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合作模式 坚守品牌管理 过去,外资企业与中资企业合作主要着眼于中国市场大,劳动力成本低。这使得合作陷入单一模式,外商单向对华投资占主导,但这一状况已逐渐得到改善。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政府鼓励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参与国际竞争。经过多年的整合发展,中国现已涌现出一批走出国门、接轨国际的中资企业佼佼者。他们不仅积累了较雄厚的资本,还积累了市场扩张、战略发展、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等多方面的国际经营经验。 有关专家介绍,近年来,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的新加坡为鼓励中国公司到新上市,新加坡政府官员多次率新交所和已上市中资企业老板到中国展开促销宣传,通过现身说法和与会者分享在其上市的成功经验。他们促请中国企业家,利用新加坡的国际商业网络、行销及分销枢纽优势,在新建立区域确立市场地位。不少中资企业已作出热烈回响。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3月底,在新加坡上市的中资企业已达39家,而2003年仅为14家,仅2004年首季,上市的中企就有6家。这说明中外企业合作发展已走向双向多维的新阶段。 合作模式在变,不变的是对品牌的管理,在提升品牌管理能力上,中国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今年6月,波导与西门子宣布建立战略联盟,西门子手机将在波导遍及全国的30000多个零售店(专柜)销售,业界曾惊呼这将掀起中国手机渠道的新一轮整合。但几个月过去后,此次声势浩大的合作在渠道上似乎还未得到贯彻。 对此,专业人士指出,“渠道为王”只是一个短期效应,渠道并不能构造长久竞争力。那么,在西方企业整合了中国手机的销售渠道资源之后,占有技术优势的西方企业还会与国内企业相敬如宾吗?著名电信专家王煜全在接受《环球财经》记者采访还质疑,如果外国手机厂商想要中国的销售渠道,大可以直接和渠道商合作,何必与中国手机厂商联盟?并认为,波导与西门子、TCL与阿尔卡特这种联盟目前看还不具备普遍性,是否只是做表面文章还要看双方下一步的具体操作和联盟能否持久。 面对不乐观的理由,管理专家指出,一方握有技术,另一方拥有销售网络,这是中外家电企业联合的基础,大家的目的主要是以最快的速度在各自最需要发展的市场取得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谁能将资源整合好,谁就能最终掌握主动。 多数管理专家认为,外方不会将真正关键的市场前景良好的高附加值产品技术交给中国家电企业,况且,中国企业即使拿到核心技术,也只是暂时得到一些产品优势,不能保证得到了技术研发创新能力。 因此,管理专家指出,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能够长久合作的形式将是资本层面上的合作,在目前的合作形式下,中国企业怎样利用自身的优势在合作中占据主动,不被外国品牌吃掉,只有提升品牌管理能力一条路可以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