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allenhuang311 - 

[连载] 一本讨论如何管理,如何更好地去管理的书——《第八个管理》

[复制链接] 49
回复
1272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1
 楼主| 发表于 2011-5-4 17:20:33 | 只看该作者
第五章 中国人与美国人的创造能力
5.1 中美创作环境的比较

  从行业成熟度上比较,美国的软件业远远走在中国的前面,两国在创作环境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差异主要体现在两国的软件市场需求,规模大小及回报,研发投入,股票期权的应用广度以及风险投资等方面,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一国研究和创新的环境。

  在市场需求方面,全球用钱最多的地区是美国、西欧和日本。差距的直接结果是中国和美国市场软件业产值有着十几倍到四十几倍的差距,而且进一步导致美国大型软件公司的营业收入将国内相同领域的企业远远甩在了后面,并威胁着这些企业的国内市场。不难看出,美国一个软件企业的规模和收入往往就是国内相关行业的企业规模和收入的总和,甚至国内政府也意识到了危机,比如IBM对国内银行业产品和服务的垄断,以及微软公司对操作系统的垄断,这些状况让他们感到了压力。

  中美市场软件业利润率的差别也是不可忽视的,这点从数字上就可以看出:中国软件产业的行业利润率仅为7%,远低于美、欧、印和日等国和地区25%的利润率,更不敌微软这两年44%的回报率。利润的差别直接导致了投资方对两国软件业市场是否看好。

  不能忽略的重要问题还有,和很多研发资金投入的差距一样,两国软件业的研发投入可以用天壤之别来概括。美国是世界上研发投入最多的国家,它的研发投资额占世界总研发投资额的45%,而这些高额的研发投入中有大笔的“赌注”放进了软件产业。

  软件企业是高科技企业,智力型人才占据了企业的主导地位,通过对人的激励和管理来获得企业的进步是发展的金科玉律。在这点上,美国企业充分运用股票期权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而国内企业受制于环境和认识的因素,股票期权的运用,不能够充分发挥其功效,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也是需要改变的。     www.wisagetech.cn

  而两国在风险投资这个领域的差别更加值得花点笔墨叙述清楚。按照国内的新闻报道,风险投资在中国的增长比较显著,但与美国相比,中国的风险投资却尚在襁褓之中。中国风险投资的意识不是很足,有人以为风险资本仅仅投资于高科技行业而望而却步,所以即便是很优秀的企业,比如轮胎企业或制造打火机的企业,也没有足够的意识去找风险资金。其实风险投资与所有的投资一样,都是带着资本的原始目的而来,只要能够赚钱获取利润它就肯青睐你。风险投资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还有与之相关的制度和环境。比如投资于打火机企业,风险投资者通常会选择有潜力的企业,并对这些企业进行改造,把它们合并,再上市进一步融资,然后出售。这样做会制造出一个强大的企业。在这个过程中,选择企业就给市场一个信号,兼并重组上市又给它们进一步改善的机会和压力。其实是风险投资者扮演了优化环境和制度的角色。同样的道理运用于美国的软件业,正是很多风险投资商的成功运营创造了那么多成功上市的强大企业。

  而中国的风险投资环境明显为以下问题掣肘:一是缺乏全国性的风险投资行业法规规范;二是风险投资管理团队本身仅仅是国家政策性的风险投资公司,以非商业性为目的,因此它们运作起来更看重技术、忽视人才,看重资金投入、轻视模式管理,并不能起到给予市场压力和规范制度的作用。

  资金的魅力从来就不曾削减过,软件产业与资本市场的有效结合会更快地促进这个产业的发展,这也是中国软件业目前需解决的瓶颈问题之一。下面我以美国风险投资对其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来进一步阐述我的想法。   8thManage
22
 楼主| 发表于 2011-5-4 17:22:08 | 只看该作者
5.2 美国的风险投资是其软件业的“孵化器”

