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子塔在战略管理的几篇帖子探讨了模型和假设的关系 ,我把集中一下 ,方便大家观摩。希望大家讨论。
以下为双子塔的帖子
如果有些过标准的学术论文的人,应该非常清楚假设在整个模型或者论文中的作用。只是我们在应用的时候太关注用模型得到的结果,而忽视了假设。
我感觉模型的价值不体现在得出可操作性结论的,而是在于规范思路,科学的思考问题。往往在检验一个模型的可用性时,也就是在检验其假设的适用性时,可以发现更多的有价值的问题。
我认为一个优秀的本科毕业生和一个优秀的研究生毕业生相比,研究生在战略方面还是有优势的。现在的本科基本定位在职业知识培训上,基本上难以形成系统的方法和思维,而研究生注重方法,学习规范的研究思路,这对战略分析来说很重要。但说实在的,如果是做战略的项目,全部搭配研究生肯定会一团糟。
战略作为一门学科发展历史太短,也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相对于管理的其他分支来说,很难用实证法来证实的,就算通过实证的,假设前提太严格,应用性很窄,总感觉学习战略管理就学到一些模型,而模型最重要的部分——假设往往被忽视了。也许,我对战略这门学科的看法还太肤浅。anyway,在这样的学科背景下,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归纳,这和做学术研究的思路比较接近。研究生在研究能力上还是要比本科生强的
看古董兄的一番评述,看来也是西蒙派的。有限理性多少启发和影响了一大批人,搞理论的,搞实务的,尤其是那个兔子(是兔子还是什么生物来着?)找食物的那个例子简直改变了我对世界的看法。原来一个彼此联系如此紧密(受马克思的联系观点的熏陶)的世界变成了一个空旷松散的世界。尤其是在我思考企业这个问题的时候,对我启发特别大,当然也是受制度经济学的一点影响。扯远了。
企业实在是一个太复杂的集合体,从任何一个学科角度切下去就可以得到一个复杂的横截面,需要把若干个横截面再恢复成一个对企业的真实看法太难了。幸亏我们不是要通过一些诸如模型的东西来刻画企业,而是针对问题借助模型来寻找答案。这里有两个层次的问题:首先是选择模型。如果把模型看作是对企业诊断的一个截面,那我们可以设想若干种模型,理论上是无限的,就像一个立体的东西可以分割成无限个面一样。问题是选用的模型是不是抓住的问题的实质所在,或者说是最关键的东西。什么是最关键的东西可能需要直觉。
其次,检验模型的假设。模型本身的逻辑一般是没有问题,主要是输入的事实是不是符合模型的假设。我们学习模型的时候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尤其是模型隐含的假设!有些隐含的假设可以从逻辑角度补充,有些可能就是和模型提出的背景有关。
模型本身是没法给我们正确的答案的。原因之一是模型只涉及到战略制定这个阶段。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有一个断层,那就是组织行为。如果再加上一个中间变量的话,组织结构也可以算一个。(这个说法来源于我的一个朋友,很多管理学者都试图在战略和行为之间建立一个可靠的桥梁,嘿嘿,哪些人我就不记得了,这是个可以从多个学科研究的问题)战略最终要落实到行为上才算完成。
模型能给我们一个规范的思考问题的方向。你看波特在解释五中力量的时候罗列了多少因素,并不是说要对每个因素都去研究一番,而是提示你考虑的方向,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浏览一下这些因素,可能你会对其中的某几个因素特别感冒,然后再收集信息来进一步思考。
另外,西蒙在他的论文里也充分肯定了直觉对决策的重要性,但他也指出决策直觉是来自经验,是已经简化了的理性思考的影子,甚至是一种反射(这不是他的原话,意思大概是这样)。如果你对模型已经很了解了,摆脱模型去思考战略问题就是另一个层次了。毕竟一种模型是局限于一个学科中的,而我们的思考可以天马行空,贯穿学科,贯穿时空。
再赘言一句,如果因为不确定性的存在,觉得用理性思维去考虑战略问题是不可能的,这是怀疑论者的看法。古董兄,本人并无冒犯之意哦!毕竟我才刚开始在这里发言,还希望能和各位好好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