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求助]食用油脂市场行业分析

[复制链接] 12
回复
460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4-3-11 09:4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偶对lionline佩服的五体投地!偶非常希望能够得到食用油脂市场行业分析!来西安请你吃烤肉!



年份:2003年


范围:全国类别
沙发
发表于 2004-3-11 10:44:00 | 只看该作者
03年食用油脂价格回顾与04年分析

  在国际市场油料及食油供应偏紧、价格上涨的形势下,2003年1~9月国内食用油不同品种、不同阶段价格有涨有落,但幅度都不大。1~3月食油价格相对低迷,“非典”期间,均出现了短期上涨,下半年后,价格有所上涨。   10月上旬出现大幅上涨行情,在半个多月的时间内,油脂价格涨幅均达到2000元/吨左右。以广西桂林市场为例,二级花生油批发价格由国庆节前的9200元/吨上涨到11000元/吨左右,市场零售价格从10000元/吨上涨到12000元/吨,均上涨1800~2000元/吨,涨幅达20%;二级豆油批发价格从6500元/吨上涨到8600元/吨左右,市场零售价格从7000元/吨上涨到9200元/吨,均上涨2000元/吨左右,涨幅达30%以上;二级菜籽油批发价格从6600元/吨上涨到8700元/吨左右,市场零售价格从7200元/吨上涨到9400元/吨,均上涨2000元/吨左右,涨幅达30%以上。10月下旬,油脂价格开始回落,且回落幅度较大,持续时间在一个月左右,跌幅达1500元/吨左右。   目前油脂价格基本平稳,到12月上旬止,花生油批发价格在10000元/吨左右,市场零售价格为11000元/吨,均比10月上旬下跌1000元/吨,跌幅达10%;豆油批发价格为7500元/吨,市场零售价格为8200元/吨,均比10月上旬下跌1000元/吨左右,跌幅达10%~15%;菜籽油批发价格在7600元/吨左右,市场零售价格在8300元/吨左右,均比10月上旬下跌1000元/吨左右,跌幅达10%~15%。   近期食用油价格涨后回落趋稳的主要原因:   前期油脂价格上涨主要是受大豆价格上涨的影响。   大豆价格上涨主要是国内大豆增产无望,产量基本维持上年水平;国内大豆需求增长迅猛,产需缺口巨大,不得不大量进口;国际市场大豆减产,供给能力下降,国际市场大豆价格大幅上涨;9月20日中国实行转基因临时条例过渡期满后,很少有国外大豆抵达港口,国内进口在10月份到货量少,仅为68万吨,造成国内供给不足;主产区大豆水分偏高,推迟上市,加大了国内供给不足的缺口;铁路运输紧张,东北产区大豆南下数量较少,使销区供需矛盾扩大;市场看涨,用粮企业集中到产区抢购,拉抬价格。   后期趋稳回落一方面是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力度,抛售储备大豆,市场供给增加;提升铁路运力,加大铁路运量,南下大豆增加;加快大豆进口许可证的发放进度,11月份进口大豆数量明显增长。另一方面是市场调节的结果,价格上涨过快过猛过大,需要回落调整;价格上涨后,用粮企业采购量减少,市场观望,趋于谨慎。由于大豆供需矛盾的紧张与缓和,影响油脂价格涨跌。   其次是人为因素的影响。本来国内油脂供给并不短缺,但由于油脂的加工压榨基本上集中在少数大厂商手中,一方面他们与中小企业抢购货源,另一方面又对油脂提价销售,因此市场存在垄断行为;同时,油价上涨后,消费者跟风抢购,助长了涨价风潮。因此,油脂价格的大幅上涨存在人为抬价的因素。后期价格下跌正是人为拉抬泡沫的消除。   当然,最近几年油脂价格一路下跌,特别是2003年一季度油脂价格跌幅更大,进入二季度后,虽出现大幅反弹,但时间很短,之后又逐渐回落到原位,油脂价格本身也具备了回升的条件。   展望2004年,影响油脂价格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是进口大豆价格及数量的影响。   2003年国内油料产量虽有所增长,但需求增长更快,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大豆方面。   就大豆来说,2002年我国进口大豆1400多万吨,2003年前11个月进口大豆达到1918万吨,同比增长87%,预计全年进口大豆将突破2000万吨,同比增长80%左右,进口大豆数量超过国内大豆产量350万吨。   国产大豆产量在1650万吨左右,如50%左右用于加工压榨,也有800万吨左右,加上进口大豆,两者合计油用大豆约在3000万吨左右,国内实际压榨加工对原料的需求量在4000万吨左右,潜在需求量在5000万吨以上,而食用大豆消费量在1000万吨左右。   由于原料供给不足,缺口太大,因此,进口大豆对国内油脂价格的影响较大,2002年全球大豆主产国均减产,2003年又预期减产,而全球消费量增长,库存下降,刺激国际价格不断上涨。2003年前9个月进口大豆价格较低,10月份以后进口大豆价格不断上涨,预计2004年到港的进口大豆价格将达3500元/吨以上。由于进口大豆价格居高不下,且呈继续上涨的趋势,因此,国内大豆价格不可能大幅下跌。大豆价格处于高位,豆油价格下跌的幅度就非常有限,而且随着后市大豆价格的上涨,豆油价格也有可能回升。   预计2004年大豆进口仍将维持高水平,达到2000万吨左右。大量的大豆进口满足了国内油厂加工压榨的需求,但同时也增加了豆油的供给,使豆油产量大幅增加,国内供给充足。   二是进口油脂的影响。   2003年我国油脂进口大幅增加,1~11月累计进口油脂474万吨,同比增长67.6%,估计全年进口油脂520万吨左右,同比增长60%以上;出口油脂5万吨,同比下降47.4%。其中1~11月进口豆油154万吨,超过上年同期的两倍;估计全年进口豆油180万吨,同比增长1倍多;1~11月进口棕榈油213万吨,同比增长38.5%,估计全年进口240万吨,同比增长40%以上。大量的油脂进口,加之大量的进口大豆加工压榨,使得国内油脂供应充足,抑制了油脂价格的上涨。前期油脂价格大幅上涨后又大幅回落便说明了这一点。   三是国内油脂供给充足。   从其他油料产量来看,2003年我国主要油料品种播种面积继续扩大,产量增加。估计全国油菜籽种植面积1.15亿亩,比上年增长7%;花生种植面积7700多万亩,比上年增5%。2003年全国油料产量将近2900万吨,比上年有所增长。其中,油菜籽产量大约1200万吨,花生产量1500万吨。如果按照大豆2800万吨(包括国产大豆800万吨、进口大豆2000万吨),花生1000万吨,油菜籽1200万吨用于加工压榨,加上其他油料加工压榨部分,油脂产量大约在1300万吨左右,另外加上进口油脂500万吨,则国内油脂总供给量在1800万吨左右。   根据供求平衡分析,估算全社会油脂总消费量为1500万~1600万吨(包括口油、食品加工用油等),其中口油消费约1100万吨。可见,国内油脂供给大于消费需求300万吨,供给明显大于需求。   四是消费需求趋增,春节需求旺盛、节后需求趋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油消费量增长是必然趋势。1997年国内食油消费量为860万吨,人均消费稳定在7.1~7.5公斤,其中农村人均消费食油6.5公斤;到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食油8.2公斤,农村人均消费食油7.1公斤;估计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食油9公斤以上,农村人均消费食油8公斤以上。如果加上食品加工等用油量,全社会人均食油消费量可能已达到11.5公斤左右。春节是传统节日,食用、食品加工等用油量大,需求旺盛,加之年底加薪和收入的增加,使得居民的购买力有所增强,但节后需求将趋淡。   五是市场和其他因素影响。   当前铁路运输紧张,运费增加、运价上调,这些因素都将影响食用油的加工成本,拉动油料、油脂价格上涨,但由于这些因素已在前期得到消化,预计对2004年价格产生的影响将减弱。同时,2004年物价有可能继续上涨,相关产品如猪肉等副食品价格也有可能出现上扬,从而带动食用油价格出现回升。前期食用油价格大幅上涨,并没有形成全国范围内的抢购风潮,且上涨后很快就回落,目前价格止跌趋稳,说明目前的价位是比较合理的,后市即使上涨,也应以此价位为中轴,上下小幅波动。另外也说明居民承受心理增强,后市再大幅上涨缺少买方基础。   从上述情况来看,大豆和油脂进口增加,国内油料增产,油源供给并不短缺,缺少大幅上涨的基础;但同时国内运输趋紧,国际大豆价格上涨,国内需求增长对油脂价格上涨将有所拉动。总体而言,2004年食油价格以平稳为主、间有小幅波动,但如果出现进口大豆断档和油料严重减产等非正常因素,则食油价格短期上涨幅度有可能比较大。   春节前后油脂价格回升的幅度非常有限,原因主要是当前供给充足、厂家库存量较大,春节前会加大市场的投放量;二是前期食油价格已有较大的涨幅;三是节前进口油脂到货量大;四是产区花生原料存量较大,节前将形成销售高峰且花生油价格高企,再涨也难;五是食用油是居民日常生活品,再涨国家可能实施调控。
