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有段时间没来了,突然发现有这么多朋友在关注着,非常感谢大家。在下在这里作揖了。[em02]
特别感谢春水朋友,从自己的观点角度提供了不少精辟的看法,对我很有启发,非常感谢![em02][em02]
如果从广博的角度来看,对任何人个性的绝大多数影响都来源于生活的环境。这在E.Rechard博士的《文化》一书中可以说是全方位地阐述得淋漓尽致了。他有个理论非常精辟。任何环境对个人的影响有可能形成两种极端的性格和处世态度。就看此人对环境抱有的心态是妥协还是反抗。比如对外部环境的逆向反抗形成了潘杰客永不服输的性格,在接受采访时他回答“面对文革时的这种种肉体和精神上的磨难,我反其道而行铸就成了自己心灵的骄傲,虽然绝大多数人的内心会就此垮掉”。有的人身患绝症,从此惶惶不可终日,甚至自怨自艾,最终在孤苦落寞中凄凉死去;有的人同样身患绝症,但却并不妥协,第一步就踏出了反抗之路。“死亡”的事实反而深深激发了他的思维,开了“天眼”,他甚至会悟出了自己一生碌碌奔忙的无聊可悲。“不停地忙碌于被今天的文明视做判定人生价值的标准。人生追求的进步似乎就是不停地变异,忙来忙去,理想却似乎离得更远。身不由已的忙乱不仅产生异化和邪恶,而且剥夺了人和自己内心独处的美德。所有交流功能都用于对外,看﹑听﹑说﹑读,无穷无尽,永无空闲。心灵只是一个泵血机器,人生成了一堆事务的堆砌。到头来一片悲哀的空虚,一无所有,只见稀疏的头发落叶般飘零”。“人没有道理哀怨死亡。那么多和你一样的物质都处于永恒的黑暗, 只有你这一点侥幸组合成了生命, 让你睁开眼睛看到了光明。你应当感叹的是上帝的恩赐, 哪怕活一分钟都是白捡的便宜。对一个活了这么多年的人, 便宜占得已太多太多。重归死亡的母体, 只该感到心满意足。白白享受了一番意外之财, 归还时却愤愤不平地视做剥夺, 那才是以怨报恩, 自寻烦恼哩”。从此他以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态度迎接新的人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心灵满足和快乐。这样两种极端不同方面的例子都太多了。太多人发自内心地感谢挫折,甚至感谢死亡。在亲自和死亡打交道后,他们都恍然大悟这一生并没有真正生活过。
回到春水对小黛的分析,对我很有启发意义,比如:
自身条件:父母双亡,体弱多病,而且似乎治不好。每个人都有过生病的体验,很不舒服,大部分人在生病期间情绪都不太好,很小的事情都会有挫折感。林黛玉的爱生气和她的身体状况有很大关系。
的确,首先必须了解他人所成长的环境,所经历的事件。如果曹雪芹把小黛写成一个从小体弱多病,但她并不是为自身这种情况所引导而形成书中那样的性格。而是逆流而上,反其道而行地与病魔斗争的过程中自我逆向塑造形成了开朗,豁达而大气的性格,那可能就算得上是完美了。不过,这样的小黛写得出“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写得出“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吗?而且,不能要求每个人通过每件挫折都往好的方向走。况且,好坏的定义到底是什么?评价基准是什么?环境太复杂,世界太博大,历史太漫长了。评论好坏,是上帝的修为,人是否真有能力染指这项陌生的事务?
对于这一点,我想我们不可能知道上帝的答案。不过我想马克思的答案恐怕是最接近上帝的答案了:每个人的优点,同时必定是他的缺点;每个人的缺点,同时必定也是他的优点。早些年,读到这句话的时候,笑谈老马根本就胡扯嘛,真有他的,辩证法能这样辨证嘛。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阅历的不断扩大,现在偶尔想起马克思时,会默默在心里红着脸道歉说:您是对的,对不起。
Pass History,我们这群偶尔经过历史变迁的人,像那些经历了红卫兵,上山下乡,服从和随波逐流,反叛和自省思考的前人们一样。随着懵懂无知和心高气傲年龄段的远去,时间的浪头逐渐淘走了大部分改天换地的梦想,却把人生夜空中剩下的星星点点衬出更难泯灭的闪光。还有一句话,也是经过岁月的洗礼,逐渐沉淀了下来。耶稣在临死时劝诫众人:“不要怪他们,他们做的他们不知道。”
不要怪他们!他们做的他们不知道!!
