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转贴某人的读后感 这几日突然对读书感到陌生起来,不知道为何读,也不知如何读。当我把这个看似很可笑的问题讲给儿子听时,他说我会不会象“邯郸学步”那样,太在意书中的东西了,反而忘却了一些基础的东西,说着并在我面前学起了那个燕国少年爬着回去的姿势,真是好笑。儿子的这个比喻有一定道理。 方军的“读书”中,介绍推荐了《如何阅读一本书》,也许能帮我释解眼前的困惑。于是找来这本书,仔细阅读起来。 首先对困扰我已久的一个问题,在这里找到了根治办法。长期以来,我发现我读书的速度非常的慢,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理解能力跟不上,特别是《西方哲学史》,总是拿起来读没有几天,由于无法彻底理解作者所阐述的观点和思想,在翻来覆去的大脑思索后,所有的兴趣几乎消失殆尽,于是又把它束之高阁了。而《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就这个问题指出: 在第一次阅读一本难读的书时,不要企图了解每一个字句。这是最最重要的一个规则。不要害怕,或是担忧自己似乎读得很肤浅。就算是最难读的书也快快地读一遍。当你再读第二次时,你就已经准备好要读这本书了。 只注意你能理解的部分,不要为一些没法立即了解的东西而停顿。继续读下去,略过那些不懂的部分,很快你会读到你看得懂的地方。集中精神在这个部分。继续这样读下去。将全书读完,不要被一个看不懂的章节、注解、评论或参考资料阻挠或泄气。如果你让自己被困住了,如果你容许自己被某个顽固的段落绑住了,你就是被打败了。在大多数情况里,你一旦和它纠缠,就很难脱困而出。在读第二遍的时候,你对那个地方的了解可能会多一些,但是在那之前,你必须至少将这本书先从头到尾读一遍才行。 第一篇 阅读的层次(第1章):
阅读的规则: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 第一章 阅读的活力与艺术 阅读一本书要追求的目标: 为了消遣、获得资讯、增进理解能力(方军在读书中只指出了“增进理解能力”,也许是为了强掉只有这一目的,才是更高意义上的阅读,而且本书旨在重点论述这一目的。)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作者打了一个比方:作者与读者就象一对棒球赛中的投手与捕手一样,投手有控球的能力——快速球、曲线球、变化球、慢速球等,那么捕手就要有应对这种不同技巧球的能力;写作者总是想把自己的观点及见解传达给读者,而读者要想完全理解作者的意图,就要明白作者表达问题的技巧,进而理解作者的主旨。 但是,我认为这两个比方却有一个根本区别:棒球赛中,比赛双方的目的并不一致,一方想方设法故意设置障碍,阻挠对方接球,存在着目标不一致性;而写作者在书中虽然也运用各种技巧,是为了让读者更好的“接球”——深入浅出地阐述意旨,更好地与作者沟通,让读者更易接受他的见解和观点,二者的目标相同,所以只要是作者“投球精确”,读者主动阅读,并使作者的技巧与读者的技巧融合起来,最后才有可能完全或部分达到共同的目标。 阅读就是学习,是跟一位缺席的老师学习: 作者的这个比喻很好,一下子就把阅读的性质阐述清楚了。在这里,作者首先把学习分为“经由指导型的学习”和“自我发现型的学习”。前者指的是倾听,面对面地跟眼前的老师的学习;后者指的是阅读,跟一位缺席的老师学习。 不管哪一种学习方式,思考是最重要的;但并不是全部,阅读的艺术还包括:敏锐的观察、灵敏可靠的记忆、想像的空间、训练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 第一篇 阅读的层次(第2-4章) 阅读的规则:努力越多,效果越多。 第二章 阅读的层次 阅读的层次:作者就每个层次用一个或几个问题来表述,使之形象化,容易被人理解各个层次的关键所在。如: 基础阅读——这个句子在说什么? 检视阅读——这本书在谈什么?或这本书的架构是什么?或这本书包含哪些部分?或这是哪一类的书(小说、历史,还是科学论文)? 分析阅读——在无限的时间里,追寻理解的阅读(本书的重点)。 主题阅读——又称比较阅读(本书的重点)。 第三章 阅读的第一个层次:基础阅读(略) 第四章 阅读的第二个层次:检视阅读 检视阅读一: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自认为这部分所列举的略读习惯,我基本上已做到,故略)。 检视阅读二:粗浅的阅读。这里所列举的规则很重要,我应在这方面多加注意。这个规则是: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 第一篇 阅读的层次(第五章) 阅读的基本规则:找出问题,然后回答问题。 第五章 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 主动的阅读基础:一个阅读者要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 在阅读时要提出问题来,并在阅读过程中试着去精准、正确地回答这些问题: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是在谈些什么?找出主题。 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作者的想法、声明与论点。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作出自己的判断。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是资讯、意义,还是有什么启示,列举。 后面,作者还强掉了勤记笔记的重要性,并列举了几种记笔记的方法,还根据阅读层次的不同,所作的笔记内容也不同的特点,把读书笔记作了分类,即:结构笔记、概念笔记和辩证笔记。 总观第一篇,作者给我们列出了几条阅读规则、四个阅读层次、作笔记的方法及笔记的种类,还强掉阅读过程中要有阅读技巧等,这些所谓的艺术或技巧,看似很繁琐,其实只要经常一步步的练习,渐渐就会成为习惯,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太费劲,就象一日三餐一样,变成了自我需要的一种,自然而然地实习之。