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lixmin9999 - 

[读书评论] 《老子》他说------值得一读

[复制链接] 41
回复
705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1
 楼主| 发表于 2005-10-30 17:38:44 | 只看该作者

劫灰和人类的物质文明

其实,回转来追溯我们在科学发展的学术思想史上,历代并非无人,只是都怕

背上传统观念中玩弄“奇技淫巧”的恶名。同时,更受到混合儒道两家思想的“玩

人丧德,玩物丧志”等似是而非的解释所限制。

姑且不说老祖宗黄帝如何发明指南针、指南车,或者更早的老祖宗们在天文和

数学方面,又如何一马当先地居于世界科学史上的先导地位。至于战国时代,方士

们的炼丹术,成为世界科学史上化学的鼻祖。甚至五行学说的运用,在天文、地理

和克服沙漠与航海等困难上,也有相当的贡献。只以科技工业来说,在战国前期,

最著名的便有墨子与公输般在军事武器上的彼此互相斗巧。除此之外,《墨子·鲁

问篇》与《韩非子·外储篇》上,还分别记载着墨子曾经用木材制造一个飞鸟。公

输般也有用竹子、木材制造一只鸟鹊,放在空中飞了三天不掉下来的记录。还有,

南北朝时期,有一位和尚,也用木材造了一个飞鸟,在空中飞翔好几天,最后又回

转原处降落。不幸的是,这些比发明飞机还早的发明,受到“奇技淫巧”观念的影

响,被埋没了,没有受到如西洋思想中的重视,再加研究,再加改进而成为人类实

用的科学技能。

至于明代初期郑和所制造远航的大楼船,以及宋、元时代在战争中运用的大炮,

是否学自西洋,或是中国的发明,辗转传到欧洲而加以改良,考证起来,实在也很

困难。因此,也不敢轻信一般的定论,贸然地认为自西洋传来。

总之,在我们的历史上,自战国以下,科技的发展,都被“奇技淫巧,典礼所

禁”这个观念所扼杀,那也是事实。而这个观念,是否受老子的“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的思想所影响,却很难肯定。老子所指的“难得之货”,正如吕不韦

思想中的“奇货可居”的大货。换言之,它的内涵,多半是指天下国家的名器——

权力,并非狭小到像他自己——老子一样,只愿意骑上一条青牛过函谷关,决不肯

坐大马车去西渡流沙。

因为讲到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的发明,以及工商货品的开发,几乎每一

样事物都和道家的方伎有关。例如在十九世纪最为重视的动力能源,便是煤炭。在

我们的历史上,最初发现煤炭的趣话,是在汉武帝时代。汉武帝为了教练水师——

海军而开凿昆明池。因为开凿昆明池这个大水库,便挖到煤炭。但是当时的人们不

知道这块黑而发亮又坚硬的石头是什么古怪的东西,便呈献上来给皇帝。汉武帝看

了当然也不知道,只好找以滑稽出名的东方朔来问。东方朔耍了一个关子,推说他

自己也不知道,就顺水推舟说,正好西域来了一位胡僧,请他来,一定可以找到答

案。这样一来,更引起汉武帝的兴趣了。找来了胡僧,问他这块黑石头一样的是什

么东西,胡僧便说:“此乃前劫之劫灰也。”一块煤炭,叫它做“劫灰”,多么富

有神秘性的文学笔调啊!

