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weneed - 

[佛学交流] [原创]漫 话 西 游

[复制链接] 23
回复
412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1
发表于 2004-6-25 12:12:17 | 只看该作者

问问Zhms,或许他知道。

^_^

12
发表于 2004-6-25 12:15:34 | 只看该作者

钟声悠扬:

扬子已经回答你了:

用“我”来“认知”“我”是行不通的。

--------- 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静觉

---------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但当精勤,降服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瞋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 彼我恩爱,一切寂灭. 佛说是人,渐次成就. 求善知识,不堕邪见. 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静觉海.

13
发表于 2004-6-25 12:56:52 | 只看该作者

看文言文有点累哦

[em01]
14
发表于 2004-6-25 13:12:01 | 只看该作者

大概是舍小我才能成大我,大我是一直在那里的,并不需要什么认知,我们把小我舍弃,大我自然现前。

每次要在这里发言,我就觉得惶恐,无修无证,乱说一气。搞不好做了一回邪师。

[em06]
15
发表于 2004-6-30 17:53:10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好啊

16
 楼主| 发表于 2004-7-24 13:16:36 | 只看该作者

《悟空传》及后现代主义(转)

《悟空传》是网络小说的杰出文本,它之所以在网上广为流传的小说,成为中国大陆另类写作——“大话西游体”小说的代表作,是因为这本小说在经典小说《西游记》的背景上和今天的中国和人类文化背景下进行了一种创造性的写作(转换),开创了一种新的小说道路。 《悟空传》来源于古典小说《西游记》,充分利用了《西游记》的经典人物和经典的场景和空间,但作者站在今天人类的立场,面对今天人类的存在处境,对人生对生活对世界重新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和追问,在创作形式小说叙事和语言的运用等方面,进行了创新,采用了后现代的小说艺术形式,完全有别于《西游记》的语言叙事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悟空传》站在伟大经典《西游记》的肩膀上,创造了自己完成了自己,它对《西游记》不是一种简单的抄袭和改写,而是一种新的创造 。 网络文学与后现代主义 自上世纪50年代末以来,西方社会和文化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进入到“后现代”时期;西方关于后现代主义的争论的第一次高峰在是上世纪60-70年代间出现的。而网络技术的产生,也正好是在这一时期。网络是伴随着西方社会、文化、技术的“后现代化”而萌芽、成长和壮大起来的,网络自身就打着后现代的深深的烙印,有着后现代的一些鲜明特征。众所周知,网络具有“开放性”与“互动性”等特征,而“开放”“互动”是后现代主义理论中经常出现的高频词。可以说,“开放性”、“互动性”是后现代主义理论基本特征,也是网络技术的基本特性,它同样是以网络技术为依托的网络文学的基本特性。我们可以这样说,网络是后现代的技术,而网络文学则是后现代的文学。 现代主义对精确概念的热衷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对网络文学的认识,很多人痴迷于对网络文学定义的探讨。在不到一年时间内,至少有过两次对网络文学概念进行定义的高潮,一次是“网易”和“榕树下”两家举办网络文学大赛期间,另一次是最近由“网易”“文化频道”开展的“给网络文学下个定义”活动。当然,至今不会有人作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道理很简单,网络文学本是后现代的产物,“网络文学”这个词本身就带着后现代的“拼贴”的特点,有着后现代“无中心”、“不确定”的特点。对网络文学要用后现代的思维方式去理解。 现代主义艺术追求艺术的“纯粹性”,艺术与非艺术有着严格的界定。而后现代艺术则全力消解艺术和非艺术的界限,将艺术与日常生活混杂起来。

上世纪初,后现代主义的先驱者杜桑就开始使用“现成物”充当艺术品,开创了后现代装置艺术的先河。此后,后现代艺术表现出随意性,未完成性和偶然性,直接使用“现成物”充当艺术语言,各种日常生活中的器物和用品,甚至是废弃物或垃圾都成为了艺术语言。作为后现代艺术的网络文学,在结构上,在语言上,在题材上,在技术上,最大程度地体现了随意性、未完成性和偶然性的后现代特征。小说结构松散,语言聊天口语化,立意简单,有的作品有始无终,处于永远的末完成状态。相当多的作品呈现出生活原生态的状态。网络聊天室的对话记录,用电子邮件写作的情书以及BBS上只言片语,这些网络上的“现成物”都被原封不动在搬到了作品中,与后现代的造型艺术拿生活日用品做成的艺术作品在手法上是完全一致的。   