正如作者所说:为了忘掉这些单一的动作,一开始必须先分别学会每一个单一的动作。 小结:第一篇的1-5章,相对来说内容较为简单,我把认为对自己有益的或原先模糊不清的部分作了以上笔记;从第二篇开始,进入分析阅读层次,作者会介绍一些阅读的方法及技巧,这才是本书的重点、难点,是对自己以往阅读习惯的一个极大挑战,但正是在这里,才是把阅读水平提高一个台阶的重要一环,所以一定要耐下心来,细读、精读,并多加练习,使之真正成为属于自己的一本书。 第二篇 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第6、7章):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规则,共有四个: 1、依照书本的种类与主题作分类(六章 一本书的分类)。 给书分类的必要性:作者在这一章结尾指出,正象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教法一样,不同的课程也应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平时学生对老师的讲课的方法,要有一定的回应;书本与阅读者的关系,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相同的。所以,既然书本所要传达给我们的知识不同,那么对我们指导方式也会不同。如果我们要跟随这些书本的指导,那就应该学习以适当的态度来阅读不同的书。 书的大致分类:虚构性的作品(小说、戏剧、史诗、抒情诗等)和论说性的作品(哲学、科学、政治等);后者又分为实用性作品和理论性的作品两种。 理论性作品的涵义:它所关注的是去明白或了解某件事,教人们这是什么。它可以分为历史、科学(心理学、几何学、物理学)和哲学。科学和哲学类的作品有时比较难以区分。通常科学家会从他特殊经验的结果作论证,哲学家却以人类的共通性作例证。 实用性作品的涵义(第十三章):它是教人如何去做想要做的事,或认为应该做的事。它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说明规则类的书,如烹饪书、驾驶指南等,这类书的主旨就是这些规则,其中的论述是为了证明这些规则的确切可行;另一种是阐述形成规则原理的书,如经济、政治、道德等,那么这类书的主旨就是在说明某件事的状态,论述是为了强掉状态的真实性。它与纯理论性的作品不同点是:实用(行动)。 2、用最短的句子说出整本书在谈些什么(七章 透视一本书) 。 方法:(1)、根椐整本书的结构,发掘故事的主要情节,并以此情节为主干,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 (2)、找出作者的整体内容设计,一般来说,作者会在前言中开宗明义,简要告诉读者整本书要说什么。所以只要读者能把它找出来,并简明扼要地把它复述下来就可以了。当然,有时还需要读者去补充。不管怎样,我们要善于用简明的语言来表达。 3、按照顺序与关系,列出全书的重要部分。将全书的纲要拟出来之后,再将各个部分的纲要也一一列出(第七章)。略 4、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第七章)。略 第二篇 阅读的第三个层次: 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的第二个阶段:找出一本书到底在说什么的规则(诠释一本书的内容),共有四个规则: 5、诠释作者使用的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第八章 与作者找出共通的词义)。 要想理解作者著书的目的,必须从每个字、词入手。作者每用一个字、词,都有一定的意义,如果读者能充分领会,并与作者达成共识,才能说明读懂了作者的语言。这里,首先问题是找出一本书乃至其中一个章节的关键字、重点词,然后分析通常情况下,它有几种含义,而用在这里,到底是其中的哪一种,并联系上下文来判断。 初读这个部分时,我脑海里一下子闪现了庄老师近段的读书方法:网络互渗阅读法。也就是在阅读时,找出一本书中一个字、一个词的出现频率,分析它们的意义,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6、从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第九章 判断作者的主旨)。 什么是关键句:作者在这里指出,从作者的角度来看,最重要的句子就是在整个论述中,阐述作者判断的部分;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看,最重要的句子就是需要读者花一点努力来诠释的句子。 如何找出关键句:(1)、作者的帮助。字句下边的下划线;句子的不同印刷体;书本开篇,很明显的位置就加以说明等。(2)、读者自己找。如: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甚至困惑的句子;找出关键句的文字来,进而找出最主要的主旨的线索。 找出主旨:(1)、读者用自己的话来说述说句子的主旨,而不是仅仅打乱作者的文字写作顺序,或增减某些个别字来表达。(2)、尝试举出读者自己所经历过的主旨所形容的经验,或与主旨有某种相关的经验,来测试一下自己是否懂得这个句子在说什么,即主旨。 7、找出作者的论述,重新架构这些论述的前因后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张(第九章)。
作者语:如果可以,找出书中说明重要论述的段落。但是,如果这个论述并没有这样表达出来,读者就要去架构出来。读者要从这一段或那一段中挑选句子出来,然后整理前后的顺序的主旨,以及其组成的论述。 8、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未解决的。在末解决的问题中,确定哪些是作者认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第九章)。略
