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谈天说地] [转帖]

[复制链接] 2
回复
79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4-12-22 16:40: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帖]真实的鬼子和真实的八路!(八年抗战真不容易啊!) (一) 70年代初我回到了河北老家--保定。保定周围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游击队最活跃的地带,很多抗日题材的作品故事都是发生在保定周围,譬如:《野火春风斗古城》、《地道战》、《平原游击队》、《敌后武工队》、《战斗在滹沱河上》、《烈火金刚》、《雁翎队》、《回民支队》等等。而我的父亲就是1938年参加了八路军,而在最初的几年基本是在保定周围和日本鬼子战斗和周旋。 在故乡老家与一些和父亲同龄的亲戚进行了交谈,从交谈中听到了很多当时电影上和说教中没有过的东西,但是那个年代是不能乱讲的,现在给大家讲来听听。 最先进入华北地区的日本鬼子是日军的精锐部队,不但战斗力强而且确实纪律严明。老人们讲,说是过几天日本鬼子要进村了,老百姓们都很紧张,根据华北汉奸组织维/持会的要求,村里推举了几个老头成立了个维持会,这个维持会的作用就是“欢迎”鬼子进村。在鬼子进村的那天,大家都躲到了家里不敢出来,这几个老头壮着胆子,拿着纸糊的小旗在村口等待鬼子的到来。还摆了茶水和土点心准备招待鬼子。中午时分,一小队鬼子10几个真的来了,这些老头子们面无表情,脸上带着恐惧感在那里机械地晃着小旗。这些鬼子兵对于这几个老头的欢迎没有什么反应,径直地进了村,然后走到村另一头的场院(打麦场),然后开始休息,他们都是用自己带的军用干粮和水。村里准备的茶水和土点心他们一点没沾。孩子们总是好奇的,一些孩子偷偷躲过大人的监视跑到了场院,好奇地看着这些鬼子兵,鬼子们见孩子们围在旁边,开始冲着他们喊话,孩子们很快就吓跑了,但是随后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又围了上来,鬼子们这次开始拿东西扔给孩子,孩子们开始不敢拿,但是看到同样的东西鬼子在吃,也就开始装在身上了。我的一个叔叔说他拿到几颗糖,还有一个园园的铁筒(实际就是军用肉罐头)回到了家里,但是大人一看夺过来就给扔了,说是小心有毒。其他孩子的糖和饼干很多都吃了,觉得味道不错。叔叔说到这里,补充了一句,几年之后我们这些孩子长大了,很多人都参加了游击队或者八路军,跟鬼子干了起来。 ]

老人们接着说,在鬼子初来的那些日子里,当地没啥反抗,鬼子对老百姓也没有啥野蛮的行为。后来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八路军和游击队开始在当地积极地活动了,向老百姓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要大家同心协力,赶走小日本。大家也就渐渐明白了这些抗日的道理。于是在共产党和武工队的指导下,开始袭击小鬼子了。鬼子也开始报复了。当时的规矩是那个村里发生了杀鬼子的事情,那个村里就要负责,有人就得遭杀戮。我的一个伯父讲,旁边有个大村,里面有一个鬼子的据点,住着几十个鬼子,鬼子中队长很狂,经常晚上带着狼狗一个人沿着周遭几个村子独自转一圈。因为有规矩,谁也不敢在自己村里动手干他,在别的地方干,又怕连累别人。有天晚上,武工队的一个队长来到咱村,晚上听我们说了情况,就说我得干了这家伙。