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fxyhehehe - 

(原创)《红楼案例60集--从为人处世的实用角度看红楼梦前60回》

[复制链接] 84
回复
1443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31
发表于 2005-2-28 18:04:0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与家人分享!
32
发表于 2005-3-2 16:10:48 | 只看该作者
it is good
33
发表于 2005-3-4 12:45:59 | 只看该作者

很佩服Fxyhehehe写了这么多,我就没有这个耐心,虽然我也很喜欢红楼梦。

不过我不太同意对林黛玉的看法,我很同情她。

说到林黛玉的小性,就离不开她的自身条件和周围的环境。

自身条件:父母双亡,体弱多病,而且似乎治不好。每个人都有过生病的体验,很不舒服,大部分人在生病期间情绪都不太好,很小的事情都会有挫折感。林黛玉的爱生气和她的身体状况有很大关系。 环境:自己一无所有,住在别人家里,靠人养活,谁心里不难受。林黛玉已经很谨慎了,努力不麻烦别人,薛宝钗劝她每天吃燕窝粥,她怕给家里的用人添麻烦,招人烦,不想吃。 至于说林黛玉孤僻,书中没有一个情节表明林黛玉有这种性格特征,小心眼和孤僻是不同的性格,她是个很合群的人,待人又真心,薛姨妈说林黛玉:“不要说她为人做人配人疼,就只她……”。 林黛玉不看重周围人的身份地位,只要自己喜欢的人,都会真心交往。薛蟠去南方以后,香菱搬到大观园宝钗处居住,香菱想学做诗,开始先求薛宝钗,宝钗说“你得陇望蜀呢!”其实薛宝钗瞧不起香菱,你不过是我们家几两银子买来的丫头,不老实守本分,要学什么诗,你以为你是谁。香菱看求宝钗不成,就来找林黛玉,林黛玉马上就答应,而且把自己学诗的心得都告诉香菱,借书给她看,还不厌其烦的帮她改诗。林黛玉待人比薛宝钗强多了,谁也不知道薛宝钗说得是不是真心话。如果说薛宝钗外表忠厚,心机多,但有虚伪的有些明显,时间长了,谁都看得出来,如果真高明,就虚伪的别人看不出来也行。 林黛玉在书中是不断成长的,开始发生过送宫花的事,但以后林黛玉再也没有为东西这些事情生过气,说过刻薄话。在拢翠庵喝茶,林黛玉没喝出来是梅花上的雪化的水,以为也是雨水,妙玉说她俗,她也不在意,也没生气;琥珀说她嫉妒薛宝琴受宠,她也没生气。林黛玉的小性几乎都是发生在和她的爱情有关的事情上。

林黛玉傻就傻在把生活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和贾宝玉的爱情、婚姻上,如果在这点上她能向薛宝钗学习,不是这么深情,就不会活得这么累。薛宝钗是一门心思往上爬,如果来了一个比贾宝玉更有权势的求婚者,我估计薛宝钗在考虑之后,会选择更有权势的那个人。 而林黛玉全部的希望——和贾宝玉结婚,不论从宝玉的态度上,还是从贾府当权者的态度上,都不容乐观。 首先,贾宝玉是个异性博爱主义者,可爱的女性他都喜欢,看见谁都眉开眼笑。现在恐怕不会有人能看到自己爱的男/女朋友对很多异性这个样子还能安之若素,不动心弦吧。

第二,贾宝玉也很喜欢林黛玉的两个竞争对手——薛宝钗和史湘云(史家委托张道士向贾母提亲),尤其对后者,喜欢得不得了。而且,有时贾宝玉在观察薛宝钗的美时确实忘记了林黛玉,这就是林黛玉说的“心里有妹妹,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这话是林黛玉观察来的,不是瞎编的。如果你看见你的心上人很喜欢你的情敌,而那两个情敌一点都不比你差(相貌、学识、才能),还比你健康、富有、有权势,你心里什么感觉?设身处地的站在林黛玉的角度想一想,她不难过才怪呢? 至于说她爱说刻薄话,一是她的率真的性格使然,二者以她的身体状况,如果再不说出来发泄发泄,都闷在心里,我看会死得更早。