  如前所述,美国的风险投资对很多企业的成长有很强的正面影响。美国是风险投资的发源地,也是风险投资最为发达的国家。很多软件企业巨头都曾受惠于风险投资,比如苹果电脑公司、SUN微系统公司、微软公司、LOTUS等。高科技企业聚集的美国硅谷,是为风险投资滋生利润的温床。风险投资在美国硅谷创造了很多的神话,把一个又一个软件企业从小到大地“孵化”出来,故言,美国的风险投资是其软件业的“孵化器”。     www.wisagetech.cn

  目前,美国的风险投资已形成一个由风险资本家、风险投资家和各种中介机构组成的运作高效的市场,风险投资机构将近2000家,每年为数万项高技术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而美国政府则不参与具体运作,只是通过制定法律和政策调控资本市场的发展并规范市场行为。

  由此可知,美国高技术企业和产业的高速发展,风险投资是最主要的促进因素。原因在于高科技企业启动阶段资金缺乏,无厂房仪器可作抵押,无贷款资信可供查询,很难获得银行借款,这使得它们只能求助于风险投资。而风险企业(即风险投资资助的公司)都具有市场意识,能够通过资本市场为自己的新产品、新技术寻找资金,同时也可以通过风险资本家的职业挑剔眼光来检验自己的创新设想,这样就促使创新企业能够有比较好的发展。

  尤其要说的是风险投资的大本营硅谷,全世界最大的100家电脑公司中,有20%是在这个经济奇迹的摇篮中滋养的。硅谷拥有非常充裕的资金,一个好的小公司,可能有数十个风险投资公司等候投资。硅谷风险投资专家最重视的是人,其次才是市场。在决定投资一个项目前,他们会考虑这些人的能力、意志、敬业精神、想像力以及个人活动能力。只要人是出色的,那完全可以将他们过去失败的经历转变为正面的学习经验和教训。同时,投资者也会学习风险投资的全部过程,从而形成一个投资的良性循环。风险投资公司除了提供资金,也提供企业政策咨询,甚至参与员工持股计划和企业管理,它还会帮助企业推荐董事及员工(也会要求更换公司的领导队伍)。一个好的风险投资公司可以利用它的人际网,迅速地帮助一个小公司建立起它的领导队伍、行销渠道、市场占有率和它自己的一个人际网。在硅谷,平均每5天就有一家公司上市,平均每一天就有62人被送进百万富翁之列。

  风险投资者的活跃以及政府的大力扶持,都为美国的高科技企业提供了飞速发展的捷径。因此,只要拥有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人的创造力可以加倍地发挥出来。    8thManage


23
 楼主| 发表于 2011-5-4 17:24:02 | 只看该作者
第六章 先要明白,才有机会看出正确的方向
6.1 软件/IT生意与传统生意不同
  随着PC的普及,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以及企业信息化的急速提升,很多人开始在中国做计算机相关生意。但计算机相关生意有其独特的特征,如软件产品生意,包括应用开发外包、基础设施外包以及ASP等,与一般传统的生意如酒楼生意相比,从投入、运营等方方面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

  中国有很多企业自称是做软件产品生意的,但其实际的运作模式却是应用外包。企业的领导人要为自己的企业订立明确的发展方向,就应该明白这些计算机相关生意的一些基本特征。        www.wisagetech.cn

  为了更直观地说明软件/IT生意与传统生意的不同,我特别在这里举出一个鲜明的例子——软件产品生意与传统的酒楼生意。
  走在中国的大小城市,尤其是在南方,同一条街上看到几家装饰各异的湘菜馆乃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市场不算大却能容纳数家湘菜馆,但软件产品市场可谓大到遍及世界的每个城市,却是一山容不得二虎,就如红极一时的Lotus和Wordperfect,在Microsoft Office系列工具出现并垄断市场之后,便渐渐销声匿迹了。

