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读书评论] 《当和尚遇到钻石》

[复制链接] 9
回复
327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5-7-16 22:21: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破译一位佛学博士在商界成功的秘诀 亚马逊书店畅销书! 外表上,他是钻石行业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内地里,他却是一位取得藏传佛教最高学位的格西,他如何由普林斯顿的优等生走进佛门?他又如何在红尘中修行,将欠债五万美元的小公司,经营成年收入一亿美元的大企业? 他说,钱本身并没有罪过。这一切都在《金刚经》...... 台湾佛光山住持 心定法师 、台湾普腾电子董事长 洪敏昌 郑重推荐 智慧海书城 http://book.fjnet.com 当当 都有售(好像前者便宜)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5-7-16 22:22:22 | 只看该作者
<前言> 佛陀与生意 从一九八一到一九九八的十七年间,我很荣幸能有机会与安鼎国际钻石公司(Andin International Diamond Corporation)的拥有者,欧佛和尔雅·何兹瑞蓝夫妇(Ofer and Aya Azrielant)共事,并于公司的核心干部,一起创立全世界规模最大的钻石珠宝公司。 公司刚开始营运时,只有五万美元的贷款和包括我在内的三、四名员工。到了我离开公司,全新投入我设在纽约的训练机构时,我们的年营业额已经超过一亿美元,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员工更已经超过五百人。 最佳的实验室 在我投身钻石事业的这段期间,一直过着两种不同的生活。在进入这行业的七年前,我以优等成绩自普林斯敦大学毕业。就读大学期间曾前往美国白宫,接受由总统亲自颁发的总统学术大奖章,还曾接受由普林斯敦大学威尔森国际事务学院所颁发的麦肯奈尔学术奖。 这所学院给我的一笔奖学金,让我有机会前往亚洲,向西藏喇嘛学习。就这样,我开始接受西藏古老智慧的教育。到了一九九五年,我成为第一位获得“佛学博士”,也就是“格西”这个古老学位的第一个美国人。 这个学位得之不易,必须花上二十年的时间接受严格的训练与考验。从普林斯敦大学毕业之后,不管身在美国或是亚洲,我就一直都住在寺院里,并且在一九八三年受戒成为比丘。 当我的比丘训练有了扎实的基础之后,我的上师肯恩仁波切(Khen Rinpoche,仁波切意为珍贵的住持师父,色拉寺住持),便鼓励我进入商业界。他说,虽然寺院是学习佛教智慧的理想场所,但忙碌的美国办公室确是在真正生活中,试验这些智慧的最佳“实验室”。 有段时间我无法接受这样的想法,对于要离开小寺院的宁静生活颇为犹豫,对于一般美国商人贪婪、无情的形象更是耿耿于怀。然而有一天,师父对一群大学生做了一场特别有启发性的开示,我听完之后,便告诉他我愿意依照他的指示找份商业界的工作。 在那之前几年,我曾经在某次日常打坐中,有过某种灵视(Vision)。从那时候起,我就知道我会选择何种行业,那行业必然和钻石有关。那时我对宝石没有什么概念,珠宝对我来说真的也没有吸引力,家里更是没人从事过这行业。所以我必须开始一家家拜访钻石饰店,问他们愿不愿意收我当见习生。 以这种方式试着加入钻石业,有点像是报名加入黑手党。天然金刚石这个行业是个非常秘密而且封闭的圈子,传统上都仅限于家族成员参与。在那些日子里,比利时人控制着一克拉以上的大型钻石市场,小型钻石是以色列人的天下,而美国国内的批发市场,则是纽约四十七街钻石区犹太教哈西德派教徒(Hassidic)的地盘。 之所以有这种传统是因为,就算是最大间钻石饰店的所有钻石加起来,也只消用几个装皮鞋的包装盒子就能全部装完:上百万元的钻石要真被偷了,也根本没办法查得出来。你只要用手抓上一、两把放口袋里,连所谓的金属探测器也无法查出来。所以大部分的公司都只敢雇佣亲戚,更别谈雇佣一个只想玩玩钻石的古怪爱尔兰男孩。 跨进钻石业门槛 我还记得我拜访了差不多十五家的店铺,应征最基层的职位,结果没有一家成功。附近的小镇里有一个老钟表匠,建议我先去纽约的一家美国宝石学院(Gemological Institute of America),修几门宝石鉴定的课程。有了纸文凭会比较容易找工作;而且说不定上课时,还能遇上贵人。 我就是宝石学院里遇见欧佛·何兹瑞蓝先生。他也在那里上课,学习如何鉴定一些所谓“投资级”或“证书级”的超高品质宝石。要能分辨出哪些是价值极为昂贵的真正证书级钻石,哪些是假钻或是加工品,就要能看得出针尖般大小的细致缺口或瑕疵。更麻烦的是,许多微尘常会附着在这些钻石的表面甚至是显微镜本身,从而造成辨识上的困扰。所以实际上我和他可以说都在那里学习如何平心静气。 欧佛所提出的问题,和他检验、挑战每个既有观念的方式,立时教我折服。我决定请他帮我找份工作或者干脆要他雇佣我,于是我刻意去认识他。几个礼拜后,当我在宝石学院的纽约实验室考完期末考后,我找了个藉口区他的办公室找他,跟他要份工作。 