当天晚上装成拾粪的农民就潜伏在据点旁边的一个茅厕里,第二天早晨,这个鬼子中队长打开据点的门出来刚一伸懒腰,就被武工队的队长一枪击毙,然后自己背着粪筐从容地溜走了。由于鬼子被打死在自己的炮楼里,所以就没法报复周围村庄的老百姓。从这个事情说明,武工队动手的时候还是要考虑到老百姓的,因为这些武工队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实际原来就是当地的老百姓。 后来,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不同地形式加入到了抗日的行列,有些是有组织的,有些是个人的行为。我父亲讲,他的连里就有个剃头匠,是在鬼子跑他那里剃头的时候用剃头刀结束了鬼子,然后拿着枪参加了八路军。在这样的情况下,鬼子的报复行为开始了,我的一个叔叔就是被汉奸出卖而遭鬼子杀害的。他晚上站岗放哨,因为只有一件羊毛皮袄,谁上岗谁穿,结果鬼子和汉奸把他从炕上揪起来一看身上有羊毛,二话没说就给抓走了,几天后就给杀了。 老人们讲,鬼子的残忍还有一个原因,后来的鬼子实际不是日本鬼子,是高/丽棒/子和台湾人,当地叫做“二/鬼子”,老人们说这帮“二鬼子”比真鬼子坏,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所以特恨这帮王/八蛋。(这就是台湾人抗日时期的作为)。 从上面可以看出,老百姓开始惧怕,但是慢慢也就知道了抗日救/国的道理,通过各种形式和小日本干。其实那些八路军和游击队、武工队的,大部分都是当地老百姓。这可从38年参加的老八路多是河北农民中看出。我的父亲就是一个农民变成了八路,刚开始是个土八路,后来才成了真八路,这是后话,以后再说。所以说都是八路/惹的祸是不对的。即使惹了祸,老百姓也是保护他们的,为什么?老百姓至少知道他们就是自己的儿子或者侄子、外甥啥的。 (二) 现在谈谈八路军,现在流传一种说法,好像八路军抗日战争时期就是给共产党圈/地,就没和日本鬼子干过仗。这是不对的,人应该尊敬历史,应该尊敬一切抗日的英雄,当然包括八路军。小的时候看到父亲和他周围的叔叔伯伯都很尊敬他们,为什么?他们身上都留下了抗日时留下的伤痕,如果他们没和鬼子打仗,这些伤疤怎么留下的?如果他们怕死,那些死去的八路是怎么回事?小的时候,谁的父亲身上没伤,小朋友是抬不起头的。所以不但不能对他们说三道四,而是应该肃然起敬! 当然,我们也应该回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看待当年的八路军,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当时的条件,他们身上肯定有些今天我们不能理解的东西,这些丝毫不影响他们的形象和历史地位。下面讲讲真实的八路。 父亲后来讲,为什么38年左右华北的(河北、山西、山东等)农民很多加入了八路军,也有不少成了汉奸。而很少有人加入到国军行列呢?父亲说村里有个地主,女婿在天津国军里当个团长,经常回村来看老丈人。这个团长大概也是农民出身,每次回来都到地里干农活,对人也满客气的。后来天津失陷,这个团长带着国军跑了。父亲说,你说哪个农民会参加败军跟着败军走,走了的也是被抓了夫,当挑差。国军一跑,给老百姓心里带来的是什么?就是觉得要亡/国了。只有后来八路军来了,才感到有了点希望。当然,老百姓开始也不知道八路军是共产党领导的,因为也是国/民革/命军嘛,而且是第/八路,再加上军装和国军一样,头上也是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帽徽(后来电影上改为两颗扣子)。也有不少人就加入了八路,加入八路的每个人情况不同,譬如八路征兵也有两丁抽一之说,但是先有人讲道理,到你家做宣传,大概是北京天津的爱/国/学生吧。