  诚然,软件产品生意与酒楼生意,从其行业性质来看,一个属于IT行业,一个属于消费品行业,其经营模式必然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从一些简单的比较分析中我们便可对软件产品行业略知一二。
  从限制条件上看,酒楼生意受到人流的疏密、人们的口味、餐厅座位的多少以及厨房产出量的影响,但是软件产品生意却没有这样的限制,一旦一款好的软件被研发出来,其市场空间非常巨大。
  从研发上看,酒楼生意无需大量的研发时间和研发资金,但软件产品的研发需要密集资金作为后盾。这种对研发资金的需求为软件产品行业筑起了很高的进入壁垒,致使一些后来者难以轻易进入。
  此外,酒楼要经营,每天都要购买蔬菜、佐料以满足不同客人的吃喝需要,服务100个客人与1000个客人是如此的不同,而且这些开支的数额与顾客数目成正比例上升。而软件产品从它被研发成功上市的那一刻起,生产100张CD与1000张CD只需机器复制,相对于巨大的研发成本而言复制成本几乎是零,而收入却可以源源不断。就像微软开发的windows操作系统,其起初的研发投入可能有好几十亿美元,但当它研制成功以后,弥补研发成本后每年的收入还有数十亿美元,这种高利润率是酒楼生意所无法比拟的。                   8thManage

24
 楼主| 发表于 2011-5-4 17:27:34 | 只看该作者
6.2 零生产成本生意
  现代商业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各种赚钱的商业模式也发达起来。我们来看看发明留声机之前及唱机普及后歌星不同的赚钱方法。                     www.wisagetech.cn

  以前,歌星用他的歌唱艺术谋生,他每一次辛苦的付出只能获得一次的报酬。由于交通不便,来戏院听歌的只是当地的人,即使是有名的歌星在30年代的上海剧院演出,观众最多也不过数百人(比起现在的数千甚至过万观众的大型演唱会,相差很远)。至于在小镇演出的歌星,一次演出能有数十观众已是好的了。有很多卖艺者是为私人演出,一次演出只能有数位观众。卖艺在当时是一个辛苦的行业,歌星得乘车去不同的地方演出,每一场演出他/她要付出自己的时间,也可能要出钱给帮手(如化妆、伴唱、乐师、工人等)。每唱一次,他/她便要付出一次,这是他们的生产成本。

  录音机发明了,TV 普及了,交通发展了,CD也出现了。在这样一个交通、传媒发达的时代,歌星开演唱会可聚集成千上万的观众,其演唱会的收入也因规模经济的效应而大大增加。而且更重要的是,由于录音机、 TV 及CD的普及,歌星可以在演唱会后或录制唱片后,把已录好的演唱会或歌碟,以微不足道的生产成本再卖出(回放)。

  软件产品生意有如上所述歌星制作CD的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具有零生产成本的特征。为什么软件产品生意是零生产成本生意呢?零生产成本生意指的是相对于软件研发成本的几百万至几十亿而言,它的生产成本只有几块钱甚至几毛钱,微不足道。

  电子产品和软件产品也有区别。电子产品如HDTV也需要较高的研发(R&D)投入,生产每一台HDTV的原料(如等离子显示屏及其他电子配件等),都有一定的价钱;而软件产品生意就不一样了,R&D的投入或许是高昂得吓人,但生产的时候却是非常便宜,由于成千上万的复制可以一次完成,一个软件生产起来就消耗一个光盘的成本,所以说软件产品生意是零生产成本的商业模式。   8thManage

25
 楼主| 发表于 2011-5-4 17:28:11 | 只看该作者
6.3 高数量生意

  虽然软件产品生意生产成本很低,微不足道,但是它的固定研发成本一般很高,没有卖到足够大的数量就不能够弥补它的研发成本。因此我们用“高数量生意”来描述这个特点。

  为了说清楚高数量生意的特点,我将继续举例说明。

  首先,软件产品和硬件产品比较的结果是两者的研发成本都可以是数目惊人的。软件产品在研发完成后,生产起来十分简单,只是把软件复制到CD上。它的固定生产成本只是CD生产机器,而它的可变生产成本只是几毛钱的CD再加包装成本。但硬件生产就不一样了,它的固定的生产成本包括一条可生产硬件的生产线,而它的可变生产成本是硬件的部件。
  为了降低单位产品的价格使产品打入市场及普及化,生产商往往会确定高数量的销售目标,数量越大,就越能够将固定成本摊得更散。故达到或超过高数量的销售目标,对这些生意来说是很重要的。  www.wisagetech.cn