板凳
发表于 2004-3-11 10:48: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食用油行业研究分析


报告出处:益普索(中国)市场研究咨询有限公司  发布日期:2003-07-24


报告类别:分析报告
行业分类:饮食
调查机构:益普索(中国)市场研究咨询有限公司
报告来源:益普索(中国)市场研究咨询有限公司 报告内容: 行业概况   食用油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粮油市场的逐步开放,食用油行业的发展也呈现出勃勃生机。无论是食用油的品种、质量,还是生产能力、加工工艺、设备和技术水平等都得到了相当水平的发展。目前为止,我国油脂加工企业3300多家,其中粮食系统1500多家,总制备能力达到5000-5500万吨。   食用油行业是一个集中度较高的行业,据资料显示,国内约有70%的销售收入集中在占总数7.5%的企业,但是与世界食用油大国相比,我国食用油行业的集中程度还不够高,存在着数量众多的小型厂家。在未来,大型厂家的兼并和众多小型厂家的灭亡,必然使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市场状况   近年来,我国食用油供求状况总体是生产、消费都处于快速增长时期。2002年,国内食用油行业的总产量达到1000万吨左右,进口量达到500万吨左右,人均消费量达到8.5至8.8公斤。农村市场以消费二级油为主,占到消费总量的65%,而城市则以精制油为主,仅有约20%的城市居民购买消费二级油。   目前中国食用油市场中,小包装的食用油市场约占整个食用油市场的15%,其它都是散装油。小包装油是指容量在5公斤左右及5公斤以下的瓶装食用油,散装油一般为180公斤一桶。     根据对国内十大城市食用油市场品牌分析,"福临门"和"金龙鱼"的市场分布较广,位居各大品牌市场占有率前列。各地区的品牌营销具有显著的区域特征,不同城市拥有各自占绝对优势的品牌,如上海的"海狮"、北京的"火鸟"、济南的"鲁花"等。   从食用油的种类上分,大豆油最多,占到市场总量的40%,其他依次为菜籽油、花生油、棉籽油;从地域上分,东北、华北主要是大豆油,长江流域主要是菜籽油,西北主要是棉籽油,山东及两广、福建主要是花生油。   竞争格局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粮食系统食用油厂家曾经一度垄断了食用油行业,厂家数量多,规模小,都未形成规模经济效应。90年代后期,以郭氏兄弟为代表的境外财团开始在中国食油行业进行投资,大量的合资企业在沿海地区建成,规模较大,设备先进,产品在数量和品种上都大大丰富了食用油市场。同时,乡镇、集体等经济形式的企业也纷纷进入该行业,到目前中国食用油行业已结束了粮食系统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国有、合资、乡镇、集体共存的竞争格局。   由于外资企业生产规模大、设备先进、产品质量好、品种齐全,因此在国内的食用油市场上普遍具有优势,统计数据显示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中,仅占9%的外资和独资企业占到了30%以上的行业总销售收入。   在行业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食用油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表现在集团化、原材料、企业规模、加工成本、资金实力、品牌优势等几个方面。   影响行业竞争的重要因素   对于食用油行业来说,影响行业竞争的主要因素包括原材料、相关行业发展、国家政策等方面。   原材料在食用油行业占据重要的地位,能否取得质优价廉的原材料对企业来说,是在竞争中生存的关键要素之一。尤其对于不具备油脂制备能力的精炼油厂,获取足够的毛油进口,可以使产品价格具有相当的竞争力。   副产品和深加工产品,如豆粕、磷脂和脱溴馏出物、人造奶油、起酥油等,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该市场正处于导入期,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对食用油行业也会产生较大影响。   国家政策方面,2002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一年,进口关税总配额为579.7万吨,这在我国油脂进口历史上是最大的一次,给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压力。2003年总配额上升到643.7万吨,使得国内市场上国产油料、进口油料和进口毛油之间的竟争将更为激烈。   2002年上半年,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将食用油列入《第一批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产品目录》,被列入目录之内的产品,其生产企业要通过产品加工全过程多个环节的严格审查后方能获得为期3年的生产许可证。2002年5月,各有关部门对食用油生产标准做了较大修订,在杂质、水分等各项指标的要求方面比旧标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从2003年8月1日起,食用油生产将采取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规范企业市场。   其他方面,如企业的生产规模、消费者偏好变化等,也将会对食用油行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3-11 10:52:25编辑过]
4
发表于 2004-3-11 10:56:00 | 只看该作者
2003年中国粮油市场分析报告(大豆篇) 出处:郑州粮食批发市场

 一、2003年国内大豆市场行情回顾
  2003年的国内大豆市场延续了2002年下半年的牛势,继续一路高歌,涨到近几年来的历史最高点。
  1、1-4月延续2002年年末走势,继续振荡上扬
  首先,1月份进口大豆到港数量较少,国产大豆有效供给受到限制。
  其次,南美大豆到港高峰期向后延迟。虽早在2月8日农业部转基因办公室就开始受理境外公司递交的巴西转基因大豆临时进口证明申请。但由于巴西交通部门问题,按计划应于三月份及四月上旬运往中国的大豆多数延迟,使得我国进口大豆到港高峰期得以向后推迟。
  第三,进入四月上旬,豆粕价格一反前期业内对其悲观预测,非但没有下跌,反而呈现出间歇性的上涨态势,使大豆加工企业初榨加工效益在2-3月份临近亏损或已经亏损的情况下出现转机,使油厂重新坚定了大豆采购心态。这对已长期在高位徘徊的大豆价格形成支持。
