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识(Vijnana) 佛教术语。梵文vi(分析、分割)和jnana(智)的合成语,意指对对象进行分析、分类所起的认识作用。在佛教教义中有多种含义:1、一切精神活动的主体,是“心”、“意”的异名。《俱舍论》卷第四谓“心、意、识体一”,随义建立种种名相”,“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2、以的一种特殊功能,与“心”、“意”略有不同。谓能缘之心对所缘之境有了别作用。《成唯识论》卷五称“识以了境为自性”;3、五蕴中之“识蕴中之”识蕴”,即小乘所讲“六识”和大乘所说“八识”的心王;4、十二因缘中之“识支”。《俱舍论》卷九有“于母胎等正结生时一刹那位五蕴名识”之说。 识是佛学的中心思想之一其说遍于大小乘、显密教、性相宗。有一识、二识、三识、五识、六识、八识、九识等不同学说。 八识 瑜伽行派和法相宗主张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前五识属于感觉,第六识既管思维,也管感觉。第七识以“恒审思量”即不停顿地起思虑作用为其特性,其作用胜过第六识,并联系第八识与前六识,名为末那。第八阿赖耶识也叫藏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以含藏一切诸法种子,为有漏无漏一切有为法的根本。
九识
性宗主张九识。即于八识之外,另立证有无为的真如识。梁真谛译《摄大乘论》,将第九识名为庵摩罗识,又名无垢识或清净识。但唐玄奘译《摄大乘论》仍用八识,以第九识为第八识异名。谓第八识有染净二分,取染分的有为有漏名阿赖耶识,取净分的无为无漏名庵摩罗识。 2、三类八识 瑜伽派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由人们精神的总体——识所转变显现出来的(“内识生时,似外境现”),所谓“万法唯识”、“三界唯心”。按识的变现和作用可分为三类八识:①前六识——眼识、耳识、知识、鼻识、身识、意识。它们主要的职能是起了别和认识的作用,前六识都以各自相应的认识器官(眼、耳、鼻、舌、身、心脏)为其活动的根据,并以相应的、幻现的外境(色、身、香、味、触、法)为其认识的对象;②第七识——末那识。它的职甬起思维度量的作用,是前六识和第八识(阿赖耶识)的中介,它以阿赖耶识为其自己存在的前提和认识对象,由于末那识的活动伴随有四种根本烦恼,从而使人们陷于痛若和生死轮回;③第八识——阿赖耶识(藏识)。是前七识的共同根据,宇宙万有的根源。它的本相有三:(a)能藏,即阿赖耶识能摄持和保存一切“种子”(潜在力),种子或潜在力在时机成熟时能够生出宇宙万有(种子生现行),宇宙万有也可发生(熏习)新的宇宙万有的潜在能力或状态(现行生种子),这种势如瀑流永恒不断的因果变化,亦即人间若海的无限变化过程;(b)所藏,即生起宇宙万有潜在力的所藏处;(c)我爱执藏,阿赖耶识原非自我(灵魂)而是识的流转,但第七识妄执为永恒主宰的灵魂,因之被称为我爱执藏,这个自我(灵魂)也就是轮回果报的主体。 3、第八意识依修行境界不同,由凡夫到成佛,要经过染净叁个位次: (1)、我爱执藏现行位: 第七识妄执第八识相分为自我 ,而起我爱执着。因此第七识是能执,第八识是所执,故第八意识又名我爱执藏。由凡夫、二乘有学位及七地以前菩萨,全为此位所摄。二乘无学修到无学位住菩萨八地,俱生我执断时,才舍去藏识之名,称为异熟识。 (2)、异熟业果位: 阿赖耶识又名异熟识,因为它是善恶异熟业所招感的异熟果,所以第八识有异熟识之名。由凡夫到二乘无学位圣者,大乘十地菩萨,全是此位所摄。到十地菩萨满心,即金刚道现前,一刹那间,永断世间二障种子,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此时舍去异熟之名,而称为阿陀那识。 (3)、相续执持位: 证得佛果行者之第八识,至无终尽期,名叫阿陀那识。这是无上转依的清净位,纯粹是至善无漏的识体,故唯在佛果位才称之。 总结:由凡夫、二乘行人有学位、大乘七地菩萨,含有阿赖耶识、异熟识、阿陀那识等叁名具备; 乘无学位,八地以上菩萨,已舍去阿赖耶识名称,只剩下异熟识及阿陀那识二名; 到究竟佛果位,异熟舍去,就只称阿陀那识了。 4、 中国的天台大师认为:在向宇宙生命,即向在第八识的深处,作为使那包括人身在内的森罗万象产生的本源的生命移动的过程中,存在着第九识“阿摩罗识——根本净识”。日本的日莲大圣人悟得此乃宇宙生命的本体,称其为“九识心王真如之都”。这“九识心王真如之都”的“心王”,乃心的作用的根本。“真如”,乃远离虚妄、不变、不改之意。“都”,为“心王”的住处,即无边无际的境界世界。也就是说,任何人的生命中,有着清净无垢、常住不灭的本体。这第九识,是一种自我本身与无限的宇宙生命相融合的境界;是产生生命在身体、精神方面的所有功能的根源;是创造力的源泉。