幸运的是,那时他正巧有家分公司在美国开幕(本店在他的家乡以色列)。我于是试着说服他让我进他的分公司,并且拜托他教导我钻石这门生意。我说,“只要给我一个机会,我愿意遵照你任何的吩咐。我会把办公室弄整齐,把窗户洗干净。你怎么说,我就怎么做。” 他说,“问题是我没有钱雇佣你!这样吧,我跟这办公室的屋主谈谈。他名字叫艾力克斯·罗森豪尔。看看他可不可以和我分摊雇佣你的薪水。如果可以,你就帮我们两个做些杂务吧。” 我,一个普林斯敦大学的毕业生,就这样从一个一小时七块钱的小弟干起。每天背着一个普通的袋子,里面装满了待铸造或镶戒的金银珠宝,徒步从纽约热得冒烟的夏日,走到时有暴风雪的寒冬。 欧佛的太太尔雅、一个安静却极为聪明的叶门珠宝匠艾力克斯·盖尔还有我,会一起围在租来的唯一一张办公桌前,做钻石分级归类的工作、描绘新饰件,以及四处打电话找顾客。 我的薪水拿不到几次而且还不时被拖欠。欧佛常得打电话给他的伦敦朋友,拜托他们多借点钱给他。尽管如此,我还是很快就攒够了一笔钱,买到了我的第一套西装。之后有好几个月我每天都穿着这套西装上班。 我们常常工作到深夜,下班后我还得走一大段路,回到位于郝威尔亚洲佛教社区(Asian Buddhist community of Howell)寺院里的一个小房间睡觉。过不了几个小时,我由得起床搭乘巴士前往曼哈敦上班。 在我们的生意小有进展之后,我们将公司搬到了上城,那里比较接近钻石区。我们很大胆的雇佣了一位宝石工匠,在我们所谓的“工厂”,一个大房间内,镶制出我们的第一批钻戒。 过了不久,我获得了足够的信任。让我如愿以偿能够坐在一袋散钻前做分级归类。欧佛和尔雅还问我愿不愿意负责新成立的钻石采购部门(那时这个部门除了我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员工)。这个机会让我非常兴奋,马上就投入了这份工作。 内圣外俗的生活 对于我的世俗工作,我的上师曾告诫过我,叫我不要张扬我的佛弟子身份。我得蓄着和常人一般长的头发(而非光头),衣服也得穿的和别人一样。而且不论应用何种佛教义理,都得悄悄地做,不可浮夸和虚张声势。内在虽然是个佛教圣者,外表却必须和一般美国商人没有两样。 就这样,我没有告诉任何人,便开始应用佛教的义理来经营我的部门。在这之前我已经和何兹瑞蓝夫妇就责任问题达成共识。我负责管理这个部门的所有事务,以宝石来赚取稳定的利润。相对地,就员工的聘用或解雇、薪资与升迁,以及工时与职责等问题,我也有绝对的决定权。我的责任是准时交货并为公司赚取可观利润。 这本书就是我如何撷取古老佛经义理,将安鼎国际公司的钻石部门,从一无所有建立成一个年盈余数百万美元的跨国公司的故事。这家分公司不全然是我双手建造的,它的政策也不完全只遵照我一个人的意思。但是我可以说,在我任职副总裁期间所做的大部分决定和政策,都是依据你即将在本书看到的佛教原则而来的。 那么,到底我所说的是哪些原则?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三项来谈。 第一个原则是,要做生意就要成功,就得赚钱。在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里普遍存在着一个观念,认为一个追求精神生活的人总好像不应该赚钱、事业顺利。 其实在佛教教义里,钱本身并没有罪过。何况拥有较多资源的人要比没有的人更能多行善事。问题是,我们是用什么方式赚钱,我们了不了解钱从何而来、如何能叫它源源不断,以及我们是否以健康的态度去面对它。 整件事的症结在于,要用干净诚实的方法赚钱;要清楚了解钱的源头才能取之不尽,以及要用健康的态度来看待拥有金钱的这项事实。只要能做到这些要求,赚钱和修行这两件事情绝对不冲突。事实上,它也可能变成修行的一部分。 第二个原则是,我们应该能够享用金钱。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学会如何能一边赚钱,一边还能保持身心的健康。创造财富的过程不应该让我们身心俱疲,以致无法享用财富。一个为了做生意弄坏了身体的商人,根本失去了经商原有的目的。 第三个原则是,一个人应该能在最后回顾自己的事业时,告诉自己这些年来的经营是有意义的。这个事业就好像每个人生,一定都会有个尽头。 我们事业里最重要的时刻,也就是当我们最后回顾即有的成就时,我们应该能从经营事业与经营自己的方法中,看到一些永恒的意义,为我们的世界留下一些好榜样。 总之,无论是商业活动、古老的西藏智慧、甚至是人类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富裕自己的生命,达到自我内在与外在的丰盈。要能享受这份丰盈,就要能经常保持高度的身心健康才行。 除此之外,我们更必须要时时刻设法扩大这份丰盈的意义。这就是安鼎国际公司钻石部门的成功所给予我们的启示。任何人,不论背景、信仰、都能学会并应用它所启发的道理。 致富之道 到底这本书和其他商业书籍有何不同?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所探讨的内容,是源自于一本充满佛教智慧的古老经典《金刚经》。而上述的引文即是本书的伊始。 《金刚经》所蕴含的古老智慧,让安鼎国际钻石公司成为年营业额超过一亿美元的大企业。为了方便阅读,我们有必要让读者先略微熟悉这本重要经典,了解它在整个东方历史中扮演的角色。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5-7-16 22:22:52 | 只看该作者
