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尼斯记录在某些方面代表着科学的先进性,但有些只是充满着娱乐气息。
狂热吉尼斯
1992年,经过世界吉尼斯总部的审核后,中国成立了吉尼斯中国部,在上海,叫作“大世界吉尼斯纪录”。现在常说的破了世界吉尼斯纪录也就是破了中国的大世界基尼斯纪录(以下统称吉尼斯),这个纪录只代表中国,不代表世界。
吉尼斯世界纪录近年来在中国炙手可热。为创造这一纪录,国内不少企业与个人可谓是挖空心思,想别人之不敢想,为别人之不敢为。 记者就近期媒体的多个报道向吉尼斯总部的部门负责人朱先生核实以及到目前为止,究竟已创造或突破了多少个吉尼斯。对这些问题,他有点无奈地说:“这个真不知道。太忙了,没时间作统计;实际上,我们每年的工作量都在成倍增加。你提到的我可能知道申报了,具体理不是行到了认证,就不清楚。” 一场提前曝光的吉尼斯狂欢 在众多的吉尼斯报道中,广州“同时创造21项记录”的活动是最庞大的。
这21个“准吉尼斯”分别是:1、世界最大的喇叭;2、世界最长且参与人数最多的亲笔签名长卷;3、世界最大且参与人数最多的签名微笑照片集;4、世界最长的风筝;5、世界最长的双截棍;6、世界最大的太极八卦扇;7、世界最长的弓箭;8、世界最长的红缨枪;9、世界最大的乒乓球桌;10、世界最长的跳绳;11、世界最长的滑板;12、世界最重鞋;13、世界最大的飞镖板;4、世界最大的花灯;15、世界最大的高尔夫球;16、世界最大的鱼杆;17、世界最早的月饼围棋;18、世界最大的奖杯;19、世界最高的火炮;20、世界最大的千人萤光图形组合;21、世界最长的婚纱。在最大的喇叭周围有一群大学生在拍照,高喊着:“我吉,我尼,我吉尼斯!”,听得身旁的人群情激奋。 这21项申报项目很容易看出物质堆砌的痕迹。
在商业社会里,吉尼斯不可避免地要与商业打交道。即使是个人的行为,也常常因为吉尼斯的光环而引来大把的商业机会。中国人一向强调喜上加喜,主办单位也乐意在某些特殊事件和特别的日子参与吉尼斯的活动。吉尼斯提供的巨大利益,想想媒体的热衷程度就知道。像500桌的大餐,21项吉尼斯这样的活动,需要足够的财力作后盾。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也曾不止一次听到“物质主义”这个词,有人甚至直接说;“以前听说中国得吉尼斯,像奥运得金牌似的。现在没什么意思,拼钱罢了。” 吉尼斯的社会娱乐化 无论是个人也好,商家也罢,也不管是形式还是实质。在中国,吉尼斯的热潮都在无可争议地涨着。对于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而言,这样的势头传达出了大众怎样的心态?狂热?无聊?商业利益?社会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马教授这样向记者分析:“吉尼斯牵扯出的问题,是对世界上所有人而言的,它触动了人的一种心理——争胜的心理。这符合人的心态,是健康的。任何一个民族,当他了解了吉尼斯的意义之后,都会朝之努力,进行追求。因为对生命没有伤害,从商业的角度又能带来商业利益。比如说某人成了第一,媒体必然报道,人们的好奇心随着报道也上来了,这就衍生出很多商业机会。从个人、商业、社会的角度都有存在的价值。吉尼斯是从国外引进,在国外发展了几十年,早已渐趋成熟,有很多规则用来规避对人身的伤害和一些不良影响。”马教授接着强调:“对吉尼斯不要太苛求,没有必要从讨论价值的角度去评价它,应该积极地看,社会接受,就作为一种娱乐活动,人的一种需要。用价值做判断太机械,毕竟,在这个问题上,人的价值观念差别很大。”
或者就像马教授所说的,让吉尼斯社会娱乐化,这样的说,如果组织得当,用之有度,说不定挑战吉尼斯或创造吉尼斯能成为一个比“百万富翁”更风光的娱乐电视节目。
摘自《文摘周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9-21 18:13:2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