  不仅如此,由于卖得越多,软件商和硬件商都可以把收回来的更多的钱继续放到R&D上面。比如Intel公司就在一个产品上不断改良,它的奔腾处理器不断推陈出新,与此同时,由于研发投入的累积效应和生产线的渐进升级,它的固定成本也在相应地不断下降。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软件生意与此相似,需要大数量来支持更强的研发以及利润的获得。  8thManage
26
 楼主| 发表于 2011-5-4 17:29:49 | 只看该作者
6.5 曲棍球棒与软件产品生意的投资模式

  玩球的人都知道曲棍球棒是对勾形。如果我们把坐标轴的横轴当作时间长度,纵轴当作软件企业的营运利润,把曲棍球棒较短一边的顶点置于坐标轴原点,最低点放在坐标的第四象限,那么就成了典型的软件产品投资模式的图形表示。每家公司都不一样,这个最低点的位置也就不一样,对图形进行移动即可适合于不同公司的具体情况。更进一步,软件产品生意的投资模式又可以分为三类。      www.wisagetech.cn

  第一类犹如给婴儿喂奶,喂奶后他也不会产生收入,直到他长大后才会挣钱。这就要估计产品研发所需要的资金,做出包含每一笔投入的商业计划书,游说得到风险投资资金后(或者自筹资金,但是数额可能不能与之匹敌),潜心研发2到3年,直到产品面市,第一笔收入便从此开始。

  第一个版本的产品往往不尽如人意,研发投入需要继续进行,同时产品也在继续扩大市场份额,这样收入就在追赶研发投入,在某一天收入达到或者超过研发投入,当最后收入总和等于研发资金总和时,就收回了投资。把握如前所述的软件产品生意的零生产成本和高数量、全球性的生意窍门,随着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就能够获得利润的飙升。这个过程难熬的是前期巨额的投入,畅快的是成功研发和推广后的巨额回报。而第二类模式就如同给刚刚会产奶的奶牛吃草,“边喂草边产奶”,即边找市场边进行相应研发。这样在产品投入期就开始有收入,多少不一定,产品研发成功后,假如之前的市场推广活动能使得市场占有率提升到一定程度也会带来后期利润的暴涨。第三类投资回报模式比较特殊一点,是由大企业的IT技术部门开发来支持本企业商业运作的。投资开发成功后,大企业看到商业利益的诱惑,觉得可以把成果变得更加通用化,于是会将成果出售与他人,得到收益。这也是高投入高风险的“婴儿喂奶”模式,但它的起始目标不是让研发产品进入市场,且出售对象往往是相关行业的竞争对手,因而会受到很多制约。比如花旗银行成功地把这样的成果卖出去,是通过成立独立公司来开发产品的,而且它在独立公司还不能是大股东,否则对手就不会购买。开发产品的公司的独立程度决定了这样的产品是否会有人购买。

  第一种模式是有很清楚的产品远见的,开发者明白自己要做的产品的特点,而第二类模式的产品往往受到很多客户的影响,由于每个客户的想法不同,就很难做出有远见的产品。

  这三种模式在美国都有。不过据我观察,由于风险投资环境的不同,美国人更容易找到投资者给自己“喂奶”,这样就有机会和时间潜心于产品的开发。而在中国,由于很难拿到风险投资资金,为了生存,软件企业不得不自己掏钱,一开工就四处找客户先挣些钱“养家糊口”。当然如果这样能够达到日后的产品研发和销售的成功也很好,不过后者多是在做“度身定做”的生意。