佛光山寺住持 心定<推荐序> <推荐序>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麦可·罗区比丘,我不认识他,但是看了他写的《当和尚遇到钻石》这本书以后,令我对他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意。他外现在家相,内修菩萨行,身在商业界,实修清净行。特别是他具有高人一等的智慧,将《金刚经》融会贯通,运用万法潜能,发挥在商场的经营上,这是菩萨最高的修行——以无所得为方便,也就是汉译《金刚经》里的“应无所著而生其心”。 罗区比丘的道心坚定,虽然事业经营成功,但内心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位修道者,他尊师重道,对师父的指示从不敢疏忽或违背,在穿着上保持着端庄的形象。他奉行六度波罗蜜,布施财物,主持“亚洲经典机构”、“亚洲经典输入电脑计画”、进行色拉寺的重建。他持清净戒,恪守师父的慈示。他行忍辱,在钻石切割区的环境中,安然克服,而且乐在其中。他行大精进,初期、甚至长期,每天大约凌晨一点后睡眠,六点起身,前往工作,由此可见,事业的成功,不是光凭智慧就足够的。他修行禅定,注重内在潜能的开发,静坐禅观时,可以完全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千笔的交易,忘记“歌剧院”……他不断提升空性智慧——万法潜能的发挥。 这是一本值得所有企业家、实业家、特别是金融界的人士所阅读的一本好书,当然,更是所有佛教徒应读的一本好书,对于强调人间佛教的信徒来说,也是非常值得参考的。我认为,所有信仰西藏佛教的佛教徒,以及对西藏佛教好奇的人士,最最需要看这一本书。 佛教有所谓的三藏法师,精通佛经、戒律、论典的法,但如通某部分,就称经师、律师、论师、禅师等等,比较难得的是“譬喻师”,罗区比丘可以说是一位譬喻师,在本书中,他运用的一些譬喻,可以作为讲经说法的参考。佛陀说法之所以那么容易让人接受,就是运用譬喻,像《百喻经》、《法句譬喻经》、《法华经》之中的一品等等,总之很多就是。 传说《金刚经》有两系不同的解说。一、玄奘大师说:般若是能断的智慧,金刚是所断的烦恼。烦恼的微细分,到成佛才能断尽,身细难断,如金刚的难于破坏一样,所以译为“能断金刚(的)般若”。二、鸠摩罗什大师以金刚比喻般若。般若能破坏一切戏论妄执,不为妄执所坏;它的坚、明、利,如金刚一样,依本书的说明,罗区比丘以及西藏佛教教区,可能都是以玄奘这家系统的解说为主。 空性以万法潜能来解释,则对于《金刚经》里的经文,也很容易理解,一切法并无好与坏之差别,只是凡夫妄执才产生分别好坏对待,因此所谓佛法即非佛法,或者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以及无法可得,于法无所得,都能以此论义模式加以理解。 第五章说明完美世界与理想的事业,就可以理解《金刚经》里所说的,所谓庄严即非庄严。庄严是无自性的。 最令我感到高兴的是,罗区比丘解释业力的无表业,或对第八意识(阿赖耶识)的譬喻与说明,和我平时用全方位、全自动化的录影机的比喻说明一样。对于未深入佛法者,这种说明应该很容易令人理解与接受。总之这本书,应该是很具说服力的。我会介绍更多的人,来看这本书。 佛光山寺住持 心定合十
4
 楼主| 发表于 2005-7-16 22:23:17 | 只看该作者
--><导读> 切开迷蔽,发现清亮坚实的本质 刘婉俐 您是因何种动机而翻阅这本书的?是被封面的标题所吸引?对作者的身份感到好奇?还是试图为某种烦闷、愁困找寻解答?……或者仅是顺手掀开书页?不管是显意识或潜意识的动作,再那背后,一定有某种幽微的网络在牵系着、拨动着0。这些在脑海中、冥冥中飘忽闪逝的意念,能否以某种隐约的概念浮现,进而清晰地显影、落实,在于我们能否“清楚”洞见与掌握这些念头。 两年前,初次接到亚马逊网路书店的书讯,介绍这本由藏传佛教格鲁派格西麦可·罗区所著的《当和尚遇到钻石》(The Diamond Cutter:The Buddha on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Your Bussiness and Your Life)时,对映入眼帘的作者身份与题目之间的“落差”,感到十分新鲜、有趣。印象中,从未见过由僧侣所写的商业专书……尤其是作者罗区格西并未还俗,仍是以出家僧人的身份,跻身于纽约大都会中、经营着竞争激烈的钻石行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加上长久以来思考“结合世法与佛法修行”的问题,便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这本书合作者的来龙去脉。 在一篇由亚马逊书店记者布莱恩·布雅(Brian Bruya)所作的专访中,罗区格西提及他出家学佛的因缘、以及从一名僧人成为杰出钻石商人的经过。