贾母和王熙凤是希望林黛玉和贾宝玉结婚的,元春和王夫人看中的是薛宝钗。元春是贾府的大靠山,元春没看上林黛玉,而看上了薛宝钗,而薛宝钗又一副胜券在握的样子(带着元春给的只她和宝玉共有的那串珠子;时不时地劝宝玉读书上进,王熙凤可说薛宝钗是个不干几事不开口的人)林黛玉能没有压力,能不感觉自己希望渺茫,能不难过?

说薛宝钗心地宽厚,我看未必。她的表妹薛宝琴一来,贾母就像她求亲(实际这种求亲是暗示薛姨妈和王夫人:我不要你们的薛宝钗),而自己在贾府这么多年,元春给东西时也暗示过,都没提过这件事。所以,当史湘云说就只宝琴配穿那件野鸭子毛的斗篷时,宝钗对宝琴说:“你快离了我们吧,看委屈了你,我就不信我哪些不如你”,这话虽是开玩笑的口气,但这是薛宝钗唯一一次说这种酸溜溜的话,未必没有情绪在里面。

所以,我觉得离开环境来谈林黛玉的小性事不公平的,没有人处在她那样的环境中还会真正乐观起来。史湘云在贾府表现得很快乐,但在她自己家我看也未必。 罗素说没有人能对环境的影响打一下折扣,我们还是多站在林黛玉和其他生活不幸的人的角度看待他们的行为更好些。

另外有一个大胆的想法与各位讨论,我认为曹雪芹是安排林黛玉嫁给北静王的,在嫁给北静王一年之后死了。有几点证据: 林如海死后,林黛玉回到贾府,贾宝玉把北静王赠他的一串珠子转赠黛玉,林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 有一天晚上下雨,贾宝玉穿了一件北静王给他的雨衣来看林黛玉,并说北静王在家里也穿这个。林黛玉说宝玉像个渔翁,宝玉说我也给你弄一套来,林黛玉说那我就像个渔婆了,这话作者既可暗指贾宝玉,也可暗指北静王。 林黛玉的诗号叫“箫湘妃子”,这个号应该有很大的暗示意义。

34
 楼主| 发表于 2005-3-5 15:51:40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有段时间没来了,突然发现有这么多朋友在关注着,非常感谢大家。在下在这里作揖了。[em02] 特别感谢春水朋友,从自己的观点角度提供了不少精辟的看法,对我很有启发,非常感谢![em02][em02] 如果从广博的角度来看,对任何人个性的绝大多数影响都来源于生活的环境。这在E.Rechard博士的《文化》一书中可以说是全方位地阐述得淋漓尽致了。他有个理论非常精辟。任何环境对个人的影响有可能形成两种极端的性格和处世态度。就看此人对环境抱有的心态是妥协还是反抗。比如对外部环境的逆向反抗形成了潘杰客永不服输的性格,在接受采访时他回答“面对文革时的这种种肉体和精神上的磨难,我反其道而行铸就成了自己心灵的骄傲,虽然绝大多数人的内心会就此垮掉”。有的人身患绝症,从此惶惶不可终日,甚至自怨自艾,最终在孤苦落寞中凄凉死去;有的人同样身患绝症,但却并不妥协,第一步就踏出了反抗之路。“死亡”的事实反而深深激发了他的思维,开了“天眼”,他甚至会悟出了自己一生碌碌奔忙的无聊可悲。“不停地忙碌于被今天的文明视做判定人生价值的标准。人生追求的进步似乎就是不停地变异,忙来忙去,理想却似乎离得更远。身不由已的忙乱不仅产生异化和邪恶,而且剥夺了人和自己内心独处的美德。所有交流功能都用于对外,看﹑听﹑说﹑读,无穷无尽,永无空闲。心灵只是一个泵血机器,人生成了一堆事务的堆砌。到头来一片悲哀的空虚,一无所有,只见稀疏的头发落叶般飘零”。“人没有道理哀怨死亡。那么多和你一样的物质都处于永恒的黑暗, 只有你这一点侥幸组合成了生命, 让你睁开眼睛看到了光明。你应当感叹的是上帝的恩赐, 哪怕活一分钟都是白捡的便宜。对一个活了这么多年的人, 便宜占得已太多太多。重归死亡的母体, 只该感到心满意足。白白享受了一番意外之财, 归还时却愤愤不平地视做剥夺, 那才是以怨报恩, 自寻烦恼哩”。从此他以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态度迎接新的人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心灵满足和快乐。这样两种极端不同方面的例子都太多了。太多人发自内心地感谢挫折,甚至感谢死亡。在亲自和死亡打交道后,他们都恍然大悟这一生并没有真正生活过。 回到春水对小黛的分析,对我很有启发意义,比如: 自身条件:父母双亡,体弱多病,而且似乎治不好。每个人都有过生病的体验,很不舒服,大部分人在生病期间情绪都不太好,很小的事情都会有挫折感。林黛玉的爱生气和她的身体状况有很大关系。

