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来看安利的事业模式,它主要强调的是永续经营的概念。还是回到企业本身,企业的生存决定因素是其产品或服务是否总是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在完美的事业模式也必须以企业生存为依托。这并不是安利是否倒闭的问题,而是安利的产品是否具有持续竞争力的问题。 通过前面的平均年收入分析,我们知道安利生意伙伴的平均年收入很低(几千元)。结合安利业务代表开展业务模式的现状——大都从亲戚、朋友开始,我们可以估计大部分人的生意就停留在亲戚和朋友范围之内。也就是以唯心考虑问题的模式必然会碰到市场的客观限制,换句话就是决定事业模式的成败因素不是个人的努力状况如何,而是每个人可能碰到的微观市场。所以的确有人成功,但成功却会因人而异,也就是每个人做生意的素质、技能和人际条件有决定性的作用。安利看似完美的模式是快速成功的一个幌子,它的建立基础是从激励消费者购买出发,而不是从帮助一个人成功出发,这点很重要。飞翔是人类一直以来的梦想,但只有在各种空气动力学、物理学原理出现之后,上天才成为可能。 下面我总结说说安利销售代表普遍存在的思维误区: 1、“别人能成功自己一定能成功”。这句话作为潜意识暗示能激发每个人的潜能,有利于培养做事的信心和韧性。销售代表往往听到的是这句话的正面含义,但如果把这句话偷换成“做安利一定会成功”就是有目的的故意。每个人的潜能是巨大的,如果这种潜能被激发出来,个人成功的概率就会增加很多,但这种成功暗含了你的兴趣,性格,特长等个人特质。所以,成功含有成为好的艺术家、政治家、管理人员、企业家、销售人员等众多门类。个人能够结合自己的特质寻找好方向,比潜能激励更有意义的。也许所有的业务代表都能做好销售和团队建设工作,但不一定只能在安利得到成功。单纯追求同一成功模式就必然会碰到不具备核心竞争力而陷入群体性竞争的境况,群体性竞争结果就是成功概率变小。假设18万人演变成180万人,市场需求增加往往不可能如此变化,因此市场相对需求却会变得更加狭小。在180万人追求同一成功模式的情况下,个人成功的概率却会急剧萎缩。现在的情形变成这样一个悖论:每个业务代表把事业的成功建立在发展更多的下线前提之下,这样做的结果却是每个人的成功概率却降低了。(注意安利的成功是以金钱为衡量。安利总的市场份额总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收入总额之下更多人参与分配必然会降低每个人的平均收入,也就是每个人的成功概率)。似乎可以无限发展的完美事业,却面临着每个人成功概率的降低的事实,但安利却可以拥有了更多的消费客户从而赚取更多的利润。安利公司的成功与业务代表的成功方向是不一致的,所以安利鼓吹“做安利一定会成功”是为了自己和少数人的利益,置他人利益不顾的不友善商业行为。 2、“安利的企业文化很好,能学到不少东西”。我已经说过安利的企业文化、奖金制度和事业制度的可能不为人知的一面。业务代表往往由于自己缺乏经验,接触到一些具有正面意义的话,往往就会把上级当作权威、老师。在成功欲望的驱使自己不成功的自我怀疑和老师成功了的不断暗示之下,情感就会发生无意识转移,从而建立起了“他说的话就是对”的脆弱心理模式。这样的心理模式为安利销售产品铺平了道路。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没能够一分为二的辩证看问题。局部的好并不能代表整体的好。既要看到安利有人成功了,也要看到很多人并不成功。业务代表往往把这样的事情对立起来看,他们会认为安利有人成功了,自己又向往成功,所以其他人不成功是做事方式不对,不是自己学习的对象(事实上安利的上级会告诉他们远离反对自己的亲戚朋友,这样会维持思维片面性直到形成思维习惯)。同样一句话,可以正说也可反说,但他们缺乏判断力。比如坚持,好的理解可以当作一种在正确方向下达到成功的毅力,同样也可以坏的理解为在一个错误方向上的固执。每个人都有自我认同的心理趋向,安利的教育体系做到了让业务代表自我认同“做安利不成功就是自己的失败”,从而开始顽强的坚持做下去直到某天坚持不下去。如果安利不好也比不意味所有的都不好,同样安利有好的东西但不是所有的都好。 3、“只是转换一个品牌而已”。我们说一句话很容易,但必须考虑到做一件事的背景。我们知道品牌有一般品牌、中等品牌、顶级品牌的实物差异,价格自然有差距。一个理性的消费者选择一个产品通常会考虑产品的质量、价格、服务等。在竞争的市场,他会比较多个方面的差异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产品。通常我们说的品牌产品一般具有较高的质量和价格和服务,这样必然会让顾客选择起来更加慎重。事实上品牌具有顾客忠诚度的内涵,也就是说选择夏奈尔香水的人一般不会选择安利的香水。所以,安利简单的一句话其实隐含了市场的复杂性,任何一个营销专家都知道品牌的转换是比较难的,选择新的品牌却相对较易。这句话到业务代表的理解就变成反正我要使用的,用别人的不如用安利。如果安利的价格、质量、服务确实有很好的竞争力,这样的选择没什么问题。事实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企业能生产价格、质量、服务都胜竞争对手一筹的无差别化产品,用任何正常的销售模式都能实现飞速的成长。