一九七四年,他在普林斯敦大学毕业前夕,母亲突然过世,不久后父亲与兄弟也相继往生。亲人的骤逝,让他对生命的意义产生了莫大的疑情,在亟于探索生、死问题之下,他离开美国、放弃原本打算继续深造的学业,到印度达赖喇嘛驻锡的达兰莎拉,进入了著名的色拉寺,研读佛学。 早先,罗区曾在纽泽西州一所蒙古寺院,跟随汪贾格西(Geshe Wangyal)学习了八年的藏文,娴熟藏语,因此能顺利进入佛学院就读。这位启蒙老师汪贾格西,是最早赴美弘扬藏传佛教的格鲁派僧人,以慈爱、宽博接引了不少当今美国藏传佛教界的著名学者,如哥伦比亚大学教授Robert Thurman、维吉尼亚大学教授Jeffery Hopkins等人,都是他早期的入门弟子。 之后,罗区于一九八三年在达兰莎拉落发为僧,经过多年的学习、并通过各级考试后,一九九五年获颁相当于佛学博士的格西学位。他在印度待了二十一年之久(一九七四至一九九五),其间在上师的建议下,于一九八一年回到美国接受“经商”的另一种人生与修持考验,并持续往返于印度与美国两地。几经波折、历练,成为纽约首屈一指的钻石商人。在事业成功的背后,有着常年研修佛法的精神力量,和随之而培养出的严谨、专注、诚信等特质做为支柱,这些人格特质,即是他在书中教导读者用以自我训练、成功致富的锁轮。 “切割钻石”的喻旨 《当和尚遇到钻石》这本书的特别之处,或者说,他值得推荐与阅读的原因,在于罗区格西跨越了世俗概念的鸿沟,将积极、正面的起心动念付诸实践,并指出了宽广、可行、充满建设性的商业经营方法。这个实践的过程,也同时涵摄了双重的层面:一是就罗区格西个人对上师的承诺、面对挑战与理想的层面而言,他弥合了世俗与出世生活的界域,将佛法融入商业生活中,另一方面,就书写目的、内容铺陈与章节架构来说,他也兼顾了理论与实践的部分,藉由叙述以僧侣身份,从是饶富竞争、压力的钻石行业,到获致成功的历程,来道出经商之路上所蕴含的空性、业缘道理,将佛法的修持与商业经营融合在一起。“钻石与僧人”,乍看之下,随易让人联想到又是一则商场传奇,但其实个中深藏玄诣。 从字面上来看,“切割钻石的人”指的似乎是作者——罗区格西在俗世的职业。但事实上,在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金刚乘)的传统中,钻石(金刚石)具有其丰富、深奥的象征意义——坚定稳固、无坚不摧却又清透明净的特质,代表了众生本具的佛性,也就是究竟空性的本质。因此,“切割钻石的人”,在内在的意义上,也就意味着洞澈本性、直见本心之人。这般的开悟者,在世间能无入而不自得,一如钻石般清明、稳定,不被任何环境所阻挠。 值得深思的是,这些“清楚、明晰、坚定”的现象,却是建立在“空性”的基础上,也就是“不执著”的态度上。这和书中前半部仔细描述的钻石行业特质,缜密、信实的职场运作法则,岂非自相矛盾?然而,最为奇特、奥妙的地方,也就正是在此显/空不二的互倚互成!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透显出佛法的奥妙与深意;而商业经验的佐证,也可确知空性不可捉摸的“存在”。 在此书中,罗区格西便巧妙地融合了这“实际”的商场现实法则,与“变动不居”的起心动念,将之适时、适切地纳入佛法的空性、因缘法则教授中。他也一再地表明,只要掌握以简御繁、以空置实的道理,诚信地待人接物,在激烈竞争的商场上,便能悠游、踏实而无往不利。 更进一步,有了对空性的认知和禅定修持的帮助,让原本受到僵化概念桎梏的创意与行动力,能够畅流、挥洒开来,更能增进效率、达到预设的目标。由于空性的广大、无碍,让蕴藏的心理铭印有了孵化的空间,而成形、展览,这便是此书后半部主述的焦点,亦是主导“钻石能否被成功、完美切割”的关键。 空与显、虚与实、出世与入世相辅相成,并行不悖;而罗区格西的经商范例与佛法修持也得以互相参照,提供了世人一个自我解套的蹊径——在物质世界中,同样拥有灵性修持的可能性,而在追求精神成长的同时,也可以善用眼前的物质媒介,使其成功助缘。 为此,罗区格西援引了一个兼具世俗与宗教意义的象征——钻石,来阐明内在的观点和潜能,其实比外在的现象有着更高深莫测的影响力,端看如何发现那足以切割钻石的(空性)力道,借力使力而已。从前半部详实的钻石行业描绘、到后半部的空性禅修指引,从日常生活到习性的转化,罗区格西仔细铺陈了一条引介读者自我修炼、超越外在冲突与挑战的道路,妥善地融合了佛法与商业的经营,将积极、良好的心态,转化为促使事业成功的主要动能。 僧人与商人、出世与入世 从僧人的身份,跨足诡谲多变的商场,这一路走来,罗区格西也历经自我调适、学习与磨练的各种阶段。他坦言一开始,在面对上师提出经商的建议时,也曾多所抗拒。因为在经济上,他承袭自父母留下的遗产,并不虞匮乏。但是,经商并非是为了赚钱或谋生而已,“上师要我经历一般人在日常生活所遭遇的困难,这样才能了解他们,进而运用佛法来帮助人们。”最后,在一次上师给予的特殊教授中,他终于了解到经商的积极意义,决心进入商界。 “我曾经在一九七五年的某次禅坐中,观知自己未来会从事钻石行业,因此就试着找钻石买卖的工作。”这是他投身钻石行业的缘起。但因不懂行规,他屡吃闭门羹,始终不得其门而入,直到遇见一位创业的老板,才蒙录用。“我无心赚钱,只想找到一个栖身之所就行了。”无心插柳的结果,累积了多年丰富的从商经验后,罗区格西在此书中综理出他“商场佛学”的心得结晶。 他认为经营商业之道有三:一是赚钱。