的确,首先必须了解他人所成长的环境,所经历的事件。如果曹雪芹把小黛写成一个从小体弱多病,但她并不是为自身这种情况所引导而形成书中那样的性格。而是逆流而上,反其道而行地与病魔斗争的过程中自我逆向塑造形成了开朗,豁达而大气的性格,那可能就算得上是完美了。不过,这样的小黛写得出“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写得出“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吗?而且,不能要求每个人通过每件挫折都往好的方向走。况且,好坏的定义到底是什么?评价基准是什么?环境太复杂,世界太博大,历史太漫长了。评论好坏,是上帝的修为,人是否真有能力染指这项陌生的事务? 对于这一点,我想我们不可能知道上帝的答案。不过我想马克思的答案恐怕是最接近上帝的答案了:每个人的优点,同时必定是他的缺点;每个人的缺点,同时必定也是他的优点。早些年,读到这句话的时候,笑谈老马根本就胡扯嘛,真有他的,辩证法能这样辨证嘛。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阅历的不断扩大,现在偶尔想起马克思时,会默默在心里红着脸道歉说:您是对的,对不起。 Pass History,我们这群偶尔经过历史变迁的人,像那些经历了红卫兵,上山下乡,服从和随波逐流,反叛和自省思考的前人们一样。随着懵懂无知和心高气傲年龄段的远去,时间的浪头逐渐淘走了大部分改天换地的梦想,却把人生夜空中剩下的星星点点衬出更难泯灭的闪光。还有一句话,也是经过岁月的洗礼,逐渐沉淀了下来。耶稣在临死时劝诫众人:“不要怪他们,他们做的他们不知道。” 不要怪他们!他们做的他们不知道!! 我认为,随着人生的递延,恐怕才会逐渐感悟到这句话显示出的不朽力度和影响。 因为他们出于这样的环境,他们的人生经历既定,所以,他们多半只能成为可以想像到的既定的人。换了我们,极有可能和他们完全一样,甚至更不如。因为没有办法,也许只能成为这样的人,也许只能做出这样的事,几乎没有办法。 所以,不要怪他们,他们做的他们不知道。 我们在为人处世中,要不断练习自己越来越深地领悟两点:第一.人的优点,就是缺点;缺点,也是优点。第二.不要怪别人,他们做的他们不知道。

再次谢谢大家,谢谢春水。[em02][em02][em02]

