,就是起风的日子。 凡用火攻,必须根据这五种火攻所引起的不同变化,灵活地派兵接应。从敌营内部放火,就要及时派兵从外部策应。火已烧起而敌营仍然保持镇静的,要等待观察,不要急于进攻;待到火势兴旺时,可进攻就进攻,不可进攻就停止。火可从外面放,这时就不必等待内应,只要按准确时机发火就行。从上风放火,不要从下风进攻。白天风刮久了,夜晚就容易停止。军队必须懂得灵活运用五种火攻形式,并等待放火的时日条件具备进行火攻。 用火辅助军队进攻,效果明显;用水辅助军队进攻,可以使攻势加强。水可以阻隔敌人,但不能直接削弱敌军实力。 凡打了胜仗,夺取了土地城邑,而不能巩固战果的,则很危险,这叫白费力气。所以说,明智的国君要慎重地考虑这个问题,贤良的将帅应该认真地研究这个问题。不是有利不要采取军事行动,没有必胜的把握就不要用兵,不是危迫不要开战。国君不可因一时愤怒而发动战争,将帅不可因一时气忿而出阵求战。合于国家长远利益就行动,不符合国家长远利益就停止。愤怒可以转化为高兴,恼火可以转化为喜悦,但国家灭亡却不可再存在,死掉的人也不可能再活过来。因而,对于战争,明智的国君要慎重,优秀的将帅要警惕,这是安走国家和保全军队的根本原则! --------------------------------------------------------------------------------
用间第十三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①,日费干金;内外骚动②,怠于道路③,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④。相守⑤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⑥,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将也,非主之佐⑦也,非胜之主⑧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⑨,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⑩,不可象于事⑾,不可验于度⑿,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用间有五:有乡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惧起,莫知其道⒀,是谓神纪⒁,人君之宝也。乡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⒂。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⒃。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⒄。死间者,为诳事于外⒅,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⒆。生间者,反报也⒇。 故三军之亲,莫亲于间(21),赏莫厚于间(22),事莫密于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23)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24),无所不用间也(25)!间事未发,而先闻者(26),间与所告者皆死(27)。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28)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29),因而利之(30),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31);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32);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33)。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34)。 昔殷(35)之兴也,伊挚(36)在夏;周之兴也,吕牙(37)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38),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39)。 【注释】 ①公家之奉:公家,指国家。奉,同“俸”,指军费开支。 ②内外骚动:举国不得安宁。 ③怠于道路:怠,杜牧曰:“疲也。转输疲于道路。” ④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操事,操作衣事。曹操注云:“古者八家为邻,一家从军,七家奉之,言十万之师举,不事耕稼者七十万家。” ⑤相守:相持。 ⑥而爱爵禄百金:爱,吝惜。王皙注:“吝财赏,不用间也。”全句谓吝惜爵位、俸禄和金钱而不肯重用间谍,置国家、人民安危于不顾,实为目光短浅; ⑦非主之佐:不配为君主的辅佐。 ⑧非胜之主:梅尧臣注:“非致胜主利者也。”全句译为不是胜利的主宰。 ⑨动而胜人:动,行动。此言出兵便能克敌致胜。 ⑩不可取于鬼神:曹操注:“不可以祷祀而求。”全句意谓不可以祈祷、祭祀鬼神和占卜去求得。 ⑾不可象干事:象,杜牧注:“类也。”曹操注:“不可以事类而求。此句言不可以相似的事物作类比。 ⑿不可验于度:验,验证。度,天象的度数,又同历数。曹操注:“不可以事数度也。”全句言不可用日月星辰运行的位置来推验吉凶祸福。 ⒀五间俱起,莫知其道:道,方法、规律。曹操注:“同时任用五间也。”李筌注:“五间者,因五人用之。”