其实,劫灰的典故,出在佛经。佛说物质世界的存在,也和人的生命一样,有

它固定的变化法则。在人的一生而到死亡,有四大过程,叫做“生、老、病、死”,

谁也逃避不了。但就物质世界的地球和其他星球而言,它的存在寿命,虽然比人的

身体寿命长,结果也免不了死亡的毁灭,不过把物质世界由存在到毁灭的四大过程,

叫它“成、住、坏、空”。当上一次这个地球上的人类世界被毁灭的时候,火山爆

发,天翻地覆,在高温高压下,经过长时间的化学变化,没有烧化的,还保有原来

形状的,就是化石。至于烧成灰块的,就是煤矿、铁矿之类。熔成浆的,就是石油。

佛学中的“前劫之劫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煤炭。佛学的这种说法,是被现代科

学——地质学的理论所认同的。但在西汉武帝的时代,这种理论就很新奇了。

那么,我们的古人,既然知道了煤炭,为什么不早早开发来应用,却始终上山

打柴,拿草木来做燃料呢?这又是另一个有趣而具意义的问题。这个思想,也出在

道家的学术思想。道家认为天地是一大宇宙,人身是一小天地。地球也是一个有生

机的大生命,就如人身一样。人体有骨骼、血脉、五脏、六腑、耳目口鼻以及大小

便等等,地球也是一样,它有生机,不可轻易毁伤它。不然,对人类的生存,反有

大害。因此,虽然知道有“天材地宝”的矿藏,也决不肯轻易去挖掘。即使挖掘,

也要祭告天地神祗,得到允许。不然,只有偷偷地在地层表面上捡点便宜。其实,

哪个神祗又管得了那么多?但是人心即天心,人们的传统思想是如此,神祗的权威

就起了作用了。

正因为这种思想,使得我们全国的丰富的煤矿等宝藏,才保留到现在,作为未

来子孙们生存的资财。例如现在人所用的能源石油,在道家的观念来讲,是万万不

敢轻易多用的。因为那是地球自身营卫的脂肪或者犹同人体的骨髓,如果挖掘过分

了,这个地球生命受到危害,就会加速它的毁灭。

这种思想,这种观念,看来多么可笑,而且极富于儿童神话式的浓厚幽默感。

因为我们现在是科技的时代,决不肯冒昧地轻信旧说。但是,我们不要不了解。现

代真正的大科学家们,他们反而惊奇佩服我们的祖先,远在十几个世纪以前,早已

有类似现代科学文明的地质学和矿藏学的理论和认识。

2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30 17:39:21 | 只看该作者

世上无如人欲险

接着“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而来的,便是以“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作为总结。换言之,“不尚贤,使民不争”是消极的避免好名的争斗,“不贵难得

之货,使民不为盗”是消极的避免争利的后果。名与利,本来就是权势的必要工具,

名利是因,权势是果。权与势,是人性中占有欲与支配欲的扩展。虽是贤者,亦在

所难免。司马迁所谓“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

攘,皆为利往”,真是不易的名言。固然也有人厌薄名利,唾责名利,认为不合于

道,但“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呢?除非真有如佛道两家混合思想的

人,所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也许不在此例,也许是未能确定之词。因

为照一般宗教家们所说的超越人类以外的世界,也仍然脱不了权力支配的偶像,那

么,无论在这个世间或是超越于这个世界,照样还是跳不出权势的圈套。这样看来,

人欲真是可悲的心理行为。不过,也许有人会说,人欲正是可爱的动力,人类如果

没有占有支配的欲望,这个世界岂不沉寂得像死亡一样的没有生气吗?是与非,真

难说。且让我们转一个方向来反映老子的“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的说法吧!

