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中国制造”真相 [推荐]

[复制链接] 1
回复
82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3-3-26 13:1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GE、英特尔、萦尼、松下等跨国公司的中国工厂在全球供应链的真实位置表明,近年来生产向中国内地的转移是有限的,并且更主要是瞄准中国内地市场,中国内地工业产值只占全球5%的事实似乎更明了。
  跨国公司搬家行动
  日本松下正加紧实施它的对华“搬迁运动”。
  7月上旬,松下电器在江苏无锡投资3000万美元动土兴建以镍氢电池为主的电池厂;5月,同样是在江苏的另一个城市苏州,又投资兴建半导体企业,并且这两家企业都是松下独资兴建。
  把大量产品的生产基地陆续搬迁到中国来,成为松下近年来的重大战略转移。松下电器在华投资的企业已经达到51家,总投资超过10亿美元,而中国员工达到4万余人。据松下电器有关人士在透露,到2005年,松下在中国的生产量将大约占其海外生产总量的1/3,中国市场销售额达到75.7亿美元。
  “如果不出现意外,松下还将准备把车载电池厂从国外移到中国来生产,”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张仲文先生告诉记者,“把生产基地搬迁到中国来,是世界性的一个总趋势,什么样的思潮都无法左右。中国正在成为消费品的全球性最大制造国、出口国和消费国。”
  张副董事长称,不仅仅是日本企业如此,西方发达国家欧美企业更是。“这同样是股不可逆转的市场潮流”。
  “这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时刻,因为我们的亚太区总部从香港搬到了上海。”2002年7月23日,GE工业系统集团副总裁理查德·比斯(Richard
Pease)像很多跨国公司的高层那样表达自己的乔迁内地之喜。而在20多天前,GE塑料集团总裁藤胜义明在国际橡塑展上郑重宣布,GE塑料亚太区总部将从东京“迁都”上海,“迁移工作将于今年第三季度开始”。
  冲着中国市场来的
  “GE工业系统集团是一个生产型企业,我们要在中国具有竞争力,必须在中国市场上生产产品。”GE工业系统亚太区总裁金飞翔(James
Fisher)这样解释他们要在中国建立制造工厂的原因。
  其实,GE其他业务部门的做法如出一辙。近几年GE医疗系统在中国的业务以每年5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1年,GE塑料在中国的销售收入增长5%,中国已成为GE塑料除美国以外最大的市场。GE动力集团则刚刚接到一份中国一家联合循环电厂价值约3540万美元的合同……GE(中国)有限公司总裁的孙礼达透露,GE研究中国市场后发现,在未来20-25年内,中国市场将是巨大的消费品、工业、航空、、消费者融资、医疗保健业和清洁能源市场。
  “今后5年间,加入WTO、北京奥运会和其他许多事件,会继续使中国成为GE最重要的市场之一。”今年5月24日,伊梅尔特在GE上海员工大会上满怀信心地表示。比斯也坦承“在中国采购和生产产品,对美国经济有好处美国人民已经充分了解到这一点。”
  日本索尼总部表示:“是中国市场的迅速发展和中国人对索尼产品的认同吸引了索尼。”而在全球的生产体系中,“在日本的生产承担了研究开发带动起来的新事业的建立、对东南亚和中国的技术支持,在东南亚的生产基地一直是面向欧美市场出口,而在中国的生产则主要面向潜力巨大的中国国内市场”。以上海索广电子为例,从今年开始,其每年生产10到12万台摄像机,基本上全部供应国内市场。
  “松下之所以把中国市场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不仅中国拥有13亿人口的市场需求潜力,而且还拥有成本优势和安全优势。”张仲文称,企业的终极目标就是效益最大化。
  目前包括松下在内的日本许多企业正在把集中在东南亚的投资转向中国。
  张副董事长分析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东盟国家绝大多数是以外向型出口经济为主,本身内销极少,而跨国公司要追求的是规模效益。而在中国,即使海外出问题了,还有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中国本身就是蓄水池”。比如中国电视机市场,每年内销2500万到2800万台,相当于美国市场总量。中国手机市场内销8000万部,跟外销各占50%。
  松下预计今年在中国内地的销售额将从去年的24亿美元增至今年的36亿美元。到2005年,松下预计在中国的消费电子市场份额将由3%增至10%。当然,松下目前最大的市场依然在美国,它并没有因中国的崛起而放弃美国—她无法替代。
  中国产值仅占全球的5%
  即使这样,跨国公司们在中国的投资仍显得谨慎。
  作为世界头号公司,GE自20年前重返中国市场以来,共投资了30个合资和独资企业,投资总额仅为15亿美元。2001年,GE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收入也是15亿美元,比其全球1259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就相形见绌了。即使按伊梅尔特的雄心,到2005年,GE在中国的销售额和采购额也只分别达到50亿美元。
  到2002年,索尼公司的战略性重组及加强集团构架的计划提前一年完成,索尼在全球的工厂变成了55家,其中,美国有11家,欧洲7家,亚洲31家,其中日本占了20家,而中国是6家——设在中国的工厂只占了10%强。
  去年英特尔公司这家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商实现销售收入330亿美元,今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118亿美元。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新闻发言人王晓岚说,中国已成为英特尔在全球成长最快的市场之一。不过据中芯国际的一位管理人员测算,英特尔上海工厂的年销售额仅为1~2亿美元。
  近几年,英特尔在中国的投资额持续增长,总投资已达5亿美元,但2001年,英特尔在全球各地工厂的计划投资额就达75亿美元。
  尤为重要的是,业内人士指出,英特尔并没有把核心技术带来中国,它在上海的工厂仅仅是芯片的封装线,最核心的芯片设计和制造、测试还是在国外。
  而从产品结构和生产能力上看,索尼在中国国内工厂的产品仍是以零部件为主,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比较少见。如VAIO笔记本电脑、PS2游戏机都是在国外生产的。国内工厂的产品线在索尼体系中还处于比较低端的位置。此外,索尼采购的基本思路是从离工厂最近的地方采购部件。从去年在深圳举行对部件供货商的说明会开始,索尼才刚刚开始发展在中国内地的部件采购。