然后你家就得出人。我父亲说他在家里不怎么受待见,因此家里就说你去吧。而我的亲生父亲就是13岁从庙里跑出来自己参加八路军的,说跟上八路军不受气而且能吃上饭。当然太小不能打仗,只能给连长当勤务兵。我父亲说八路军里有抽丁抽到的,也有自己跑来的,情况不一样,但是都知道要和小鬼子干。农民嘛,知道啥大道理,就这点朴素的感情。有胆大的,也有胆小的,更有没出息逃跑的,这就是实际情况。开始不一样,后来留下的就是身经百战的了,这时队伍的人心齐了,战斗力也大大加强了。 父亲说,当年的老百姓开始看八路看胳膊上的佩章,一看是“8路”就说这种八路厉害,有战斗力,为什么?这是陕北过来的老红军,打过仗,因此有战斗力。再一看“八路”就说这种八路不行,装备不行,也没打过仗,是当地农民组成的八路,你看王家的二小子就在里面,在家连鸡都没杀过,还能打小鬼子呀。 父亲说刚刚加入八路,就问识字不识字,父亲说私塾三年,结果就变成了八路军工农营的教导员,看来八路虽然土,但是也知道重用知识分子。当时保定周围组成了好几个营。只是声势大,没啥武器,也没啥战斗力,和小鬼子们没交几个回合,结果就打散了。其中一些跑到山里加入了真八路(正规编号的部队,我父亲是冀中17团特/务连),也有些回乡又当了农民或参加了游击队,也有些跑到保定当了汉奸,成了警/备队。嗨,动/乱年代,啥人都有,人各有志,不能强勉。说起来不奇怪,任何运动刚开始不都是一哄而起,后来坚持下来的都是少数,但是这些少数后来就成了骨干,然后再慢慢壮大起来就不得了了,八路军是这样,当年的红军也是这样。 父亲参加了真八路,由于识几个字,还是一开始就当了文书,后来变成了指导员(再次证明八路也重用知识分子,小时候我父亲对我说,就你这高中生要是当年加入了八路军,如果不怕死,几年后肯定就是政委了,那时候缺识字的人呀)。父亲说,八路虽然也是国民政府的建制,但是没有供应,枪弹都要自己解决,怎么解决?一是打仗从鬼子汉奸手里夺,还有就是买。听说过吗?大家肯定没有。父亲说,有小贩骑着自行车走村转乡的,车上驮着子弹和手榴弹,碰到八路就说“要不要?”,两个大洋一颗手榴弹,一个大洋能买5颗子弹。好多八路身上揣着几个钱,就干紧买。否则碰上鬼子没子弹可就麻烦了。当年的八路就是这样。我妈妈悄悄告诉我,当年老百姓的歌谣里(就是类似于现在的段子)唱的是“小日本是枪弹炮弹,土八路是人弹肉弹”。没武器嘛,所以就是这样。 (三) 父亲说,38年加入八路军,打了不少仗,刚开始大多数人没打过仗,一个连里有几个老红军带着大家打,战斗力很不行,再加上没啥子弹和武器,这仗要是没把握怎能下手?因此大部分时间在转移,等待时机。刚开始,一个连(120人,有一阵八路军没有营的建制,一个团五个连)要是碰上10几个小日本,加上10几个伪军,就是一场恶仗,因为每人就几发子弹呀。没把握的仗绝对不能硬拼。后来仗打多了,缴获多了,就能打稍微大一点的仗了。 父亲说,农民就是农民,没见过世面,有时就会出笑话。说有一次打了鬼子的军列,缴获了一门小山炮,10几个人轮流换着抬了10几里路,等休息下来一看,山炮上有轮子呀,可以拉着跑,嗨,黑天瞎火的也没看见,就靠傻力气扛着跑,大家互相嘲笑着。 父亲说,在河北打了好几年,虽说很艰苦,但是毕竟是本乡本土,所以参加了百团大战、五一大扫荡等等,部队没啥大的损失,而且战斗力越来越强了,在河北只要一提起“冀中17团”,大家都佩服,能打仗。 但农民就是农民,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土地就不灵了。冀中17团后来到了山西,没多长时间就让鬼子给收拾了,我父亲也受伤到了陕北养伤,这样就离开了抗日前线。后来冀中17团重组,大部分成了山西人,战斗力很快回复了,为啥?山西人会爬山和钻山,河北人习惯于在平原上生活。