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之二来自股市的反应。 联想并购的消息正式见报,复牌之后股价暴跌4%,而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IBM股价上升了2%。 国际投行的分析师对于联想收购IBM的亏损资产评价普遍偏低,普遍认为IBM仍掉的是包袱,是一次成功的转让。华尔街的分析师认为,IBM出让PC将有助于进一步巩固戴尔和惠普的地位,因为他们还有机会成为IBM采购选择厂商,在国际化的道路上,他们会跑得比联想更远。 几乎在联想收购IBM PC业务的同时,IBM宣布了一项在中国的新的合资计划,联手中国的长城集团进入服务器生产制造领域,而将其与长城合资的PC生产线划给联想。长城电脑(000066)(相关,行情,个股论坛)发布的公告显示,长城已将原来和IBM合资的PC生产企业20%的股权转让给了IBM,转让价是4400万美元,而长城当年的投资原值仅为780万美元。受此消息影响,长城电脑的A股价格连续大涨两天,在上证指数跳水的时候,封出涨停板。 长城电脑成为联想并购案的最大受益者。 道理之三来自联想走过的弯路。 联想集团靠PC起家,杨元庆接班以后的实践表明,多元化的战略并不成功,联想最终绕了一圈还是回到了PC业务上,这是一段弯路。 联想集团的国际化努力也不顺利,互联网泡沫起来的时候,受投行的裹挟,联想投资RM365无疾而终,联手AOL亦不了了之,这是另一段弯路。 有这两次弯路的教训,柳传志自然就会想到并购的风险。第一是IBM的客户以后会不会认这个公司,第二是IBM的员工是否认这个公司,第三是业务、文化的磨合能不能成功。 而事实上,大企业的并购成功的可能并不大,70%注定是失败的。最近的事例就是和联想也牵过手的AOL美国在线。 比较中外媒体的报道,水皮发现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现象。中文媒体提到联想并购的金额大多用12.5亿美元的概念,而美国媒体却更喜欢用17.5亿美元的概念。5亿美元的差距不仅仅是价格的差距,实际还显示对资产质地的判断。中国人的概念中,联想是用12.5亿买到了IBM的PC业务,而美国人的概念中,IBM是以12.5亿的价格卖掉了负债5亿美元的资产,实际净得是17.5亿。 仔细分析联想的收购内容,我们就能理解柳传志的紧张。收购是以现金和股票的方式完成的,而6.5亿美元的支付中,只有1亿美元是自有资金,其他的则来自银行的贷款。理论上讲,5亿美元的贷款对于联想并不是一个太大的负担,但是如果收购的是一个亟待扭亏的而且有5亿美元负债的资产,那么不确定性就会骤增,联想的压力也会骤增。 美国的三大媒体在报道联想并购案时用的标题耐人寻味。《华盛顿邮报》的标题是“与IBM的交易使联想登上国际舞台”,《纽约时报》的标题是“IBM出售个人电脑业务:架起中美公司间和中美文化间的桥梁”,《洛杉矶时报》则干脆就说:“IBM出售它的个人电脑业务”,文中则评价,对于中国而言,此举的象征意义远远超出经济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