第二篇 阅读的第三个层次: 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的第三个阶段: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的规则 A 、智慧礼节的一般规则(第十章 公正地评断一本书) 作者语:一本好书值得主动阅读。主动阅读不会为了已经了解一本书在说什么而停顿下来,必须有评论,提出批评,才算真正完成了这件事。所以,读者必须懂得如何评断一本书,就像必须懂得如何才能了解一本书的内容一样。这第三组的规则就是引导读者在最后一个阶段训练自己的受教能力。 (9)除非读者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 要克服光说不练的毛病。 (10)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 理性表达的意见。 (11)在说出评论之前,读者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 找出争议点,分别用事实说话,即理论基础。不过,什么是真正的知识,哪些是个人观点,二者评断的标准是什么,作者没有祥细说明,我有些糊涂。 B 、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 (12)、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13)、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14)、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15)、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如何阅读一本书》开篇就介绍了读书的目的:为了消遣、获得资讯、增进理解能力。当时对“增进理解能力”这一条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解,认为它和“获得资讯”没有什么差别。可随着进一步的阅读,我愈来愈发现“增进理解能力”所包含的深层意义。具体的我将在全书读完后详细叙述,现在只就印象最深的一点结合实践简单说一说。 《西方哲学史》我读了近一年时间,可到现在仍未通读一遍。过去我一直以为,我之所以举步维艰,我把这一切归咎于中西方文化、思维的不同,因为书中每一章、每一节,甚至每一段、每一句,我都要花费半天时间去理解,去品味,这是读了二十多年书没有碰到的情形,就算是古汉语中多么生僻难懂的字、句,联系一上下文,也能品摸个大概。为此我很沮丧,我找不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今天我重新拿起《西方哲学史》,以新的眼光再来看它,才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对我来说,是一本完全未知的领域,也就是说我过去所受的教育中,很少涉及这些内容;而我只以获得资讯的眼光、心理和目的来简单处理它、对待它,所以才会难以接受,也就是说出发点从一开始就不正确,所以才会走上以往的歧途。现在才明白,对它,只有从小学一年级的水准来一步步学起,慢慢体会那些先哲们的思想,才能渐进佳境。我想这是一个艰难的理解过程;而唯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达到读这本书的目的:增进理解力。 注一:阅读的两种意义:第一种意义是阅读报纸、杂志,或其他的东西时,凭我们的阅读技巧与聪明才智,一下子便能融会贯通了。这样的阅读能增加我们的资讯,却不能增加我们的理解能力,因为我们在开始阅读之前,我们的理解力就已经与他们完全相当了。第二种意义是一个人试着读某样他一开始并不怎么了解的东西。这个东西的水平就是比阅读人高上一截。这个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能增进阅读者的理解力。 注二:《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指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是为了增进理解而阅读?有两种状况:一是开始时不相等的理解阅读。在对一本书的理解力上,作者一定要比读者来得“高杆”,写书时一定要用可读的形式来传达他有而读者所无的洞见。二是阅读的人一定要把不相等的理解力克服到一定的程度之内。虽说不能全盘了解,但总是要达到与作者相当的程度。一旦达到相同的理解程度,就完成了清楚的沟通。 注三:蒙田说: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第一种无知是连字母都没学过,当然无法阅读。第二种无知却是读错了许多书。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伯称这种人是书呆子,无知的阅读者。总有一些书呆子读得很广,却读不通。希腊人给这种集阅读与愚蠢于一身的人一种特别的称呼,这也可运用在任何年纪、好读书却读不懂的人身上,他们就叫“半瓶醋”(Sophomores)。 注四:《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说得好,任何实用的书只是教人们某种方法、技巧,它并不能顶替我们去做什么,在实际生活中,只有依靠自己身体力行,才能完成一件事。正象学游泳一样,各种规则动作学了一套又一套,可下水里还是不会游泳。只有在实践中,把各项规则技巧融进到自己的动作中,才能有利于游泳。现在,我就要用这本书所介绍的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在读书的过程中体会作者讲给我们的那些阅读知识,以便更好地达到读书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