  第四,国际市场上,由于运费上涨和芝加哥大豆期价进入四月以来持续坚挺,进口大豆到港成本出现明显上扬。
  第五,“SARS”对大豆市场的影响。“SARS”对大豆市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其下游产品的影响来间接实现,主要表现在对豆油需求的增加和对豆粕需求的减少。由于人们对“SARS”的恐慌,部分地区出现对包括豆油在内的食用油抢购,从而使豆油的需求短时增加。另一方面由于传闻“SARS”可能是经由畜禽传给人类,致使人们减少对其消费,这对饲养业形成打击,从而减少了对豆粕的需求。
  2、5-8月大豆市场高位盘整,以稳为主
  首先,5、6月份大量低价南美大豆到港,国内大豆供应量理论上出现阶段性过剩,国内市场受其影响小幅回落。
  其次,由于进口大豆多数掌握在一些大的集团,部分中小企业没有货源,国内大豆实际有效供给不足,且芝加哥大豆期货价格连续上涨及南美大豆到港成本上涨,国内大豆价格高位启稳,国家虽抛售80万吨国储大豆,对现货市场影响也甚微。
  第三,为限制实际进口量,7月份国家质检总局加强转基因大豆进口的监管,但对实际进口量并没有太大影响,只是造成进口成本增加。
  第四,贸易商考虑到国产新豆上市时,政府会对大豆进口采取措施,进口大豆形势迷茫,开始关注国产大豆。以加工国产豆为主的油厂也已开始为收购今年的新豆筹备资金。
  3、9-12月大豆价格大幅上涨,达到了近五年来的最高点
  首先,在大豆进口成本飚升,国内豆粕和豆油价格快速上涨的带动下,今年新豆收购价再次高开。虽有9月下旬国产新豆集中上市时曾出现小幅回落,但也在众多利好下快速反弹。
  其次,国际大豆市场价格持续飚升,进口大豆分销价不断上涨,尤其在美国农业部再次大幅降低其大豆产量及库存量时,美国大豆及制成品价格出现暴涨行情,同时带动了全球性的油脂油料市场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国内油脂市场行情也随之井喷。另外由于到岸升贴水的快速上涨及美豆对华销量近期快速增加从而带动美期价快速上冲,进口大豆到港成本不断上升,这将成为支持后期国内大豆市场高价企稳或再次上涨的主因。
  第三,由于豆粕、豆油价格大幅上涨,我国大豆压榨利润已上升到今年最高水平,受利益驱使压榨企业加强对大豆有效供给的争夺。另外,近年来我国大豆压榨能力不断增大,加工厂为保证后期能够正常开工,加强原料市场的争夺。
  第四,国家通过加快进口许可证的发放,要求东北铁路系统向大豆外运倾斜等宏观调控措施,及豆粕、豆油价格下跌,加工利润萎缩,11月国内大豆市场理性回落。进入12月份,由于进口大豆到港成本持续走高,大豆外运再次不畅,企业为迎双节而加大备货力度,国内大豆市场再次走出一波上涨行情。
  二、2003年大豆市场供求状况分析
  (一)大豆生产情况分析
  大豆种植效益明显增长,加之国家推出了鼓励大豆种植的“大豆振兴计划”,东北地区普遍调减玉米和水稻播种面积,而增加大豆播种面积。据国家有关部分门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东北地区(含内蒙古)大豆播种面积将达到509万公顷,同比增加27万公顷,增幅5.6%,华北、黄淮六省(含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大豆播种面积为261万公顷,同比增加13万公顷,增幅5.2%;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全国大豆播种面积将达990万公顷,同比增加43万公顷,增幅达5%。虽进入5月份以来,东北地区旱情有所发展,但通过后期补苗,大豆播种进程基本顺利。
  由于大豆主产区黑龙江大豆先后遭受春夏连旱、涝灾及秋季多雨、气温偏低的影响,大豆单产及品质受到影响。因此,尽管大豆播种面积增加,但由于天气条件不利,损害了大豆作物的生长,抵消了播种面积增加的影响,2003年大豆单产下降已成定局,估计为1667公斤/公顷,同比减幅达11.94%。预计2003年大豆产量约为1600吨,同比减幅达3%。
  (二)大豆消费状况分析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2002/2003年度新增供给量(新增供给量为生产量与进口量的总合,不包含期初库存)预计为3792万吨,其中国内产量1650万吨,进口量预计为2141万吨。该年度榨油消费量预计达到2650万吨,包括700万吨国产大豆和1950万吨进口大豆,食用大豆消费量预计为860万吨,已明显超过国产油用大豆消费量,总消费量预计为3604万吨。
  在2003/2004年度,我国大豆新增供给量预计达到3800万吨,其中大豆产量预计达到1600万吨,进口量预计达到2200万吨。该年度大豆榨油消费量预计为2900万吨,同比增长250万吨,其中包括650万吨国产大豆以及2250万吨进口大豆。食用量预计达到850万吨的较高水平。总消费量预计达到3855万吨。
  三、2003年大豆进口状况分析
  2003年,我国大豆进口量为2074万吨,同比增长83%,大豆出口量为30万吨,同比增长9%。我国2003年的进口状况可用“松-紧-松”来描述。
  由于2002年受转基因政策和新的质检办法实行的影响,大豆进口量大幅减少,延续到2003年头一两个月进口量仍较少。国家质检总局在通过美国和阿根廷转基因大豆临时进口证明后,自2月起开始受理巴西转基因大豆临时进口证明申请,为即将大量上市的廉价南美豆大开绿灯,随后农业部转基因办公室3月11日确认,转基因农产品临时进口政策在今年9月20日到期后将继续顺延至2004年4月。国内进口贸易商和加工厂也掀起今年第一轮进口豆采购,每月的进口量开始大幅攀升。海关数据显示,2003年上半年共进口1015万吨,也逼近2002年全年进口量。
  2003年7月份,进口许可证的发放转慢,加之由于质量问题,国家质检总局不同程度地取消6家国际贸易商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向中国装运大豆的资格,导致大豆货船滞港数量增多。但由于国内庞大的压榨需求,仅靠国产大豆显然难以满足,此举并没有减少进口大豆实际到港量,只是起到推迟部分大豆进口时间,因此,9月再创单月进口记录,达298万吨。
  到2003年11月,进口大豆许可证发放速度加快, 12月份期间各港口几乎没有出现进口大豆遭遇卸货障碍的现象,进口大豆到港量再次增多。
  四、国际大豆市场供求状况
  国际方面,据2003年12月美国农业部公布的月度供需报告显示,2003/2004年度世界大豆预计总产量为2.015亿吨,全球大豆期初库存为3757万吨。预计美国车辆为6580万吨,比上年下降11%;巴西和阿根廷继续扩大播种面积,预计产量将分别达到6000万吨和3650万吨,分别增长14.3%和2.8%。2003/2004年度,阿根廷大豆出口预计为1120万吨,低于11月预测的1160万吨,但高于上年度的960万吨。巴西大豆出口增加,部分抵消了阿根廷和加拿大大豆出口分别减少的40万吨和10万吨。
  预计2004年国际市场大豆需求仍然十分旺盛。尽管2003年全球大豆价格出现了大幅上涨,但总体上全球大豆需求仍保持较高水平。据《油世界》称,大豆的消费量将从目前的1.927亿吨增长到2.01亿吨。中国豆油进口和消费显著上升,是全球大豆需求面最强劲的因素。
  五、与大豆相关的农业、贸易、食品政策
 (一)国家计委出台大豆产业扶持政策
  国家计委等九部门1月下旬联合下发了《关于落实进一步扶持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有关措施的通知》,对扶持大豆生产、加工及鼓励豆粕出口做出了新的规定。通知中确定免征运输豆粕的铁路建设基金,明确鼓励豆粕出口的政策精神。3月1日,国家计委等九部门制定的豆粕免征铁路建设基金政策正式开始实施,经铁路运输的豆粕不再征收专向建设基金。免征铁路基金政策的实施将使豆粕铁路运输成本降低30-40%,政策的施行将推动东北豆粕运达关内;关内地产豆粕销售半径也将扩大,对西北、华中地区运销量将出现增长。这项政策的推出对大豆生产起到间接支持,对大豆市场起到了促进。