现代主义艺术家最为关注的事情之一就是各种艺术自身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特征和条件,并精心为各门艺术之间确定了严格的“边界”。但到了后现代艺术那里,艺术内部的“分化”被消去了,取而代之的是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混杂和拼贴。前面提到过,网络文学这个名词本身,就带有后现代的“拼接”(collage)的味道,将“网络”和“文学”拼接在一起。在网络文学中有一类称为“网络体文学”的作品,就是将网络技术和文学进行嫁接的结果,如多媒体小说、超文本诗等,这些作品将文学的描述与网络的超文本技术,与动画、音乐进行拼接,从而产生了是文学又不是文学的艺术形式。

这种实验在后现代艺术中早就有所表现,有意打破现代主义艺术家所恪守的各种艺术门类的规则和范式,将各种不同的艺术混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混杂的非类型的大杂烩。五十年代黑山学院的后现代艺术家发明的“偶发艺术”,就是消平艺术门类界限的实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将网络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进行“拼接”的后现代实验将会越来越多。  

现代主义艺术走的是“精英文化”的路子,由此造成了艺术家与欣赏者关系的疏远,从而形成了现代主义时期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二元对立的文化结构。后现代主义对现代艺术中形成的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两极分化进行了彻底的削平。后现代主义学者将这种去分化形象在描述为“跨越边界—— 填平鸿沟”(Cross the border——Close the gap)。正如杰姆逊所说“十九世纪,文化还被理解为只是听高雅的音乐,欣赏绘画可者看歌剧,文化仍然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方法。而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后现代主义在破除现代主义形成的“高雅”与“通俗”、“精英”与“大众”等一系列的二元对立结构后,确立了以大众文化为主潮的一元文化。无论是古典式的贵族文化,还是现代性的精英文化,在后现代时期,都将处于一种边缘化的地位。在后现代的网络文学中,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的分化被填平。网络文学是以大众文化为主潮的文学,以一群精英作家为中心、为本位进行运转的传统文学运行方式在网络上将找不到市场。在网络文学中,后现代主义学者所说的“格雷欣法则”时时在起作用。所谓“格雷欣法则”就是指价值不高的东西会把价值较高的东西挤出流通领域。“格雷欣法则”在网络文学论坛上的效应是最为明显的。一篇受到欢迎的原创作品很快就会受到新贴上的质量不高的贴子的排挤,在一个与它的生命周期不相适应的时段里,不可避免地从显示屏的当前页挤出去。网络文学的无中心,无主体的后现代特征再次显示了出来。   

后现代艺术在弥合现代主义时期高雅艺术与大众艺术鸿沟的同时,也完全改变了艺术与大众的对立关系,欣赏者与创作者的关系,由原来静态的介入发展成为双向互动的关系。正如美国艺术家波莱蒂所说:“观众的参与对作品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把‘观众’(这个词在这里不再有效)从被动的目击者变成合作的创造者(无论他们是否愿意)”。文学的互动在网络文学中得到了最完美的实践。BBS上创读双方对文本的解读,使得网络文学的读者由“被动的目击者”,摇身一变而成为作品“合作的创造者”。在互联网上集体创作的互动小说,更是创作者与欣赏者的区分失去了意义。

“大话西游体”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 1、解构——除了爱情是他们没有完全解构的,其他一切都可以被解构或者已经被解构了。像时空关系、人神关系、师徒关系、生死关系,在《悟空传》里都被解构了。虽然他们愿意为爱情保留一定的余地,但是在对待爱情的方式和态度上,还是很随心所欲的。

2、媚俗——这个概念或许不是那样准确,因为后现代主义的媚俗指的是混淆雅俗文化的界限,或者说他们首先解构这种界限,赋予俗以一种新的内涵,然后在俗的新世界里流连忘返,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意义、神圣、超越等等概念都被淡化了。

3、自由——他们所谓的自由当然不是在概念的意义上来追求和谈论的,他们表达的是一种感受的自由,一种没有约束的状态,一种基于解构的基础之上的随心所欲,如果说,他们的自由主要是主观的,他们并不因此就降低对这种自由的评价,相反,他们乐于在主观的自由里找寻快乐。