5、 “生命一边经常与外境因缘和合,一边通过“六识”接受各种信息。其中有不少也产生着种种的苦恼。但是,只要“九识”的太阳光在胸中闪耀,这些苦,犹如霜露一般全都消融。所谓信仰,也许可以说就是每一天,任何时候都使太阳在胸中的太空冉冉升起的连续作业吧。人们应一边使全身充满着如灿烂发光的太阳般的生命力,由衷地感受到无量的喜悦;一边从容地,不畏艰难地生活下去。 总之,人,即便社会地位和声誉再高,也不会感到满足;即便财产再多,内心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充实。唯有彻底打开这无边无际的境界——自我胸中的“宫殿”,才能获得真正的人生价值,感到无限的幸福。”
——池田大作《我的人学》 6、唯识 唯识学所谓的识,依一般传统观念的解释,它是具有“识别”的作用。其实,这也只是从名词上所作的注解。如果真实了解全部唯识学的道理,它之所以称谓“识”者,是有别于一般“唯心”的笼统观念。因为它的基本功能,便自具备有造作“意识”的分别作用;同时又具备与物质感应的触觉,而构成心理状态的感受,以及生起粗浅浮动的思想作用,和静止清寂的思维等功能。 因此,它指出一般所谓的生理感官如眼睛、耳朵、鼻子、口舌以及整个的身体,都各自具有各别对外界反应接触的识别作用,而以“前五识”称之。也可以说,在生理感官的本身上,还没有与“第六意识”配合而生起作用时,这种“前五识”的本身,它本自具有反应事物的鉴觉功能。它是造作“意识”分别的先驱,同时也自具有感受的连带功能。例如一个人碰到特别的遭遇,心理有所专注时,虽然他的眼睛面对事物,耳朵听到周围的声音,但却不会像平时一样,由于声色的反应而立刻引发心理“意识”的思维分别作用。虽然当时他对现实在前的声色,是有反应感受的,但是因为心不在焉,所以没有像平时一样,立刻和“意识”作用配合起来,而对境思维分别,引起情绪上的种种变化。因此,也可了解当一个人在刚刚死亡的刹那间,其时“意识”的作用丧失,而将生理官能某一部分另加移殖,仍然会有延续复活的生命功能,便是这个原因。
“前五识”是“第六意识”的先驱,譬如用兵,“意识”是全权的指挥官,“前五识”犹如各个不同兵种的前哨。“第六意识”主要的任务是前通于“前五识”,后接于“第七识”、“第八识”。一切思维分别和情绪等等的作用,都受它的支配左右。它也相当于现代公司组织的总经理,上面接受董事会(第八识)和常务董事(第七识)的决策,下面指导督促“前五识”达成各种业务。一个婴儿的入胎之初,和生下来成为婴儿的时候,“第六意识”的功能虽然存在,但并未成长而发生作用。到了成童以后,“意识”受“前五识”的影响逐渐形成,而且愈老愈形坚固,便构成为固定心理形态的一种力量——“业力”。 “第六意识”在清醒的时候,它便代行“第八识”、“第七识”的权能而起思维分别等等的作用。如果进入睡梦的时候,它就发起“意识”反面的潜在功能,不需“前五识”的现场工作,只凭借“前五识”原本收集的资料,就可生起“独立”的潜在作用。因此,唯识学把“第六意识”的这种潜在功能,命名为“独影意识”,又叫做“独头意识”。这种“独影意识”的作用,可以脱离“前五识”而单独活动。它活动的最显著的范围,归纳起来有三种情况:(一)作梦时。(二)神经病、精神病,乃至因其他的病症而进入昏迷的情况时。(三)禅定中某种境界时。所以从唯识学的立场来看,现代心理学所了解的“潜意识”,又名“下意识”,以及“第六感” 等,仅是知道了“独影意识”的作用。
但是“第六意识”,它还不是真正的主人,它只是活人的一个账房总管而已。它的后台老板,便是“第七识”。在唯识学上的译名,叫作“末那识”。这个名词包括了很多意义,在此暂时不多作解释,普通一般人叫它作“我执”,或“具生我执”,也并无太不妥当之处。它是“第六意识”之根,也可以说便是真正“意识”的泉源。例如一个人天生的个性(秉赋的特性),以及与生命俱来而莫名其妙的习惯、思想、天才等,就是它的作用。它既不是纯粹“心理”的,也不是纯粹“生理”的,它与生来的身心本质,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可知当某一个在清醒的时候,在“意识”理智上,明知道自己的“个性”太坏或不好,要想立刻改变自己,却往往不可能而失败。这个作为“意识”之根的“第七识”,便是人之所以为“我”,也是“我”的真正的“意”根,佛学所谓生命的“业力”,也便是由它而呈现其显著的作用。