  (二)铁路运费上调,运输成本增加
经国务院批准,自2003年12月16日起我国铁路货物运价小幅上调,其内容是实行统一运价正式营业线和运营线货物平均运价水平吨公里提高0.25分。上调原因主要是近期华北地区持续检查超载导致货物运力明显向铁路方面倾斜,及春节临近铁路运力将客运转移和季节性运输高峰使货物运输相对紧张。
  六、2004年大豆市场展望
  (一)预计大豆播种面积继续扩大,总产量有望创出新高;
  受种植大豆利润较高的驱使,预计2004年我国大豆主产区农民将进一步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将为2004年我国大豆产量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础。
  (二)2004年我国大豆进口量预计将减少;
  从国家粮食局计划委员会年后举行的粮油市场形势分析座谈会上了解到,我国国产大豆的存量要高于往年同期水平,主要集中在大豆贸易商手中,多为2003年大豆市场收购价涨到高点时所购,收购价格多在3000元/吨以上。为保证自己的利润,贸易商必将尽力抬高国产豆价格,而存量的提高也会减少对进口大豆的需求。预计2004年,尤其是上半年大豆进口量将少于2003年同期水平。
  (三)市场不确定因素增多;
  除历年都存在的气候、病虫害、自然灾害等不确定因素外,2004年的大豆市场不确定因素增加,一是“非典”乌云仍笼罩上空;二是“疯牛病”仍未远离,据美国一家权威机构预测,美国有可能每一个月发现一疯牛病例;三是肆虐亚洲的禽流感对家禽养殖业和饲料业将会遭成多大的损害还无法准确估计,但对国内大豆加工业的打击已成必然。
  (四)南美大豆实际产量是否如市场预期,将成为影响国际、国内大豆市场价格的重要因素。
  对国内外大豆市场另一支重要影响力量是南美大豆的供应。正常年份,南美大豆在每年3月上市,3月底4月初开始供应国内市场。到4月份,全球大豆市场大豆供应处于青黄不接时期,届时南美大豆是否能正常供应将是影响大豆国际和国内价格的关键因素。如南美大豆能如前期市场预期,总产量远远超过美国,且巴西将在2004年取代美国成为头号大豆出口大国;加之南美物流通畅,则国际和国内大豆市场将会回落。而一旦产量或物流出现变化,则会成为市场一大炒作点。
  (五)展望2004年国内大豆市场仍呈牛势格局:
  1.进口大豆到港成本高企,与东北油用大豆差价拉大,成为国内大豆市场主要上涨动力。
  2.国际市场大豆价格短期内难以回落。在2004年春季,南美大豆大部分处于生长成熟期,全球市场对大豆的需求将主要依赖美国大豆,由于2003年美国大豆大幅减产,库存降低至数年来的最低点。加之美国出现“疯牛病”,美国国内对大豆的需求也会较往年增加,用于出口量将会有所减少,因此,美豆价格缓慢上升的可能性要远大于受禽流感影响大幅回落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由于国内对植物蛋白、植物油需求逐年增长;全球市场大豆需求强劲;美元继续走软;船运费高企等因素的影响,预计2004年,尤其上半年大豆市场行情将呈牛势格局。
5
发表于 2004-3-11 10:57:00 | 只看该作者
我国食用植物油市场调查分析
报告类别:分析报告
行业分类:食品烟草/食品
调查地点:全国
调查时间:2000年
调查机构:北京东方兴企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报告来源:点食成金 报告内容:   北京东方兴企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撰写的食用植物油市场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同外国食用油生产企业相比,我国食用油无论是在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上都缺乏竞争力,使得每年仍需大量进口。   食用油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能提供人体热能和必需的脂肪酸,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我国有着丰富的油料资源(如大豆、花生、油菜、向日葵、玉米、棉子等),且分布面积较广。大豆主要位于东北及华北和黄淮地区,其中黑龙江、河南、山东、吉林、辽宁、江苏和河北等8省约占全国总产量的70%;花生主要产区为山东、广东、河北、广西、辽宁、四川、安徽、江苏;油菜籽主产区分布于长江与黄淮流域之间和西北地区。目前我国油料作物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长期以来,我国食用油消费水平较低,1978年我国人均食用油消费量仅为1.6公斤。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用植物油的消费增长很快,人均食用油消费保持在以每5年增加1公斤的速度增长。1993年我国人均年消费植物油6.87公斤,1998年为8.47公斤,而2000年人均已达9.10公斤,年消费总量突破1000万吨大关。我国食用油市场需求的迅速增长,相应刺激和提高了我国食用油工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近20年来,我国食用油行业在深挖自身潜力的同时,逐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引进了国外的设备、技术与资金。目前我国已拥有乡镇以上食用油生产企业5846家,其中三资企业200多家,7家进入全国500家最大三资企业行列,2家进入中国企业500强,油料年加工能力达800多万吨,其中精炼能力为600万吨。但是同外国食用油生产企业相比,无论是在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上我国食用油都缺乏竞争力,使得每年仍需大量进口。从1997年-2000年的统计结果来看,虽然近年来我国油脂进口量逐渐呈下降趋势,但仍然维持在百万吨以上,1997年进口量为274.8万吨,2000年同1997年相比虽有大幅度下降,但仍有179.1万吨之多。   东方兴企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导致目前我国油脂油料长期需要进口: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市场需求增长过快,且油料品质较差。如我国的油菜籽除北方和青海、西藏的春油菜籽的出油率和加拿大较接近外,长江流域和黄淮流域油菜籽的含油率比加拿大、澳大利亚低2%-3%,且含水率、芥酸、硫甙含量等也比国际上高。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食用油行业结构不合理。首先,行业规模结构不合理。多数油厂规模较小,处理量30吨、50吨、100吨的油厂占相当比例,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加之技术装备落后,开发与产业化程度较低和产品品种单一,导致成本偏高。2000年我国食用油行业的亏损率达31.5%;该行业中小企业的数量占到86.6%,而大企业仅为3.9%,但是大企业的产值却占到整个行业(约为696亿元)的27.9%。其次,所有制结构不合理。由于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和市场竞争机制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发展需要,虽然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数量占到全行业企业数量的59.9%,但是其销售收入之和仅占全行业的37.4%。