4、戏仿——在网络世界,出现了一大批大话的文字或者文章,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语言风格是大话式的,主旨是调侃的、游戏的,然而这些语言却被认为是最本真的。就像《悟空传》开头,孙悟空望着天边的晚霞说,“我只有看看这个,才能每天坚持向西走下去。”听起来似觉无聊,但当你读到悟空在心死的那一刻还死死握着紫霞的披巾时,就不难品出这句轻松调侃之下的沉重心清:天边的晚霞所以能激起英推西行的无穷动力,只是因为一个与晚霞有关的人和一段不能忘却的辛酸回忆。

5、快乐——快乐是最高的目的,最起码他们追求的是轻松。因此,所有会给他们带来痛苦的因素都要被剔除,所有令他们感到沉重和压抑的东西都要被排斥,这实际上是解构一切的一个主要动机,当然,他们也很清楚,他们没有办法把快乐贯穿到所有地方,因此,在文化领域就更是要崇尚快乐就是一切的原则。

《悟空传》借助经典发展经典 《悟空传》借助经典发展经典,完成了自己的一次成功尝试。《悟空传》的主题与《西游记》那种师徒四人团结一致历尽艰难到西天取经的道德理想主题已经完全不同,它对传统的《西游记》的主题和价值世界进行了颠覆和解构。小说中的人物的人生价值和精神情感及其茅盾冲突也发生了很大变。《悟空传》中师徒四人不在是到西天去取经的圣徒,而完全成现实世界为俗物,成为现实主义者功利主义者。他们也完全失去了师徒的道德伦理,他们之间已经平起平坐,相互开涮,互接老底,你调侃我我调侃你,而且相互恶毒攻击,你拿我不当人我拿你不当人,一点正经都没有,一副后现代消极和积极。在《悟空传》中,孙悟空还一气之下一棒打死了师父唐僧,几乎毫无愧心,这可以说对传统彻底否定,证明了后现代的深刻力量。在《悟空传之百年孤独》中,师徒四人看似去西天取经,但他们到西天取经已经不是目的,似乎也将此遗忘,到西天取经变成了一天天的人生和世界的哲学讨论,目的变成了过程。师徒四人与妖精白晶晶的敌我矛盾也已经化解,而且和平共处,相互调情,充满了世俗世界的颓废和快乐。 所以,爱情在《悟空传》中大放光彩,小说中的人物在爱情中得到更加全面更加世俗化的表现。《西游记》道德圣徒的不谈爱情,在《悟空传》中成为永不变心的生死恋,小白马对唐僧的爱情,紫霞与悟空的爱情,猪八戒与阿月的爱情,等都写的刻骨铭心。爱情成为唯一神圣的东西,她取代了去西天取经的神圣。这种神圣的爱情,既是对《西游记》的合理想象和再创造,又是作者小说理念下的必然现实。爱情照亮《 悟空传》,让这部小说增添了动人的神彩。

17
发表于 2004-7-29 00:23:33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roundtrip在2004-6-24 14:39:50的发言:

希望这些假借佛教故事宣扬执著的文学作品可以少一些,越少越好。

阿弥陀佛。

我不是想冒犯诸位,这样的作品反映的是什么?客观的说,它们强化了读者的烦恼,强化了对那个所谓的我的认知。

今天为着一点小刺激,忽然"明白了"了点什么似的,写出来求教于roundtrip兄:

是否这样的作品,看起来借用了不少佛学的"空"观和"无常"观, 却倾力宣扬那个"缘"字和"情"字 ?!是为执着!与守财奴觉得金子是唯一可信的东西一样,这类作品在鄙夷别的执着如官位权势之时,恰忘了所谓"直教人生死相许"的,何尝不是一个大大的虚妄!

佛学的缘起性空的"缘起", 多被解读为"缘份",叹!  

18
发表于 2004-7-29 00:25:59 | 只看该作者
对一个"情"字看破了,陌上花开,且何处行去??
19
发表于 2004-8-3 16:24:34 | 只看该作者
佛在心理.南无阿弥陀佛[em03]
20
发表于 2004-8-5 13:07:18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roundtrip在2004-6-24 14:39:50的发言:

希望这些假借佛教故事宣扬执著的文学作品可以少一些,越少越好。

阿弥陀佛。

我不是想冒犯诸位,这样的作品反映的是什么?客观的说,它们强化了读者的烦恼,强化了对那个所谓的我的认知。

一些垃圾文学,可以建议他们不要用现有的文字来记述。

但是,由一些名著文学引申出来的作品,却展示着人性的另一面,展示着新的思想,新的社会现实。

佛学本就是博大的思想,他不排斥任何东西,恶之恶,以由善感化;佛之念,普渡众生。

我们做不到限制别人思想,佛却不限制。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