二是乐在其中,三是以此创造有意义的人生。而乐在其中指的是身心的和谐与快乐,也就是此书援引《金刚经》“缘起性空”的道理,来说明、举证、指引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商场中,觅得喜悦、和乐的秘诀所在。许多人为了赚取金钱,付出了莫大的代价,失去了身心的健康和快乐,这样的人生又有和意义? 因此,罗区格西表示,真正的成功,来自于对心灵的关注,也就是对身心调和的重视,他以自己为例,指出妥善运用时间、开发心灵的力量,益能事半功倍。近年来,他更设立了一个名叫“证悟商业机构”(Enlightened Business Institute)的组织,专门教导商界人士如何透过禅修,来增长创意与智慧、加强“铭印”(imprint)的良善力量,《当和尚遇到钻石》亦是这个机构的参考用书之一。 在书中,罗区格西先引藏文《金刚经》的经文精华,阐明空性的“中性”特质,指出我们所有的概念与行动,皆受到“业力”——即心理铭印的深刻影响,并以钻石行业为例,说明铭印、相互关系(因果)的作用,这些作用是决定商业成功与否的背后主因。在第七章中,则详细罗列出读者可能面临的各种职场难题与改善的方法。接着,更以身体力行的“六时书”——自我检核、追踪的方式,来导正心念、维护内在的清明与安定。从理论到实践,从概念的厘清到可行的建议细则,《当和尚遇到钻石》提供了一个具体、有效、且融会“快乐、积极、有意义”的赚钱之道。 罗区格西融合经商与修持的成功事例,对许多认为两者互相矛盾的人来说,不啻是一种鼓舞和解脱。认为世法与佛法不能相容的观点,也可能仅是某种偏执的概念而已。此外,虽明知“佛法不离世法,离世觅佛法,犹如觅兔角。”但要如何真正在生活中实践佛法,以日常生活为道,甚至将认定为本是互相扞格的事物,融洽地治于一炉,往往不是“知”难,存在着认知上的盲点或偏见;就是“行”难,理论上虽了解,但实际上却做不到。尤其是在面临压力、挫折和矛盾时,要如何切实地运用佛法,来自助助人?在艰难的挑战的抉择当前时,又要如何保持清晰的思绪、平和的心情,做出最好的判断并勇于承担? 在《当和尚遇到钻石》中,从“空性”的见地出发,到“禅修”方法与“六时书”的自我心念检核等实践的修法,格西罗区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见、修次第,将佛法的修持与商业体系的成功法则熔于一炉,对于许多盼望能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寻访积极营生之道、或探索心灵深度与静谧的人来说,都是一个宝贵而重要的参考。希望有缘阅读此书的您,能从中获得许多启发和帮助,开创有意义、美好的人生! (本文作者为华梵大学外文系助理教授,研究藏传佛教, 并从事相关译述,本书即为其所推荐。)
5
 楼主| 发表于 2005-7-16 22:23:5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寻求ISO9000高人

当和尚遇到钻石 The Diamond Cutter (Geshe Michael Roach) shared by Jeffery SHIAU 9月23日 2002年 悟道 静心禅坐:完全忘记了时间,忘记千笔的交易,忘记「歌剧院」 道是无所不在: 可以是宗教,可以是禅修,可以是经营商业 经营商业之道有三:一是赚钱,二是乐在其中,三是以此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内圣外俗 我得蓄著和常人一般长的头发(而非光头),衣服也得穿得和别人一样.而且不论应用何种佛教义理,都得悄悄地做,不可浮夸和虚张声势.内在虽然是个佛教圣者,外表却必须和一般美国商人没有两样. 阴阳合一,刚柔并济. 要做生意就要成功,就得赚钱 佛教教义里,钱本身并没有罪过.何况拥有较多资源的人要比没有的人更能多行善事. 用乾净诚实的方法赚钱 以及要用健康的态度来看待拥有金钱的这项事实.只要能做到这些要求,赚钱和修行这两件事情绝对不冲突.事实上,它也可能变成修行的一部分.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我们应该能够享用金钱 应该学会如何能一边赚钱,一边还能保持身心的健康 健康地享受努力的成果 回顾时,告诉自己这些年来的经营是有义的. 看到一些永恒的意义,为我们的世界留下一些好榜样. 痕迹 不因得到甚麼,只因留下典范 金刚经 印度的希达多王子 解决众生痛苦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金刚代表万物的潜能,通常以「空」来表示. 《金刚经》正是为了这些才华洋溢,不屈不挠,具有悟性的人们(伟大的商业家 )所量身订做的. 铭印: 种子:习惯为善则愈行愈善 「空」:所有的事物都有利有弊,有好有坏,而大楼本身则没有好坏利弊,全凭我们看待那幢大楼的观点而定.这正是事的潜能. 你庆幸自己做了那件事吗 你会再做一次吗 你执著於它吗 无论我们从事件中获得令人愉悦或令人厌恶的感受,那感受并非来自事件本身.