我认为,随着人生的递延,恐怕才会逐渐感悟到这句话显示出的不朽力度和影响。
因为他们出于这样的环境,他们的人生经历既定,所以,他们多半只能成为可以想像到的既定的人。换了我们,极有可能和他们完全一样,甚至更不如。因为没有办法,也许只能成为这样的人,也许只能做出这样的事,几乎没有办法。
所以,不要怪他们,他们做的他们不知道。
我们在为人处世中,要不断练习自己越来越深地领悟两点:第一.人的优点,就是缺点;缺点,也是优点。第二.不要怪别人,他们做的他们不知道。
再次谢谢大家,谢谢春水。[em02][em02][em02]
P.S.:
我记得在《悲惨世界》中,垂死的国民公会代表用一句反问“博须密在龙骑兵屠杀民众时高唱圣诗,您又是怎么看的呢”来彻底摧毁米理哀主教的防线时,雨果对这位伟大主教的心理描写: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偶像和信仰,有时会因为别人不遵从这种逻辑而感到不快。
春水说到的湘云论宝琴那一节中(具体出处是在 第49回 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宝钗唯一的那一句“我就不信我那些儿不如你”对我们这些宝钗派的骨灰级份子来说无疑是诛心一剑,最怕别人谈论起这个。拎出这句话的人,眼睛可真毒得很呐。[em02]
至于小黛和北静王--我知道红楼的爱好者特别是职业段位级都很会想像,但我实在没想到.......嗯.......春水能想像到这个份上,实在很佩服。[em02][em02]
不论信仰也好,信念也罢。人呐,必须要相信点什么东西才舒坦。这就是人生真是需要点作弊精神的原因。潘杰客,王力雄,孙大午,何清涟,这些人我非常景仰佩服,虽然我并不鞭策自己成为他们那样的人,也知道由于不可改变的--环境、时代造成的人生阅历等等方面的原因,不可能也没必要成为那样的人,但真正的意义在于,这个世界上的确有这么一批卓绝者的存在。读到陆九渊的《潜龙》--昂首攀南斗,翻身依北辰,回首天外望,无我这般人--就可以想到这些人,这个芸芸的世界毕竟有着这么样一批活生生的人,他们形成了一种博大的信念,协从支撑着我们自身的思想和精神体系。
薛宝钗对我来说更是这样的人。
其实每个人被不同的人评价,得出的结果天差地别的可能性还真是不小。历史上常常评价某人为“古往今来大奸似忠者无人能出其右云云”,正所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莾恭谦未篡时,假使当时身即死,一生真伪谁复知”,真实的情况,千百年前都说不清楚,千百年后还能说得清楚?就像《汉武大帝》中那首《千百年后谁还能记得谁》表达的那样。所谓历史,基本上是现代史。而现代史的根基,是现代人的主流价值观和判断。各种情况都是可能出现的。
想当初天涯社区上黛玉派和宝钗派唇枪舌剑口诛笔伐你来我往互相掐得鲜血淋淋(后来甚至波及到湘云和袭人二派)。本人虽然是薛宝钗铁杆蹩拥,但由于懒惰的缘故基本上只观战,不参战。其中有人甚至把宝钗骂得一文不值,甚至引经据典洋洋洒洒五千字证明她是古往今来最为虚伪的人等等。当然同时,金陵十二钗也被不少人骂了个遍。
“别人说的非常重要,但不要听别人说的”。这话看起来矛盾,但就是这样。
薛宝钗就是我的一种信念。
黛玉的才华风流,湘云的豪迈憨直,熙风的果敢刚毅,袭人的温柔细腻,无不动人心魄,堪称风华绝代。但,更有此女宛如那海上明月,静沉九渊,哪管你世间涛生云灭,我魂只随那星河在天。
这段时间没有闲暇,已经很久都没写过东西。写了这么一小段,不知不觉就下午3点了,唉,做自己喜欢的事,静静地思考时,时间过得就是快。
细细品读她,才渐渐感悟什么叫做“淡极始知花更艳”,而一段文字,又使我对她的思念像春草一般疯长起来。深到无法言语,妙处难与君说。只好借一曲《水龙吟》来略表我心,纪念这位天上人间,古往今来独一无二的,
薛宝钗。
《水龙吟》
--苏轼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
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
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5 21:07:5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