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必然
——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所想到的
[作者简介] 林萃生,1939年10月生,福建省龙岩卫生学校高级讲师,1963年7月于福建省师范学院历史系毕业,著有《论从现实出发研究弘扬民族精神的问题》、《略论中国近代迟缓发展的症结及疹治》(以上两篇文摘被卢继传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新时期社会科学成果荟萃》收录)、《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必然》(被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与研究》编辑部编的《教学与研究论库》录用)
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讲话中说:“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事实上,在资本主义世界,由于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不可抗拒地生长着社会化发展的趋向,它表明,这些国家和地区实现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深厚的物质基础。在社会主义国家,有了众多的社会实践经验,关于社会主义的空想成分已被人们抛弃,社会主义在现代社会的现实道路上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因此具有前所未有的生机。为此,尽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还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
社会主义是生产社会化的产物,自从具有社会化生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历史上出现以来,就有了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思想出现。但是在手工业发展时期,分散的个体生产是普遍存在的,而个体手工业生产是私有制存在的条件,种种的社会主义都只能是空想。工业革命完成以后,生产社会化是社会生产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使社会生产具有与传统手工业生产方式不同的发展趋势:1.由于科学发明被迅速地、普遍地应用到生产领域,生产急速地变化和发展,由传统手工业形成的僵化的、职业化的分工,逐渐成了社会生产发展的障碍,而全面发展的、流动性的分工日益成为社会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2.社会生产发展使社会交往正在冲破区域的、国家的界限,逐渐形成了国际范围的、世界性的社会交往。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考察“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件的性质本身”,指出“自由的联合的劳动的社会经济规律自发作用”代替“资本和土地所有权的自然规律的自发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从而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由于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孕育着新社会因素。“猛烈增长着的生产力对它资本属性的这种反抗,要求承认它的社会本性的这种日益增长的必要性,迫使资本家阶级本身在资本主义关系内部一切可能的限度内,愈来愈把生产力当作社会生产力看待”。
其一,国有化在经济上成为不可避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曾大规模推行国有化的资本主义国家就有:英、法、德、意、奥、日等国。
其二,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式代表——国家不得不承担起对生产的领导。资本主义国家是维护资产阶级整体利益的统治机构,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的生存条件,它完全可能并且必须站在整体立场上对资本主义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宏观调控。30年代正当美国罗斯福“新政”出台的时候,斯大林曾断言:如果不摆脱资本家,如果不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原则,那么你就不能建立计划经济。但是,美国罗斯福总统并没有改变美国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采取了国家干预的计划调控措施,使美国摆脱了那次灾难性的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也实行了计划和政府干预政策,使日本渡过了难关。
资本主义经济国有化发展的趋势,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实现,以及现代资本主义国家视财产多寡的纳税制度、社会福利事业普遍扩大等等,这些现象不能仅仅从资产阶级为维持其统治这一狭义目标寻找原因,也不能仅仅认为是无产阶级斗争的结果。因为,每一阶段的意愿都被已有的物质条件所制约。因此,归根到底,还是不断扩大的生产社会化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里社会化发展的趋向。这种发展趋向证明共产党人要在这些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社会主义,不是要实现什么理想,而只是要解放那些在旧的正在崩溃的资产阶级社会里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
20世纪早期和中期,一大批国家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世界生产社会化发展到一个高级阶段,社会生产和私人占有之间矛盾激烈冲突中的一种必然的历史抉择。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期,由第二次技术革命引发,生产发展的速度加快,生产社会化水平趋向更高的阶段,资本主义竞争加剧,经济危机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过了过去任何时代,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社会化大生产和私人占有制之间产生的激烈矛盾,使人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这个时期,一大批国家在革命中选择了社会主义,在已形成的全国范围的交往的社会生产中找到了宏观调控社会经济的发展道路。首先在实践中用计划经济的形式避免了经济无政府发展的状态。而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例如美国,也正是从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中得到启示,找到了一条在市场经济中实现宏观调控的道路,从而从经济危机的低谷中走了出来。因此,20世纪早期和中期,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的涌现,即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在生产社会化趋向更高阶段的历史性的创造。