更确切地说,那些感受来自我们本身 铭印 一个负面的行为只能导致负面的结果,一个正面的行为只能导致正面的结果 植入铭印有三种不同的方法:透过行动,语言,以及思想本身 「态度」就可以制造最深刻的铭印 你可以选择永不停息的恶性循环或停止它并引入第一个正向循环 七种美好品质 布施是给予你所拥有的事物 持戒是善待他人 忍辱是放下瞋怒 精进是增长所有美好事物的喜悦, 禅定是全神贯注,远离邪念 智慧判断何谓真理, 慈悲是一种融合了对众生之爱的高度智识 七种美好品质 布施带来财富,美好的世界来自持戒 忍辱带来美好,卓越的成就来自精进 禅定带来宁静,自由来自智慧 慈悲成就我们所有的愿望 阴阳: 刚柔并济 为了「看见」自己的事业飞黄腾达,财源广进,你必须保持慷慨大度的心态,以在潜意识中植入正确的铭印.(布施) 为了「看见」自己置身一个幸福快乐的世界,你必须遵循伦理道德的生活态度,以在潜意中植入正确的铭印.(持戒) 阴阳: 刚柔并济 为了「看见」自己身体强健,充满吸引力,你必须避免愤怒,以在潜意识中植入正确的铭印.(忍辱) 为了「看见」自己在私人生活的工作场合中担任领导人物,你必须乐於利益,帮助他人,以在潜意识中植入正确的铭印.(精进) 阴阳: 刚柔并济 为了「看见」自己能够心思专注,你必须进行深度的禅修,以在潜意识中植入的铭印.(禅定) 为了「看见」自己心想事成,你必须了解潜能和心理铭印的原则,以在潜识中植入正确的铭印.(智慧) 为了「看见」自己和他人事事满愿,你必须培养慈悲心,以在潜意中植入正确的铭印.(慈悲) 快乐地解决问题 只是要追踪记录刮痕的来源和数量.没有指责,没有责备,也没有惩罚,只要让我们知道,每一个星期有多少只戒指出现刮痕,几天之内,刮痕就不再出现了,而且没有人觉得不痛快 理性的懊悔,下定决心改头换面 把一整天之中,你所从事的最好的三件事和最糟糕的三件事做一区隔.切记,不要评断自,己或感到罪恶愧疚;你只是记录一天的身,语,意的行为 意念强化 把你的心思专注於最好的三件事之上 背脊必须保持挺直 坐姿挺直,则神经系统的运作较佳,并且能够帮助你专注心神 把心系於一呼一吸之上 必须先呼气,再吸气! 努力试著去觉察在鼻内流动的空气的触感:吸进的空气比较凉爽乾燥,呼出去的空气则温暖湿润:享受静谧 使用正确的方法来打破了原本的恶性循环 当他人拒绝提供协助之时,你最不应该产生的反应即是以牙还牙.是实上,你应该以德报怨;你应该种下一个新的铭印,使你自己在未来享受他人鼎力相助的果实.而享受此一果实的唯一方法,即是主动协助他人,即使你曾经求援被拒,也要提供他们所需的援助. 拒绝负面行为不断循环的做法 你观想自己达成目标,成为你希望成为的人,最有成就,最有智慧,最具慈悲的人 你所面临的问题一个接著一个地远离消失;原本令你恼怒的人转而成为朋友,或调职或另谋高就.最後,你的周围都是自己所喜爱的人,在工作上互相激励,共创成功.晨间静坐除了提供应付工作困境的方法之外,也能够使你的心更加满足,更加平静沈著. 无相 假若我在身体被一节一节割下的时候,心中存有我相,那麼我的心中便会生出瞋恨,生出伤害他人的念头 在那三秒钟之间,你击败愤怒,避免种下负面的铭印 - 也同样可以让你松一口气 片刻的愤怒,或在心中植入类似的铭印,将你在未来经历数天,数周,甚或更长时期的业果 平息一刹那的愤怒 你拯救了自己免於无量的痛苦;你选择了不同的道路,避免了原先应遇的灾祸 化愤怒为力量 假若困境可解,何必心烦意乱 假若困境无解,郁郁寡欢又有何用 甚至在愤怒的情绪占满你的心之前,你已经击退了愤怒,因此你将发现,你能够立即「化愤怒为力量」,解决眼前的问题.你的心清晰明澈,你的面容平静沈著,你的心跳正常,你的呼吸平稳. 瘾:肾上腺素 : 障 在公司中,大多数具有才干的人都是工作狂.无论必须与否,他们都会拚命工作;而这些工作往往超出他们能力所及的范围.这种挑战使得日子变得有趣,也使得肾上腺素不断地分泌,在体内流窜;任何一个经理级的高级主管都深深明白,肾上腺素可以让人心醉成瘾. 圆圈日: 创新日 进入圆圈的目的,即在於脱离日常工作的常轨与单一的心态,进入各种不同的方向和领域 把心暴露於清新创造力的源头,即静默,以及过去的伟大思想,其中最重要的,或许是把我们的心带离自我中心的焦点 灵思泉涌是保持完全的宁静 一天三餐,不是因为我们需要一天吃三顿饭,而是我们真的想要吃三餐. 只要你的铭印使你认为那是一个问题,那麼它就是一个问题.当你了解了空性的意义,你就能够化任何危机为转机 没有一件事物本身是好的或坏的;一个人眼中的蜜糖,可能是另人眼中的毒药 完全地敝开心胸,迈向新的方向 - 试去探看他们希望你走上的新的陌生道路,不要频频缅怀过去熟悉的道路 让每一天都是美好的一天 如果我今天晚上即将死去,我要如此度过我生命的最後一天吗 死亡冥想的一个立竿见影的成果是:你简化了你的生活,拾弃你所拥有的事物,放慢你的生活步调.这是一种获得身心自由的开端 每一天你能够从事一些你真正感觉十分重要的工作 设身处地(身体互换) 到 无我无它 假装把你的心放进他人的身体之中,然後打开你的眼睛,注视著自己,看一看你(他们)想从你(你)身上获得什麼. 能力来自每一次你扩张自己,接纳他人的举动;也就是说,当你决定,在身体上与情感上照料他人如同照料自己的时候,你便获得了能力 无我无它 跳脱自己和对方,藉由无我无它的第三者的眼睛,注视著自己,注视著对方.想一想"他们" 在说甚麼, "他们" 在想甚麼, "他们" 能做甚麼. 世间第一等人 第一流事 想像每一个人都把其他人当做自己,当做自己的责任的世界!