  其实在美国一般风险投资者倾向于投资一个研发时间长度为2~3年的项目。时间太短,产品“进入壁垒”不足,竞争者容易进入且不容易维持利润;时间太长,不符合投资者的生存策略。而在中国,很多软件企业往往是通过一些关系找到客户 “边喂草边产奶” ,并不能够深刻考虑“进入壁垒”的因素。     8thManage
  
27
 楼主| 发表于 2011-5-4 17:34: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llenhuang311 于 2011-5-4 17:36 编辑

第七章 时间性与承诺管理
7.1 管理在不同时代的应用

  当人类社会形成时,管理也就诞生了。无论哪个时代人们都面临如何管理自身所处群体的问题。不同的时代需求不同,也便需要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手段。人类文明主要经历了几千年的农业时代、二百年的工业时代和二十年的知识/信息时代。与这个变迁的脚步一致的是,管理手段和思想也应随人需求的改变而改变。   www.wisagetech.cn

  在农业时代,人们挣扎于普通的生存问题,为了获得水、食物和牲畜而劳碌。局限于自身能力和自然环境的强大,人们被分隔为许多相对独立的小群体,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劳作,这时家庭只要在家长或族长的带领下,进行简单的合作,就可生存下去。这个时期没有成型的管理思想,管理仍处在简单的协作阶段。

  19世纪初蒸汽机发明了,人类结束8000多年的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时代。工业时代的人们要解决如何进行劳动分工,如何管理生产线,如何大批量地制造标准化产品等我们现在都耳熟能详的问题,这个时代诞生了泰勒(Taylor)的“科学管理”并成为这个时期最适用的典型管理思想。“科学管理”将人看作机器,如卓别林在《摩登时代》中所演绎的,这个时代的人部分挣脱了自然的束缚,却又成为了机器的奴隶。工业时代突破了农业时代的管理模式,使人类社会快速积蓄了大量财富,产生了许多影响深远而传承至今天的管理思想。           8thManage
28
 楼主| 发表于 2011-5-4 17:37:10 | 只看该作者
7.2 工业时代的管理方法
  工业时代以机器和资本为中心运作,人不可或缺但可以替换,一切东西都是“物”化的。它追求大规模的生产方式,通过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以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并获得最多的利润。

  假如用一个词来形容工业时代的管理思想,则非“标准化”莫属。它包含了动作的标准化、产品的标准化、质量的标准化、精确的时间控制、准确的预算以及相当重视投入产出率。

  动作和时间标准化的首推者是“科学管理之父”泰勒。他重点研究了企业内部具体的工作效率,并计算出工人操作所花费的时间,从而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达到定量的产出。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谋求最高的劳动生产率,用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代替经验管理。

  之后实业家亨利·甘特提出用图表进行计划和控制,从一张事先准备好的图表上,管理部门可以看到计划执行的进展情况,采取一切必要行动使计划能按时或在预期的许可范围内完成。

  该时期许多企业引进了这些标准化的管理方法,比如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在泰勒的单工序动作研究基础之上,进一步对如何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效率进行了研究。他充分考虑了大量生产的优点,规定了各个工序的标准时间定额,使整个生产过程在时间上协调起来,创建了第一条流水生产线——福特汽车流水生产线,使成本明显降低。同时,福特进行了多方面的标准化工作,包括产品系列化,零件规格化,工厂专业化,机器、工具专业化和作业专门化等等。

  直到进入信息时代,标准化的科学管理仍然为非智力工作者为主的企业提升效率,增强竞争力。如联合邮包服务公司(UPS)为了实现“在邮件业中办理最快捷的运送”的宗旨,让其工业工程师们对每一位司机的行车路线进行了时间研究,并对每种送货、暂停和取货都设立了标准。他们记录下红灯、通行、按门铃、穿院子、上楼梯、中间休息喝咖啡、上厕所的时间,将这些数据输入电脑,得出每一位司机一条工作的详细时间标准。为了完成每天送取130件包裹的目标,司机们必须严格遵循工程师们设定的程序,他们的动作是严丝合缝的:接近发送站时,松开安全带,按喇叭,关发动机,拉起紧急制动,把变速器推到一挡,为送完货后的启动离开做好准备,然后从驾驶室出到地面,右臂夹着文件夹,左手拿着包裹,右手拿车钥匙;看一眼包裹上的地址并记在脑中,然后以每秒3英尺的速度快步跑到顾客门前,敲门以免浪费时间找门铃。送完货回到卡车,在路途中完成登记工作。这种看似夸张的管理方式果真给UPS带来了高效率,其每人每天送取130件包裹,远远高于联邦捷运的80件,使其获利丰厚。又如现在许多公司所推行的全面质量管理和六西格玛,也是工业时代标准化的进一步深化。  www.wisagetech.cn

