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读书评论] 对老子及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一点看法

[复制链接] 4
回复
295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5-11-19 10:44: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老子五千言,我们读了近三千年了!要读懂它真的不容易!!

大学二年级时,选读了一门课《老子谋略》,之后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兴趣,现在离专家还有很远的距离,当然,我也不会成为这面的专家,因为我是研究财务的。用庄子的话:吾生之有涯而知之无涯!(不是很准,没有死记,只记得大意),又有一说:我们的知识只是一个小圆,在小圆之外还有大圆,大至无穷。故我明白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我不会成为传统文化的专家。

老子五千言真的不好读,我后来读了庄子及列子,这两位也是道家的经典。实际上多年业余的学习,真正掌握什么东西,我也不知道,只是我已从十年前的年轻冲动的小伙子进入有家庭责任的近中年人了,对事情有一种能放弃的心态了。如:对于目前公务员热,人人都想升官发财,但我想起了庄子的一事,有朋友邀请他做做官,他逃了。我虽没有庄子那样清高,但是我对于大多数热衷的高官高位心态很平和,试试如果处于高位,有几个还会每晚准时在家看电视连续剧《太祖秘史》、有几个还会逢周末早上睡到不想睡的时候来上网做水利工程、有几个五点半下班后准时去运动?健康比高官高位重要啊!哈哈!!

学习道家,我认为其实是学习一种心态,并不是说,我们学了之后什么都不去争取,而是学会去努力,但到努力之后的得失要有一种平和的心态。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啊!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诸葛">诸葛ersonName>先生火烧糊涂谷就是一实证(有时在想,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诸葛">诸葛ersonName>先生就是这一事之后,成为一心病,对他的身心也成了一大打击,导致他早逝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对否?还在想,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诸葛">诸葛ersonName>先生只用火,没有算出天时,没有准备弓箭巨石等多手段进攻,是否失算?这不在此讨论了)

我认为,我们作为业余的人来学习传统文化没有必要去死背书,相反,要多读一些白话文,如南先生的著作。我读了南先生的《老子他说》,理解老子的思想这可容易多了。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南先生的基础上的,如果南先生有错,我们理解也会有误,所以选择作者也有讲究的。

选择现今作者的书,当然水平达到一定的境界后,或有能力的,可以读读原著。

例如,如果你问我道德经第五句话是什么?我不知,但如果你和我讨论老子,可能你会发现我有一些你没听过的见解。你问我明朝是何是建立的,我不知,我只是知道约1350年左右,有一位朱元璋如何白手起家,走到成功,及成功后如何的诛杀功臣。

因为我们不是去高考考历史的,死记的方法只会令学习兴趣失去。学习应建立在兴趣之上,学历史,我们要的是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但我们学生时代学历史大多是在背年份,人物。学传统文化是在学习背文言文,这样会令学生失去兴趣,或许这也是传统文化在渐渐的被遗忘的一个重要原因。看一本〈〈中华上下五千年〉〉远比中学的历史有用有趣。

我是想到那一句说那句,以上所言,好象有点逻辑混乱,请大家见谅。

沙发
发表于 2005-12-16 22:36:20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讲的不错,不知道我是不是看得最仔细的人。谢谢分享。

我很理解你那种心态,平和的心。不用讲道理,读懂老庄之道的应该都会用哪种从容的心境。万金难买。

我最欣赏的还是老庄,老婆死了,捧盆而歌。当然还有那个更洒脱的刘伶,手里永远有酒,随从永远带着铁锹。随时倒下起不来了,就地埋下。

心情能平淡下来,人生就不会平淡。

板凳
发表于 2005-12-16 22:41:54 | 只看该作者

奥,忘记讲了,我的感觉南怀瑾先生的学识很渊博,但治学的深度好像离大家还差一点。远没有李敖之流的严谨和深刻。

但道不同吧,南先生最厉害的还是佛法。他的书写的最亲切,再复杂深奥的东西在他那里都举重若轻,轻松潇洒。

喜欢他的书好多年了。。最喜欢讲易经那本,就是从这本书,才真正可以读懂部分易经了。

4
发表于 2005-12-17 13:35:30 | 只看该作者

我很欣赏楼主以上的认识和看法。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也浩翰无边,要想把他们都弄清楚,弄透的确是一件浩大的工程,我们每个人也只是选择其中一些感兴趣的读一读,看一看,不必强求自己都要记住,只要自己能从阅读和学习这些东西中懂得一些道理就好了,不是吗?

其实我也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学很感兴趣,只是由于时间有限,阅读量也不大,逛书店时也总会买回一两本,但往往放在床头不知道多长时间了也没机会翻翻。但愿哪天有空了好好看看,呵呵!

[em04]
5
发表于 2005-12-17 23:25:18 | 只看该作者
道可道,非常道。
天地合一的境界是自古人就有的,千年轮回不变,内控外衡,什么才是你自己的道,开悟就会知道。
中国传统文学是一个定义和概念,自然之道实在身边,虽上升至理论境地却不应越走越远。文化理论不会回归,只是态度与感受应逐渐回归,何为引领,拭目以待。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