首先,我们要确定“欲”是什么?很明显的答案,“欲”有广义和狭义两层涵

义。广义的“欲”,便是生命存在的动力,包括生存和生活的一切需要。狭义的

“欲”,一般来说,都是指向男女两性的关系和饮食的需求。

例如代表儒家的孔子,在《周易·序卦传》便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

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

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

他在《礼记》的说明中,又说:“男女饮食,人之大欲存焉。”孔子虽然不像后来

的告子一样,强调“食、色,性也”。但很显然地,他把“喜、怒、哀、乐、爱、

恶、欲”七情中的“欲”字,干脆了当地归到男女饮食的范围。人的生命的存在,

除了吃饱喝足之外,跟着而来的,便是男女两性的关系了。因此,他删订《诗经》

开端的第一篇,便采用了“关睢”。孔子并不讳言男女饮食,只是强调在男女饮食

之际,须要建立人伦的伦理秩序,要“发乎情,止乎礼”。

上面的举例,就是把“欲”的涵义,归纳到狭义的色欲范畴。此外,历来儒道

两家的著述,厌薄色欲,畏惧色欲攫人的可怕说法,多到不胜枚举。宋代五大儒中,

程明道的“座中有妓,心中无妓”的名言,一直是后世儒者所赞扬的至高修养境界。

乃至朱熹的“十年浮海一身轻,乍睹藜涡倍有情。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

生”等等,似乎都是切合老子的“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的名言。

到了魏晋以后,随着佛家学说的输入,非常明显地,“欲”的涵义,扩充到广

义的范畴,凡是对一切人世间或物质世界的事物,沾染执著,产生贪爱而留恋不舍

的心理作用,都认为是欲。情欲、爱欲、物欲、色欲,以及贪名、贪利,凡有贪图

的都算是欲。不过,它把欲剖析为善与恶的层次。善的欲行可与信愿并称,恶的欲

行就与堕落衔接。对于欲乐的思辨分析,极其精详,在此暂且不论。尤其佛家的小

乘戒律,视色欲、物欲如毒蛇猛兽,足以妨碍生命与道业,避之唯恐不及。与老子

的“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又似如出一辙。因此,从魏晋以后,由儒释道三家文

化的结合,汇成中国文化的主流,轻视物欲的发展,偏重乐天知命而安于自然生活

的思想,便普遍生根。有人说,此所以儒道两家思想——老子、孔子的学说,历来

都被聪明黠慧的帝王们,用作统治的工具。

反正人类总是一个很矛盾的生物,在道理上,都是要求别人能做到无欲无私,

以符合圣人的标准。在行为上,自己总难免在私欲的缠缚中打转。不过,自己都有

另一套理由可为自己辩白。如果老子的本意,真要人们做到“不见可欲,使民心不

乱”,“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事实上,在人世

间的现实社会里,是绝不可能的事。除非天地再来一次混饨,人类重返原始的时代,

如道家所说的“葛天氏之民,无怀氏之民”的初古时期,或者可以如此。

虚心实腹与鼓气

可是在秦汉以后修学神仙丹道的道家方士们,大多都遵守老子的告诫,要极力

做到“绝嗜禁欲,所以除累”的功夫,以便具有学仙得道的资格。不过,请注意我

所说的“大多”这个概念。当然不包括自认为是黄帝传承的“黄老之道”的全部道

家神仙方术。这些大多数的学道的人们,在基本上,除了希望自己严谨地做到“离

情弃欲”为入道之门以外,最重要的,便要做到如老子所说的“虚心实腹,弱志强

骨”的实证境界。尤其发展到后世,修道学神仙的,都在修炼如何虚心,如何实腹,

如何弱志,如何强骨。再配上老子在后面所说的“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等等说法,

不但使修道的人都致力于追求这种境况,即如练习拳术武功的人,乃至讲究读书做

学问,注意修心养性的人们,也在或明或暗地,努力于虚心实腹的功夫。

最有趣的,大家明知“绝嗜禁欲”的涵义,如果这一步做不到,根本就没有办

法再继续进修到什么“虚其心”的程度。既然心不能虚,下一步的“实其腹,弱其

志,强其骨”的境界,岂非纯是一片空谈。可是谁又自肯承认不对呢?于是一概不

管老子前言的“弃欲虚心”的先决条件,便只从“实其腹”的守神、练气、存想、