以过去曾主导过全国市场的黑龙江油脂加工行业为例,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目前开工率为78.4%,而实际生产时间平均不到3个月,真正盈利的企业仅有七八家。而占行业数量不到10%的三资企业的销售额却占全行业的近1/3。这说明目前我国食用油行业的产业结构亟须调整,特别是要加大对国有及集体企业的产权改革,对于经营规模孝技术力量差的长期亏损企业该“放”的则“放”,同时要做好企业的改制与重组工作,彻底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提高资源的配置化程度,优化行业结构,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未来我国食用油市场将有四个发展趋势。   ◆ 一是我国食用油市场较为复杂,要想成为全国性的品牌,必须要有系列化的产品品种作为重要的支撑点。我国地域广大,适合多种油料作物的生长,加之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可选用的油料作物的范围也越来越大,因此我国食用油的产品种类较为丰富,如花生油、菜籽油、葵花子油、豆油、棉子油以及近年来新开发的粟米油等。从产量上来看,主要是菜籽油、豆油和花生油,前年这三个品种的产量分别为405万吨、305万吨和210万吨,占食用油总产量的84.4%,但由于不同的食用油其所含营养成分不同,以及不同地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不同,如北京人多爱色拉油,广州人多爱花生油,成都人偏爱菜籽油,而上海人的口味则较为丰富,色拉油、豆油和调和油并驾齐驱,食用油品牌要想成为全国性的品牌,必须要有系列化的产品品种作为重要的支撑点。   ◆ 二是国内食用油市场辉煌的时代已经过去,整个油脂市场已经开始在走下坡路,食用油的价格下调将是必然的趋势。近年来,虽然我国人均食用油消费每五年增加1公斤,保持着较快的增长,但由于国内油料连年丰收,国际油脂油料市场货源充足,并保持着较高的进口水平,使得市场供给增长速度明显大于市场需求增长速度,导致我国食用油价格呈现持续低迷状态,市场上主要的食用油品种的零售价几乎接近了成本价。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油脂油料市场对我国食用油价格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剧。根据与世贸组织达成的协议,我国将逐年提高豆油、菜籽油和棕榈油等的进口关税配额,而且关税将逐年下降,国外大批量、低价位的油脂将对国内食用油市场形成很大的冲击,价格下调将是必然的趋势。   ◆ 三是我国食用油行业的两极分化趋势将更加凸显,以金龙鱼、福临门为首的行业巨头将长期独霸我国食用油市常近年来我国食用油行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随着小包装食用油市场的不断扩大,消费者品牌消费的特征越来越明显,而且价格战的“枪声”依稀可见。从去年8月初开始,全国各地大商场超市包装食用油价格全面下调,福临门、金龙鱼、海狮等上百家食用油品牌平均降价幅度达到5%,部分品牌甚至超过了8%。在一些地方,5升食用油价格降至23元,已基本接近28元的平均成本,有关人员指出这可能是行业几大巨头的联合“清洗”活动,这意味着将来中小企业在食用油行业的生存空间将越来越校东方兴企认为,不排除我国食用油市场重新洗牌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来自三个方面:首先,行业内资本的重新整合或行业内外资本的结合。中粮集团从金龙鱼的撤出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而且随着竞争的进一步加剧,行业内资本将会进一步整合或与行业外的资本借壳进入;其次,行业外资本的进入。由于近年来我国食用油行业特别是小包装食用油行业的增长较快,吸引了许多资本的眼光,本身食用油行业进入的技术壁垒并不高,高的是进入的资本壁垒。随着我国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的稀缺性程度已大大降低;第三,越来越多的国外资本的进入。面对我国极其广阔的食用油发展空间,国际巨鳄们一定不会轻易放过。如以直接身份进入的金龙鱼和以间接身份进入的ADM公司。四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用油的包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香港、新加坡和日本,小包装食用油已占当地食用油市场销售的50-60%。目前我国食用油市场仍以散装为主,占90%以上。虽然我国小包装食用油的起步较晚,年销售量仅为120万吨,但是市场的发展较快:其品牌发展较快,目前全国已有400-500个之多;其销售量增长较快,尤其是大城市,在我国食用油市场中,小包装食用油的比重仅为10%,但在大城市中小包装食用油的市场份额已达60%,也就是说对于许多城市居民而言,购买小包装食用油已不再是人们的奢侈消费。   据调查,目前我国食用油消费呈现如下主要特点:首先,总体上讲我国食用油的消费量增长较快,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人均消费总量仍不到发达国家的1/3。从食用量的差异性来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乡差别,而城市与城市之间、农村与农村之间的差别不是太大。前年城市人均食用油消费量已接近15公斤,一些大中城市更高,而占总人口80%的农村仅为4公斤左右。二是品种结构之间的差异,北京居民色拉油的消费量较高,月平均消费量为3公斤,而成都对菜籽油的消费量最大。其次,从30个中心城市的居民对食用油的购买地点来看,绝大多数消费者将超市作为其购买食用油的首选,占64.8%,而人们购买食用油的传统地点菜市场粮油店比例大为下降,仅占16.6%。第三,中年女性是食用油的主要购买人群,占被访者的65.4%。   长期以来,散装油占据了我国食用植物油的绝大部分市场,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小包装食用植物油的市场正在不断扩大,目前市场上有大小品牌400-500个之多。北京东方兴企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提供的我国食用植物油市场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从小包装食用油市场发展来看,形成了“多元论”的市场竞争策略。   调查显示,食用油行业特别是小包装食用油是我国食品行业中增长较快的一个门类,从其市场发展来看,形成了“多元论”的市场竞争策略:   ◆ 一是“吃螃蟹”论。一般来讲,市场的投资回报率与其风险性成正比,风险程度越高,意味着其可能的收益率也高,这对企业家来说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而成功企业家的特质便在于敢于冒风险,而且是成功地实现收益的最大化。10年前,我国食用油行业还基本上是散装油的市场,市面上到处充斥着杂质多、油烟多、卫生安全无保障的散装食用油,而符合国际卫生标准的小包装食用油市场还是一片空白。应该说当时有此意识人并不在少数,但对于未来小包装食用油的市场前景很多人吃不准。新加坡郭氏兄弟通过对国内外市场的考察,认为小包装食用油在我国肯定会有巨大的市场,于是于1990年组建了南海油脂工业(赤湾)有限公司,成为我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中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开始了我国第一个小包装食用油品牌──金龙鱼的生产,虽然之后有其他品牌的小包装食用油陆续进入了市场,但金龙鱼始终牢牢地控制了整个市场的主动权。