6
 楼主| 发表于 2005-7-16 22:24:22 | 只看该作者
作者Michael Roach,是受戒的佛教僧人,出家前曾就读普林斯敦大学,其间在美国白宫接受由总统亲自颁发的总统学术大奖章。出家后,学习了22年,获得佛学博士学位。 从1981至1998的十七年间(83年正式受戒),因老师鼓励他从商,他和朋友一起创立全世界规模最大的钻石珠宝公司(Andin International Diamond Corporation),从只有五万美元的贷款和三、四个员工,到1998年的年营业额超过一亿美元,分布世界各地的员工超过五百人。 《当和尚遇到钻石》(英文名The Diamond Cutter: The Buddha on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Your Business and Your life)描述了他如何将佛法融入经商过程中并取得成功的经验。其中的一个章节,他针对四十六个典型的商业问题,提出真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此,我只摘录了一个问题的解答。 问题43:在你置身的商业和社会环境之中,好人吃亏,光明磊落一文不值;只有笨蛋才会信守伦理道德。解决方案:这个问题触及了所有商业问题中最严重棘手的部分;这些问题涉及了所谓的清静的“世界观”。相较于其他的领域,商场或企业领域的确比较重视道德,任何一个经验丰富的企业家都会告诉你,在一个高度重视道德的企业中工作,的确令人振奋;相反地,在一个把良善仁慈视为愚蠢可笑的眼界狭窄的工作环境中辛苦卖命,则令人自惭形秽。而只有铁石心肠、无动于衷的人才感受不出其中的分别。 如果你发现自己身处一个鄙视道德的环境之中,你必须了解,寻求外在的方法来避免周围环境的堕落腐败,不是当务之急;换句话说,就算你改变外在的环境,你可能也无法摆脱鄙弃伦理道德之人的包围。更确切地说,这一切都来自你自己的铭印。在过去数十年之间,我雇佣了数百名担任各种职位的员工;在这段期间,有少数几名员工突然向我提出辞呈。 我们之间的对话通常如下: “我已经决定离开公司。” “为什么?出了什么问题?有没有什么事我可以帮得上忙的?” “没有用的。某某人(此时员工谈话的对象,往往比他口中的某某人稍微位高权重)把我搞疯了。我没有办法再与他共事;他真的很不称职。我觉得,到另一家公司,为一个较具聪明才智的上司工作,我的表现会比较好。事实上,我已经参加了面试,并且接受了那家公司的职位。这是我离职前两周的预先通知。” “那好吧,我看我也留不住你了。我们还是继续保持联络,让我知道你在新环境的情况。” 。。。。。。 无论如何,大约三星期之后,你和先前离职的员工取得联系,询问他另谋高就的状况;反正,从中打探一些竞争对手的底细也无伤大雅。结果多半是,他似乎很满意新的职位,新的工作环境。于是你要求他在六个月之后再联络。结果几乎千篇一律的,你开始听到他对新公司发出相同的抱怨和牢骚。 你瞧,你的周围满是恶劣人士的铭印,无法经由操纵外在的环境而改变。西藏人说,当大多数人走进一个有着十个人的房间,我们发现自己非常喜欢其中三个人,非常不喜欢另外三个人,至于剩下的四个人,我们既不喜欢也不讨厌。如果我们再进入一个有着十个人的房间,结果也是一样。即使我们从三、四个相同的房间中选出十个深受我们喜爱的人,把他们全部集中在另一个房间,结果我们开始喜欢其中三个人,讨厌另外三个人。 这不是外在现实世界起的作用;事实上,根本没有这回事。我们心中的铭印才是问题的症结。切勿从你身处的企业向外寻求另一个更加健全的企业。你必须改变自己的铭印,使用强而有力的道德逻辑严格地培养诚实正直的人格,然后坐赏企业的转变。你的新铭印促成了企业的改变;逃离一个恶劣的环境,其实于事无补。
7
 楼主| 发表于 2005-7-16 22:24:48 | 只看该作者
目录 第一部分 致富之道 第一章 智慧的来处11 第二章 金刚微妙义17 第三章 金刚经的缘起29 第四章 万物的潜在可能47 第五章 潜能运用原则65 第六章 如何善用自性潜能93 第七章 走出商场的黑暗森林123 第八章 真诚行动,如愿成真197 第二部分 享受财富,安顿身心 第九章 在宁静中安顿生活221 第十章 保持心灵的清澈明净 237 第十一章 圆圈日的寂静255 第十二章 化危机为转机的空性 279 第三部分 回收前尘,了悟价值 第十三章 万物皆有尽时 287 第十四章 终极的经营法门309 第十五章 财富之源,无限经济331 后记:一贴金刚能断之商业哲学343
8
 楼主| 发表于 2005-7-16 22:25:16 | 只看该作者
mangazine.名牌2004年十大精英男性前言   李一言 一   麦克尔·罗区是普林斯顿大学的优等生,曾在白宫亲获美国总统颁发的学术勋章。而就在毕业前夕,母亲、父亲和兄弟居然在短时间内相继辞世。面对人生的大变故,当年(1974年),麦克尔只身来到遥远的印度学习佛法,试图寻找到人生的意义。   然而,在修炼七年之后,师傅却让麦克尔重返美国,接受“经商”这一人生考验,因为,那才是更真实的生活。于是,作为和尚的麦克尔回到美国,从一名钻石学徒做起,将一个靠贷款5万美元起家的小公司,做成年销售额达1亿美元的全球最大的钻石公司。其间,他还于1995年获颁佛学博士学位。   听起来,这又是一个关于成功的故事,虽然成功早已成为这个国家的时代主题—不同之处在于,这是一个和尚主动踏入商海并获得成功的罕见案例,因此,和尚的动机以及成功的经验,就有了那么一点特别的意义。   有意思的是,和尚宣称,作为副总裁的他在公司所做的大部分决定和决策,都是依据他所接受的佛教原则。这些原则有三:   其一:要做生意就要成功,就得赚钱。因为,拥有较多资源的人要比没有的人更能行善事。关键是要用干净诚实的方法赚钱。这样,赚钱也可能变成修行的一部分。   其二:应该能够享用金钱。创造财富的过程不应该让我们身心俱疲。一个为了生意弄坏了身体的人,根本失去了经商原有的目的。   其三,万事皆有尽头,所以,在最后回顾既有的成就时,应当从中看到一些永恒的意义。   总之,“无论是商业活动,古老的佛教智慧,甚至是人类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富裕自己的生命,达到自我内在与外在的丰盈”。   