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攒机基因不是随便就能清退的fficeffice" />
文 / 朱国成
日前,中关村再传“清退攒机”,低端电子市场3年淡出(http://news.sohu.com/20100208/n270139329.shtml)。这着实是好消息,但取决于怎样清退、如何淡出,是采用类似拆迁的行政命令、一刀切的到期清退呢,还是采用市场化的手段、彻底改造中关村的基因呢?
之所以在中关村攒机,是因为这里有攒机有利润可图。只要是合法经营、照章纳税,为什么要清除呢?话再往大里说,联想不也是攒机的吗,当然,摊子搞大了就清退不得了;还有那个戴尔,不也是攒机的吗?我们可以看到攒机也是存在高下的?戴尔的攒机创造了一种商业模式。而为什么中关村的攒机就攒不出来戴尔,只能攒出联想来呢?
相反,如果中关村地区具有如硅谷般的创新企业集群优势和区位优势,那么这些攒机企业就很难继续生存下去,因为有更高利润的企业要进来,这块土地能够创造出更高的价值,地租必然提高,当提高到在此攒机没有其他地区更有优势的水平时,这些攒机企业必然自动消失。不知道到硅谷去攒机是否赚钱,是否能支付起如海龙、太平洋这样的场地租金。
当然,政府采取必要措施引导产业发展是必要的,但是往往会产生花柳问题,即“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应当在更广阔的角度来看待中关村的清退攒机行动。我国加工制造业让made in china行销全球,积累了相当的财富,但也付出了昂贵的代价,消耗了大量的资源、污染了环境,但相对于两头在外产业链的上游(设计研发)和产业链的下游(物流营销)却收益最低,而且动辄遭受国际贸易反倾销调查,在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更是大幅度萎缩、仰人鼻息。于是,我们要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要强调创新。各地纷纷要产业升级、腾笼换鸟,首要的目标就是清除这些所谓的低端产业、引进高科技企业。很显然高科技园区不可能完全按照政府设定的目标发展,因此也很难说某地某一产业的发达是理性设计的结果。硅谷不是规划出来的,那是多种因素交叉作用的自然结果,也是一个必然结果。扶持政策只能锦上添花,而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中关村科技园区多年来存在的问题就是创新不足——当然也必须认识到中关村多年来的成绩,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数据的列举来获得暂时的满足感,但是回到现实中,用最简单的方式去衡量,比如这里显然也至今也无法形成和出现能与GOOGLE、微软等比肩的世界级公司,而且在以后的若干年内恐怕也没有太大希望。这是因为缺乏创新的基因,不仅是中关村,而是整个中国。
其实这个问题在性质上如刚刚离开我们的钱学森老人的世纪之问一样,这个问题的答案必然是一个庞大的、漫长的系统性改造过程。而不是一个清退、引进就能够解决的。创新需要一群聪明的大脑,更需要慧眼识珠的投资家,而投资家的背后是完备的风险分担与利益分享机制,这之外是更软性的社会、文化、历史、法律因素。比如爱迪生创立的GE到今天还能够保持活力,而王选、袁隆平等一大批让我们骄傲的大脑却没有办法构筑这样的基业。因此,爱迪生之后还会有比尔·盖茨,王选之后再无王选、袁隆平之后也很难再有袁隆平。
因此,我坚信中关村一定能够在三年内清退攒机,但我也一样坚信,中关村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提升创新能力——我指的不是“窝里横”的数字游戏,而是实实在在地能够与世界同等创新成果、企业进行横向比较的硬通货。
有两个例子告诉我,我们的处境还存在着更大的危险:
一是在培训中,接触到一位来自汽车电子企业的学员。她告诉我,公司的产品虽然是地道的自主知识产权,但是却很难打入主流的汽车市场。因为,单一的某个部件的创新不能解决整个汽车电子系统的问题,还需要大量的相关配套部件,而这些部件都掌握少数几个国际汽车巨头手中;即使该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这个部件的生产,需要用到某些零件也需要从这几个外资企业手中采购。这种情况下,企业产品很难有成本优势。当然世界主要的汽车制造厂商也很难舍弃与自己存在股权关系的长期供应商而选择这家中国企业了。
二是最近接触到一家电子通信企业,他们声称购买了某种通信产品的专利权,进而要投资建厂。在于全国多个高科技园区接触后,已经在六个地区开工建设,这家企业以半卖半送的方式在这些园区获得了数百亩不等的土地。这位老板告诉我们,光这就能进账几个亿了。
这两个例子都告诉我们,科技园区会可能会产生拙劣的房地产公司,但不会产生真正的高科技公司,当企业在自主创新中面临重重困难、而在其他方面却充满诱惑的情况下,估计少有企业家有足够强大的自制力。 |