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用油行业研究分析 报告出处:益普索(中国)市场研究咨询有限公司 发布日期:2003-07-24 报告类别:分析报告 行业分类:饮食 调查机构:益普索(中国)市场研究咨询有限公司 报告来源:益普索(中国)市场研究咨询有限公司
报告内容:
行业概况
食用油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粮油市场的逐步开放,食用油行业的发展也呈现出勃勃生机。无论是食用油的品种、质量,还是生产能力、加工工艺、设备和技术水平等都得到了相当水平的发展。目前为止,我国油脂加工企业3300多家,其中粮食系统1500多家,总制备能力达到5000-5500万吨。
食用油行业是一个集中度较高的行业,据资料显示,国内约有70%的销售收入集中在占总数7.5%的企业,但是与世界食用油大国相比,我国食用油行业的集中程度还不够高,存在着数量众多的小型厂家。在未来,大型厂家的兼并和众多小型厂家的灭亡,必然使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市场状况
近年来,我国食用油供求状况总体是生产、消费都处于快速增长时期。2002年,国内食用油行业的总产量达到1000万吨左右,进口量达到500万吨左右,人均消费量达到8.5至8.8公斤。农村市场以消费二级油为主,占到消费总量的65%,而城市则以精制油为主,仅有约20%的城市居民购买消费二级油。
目前中国食用油市场中,小包装的食用油市场约占整个食用油市场的15%,其它都是散装油。小包装油是指容量在5公斤左右及5公斤以下的瓶装食用油,散装油一般为180公斤一桶。
根据对国内十大城市食用油市场品牌分析,"福临门"和"金龙鱼"的市场分布较广,位居各大品牌市场占有率前列。各地区的品牌营销具有显著的区域特征,不同城市拥有各自占绝对优势的品牌,如上海的"海狮"、北京的"火鸟"、济南的"鲁花"等。
从食用油的种类上分,大豆油最多,占到市场总量的40%,其他依次为菜籽油、花生油、棉籽油;从地域上分,东北、华北主要是大豆油,长江流域主要是菜籽油,西北主要是棉籽油,山东及两广、福建主要是花生油。
竞争格局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粮食系统食用油厂家曾经一度垄断了食用油行业,厂家数量多,规模小,都未形成规模经济效应。90年代后期,以郭氏兄弟为代表的境外财团开始在中国食油行业进行投资,大量的合资企业在沿海地区建成,规模较大,设备先进,产品在数量和品种上都大大丰富了食用油市场。同时,乡镇、集体等经济形式的企业也纷纷进入该行业,到目前中国食用油行业已结束了粮食系统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国有、合资、乡镇、集体共存的竞争格局。
由于外资企业生产规模大、设备先进、产品质量好、品种齐全,因此在国内的食用油市场上普遍具有优势,统计数据显示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中,仅占9%的外资和独资企业占到了30%以上的行业总销售收入。
在行业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食用油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表现在集团化、原材料、企业规模、加工成本、资金实力、品牌优势等几个方面。
影响行业竞争的重要因素
对于食用油行业来说,影响行业竞争的主要因素包括原材料、相关行业发展、国家政策等方面。
原材料在食用油行业占据重要的地位,能否取得质优价廉的原材料对企业来说,是在竞争中生存的关键要素之一。尤其对于不具备油脂制备能力的精炼油厂,获取足够的毛油进口,可以使产品价格具有相当的竞争力。
副产品和深加工产品,如豆粕、磷脂和脱溴馏出物、人造奶油、起酥油等,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该市场正处于导入期,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对食用油行业也会产生较大影响。
国家政策方面,2002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一年,进口关税总配额为579.7万吨,这在我国油脂进口历史上是最大的一次,给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压力。2003年总配额上升到643.7万吨,使得国内市场上国产油料、进口油料和进口毛油之间的竟争将更为激烈。
2002年上半年,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将食用油列入《第一批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产品目录》,被列入目录之内的产品,其生产企业要通过产品加工全过程多个环节的严格审查后方能获得为期3年的生产许可证。2002年5月,各有关部门对食用油生产标准做了较大修订,在杂质、水分等各项指标的要求方面比旧标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从2003年8月1日起,食用油生产将采取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规范企业市场。
其他方面,如企业的生产规模、消费者偏好变化等,也将会对食用油行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3-11 10:52:2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