安利的产品是这样的吗?如果是,那安利费尽脑汁设计直销体系有什么必要?如果直销体系是完美的,集那么万千宠爱于一身的49年安利或者35年贝瑞德体系下的安利,为什么没有成为美国企业界的神话,确只能在发展中的中国创造全球半壁江山。那么业务代表选择安利产品的情况众所周知,只能说安利的教育造就了一批非理性消费者。 总结一句话:安利安利设计了一套具有隐蔽欺骗性的制度,利用了语言、心理学等诸多与他人信息的不对称,来引导一些中国人走向非理性消费从而达到自己盈利的目的,其结果是安利对他们造成了“非诚信经营”的事实伤害。 上、下两篇我已经对安利的负面影响作了很多剖析,本篇将试图分析一下安利成功的方面。事实上有一些人在安利也得到了成功,我们并不能无视这一点。 我认为安利是一个企业,它自然有企业运作的战略和策略。比如与zgzf的公共关系处理,好的广告推广,赞助一些活动等逐步给公众建立一个具有很多正面形象的企业。也就是说,它在公众的潜意识里建立了一定信任度,这对产品的销售是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的。 同时它也积极主动适应中国的需要改变一些经营方式,作出一个好的企业应该做出的选择。也就是说安利在企业运作的层面上,具备成功的形象。这一点,是对营销人员的极大鼓舞。如果作为一个传统销售模式的企业,它能够激发员工的效能也有可能会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成功局面。 现在看他的第三体系为什么也有人会成功?其实很简单,即使安利模式是一个不完善的模式也总有人会成功。就比如在任何夕阳产业里面总有优秀企业,在任何一般环境下总会有一些优秀的人,但社会不可更改的规律是成功的人总是少数。具体到安利的模式,我认为要想在安利成功应该具备以下条件:一、生意人的心理,就是逐利心理。有个代表教条的认为做人要诚信,他的依据是“我没使用过产品就对顾客说产品怎么好,我觉得做人不能不讲诚信”,我告诉他“顾客从来不认为你卖什么东西就一定要你先消费什么东西,同时,你对顾客的诚信需要你用结果去证明,你可以寻找第三人证明产品不错,你也可以告诉顾客不好不收钱等”。这里面暴露出这位销售代表对销售的无知,我以为他这样的消极销售心态不会帮助他成功。因为销售的积极心态是指没有条件去创造条件,消极的心态却总是找容易做到的事去做。自己掏钱解决诚信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给别人说模式完美却不追求结果也是容易的事,花点钱去接受培训也是容易的事。不知安利的积极上级们是否认同我的说法?我指的生意人心理是个比较微妙的东西,不是教条,全靠自己去把握。但在安利做一定要具备这样的心理。 二、建设团队的能力。几乎每个安利人的成功都寄希望于发展更多的下线,也就是发展自己的团队。这是一个综合能力,应该包含领导力、演说能力、沟通能力、行动能力等。但就我听讲座的感觉,在安利演说能力很重要。当然演说有激昂型、真诚型等,总之说出的话一定要能让人相信。 三、销售能力。本来对一个销售人员而言,最重要的是推销能力,但在安利可以放在第三位。 上面几个条件并不困难达到,有人一年就可以,有人5、6年也可以。这些都是个人层面的条件。在社会层面条件如果具有高消费的朋友圈子、有影响力的权力中心关系、安利高层的支持(参见中篇第二个陷阱)等,那事业发展也会顺利一些。 能达到上述条件的人不知在18万中占多少,但具备的人也不一定成功,因为你还需要坚持。记住成功的概率为多少! 我本人客观听说安利的产品质量可以,也客观的认为如果一个业务代表决定要做安利也可能会成功,尤其是执著的去做。只要有万一,就有可能;如果不可能,也可以假设如果可能的话又如何。记住,做与不做都是个人的自己选择,选择了就要为自己的结果承担责任,也就是说即使失败了,也要从失败中学到经验和教训,学到做事的智慧,那么你其实并没有失败。 事实上,任何环境都是人成长的平台,安利是一个平台,也许只是一个普通的平台,仅此而已。失败不能寻找平台的借口,这是正确的。 通过上、中篇、下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整体性结论了那就是安利有其成功之处,也能为他人成功提供一个平台,但安利为了达到销售产品的目的,使用了大量带有片面甚至欺骗的语言、信息诱导消费者,就是“非诚信经营”。也许,这是第三体系的错,跟没有雇佣他们的安利企业无关?谁会相信,不正是安利为第三体系提供了谎言的基础,安利又有何可以证明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体系和模式会不断制造谎言。 最后的声明:国外安利的模式状况不清楚,国外从业人员状况也不清楚,所以本文会有不全面的地方,但我只是针对国内的现状提出分析。 绝对化的安利模式没错,但人用起来就会加入谎言造成欺骗。是人的错误吗? 如段落标题:可接受的安利模式转变其实很简单,客观公正的发展自己的体系,诚实面对经营,但这样的结果会如何?安利能做到吗?或者说安利的第三体系能做到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