但是,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产生于资本主义比较薄弱的地方,这些地方除了有近代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外,还残存着古旧落后的封建的生产方式。在这种生产条件下,马克思认为,工人阶级并没有想靠人民的法令来实现现成的乌托邦,人民的意愿也是现成条件的反映,以这种意愿的法令创立的社会模式无法摆脱现成、属于旧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这种模式对于挣脱旧的生产条件的经济改造,以及在新的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新的社会形态的形成,将会因其含有中世纪生产方式的因素而构成阻碍的作用。鉴于当时严峻的国际环境,这些国家的领导人急于仰赖国家的权利创造一种反映现成经济条件的社会模式。由于社会本身经济的落后,使这种社会模式打上了古旧生产方式的烙印。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否认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必须具备的物质条件,否认生产关系的改变必须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迷信国家的法令,以超经济的手段干预经济发展,采取了排斥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把严格而又无所不包的指令性计划看作是唯一的合理的经济形式,把国家一切经济生活的内容都编入国家计划。结果,在生产力低的条件下,因为没有竞争机制,生产者和管理者都丧失了积极性;而计划部门往往无法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的实际情况,不能按客观规律制定计划,使盲目的计划带来巨大的浪费,导致了经济发展的停滞和落后。这种经济模式随着经济向现代化、社会化进一步发展,日益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长期以来,苏联和东欧国家坚持“左”的教条主义,没有提出对这种经济模式实行根本改造的要求,结果走向了反面。
马克思主义者坚信社会主义一定会胜利,但却认为它不是一种随心所欲的乌托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一切社会的进步和变革都根源于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条件的改变。现代社会由于本身经济发展而不可遏制地趋向更高形式,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之所以能够实现,是由于具备了一定的新的经济条件。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这种思考,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列宁在论新经济政策时说: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的思路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必须把在一定范围内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这表明,他不是以固定的社会模式作为出发点,而是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生产关系变化的出发点,这样,就不会形成僵化的社会模式。沿着这条思路发展,邓小平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邓小平说:“中国搞社会主义,强调有中国特色。”“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
我国现在的情况是:
一方面,“生产不足”,“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仍然是我国现实存在的普遍现象,因此剥削现象的存在,旧社会陈腐东西的死灰复燃,都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在经济高度发达的条件下,才能使这些现象完全消失。在这种生产力水平条件下,邓小平认为,可以利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些方法,“我们发挥社会主义固有的特点,也采用资本主义的一些方法(是当作方法来用的),目的就是要加速发展生产力”。“发展一点个体经济,吸收外国资金和技术,欢迎中外合资合作,甚至欢迎独资到中国办工厂,这些都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在这样的生产发展阶段,还不能实现“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我国形成适应于瞬息万变的社会生产的灵活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邓小平说:“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把计划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生产社会化是现代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现代经济和僵化的、不变的手工业经济不同,它是一种变动的、急速发展的经济,是以世界市场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解放前,由于手工业个体经济在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明显的优势,发展资本主义,难以摆脱手工业生产方式的影响,发展社会化的集团经济受到很大的阻碍,因此中国无法与已发展到垄断阶段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匹敌,拉开了我国和它们之间的距离。现在,我国搞改革开放,就是要使我国的经济加入世界经济大循环,融入世界市场,加强与世界各国展开市场竞争的机制。但这不意味着重新选择解放前发展的道路。我们是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按客观规律,实现经济现代化、社会化,消灭手工业的个体经济的存在条件。在市场经济竞争的环境中,优胜劣汰,以现代化、社会化的集团经济排斥传统的手工业个体经济,使我国经济在世界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我们的改革,不是要放弃具有社会化生产的公有制企业,而是要清除在手工业普遍存在条件下形成的环境和建立起来的体制,促进它向社会化方向发展。按客观规律,消灭手工业个体经济存在条件,实现经济现代化、社会化的道路,就是在实现条件下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因此,实现现代化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一个统一的客观基础。邓小平说:“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总之,邓小平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它没有拘泥于原来的社会模式,而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以发展生产力为出发点,把握生产关系的变革问题,既考虑到了适应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又考虑了现代化经济发展的方向,坚持了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在邓小平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世界变幻的大风浪中坚持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速度持续多年领先于世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的提高,中国在全球也有了更高的国际地位。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是生产社会化的产物。生产社会化是现代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已形成向社会化发展的趋向,资本家也不得不承认生产是社会化的生产这样的客观事实。这表明,实现社会主义有了更加广大的物质基础。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严重曲折,并非现代化经济不存在着社会化发展的趋向,没有发展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而是由于这些国家没有排除在生产力落后时期形成的、反映旧社会经济条件的、非社会主义的陈腐社会关系的影响,没有及时进行变革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中国,我们没有拘泥于在生产力落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社会模式,而是从现实的生产力出发把握生产关系的变革,以现代化经济为发展方向,坚持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蓬勃发展。历史将向人们宣告,随着现代化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将在更加广阔的道路上得到发展;在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一定会取代资本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