但是,“第七识”还是连根的分支,譬如一丛蔓草,它只是原始丛中连根分支的一脉而已。它的真正的主人翁,就是“第八识”,唯识学称它为“阿赖耶识”,这个名词的意义也很多,总之,它是心物一元,宇宙万有同根的一本。它是精神世界与物理世界混合的同一渊源。宇宙万有由此而出生,也还灭而归化于它。它是一个“生生不已”、“生灭不停”无止尽的仓库。
7、沙加的神通与阿赖耶识 沙加是佛的转生,佛是觉悟的人,不是神;佛教是人的宗教,不是神的宗教。佛教主张戒、定、慧的修持;修持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证宇宙之真理。修炼同时也会赋予人神通,当然神通也可以是先天就具有的。什么是神通?变幻莫测谓之神,无障无碍称为通,即超能力,但其内涵要远比后者广博:包括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与漏尽通。以天眼通为例,可以知晓未来及现在的远处和细微处;以宿命通为例,能知自己和六道众生的过去未来与生死。那沙加能达到什么程度的神通呢?事实上沙加所显示的其它超能力——六道轮回、血池地狱、幻化出的佛陀、黄泉路等等,就是神足通中的示现神力方便智通、往来速疾方便智通、庄严剎土方便智通、示现化身方便智通,这是只有佛才具有的神通!与之相比,看透别人和自己的过去与未来,简直是小小儿科,也不需要前五百世后五百世,因为,圣战只是今生的劫。 好象很矛盾:沙加有此等神力为何不能纠正撒加的邪恶?其实佛教并不注重神通,以佛教的观点来说,神通不是万能的,不能违背因果的规律,不能逆转命运之轮,不能改变即成的事实,只能根据对过去和未来的警醒做暂时的回避;即使是拥有至高神通的佛也非万能:1、不能度无缘众生;2、不能令众生界空;3、不能改变六道众生的命运。撒加的所作所为或许是命运决定的,任何人,包括沙加都无法改变。
按沙加所说,他已经“跳出了六道的轮回”,很显然他达到了漏尽通,即生死无碍的境界。但他作为战士的使命决定了他必须步下莲台,重入六道去战斗,去面对生死的挑战——虽然他慧光觉照,比一切人都清楚未来将会怎样。
生死无碍,就已经是第8灵感了!!但我们通常认为第8感仅仅就是活着进入冥界的“窍门”,这样的理解实在是“玷污”圣名!“阿赖耶”识是生命的本原,是前7感的根本,所以,如果想超越第7感达到第8感只有两条路:一是靠后天的修炼,即对宇宙真理和人生奥义的求索和觉悟;二是依靠圣物(如神血)的加持,青铜们进入冥界时所领悟的第8感就是后一种。如同他们的第7感无法持久一般,他们的第8感也是转瞬即逝,并不能加强他们的小宇宙和力量。
在极乐净土,当黄金圣衣被粉碎,星矢他们的生命之火即将燃尽的时候,虚空中传来了女神的声音:“......人类的生命中潜在着奥妙的本能,它可以再次无限地发挥出来 ......”。电光火石一般,那超越神的奇迹终于在青铜们的身上显现了......在我看来,雅典娜所说的“生命中潜在着奥妙的本能”,就是佛祖所慨叹的诸生皆有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教所认为的众生本自具备的超越于宇宙万有的无比的纯真、至善、至美的自性本能,就是——阿赖耶识。
根据以上资料分析,可以认为: 1、前7感侧重于精神层面,而第8感是精神和物质的本源;达到第8感就可以突破精神和物质的界限,突破肉体和灵魂的界限,突破生与死的界限。
2、第8感是生命、是小宇宙力量的源泉,是最高段的小宇宙。
3、第8感也是分层次的:藏识、异熟识和阿陀那识,最后一种又被称为无垢识,或第9感!
4、车田老师具体地刻画了第8感的三种境界:
1)青铜们和加隆、童虎的瞬间领悟,仅仅是一刹那!并不能赋予他们更多的力量,相当于基本的“藏识”。
2)沙加远在圣战之前就已经彻底掌握了第8感。童虎说的很明白:“沙加之所以被称为最接近神的人,就是因为他是唯一领悟了第8感的黄金战士”。可以认为他达到了“异熟识”,他也因此具有了凌驾于其他所有人之上的大神通、大能量。
3)沙加虽然能在短的时间内跨越百亿光年,和女神沿阿格龙河前往极乐净土,但他仍无法突破叹息的墙壁,因为他的第8感并不是最高峰——自他步下莲台之日起,就注定了他的神通和力量不可能达到彻底的究竟无碍。真正的颠峰——第9感无垢识,是青铜五人发挥出来的,这使他们拥有了超越于神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