守丹田等等五花八门的方法上去修炼,于是弄得大腹便便如富家翁,一副满面红光

的发财相,就算有道之士,到了最后,仍然跳不出一般常人的规则,还不是落在高

血压或心脏病等的老病死亡之列。

讲到这里,且让我们轻松一下,先来看看一些通人达士的说法,免得使一般学

道修仙的人听了太过紧张,那就罪过不浅。其实,我也很相信幼年课外读物有关人

道的升华,可以达到神仙的境界。这些当年幼少时期的读物,便有:“王子去求仙,

丹成上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以及“三十三天天重天,白云里面出神

仙。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但到后来渐渐长大,又读过许多更深入

的丹经道书,甚至全部《道藏》,真有如入“山阴道上,目不暇接”的气势。只是

相反地,历观许多修道学仙人们的结果,以及一般通人达士的著作,那又不免会心

一笑,黄粱梦醒,仍然回到人的本位里来。例如司马迁,曾经亲访修道学仙的人们,

而有“山泽列仙之涛,其形清癯”的记载。可见并不是都像元朝以后画家们想象的

八仙中的汉钟离,活像一个鱼翅燕窝吃多了的大腹贾的样子。此外,历代文人“反

游仙”之类的诗词作品也很多。例如辛稼轩调寄“卜算子”的《饮酒》词,便是从

人道的本位立言,不敢妄想成仙学佛:“一个去学仙,一个去学佛。仙饮干杯醉似

泥,皮骨如金石?不饮便康强,佛寿须千百,八十余年入涅槃,且进杯中物。”读

了辛稼轩这首词,真可使人仰天狂笑,浮一大白。不过,我们同时要知道,这是他

的牢骚,借题发挥,借酒浇愁而已。同样地,他另有一首枉读圣贤书,不能发挥忠

诚爱国抱负,而借酒抒杯的名词:“盗跖倘名丘,孔子如名跖,跖圣丘愚直到今,

美恶无真实。简册写虚名,蝼蚁侵枯骨,千古光阴一霎时,且进杯中物。”其余如

清人的反游仙诗也很多,如借用吕纯阳做题目的,“十年橐笔走神京,一遇钟离盖

便倾。不是无心唐社稷,金丹一粒误先生”,“妾夫真薄命,不幸做神仙”等,到

处可见。

23
 楼主| 发表于 2005-10-30 17:40:48 | 只看该作者

道家虚心养气的真传

尽管历来的通人达士们,口头笔下,都在反对神仙佛道,但是遇到无可奈何之

处,在潜在的意识里,何尝不懂憬超越人间,倘佯于天人的美景。所以练气行功,

讲究气住丹田的人们,依旧多如过江之鲫,趋之若骛。我常常碰到有些倾心修道的

人来问,如何气住丹田等等问题。我总是反问,你为什么要气住丹田来作实腹的功

夫?如照道家所说的“气”,有三种不同的写法和定义,必须知道。古代道书上的

“气”写作“炁”。“炁”这个字的上半部“无”就是后世的“无”字,下面四点

则代表了火。那么,无火之谓气,并非指空气的气,也不是呼吸的气。现在用的这

个“氣”字,下面有一个米字,是指人们吃了米谷等食物后所化生的气。还有一个

好像简体字的“气”,是指空气的气,姑且不管它是哪个气,一个人的身躯,犹如

一具装有各种零件的皮囊。假如我们把气体打入一个皮袋里,然后要叫这股气呆板

固定,永久停留在某一部位,是有可能吗?很明显的答案,气是不会凝固停留在某

一部位的。如果说有可能,那已经不是气体,它已变化成为一个固体的东西。在我

们的身躯内,另外装进一样固体的东西,那就太可怕了,岂不成了一个瘤吗?气,

本来就是“流动不居,周流六虚”的能量,你要气住丹田,充实腹部的下丹田,那

只能说“徒有空言,都无实义”。如果真有如此感觉,那是注意力集中,心理控制

作用所引发的感受反应而已,并非真有一样东西。

那么,老子所讲的“虚其心,实其腹”就没有它的事实根据吗?其实,老子讲

的是修养上的真实功夫,绝对是真有其事。但它的先决条件,便是从无欲虚心入门。

一个人如能真做到“离情弃欲”,心如止水澄波,那么,自然而然就可达到吕纯阳

《百字铭》的修养境界了: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真常须应物,

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气回丹白结,壶中配坎离。阴阳

生反复,普化一声雷。白云朝顶上,甘露酒须弥。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

知。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事实上,难就难在无欲与虚心。正因为不能无欲,因此老子才教人一个消极的