强龙确实压不倒地头蛇。 在那个年代,八路军缺的就是武器,别说缴日本人和汉奸的,国军的也有,甚至八路军缴自己人的枪也是有的。一个哥们听他父亲说,有一次过队伍,看人家的武器好,愣是把人扣下枪缴了。这是八路缴自己的枪。说来怪吗?一点不怪,因为那个时候有枪就有了武装,就能够打仗了。当然这种八路自己缴枪的事情就听说过一次。父亲说参加八路以后开始受教育了,刚开始听不明白,后来慢慢懂了,什么叫懂了,就是知道这是共产党领导的部队,有个目标,大家打败日本后就能过上好日子。有次从山里往平原里背粮食,因为背的是黑豆,有人调侃着说“这就是苏联的大米吧?”所以看来共产主义教育和苏联的影响对大家很有用途。毕竟不同于一般的武装了。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2 16:41:46 | 只看该作者

毛泽东一生中曾打过五次败仗

长沙战役:强攻坚敌 无奈撤围      长沙战役指的是毛泽东指挥的第二次长沙战役。1930年夏,以李立三为首的中央提出“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口号,命令各路红军进攻中心城市。这时全军上下都很振奋,谁不想革命早点成功啊。毛泽东在率部向长沙进军的路上,也兴奋地吟诵道:“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在毛泽东的红一军团抵达长沙前,彭德怀指挥的红三军团已进行了第一次长沙战役,那次打长沙,敌人猝不及防,长沙被红军攻了进去。但不久敌人集中兵力反攻,红军被敌人包围在城里,突围时又遭到很大损失。第二次长沙战役时,敌人已有防备。毛泽东并不想打,认为就红军的装备条件来看,长沙不易攻下。但上有中央命令,新成立的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内部又有不少委员主张打长沙,三军团不少人也主张打。上下都要打,毛泽东、朱德只好同意再攻长沙。1930年8月24日朱毛下达了方面军分“三路向长沙推进”的命令。进抵长沙近郊后,总前委从侦察中获悉,长沙守军有六个师又一个旅,共31个团,又有坚固的工事,与红军相比,占有明显的优势。毛泽东决定采用“诱歼敌军于其工事之外,然后乘胜攻入长沙”的作战方法。然而,长沙守敌并不上当,坚持凭坚固守,不肯出击。红军抓不到歼敌的战机,等得不耐烦的红军将士纷纷要求攻城。毛泽东遂于9月1日晚发出第二天向长沙发动总攻的命令。总攻战斗异常激烈,红军指战员前仆后继,甚至采用古老的“火牛阵”,试图驱赶牛群来冲破敌军的电网,仍没有奏效。守将何键看到红军攻势受挫,鼓起勇气派出两个旅出击,受到红军迎头痛击。此后守军不敢再出击,红军屯于坚城之下,只得再次发起总攻,仍未能突破敌军防线。这时,敌援兵已到达湘潭一带。总前委只得下令自长沙撤围。二打长沙实际上是毛泽东为了红军的整体利益,迁就了当时红军内部存在的急躁心理。这次失利的教训也使他们认识到在红军弱小时打中心城市是困难的。         水口战役:勉强击溃 形同败仗      长沙之役并非毛泽东想打,而水口战役则是另一回事。水口战役又叫南雄、水口战役,是红一方面军1932年7月与入赣粤军进行的一场恶战。水口位于广东南雄县境内。1932年6月,临时中央发布军事训令,决定红军先解决入赣之粤军,占领梅岭关,随后再沿江北上。7月初,红一军团一部控制了梅岭关要隘后,粤军即由韶关、信丰兼程赶赴南雄,企图与北面国民党军合击红军。这时,毛泽东与红一方面军首长决定集中一、三、五三个军团,同时消灭由南雄出动和进抵乌迳之粤军。7月8日凌晨,红五军团向水口方向截击,与敌接触,击溃了敌军两个团。次日,粤军援军8个团进抵水口战场,敌军陡增至10个团。