目前金龙鱼的市场占有率高达41.5%,如果再加上金龙鱼旗下的胡姬花、鲤鱼等13个品牌,几乎占据了整个小包装食用油的半壁江山;前年我国小包装食用油的销售总额约为100亿元,而金龙鱼及其下品牌的销售额就达近40亿元。   ◆ 二是“切蛋糕”论。市场好比一个大“蛋糕”,谁都想分得较大的份额。   而获得理想市场份额的关键是对市场的快速反应,才能使市场重新洗牌。继金龙鱼第一个“吃螃蟹”后,福临门、厨宝、鲁花等许多品牌也先后出现,欲从金龙鱼的“嘴里抢食”,至于能“抢”多少,得“快切”,而“快切”的办法就是要有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去年底中粮集团宣布从金龙鱼撤资,并提出拟用3年时间将旗下主流品牌福临门打造成国内食用油第一品牌;今年4月份中粮集团又与美国ADM公司、新加坡专业油脂公司等国际巨头联手,这都表明该集团正在加快“切蛋糕”的速度。   ◆ 三是“资本论”。食用油企业不仅经营成本非常高,而且风险性也特别大,从原料采购到销售都需要庞大的资金来保证。例如在原料收购环节上,由于油脂原料的生产期较短,一年只有1/4的时间处于生产期,而且价格随国际市场行情变动较大,资金若不充裕则容易错过油料的最低购入价格,造成生产成本高于竞争对手;再如要降低生产成本则要提高企业的规模化经营程度,而规模化经营则以强大的销售力为基础,这些都需要充足的资本来支撑。这一切都表明食用油行业是一个起点高、靠资本运营的行业,而无论是金龙鱼、福临门还是鲁花其成功的背后靠的都是“资本”的铁的意志,如福临门背靠中粮集团、ADM公司和Wilmar三大资本。   在新的消费观念的冲击下,小包装食用油行业将成为未来几年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之一;有关专家也预测,到2003年,我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销售额将达240亿元,到2008年将增至500亿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发展,我国食用油行业经历了一个结构不断优化与重组的过程,一是非“公”字号企业逐渐进入市场,并占据着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在提高了市场竞争程度的同时也提高了整个行业的规模和效益;二是小包装食用油的出现使一批全国性的品牌应运而生,并显现出其很多突出的优势:首先,小包装食用油极大地扩大了食用油的销售范围,形成了一批包括金龙鱼、福临门等在内的全国性品牌;大多数散装油则由于包装原因,在运输、存储过程中容易变质,并产生对人身体有害的黄曲霉素、胆固醇以及各种杂质,使得其销售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其次,虽然目前我国小包装食用油的市场份额相对于散装油市场而言还较小,但小包装食用油企业的成长速度相当快,与大多散装食用油无人知晓、缺乏消费忠诚度的状况相比,小包装食用油不仅在消费者中拥有相当高的品牌知名度,而且还有相当高的品牌美誉度和忠诚度。调查显示:在全国30个中心城市中,以金龙鱼、福临门等为首的小包装食用油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产生了较高美誉度和忠诚度。因此从小包装与散装油的竞争比较来看,形成了较大的差异:散装油的竞争较为分散,以区域竞争为主,而小包装食用油市场的竞争则相当激烈,而且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有逐步进入寡头垄断的竞争趋向;从销售收入可以看出,食用油行业第一品牌进一步拉大与其他品牌(除第三品牌2000年较1999年的增长幅度较大外)的差距。   第三,小包装食用油的工艺先进。小包装食用油一般要经过过滤、洗涤等多道工序,去除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大豆色拉油精选高蛋白大豆,需经过脱杂、脱酸等8道工序,彻底清除了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并具有抗衰老、增强记忆等作用。因此,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食用油的健康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加之目前市场上不断出现散装油的质量问题,更使得人们增加了对小包装食用油的选择。目前,北京和青岛等城市为了保证食用油的安全性,已经取消了二级油或散装油的销售。
6
发表于 2004-3-11 10:58:00 | 只看该作者
2003年中国粮油市场油菜籽及菜籽油市场分析
出处:郑州粮食批发市场

一、2003年国内菜籽油市场回顾 2003年菜籽油行情受其它相关油品尤其是豆油行情的影响较往年更甚。总体来看,2003年国内菜籽油市场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1-5月,菜籽油行情呈稳中趋跌走势 首先,国内市场油菜籽加工原料枯竭,多数油菜籽加工厂二级菜籽油存量已经近告罄,推动菜籽油价格总体保持较高水平。同时菜籽油市场供应量和市场需求量也已经明显降低。 其次,新菜籽上市临近,油厂为筹集资金进行新菜籽收购,出货意愿加强;另外,国家储备轮库开始展开,这都打压整个菜籽油行情。 2、6-8月,菜籽油价格经过一波上涨后,仍呈稳中趋跌走势 首先,油菜籽市场并没因原料的集中上市而有所下跌,今年国内新产油菜籽价格高开高走,从而带动菜籽油价格上涨。主要是因为农户存在较强的惜售心理,并尽量将销售期后延;菜籽油价格上涨,油菜籽加工利润上升,各地粮食部门和各大油厂积极参与油菜籽的收购,掌握油菜籽货源以抢占先机。 其次,油菜籽价格在经历快速上升后回落,菜籽油价格下行压力渐重。油菜籽价格的下跌首先是由于油菜籽价格自开秤以来快速上涨并达到近年最高价位,市场对油菜籽价格的涨势失去信心。其次是上涨过快的油菜籽进厂成本使加工厂收益锐减。最后,国际市场油菜籽价格与国产油菜籽价差继续缩小,对国内油菜籽价格也起到了抑制作用。 第三,随着油菜籽进厂价格的回落以及进厂数量的增长,南方油菜籽加工厂开工率明显提高,加工厂菜籽油和菜籽粕供应量的提高将对其价格带来更大压力。同时,由于进口毛豆油、国产初榨及二级豆油抢占了相当多的菜籽油市场份额,使原本南方菜籽油销售高峰期里菜籽油销量增幅有限。 3、9月上旬-12月下旬,菜籽油行情经历了从止跌反弹到大幅飚升,再到小幅回落过程 首先,菜籽油价格自9月初开始止跌反弹,10月份爆涨。一是受豆油及其它相关品种植物油上涨行情的带动;二是因前期收购菜籽价格过高;三是尽管有进口,但原料供应还是在减少,菜籽油供应量也相应减少。 其次,受豆油价格大幅回落及国内食用油供应量大幅提高的影响,菜籽油价格也出现回落。但由于原料市场供应有限,原料价格坚挺,菜籽油和菜粕价格的抗跌性都较强,菜籽油价格回落幅度有限。 二、菜籽油供求情况分析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估计我国2003年油菜籽播种面积为780万公顷,同比增长66万公顷,夏收及秋收油菜籽总产量预计将达到1150万吨,同比增长95万吨,增幅达到9%。在2002/2003年度,我国菜籽油产量为358万吨,2003/2004年度菜油产量预计为400万吨,同比增长42万吨。 三、我国菜籽油进口状况分析 由于受到干旱等不良气候影响,2002/03年度世界油菜籽产量从上年度的3643万吨降低到3157万吨,降低13.3%。尤其是两大油菜籽出口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分别减产40%和50%,预计出口量将分别比上年减少75%和55%。海关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进口油菜籽16.7万吨,同比下降73%。到2003年年末,随着油菜籽主产国的产量前景明朗,中国的油菜籽进口步伐已经开始加快。2003/04年度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今年油菜籽丰收前景已成定局,因此2004年内中国油菜籽进口前景看好。另外,2003年我国菜籽油进口与前几年相比有所恢复。海关数据显示,我国2003年进口菜籽油15万吨。 四、2004年菜籽油市场展望 据对几大主产区的调查显示,2003年秋播油菜种植面积除浙江外,湖北、湖南、安徽、四川等均比去年有所增加,其中以湖北省增幅最大。油菜籽播种面积预计比上年提高5-10%,2004年油菜籽产量预计增长到1200万吨以上。同时,预计2004年度内中国的油菜籽进口将大幅提高,国内油菜籽和菜籽油供应量会随之提高。 短期内,由于春节过后进入食用油消费淡季,菜籽油价格会有所回落。长期看,除新产油菜籽上市,第三季度传统的需求减少,新产大豆上市植物油总供给增加等利空因素外,还要考虑2003/04年度加拿大、澳大利亚油菜籽丰收,南美大豆丰收,油菜籽和大豆及毛豆油进口量会相应增加等因素,这也会提高国内植物油的总供给量。 因此,2004年国内菜籽油价格将在较高价位波浪式前行,振幅不会太大。