办法,只好尽量避免,“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能够利用消极的办法做到也就

不错。然后再求虚心,自然可以充实内体。养之既久,也就自然可以“弱其志,强

其骨”了。如果有心求之,早已背道而驰,违反“道法自然”的原则了。因此唐宋

以后禅宗大师们呵斥狂妄之徒的习惯语,便反用老子所说的“虚心实腹”,认为是

“空腹高心”之辈,不足以言了。其实,要明白老子的“虚其心,实其腹”的真实

功夫,不如引用孟子的“其生色也,猝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

喻”最为确实。我们现在不是专讲秦汉以后道家神仙派的丹道方术,只因老子本文

的“虚心实腹,弱志强骨”的道理,牵涉到神仙丹道的养气、修气、练气等基本观

念,略加说明,事关专题,不必细说,到此为止。

赵宋是再次的南北朝

至于由《老子》这章后半段所引起的:“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

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的无为

之治的政治思想,在以往的历史上,常被误解,乃至被有些领导一个时代的帝王位,

有意或无意地歪曲它的作用,那就不能完全倭过在老子身上了。这种历史上的过谬,

最明显的事实,便是宋真宗的故事。

当五代的末期,由赵匡胤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跃登皇帝的大位以后,历来

的传统历史学者,秉承一贯的正统观念,都以宋朝为主。如果我们从历史统一大业

的观点来说,整个南北宋三百年间的政权,只是与辽、金,乃至西夏等共天下,彼

此分庭抗礼,等于东晋以后第二个南北朝的局面。如果从中国文化的立场来看,南

北宋与辽金元,都是服膺在中国文化的大纛之下,各有千秋,辽金的文治,比起宋

朝,并无太大的逊色。这一观点,也许是我对历史的看法不同,但大致不会太离谱。

尤其希望青年学者们,不要忽略了当时辽金的文化与中国文化大系的关系。

在我们的历史上,宋朝的建国,版图很小,治权所及的地区,实在小得可怜。

只是有宋一代,在学术文化上,比较重视文人政治,尊重儒家学术的地位,因此颇

受历来学者的汇歌赞扬而已。其实,当宋太祖赵匡胤当皇帝开始,玉斧一挥,北方

的燕云十六州,已非宋有。西南方的云南迤西、蒙自一带,又有以儒佛文化立国的

大理国存在,也不尊奉赵宋的正朔,如果以汉唐的建国精神来讲,先武功而后文治,

那么赵宋的天下,实在不无愧色。它的基本原因,因为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匡

义两弟兄,天生本质,都是军人而兼爱好读书的学者,因此对于军机兵略,深知利

害,不敢轻举妄动。从好的方面来讲,天性比较仁厚,雄长的气魄就比较薄弱,大

有如唐代诗人黄松非战诗所谓“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劝君寞话封侯

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慈悲怀抱。

因此,宋太祖赵匡胤的初期策略,极力从事休养生息,在安定中求俭约,希望

利用北人的贪得心理,以钱财来麻醉北辽,渐次买回燕云十六州的一半版图。如果

我们用现代的名词来说,他是想利用财政经济的策略,来统一全国。不幸的是他的

兄弟宋太宗赵匡义,没有全盘了解他哥哥的策略,继位不到几年,就把国库积存的

财币,用去了大半。到了宋真宗手里,既不敢战,又不敢和,进退两难,非常棘手。

好在肯接受名相寇准所坚持的决策,勉勉强强御驾亲征,博得“擅渊之役”一场军

事外交的胜利战。但在当时,几乎已把宋真宗吓破了胆。这些事实,在历史的实录

上,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寇准的胆识

讲到这里,再让我们多费些时间,稍微了解有关宋一代名臣寇准的表儒内道的

大手笔。同时也可了解一下,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精神,用之在臣道的精彩一

幕。寇准确是一位深信黄老之道的学者,在他担当军国大事的任内,家里还隐密地

供养着一位专修神仙丹道的道人。他的作风,大胆而缜密,豪放而平实,的确是深

得黄老之道的三昧。他在澶渊之役中,勉强着皇帝宋真宗御驾亲征,兵临前线,在

枪杆下办外交,实在相当冒险。而且当时在宋真宗的旁边,政府内部还有势力相当

的反对派。他却不顾一切,谋定而动。这比起三国时代,魏廷建议诸葛亮出兵子午

谷,还要冒险十倍,但是他居然做了。在这一件史实上,宋真宗肯听寇准的意见,

临事能够互相配合,固然也真的很可爱,但是他在前线,与敌人面对面的当时,却

不免战战兢兢,实在也很害怕,很想知道寇准的行动究竟有多少把握。于是派人去

侦察寇准在做什么,派去的人回来报告,这位身当重任的相爷,公然在这样危急的

