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刘国涛耐火 于 2014-12-5 15:30 编辑
1.前记
索尼创始人井深大在1946年,创立公司一年后写下的公开“说明书”中讲到:“如果能够建立一种环境,让员工能够靠坚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团结在一起,并全心全意发挥他们的科技能力……那么,这种组织便可以带来无尽的快乐和利益……志趣相投的人自然会结合起来,推动这些理想。”
读到《基业长青》中这个位置时,深受触动。
柏扬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是条虫;一个日本人是条虫,三个日本人是条龙。
中国人个人“坯子”并不差,但却在各个行业远远落后于欧日美,企业更是没有一个可以拿得出手的。
为什么?
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积极性(能动性)没有被“真正”调动起来(公文或报告中“说”的不算)。
国营企业中,从老总至基层员工,积极性(能动性)整体“沦陷”。就像现在的钢铁行业(主要是国营企业群体)整体沦陷一样。有一篇文章分析的非常好,其中一条原因就是各层领导人(包括老总)并不在乎公司经营得怎么样,他们在意的,仅仅是调职时,能被打上一个“工作努力”的评语,这才是影响他们个人前程的关键所在!
个个都不想干好,怎么可能会干好?
而私营企业则又是另外一种情况:从老板至基质员工,积极性(能动性)依次降低,甚至被降为零。
所以,也只有私营企业才有希望成为“基业长青”的企业,我所思考的,也是如何能帮私营企业的老板以及各层领导,激发下属员工的积极性。
2.正文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虽然大部分人都比较普通,不像诸葛亮一样发出耀眼的光芒,但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擅长、精通或拿手的,比如有人的专业是材料,有人的专业是冶金,而有人的专业则是计算机。这是专业领域方面,还有个性方面,比如有人比较注重细节、很有耐心,虽然完成事情的数量少,却总是能得到比较完美的结果;而有的人则擅于抓关键点,虽然对细节做得不够好,却总是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执行力超强;而有的人则擅于掌控大局,虽然自己做不来具体的事情,却能指导他人(一个或多个)做得更好。
诸葛亮的能力虽然比以上所述的每一个人都强,毕竟不是电脑,只能精于一个比普通人略宽一些的区域,超过这个区域,也是抓瞎。但若将这些各有擅场的普通人的积极性激发出来,使每一个人都能发挥出各自的能力,就可以组成一个实力强大的团队,创造出一个“奇迹”,完成诸葛亮完全没有能力完成的事情。
世界上只有一个诸葛亮,而且已经死了,但这种能够创造“奇迹”的团队,却是随时随地,只要努力就可以搞定的。
索尼公司的创始人井深大在1946年,曾经畅想过这种美好的场景:如果能够建立一种环境,让员工能够靠坚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团结在一起,并全心全意发挥他们的科技能力……那么,这种组织便可以带来无尽的快乐和利益。
但如何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呢?
纵观中国,成功的比率却是极低,特别是私营企业以外的企业和单位,完全是一摊死水。而大部分私营企业(特别是制造型企业)的积极性,也多是来自于“生存”的挣扎,从老板到部门负责人,积极性依次递减,到普通员工这一层,基本上已经消失怠尽了。
“奇迹”更是无从谈起。
这是多大的浪费啊?
对比一下中国的制造型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就知道了。
如何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呢?我认为核心的有三点:
1.生存;2.内驱动力;3.外驱动力。
1.收入是生存保障
如果每天回到家里,总是计算着除去房贷月供,又要压缩基本花销,本来计划这月跟同学聚会的,又泡汤了,更别提把父母接来“享福”了。天天都要这样算着帐过日子,你能有动力去努力工作?积极性都放在寻找收入更高的门路上了。
怪不得人家发达国家的牛逼企业,科技那么发达。人家科研人员收入水平那么高,自己又擅长和喜欢做研究,怎么会“不亦乐乎”,甚至做一辈子研发?但在中国行吗?科研人员的收入水平相当低,而且不转岗,就会苦逼一辈子,不升到领导岗位,就几乎没有转机的可能性。大家都不能安心做研究,怎么能出科研成果?
因此各个行业都跟在国外的屁股后面转。
收入低留不住人,但过了“市场价”之后,已不再是关键要素。即使超过市场价一截,也只能让人“舍不得”离开,但并不会调动起人的积极性。
因此收入是“基本保障”。
留住人才和调动积极性的根本,其实是“成就感”和“希望”。
2.“成就感”是内驱动力
“成就感“是人类的本质需求。当你正在做的事情得到别人特别是领导的认可时,是不是接下来会干得更有劲?相反的,你辛苦完成的工作,却被领导认为浪费时间或做得“糟透了”,会不会很郁闷?会不会影响下面的工作?
现在互联网公司的员工,很多都靠“成就感”活着。他们工作的环境很舒适,收入也很高,不用考虑“生存”问题,每个人都负责自己独有的一块,因此传统企业的职位高低,在这种公司里并不是很吸引人,但每个人负责模块的挑战很多,当完成时,会得到用户的认可,会得到同事和领导的祝贺。
你看你手机里各种应用更新的速度,是不是很惊人?
因此,公司里逐层领导都要“肯定”下属的工作,“肯定”的方法有很多种,关键是要让自己的员工,获得“成就感”。
3.“希望”是外驱动力
身处逆境而不放弃,是因为心中有“希望”。
现在很多公司都有专门甚至很庞大的质检部门,但往往这种公司的质量最不靠谱。一件工作高质量的完成,需要许多细节,很多关键点的完成质量都只有工作者自己本身才能掌控,监督者怎能保证?监督者充其量只能保证“及格”。
当你很清楚自己把现在这个岗位工作做到什么程度,就会得到什么样的晋升或加薪时,是不是就会更有动力去把本职工作完成的更好?还需要领导监督?
当时中国吃大锅饭时,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但往往“干多”和“干好”比“干少”和“干坏”要付出多得多的辛劳,时间久了,又有谁会“干多”和“干好”?
当改成“包产到户”后,所激发出来的劳动积极性和成果是有目共睹的,无需多言。
公司里,应该从制度上明确晋升途径,让员工清楚自己把工作做到什么样的程度,就会有什么样的回报。
在这个方面,海底捞做得很出色(没有调研过,从网上的信息里得出)。它绝大部分员工,都是没有多少文化素养的,常规情况下这种公司很难进行管理,也很难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因为他们的生活都很贫穷,“金钱”需求在生活中占的比重异常大,这就意味着,你即使付出更多的金钱,也却难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而只是勉强让他们“暂时”留在这里,说不定明天有另外一个饭店给他们多一点点的工资,他们就辞职报告不打就走人了,毫不留情。但海底捞却做到了,而且还相当出色。为什么?因为海底捞的“希望”机制非常明确、清晰和详细,对每个职位都有详细的规定,最重要的,是“执行到位”,并非“空头支票”。而海底捞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是进去吃过饭的人都有体会的。
总结一下:
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要从收入、成就感和希望三个方面入手,有三个要点:
1.从制度上明确
2.制度要保证执行,包括写进去的每一个细节(否则一点意义都没有)
3.只有制度明确且执行到位,才能得到员工的信任,员工的积极性才会被调动起来
这些,都不是仅靠一个杰出的领袖,靠一己之力能够搞定的,而是要靠明确的“制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