  因此,在并非以智力工作者为主的企业,只要控制了机器和人,精准地计算出投入产出率,并制定一个质量的标准,就能达到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以成本优势占据市场。由于这类控制成本及生产量的主要参数是时间,我简称这种类型的管理模式为“时间性的管理”。                 8thManage
29
 楼主| 发表于 2011-5-4 17:38:43 | 只看该作者
7.3 资讯/智力工作者时代的管理问题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人类社会在划时代的技术引导下穿越信息革命,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日本著名管理学教授Lkujiro Nonaka 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一篇题为《创造知识的企业》的文章中感言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在变动的经济环境中,唯一可以确定的是环境充满了不确定因素,要掌握竞争优势必须先掌握知识。”达尔·尼夫在《知识》导言中也深悟这样的挑战:“在新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企业已不能通过用低技能、低工资的雇员不断重复生产商品来保证增长。”前任微软CTO纳森·梅沃尔德(Nathan Myhrvold)说,顶级软件开发人员的生产率比一般软件开发人员要高出几个量级,甚至达到万倍的差距。在这么一个主要由知识智力创造财富的时代,推动生产力的因素也由机器和体力为主导演变为以脑力为主导。但全球著名的领导学权威史蒂芬·柯维在他的《高效能人士的第八个习惯》一书中,一再强调当今的管理人员仍然运用工业时代的控制模式来管理知识工作者。那么是否一切与人相关的学术如社会科学、行为科学、心理学及人事管理学等,都完全没有因时间环境的改变而提升?事实上,不但这些学术理论因时间环境的改变而提升,实践也因环境的改变而发生改变。美国有不少以智力工作为主的企业有弹性上班时间,而高科技行业,也会采取通过给予员工股权来增强其动力的做法。但最大的问题是智力工作与实体限制(如时间和成本的限制)无法连接。在我以前工作过的InterWorld Corporation有一个笑话:“如果我们的工作是像大家一起来装饰家庭圣诞树那么简单(极少时间成本的压力),那么绝少理论是完全起不到作用的;但如果我们的工作是要50人在不超资、不超时的条件下来成功地完成软件开发,不然其中8人便会被辞去,那么就没有一套理论是如烹饪书一般,可以直接使用而生效的。”问题就在于没有一套完整的理念,来衔接智力活动管理与实体限制。在不受实体限制的范围下,不乏以人为本的理论,但若要满足实体限制的范畴,则仅有工业时代的控制模式。