全句谓同时使用五种间谍,使人陷于盲目的地步。 ⒁神纪:梅尧臣注:“五间俱起以间敌,而莫知我用之之道,是曰神妙之纲纪。”张预注:“兹乃神妙之纲纪。”神纪,意为神妙莫测之道。 ⒂乡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杜牧注:“因敌乡国之人,而厚抚之,使为间也。”全句意谓利用敌国之人作间谍。 ⒃因其官人而用之:官人,指敌国官吏。李筌注:“因敌人失职之官。”梅尧臣曰:“因其官属,结而用之。”全句言利用敌国的官吏为间谍。 ⒄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反间,王皙注:“反为我间也。或留之使言其情,又或示以诡形而谴之。”全句谓收买或利用敌方派来的间谍,使其为我所用。 ⒅为诳事于外:诳,欺、惑。于* 《香草续校书》云:“服敌之服,言敌之言,役敌之役,任敌之任。其表见于外者如此,故曰为诳事于外也,而其内则专欲间知敌情。”全句谓向外散布虚假情况,用以欺骗、迷惑敌人。 ⒆令吾间之,而传于敌间也:杜牧注:“吾间在敌,未知事情,我则诈立事迹,令吾间凭其诈迹,以输诚于敌,而得敌信也。若我进取,与诈取不同,间者不能脱,则为敌所杀,故曰死。” ⒇生间者,反报也:张预注:“选智能之士,往视敌情,归以报我。”全句言到敌人方面了解到情况以后,并能亲自返回报告的人。 (21)莫亲于间:此句谓间谍是军中最亲信的人。张预注云:“三军之事,然皆亲抚,独于间者以腹心相委,是最为亲密。” (22)赏莫厚于间:言赏赐没有比间谍所受更优厚的了。 (23)微妙:精细巧妙。此谓非用心精细,手段巧妙的将领,不能对所获情报去伪存真。 (24)微哉微哉:梅尧臣注;“微之又微。”张预注:“密之又密。”其言皆是。 (25)无所不用间也:言处处皆可使用间谍。王皙注:“当事事知敌之情。” (26)间事未发;而先闻者:谓我用间所谋之事未行而走漏了风声的。 (27)间与所告者皆死:梅尧臣注:杀间者以恶其泄,杀告者灭真言。”赵本学注:“苟军中有以间事相告语者,彼此皆斩之。斩间者之泄言,斩闻者以灭其口也。” (28)守将、左右、褐者、门者、舍人:杜牧注:“守,谓官守职任者;谒,告也,主告事者也;门者,守门者也;舍人,守舍之人也。” (29)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一定要搜索出打入我方内部的敌人间谍。 (30)因而利之:趁机以重利收敌方间谍。 (31)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此言通过反间了解敌情,乡间、内间就可为我所用。梅尧臣注曰:“其国人之可使者,其官人之可用者,皆因反间而知之。”其义近似。 (32)死间为谁事,可使告敌:因从反间处得知敌人内部情况,故死间可将虚假情报传送给敌人。 (33)生间可使如期:生间可以携敌情报按预定期限返回。 (34)故反间不可不厚也:杜佑注:“人主当知五间之用,厚其禄,丰其财。而反间者,又五间之本,事之要也,故当在厚待。”此句言国君知道五种间谍的运用,应给予反间以优厚赏赐。 (35)殷:殷代,即商朝。 (36)伊挚:伊尹。《吕览·慎大》谓汤“欲令伊尹往视旷夏,恐其不信,汤由亲自身伊尹。伊尹奔夏三年,反报于毫。” (37)吕牙:吕尚、姜子牙。吕尚原为殷纣的臣子,熟习殷内情。归周后,周文王立为师。 (38)能以上智为间者:何延锡注:“言五间之用,须上智之人。”此谓贤明的君主、将领,如能用智慧超群的人为间谍,必能成功。 (39)三军之所恃而动也:恃,依靠。此句言军队行动要依靠间谍提供的情报。 【译文】 孙子说:“凡是兴兵十万,出征千里,百姓的耗费,公室的开支,每天要花费千金;国家内外动荡,人们疲惫地奔波于道路,不能安心从事耕作的达七十万家。双方相持数年,是为了决胜于一旦,却因吝啬爵禄金银,不愿使用间谍,以至不知敌方实情的人,是不懂仁爱到了极点!这种人,不配为军中统帅,不配为君主的辅臣,也不是胜利的把握者。明君、贤将,之所以动辄能战胜敌人,成功高于一般的人,就在于他们事先了解敌情,不祈求鬼神,不用往事去类比,也不用日月星辰运行的度数去验证,必取之于人,从那些熟悉敌情的人口中去获取情报。 所以,使用间谍有五种:有乡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种间谍一齐使用,没有谁能知道其中奥秘,这是一条神妙的纲纪,是国君的法宝。所谓乡间,就是利用敌国乡人做间谍;所谓内间,是利用敌方官吏作间谍;所谓反间,就是利用敌方派来的间谍,反过来为我效力;所谓死间,就是故意在外散布假情况,并通过潜入敌营的我方间谍传给敌人;所谓生间,就是能亲自回来报告敌情的人。 所以在军队的亲密关系中,没有比间谍更亲密的了。军中的奖赏,没有比间谍更优厚的,事情没有比间谍更秘密的。不是聪明睿智的人不能任用间谍;不是仁慈慷慨的人,不能指使间谍;没有精微的分析判断能力不能得到真实的情报。微妙啊,微妙!无时无处不在使用间谍。用间谍所谋之事未行却秃被人知道,间谍以及他所告诉的人都会被处死。 凡是要攻打敌方军队,要夺取敌方城邑,要刺杀敌方重要人员,必须先了解其主管将领、左右亲信、掌管传达的官员、守门官吏和门客幕僚的姓名,命我方间谍一定要侦察清楚。一定要查出敌方派来的间谍,获得后以重金收买,诱导其为我所用,这样,反间就可以获得成功了。从反间了解到情况,就能从敌方找到恰当人选,乡间、内间就可得到使用了。从反间那里了解了情况,死间就可散布假情况,并让他告诉敌人;由于从反间了解到情况,避开了危险,生问就可如期回报。五种间谍的情况,君主必须掌握,掌握这些情况的关键在于反间。所以反间待遇不能不特别优厚。 从前,殷代兴起之际,伊挚曾经在夏为间,了解夏朝内情;周朝的兴起,姜子牙在殷搜集情报。因此,明君贤将中,能用高超智慧的人为间谍,一定能建树大功。这是用兵的要务,三军都要依靠它提供的敌情来决走军事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