7
发表于 2004-3-11 10:58:00 | 只看该作者
我国食用植物油产消费格局分析与展望
出处:农业部信息中心 分类:大豆

我国食油及油料品种概况 按我国现行生产统计口径,油料主要包括油菜籽、花生、葵花籽、芝麻、胡麻。但实际上,大豆和棉籽也是压榨食油的原料。按压榨量排序,大豆、油菜籽、花生、棉籽是国内榨油的主要原料。按消费量排序,菜油、豆油、花生油、棕榈油、棉油是食油消费的主要品种,其中菜油和豆油占消费总量的60%左右,花生油和棕榈油占30%左右,棉油占8%左右。本文所述油料口径:生产部分就是现行生产统计口径,进口部分还包括大豆;食油包括菜油、豆油、棕榈油、花生油、棉油等。 我国油料及食油产量情况 1993年油料市场放开后,我国食油消费容量得以充分释放,油料、食油价格明显上涨,刺激了国内的油料生产与加工,1995年油料产量增加到2250万吨,生产食油近700万吨(国产油料及大豆、棉籽按一定比率折油,下同),分别比1993年增加约450万吨和130万吨;随后两年国内油料及食油生产有所徘徊;1998~2000年,油料生产持续发展,2000年食油产量增加到800万吨左右;2001~2002年,油料生产又出现徘徊,但由于这两年棉籽及大豆相继增产,食油产量略有增长。2002年,国产油料及大豆、棉籽折油在830万吨左右。 我国食油消费量逐年增长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油消费逐年增加。1993年,油料市场放开初期,城市人均食油消费7.1公斤,农村人均消费4.06公斤;1996年城市7.6公斤,农村4.59公斤;2000年城市8.2公斤,农村5.45公斤;2002年城市8.5公斤,农村大约6公斤。上述城市及农村人均消费仅是家庭食用方面,如果加上其他方面的消费,初步测算,近两年国内食油人均消费量在10公斤左右。2002年仅城市和农村家庭食用消费就比2001年增加近70万吨。
据中国植物油行业协会统计,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食油年消费量不到600万吨,到1996年已突破1000万吨,2000年增加到1220万吨左右,2002年达到1370万吨左右,年均大约增长60万吨,按照这个增长速度,估计今年消费量在1430万吨左右。目前,世界人均食油消费水平在14公斤左右,发达国家在20公斤以上,远高于我国的消费水平,因此国内生产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将长期存在。
我国食油产消缺口在扩大
油料市场放开后,产消缺口逐渐加大。1993~1995年,食油产消缺口在250万~300万吨之间;1996~1997年在350万吨左右;1998~2000年在400万吨左右;2001年为450多万吨;2002~2003年在550万吨左右。1986年我国食油转为净进口格局后,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6~1993年):食油少量进口阶段。自1986年以来,我国食油就呈净进口态势,但1986~1993年,净进口量始终没有超过100万吨,净进口占消费量的10%左右。
第二阶段(1994~1995年):食油进口跳跃性增长阶段。1993年油料市场放开后,食油产消缺口增加到200多万吨,1993~1994年,出现抢购油料和食油风波,1994年食油净进口增加到136万吨,1995年猛增到301万吨,造成当年食油供给过剩,1995年下半年油料及食油价格开始下滑,为调控市场,国家下达了3次食油储备任务。1995年净进口占当年消费量的30%左右。
第三阶段(1996~2001年):由单一进口食油转为食油及油料双进口阶段。
需要指出的是,1995年以前我国始终是直接进口食油,1996年后大豆进口明显增长,1998年后油菜籽进口也明显增加,因此,从1996年开始,净进口食油包括直接进口的食油及进口大豆、油菜籽折油两部分。1996年,按海关统计的食油净进口量(240万吨)虽然下降,但走私进口猖獗,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国内市场,当年食油价格跌到低谷。1997~1998年,净进口量增加不多,再加上国家加大打击走私力度,食油价格回升。
1999年食油净进口量达到了364万吨,其中,直接进口食油204万吨,进口大豆(432万吨)折油77万吨,进口油菜籽(260万吨)折油101万吨。当年净进口占消费比达32%左右。
随后两年食油净进口量连续增长,突破400万吨。2000年食油净进口量达456万吨,其中,进口食油176万吨,进口大豆(1042万吨)折油187万吨,进口油菜籽(297万吨)折油115万吨;2001年食油净进口量达473万吨,其中,进口食油155万吨,进口大豆(1394万吨)折油250万吨,进口油菜籽(172万吨)折油67万吨。这两年净进口占消费比在37%左右。
2002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第一年,食油配额量增加,配额内税率下降,另外,国内油菜籽减产,产消缺口进一步放大,致使食油净进口突破500万吨,达539万吨。其中,进口食油311万吨,进口大豆(1132万吨)折油203万吨,进口油菜籽(62万吨)折油24万吨,净进口占消费比达39%。 进口对国内市场影响较大 值得关注的是,1999~2002年,由于产消缺口逐渐加大,净进口相应持续增长,进口对国内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
1998~2001年,全球油料生产增长快于消费增长,食油供给充裕,价格不断下滑。受此影响,1999~2001年,由于进口产品数量较大,价格也比较低,国内食油价格持续下跌。特别是2000~2001年,进口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国内油料及食油市场,产区油料销售不畅,食油价格持续低迷。
2002年全球油料生产增长有限,食油库存下降到1998年以来的最低点,全球油料及食油供给偏紧。2002年3月份以来,国际市场主要油料及食油品种价格不断上涨,今年上半年仍处于较高价位。与上年同期相比,6月中旬,国际市场油菜籽及菜油、大豆及豆油价格均上升了20%左右,棕榈油上升了15%左右。
国内方面,2002年虽然进口量很大,但进口产品价格较高,进口只是弥补国内产需缺口,基本上没有冲击国内市场,产区油料销售顺畅。同时,在国际市场油料及食油价格上涨的形势下,国内油料及食油价格相应大幅度上扬。
今年食油进口将再创新高
据有关部门预计,今年国内油料及大豆、棉籽(棉花)种植面积均属历史最高水平,如果气候正常,油料及大豆、棉籽产量均将再创新高。初步估计,国产油料折油产量将达880多万吨,比去年增产50万吨左右,考虑到每年60万吨左右的食油消费增长量以及2002年的实际净进口量,预计2003年我国食油净进口量应在550万吨左右,进口占消费比达38%。