  美国的人事管理学在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MBO)及其衍生如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BSC)方面的推广已超过20年。问题是MBO或BSC是一年一次或数次,在既成事实(项目失败)后进行被动式的管理,但在智力工作环境中存在许多变动及依赖,再加上其成果可见性低,一般智力工作管理者确定目标的能力弱,真的及假的借口都会很多,因此连这个一年一次或数次的阻吓性方法,效果亦是非常有限。因此在1999年第5~6期《 哈佛商业评论 》中有一篇文章说: “在许多组织中,人们获得报酬仅仅因为他能说会道——说得越久、越大声、越模糊的人被认为是越有能力的人。”
  由于缺乏连接智力工作与实体限制的好方法,有少部分软件/IT管理人员认为智力工作是无论怎样也不受管理人员控制的,甚至认为越管越差,故给予其工作者完全自由,在某些简单情况下,如工作者有清晰的共同目标或高度的热情,又没有任何利益冲突,工作者亦可以互相监视,这种方式是起作用的;但在复杂情况下该办法则不可行。因为一个管理人员在带领一队人员开发项目时不能只寄希望于运气。幸运,项目就能完成;不幸运,就只能令企业赔钱或客户损失。大部分软件/IT管理人员都是采用一点人事管理学所提议的方法再加上工业时代的控制模式,一般的管理人员对项目初期的控制都是处于松弛状态的,但当遇上重大困难(如错过重要里程碑或项目被人查核),就会把控制收紧,其程度近乎史蒂芬?柯维所说的“物化”控制。当然,也有部分管理人员在项目初期已以“命令与控制”的形式来管理。无论第一天便用工业时代的控制模式来管理或遇到困难时才加强,两者都存在史蒂芬·柯维在他的《高效能人士的第八个习惯》一书中所提及的弊病。   www.wisagetech.cn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极富经验的软件/IT管理人员会用时间箱(time box)的办法来管理,意思就是上级或上级与下属一起制定一个短暂或迫切的完成时间,下属清楚上级不会接受任何借口,自己若不能如期完成,便会面临严重后果。由于时间迫切、借口不被接受及成败后果明显,一般的下属都会全速前进,问题便会尽早浮现(尽早浮现问题是好事,因为可以尽早解决)。如果上级有足够的经验,能在合理情况下调节时间箱而不失去其“不接受借口”的可信性,这个方法是比上述的方法有效;否则,这个方法只可以用一次。

  简而言之,并不是社会科学、行为科学、心理学和人事管理学等学术,没有随着环境的转变而提升,问题在于没有一套完整的理念来衔接智力工作者管理与实体限制。再准确一点的解释是,管理智力工作者的动力及冲突的方法有而且足够;管理智力工作者的智力传递及协调的方法显得含糊、参差、不具体并缺乏系统性;而管理智力工作者的活动与成果来满足其时间及成本限制的方法则完全缺乏。                   8thManage

30
 楼主| 发表于 2011-5-4 17:40:46 | 只看该作者
7.4 忽视了承诺管理

  当我使用Amazon.com的搜索引擎对“承诺管理”进行关键字搜索时,我发现仅有极少量关于这方面的出版物且没有一个具有代表性。接着我再使用相同的搜索引擎对“承诺”进行关键字搜索,发现了超过170,000本相关书籍,但大部分与男女之间关系(如婚姻)的承诺有关。Watts S. Humphrey是CMM的发明者,如果你读过他的书《软件工程过程》和《个人软件过程》,你将会发现他对“承诺管理”的描述是相对表面的。    www.wisagetech.cn

  由于对承诺管理缺乏重视和教育,以下的承诺管理问题在软件/IT项目开发中随处可见。让我们先来看看“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这句话是不是承诺。假如老板对下属说:“你能在星期五前交付X项目给我吗?”,很多下属会回答说“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但这同一句话所隐含的对上司的承诺程度是不一样的。下属A也许就是“一定做到”的意思,而下属B承诺背后的意思实际上是“不能保证”,下属C嘴上说“尽力”但结果多数会延迟。“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常常被错误地当作是“做得到”的坚定承诺,这种开始时便含糊的承诺,往往带来日后的惊讶和失望。

  进一步的问题是,呈交计划书是否等于对自己所写的计划做出承诺?有的人呈交计划书,最多只是表示他在交计划书时是“同意”计划书所写的交付期限,但并没有资料显示迟些时候他会“不同意”。此外,也没有足够的资料显示他做足了功课,充分地明白了项目需要的资源和时间,准确地评估了自己的能力。他不是判定自己有能力控制工作的复杂程度,才呈交计划书。假如呈交的计划书有部分或全部是他人所写,事情则会更复杂。然而通常的情况是呈交计划书被当作是“做得到”的承诺,这种一开始就不清晰的承诺却给软件/IT界带来不少失败的结果。    8thManage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