对敌之增援,红军未能及时察觉,红五军团仍按原计划实施攻击,结果伤亡很大。直至红军独立第三、第六两师到达,同敌展开肉搏,才稳住战局。10日,红军主力到达战场,向敌发起总攻,水口之敌不支,退入南雄,战役结束。         这场战役打得异常惨烈。当年参加指挥这次战役的聂荣臻回忆说:“水口战役是著名的恶仗。双方伤亡之大,战场景象之惨烈,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所罕见。尸横遍野,对于这次战争来说,并不是过甚其词。有的部队白天打仗,夜间还要在该地露营,许多同志疲劳过甚,倒头便睡,第二天拂晓才发现是和尸体露宿在一起了。有的同志夜间口渴,摸到河沟去喝水,有一股血腥味,第二天拂晓一看,河沟里的水泛着红色。         水口战役实际上不能说是败仗,最多只能说打成了击溃战。但毛泽东认为击溃战意义不大,"我们历来就不欢迎这种胜仗,在某种意义上简直还可以说它是败仗。"         高兴圩战斗:地形不利 损失严重      高兴圩战斗是红军在第三次反"围剿"作战中的一次战斗。1931年9月7日,毛泽东、朱德指挥红一方面军第三军团、红四军、红三十五军向高兴圩之敌发起攻击。高兴圩之战,空前激烈,每一座山头,每一个工事,双方都全力争夺。经两天激战,毙伤敌2000余人,自己也伤亡2200余人。终因敌占据有利地形,红军兵力不够集中,且徒涉高兴圩以西河流时遭到较大伤亡,结果双方打成对峙。红军为争取主动,旋即撤出战斗。高兴圩之战,红军损失之大为红军战争以来所仅有,包括牺牲两个师长,即红四军第十一师师长曾士峨,红三军团第四师师长邹平。         土城战斗:情报不准 歼敌未果      土城战斗系发生在1935年1月下旬红军长征途中的一场恶仗。遵义会议后,红军分三路向赤水河以东地区推进。毛泽东在向土城镇行军途中,见这一带道路两边皆是山谷,便同朱德、周恩来、刘伯承等蹉商,如果追兵孤军深入,红军可以在土城以东的青杠坡利用有利地形,集中优势兵力,围歼川军郭勋祺师,保障下一步顺利北渡长江。这场战斗是毛泽东提议而由红军总部决定的,以红三、五军团为主力。28日,战斗打响后,川军遭到重创,但红军也付出了不少伤亡。经过连续几个小时激战,没有取得较大战果。后来从抓获的俘虏番号中才发现,原来的情报有误,敌军不是四个团六千多人,而是六个团一万多人。对川军的战斗力也估计不足,川军的后续部队又迅速赶到,形势对红军逐渐不利。红军总部立刻派陈赓、宋任穷率领军委纵队干部团上前增援,朱德总司令也亲临前线指挥。干部团在陈赓的指挥下猛打猛冲,稳住了阵脚。此时原已北上进攻赤水城的红一军团也回师增援,巩固了阵地。这一仗没有歼灭土城附近的川军,没有达到战役目的。         茅台战斗:打成对峙 主动撤出      茅台战斗发生在红军二渡赤水后。1935年3月,红军主力进攻茅台以南鲁班场之敌,因敌三个师挤在一起,攻击未能奏效,而援敌已至,红军遂主动撤出战斗,并于第二天三渡赤水。土城、茅台两次战斗均发生在长征中,红军兵疲马乏,敌人追兵又咬得很紧,要达到歼灭战是十分困难的。从另一个角度看,土城和茅台战斗比较典型地反映了毛泽东"打不赢就走"的指挥特色。毛泽东谈到的这几次败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打成了对峙,没有消灭敌人,没有实现预定作战意图;一种是打成了消耗战、击溃战,自己伤亡也不少。

板凳
发表于 2007-5-6 23:03:56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再学习。过后还来学习。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