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净进口食油381万吨,其中,直接进口食油198万吨,进口大豆折油183万吨。上半年食油进口量较大,主要是由于国产油料大部分在下半年上市,上半年国内产需缺口突出。
根据对全年的进口测算及上半年的实际进口量,估计下半年食油适宜净进口量应在170万吨左右,其中,棕榈油还剩108万吨配额,如果全部实现,进口豆油及进口大豆、油菜籽折油应在70万吨左右。
但实际情况是,2002年价格的上扬促使今年全球油料种植面积明显扩大,据美国农业部7月份预测,如果8、9月份气候正常,2003年全球油料产量将达创纪录的3.52亿吨,比2002年增加2445万吨,增长7.5%,是近五年来产量增加最多的年份。
7月份以来,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大豆及豆油期货价格、加拿大温哥华商品交易所油菜籽期货价格、马来西亚棕榈油期货价格不断下行,主要出口港油料及食油现货价格也持续走低,其中,大豆及油菜籽价格已基本下降到上年同期的水平。
如果今年全球油料较大幅度增产成为现实,四季度国际市场油料及食油价格将会有较大的下滑空间,进口产品的价格优势有可能再度显现,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我国进口。另一方面,我国食油配额量比较大,且大豆及油菜籽进口没有配额限制,从目前看,进口政策也已逐步明朗化。
因此,综合来看,预计下半年国内食油净进口量仍然较大,全年净进口量很可能超过600万吨,再创进口高峰。在进口产品价格较低、进口数量过大的情况下,后期国内食油市场形势不容乐观。
食用植物油(以下简称食油)是人们的基本生活必需品。1993年油料市场放开后,我国油料生产稳定增长,食油消费容量得以释放,消费需求快速增加,产消缺口拉大,进口日益成为国内市场的重要影响因素。1995年下半年至1996年,过量的进口食油对国内市场造成了冲击;2001年低价的进口食油及进口油料再次冲击了国内市场。今年上半年国内食油及油料进口激增,从目前看,2003年全球油料有望较大幅度增产,7月份以来,国际市场主要油料及食油的期货和现货价格均明显下滑,在国际市场产量增长、价格下降的形势下,后期国内市场不容乐观。

8
发表于 2004-3-11 11:00:00 | 只看该作者
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格局变化及趋势
出处:农业部信息中心 分类:大豆

----谨防进口过量冲击国内市场 从目前看,2003年全球油料有望较大幅度增产,7月份以来国际市场主要油料与食油期货及现货价格均明显下滑,在国际市场产量增长价格下降的形势下,我们应密切注意后期食油与油料进口,谨防进口过量而冲击国内市场。 1999--2002年,由于我国植物油生产消费缺口逐渐加大,净进口相应持续增长,进口对国内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 1998--2001年,全球油料生产增长快于消费增长,食油供给充裕,价格不断下滑。受此影响,1999--2001年,由于进口产品量比较大,价格也比较低,国内食油价格持续下跌,特别是2000--2001年,进口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国内油料与食油市场,产区油料销售不畅,食油价格持续低迷。 2002年全球油料生产增长有限,食油库存下降到1998年以来的最低点,全球油料与食油供给偏紧,2002年3月份以来国际市场主要油料与食油交易品种价格不断上涨,今年上半年价格仍处在上涨以来的较高价位水平上,与上年同期相比,6月中旬,油菜籽与菜油、大豆与豆油价格均上升了20%左右,棕榈油上升了15%左右,更高于2001年与2000年同期的价格水平。而国内方面,2002年虽然进口量很大,但进口产品价格比较高,进口只是弥补国内产需缺口,基本上没有冲击国内市场,产区油料销售顺畅,同时在国际市场油料与食油价格上涨的形势下,国内油料与食油价格相应大幅度上扬。 要谨防进口过量冲击国内生产与市场 据有关预计,今年国内油料、大豆、棉籽(棉花)面积均是历史最高水平,如果气候正常,油料、大豆、棉籽产量都将再创新高,初步估计国产油料折油产量将达880多万吨,比去年增产50万吨左右,考虑到每年60万吨左右的食油消费增长量以及2002年的实际净进口量,预计2003年净进口量应在550万吨左右,进口占消费比达38%。 据海关统计,今年前6个月净进口食油380万吨左右,其中,直接进口油198万吨左右,进口大豆折油183万吨。上半年进口量比较大,主要是国产油料大部分在下半年上市,上半年国内产需缺口更突出些。 根据对全年的进口测算及上半年的实际进口量,估计下半年食油适宜净进口量应在170万吨左右,其中,棕榈油还剩108万吨配额,如果全部实现,进口豆油、进口大豆与进口油菜籽折油应在70万吨左右。 但实际情况是,2002年价格的上扬促使今年全球油料种植面积明显扩大。据美国农业部7月份预测,如果8、9月份气候正常,2003年全球油料产量将达创纪录的3.52亿吨,比2002年增加2445万吨,增长7.5%,是近5年来产量增加最多的年份。7月份以来,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大豆与豆油期货价格、加拿大温哥华商品交易所油菜籽期货价格、马来西亚棕榈油期货价格不断下行,主要出口港口油料与食油现货价格也持续走低,其中,大豆与油菜籽价格已基本下降到上年同期的价位水平。如果今年全球油料较大幅度增产成为现实,四季度国际市场油料与食油价格将会有较大的下滑空间,进口产品的价格优势有可能再度显现,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我国进口。另一方面,我国食油配额量比较大;大豆与油菜籽进口没有配额限制。在这种形势下,如果不加以控制,下半年国内食油净进口量仍将比较大,全年净进口量很可能再攀高峰。 因此,为稳定国内生产与市场,避免进口冲击,国家有关部门一定要注意调控后期豆油、大豆与油菜籽进口。 抓住时机提高我国食油自给能力 发展油料生产、提高食油自给能力是当前乃至今后几年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为此,农业部门审时度势,适时制定了“双低”油菜和高油大豆区域布局规划。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一定要认真落实好这个规划,大力发展长江流域“双低”油菜籽和东北地区高油大豆的生产,以增强油料产品竞争力为核心,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搞好产销衔接,增加国产食油的自给能力。这是发展国内油料生产、稳定食油市场的治本之策。 同时,要利用有关政策调控进口产品的进口量、进口流向以及进口时间。为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要加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调查研究,及时监测市场走势,根据国内缺口情况确定适宜的进口量和进口流向,根据国际市场价格走势确定最佳进口时间。

9
发表于 2004-3-11 13:50:00 | 只看该作者
lionline的收集资料的水平实在令人佩服,连我这做油脂的都自叹不如.不过如果能给一些有关市场真实数据方面的调查结果就更好了,比如说尼尔森等之类的超市统计小包装油的最新情况,谢谢.
10
发表于 2004-3-11 14:59:00 | 只看该作者
佩服佩服!最好能告诉搜集查询之方法,谢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3-26 13:49:56编辑过]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