  上海是GE和大多数美国公司设立区域性总部和投资的重选之地,但根据上海市外经贸委提供的数据,截至2002年6月底,美国企业在沪直接投资合同项目数达到3323个,合同外资金额为69.0850亿美元。这只是德国拜耳一家公司在上海化工区投资总额的两倍多一点。
  另据上海市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美国目前在上海的投资额排名尚进不了前4位,其投资项目数仅占各国投资全部项目数的12.75%,合同外资金额仅占全部合同外资额的11.91%。
  据统计,美国每年产出近9万亿美元,中国产出才1万多亿美元,中国的工业产值仅占全球的5%,它还远不是“世界工厂”。“生产能力已被总产出总量控制住了,”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主任华民教授说,“上一个产业周期——汽车,我们的份额很低;新的产业周期IT,研发还是掌握在美国人手里,我们不过作个加工而已”。
  被夸大了的人工优势
  在论及中国的竞争力时,说得最多的是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但对于跨国公司,低人工成本不一定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在离市场最近的地方进行生产”是索尼的原则。但从2002年初开始,索尼把一部分出口美国的摄像机生产从中国迁回日本,原因在于通关、运输时间长。
  当决定在什么地方开设工厂的时候,索尼一般要“综合考虑与开发设计部门的联动关系、通信传输的基础设施、产品和部件的物流、部件采购、高素质的劳动力、人工费等因素’。很明显,除了人工费用之外,中国在其他几个方面的优势并不明显。
  据中国外经贸部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介绍,虽然上世纪七十和八十年代,日本已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但由于那时日本尚未建立起相关的法律和游戏规则,GE在日本并未大量投入。到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扩大了对外开放,GE在日本的业务才快速发展,GE在日本的公司员工数也从5000多人猛增到去年的25000入。GE在中国直至现在也才8700多名,仅为日本的三分之一。
  GE的比斯并不担忧在由国设厂会对美国经济带来隐患:“某些行业可能比较敏感一些。但我认为大多数行业没有经济安全这个问题。”
  张仲文副董事长说,担心生产链条随意断裂,是忽视市场龙舟调节力量和不了解企业运作机制的。
  张认为,生产链有纵横两条。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形成一个链条;纵向是生产配套链,原材料采购、零部件生产、总装包括软件开发等形成另一条链,而纵横交错向来是一个整体,都随着市场在走。松下在杭州生产洗衣机,其他零部件生产企业也自动地迁移到杭州来。“生产链向来是动态的,不是静止的,如果这边不行,会自动迁向另一边,哪里有需要就跑向哪里,断裂的风险是不存在的”,张称。
  创维集团事局主席黄宏生和格兰仕集团副总经理俞尧昌就“中国制造”威胁论接受了专访。
  “中国制造”威胁论是烟雾弹
  《21世纪》:你们的产品目前在全球的占有率情况如何?
  俞:格兰年产微波炉1200万台,已覆盖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欧洲市场的40%,南美市场的60%,非洲市场的70%。东南亚市场的60%,全球市场占有率已突破35%。
  黄:创维2001年销售彩电560万台,总销售额70亿人民币,净利润6600万元,海外业务营业额达10亿港元。创维在全球彩电产量的份额为4%。2002年创维计划出口彩电200万台。
  《21世纪》:近年来美、日、韩等一些跨国公司也在纷纷把制造业搬到中国,这是为什么?
  黄:目前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是利益驱动的结果。外资是看中的是中国低廉的劳动力和高效的物流。
  俞:劳动力素质高成本低是现实,并不是竞争优势,要转化为生产力才是竞争优势。劳动力之外,吸引他们的还有中国潜力巨大的市场、大规模的开放以及稳定的政局。
  《21世纪》:这种转移是否表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
  黄:说世界工厂还为时过早、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应该有丰富的产业分工,包含设计、工程、制造、服务多种层次,更多地融入了技术、人才和管理的成份。中国目前还只是在IT和制造业方面有些优势,但核心技术还掌握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企业手里。
  俞:世界工厂是全球产业链的概念,是一个符号,不同的产业壁垒不一样,各取所需才能把比较优势发挥出来。美国有他的世界工厂,比如飞机、军火、高科技通讯,日本有日本的世界工厂,这是一种动态的变化。
  《21世纪》:这种转移会是否已经对全球制遣业产生了威胁?假如发生天灾人祸,世界供应链会因此而断裂吗?
  黄:中国制造业与外资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世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互相依赖,外资转移的只是低端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其成本控制成功舒缓世界通胀,这是中国制造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中国制造”威胁论是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放出的烟雾弹。中国与跨国公司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就彩电来说,纯平玻璃、电子枪等关键零部件还要依赖进口。
  俞:目前中国家电业与跨国家电巨头并不是一个档次上,没有一个企业能做到日本索尼的水平。微彼炉只是几千个家电中一个很小的部分,我们一年才10亿美元的产值。台湾地震造成世界芯片价格上涨,但很短的时间过去之后,价格又回落了。(
沙发
发表于 2006-5-2 19:33:00 | 只看该作者
hao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