P.S.: 我记得在《悲惨世界》中,垂死的国民公会代表用一句反问“博须密在龙骑兵屠杀民众时高唱圣诗,您又是怎么看的呢”来彻底摧毁米理哀主教的防线时,雨果对这位伟大主教的心理描写: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偶像和信仰,有时会因为别人不遵从这种逻辑而感到不快。 春水说到的湘云论宝琴那一节中(具体出处是在 第49回 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宝钗唯一的那一句“我就不信我那些儿不如你”对我们这些宝钗派的骨灰级份子来说无疑是诛心一剑,最怕别人谈论起这个。拎出这句话的人,眼睛可真毒得很呐。[em02] 至于小黛和北静王--我知道红楼的爱好者特别是职业段位级都很会想像,但我实在没想到.......嗯.......春水能想像到这个份上,实在很佩服。[em02][em02] 不论信仰也好,信念也罢。人呐,必须要相信点什么东西才舒坦。这就是人生真是需要点作弊精神的原因。潘杰客,王力雄,孙大午,何清涟,这些人我非常景仰佩服,虽然我并不鞭策自己成为他们那样的人,也知道由于不可改变的--环境、时代造成的人生阅历等等方面的原因,不可能也没必要成为那样的人,但真正的意义在于,这个世界上的确有这么一批卓绝者的存在。读到陆九渊的《潜龙》--昂首攀南斗,翻身依北辰,回首天外望,无我这般人--就可以想到这些人,这个芸芸的世界毕竟有着这么样一批活生生的人,他们形成了一种博大的信念,协从支撑着我们自身的思想和精神体系。 薛宝钗对我来说更是这样的人。 其实每个人被不同的人评价,得出的结果天差地别的可能性还真是不小。历史上常常评价某人为“古往今来大奸似忠者无人能出其右云云”,正所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莾恭谦未篡时,假使当时身即死,一生真伪谁复知”,真实的情况,千百年前都说不清楚,千百年后还能说得清楚?就像《汉武大帝》中那首《千百年后谁还能记得谁》表达的那样。所谓历史,基本上是现代史。而现代史的根基,是现代人的主流价值观和判断。各种情况都是可能出现的。 想当初天涯社区上黛玉派和宝钗派唇枪舌剑口诛笔伐你来我往互相掐得鲜血淋淋(后来甚至波及到湘云和袭人二派)。本人虽然是薛宝钗铁杆蹩拥,但由于懒惰的缘故基本上只观战,不参战。其中有人甚至把宝钗骂得一文不值,甚至引经据典洋洋洒洒五千字证明她是古往今来最为虚伪的人等等。当然同时,金陵十二钗也被不少人骂了个遍。 “别人说的非常重要,但不要听别人说的”。这话看起来矛盾,但就是这样。 薛宝钗就是我的一种信念。 黛玉的才华风流,湘云的豪迈憨直,熙风的果敢刚毅,袭人的温柔细腻,无不动人心魄,堪称风华绝代。但,更有此女宛如那海上明月,静沉九渊,哪管你世间涛生云灭,我魂只随那星河在天。

这段时间没有闲暇,已经很久都没写过东西。写了这么一小段,不知不觉就下午3点了,唉,做自己喜欢的事,静静地思考时,时间过得就是快。 细细品读她,才渐渐感悟什么叫做“淡极始知花更艳”,而一段文字,又使我对她的思念像春草一般疯长起来。深到无法言语,妙处难与君说。只好借一曲《水龙吟》来略表我心,纪念这位天上人间,古往今来独一无二的, 薛宝钗。

《水龙吟》 --苏轼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 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 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5 21:07:51编辑过]
35
发表于 2005-3-5 21:04:17 | 只看该作者
顶一下先
36
发表于 2005-3-6 10:20:26 | 只看该作者

鼎立支持原创

37
发表于 2005-3-8 12:33:29 | 只看该作者
支持原创!!!
38
发表于 2005-3-9 08:43:38 | 只看该作者
借我三千虎贲、复我浩荡中华;凡我汉旗所指、无不望尘遁逃;
剑指天山西峰、马踏黑海北岸;贝加尔湖张弓、库页荒岛赏雪;
晨赴恒河饮马、夜抵碎叶揽月;中南半岛访古、东京废墟祭祖;
39
发表于 2005-3-20 09:32:53 | 只看该作者
xiexie  louzhu [em02]
40
发表于 2005-3-20 16:17:17 | 只看该作者
怎么下不了啊,另存为时,等了十来分钟都没反应。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