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天生就具有战略性、扩张性。如果我们把资本看作是河流的话,这条河流和一般的河流不一样,它兼具流动性、扩散性、增殖性、方向性,是一种智能的水。我们现在就对于这种智能的水进行一些探讨,我的观点恐有不对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通常所说的资本,指的是产业资本。在各种经济活动中,起最终支配作用的,是产业资本。广义上的产业资本,包括工业资本(制造业资本)、商业资本、金融资本等(当然,金融资本是特殊的产业资本),而工业资本的含义更是宽泛,甚至涵盖了所有与工业投资相关的产业资本概念,例如农业、旅游业、建筑房地产业的资本等。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资本的投资经历了国家投资、国家主导下的外商参与性产业投资、民营资本投资、以及混合所有制前提下的混合投资。融资情况也不断发生变化,由国债融资转向金融机构融资和直接引进国外资本。在产业投资领域,外国银行的混合贷款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而在金融产业投资领域,对于非国有资本的开放也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QFII 已经达到20多家,甚至中国建设银行海外上市的同时还引进和国外战略投资者。从这些意义上来说,资本的战略意义十分重大,已经深刻影响到了我国市场经济的许多层面。
一、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互相渗透
工业资本逐渐由追逐原先的高额利润转向寻求更长远的利益回报。在市场经济还不很发达的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工业资本(无论是国家工业资本还是私人工业资本)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我们不去追究这段时期工业资本的原罪,尽管资本是永远贪得无厌的。依靠这段时期的国家法制不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工业资本取得了极大成功。
但是商业资本的发展就出现了与工业资本不一样的地方:随着旧的经济体制的逐渐瓦解,国家商业资本出现了大面积的亏损、萎缩;私人商业资本虽然从总量上还不能和国家商业资本相抗衡,但是它所具有的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强大生命力,却是国有商业资本无法比拟的。所以,从20 世纪80年代末以来,私人控制的商业资本迅速膨胀,并且有蔓延至工业领域的趋势。
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较量是两种资本的战略性较量。经过20年来的迅速发展,流通业的利润来源更多的是依靠返利、巨量销售额的支撑,因此,获得制造业利润份额正成为商业资本的目标。家电业巨头国美电器谋求收购家电业上市公司科龙电器,正是商业资本向制造业渗透的明显例证。而对于庞大的中间利润的丧失,工业资本是不甘心的,必然要采取办法进行补救。于是工业资本控制下的流通业也出现了——工业资本的一部分,正在向商业资本转化。
二、产融结合的误区
一直有人力图使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进行完美的组合,或者整合。一方面,产业资本的扩张需要金融资本提供支持;而金融资本则依靠产业资本作为发展基础。从GE集团的成功经验来看,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应该只是互相提供业务支持,而对于产融结合的最要命的地方——资金转换,则讳莫如深,不越雷池。正是因为美国发达的市场经济和完善的法制、经济体制,通用集团的产融结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中国企业何尝不想进行成功的跨越?但是国内对于资本扩张最为重要的制约——融资体制,依然没有明显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通道并不十分通畅。由于我们的金融体制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因此始终就存在民营企业的资金饥渴症。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产融结合,其结果只能是短期融资进行长期投资,最终产融结合成为竹篮打水,德隆失败成为再明显不过的例子。
(未完待续,期待有家人接上写) 2005年7月18日,rgan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18 12:05:5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