在本期杂志下厂的前几天,我看到这样一本名为《当和尚遇到钻石》的书。虽然它看似与本期的年度十大精英男性评选遥不可及,然而,我似乎还是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二   显然,麦克尔的第一原则是让我最初颇有些惊讶的。佛家讲究超脱之态,你很难想象它会有如此强烈的进取之心。但 “空不异色,色不异空”,宗教或许最终必须与世俗的生活、真实的人生相结合,才能具备更普遍的现实意义。事实上,麦克尔所遵从的这一原则,实际上与“资本主义之父”亚当·斯密的核心理论—商人的天职是赚钱—有着惊人的一致。   而联想到在2004年“过劳死”的爱立信中国总裁杨迈、麦当劳全球总裁坎塔卢波,以及刚刚英年早逝的均瑶集团的王均瑶,则使人对那第二原则产生颇多的感慨与共鸣。   至于第三条原则,则直奔人生的终极意义这一永恒的主题。在一个人人渴望成功的年代,时代的浮躁却让很多人遗忘于、甚至不屑于这一终极命题。然而,事实终将证明,遗忘了这一点,最终将有可能使我们在惘然中迷失根本的方向。   无疑,麦克尔是试图向世人宣示一点:商道与佛道在本质上应该是共通的。他的传奇人生经历,便是他给出的例证。   当然,这是一个孤证。不过我相信,但凡正确的理论,从根本上应该是相通的。但如同本期卷首语中所说,我们不太希望将这个有关商道的故事,被人简单理解成提供了又一重商业计谋和成功捷径—从佛学中寻找指导。因为在这本书中,这位佛学博士还非常具体地从 《金刚经》的经义入手,结合他的实际商战经历,来阐述这三条原则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他,并启发和指引着他的成功道路—我们之所以愿意引用这个故事只是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名佛学博士以其特殊视角所总结出来的这三条看似浅显的原则,实际上与我们一向倡导的中国当下精英阶层的个体选择与使命有着相当程度的重合。   三   去年这个时候我们曾经说过,“时间之箭正在指向一个繁荣的、活跃的、充满奇迹的黄金时代,而在此进程中,令我们久久难忘的,是那些正在涌现的、或者说曾经涌现的精英们的背影。”   我们仍然坚信我们的判断。回顾去年本刊评选的首届中国十大精英男性,不少人在逝去的这一年里依然停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有人在为攀上新的高峰积蓄力量,但也有人遭遇了人生罕见的大变故。短短飘忽一年的光阴,世界似乎已经发生了改变。   但或许这就是人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命运才是人生舞台上永恒的主角。命运的莫测,或许会更进一步地让我们回首自省:何谓精英,如何成为精英,以及何以是精英阶层的使命与个体选择?   何谓精英,自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本刊也曾进行过多次阐释。不久前桓雠笥言诓退哪恐械木⒏拍钍彼担暗苍谀芄簧羁檀俳贝牧煊蚰诘某隼喟屋驼撸次ⅰ!?lt;/p>   应该说,他确实概括出了精英阶层所应具备的首要特质。当下中国正在发生令世界瞩目的变化,身为精英,理所当然应是时代的重要影响者与推动者。而能够进入中国十大精英男性序列的人,更应该是其中的佼佼者。   《mangazine·名牌》2004年中国十大精英男性的评选结果,充分体现了这一特质。最后当选的十大精英,高度集中于公共管理、商业、学术、文化艺术、体育、娱乐等领域,在这些对时代有着巨大影响的领域,他们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因此,如同“做生意就要成功”一样, 《mangazine·名牌》愿意旗帜鲜明地为时代精英们的卓越表现鼓与呼,愿意为嗅觉敏锐地把握时代脉搏和商业机会的人鼓与呼,愿意为每个个体的成功鼓与呼。   但仅有如此,还远远不够。在命运和历史面前,再强大的人类,仍然渺小如斯。   因此,回到第二条—“成功的过程不应该让人身心俱疲”。虽然多数时候,惟勤奋者方能成功,但生活绝不应是苦难的修行,且20世纪的历史早已证明,对于任何试图泯灭与压抑个人欲望与世俗幸福的乌托邦尝试,都应该予以足够的警惕乃至于拒绝。即便是成功的欲望,也绝不能扭曲个体的心性自由与世俗快乐。所以,我们也愿意以高扬的态度,赞同享受的生活、自由的人生、和谐的社会,以安顿我们日趋劳累的身心。   不过,这也只能使我们获得自身的逍遥。这时,便需要有第三条—对终极价值的追问。   因为,在一个社会,如果人人都将成功视为惟一的目的与价值,那么,整个社会将彻底变成冰冷的丛林与残酷的战场。所以,惟有时不时追索人生的终极意义,精英们才能更加清醒地把握此生的航向。毕竟,“人生百年矣,奄忽若飘尘”,毕竟,人生仅有一世,万物皆有尽时。   据说,每逢满月或新月之时,西藏的僧人们都会吟诵一首诗文如下:   “学习看清依缘而生之万物   如同星辰,   如同你眼中之困境,   如同一盏油灯,一个幻象,   如同露珠,或如同泡沫;   如同一场梦境,或如同闪电,   或如同一朵云彩。”   在一个喧嚣向前、高歌猛进的年代,或许惟有在片刻停留、静止中观照这一些,我们才能更加发自内心地想到温情、想到回报,想到爱,想到慈善,想到节制,想到和解,想到满足,想到宽容。   也惟有如此,精英们才能真正地成其为精英。人,也才能真正地成其为人。   而我们,也才能更加从容和坦然地面对这个剧变的时代,并做出自己的选择。
9
 楼主| 发表于 2005-7-16 22:30:33 | 只看该作者

刚刚在栖息谷注册,发个帖子做点贡献,同大家结个善缘。

今天刚买到这本书,觉得很不错,在台湾更是有很多好评,推荐给大家。

早上去北师大听了托尼巴赞的演讲,也要在栖息谷向前辈学习MINDMAP了,请多多指教。

10
发表于 2005-7-22 17:30:58 | 只看该作者
哈~~此书我也在找呢,谢谢兄弟推荐,不知道家园能否下载~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