前方,正与一班幕僚宾客们喝酒赌钱,漫不在乎。真宗一听,总算放心了大半。寇

准本来有好赌的习惯,但当时的赌局,真的是一场豪赌。他赌给敌人看,赌给宋真

宗看,其实,他比诸葛亮在后花园钓鱼、五路退兵的心情,还更紧张沉重,只是不

能不好整以暇而已。这就是道家的妙用,也就是老子的“欲取姑予”的姿态。因此,

也就难怪他在政治上反对派的死对头王钦若,事后趁间在宋真宗面前用了一句挑拨

的话,就使寇准再也不得重用,守真宗在澶渊之役以后,因为有事而回想起与寇准

当时的冒险,颇有复杂的矛盾心理,所以王钦若趁机便说,寇准在增渊之役,不能

算有大功,他只是拿陛下当一次大赌注而已。你看,只须一句便佞的口舌,就可害

人不用刀,杀人不见血。好在赵宋的皇帝子孙们,本质上还很厚道,换了别的昏君,

寇准的头,准会被他送到敌寇的手里去了。

24
 楼主| 发表于 2005-10-30 17:41:22 | 只看该作者

真宗贿赂宰相

尽管未真宗不敢再用寇准,不敢再谈统一的大业,运用输款和谈的政策,以图

苟且偷安。但是他知道全国的人心,朝野的士气,并不甘心媚敌,更非心悦诚服这

种半投降式的策略。那么,若要做到“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

则无不治”,就要另想办法。结果,他接受王钦若的建议,利用宗教来迷醉朝野,

安定人心,同时也可以自我安慰,仰仗神力来保佑平安。于是他就假托天神在梦中

来降,要他在正殿建“黄箓道场”一个月,当降天书、大中、祥符三篇等等诡话。

又使人谎报得天书于泰山,要群臣上表,推尊道号,自称为“崇文广武仪天尊道宝

应章感圣明仁孝皇帝”。从此以后,北宋的三百年天下,便与道教的神秘政策结了

不解之缘。后来自称为“道君皇帝”的迷信大师宋徽宗的北狩,何尝不是宋真宗的

前因所误。

一个国家的大政,绝对不能与宗教的作为混为一体,从古今中外人文历史的记

录上去求证,凡是宗教与政治混合的时代,政教(宗教)不分的国土,结果没有一

个不彻底失败的。不但污蔑了宗教,同时也断送了国家。政治,毕竟是现实智慧的

实际成果。宗教,始终是升华现实的出世事业。如果强调宗教就是现实世间的事,

那么不是别有用心,就非愚即狂了。所以,宋真宗要想利用宗教的迷信而“使民无

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的当时,最大的顾忌,就怕宰辅大臣——同平章事王

旦不同意。开始是试探,结果没有办法沟通。于是一方面由王钦若来婉转疏通意见,

一方面真宗派宫监夜里送重礼到王旦的相府上去,并不说明来意是为了什么要有这

样重的赏赐。这是当皇帝的公然贿赂大臣的杰作。因此弄得公正持重的名臣王旦有

口难言,只好随声附和。如果寇准不被挤出中朝政府,恐怕“神道设教”就无法作

为这个豪赌的赌注。后来王旦在临终时,虽然宋真宗亲自到病床旁边探病,御手调

药,每天还三四次派人询问病况,并由宫中送来薯蓣(山药)粥。但是王旦耿耿于

怀的事,却无法因此释然。他在临死时,还吩咐家人要把他剃了须发,穿上和尚的

僧衣,表示抗议,表示忏悔。自恨当时对“天书”的愚民政策,没有尽心竭力地劝

谏,认为是一大罪过。

我们引用了这一段历史的事实,来说明《老子》这一章“使民无知无欲,使夫

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被宋真宗反用的前因后果,当然并非老子的本

意,更不可随便又给老子背上黑锅。

总之,我们不要忘了老子著述的本意,首重效法自然道德的原则,假如人们都

在道德的生活中,既不尚贤,又无欲而不争,那当然合乎自然的规范,也就自然是

太平无事的天下了。《礼记·礼运》一篇的记载,首先说明孔子的叹息,也是如此。

时代到了后世,人人不能自修道德,人人不能善自整治争心和欲望,只拿老子那些

叹古惜今的话来当教条,那当然是背道而驰,愈说愈远了。

25
 楼主| 发表于 2005-10-30 17:43:21 | 只看该作者
OK !   精读老祖宗留下的智慧,提高国人的。。。
26
 楼主| 发表于 2005-10-30 17:44:06 | 只看该作者
请各位家人发表评论。
27
发表于 2005-11-3 11:14:18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辛苦了。

谢谢!

支持

http://lingxuefeng.51.net

28
发表于 2005-11-3 16:00:47 | 只看该作者
喜欢这部作品
29
发表于 2005-11-16 10:20:5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
30
发表于 2005-11-19 11:17:0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辛苦了

我要打印下来,一下子看不完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